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學設計 >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19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

  生字 會讀的  不會讀的  多音字 

  喜歡的詞語 

  喜歡的句子 

  讀懂了什么 

  不理解的地方 

  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他看到葫蘆落了,會想些什么?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搜集與本課有關的知識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2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講的是新課程教材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一個句子的教學。這個句子是“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教師為了讓學生領悟到感嘆句的好處,讓學生與相應的陳述句“葉子上的蟲不用治”進行比較。老師問學生:“你喜歡哪個句子?說說理由。”結果學生們都一致回答說:“我喜歡第二個句子!倍叶颊f出了自己的理由,這些理由也很有道理。這時,老師有點慌了。很明顯,教師的理想答案是想讓學生說第一句好,可學生卻偏偏認為第二句好,使老師感到很意外。

  帖子的作者問道:“在教學中對于學生這樣的感悟,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呢?是尊重學生的感悟,還是把理想中的正確答案強加給學生?”

  我覺得,其所以出現這種問題,不在于是不是尊重學生的感悟,而在于這句話的教學目標出了問題。

  認真讀讀課文,我們發現這句話是課文的重點句,集中表現出那個種葫蘆的人不知道葫蘆和葉子的關系,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上蟲子的錯誤認識。這正是后來“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原因。所以,學習這句話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知道這個人只看到小葫蘆,對葉子生的蟲子毫不在意,從而幫助理解全文的意思。

  課文后面有一個“我會讀”的練習,其中第一組句子正好是這位老師教學中比較的兩個句子。其目的是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不同語氣的句子所表達的情感不一樣,而這種比較必須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朗讀和體會。

  因此,關于這句話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聯系上下文里說說“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這句話的意思,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并通過比較了解使用反問句表達的感情要強烈些。如果依照這個教學目標,按課程標準要求的那樣,展開“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聯系上下文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與相應的陳述句進行比較,體會這里使用反問句的好處,學生就不會說那個陳述句好了。當然,這個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具體目標,包含在“通過讀書,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葫蘆與葉子的關系”這個全課教學目標之中。

  但是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這位老師對這句話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比較反問句和陳述句,說說哪一句話好,為什么好。難怪沒有去引導學生認真讀書,認真理解和體會這句話的意思,而是就句子比較句子。因為二年級學生生活實踐中很少遇到過“反問”,他們就很自然地根據自己的經驗回答說,“從第二句話(陳述句)可以看出種葫蘆的人覺得有蟲子不可怕”,而且“第二句話讀著順口”,一致認為那個陳述句好。

  問題還不僅僅如此。為了讓學生領悟到感嘆句的好處,設計了讓學生比較句子這種教學形式,至今是我們許多老師在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大家為什么會這樣做?

  原因是語文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我們對語文教學的片面理解或曲解。我們在教學中往往習慣于以語文知識為中心,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語文知識(狹義的知識)的教學,似乎離開語文知識就沒法教了。既然這里出現了反問句這個知識點,當然要來一番訓練,于是就采用了這種為了學習反問句而練習反問句的教學形式。老師沒有正確估計二年級學生的實際,貿然提出比較兩種句式,學生怎能按照預設的結果去做?就是到了高年級也不一定每個學生都會有比較深刻的體驗。帖子的作者也說,自己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也碰到過這種情況。大多數學生一致認為反問句好,但仍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小聲說陳述句好。雖然他們說的聲音很小,但老師還是能聽到的。

  我們沒有忘記在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改革大討論。這場大討論中,楊東平教授的意見很有代表性。他認為當前語文教育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人文價值、人文底蘊的流失。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變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變成一種應試訓練!段乙氖呛J》一課這句話的教學正是這種技藝之學、知識之學教學的表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闭Z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絕不是單單進行一些語文知識點的訓練就能實現。

  語文就是語文,語文的學習就是學生在自己的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和學習一些必要的語文知識,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形成包括各種語文能力和技能在內的全面的語文素養。

  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從“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中解放出來,切實在自己的教學中體現新的語文課程理念,還原語文教學之美,還原語文教學生動活潑的趣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在自己的閱讀實踐中學習閱讀,就是一個句子的教學也應該這樣。

  這些就是《我要的是葫蘆》中一句話教學給我們的啟示。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了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系,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于并善于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具準備:

  智能交互平板、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生字詞)今天咱們繼續來學習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上節課咱們已經學過了生字寶寶,現在我們就來復習一下,玩一玩摘蘋果的游戲吧!

  小組競賽,看哪組完成得最出色,給予獎勵。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課件展示“課文插圖”部分。

  師: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故事中的葫蘆,先看第一幅圖,請小朋友認真觀察,哪個小朋友能說說這幅圖?下面請小朋友再看一幅圖,出示第二幅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1.你發現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

  生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生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生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師:同學們說得好極了,觀察得十分仔細。

  2、看了這兩幅圖,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個大問號產生了呢?(學生發表意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故事,學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圖文結合:自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課件出示圖文)

  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喜歡這段話嗎?你特別喜歡哪一句?

  自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葫蘆的生長過程。

  生1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聲喜歡小葫蘆的嗎?

  生再讀。師:來,讓我們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齊讀)

  比我們更喜歡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你從哪句體會到的?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幾天?

  生:每天

  師:看一次?

  生:是看幾次。

  師:對,強調看幾次。

  生讀: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通過這一段話,你知道葫蘆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了嗎?

  生:種葫蘆—→長出葉子—→開出小花—→結出小葫蘆(板書)。

  對,就是和其他的植物一樣經過了一輪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讓我們帶著心中對葫蘆的喜愛再美美的讀一讀這段話。

  (二)學校第四自然段(課件出示圖文)

  1.聽得出來同學們都很喜歡小葫蘆,可是……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那些可愛的小葫蘆慢慢的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你現在是什么感受啊?

