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通用8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二)能力訓練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
2.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條理,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二)解決辦法
1.使學生通過理解語言文字,知道作者在外洞和內洞分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細致觀察,寫出景物的特點和自己的真實感受的。
2.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游覽順序的基礎上,根據游覽的先后順序,練習給課文列提綱,把理解課文和領會訓練項目結合起來,把指導閱讀和指導作文聯系起來。
三、課時安排
三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自學課文,掃清理解課文的障礙,理清課文的條理。
(二)自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并討論、交流。
(三)具體地學習、討論課文內容,看看學懂了什么?
(四)試給課文列提綱。
五、教具準備
錄像機、錄像帶、電視機、投影儀。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1.置身于大自然,一定會對大自然的神奇秀麗發出贊嘆,一定想把你的見聞和感受告訴給別人。《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葉圣陶游覽了金華的雙龍洞后寫下的文章,我們可以沿著他的足跡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
板書課題:8記金華的雙龍洞
2.放錄像,把學生帶入情境。
(二)自學課文(目的是掃清理解課文的障礙,理清課文的條理)
1.通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找出生字,把句子讀通順,不明白的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
2.指幾名學生連讀課文(教師隨時糾正錯音,幫助理解“石鐘乳”、“石筍”、“十來進房子”)。
3.自讀課文(目的是理清課文條理)。
(1)想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2)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主要內容。
(3)師生共同討論。
在討論的基礎上板書:
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再讀課文(目的是初步理解課文,為第二課時打基礎)
1.自讀,看看你讀懂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懂用“——”劃出來。
2.小組討論、交流,試把不懂的問題弄懂。(教師巡回參與討論,了解學生的讀、思、議過程,并及時給予點撥、誘導。)
3.全班交流、討論。你讀懂了什么?提出小組討論后仍未解決的問題。(有些對理解課文內容不太重要的問題可隨時解決;一些需在深入理解課文后才能理解的問題留待下節課解決。)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學生回答后板書: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二)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指讀第一段,思考:
本段交待了什么?(時間、地點)
2.自學第二段,思考: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1)自學、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
(2)師生交流、討論。
重點提示:
①看到了花(映山紅),映山紅很多,到處都是,而且長得壯、長得旺,顯得有精神。從“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看出來。
②看到了樹,“洞桐也正開花……很不少。”
③看到了山,“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
④山、花、樹給作者一個怎樣的`感受?
理解“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這句話。(提示:引導學生著重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顏色,“明艷”是什么意思?想象那美麗的景色。)
⑤看到了溪流,聽到了溪聲。
板書:溪流
投影句子:“一路上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討論:溪流為什么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么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系?想象是怎樣的畫面說一說。
(溪流的樣子和聲音時時在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生的。溪流是從洞里出來的,要游雙龍洞就必須“迎著溪流”上山。)
(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聽,有時發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出潺潺的聲音,此時的景色真是有聲有色,祖國的山河真美呀!)板書:美
指導讀這句話,體會美感。
作者把一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使我們也仿佛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指名感情朗讀2、3自然段,其它同學閉眼傾聽,讓這位同學把每位同學都帶入那美好的意境。
(三)學習課文第三、五段
1.自學、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自學第三、五兩個段落,投影出示思考題:
(1)內洞和外洞各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2)你還學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重點提示:
(1)外洞大(板書:大)體現在“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2)洞口外很有氣勢,體現在“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
怎樣理解“突兀森郁”?
(3)內洞奇(板書:奇)(因為內洞黑,有許多的石鐘乳和石筍,這些石鐘乳和石筍變化多端,顏色各異。)
結合句子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
(4)雙龍洞由內洞洞頂的雙龍而得名,這兩條龍實際上是什么?
(實際上是兩個石鐘乳,這兩個石鐘乳蜿蜒在洞頂。)
你理解“蜿蜒”的意思了嗎?(原指蛇爬行的樣子,課文中用來形容洞頂的兩個石鐘乳彎彎曲曲的形狀。)
(5)還有哪些句子介紹內洞的?
怎樣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這句話?(這句話說明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想象成各種神仙、宮室、器用等后,就更加趣味無窮了。)
(6)有關寫溪流的句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板書:深黑的石洞)
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泉水?討論泉水的路線。(并把泉水的路線板書出來。)
3.指導學生讀三、五段。(讓學生體會、想象外洞高大寬敞的美,內洞夢幻般神奇的美。)
(四)學習第四段
1.自學本段,看看你學懂了什么?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回指導,傾聽學生的意見,掌握同學們的理解程度、存在問題)。
3.發言匯報。
重點提示:
(1)進入內洞的唯一通道就是這個孔隙。
(2)怎樣在孔隙里進出?說明了什么?(說明孔隙小)板書:小。
(3)作者是怎樣仰臥在小船里進洞的?有什么感受?
