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后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后教學反思范文 篇1
記得一位特級教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決定他們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不僅可以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他們的火花,而且可以讓孩子揮灑想象和才情,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金色的草地》一文,雖以敘事為主,但蘊涵在其中的情感卻是豐富的,強烈的。如何讓孩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張開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種子……讓學生說說看到這樣一片草地時的感受。當學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沖動時,讓學生讀讀演演文中兄弟倆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領悟草地給兄弟倆帶來的快樂。隨之我又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說說此時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樣一種情景?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有的說:“草地的上空飄滿了絨毛,隨風舞動,像是跟我們捉迷藏呢!”有的說:“絨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說:“絨毛像個調皮的孩子,東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如果是你,在這片草地上還會玩什么游戲呢?”孩子們個個神采飛揚,高高舉起了手“老師,我!我!”唯恐我不讓他回答。為了讓每個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讓孩子們畫一畫此時的草地和最想對草地說的貼心話。“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孩子們拿著筆揮灑著他們的想象、激情、才華……我的心情燦爛無比,原來孩子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啊!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后教學反思范文 篇2
《金色的草地》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課文,特別是文中描寫“我”和弟弟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絨毛的情節,真實生動,使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會心的微笑;
我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兄弟倆在盡情玩耍的情景,深刻地體會童真童趣。我特意指導學生進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課文讀熟,然后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并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還可以加進有關的對話。并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要不脫離課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樣化。
“現在我想給大家創設一次當演員的機會,高興嗎?”同學們頓時雀躍起來。“首先應該明確,我們表演課本劇是不是為了痛快地玩一會兒?”同學們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我們表演為的是走進文中,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情感。要想當好演員,首先要記住臺詞……”于是我就讓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反復感知,使其對整個故事情節達到能復述的程度。然后讓學生討論兩個孩子的情感變化,讓學生認真地研讀“劇本”,探究“角色”,讓四個人小組合作,自主地選擇角色、進行排練,要求學生能投入劇本,進入角色,在表演的過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
學生的興趣濃厚,表演得很好,在課堂上實現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后來講“草地為什么會變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后教學反思范文 篇3
《金色的草地》是蘇聯作家描寫的一個有趣故事。通過我和弟弟對蒲公英早晚變化地觀察,認識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熱愛之情。
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加強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這一維度,教學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本質。
一、揭題
良好的教學氛圍,飽滿的學習熱情是學習成功的中國。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生活經驗,對蒲公英有一定了解,因此這一步主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談自己對蒲公英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
三年級學生經過了兩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掌握了常用的識字方法,已具備借助字典認讀生字的能力。在這一步教學中,主要使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激發學生學習生字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識記的基礎上讀通課文。教師通過在語言環境中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識記。
三、細讀文
1、學習1、2自然段:
這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我采用比較學習的方法。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我家窗前的草地上有許多蒲公英,每當它開放時變成金黃色,大家都夸金色的草地太美了。第二自然段寫了我和弟弟為了尋開心揪掉這些蒲公英。通過美讀第一自然段,使學生了解蒲公英很美,讀第二自然段抓住句子“就這樣,我們總是為了尋開心,揪掉這些不引人注目的小花。”和換詞練習“引人注目”,了解這么美的蒲公英不被我和弟弟注意,我們不喜歡蒲公英,只是用它來尋開心,為后文我和弟弟對蒲公英態度的變化(喜歡蒲公英)做鋪墊。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后教學反思范文 篇4
