小學三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通用2篇)
小學三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火焰、暖烘烘、閃爍、靈魂”等詞語。
2、理解重點句。
(1)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理解詞句,領悟課文中心的能力。
2、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及所有受壓迫的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滲透點
體會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教學重難點及疑點
(一)重點
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
(二)難點
從最后三個自然段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點
小女孩死后為什么嘴上帶著微笑?她真的能飛到“沒有寒冷,沒有痛苦的地方”去嗎?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所需要使用的表格(課前發給學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質疑問難
1、師包含深情地說:在上節課里我們認識了安徒生筆下賣火柴的小女孩。你看大年夜的晚上,她正在大街上哆哆嗦嗦地走著,又冷又餓。(課件出示風雪中的小女孩,同時播放悲凄的音樂)
2、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說什么?(生答:小女孩的生活多么悲慘!小女孩多么饑餓、多么痛苦、孤獨啊!小女孩真可憐!)
3、可是文章結尾卻說“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課件出示這句話。齊讀。你有什么疑問?(生問:為什么會感到幸福?幸福是什么含義?她看到哪些美麗的東西?)
二、學習課文的第二部分。
(一)有感情朗讀五次描寫幻景的句子。
1、她擦了幾次火柴?她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東西,請快速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指名回答。
2、請用“——”畫出描寫這些幻景的有關語句有關,讀一讀。最喜歡的語句大聲地多多幾遍。讀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些詞語來概括?
3、交流反饋:
(1)、同學們找到寫幻景的句子嗎?讀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是啊!這些幻景確實非常美妙、神奇,那么我們進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下吧!你可以選擇其中的一至二個幻景認真地讀一讀,去感受幻景的美妙、神奇,然后用你的朗讀把那種美妙、幸福的感覺表達出來。(學生練讀)
(3)、朗讀反饋(按照學生朗讀的順序交流)
第一次幻景:我們先請讀第一個幻景的同學來讀一讀(評議)
朗讀處理: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輕讀:讀出盡情享受、陶醉;重讀:讀出驚喜)齊讀
第二次幻景:在第一次幻景中,小女孩盡情享受火爐帶給她的溫暖,那么第二次幻景帶給小女孩的又是什么呢?誰愿意來讀?為什么讀的時候,聲音放輕了,放慢了?(課件演示,感受)是啊,看到這噴香的烤鵝向她走來,萬分饑餓的小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讓我們一起來試試,好嗎?
第三次幻景:想讀的同學一起讀,說說你有什么獨到的朗讀處理嗎?(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要讀得快些,讀出驚呆了)
第四次幻景:
a、最后一次小女孩看到了她親愛的奶奶,看到了世界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她是怎樣對奶奶說的,誰來讀讀?請女孩子當那個小女孩,把她又驚又喜又急切的心情讀出來,好嗎?
b、奶奶確實沒有離開,而且變得更加高大、更加美麗——教師范讀(結合課件演示):她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好好讀讀這段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那么這一段話,你準備怎樣來讀?指名讀,談感受。
4、連讀四個幻景:
(老師有個小小的建議,我們把四次美妙的幻景連起來讀一讀,怎么樣?)
分工:第一次——一、二兩組同學讀;第二次——三四兩組同學讀;第三次——男同學讀;小女孩的話——女孩子讀;最后飛走了——全班齊讀
問:通過剛才的朗讀你又發現了什么?
體會的幻景越美好,與出現破滅的結果一旦相聯系,則更凄涼,為后面的比較作基礎。
大量時間的自讀自悟,體現人文性,珍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二)小女孩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幻景呢?小組討論學習,完成表格。
過渡:幻景是美好的,但幻景終要消失,每一次火柴滅了,小女孩面對的是怎樣的情景了?理解幻景破滅的句子
出示句子:
(1)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2)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這時候,火柴滅了。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簡直成了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長長的紅線。
請學生談談不一樣在什么地方?
輕聲讀讀這些句子,然后說說自己的感受
在幻象與現實的再次鮮明對比中,發現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沒有寒冷、饑餓、享受著快樂與疼愛。她是幸福的。當火柴熄滅時,她又會回到冷酷的現實,學生此時認識到小女孩這時的幸福是可憐的。
過渡:天空中閃爍的星星讓小女孩想起了奶奶,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最后一次是怎樣擦燃火柴的呢?生答。她以前是怎樣擦燃火柴的呢?請同學們找出有關語句。生回答。
(三)體會擦火柴時的不同心情
課件出示句子:
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來,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著一根火柴。
她在墻上又擦了一根火柴。
她趕緊擦著了一整把火柴。
問:有什么不一樣?第一次的不敢,最后一次的急切、毫不猶豫,,反差時是多么大啊,這里,你又讀懂了什么?連讀這五句話。
三、解疑內化。
1、讀后思考。
(1)齊讀課文最后一部分。思考:死對平常人來說是件痛苦的事,但對小女孩來說也是不幸的嗎?
(2)交流討論。
(3)談談對文中兩個“幸福”含義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把發現留給學生,就是滿足學生的精神需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嘗試著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和解決問題,使他們的學習活動充滿生氣和活力,充滿愉悅和欣喜,充滿思考和想象)
2、指導朗讀。
小女孩凍死了,我們對她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和憐惜。讀這一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讀出來。課文的第12自然段這樣寫到:(引讀)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課件演示)
3、如果這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了我們中間,你會對她說些什么呢?
