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教學反思(精選5篇)
烏塔教學反思 篇1
《烏塔》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烏塔》一課。小姑娘烏塔的行為不但對于我們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來說是一種震撼,對于我來說也簡直不可思議。一個十四歲的小姑娘,竟然獨自一人到歐洲去旅行,真讓人佩服。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這樣設計課堂教學的,首先讓學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然后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烏塔的性格特點,并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作為依據。最后以“一個小女孩該不該獨自出游”為論點,讓學生分正方、反方展開辯論。
剛開始,課堂教學按照我的設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沒想到,到了最后一環節,讓學生圍繞論點展開辯論時,課堂卻變得混亂起來,同學們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雙方爭執不休直到下課鈴響,也沒有辯論出個之所以然來。結果,這堂課在我的懊悔中,在學生的滿頭霧水中結束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我覺得我的教學存在兩點問題。
一是因為我沒能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們課外知識比較貧乏,對于國外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情況一無所知,對于其他國家的國情也不了解,所以對于烏塔的很多行為都覺得不可思議,因此就有同學提出了“法律規定,不準不滿十八歲的參加工作,為什么烏塔能夠打工賺錢去旅游呢”這一疑問。如果我能在課前讓學生搜集了解有關外國孩子生活和學習情況的資料,那么對于學生理解“14歲的烏塔為什么能獨自一人游歐洲。”就有很大幫助了。
二是我駕馭課堂的能力較差,當學生因為“一個人出游如果出現了危險怎么辦?”這一問題時,我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能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反問:“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烏塔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呢?還有,課文圍繞‘十四歲的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個問題都講了哪些事?”再組織小組繼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如:烏塔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是如何做準備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讀了大量的書籍以了解歐洲各國基本情況,在家設計好了旅游路線,做好了周密的考慮,還利用每個周末的時間去掙錢準備旅費等。她這種持之以恒的頑強自立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為了安全起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電話,以備求助。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定時給家里人打電話,寄明信片。她這種考慮周到、有備無患,心里有著他人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了人與教材的對話。
如果這樣安排的話,那么我相信這節課留給學生的就不是困惑了,而是心靈的震撼,是無限的思考
《烏塔》教學反思
《烏塔》一課,講述的是德國一位14歲的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漫游歐洲的事。
一、自讀課文,引發思考
對于略讀課文,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同時承擔起進行單元組訓練的任務。因此,首先讓學生充分的閱讀課文,總體理解課文內容。這一過程是學生自由的讀書,讀前提出要求,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閱讀。具體的要求是:(1)認真讀原文,把原文讀通順,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難的地方再多讀幾遍,并嘗試著自己解決。(2)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課文的條理。自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為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打好基礎。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拋出問題:讓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獨自出行,好不好?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學生的辯論,為領會內容提出認識做了準備。
二、組織辯論,引導探究
學生的思想中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很好。對于這兩種觀點,我不急于做出結論,而是要求學生再次認真閱讀課文,到文中找出根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大膽發言,說出看法。
此時,可以組織一場辯論會,把持有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分成正反雙方,通過辯論來引導他們提高認識。結果,正方觀點鮮明簡練,認為獨自出行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增長見識;反方則擔心獨自出行的安全、經濟負擔等問題。當雙方爭執不下時,應注意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要引導辯論的雙方從課文中找出依據反駁對方。正方的同學找出的重點語句,足以解決反方同學的擔心,如:
(1)反方觀點:“小孩一個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駁:“烏塔說她在家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然后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2)反方觀點:“小孩子一個人外出,沒有大人指導,會增長見識嗎?”正方反駁:“烏塔為這次旅行準備了整整三年,讀了很多有關國家的書籍”,烏塔“拿出一摞書,全是歐洲各國的旅行指南”,“對照看著,就像老師帶我玩一樣。”
經過一番辯論,原先持反方觀點的同學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擔心全是多余的,烏塔已經用自己的親生經歷告訴了我們,小孩子獨自出行不再是遙遠的夢。組織學生進行辯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發表閱讀見解的過程,當然,學生所發表的見解也并非孤立的隨意的說。而是密切聯系課文,探究課文的過程,不僅深入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扎實訓練了本單元的知識點,形式新穎活潑,探討有實效。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做起,從大膽發表獨立的見解入手,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應充分肯定,只要能說出自己的見解,都予以鼓勵贊揚,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又有利于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養成勇于發表獨立見解的習慣。
三、總結提升,提高認識
激烈的辯論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總結全文時,著重點撥說的兩段話:
(1)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讓他們單獨出門?