在專家推門聽課的活動中,我講的是17課《金色的草地》的第一課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要求學生認識本課的生字,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正確流利地讀課文,為第二課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這篇課文的文字和內容都比較淺顯,只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相信孩子能在課堂上快樂的學習。通過布置的預習作業,學生大體都能理解課文的內容。因此我在教學中作了課前準備,對蒲公英的生長特點及性質作了些查找。因為我們的周圍沒有蒲公英,孩子很少見到,在預習的時候要求孩子去問自己的爸爸媽媽,了解蒲公英。這個過程學生本身就感到有趣,因此也樂于完成。孩子們都知道蒲公英的花開放的時候是黃色的,也因此為學習課文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開始教學的時候,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幅草地圖,問學生:“同學們都喜歡在草地上玩,你眼中的草地是怎樣的呢?你們喜歡在草地上玩些什么呢?”就這樣學生說了很多,在草地上玩了很多的游戲。我再出示蒲公英,孩子的興趣更濃了,我就給孩子介紹蒲公英,讓學生了解蒲公英,從而理解草地為什么從綠色變成了金色的。
在教學中,我很注重孩子的朗讀訓練,讓孩子在想象中朗讀。先開始學第一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說一說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再一次體會草地明明是綠色的,怎么變成金色的呢?通過朗讀課文,結合圖片觀察,說自己的感受,讓孩子從感受中體會文章中的感情,充分的朗讀課文。
通過王老師的評課指導,我覺得我在字詞的理解的方面還做的不足。王老師指出朗讀是語文外在的表現,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課堂中還應更注重讓學生想象畫面,通過抓住字詞的訓練讓學生達到有感情的朗讀。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王老師還提出在生字教學的時候,我們不能單純的去教學生識字認字,而是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在講解課文的時候,把識字教學穿插在閱讀教學中。聽了王老師的話,我覺得受益匪淺啊!原來生字的教學還可以這樣做啊,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的體會到,讀中體驗,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從而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文本中所蘊涵的美。想象永遠是孩子們最樂意去做的,教師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就學來興趣盎然,教師就真正做到和孩子們同樂,教學相長。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后教學反思范文 篇5
教學金色的草地前,我認為課文簡單,充滿了童真童趣,形象地講了蒲公英顏色晝夜發生的變化及進一步抒發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學生學習不有什么困難和問題,誰知在改作業的時候,我發現學生們仍然搞不清楚蒲公英變色的原因,在填空的時候亂填。由此我想到,課堂教學不能想當然,教師認為簡單的,學生未必這樣想,你眼中容易的問題,在學生眼中未必簡單,我們應當多一點寬容,多為學生著想,最好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在課堂上我能讓多一點的孩子說一說蒲公英變色的原因,也許這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了!或者我將讀書這一環節恰當合理地運用,學生讀書能讀到位,這失誤也不會出現!另外,在本課學習第1--2自然段,了解蒲公英的特點,體會我和弟弟的歡樂心境并在朗讀中體現這一環節,讀的效果不好,分析原因有:
第一,我周三午時上課,學生狀態不佳。
第二,問題的設計過于籠統,應當從具體問題出發,搭設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在對話中師生才能產生共鳴,學生才能有話說。
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金色的草地課后教學反思范文 篇6
本篇課文文字和資料都比較淺顯,學生透過自讀,大體上能理解課文的資料。我在檢查學生的讀書狀況時首先以“課文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展開讀書讓學生明白:一是哥倆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現了草地會變顏色及其變色的原因。
在閱讀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導學生進行表演。首先以多種形式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然后讓學生揣摩兄弟兩人的心理、神態,并據此設計相關的動作,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透過表演,學生能體會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快樂。
在第二件事作的閱讀指導中我抓以下幾點展開理解感悟:
1、提問,“我”先發現了什么,又發現了什么;兩次發現有哪些不同,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2、抓住關鍵的字詞和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釣魚”那里為什么要強調“起得很早”呢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到因為過去沒有起這樣早,所以一向誤認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發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那里有哪些含義呢用上這個“并”字,給人的感覺是“我”過去一向認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此刻才這樣認為,并強調了對過去錯誤認識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能夠張開、合上”,用手掌最簡單的動作打比方,就把一種不太容易說清楚的現象講清楚了。
最后,引導學生透過感情朗讀加深對資料的理解,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激發起學生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