  生1:好可惜呀!

  生2:我心里很難受。

  2.讓我們把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

  不久,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是呀,看著小葫蘆一天天的變黃,落掉,我們怎能不敢過呢!來,我們再讀讀這句。

  (三)學習二三自然段

  1.學到這兒,你們的腦海里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么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下來?(課件出示問題)我們來幫種葫蘆的人找原因吧。

  2.帶著“葫蘆為什么會落”的疑問自然讀二三自然段。

  3.我會填,我會讀:

  ①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你知道蚜蟲長什么樣嗎?(課件出示蚜蟲)蚜蟲是一種害蟲,專門吸植物的幼苗、嫩葉上的汁液。

  ②他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4.感悟句子:(展示課件我會讀)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語氣有什么不同。

  (1)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感嘆號)

  (2)有幾個蟲子不可怕。(陳述句)

  多讀幾遍,引導學生理解雖然兩句話表達的意思相同,但表達的感情不一樣。

  (3)他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課件展示南瓜和葫蘆)通過形象的對比讓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的期待)

  指導朗讀:自言自語讀的時候聲音要低,突出自己和自己說話的感覺。

  5.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

  鄰居: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長了蚜蟲,快治一治吧(著急)

  種葫蘆的人:什么?葉子上的蟲還要治?我要的是葫蘆。(驚訝,不屑)

  理解“奇怪”一詞:為什么那個人會感到很奇怪?

  因為他一心只想著葫蘆,不懂得葉子與葫蘆之間的關系。

  師: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覺到了什么?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

  生1:種葫蘆的人不懂葉子與果實的關系

  生2:種葫蘆的人不聽勸告,沒有及時治蚜蟲。

  師:現在理解為什么葫蘆都落下來了嗎?

  生:理解了。因為不治蚜蟲,所以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板書)

  師: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

  生1:要是當初聽了鄰居的話。葫蘆就不會掉了

  生2:如果治了蚜蟲,小葫蘆就能長得賽過南瓜

  生3:我現在去治蚜蟲,葫蘆還會長出來了。

  師:老師編了一首歌謠總結這篇課文,我們一起來學唱下好嗎?

  (課件出示唱一唱)

  一棵藤上掛著幾個,

  葫蘆娃,葫蘆娃,

  盯著葫蘆笑哇,

  有了蚜蟲不治,

  落光啦,落光啦!

  (配樂《兩只老虎》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4

  說課也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到您!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我把這一課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1、會認6個生字及會寫“哇” 和“掛”這兩個生字;2、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而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1、會寫6個生字;2、分角色朗讀課文人物的對話,品味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加深理解課文。這篇課文的內容短小,蘊含的哲理淺顯?蓯鄣男『J為什么會落呢?這是學生會質疑的問題 ,因此教學時我以此為突破口,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點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因為他不知道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抓住文中的人物語言朗讀體會,理解課文內容。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力求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我上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下面就我上的這節課來談一談

  說教法、學法:

  1、教學時,采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通過練習題,體會句子的不同語氣。

  首先是激趣導入。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小朋友,今天呀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快看!(然后點擊葫蘆動畫課件)然后讓學生跟動畫葫蘆打招呼。這一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跟葫蘆打招呼的過程中指導他們讀準葫蘆的音,引導他們知道葫蘆的“蘆”

  是讀輕聲的,學生讀準小葫蘆的音后,點擊課件小葫蘆不高興——高興。這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接著老師告訴學生“葫”“ 蘆”這兩個字是今天要學習的生字寶寶,板書,讓學生識記字形,知道這兩個字都是形聲字,上面表義,下面表聲。在學習完“葫”“ 蘆”這兩個生字后,揭示課題。告訴學生今天要學習一篇有關葫蘆的的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們學得興趣盎然,有實效。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自學課文。讓學生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流利,把生字讀準。在學生自學課文后,老師檢查生字字音,分為全班齊讀,去掉拼音開火車讀。

  第三個教學環節是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課文第一幅插圖來引入課文第一段的學習的,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葫蘆是怎么樣子的,讓學生先觀察圖,并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棵葫蘆長得怎么樣,引導學生說出葫蘆可愛后,我是這樣設計導入語的:這么可愛的小葫蘆書中是怎么描寫的呢?請你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并把它畫下來。于是學生在課文中找找畫畫句子,在學生找完句子后,我讓學生匯報學習結果,指名讓學生讀出關于小葫蘆可愛的句子。學生找出句子后,我課件出示句子: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ㄖx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讓學生從這些句子中找出“藤”字,并進行“藤”字的教學。先讓學生讀一讀“藤”字,接著通過出示葫蘆架,引導學生記住“藤”的字形,最后是給“藤”字組詞。進行完“藤”字的教學,再回到以上的句子中進行朗讀指導。由于這些句子中的詞語都是學生較好理解的詞句,于是我沒有抓住“細長” 、“長滿”、“雪白”等詞語來一一講解,我通過讓學生反復地來體會出小葫蘆的可愛,有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直到讀出小葫蘆的可愛為止。在引導朗讀時,我設計了許多的激勵語,如: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兩句話,讀出小葫蘆的可愛,讀出你喜愛;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更喜歡小葫蘆的嗎?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覺得小葫蘆的確很可愛,咱們再來讀讀,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通過激勵性的話語,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在反復的練讀過程中讀出了小葫蘆的可愛。接著巧妙地拋出問題,并合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質疑。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是呀!這么可愛的小葫蘆怎能不讓人喜愛呢?可是就是這么可愛的小葫蘆卻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讓學生觀察圖說說看到變黃、落地的小葫蘆心里的感受,然后讓學生帶著難受、惋惜的感受朗讀句子: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但在授課的過程中,由于過于緊張,此環節的教學遺漏了直接進入了第二第三段的教學。