投影句子:“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再讀理解這些句子:
①“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說明了什么?(作者的姿態低得沒法再低。)
②“擠壓”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孔隙很窄小,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緊挨著山石。)
③指讀投影的句子(意在體會作者的緊張新奇的感受。)
4.再讀這段,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意在指導學生背誦。)
(五)指名讀最后一段
(六)總結全文
雙龍洞一游,路上景色美麗迷人,外洞高大寬敞、內洞夢幻般的神奇,再加上過孔隙時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種種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游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的路線結合起來寫,使我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七)看全文錄像(體會雙龍洞一游的種種美的感受)
(八)布置作業
背誦第五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第五自然段。
2.指名讀課文。
3.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二)概括主要內容,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色的熱愛。)
(三)試給課文列提綱
1.介紹提綱包括三部分,即:
一、課文題目
二、文章中心
三、材料安排
2.作者為了表達中心是怎樣進行材料安排的?
(1)交代游覽的時間、地點。
(2)講路上的見聞。
(3)介紹游覽外洞的情景。
(4)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
(5)介紹游覽內洞的情景。
(6)講乘船出洞。
3.學習編寫課文提綱的格式。
4.學生試給課文列提綱。
5.交流、訂正。
七、布置作業
1.在正確的讀音后面打“√”。
浙江(zh8 zh6) 逐一(zh* zhu$)
蜿蜒(w3n w1n) 即使(j@ j0)
2.組詞:
浙( ) 稍( ) 蜿( )
逝( ) 稍( ) 碗( )
蜒y2n( ) 曲q&( )系x@( )
蜒y2n( ) 曲q(( )系j@( )
3.課后作業第5題。
4.預習第9課《養花》。
要求:
(1)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字詞,不懂的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理解。
(2)結合導讀與課后思考題找出不懂的問題并做上記號。
八、板書設計
8 記金華的雙龍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分析】
課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全文是按游覽順序寫的,依次寫了游雙龍洞的路上見聞,游外洞、內洞、出洞。從外洞進入內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動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重點把“簇、額、蜒、乳”等字寫規范、漂亮;理解“明艷、突兀森郁、孔隙、蜿蜒、變化多端”等詞語的意思。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按照游覽順序畫出游覽線路圖,簡要概括出景物的特點。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教學板塊設計】
第一課時
一、板題導入(3分)
這節課,我們跟隨葉圣陶爺爺的腳步,一起到浙江金華去游玩,課題是——(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1.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游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記。)
2.簡要回憶學過的游記,知道游記一般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馴順寫的(移步換景),如:頤和園。
3.交流收集的有關雙龍洞的資料。
二、交流自主學習情況,掃清字詞障礙(9分)
1.學生交流自主學習反映出的問題,教師相機指導:
(1)難讀: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難寫:簇等
(3)易錯:額、蜿蜒
2.課件出示讀記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額頭
擦破 蜿蜒 石鐘乳 依據 源頭 濃淡
突兀森郁 變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意圖】此環節是為了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學而教。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順序。(15分)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讀完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根據自讀印象從課文內容、表達情感方面隨意說。)
2.再讀課文,按照游覽順序畫出游覽線路圖,簡要概括出景物的特點。
(1)教師引導
教師讀第1段,第2段首句,提煉出游覽順序的關鍵詞——金華—羅店—入山。
教師邊讀課文2、3段邊指導學生把握句意,體會過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2)小組合作,完成游覽示意圖,畫出過渡句。
形式:1人讀,其他聽讀,關鍵處停下來畫詞句,完成線路圖。
交流、展示。(方法指導:檢查完善,不遺漏;過渡句的提醒)
【意圖】此環節是考慮到了文本的特點(游記類文章),根據文本的特點選取了教學的價值。為單元的習作“我們的校園”做好鋪墊。
三、默讀課文,概括景物特點(10分)
1.默讀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2.交流:
洞口:寬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內洞:黑、奇、大
【意圖】此環節是為了真正讓學生掌握概括景物特點的方法。
四、總結全文,談談收獲(3分)
總結說說自己學到了什么?