(2)只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
在總結提升時,需要注意的是,鑒于中國和德國國情的不同,不要求學生一定要像烏塔一樣獨自外出,而應該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嘗試著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當你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難的事了。
烏塔 教學反思
講解完《烏塔》之后,我發現同學們都向往西方的那種自由式的教學方式,向往自己也能夠暢游世界一圈。當我給他們進行講解的時候,自己內心深處也或多或少存在一絲驚懼,畢竟我們長期以來的這種教育方式與體制已經扼殺了孩子們那種自由式的心靈。傳統的“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人才”已經成為老師與學生心中共同的笛音。
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給學生們以其別樣的方式進行引導,告訴他們要想改變長期以來的這種教育體制,向往跟烏塔一樣的命運,那就只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唯一途徑就是要倍加的去好好學習,這就是成功的唯一之路,這才能為將來教育體制能夠更好的改革做出一份貢獻。
他們一個個求知若渴的目光中透露出了對自由式教學的向往,我想我會努力去改變自己固板的教學模式,以其適應他們的發展,這更有待的是我長期的努力與思考和鉆研。
這節課,我覺得是給我一個警鐘,提醒自己該如何適應新課改的航標,如何去做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有待我的進步。
烏塔教學反思 篇2
烏塔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烏塔》一課。小姑娘烏塔的行為不但對于我們班級中的每一個孩子來說是一種震撼,對于我來說也簡直不可思議。一個十四歲的小姑娘,竟然獨自一人到歐洲去旅行,真讓人佩服。
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獨立讀懂課文,給學生充分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寫了一些什么事;然后讓學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動的事或句子反復朗讀,細細體會,想想烏塔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姑娘,并和周圍的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分角色讀、領讀、小組讀、分男女讀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從中明白一個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出來。
從烏塔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孩子缺少鍛煉,中,德兩過的孩子在家同是寶貝,確為什么在中國的家庭里孩子不能一個人出遠門,在外國孩子的家庭里, 父母就允許孩子們這樣嗎?不是的.在中過家庭的孩子不要說是去外國旅游,叫他們在國內旅游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中國的孩子缺少鍛煉;缺少勇敢;缺少自信,有的人有依賴心,根本舊年沒法離開父母.而外國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他門勇敢,堅強,有鍛煉,所以他們敢一個人出門,而且父母不會很擔心.
讀了《烏塔》這一課,使我教會學生,讓他們懂得了要學會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么事都依賴父母,要勇敢,要堅強的道理.
<<烏塔>>教學反思
《烏塔》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文中的烏塔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與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這些,使用好教材,這對教學效果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我在聽課過程中曾經聽到有兩位老師是這樣處理教材的。
他們的教程設計基本相同:先激趣導入新課;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三是解決字詞困難;四是檢查反饋課文都講了哪些事;五是組織交流,談自己對文中所談的事的看法與見解(這是本組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兩節課的老師在引導學生談看法與見解時,兩班的學生都同樣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我們不能象烏塔那樣一個人跑出去旅游,那樣很危險,萬一出了事怎么辦?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有的學生還舉了小孩被拐被騙的具體例子加以說明。是啊!安全重于一切,做沒有安全保證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這的確難住了老師,作為學生的合作伙伴,又是領班,該如何疏導?如何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課文思想?