  第四個教學環節學習二、三自然段。原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是先學習第一段知道小葫蘆的可愛,再來學習最后一段為什么可愛的小葫蘆會落了。然后讓學生帶著“為什么小葫蘆會落”的問題來學習中間兩個自然段,找出小葫蘆落的原因,由于遺漏了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教學,給我以下的教學帶來了許多的不便。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長得這么好的葫蘆,為什么會慢慢變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請小朋友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第二、三段,找小葫蘆落的原因。接著老師指名學生匯報,并結合回答板書。結合板書提問: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學生找出句子后,老師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讓學生觀察這兩句話,說說發現了什么。告訴學生這兩個句子意思一樣,但是表達的語氣不同,感嘆句表達的較為強烈。并通過范讀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話語氣的不同,然后讓學生試讀,直到讀出兩句話的不同語氣為止。然后通過學習第三段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體會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知道這兩個句子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肯定句,他們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達的語氣也不同,接著讓學生通過讀來讀出它們不同的語氣。有分組讀、男生女生讀、齊讀。通過一讀再讀,使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這節課的重難點的解決水到渠成。

  最后一個環節學寫生字“掛”、“哇”。在指導寫字環節,我先讓學生讀一讀這兩個生字,再讓學生找出這兩個字的共同點,說說你的發現。同時引導學生說說以前學過的跟以上生字相似的字。在指導寫字時,讓學生找出關鍵筆畫,引導學生注意這兩個字的右邊部分是由上下兩個土組成的,而不是一豎連著寫的,一邊范寫一邊講解,接著學生描紅練寫,最后師生共同訂正。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了解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的關系,懂得與課文有關的事理。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使之樂于并善于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大自然的無窮奧秘。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

  教學難點:

  弄清葫蘆與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具準備:

  智能交互平板、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課件出示生字詞)今天咱們繼續來學習第14課《我要的是葫蘆》,上節課咱們已經學過了生字寶寶,現在我們就來復習一下,玩一玩摘蘋果的游戲吧!

  小組競賽,看哪組完成得最出色,給予獎勵。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課件展示“課文插圖”部分。

  師: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故事中的葫蘆,先看第一幅圖,請小朋友認真觀察,哪個小朋友能說說這幅圖?下面請小朋友再看一幅圖,出示第二幅圖,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看看有什么不一樣?

  1.你發現兩幅圖有什么不一樣?

  生1:人的表情不一樣:一是面帶微笑,一是滿臉驚訝。

  生2:葫蘆的葉子不一樣:一是綠綠的葉子,一是枯黃的葉子,有的還有小孔。

  生3:葫蘆不一樣:一是掛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師:同學們說得好極了,觀察得十分仔細。

  2、看了這兩幅圖,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個大問號產生了呢?(學生發表意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故事,學了故事后呀你就明白了。

  三、圖文結合:自讀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課件出示圖文)

  師范讀第一自然段。喜歡這段話嗎?你特別喜歡哪一句?

  自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葫蘆的生長過程。

  生1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ㄖx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聽出來了,你有點喜歡小葫蘆。有聲喜歡小葫蘆的嗎?

  生再讀。師:來,讓我們把心中的喜愛讀出來。(齊讀)

  比我們更喜歡葫蘆的人是——(種葫蘆的人)。你從哪句體會到的?那個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幾天?

  生:每天

  師:看一次?

  生:是看幾次。

  師:對,強調看幾次。

  生讀: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通過這一段話,你知道葫蘆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了嗎?

  生:種葫蘆—→長出葉子—→開出小花—→結出小葫蘆(板書)。

  對,就是和其他的植物一樣經過了一輪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過程。讓我們帶著心中對葫蘆的喜愛再美美的讀一讀這段話。

  (二)學校第四自然段(課件出示圖文)

  1.聽得出來同學們都很喜歡小葫蘆,可是……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那些可愛的小葫蘆慢慢的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你現在是什么感受啊?

  生1:好可惜呀!

  生2:我心里很難受。

  2.讓我們把心中的惋惜,難過讀出來。

  不久,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3.是呀,看著小葫蘆一天天的變黃,落掉,我們怎能不敢過呢!來,我們再讀讀這句。

  (三)學習二三自然段

  1.學到這兒,你們的腦海里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為什么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下來?(課件出示問題)我們來幫種葫蘆的人找原因吧。

  2.帶著“葫蘆為什么會落”的疑問自然讀二三自然段。

  3.我會填,我會讀:①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你知道蚜蟲長什么樣嗎?(課件出示蚜蟲)蚜蟲是一種害蟲,專門吸植物的幼苗、嫩葉上的汁液。②他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4.感悟句子:(展示課件我會讀)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語氣有什么不同。

  (1)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感嘆號)

  (2)有幾個蟲子不可怕。(陳述句)

  多讀幾遍,引導學生理解雖然兩句話表達的意思相同,但表達的感情不一樣。

  (3)他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課件展示南瓜和葫蘆)通過形象的對比讓學生理解種葫蘆的人的期待)

  指導朗讀:自言自語讀的時候聲音要低,突出自己和自己說話的感覺。

  5.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

  鄰居: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長了蚜蟲,快治一治吧(著急)

  種葫蘆的人:什么?葉子上的蟲還要治?我要的是葫蘆。(驚訝,不屑)

  理解“奇怪”一詞:為什么那個人會感到很奇怪?

  因為他一心只想著葫蘆,不懂得葉子與葫蘆之間的關系。

  師: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覺到了什么?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

  生1:種葫蘆的人不懂葉子與果實的關系

  生2:種葫蘆的人不聽勸告,沒有及時治蚜蟲。

  師:現在理解為什么葫蘆都落下來了嗎?