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合理想象的訓練,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學生在暢談中再一次激起對小女孩的同情,對現實生活的熱愛。
四、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寫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
小學三年級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以虛實結合的方法,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極度寒冷、饑餓、冷落的情況下,一次次劃燃火柴,出現了不同的幻想,最后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全文以火柴為線索,從賣火柴到燃火柴,最后拿著燃后的火柴梗,帶著美好的幻想幸福地死去。課文以美好的幻想和細節描寫映襯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設計理念:
細微處的點撥與指導,讓語文學習變得富有情趣,讓學生的朗讀能夠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找出文章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用心揣摩與體會。在引領的前提下,沒有忘記放手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在學生談感受以前,給學生充分自由朗讀的空間。在指導朗讀以后,讓學生能夠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課堂不再是教師展示自己風采的地方,也不是展示教師解讀能力的場所,課堂成了教師和學生互相幫助,共同發展的地方。
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能通順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現實與幻想相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5、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從小女孩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
2、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的大年夜是怎樣過的?(學生暢所欲言)在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筆下,有一個美麗的小女孩,卻有家難歸,在寒冷的街頭賣火柴。小女孩有著怎樣的命運,在這個大年夜發生怎樣的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那個風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書課題,齊讀。
3、關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學生交流。出示資料:
安徒生(1805—1875),世界著名童話作家。因家境貧寒,安徒生幼年未進過正規學校,十四歲時獨自去哥本哈根,在劇院里打雜。后來在一些藝術家的幫助下才正式上學。他刻苦學習,終于成為了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海的女兒》《拇指姑娘》《丑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寫作背景:《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發表于1846年。當時有個朋友要求他為一幅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畫寫一篇童話,這幅畫讓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親的苦難童年。當安徒生的母親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她就被趕出家門到街上求乞,但她不愿求乞,又不敢回家,于是她就躲在城里的一座橋下坐著。沒有鞋穿,她只好用雙手抱著雙腳取暖,安徒生就是懷著對母親深切的同情及對世道的不平,創作出了這篇童話故事。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快速瀏覽課文,出示閱讀提示:
1、簡單地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小女孩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表揚,從文章的不同角度去理解,就會帶給學生不同的感受。)
三、創設情境,體會小女孩的可伶
1、下面我們就靜下心來,仔細品讀1—4段,邊讀邊劃出小女孩可伶的句子,并寫出自己的想法,完成后小組交流。(教師來回指導)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讀讀這部分內容,小女孩目前的處境是怎樣的,在文中空白處寫一寫。
3、結合具體的語句匯報(非常寒冷;非常饑餓-—光著頭赤著腳;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蜷著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獨-—另一只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分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
師:小女孩“沒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為什么?
生:小女孩“沒注意”的是她美麗的金發,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因為饑餓與寒冷使小女孩顧不了自己的美麗,她更需要的是溫暖與食物,突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苦。
小結:在這樣一個本應幸福溫暖的夜晚,小女孩走在又冷又黑的街上叫賣火柴,要為家里掙一點兒錢來維持生活。這是一個多么“可憐的小女孩”呀!她眼巴巴地看著有錢人家窗戶里透出的燈光,無可奈何地聞著街上飄著的烤鵝香味。這段描寫流露出作者對小女孩深深的同情。
4、痛苦、無助的小女孩!
她實在太孤獨,太難過了,她要點燃這些沒有賣出去的火柴。她一共點燃了幾次?(答:五次。引導說出分別看到的景象:溫暖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
那第四和第五次呢?(第四、五次點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
盡管如此,可每一次火柴都滅了。要知道這可是令人們歡樂無比的大年夜啊,可小女孩呢——
盡管小女孩穿著那雙沒有多大用的大拖鞋,然而她穿過馬路的時候——
(兩輛馬車飛快地沖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著,另一只呢——
(一個男孩撿起來拿著跑了。他說將來他有了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
本來應當贏得人們的同情與幫助,但是——
(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本來應當受到父母的那些深深的關愛,但她卻——
(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她不敢回家,因為爸爸一定會打他的……)
小女孩本來想點燃火柴,獲得溫暖與快樂,然而——火柴又一次熄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高的墻……
這寒冷,這饑餓,這恐懼,這孤獨,當我們把這些散亂四處的句子規整一起,整體閱讀的時候,可以想象小女孩的內心又是怎樣的情感?
四、合作交流,重點探究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么景象?結果又是怎樣的呢?認真讀書,填表格。(填完后小組交流)
讓我們先來走進小女孩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出示:來,請你來讀。(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兒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變成紅色。)
為什么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見大火爐?生(因為太冷,渴望得到溫暖)
指導朗讀。
學生速讀,交流。師完善板書。
五、練筆拓展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小女孩是怎樣賣火柴的,作者并沒有詳細地描寫。但我們可以想象到這一整天小女孩會有什么樣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啊!根據你的想象從一個小方面補充一個細節。
六、板書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火爐溫暖
饑餓烤鵝滿足
痛苦圣誕樹渴望快樂
孤獨奶奶疼愛
悲慘奶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