預設:寫作順序、過渡句、邊讀邊想概括景物特點等
【意圖】此環節重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內化于心。
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備課時我力求實現幾個轉變:一是盡量避免陶醉于教師的“講”之中,還“講堂”為真正的“學堂”。二是由“教內容”向“教方法”轉變,把課堂的著力點放在學習方法、閱讀方法的學習上。三是嘗試版塊設計教學,盡量簡化教學環節,去繁瑣存樸實,達到一課一得。
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導入、學詞、理清游覽順序、概括景點特點、總結收獲五個環節,其中重點是理清游覽順序,難點是概括景點特點。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落差不是幾步十幾步之遙。課罷,感覺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幾個大問題:
1.學詞膚淺,不深入。交流預習情況時,學生基本上是圍繞諸如“油桐”的“桐”字的書寫這些非生字打轉轉(這也從側面傳遞出一個信息,學生的現有認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無意回避著本課的生字新詞。教師應該及時引導讓學生交流不理解有疑問的生詞,諸如:明艷、十來進、水程等,給以再充足的時間,只有時間充足才能保證交流的`深入、有效。
2.質疑問難,少時間。預習檢測時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因時間不足,我就急著向下推進教學。在另一節課上,我讓孩子們提不理解的問題,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有的關注到了作者的表達,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這句話中為什么要用映山紅和杜鵑作比。再如,“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為什么說是二三丈,還加了語氣詞“吧”。關注詞語意思的則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紅色”的“呈”字,“一路迎著溪流”的“迎”。學貴有疑,有疑問的地方就有思考。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本節課教學教師還是過多的牽著學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學情把握,欠準確。理解本課的重點我采用畫游覽示意圖的方法,教師先引導找出前三個金華、羅店、入山,再小組合作完成后五個洞口、外洞、空隙、內洞、出洞。可能因為本課的順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級上冊學過游記的文章吧,孩子們幾乎全部正確,并且很完整。而相對于難點初步概括出景點特點,給的時間既不充裕教師指導也不夠。這再次給我一個提醒,教師要先知先覺,學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離課堂的航標。
一節課,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教師專業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學生知識大廈的重要基石。在課堂的教學中,也只有上好了這一節節課,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擔子。失敗、遺憾并不可怕,因為轉變需要經歷陣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交流: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旅游嗎?你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過?
2.小結: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麗壯觀。今天,我們就跟隨葉老先生繼續到浙江金華的雙龍洞游玩,好不好?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復習舊知
1.填空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 ),課文是按( )順序寫的,先后描寫了金華雙龍洞的( )、( )、( )、( )。
2.回顧
葉老筆下描寫的路上景色雖然簡潔但是非常漂亮,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雙龍洞洞口的特點和外洞的特點又如何呢?
三、賞析孔隙
1.師生對話,猜測“孔隙”的特點
2.學生自由默讀課文第五段,邊讀邊劃出:能表現孔隙窄小的句子。
3.班內交流
句子一: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1)學生讀說體會
(2)比較句子,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好?好在哪里?
(3)思考:這段話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作者實際上是在寫什么?
(4)指導朗讀
(5)小結:作者并沒有用具體的數字寫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襯托出孔隙的窄小,這種寫作方法真好!
句子二: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1)學生讀說體會
(2)引導學生理解“擠壓”一詞
(3)指導朗讀
(4)小結: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內心的感受來說明孔隙的窄小。
句子三: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1)學生讀說體會
(2)交流:“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誰能把這個雙重否定句改成陳述句?這句話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3)指導朗讀
4.小結:同學們,作者通過描寫小船的小和過孔隙的感受側面襯托出孔隙的窄小,讀完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著小船同作者一起過了一次孔隙,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身臨其境”。
5.指導朗讀,再次感受孔隙的“險”。
四、賞析內洞
1.學生默讀課文第六段:邊讀邊劃出表現內洞特點的句子。
2.班內交流
句子一:內洞一團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寬廣。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2、了解雙龍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體會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3、學習可以把特別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葉圣陶爺爺游雙龍洞的游覽順序,請同學來讀一讀點明地點的句子。
2、誰來回顧一下游覽順序?
小結:葉圣陶先生就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3、這節課我們跟隨著課文一起到“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去看看吧。
二、精讀感悟
(一)“洞口”“外洞”
1、來看描寫“洞口”的這一段。你會怎么讀這一句話呢?指名讀。聽老師讀“洞口”部分。你發現老師是怎樣讀書的嗎?