  生:理解了。因為不治蚜蟲,所以小葫蘆一個個都落了。(板書)

  師: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都落了。會想些什么呢?

  生1:要是當初聽了鄰居的話。葫蘆就不會掉了

  生2:如果治了蚜蟲,小葫蘆就能長得賽過南瓜

  生3:我現在去治蚜蟲,葫蘆還會長出來了。

  師:老師編了一首歌謠總結這篇課文,我們一起來學唱下好嗎?

  (課件出示唱一唱)

  一棵藤上掛著幾個,

  葫蘆娃,葫蘆娃,

  盯著葫蘆笑哇,

  有了蚜蟲不治,

  落光啦,落光啦!

  (配樂《兩只老虎》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說一說:假如你明年種了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你會怎么做呢?

  五、指導寫字

  歌訣巧記字:

  張口一聲 “哇”,

  用手往上掛,

  女孩愛娃娃,

  捉蟲能手小青蛙,小青蛙!

  六、板書設計

  14.我要的是葫蘆

  長滿葉子—→葫蘆可愛

  ↓ ↓

  蚜蟲(不治) 落了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6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個寓言故事,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講述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可是在葫蘆長蚜蟲后不聽取鄰居的建議,最后葫蘆都掉落了的故事。從而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簡短的故事里不僅蘊含著中國的文化底蘊,即看待問題的眼光和和諧的鄰里情。同時還有豐富的語言句式典范,如感嘆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反問句“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等,這是對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傳承和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具體落實。也是課程標準中“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的具體表現。

  二、說學情

  本文的語言描述淺顯易懂,加上第一課時對課文的生字詞和內容都有大致的了解,所以本節課引導孩子探究葫蘆落了的原因就相對容易,但故事隱含的深刻寓意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老師著重指導。

  三、說目標

  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個人對教材的理解,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借助以往寫字的經驗,端正地書寫“盯、治”等生字。

  2.聯系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

  3.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

  其中,聯系上下文,體會種葫蘆人的想法,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陳述句、感嘆句的不同語氣,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要尊重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朗讀感悟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增強,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五、說學法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體驗和感悟的過程。這一課時的教學中我試圖通過引導學生讀一讀、找一找、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復習舊知,質疑激趣

  這一環節安排了兩個內容,首先在開課伊始出示一道填空練習,通過這道填空練習,回顧了葫蘆的可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準備,同時又進行了說話練習,起到了內化語言,積累語言的作用。然后再通過課后第一題“這么可愛的葫蘆為什么會一個一個落了”這一問題的拋出,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

  (二)探究原因,對話文本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分了兩步展開教學。

  第一步抓住課文中的關鍵句:“有幾個蟲子怕什么”“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讓孩子們對比讀,體會感嘆句、陳述句、反問句的不同語氣;通過“盯”和“自言自語”兩個詞語去品悟種葫蘆人對葉子上的蟲并不放在心上,感受他“一心只想要葫蘆”,不聽別人勸告的固執。同時利用形聲字的規律等指導學生書寫。

  第二步在孩子們了解了種葫蘆人的心理活動后,相機補充葫蘆的生長過程的資料,讓孩子們懂得葉和果之間是有聯系的。

 。ㄈ┌l展思維,內化語言

  在這一環節中我安排了兩個語言訓練:

  1.說一說:如果你是那個人的鄰居,你看見葉子上有小蚜蟲,你會怎么勸呢?

  2.寫一寫:第二年春天,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他會怎么做呢?

  這樣內化了課文語言,對孩子進行人文教育,鍛煉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為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要求簡潔明了地展現課文的靈魂,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板書設計將以學生課堂生成為準。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在實施過程中會根據生成或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力爭扎實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7

  學習這篇課文時,我采用變序閱讀的方法,先學習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點指導學生朗讀中間兩段。在指導學生讀中間兩段時,學生很感興趣,讀得興趣盎然,比如我在教學時,我抓住描寫種葫蘆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等重點詞句,讓學生抓關鍵詞、關鍵標點符號等方法通過反復朗讀、想象、感受那個人喜歡小葫蘆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會落呢?”,學生回答不上來,他們不明白葫蘆和葉子的關系,可能在教學時,我設計的問題不到位,下次多多思考。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8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發展的重要場所,是他們自己的課堂!罢Z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薄墩Z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閱讀提出以下要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教學目標:

  1、會認“葫、蘆、藤、哇、盯、鄰”6個生字,會寫“掛、哇”2個生字。

  2、初步感知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通過看圖和學文,引導學生感悟葫蘆的可愛,也為小葫蘆的變黃、脫落而可惜。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通過品詞品句來感受葫蘆的可愛,并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在教學時,我以“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教學思想,以“讀”為主線,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睗夂竦膶W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因此,課一開始,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猜謎語的特點,出示謎語,讓學生猜猜,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其實學生都能很快猜出謎底,但我并不滿足于此,我接著讓學生說說理由。這樣,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葫蘆的有關知識。然后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了有關葫蘆知識,特別是當介紹到許多人還把葫蘆制成工藝品時,學生對葫蘆已經充滿了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ǘ┳衷~教學注意音形義的結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生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孩子們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的自學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會認、會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鄰”和“盯”是兩個形聲字,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識地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形聲字的特點,因為在漢字當中,形聲字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也是學習、記憶漢字的一種方法!巴邸,不僅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語氣詞,同時與前面學過的語氣詞聯系起來,既學到了新知,又鞏固了舊知。

 。ㄈ┳⒅乩首x指導,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采用最“語文”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以讀為本”,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因為語文教學離不開讀,體會課文用語的準確性和規范性靠讀,體察課文所蘊藏的豐富情感靠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靠讀。因而,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如地讀、動情地讀,讀出課文的節律、讀出課文的情趣、讀出課文的神韻。