第一個老師就圍繞“能不能象烏塔那樣一個人出去旅游”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明顯地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觀點。下課鈴響了,這個問題還是糾纏不清,師生只好隨著鈴聲結束了這節課。這種單一的思維形式使課堂顯得單調呆板,很難“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摘自《語文課程標準》)。而另一個老師是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反問:“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烏塔有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呢?還有,課文圍繞‘十四歲的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個問題都講了哪些事?你對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著老師組織小組繼續自學討論。學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開朗,思路一下子開闊。結果學生展開想象,聯系實際談了許多見解,真正形成了人與教材的對話。如:烏塔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是如何做準備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讀了大量的書籍以了解歐洲各國基本情況,在家設計好了旅游路線,做好了周密的考慮,還利用每個周末的時間去掙錢準備旅費等。她這種持之以恒的頑強自立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她即節約又大方,即對自己負責又關心他人。她對自己的路費精打細算,可給親人買禮物卻很大方;為了安全起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電話,以備求助。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定時給家里人打電話,寄明信片。她這種考慮周到、有備無患,心里有著他人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最后老師給學生拋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說些什么呢?”雖然下課鈴聲響了,但我們知道,這節課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是無限的思考。
很明顯,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法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第二個老師對教材的靈活處理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學生不僅讓學生有話可說,對教材有較好的理解,語文能力得到了訓練,而且能憑借教材多角度思考,不斷延伸,進行深層次地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其表現主要在于以下幾點:一、把握住了教材。首先抓住了單元重點,通過談體會進一步感悟烏塔身上的那種可貴的自立精神;其次是領會了教材的意圖,學課文不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學習課文所揭示的實質,所反映的內在思想。我們要的是烏塔那種精神品質,而不是要求學生簡單地模仿他人行為。這里更需要的是人文的,非智力的東西。二、充分利用教材。當教師意識到學生的思維遇到障礙時能及時為學生問題生成創造條件。如:學生揪著‘能不能一個人出去’這個問題不放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重新回到課文,通過再學習打開思路。也防止了《學記》中所說的“學者有‘四失’”中的“淺嘗輒止”的現象,培養了學生深入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三、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與啟發。面對自己的同齡人,面對她的所作所為,自己有何感想?學生將在學習中不斷進行自省,心靈一次又一次地撞擊,情感得到不斷升華。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研究的問題,從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將直接影響到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也影響到語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們應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用好教材,靈活疏導,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烏塔》教學反思
《烏塔》一課,講述的是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歷歐洲的故事,烏塔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讓班上的孩子的佩服和驚嘆!而我們的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受不得任何風吹雨打。就像文中提到,中國孩子的生活,在電視、兒童圖書和游樂園中獲取快樂。其實除此之外就別無樂趣。所以孩子們都對烏塔流露出了極大的羨慕。
孩子們羨慕烏塔,對烏塔佩服得五體投地,不僅僅是因為烏塔的勇敢,敢獨自一人游歷歐洲,更重要的是烏塔為了這次旅行做了三年時間的準備,事先設計好旅行路線和日程,并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連旅費都是自己打工掙的,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孩子向烏塔學習,但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為此我組織了一個小小的辯論:一個外國小女孩可以獨自一人游歐洲,而對我們中國小學生來說,這卻是一件不敢想的事。烏塔的做法和說法你贊同嗎?接著我讓學生立足課文語言,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學們展開了唇槍舌劍的辯論。正方觀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外出旅游,既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長自己的閱歷,豐富自己的經驗。積累了經驗,這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做溫室里的花朵。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反方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擔心周圍環境的安全隱患,也談到了電視、書本也是很好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最后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分鐘演講,談談我們到底該如何鍛煉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教師適時引導并提醒孩子們向烏塔學習,并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
最后我給孩子們補充朗讀了詩歌《請求》,幾乎每個孩子都明白了詩歌的主題:應該努力培養和鍛煉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要經歷,困難和挫折也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烏塔》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課文圍繞‘十四歲的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個問題展開的,你對這些事有什么看法呢?”要注意組織學生自學討論。學生能展開想象,聯系實際談到許多見解,真正形成了人與教材的對話。烏塔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他是如何做準備工作的?(1)整整花了三年的時間,讀了大量的書籍以了解歐洲各國基本情況,在家設計好了旅游路線,做好了周密的考慮,還利用每個周末的時間去掙錢準備旅費等。她這種持之以恒的頑強自立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2)她對自己負責又關心他人。為了安全起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電話,以備求助。(3)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定時給家里人打電話,寄明信片。她這種考慮周到、有備無患,心里有著他人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問題:“面對烏塔,面對一個我們的同齡人,你們想說些什么呢?”給留給學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靈的震撼,是無限的思考。很明顯,這節課對學生有很大的收獲。
烏塔教學反思 篇3
《烏塔》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姑娘,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文中的烏塔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與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有著極大的反差。
對于略讀課文,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同時承擔起進行單元組訓練的任務。因此,首先讓學生充分的閱讀課文,總體理解課文內容。這一過程是學生自由的讀書,讀前提出要求,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閱讀。具體的要求是:
(1)認真讀原文,把原文讀通順,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難的地方再多讀幾遍,并嘗試著自己解決。