2、像這樣讀一讀,想一想,圈一圈,就找到了洞口的特點——寬(板書)。
3、共讀“外洞”部分
用老師這樣的方法,自由讀讀描寫“外洞”的句子,找出“外洞”的特點,一生指名朗讀描寫“外洞”部分語句,交流讀書感受。
過渡:用“讀、想、標注”的方式,自由讀第5-7自然段,思考:孔隙和內洞有什么特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4、總結:孔隙的特點——窄小、低矮;內洞的特點——黑、奇、大。
(二)“孔隙”
我們經常出去游玩,和你去過的地方比,“孔隙”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誰來交流一下自己的讀書體會。
1、進出工具——船小
a、大家對孔隙的印象就是一個字——小。那孔隙有多小呢?我們來讀讀對進出孔隙的船的描寫,你能感受到“孔隙”之小嗎?對比句子,老師把這個句子改了一下,你覺得哪個句子比較好。從四個“小”體會作者對船小的強調。指名讀。
b、除了這四個“小”你還能通過哪些詞告訴別人,是怎樣的小船?在這條小船上,我可以坐著嗎?我們可以三個人一起做嗎?都不能!到底是怎樣小的小船呢?誰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到船的小呢。
c、假如后面有聽課的老師想問問小船的情況,你會怎么告訴他呢?指名讀。
小結:這孔隙只能容下這樣小小的船進出,雖然寫的是“船”,可讓我們處處感受到“孔隙”的低矮、狹窄。
2、進出方式
a、還能從哪里感受到“孔隙”的小的呢?船小,這小船進出孔隙的方式也很特別呢?指名說。
b、老師這有一艘小船,請兩位工作人員結合黑板上的圖給大家解釋一下進出孔隙的方式。
采訪一下工作人員:為什么采用這樣獨特的方式呢?
c、哦,原來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就算是這么小的船在里面也沒有辦法掉頭,只能直進直出,這個孔隙真的是太小了。
3、做法感受
a、同學們去過雙龍洞嗎?我們體驗一下坐船過孔隙吧?
臀是本課的生字,臀是月字旁,句子中還有一些也是月字旁的.字,這些都和——身體有關。你知道臀指的是身體哪個部位嗎?摸摸句子中提到的身體部位。凡是和身體有關的部位都寫出來了,從——到——到——,沒有一處不——。這樣細致具體地描寫更直觀地感受到孔隙的特點就是——窄小。請你讀讀這句話,讀出作者的感覺吧!
b、引導換詞體會:“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這里的“貼”字還能換成什么詞?(如挨、觸)讀一讀,你覺得哪個好?誰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這幾個動作——挨、觸、(體會到是緊緊地挨著,從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讀一讀這句話,體會著必須緊緊挨著船底的感覺。
模擬過孔隙:你是怎么躺的?想象著自己躺在小船里,誰能說一下。男生準備好了嗎?男生一起來讀這句話。女生呢?一起讀。我們馬上就要開船了。播放視頻。
c、有人真去測量了這孔隙的高度,只有一尺(33、33厘米)低。你有什么感覺?你們會不會動?敢不敢動?要是把肩膀稍微聳起來呢?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來?要是把臀部稍微抬起來?學生想象說話。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出你的感受。
4、仿寫“一線天”
a。感悟寫法:這段文字,沒有一個孔隙的“小”字,字里行間卻處處讓我們感受到孔隙的窄小、低矮,讓我們的心也隨著作者進入孔隙緊張起來。作者是怎么把孔隙窄小這個特點寫清楚的呢?
小結:作者就是用見到的小船的小,這就是他的——見聞,還有他過孔隙的感覺,這也就是他的——感受,寫出了孔隙的窄小,讀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身臨其境。
b。拓展延伸:黃山著名景點之一——一線天,也是以窄著稱,在一線天你看到了什么?過一線天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習課文的寫法,也可以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讓我們感受到一線天的狹窄嗎?寫一寫,交流。
(三)內洞
1、內洞又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誰來說一說。孔隙的特點是——小,內洞的特點是——大、奇、黑。
2、我們跟著圖片去欣賞一下,發揮你的想象力,看到這些石鐘乳和石筍,你會想到哪些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
3。有人游覽了雙龍洞,他覺得太有趣了,他是這樣寫的,誰來讀一讀?——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余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指名讀。可是葉圣陶爺爺卻是這樣寫——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4。如果把這一段加到課文里就更好了,雙龍洞也介紹得很詳細,你認為呢?就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葉圣陶爺爺,你猜他怎么說呢?