  如在激趣導入后,我首先讓學生帶著要求自讀課文;其次,在反饋時,進行朗讀接力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后請“小評委”進行評議。第三,深入細讀,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讀完后數數這段話一共有幾句話,劃出喜歡的句子,圈出喜歡的詞語。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些什么,隨機從“細長”、

  “雪白”、“多么可愛”、“每天”、“幾次”等詞語進行體會,同時輔以圖片,給學生直觀的感受,然后再采用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課堂上充滿瑯瑯書聲,在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ㄋ模┳⒅卣Z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積極倡導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但沒有忘記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文訓練,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不但體現新的理念,更要始終注重語言文字訓練,既活又實。

  比如:在導入新課的第一個環節,我就注意了學生“蘆”的讀音,“蘆”字單獨出現出讀二聲,而與“葫”組成“葫蘆”時讀輕聲。這個過程,不僅要讓學生會讀這個詞語,更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這樣讀的美。

  又如:引導學生從“細長的”體會到葫蘆藤的樣子時,我讓學生說說還可以說“細長的什么?”這一安排,讓學生對細長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導學生體會“掛”用得更準確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掛”還可以換什么詞?課文中用這個“掛”字給你什么感覺?從而讓學生“掛”字所帶來的美。

  再如:學完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根據葫蘆的生長過程給詞語進行重新排列,這一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說話和寫話的能力。

  (五)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發展想像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得以馳騁。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說說“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覺得這些可愛的小葫蘆在一起會做些什么?”“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么可愛,你還會怎么說,怎么做?”

  以上是我在上課之前的一些想法,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由于自己水平有限,肯定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真心地希望各位老師能多提寶貴意見,因為你們的意見對我真的很重要,謝謝大家!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9

  【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葫、蘆、掛、些、盯、鄰、居、奇、怪、怕、治,這十一個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生詞,會認讀藤、哇、蚜,這三個二類字。

  2、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葉子和果實的關系,從而受到事物是有聯系的這一科學思想的教育。

  3、練習用每天、可愛,造句

  【能力訓練點】

  通過看圖和學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洞察事物變化的能力。

  【重點】 

  學習本課生字、生詞、理解重點詞句。

  【難點】 

  通過理解課文,明白那個種葫蘆的人錯在哪里?

  【疑點】  

  葉子和葫蘆的關系

  【解決辦法】 

  提前讓學生查找葉子的作用的資料,在理解課文時,著重讓學生觀察葉子的變化,知道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

  【課時安排】 

  3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學習聽課之前查找有關葉子的作用的資料。

  2、通過各種讀書形式,熟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進行小組討論,解決本課重、難點。

  4、學生自學字,對識記有困難的生字討論交流。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手拿小葫蘆)(生說小葫蘆)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與葫蘆有關的課文《我要的是葫蘆》,板書課題:7 我要的是葫蘆,齊讀課題。

  〖運用比較,指導看圖〗

  一、出示課文圖,提出觀察要求

  先讓學生整體的觀察這四幅,看圖上畫了什么?比較四幅圖的變化(生自己觀察,小組討論)

  二、匯報觀察結果

  1、圖中都畫了什么?(葫蘆、葉子、小花、人)

  2、讓學生說一說葫蘆發生了那些變化(包括葉子、花、果的變化)

  3、說一說種葫蘆的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包括眼睛、表情、姿態)

  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課文是怎么描寫的呢?下面請同學門仔細聽讀課文

  三、讀課文

  請同學們聽老師范讀課文,整體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四、生讀課文,提出自讀要求

  借助拼音讀課文,注意難讀的字和難寫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住字形。

  讀的過程中遇上難讀的句子可做記號或隨時請教老師。

  讀通課文后,標出自然段序號,并在文中找出生字詞,多讀幾遍。

  五、檢查自讀情況

  檢查字詞,對有創造性的字形記憶方法要大加鼓勵

  糾正容易讀錯的詞語的讀音

  運用不同形式進行朗讀。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第七課《我要得是葫蘆》。(板書課題)上節課我們出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新詞,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并結合看圖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下面,我們通過錄象再把課文內容回顧一下請同學們邊看邊回憶總結: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什么?(放錄象)(生答)

  二、新授

  1、朗讀:

  下面,老師找同學把課文分自然段讀一讀,注意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就讀哪一自然段。(生選讀)

  2、自學課文:

  首先老師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大家先仔細把課文讀一讀,然后在仔細想一想,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找出來再書中畫一畫,然后在討論交流。(生自學)

  3、匯報交流:下面老師請同學們匯報一下你的自學成果,生匯報時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當學生提到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時,指導學生了解葫蘆長的什么樣子?重點理解在“藤上掛了幾個葫蘆”這句話中,為什么用“掛”而不用“看”或其他的詞。(用“掛”生動、形象、準確)理解句子“那個人每天都去看幾次”(說明種葫蘆的人非常喜歡小葫蘆)

  當學生提到第二段的內容時,了解蚜蟲對葫蘆有什么危害?種葫蘆人的心理(他不治蟲的原因)理解:盯著、自言自語。

  指導朗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ㄓ眉鼻、贊嘆的語氣)

  當學生說到第三自然段時,重點指導朗讀,用反問奇怪的語氣,體會他不聽勸告,滿不在乎的心情。

  當學生說到第四段的內容時理解“更多了”“慢慢的”“一個一個都落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種葫蘆人內心的沮喪。指導學生用后悔、無奈、緩慢的語氣讀。

  4、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這么多,那么,你還有那些地方沒有讀懂?或者說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呢?請大膽的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討論。比如:我們知道了葫蘆和葉子的關系,那么還有那些事物之間有關系呢?鼓勵學生個抒己見,以不同的事物說出自己的看法。一激發學生的思路,發展思維。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0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孩子沒有了想象力,孩子就失去了孩子的特征,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 “ 童話 ” ,孩子沒有了自己的 “ 童話 ” ,孩子就失去了創造力。想象能力的培養雖說是多方面的,但最關鍵的是教育,語文教學又是教育的主陣地。我們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這個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 片斷一 ]

  師:種葫蘆的人由于不聽鄰居的勸告,結果可愛的小葫蘆都落了。請小朋友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都落了,他會想些什么呢?