(2)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課文的條理。自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為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打好基礎。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拋出問題:讓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獨自出行,好不好?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學生的辯論,為領會內容提出認識做了準備。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孩子向烏塔學習,但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為此我組織了一個小小的辯論:一個外國小女孩可以獨自一人游歐洲,而對我們中國小學生來說,這卻是一件不敢想的事。烏塔的做法和說法你贊同嗎?接著我讓學生立足課文語言,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學們展開了唇槍舌劍的辯論。正方觀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外出旅游,既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長自己的閱歷,豐富自己的經驗。積累了經驗,這是人生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做溫室里的花朵。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反方的觀點主要集中在擔心周圍環境的安全隱患,也談到了電視、書本也是很好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最后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分鐘演講,談談我們到底該如何鍛煉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能力。教師適時引導并提醒孩子們向烏塔學習,并不是要模仿她獨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豐富自己的閱歷。
烏塔教學反思 篇4
《烏塔》教學反思
《烏塔》這篇略讀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位14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寫了一些什么事,引導學生獨立讀懂課文,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再引導學生針對這些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然后,我拋出問題:小學生獨自外出旅游好不好?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學生的辯論,為領會內容提出認識做了準備。我把持有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分成正反雙方,通過辯論來引導他們提高認識。學生們積極性相當高,我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學生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對學生的觀點作了總結:烏塔獨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學習,但是并不是鼓勵大家像烏塔一樣獨自外出旅游,畢竟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依賴思想,采用多種方法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學生聽了,也頗有同感。這樣的教學設計,給了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活動的機會,營造了一個自主、平等、合作的氛圍,因而,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機,充滿了快樂,充分發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去發現,從而學習烏塔獨立自主的精神。
《烏塔》教學反思
我所執教的《烏塔》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個人游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學這篇課文目的一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國家兒童的成長經歷,培養自己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培養學生閱讀有主見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根據教材特點和教學目的,設計的幾個環節來達到教學目的的效果比較成功:
1. 自讀自悟,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 研讀課文,這篇課文寫的是成長故事,從頭至尾只字未提對小姑娘的評價,因此需要學生研讀課文。從故事中去體會小姑娘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了替小姑娘的老師用中文給小姑娘打個來中國學習轉學評語的情節,激發學生從課文中的小姑娘的行為、語言中去體會小姑娘的特點。
學生興趣很大,當了一回老師給學生評語,聽課的老師也反映這情節設
計是本堂課一個亮點。
3.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主見的見解,并愿意與大家交流閱讀感受,設計了一個小小辯論:一個未成年孩子該不該獨自遠行?這一個環節意在檢查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程度,和交流閱讀后主觀的見解。(當時一節課容量太大,討論不是很成功,只有三個同學發了言,但第二節課繼續時,課堂生成特別活躍,正反方同學唇槍舌戰辯駁得有理有據,特別當大部分同學提出不安全,萬一被人綁架了怎么辦?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對付。最后周瀅琰同學一句話切中要害,歐洲是一個文明的地方,不會出現上述擔心的情況,博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
4. 設計回答校長的一個問題,使中國的小學生樹立了自信,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中外兒童各有所長,也各有差異。
5. 最后作業拓展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聽聽家長成熟的見解,以便增長知識,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1)獨立閱讀課文,研究課文時要不讀全文,可讀重點段來理解,以免占有課堂時間。
(2)學生質疑的詞語放在后面的研讀課文中去理解。
(3)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多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讀去悟。
《烏塔》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很注意“德育”滲透點,使學生從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這件事中受到啟示:我們中國孩子也應該學會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其自身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得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步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學生學法:采用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匯報交流。
教學中我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烏塔教學反思 篇5
《烏塔》這篇課文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獨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識,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這篇課文其目的一是培養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學習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和對比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獨立讀懂課文,給學生充分默讀和思考的時間,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了解課文寫了一些什么事;然后以‘’這是一次怎樣的旅行?‘’‘’烏塔是個怎樣的女孩?”“作者用什么方法寫出烏塔的性格?”三個問題為主線,讓學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動的事或句子反復朗讀,細細體會,也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生從中明白了一個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鍛煉出來,并學習作家寫法。
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后,立即出了一個辯論題:“獨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成正反兩方展開辯論。這下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正反兩方的同學都爭先恐后地談自己的看法。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了學了《烏塔》這篇課文后并不要求學生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賴思想,采用多種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可由于課堂太滿,節奏有些快,一些學生沒有跟上來,對內容掌握不夠,只能在后續的練習中再加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