5。也許你讀了葉圣陶爺爺的原文你就明白了。誰來讀——“這是各處巖洞的通例,凡是巖洞都有相類的名目。我不感興趣,雖然聽了,一個也沒有記住。”打開文章就像和作者對話,原文選進教材會有改動,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可以找到原文讀一讀。
三、感受寫法
1。葉圣陶爺爺在這篇文章中還悄悄告訴我們一些寫游記的小秘訣,你知道了嗎?就像語文園地“交流平臺”里說的那樣——可以把特別吸引你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重點寫了外洞和內洞之間的孔隙。
2。原來雙龍洞作為自然景觀都有1600年的歷史了,在明代就有“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舠(dāo)仰臥入回溪。——(明) 屠隆” 這樣的詩句,一起來讀。另外,據考證雙龍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臥舟進洞的溶洞。所以葉圣陶爺爺在這篇文章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寫了重點景觀——孔隙。
3。《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文章就刻在景點里,具體位置還等待你們去找尋。你看,葉圣陶爺爺正在給一個小男孩講述寫好游記的小秘密呢?誰來猜猜,葉圣陶爺爺有可能怎么說呢?指名說。是呀,我跟著葉圣陶爺爺的文字游覽了金龍洞,也從中學會了一些寫游記的方法。老師也進行了總結,誰愿意讀一讀。出示——游覽順序講分明,介紹景物抓特點,突出感受寫真實,游記方能吸引人。
四、作業:
1。思考你游覽過哪些地方?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推薦閱讀葉圣陶《記金華的兩個巖洞 》
板書設計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
讀 記 批注
見聞 感受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內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課前準備:
收集材料制作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昨天我們跟隨葉圣陶爺爺游覽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從金華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風景伴著我們。不知不覺,我們來到雙龍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學習“孔隙”部分
過渡:令人驚嘆的是從外洞到內洞必須經過孔隙,這是一條約10米長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會為這次游覽增添許多情趣。讓我們到孔隙去看看吧!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5小節,找出一個表示作者心情的詞語。(好奇)
(1)作者因為什么好奇?(船小、船進出孔隙的方法與眾不同)
(2)出示文字,練習朗讀。
請大家看這句話,練一練試著把好奇的語氣讀出來。指名讀,生齊讀。
(3)船這樣小,進出的方法又是這樣特別,跟孔隙有關嗎,說明什么?
(生答師書:孔隙:窄小)
2、過渡:穿過這樣窄小的孔隙有怎樣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體會感受
請同學們用心讀這段文字,體會作者的心情是否發生了變化?(害怕、緊張、危險)
(2)你能把這種緊張、危險的感受讀出來嗎?先自己練一練。
(3)出示畫面、文字:同學們練的好認真,我也想讀一讀。
(4)誰也想讀,指名讀。
(5)出示畫面、文字:我們一起讀,老師也為大家配上畫面、音樂。
3、小結:
出示畫面:這正是古詩所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正是一種奇妙的游覽方式,有“水石奇觀”之譽。
4、讓我們再一次領略孔隙的奇妙。師引讀第5小節。
三、學習“內洞”部分
過渡:內洞又有怎樣奇特的景色呢?
1、請同學們自由讀6、7小節,來到內洞有什么感受?在書上劃出有關詞句,愿意的話周圍同學可以交換一下自己的看法。
2、討論
(1)“黑”:從哪兒感受到的?(這是作者剛進內洞時的真切感受。)
(2)“大”:從哪兒感受到的?(“進”是一個量詞,有一種平房分為前后幾排,一排稱為一進,一進大約八、九米,十來進就有(100)米左右。這是作者在內洞“走了一轉”才作出的判斷,說得有根有據。)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頂的雙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顏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見雙龍的形態,加上燈光搖曳,產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是自然狀態下,沒有經過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作者用詞的嚴謹。)
②出示文字:為什么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變化多端”形狀變化多樣可用哪些詞形容?
“顏色各異”顏色多又可用哪些詞形容?
(這樣千奇百怪的形狀,這么豐富的顏色,使得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③出示圖片: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說什么就說什么?
3、小結:
這些石鐘乳、石筍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讓我們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驚嘆自然的奇異!