 。▽W生紛紛舉手,爭先恐后,唯恐老師不點他回答。)

  生:他會這樣想:我早就應該聽鄰居的勸告,不然的話,我可愛的小葫蘆就不會掉。

  生:早聽鄰居的勸告,不就沒事了嗎?

  生:如果我聽了鄰居的話,我的小葫蘆肯定會賽過大南瓜的。(邊說邊得意地用手比劃著大南瓜。)

  生:(一臉的迷惑)我的小葫蘆怎么會掉了呢?

  師:是呀,你的小葫蘆怎么會掉了呢?小朋友們能告訴他嗎?

  生:到現在還不知道呀,你沒有聽鄰居的勸告唄。

  生:葉子和葫蘆的關系大得很!可你不知道呀。

  師:(對剛才迷惑的同學說)你現在明白了嗎?(學生點點頭)(師接著說)發揮你的想象接著說種葫蘆的人看到葫蘆落了,他還會想些什么?

  生:(長嘆一口氣)唉!我真后悔。原來蚜蟲有那么厲害呀!

  生:我噴了藥就好了。唉!

  生:還有下一次的話,我一定要聽鄰居的勸告。

  生:看來,鄰居說的話一點也沒錯。

  生:我怎么這么笨呢,早問一問鄰居怎么治蚜蟲就得了。

  生:哦……原來葉子與葫蘆之間有這么大的聯系。

  師:好!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想象真豐富呀!在學習中,我們就應該多思考,多想象,多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

  [ 反思 ]

  此環節目的在于讓學生聯系上文,發揮想象力,從中了解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個地方。同學們的想象不僅進一步理解了課文,而且又對課文有深一層的認識。那稚氣的充滿了想象的話語足以讓老師感到欣喜若狂。 通過這樣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了學生的語言,理解課文內容,正確的價值取向與生活緊密聯系。

 。╠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此文轉載于網絡

  湍口鎮小 葉蕓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1

  我請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就想一想,你讀了本課知道了什么。沒有想到,學生的語言雖然不太規范,可是還是有人能說得出來,只關心葫蘆不關心葉子是不對的?墒窃蚰,卻不好說,因為孩子們畢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呀。只是明白,但說不來道理。這已經不錯了。請學生說一說讀了課文的感想。學生說得也不錯。

  在朗讀指導時,還是注重訓練學生對標點符號的感知。原來在讀的時候,雖然也教給他們方法,可是學了一個文章之后,才知道符號的作用,和具體的指導方法。常說的一課一得,我想不僅學生一課一得就可以,教師也是一課一得才行。像這樣的課,訓練朗讀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對學生培養的效果來看,更實際,更深遠。遠強于博而不精。在指導的時候,注意讓學生用這些標點說一說平時的話,學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語氣?赡苓@就是打通與學生經驗世界的聯系吧。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意圖】

  《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因此,我把以讀促悟作為教學的重點,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品悟課文語句里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懂得事物之間的聯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匯和培養語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1、直接導入,初讀課文:

  直接導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后想想課文里講的是誰和誰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2、品讀感悟,交流感受:

 、拧》N葫蘆的人喜歡他的小葫蘆嗎?他的小葫蘆可愛嗎?

 、啤》N葫蘆的人和他鄰居的對話。

  3、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教師扮演種葫蘆的人向扮演鄰居的學生發出疑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

  4、把自己畫下來的句子抄寫兩遍。

  課堂實錄

  一、直接導入,初讀課文

  師: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十四課《我要的是葫蘆》。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我要的是葫蘆。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后想想課文里講了誰和誰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生自由讀課文。讀后學生陸續舉起了手。

  師:好,請幾個同學來說說。

  生:課文講了種葫蘆的人和他的小葫蘆。他的小葫蘆都落了。(師板書:種葫蘆的人 葫蘆)

  生:還有他的鄰居。(師板書:鄰居)

  師:哦,那我們把它說完整。

  生:課文講了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他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鄰居勸他治一治,他不聽,結果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

  二、品讀感悟,交流感受

  師:同學們總結的真好!讀完合上課本能夠說出來課文里講了什么,這說明你讀書的時候動腦筋了,這叫會讀書。(生比較興奮)

  師:種葫蘆的人喜歡他的小葫蘆嗎?他的小葫蘆可愛嗎?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畫出來有關的語句。

 。ㄉp聲讀課文,邊讀邊畫,而后舉起手)

  生:先說哪個?

  師:哪個都行。

  生:我先說他的小葫蘆可愛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這句話直接寫出小葫蘆可愛,看標點是什么?

  生:嘆號。

  師:嘆號怎么讀?

  生: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

  生:(齊讀)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

  師:誰來說說可愛的小葫蘆長什么樣?

  生:(讀)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句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后,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師:請同學們看課文第一幅插圖。小葫蘆的藤、葉子、小葫蘆。

  生:細長的藤上長滿了綠葉,藤上掛著幾個可愛的小葫蘆。

  師:葫蘆開什么花?

  生:雪白的小花。

  師:(板書:雪白)“白”是什么?“雪”是什么?“雪白”是什么?