4、請同學們把6、7小節有感情地讀一遍。
5、過渡:就這樣,我們隨著作者又仰臥在小船里,穿過孔隙出了內洞。
四、總結:
今天,我們穿過奇妙的孔隙領略了內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同時也被作者優美的文筆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們以后再研究。
五、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練習背誦第5小節
六、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孔隙:窄小
內洞:黑、大、奇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石鐘乳、突兀森郁”等詞語。
2、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
3、引導學生掌握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溶洞的奇觀,學習按游覽順序進行記敘的方式和運用恰當的詞句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談話:五十年前的4月14日,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爺爺曾游覽過一個地方,并且把他游覽的經過寫了下來,這個地方就是浙江省金華的雙龍洞。這節課,讓我們隨葉圣陶老爺爺一起去游覽一番吧!
2、出示課題,(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指名讀,齊讀。
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游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出示生詞:“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石鐘乳、突兀森郁”,指名認讀,教師和學生共同正音。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不要讀成;“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3、相機理解如下詞語:油桐、溶洞、石鐘乳、石筍(教師相機展示圖片資料,幫助學生理解)。
4、再默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作者記敘了游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三、探尋游蹤,理清條理
1、再讀課文,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來游覽雙龍洞的?(游覽順序)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點?根據作者游覽的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可以各自進行,也可與幾個同學討論完成。)
2、匯報交流,理清作者游覽的路線。
金華→羅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3、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并按圖說清圖意,然后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設計意圖:讓學生探尋游蹤,一來是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二來是考查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時這也是為了學習寫游記的基本方法。
四、對照示意圖,找到相應段落再次朗讀
五、品讀交流,理解深化
1、品賞路上的見聞,講讀課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讀課文,畫出有關詞語。(映山紅、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邊讀邊想象文中描寫的景象。(板書:一片明艷)
(3)觀看錄相,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作者還聽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句子:“隨著山勢……變換調子。”)其中“隨著、時而、時時”加點,說說從帶點的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此句:溪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學生想象、體會,課件播放vcd,練讀此句。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詞,理解相關“新綠、突兀森郁”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明確文章線索難點:
1、重點:理解相關“新綠、突兀森郁”等詞語。理清文章層次。
2、難點:明確文章兩條線索
三、教學過程:
(一)了解作者及游記:
葉圣陶,理清文章層次,了解游記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法。
童話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他寫有小說、散文、童話,今天我們來讀一篇他的文章,不過這篇文章既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童話,而是一篇游記,題目是《記金華的雙龍洞》,
板書:游記
記金華的雙龍洞
指導:“金”字“撇”和“捺”要舒展開,最后一橫要長;
“華”字,下面一橫要長,托住上邊的;
“雙”字,左邊的又字,最后一筆變成點,給右邊又字讓位。
所謂游記,就是旅游見聞,是記述和描寫旅途見聞、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記敘文。從這個題目中,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交流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自讀課文畫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交流:大屏幕出示生詞,
浙江(zhè)油桐(yóu tóng)一簇(yí cù)
或濃或淡(nóng)臀部(tún bù)上源(yuán)
稍微(shāo wēi)額角(é jiǎo)擦傷(cā)蜿蜒(wān yán)石鐘乳(shí zhōng rǔ)依據(yī jù)
呈(chéng)粉紅色盤曲(qū)而上漆(qī)黑系(jì)繩子仿佛(fú)
學生齊讀
我們把生詞送到課文中,看你讀得怎么樣?指名8位同學來讀,每人讀一段。
讀了課文,你還有哪些詞語不理解的?
交流:老師查閱了一些詞語的意思,大屏幕出示。
新綠:初春草木顯現的嫩綠色。
映山紅:杜鵑花
或濃或淡:指顏色有的`濃有的淡。
明艷:明亮鮮艷。
時而:有時候。
突兀森郁:突兀:山峰高高聳起的樣子;森郁:形容樹木多而茂盛。形容山勢險峻,樹木繁茂。
我們結合圖畫,來進一步理解詞語“新綠、映山紅、油桐”。
(三)理清文章的順序
1、默讀課文,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地方?圈出相關詞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依據學生所答,板畫
《記金華的雙龍洞》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2、哪些自然段是描寫路上的?(2、3段)
哪個自然段是描寫洞口、外洞的?(第4段)
哪個自然段是描寫孔隙的?(第5段)
哪個自然段是描寫內洞的?(6、7段)
現在只剩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們來看第一段寫什么?
生:寫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這是游記開頭的常用寫法,直接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我們寫游記時,也可以這樣開頭。
最后一段寫什么?
生:出洞。
師:下面我們按“開頭→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把課文劃分為七段,用雙豎線標出,同時在后面批上相應的詞語:“開頭→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3、文章哪些句子描寫水,請用橫線劃出相關句子。
交流
(1)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交流:這水是哪里的水?路上的水。師在黑板上“路上”下板畫水波紋
(2)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交流:這水是哪里的水?洞口、外洞的水。師在黑板上“洞口、外洞”下板畫水波紋
(3)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
交流:這水是哪里的水?內洞的水。師在黑板上“內”下板畫水波紋
總結:路上、洞口、外洞、內洞都有水流的描寫,水流一路向下,這是本文隱藏的另一條線索。我們讀文章,既要讀出文章表面的內容,也要讀出文字背后的內容。
(四)理清了文章的順序,下面我們一起來跟隨葉圣陶來欣賞一下雙龍洞。
依大屏幕,依次欣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景色,明白“石鐘乳、石筍”等詞語。
這節課我們跟隨葉老游覽了雙龍洞,理清了文章層次,明確了文章的線索,下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葉老如何把景物特點寫出來。
教學反思:
一、按游覽順序,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層次
本文是一篇游記,作者按照游覽順序,寫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這也是文章的寫作線索,教學時,我以這條線索為主線,采用找重點詞、板畫、分段等方式,引導學生明線索,理清文章層次。采用板畫的形式,十分形象直觀收效較好。
二、凸顯游記特點,引導學生初識游記的特點
從什么是游記到按游覽順序記敘,再到游記開頭的常用寫法,這一系列的設計,都在給學生一個印象,一個對游記的初步印象:游記怎么開頭?怎樣移步換景,按順序記敘。為下一步寫游記,打下基礎。
三、不足:
課文較長,留給學生讀書時間過短,造成學生讀書不流利。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學習細致描寫的方法。
3、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從外洞入內洞。
2、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的前三段向我們介紹了作者游覽的時間、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見聞,那盤曲而上的盤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艷的山路景色,那時時變換調子的溪流聲……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點?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總體感知
1、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請大家打開課文,讀讀課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
2、再讀課文,歸納特點:
同學們再讀讀這幾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內洞分別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3、小結過渡,布置下一步學習任務:
你們剛才談的這些就是這幾個地方的特點。通過剛才兩次讀課文,我們知道作者游覽了這幾個地方,也知道了這幾個地方分別有著這樣的特點。那么,你對哪個地方最感興趣呢?(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說出喜歡的地方)同學們都分別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你們想讓大家都來喜歡這里嗎?那就要你們去細細地讀文章,喜歡哪個地放就讀哪個部分,看看你從文章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這些特點,然后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通過你的理解,通過你的表達,把別人都吸引過來,好嗎?
同學們要注意你喜歡的這個地方有什么特點?你是從文章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這些特點的?找到后就按平時讀書的方法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自讀自悟
1、學生閱讀,做批注:
⑴ 同學們已經想好了,那么我們就從外洞開始,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特點讓并且讓你喜歡上的?
⑵ 剛才這幾個同學的說的非常好,有誰被他們的敘述所打動也喜歡上外洞的同學請舉手。那么就請你們這些喜歡上外洞的同學有感情地一起來把外洞讀給大家的聽。
⑶ 接下來作者寫了從內洞到外洞的`唯一通道孔隙,孔隙有什么特點?
(學生敘說時要讓學生說出是根據什么哪句話理解到的)
結合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描寫孔隙的特點的同時,還寫了如何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乘坐工具,進入方式。
⑷ 作者在這里介紹了孔隙的特點還介紹了什么?
在講解時,根據學生所說的進行引導,不要把答案直接灌輸給學生。并且在敘說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哪些地方是作者對實際的描寫,那些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2、體會作者的心情:
⑴ 這樣小的小船,這樣獨特的進洞方式和乘船姿勢,這樣奇特的乘船感覺,是多么有趣啊!作者此時心里會怎么想呢?
⑵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有哪些同學也對孔隙產生了興趣?正因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感受,使我們如臨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們,是這樣的嗎?那么喜歡孔隙的同學就大聲的把你的體會融入到朗讀中,一起齊讀本段。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要求:
1、了解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制作一張游覽示意圖。
3、學會本課生字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了解作者的 游覽順序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讀第一段。
1、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老作家、老教育家葉圣陶爺爺的游記——記金華的雙龍洞。
2、釋題。“記”是什么意思?