  生:“白”是白色,“雪”是雪花,“雪白”是像雪那樣白。

  師:我們學過的《歡慶》里也有帶“白”的詞語。

  生:潔白。

  師:(板書:──潔白)雪白和潔白是一對同義詞,可以交換,說潔白的小花也可以。

  師:請同位兩人帶著自己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互讀一遍。

  生自由讀。

  師:多可愛的小葫蘆,種葫蘆的人肯定更加喜歡他的小葫蘆。誰畫出來啦!

  生:(讀)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為什么?

  生:因為喜歡,所以一天要看幾次,越看越喜歡。

  師: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

  生:(齊讀)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

  師:還有一個地方也寫出種葫蘆的人對他的小葫蘆的喜愛之情。

  生:(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讀的真不錯。同學們聽到她讀得聲音高還是低?

  生:低,因為是自言自語。

  生:自己給自己說話。

  師: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

  生:(齊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男生讀,女生讀。

  ……

  師:是呀,這么好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好心的鄰居勸他快治一治。

  生:(讀)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

  師:種葫蘆的人聽完有什么感覺?

  生:奇怪。

  生:(奇怪地、驚訝地)什么?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師:(驚訝地、夸張地)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師:什么意思?

  生: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師:同學們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

  生:有一天,他看見葉子上爬著一些蚜蟲,心里想,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師:(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師:什么意思?

  生:有幾個蟲子不用怕。

  師:同學們讀一遍。

  生:(齊讀,不屑地)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

  師:(出示: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請男生讀一、三句,女生讀二、四句。

  男:葉子上的蟲還用治?

  女:葉子上的蟲不用治。

  男:有幾個蟲子怕什么!

  女:有幾個蟲子不可怕。

  師:同位互讀一遍。

  生互讀。

  三、拓展延伸,感悟哲理

  師:沒過幾天,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

  師:(稍停頓,面向學生)好心的鄰居呀,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怎么就要了我的小葫蘆的命?這是為什么呀?

  生:咳,你呀,為什么不聽勸,后悔了吧!

  生:他們是一體的。

  生:葉子給小葫蘆提供營養,沒有了葉子小葫蘆怎么生長啊。

  師:我明白了,我不該不聽你的話,謝謝你。

  師:(播放錄相)請同學們看屏幕,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ㄋ模┎贾米鳂I。

  師:把自己畫下來的句子抄寫兩遍。

  【教后反思】

  本堂課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扎實。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定得準。

  我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范讀法,兩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兩種教學法,在只有三尺講臺,一支粉筆,缺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農村小學特別適用。

  1、觀察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課文的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發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后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后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并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著的思想感情。

  2、范讀法: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范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范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里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的愉快(精神的愉悅)。

  以前我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師不講授,才是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課堂上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講,有時該講的地方也不講,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師的點撥,學習效果很差。一節課下來,學生疲乏,教師勞累。在這堂課上,教師范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并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現在我才明白,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在課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課堂上,卻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們該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學習。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會認6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到嘆句的不同語氣。

  3、 懂得事物之間的。

  學習重難點:

  1、通過朗讀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2、弄清葫蘆也葉子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勵導入

  師:今天當許老師走進教室的時候,看到同學個個精神飽滿,我就知道這節課同學們一定能夠積極舉手發言,回答問題一定響亮無比!你們說,老師說得對嗎?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第十四課《我要的是葫蘆》。齊讀課題,注意把輕聲音節讀準了。跟我讀:“葫蘆”,加上課題,再讀一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復習生字新詞。通過注音齊讀,去拼音開火車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認讀情況,相機提醒、糾正易讀錯的字音。

  2、師:同學能讀準字音,如果把這些生字放進課文,你會讀嗎?老師相信同學們課文會讀得更好的!請大家打開課文63頁,邊讀邊想,這篇課文是講的是什么樣的一件事呢?

  3、指名學生回答。(生:課文講了從前一個人種了一棵葫蘆,他的葫蘆葉子上爬滿了蚜蟲,鄰居勸他治一治,他不聽,結果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

  三、講讀第一自然段

  1、師:這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得真棒!讀完課文能夠說出課文是講了什么,這說明你讀書的時候動腦筋了。真是一個會讀書的孩子!種葫蘆的人喜歡他的種的小葫蘆嗎?他的小葫蘆可愛嗎?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用筆畫出有關的語句。

  2、學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畫。

  3、學生回答。板書:綠葉 開花 葫蘆

  4、指導朗讀。

 。1)、你喜歡這棵葫蘆嗎?能把這段話讀好嗎?

  課件顯示: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哇!

  指名讀、評議,范讀,再齊讀。

 。2)、多么可愛的小葫蘆啊,哪位同學能用“可愛”造句?板書:可愛

  指名回答、評價。

 。3)、師:多么可愛的葫蘆啊,所以種葫蘆的那個人每——(引讀: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4)“每天”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學能用“每天”造一個句子的?

  指名回答,評價。

  5、師:可愛的小葫蘆怎樣才能健康地長大成大葫蘆呢?

  6、師小結,使學生大致了解葫蘆生長的過程: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葉子給葫蘆輸送足夠的營養,葫蘆才能長得好。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著后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

  三、教學第四自然段。

  1、師:這些葫蘆多可愛!種葫蘆的人最后得到葫蘆了嗎?請你再讀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的句子。

  2、學生找到第四自然段以后,馬上指導學生看圖,課件顯示課文得后一幅插圖,指名學生說說小葫蘆什么樣子,種葫蘆的人是什么樣子?

  3、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4、師:小葫蘆慢慢地變黃了,一個一個都落了。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指名學生回答,學生可能會回答:傷心,后悔……

  師:你能讀出你此時的心情嗎?