3、讀第一段。
二、初讀課文。
1、激趣。聽說,雙龍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覽一番,你們想去嗎?要想去,事先要對雙龍洞有些了解,課文會告訴你。趕快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讀幾遍。快讀吧。
2、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習字詞和課文的情況。
三、理清順序。
1、看,這是什么?誰用的?說起導游這個職業,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現在,有一個當導游的機會,你們想不想當?想當的都來當吧,現在,
你們都是導游,就我一個游客。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畫一張游覽示意圖。怎么畫?細細讀課文,借助課文中地點轉換的語句來畫。例如:四人小組合作制作一張。一組板演。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你這個導游當得真好,這個旅游帽作為獎品獎給你。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就我一個游客太冷清了,你們還是陪伴我一起來當游客吧。現在讓我們從金華出發到雙龍洞去,請你注意欣賞沿途景物。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你們也帶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當攝影師,把路上的美景拍攝下來,并且配上解說詞。拍鏡頭時,要拍一個你最喜歡的景物,配解說詞時,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讀2——3段。
2、學生自由朗讀2——3段。
3、討論。
你拍了什么鏡頭?為什么拍了這
了這個鏡頭?隨學生出示圖,補充介紹:映山紅花色眾多,有紫紅、紅、桃紅、粉紅、橙、金黃、雪青、純白等顏色。
還有誰也拍了這個鏡頭,你們愿不愿意來一次配解說詞的比賽。
猜一猜,油桐開的花是什么顏色的?出示圖。
出示實物,新綠。
4、看到大家拍了這么多的鏡頭,我也憋不住了,我讓你們看看我拍的鏡頭,不過,我有一個問題。播放錄象,看完后討論。指導朗讀。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麗,請你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景色。比如,葉圣陶爺爺就用了一
個詞——明艷,你用什么詞?
6、景色美,文章美,我們來把它背下來,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話背給同桌聽。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
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教學難點: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要點:導學4-8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老師和大家一同坐上了開往金華雙龍洞的旅游車。在途中我們聽到了導游小姐的熱情介紹,欣賞到了美麗的途中風景。迎著溪流我們來到了雙龍洞洞口。今天這節課,我們請導游帶大家去雙龍洞洞內看看,領略一下那奇特、美麗的自然景觀,大家愿不愿意?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后回答:作者游覽雙龍洞的
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三、導學課文第4自然段。
1、生大聲朗讀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讀懂了什么?
②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師梳理歸類:
a、外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
b、作者是怎樣寫出外洞高、寬、大的特點的?
2、學生自讀、自寫、自劃后,同桌討論上述問題,師巡回輔導。
3、指名釋疑,其他學生評議、補充。
4、指導朗讀訓練:
a、指名讀這段話,讀后評議朗讀效果。
b、男、女生比賽讀這段話。
5、指名當小導游,模擬導游的語言、動作、神態,向同學們推介外洞這一景點。小導游介紹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評議。
四、自學第5自然段
過渡:剛才,我們通過自讀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點。再加上”小導游”風趣的介紹,使外洞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呢?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5自然段。然后,結合課文內容,向大家詳細介紹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方法。
1、學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師巡回輔導,糾正學生的讀書姿勢。
2、指名當”小導游”,結合多媒體課件和課文內容,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3、”小導游”講完后,師引導全班學生評議補充。
4、同桌間互相給對方當”小導游”,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5、歸納小結:指名說說,剛才通過自已讀書,自已當小導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
6、指名感情朗讀你想讀的句子,并說說自已是怎樣做到讀得有感情的?
五、導學6-8自然段
過渡:通過剛才驚險的水上之旅,我們終于來到了內洞。內洞的景色又怎樣呢?請大家默讀第6-8自然段。
1、學生默讀第6-8自然段。
2、學生讀后質疑問難,師梳理歸類。
a、內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為什么說”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3、學生自思后,同桌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4、師歸納小結板書:大、黑、奇
5、組織朗讀訓練
a、學生自讀后,指名讀,讀后評議。
b、師與生比賽讀。
6、指名當”小導游”,向同學們介紹神奇的內洞。
六、課堂小結,滲透教育:
聽了剛才幾位導游的介紹,通過你自已的學習,你對金華的雙龍洞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你此時想說點什么嗎?
七、布置作業:
抄課后生字詞。
板書設計
8、記金華的雙龍洞
高小黑
途中見聞 外洞寬 孔隙 窄內洞大 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