  指名一名學生朗讀,再指導全班學生齊讀。

  四、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師:可愛的小葫蘆為什么一個一個全都落了呢?請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同學們可以讀一讀,動手畫一畫課文的句子,也可以和你的同桌討論討論,三分鐘后向老師匯報你們的學習結果,好嗎?

  2、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3、小組討論第二段。

  (1)、師: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的蚜蟲是怎么想的?(出示圖片)

  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么!指導朗讀(注意“!”)引導學生結合圖,說說種葫蘆的人表情、動作、心理、語言。對比陳述句:“有幾個蟲子不用怕。”使學生理解盡管這兩個句子意思相同,而感嘆句卻能讀出種葫蘆的那個人那種滿不在乎的態度,指導學生讀出那語氣。配合適當的表情。

 。2)、老師小結:種葫蘆的人不管葉子上的蟲子,一心盼望小葫蘆長大。

 。3)、小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的蚜蟲又是怎么說的呢?

  顯示:“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指導朗讀,配合合適的動作、表情進行朗讀。

 。4)、拓展:你看到種葫蘆的人這樣做你著急嗎?你會對他說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

  4、小組討論學習第三段

 。1)、師:其實啊,當時他的一個鄰居也看見了,讓他治蟲,種葫蘆的人聽了有什么感覺?

  (2)、理解“奇怪”。

  (3)、那個人奇怪的是什么?

  (4)、出示句子:“什么?葉子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

  (5)、“葉子上的蟲子還用治?”反映了種葫蘆的那個人什么樣的心理?(納悶,不理解,不明白)

  (6)、他這樣認為對不對?為什么?(不對,因為綠葉可以為小葫蘆制造養料,進行光合作用,才能結出葫蘆,葫蘆才能長得大,長得可愛。)板書:輸送養料

  五、小結與拓展

  1、師:鄰居讓他治蟲他聽了嗎?所以葉子上的蚜蟲——更多了,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看到可愛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你猜種葫蘆的人會是什么樣的心情,他會說些什么?

  2、你認為種葫蘆的人錯在哪兒了?

  3、教師總結:種葫蘆的人不聽勸告,不治蚜蟲,導致葉子上的蟲子越來越多,葉子不能為小葫蘆提供充分的養料,小葫蘆到最后一個一個都落了,葫蘆滕上能結出葫蘆,跟綠葉有密切的關系。板書:生蟲(蟲多) 不能造養料 黃落

  六、作業

  1、畫一幅可愛的小葫蘆長大后的畫,送給種葫蘆的人,滿足他的心愿。

  2、續故事: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下了一棵葫蘆……

  板書設計: 

  14 我要的是葫蘆

  開花

  綠葉   (蟲多)不能造養料  葫蘆

  生蟲

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語文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稿范文(通用14篇)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屬于寓言性質的課文。課文主要寫了種葫蘆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間的聯系,只盯著葫蘆,葉子上長了蚜蟲不去治,鄰居勸他也不聽,結果小葫蘆慢慢變黃,一個個都落了。...

  • 語文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

    課件《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今天我講這篇課文是這樣設計的: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出示大屏幕(葫蘆的圖片)讓學生介...

  • 部編版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2篇)

    現反思總結以下幾點: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重視感悟和體驗。...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案例(通用17篇)

    一設計意圖:《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 我要的是葫蘆(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會用“每天、可愛”造句。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的關系,懂得這個故事說明的道理。繼續培養觀察能力。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重點學會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一、設計意圖:《我要的是葫蘆》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課文的內容短小,蘊涵的哲理淺顯。...

  • 《我要的是葫蘆》(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在反復的指認和書寫中,學生能迅速無誤地讀出6個生字,并會寫8個字;2、在反復的朗讀與領悟中,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了解故事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 《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通用2篇)

    陳老師執教的這篇課文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讓我學到非常多的東西?偟膩碚f,有以下幾個亮點:1.教師的教學熱情很高漲,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課堂氣氛是通過師生間相互作用和同學間的相互影響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群體心理狀態。...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案例與評價(精選14篇)

    教學內容: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會認葫、蘆等6個生字。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3、懂得吸取種葫蘆的人的教訓,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教學準備:1、教師制作生字卡片和課件。...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教案(精選17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我要的是葫蘆》。我主要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陳述。一、說教材這部分的內容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準備幾個方面來進...

  • 《我要的是葫蘆》說課(通用15篇)

    一、教材分析:《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通用17篇)

    《我要的是葫蘆》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后葫蘆都落了。...

  • 《我要的是葫蘆》教材簡說(精選14篇)

    我們知道,植物生長一般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著后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

  • 《我要的是葫蘆》片斷賞析(通用13篇)

    《我要的是葫蘆》講的是從前有一個人種葫蘆,不知道葉子和果實的關系,只盯著葫蘆,不管葉子上的蚜蟲,結果沒有收到葫蘆的故事。該文內容淺顯易懂,但隱含的寓意學生一時難以領悟。...

  • 《我要的是葫蘆》第二課時(通用13篇)

    一、復習一自然段1、我們借助圖片回憶,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多媒體)2、好,我們一起來復習上一節課學習的一自然段。請打開書,根據老師的問,用書中的話回答。...

  • 教學設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罗平县| 长顺县| 越西县| 德格县| 嫩江县| 常德市| 新安县| 昌吉市| 揭西县| 无极县| 加查县| 论坛| 虹口区| 德阳市| 广平县| 大石桥市| 汝南县| 中方县| 布尔津县| 菏泽市| 西充县| 武陟县| 南岸区| 沁阳市| 龙泉市| 安徽省| 万荣县| 白城市| 晋城| 苏尼特左旗| 乐平市| 咸丰县| 监利县| 原阳县| 沈丘县| 竹溪县| 喀喇沁旗| 大关县| 蓝山县| 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