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上冊語文樹之歌教學反思(精選3篇)
二年級上冊語文樹之歌教學反思 篇1
《樹之歌》這篇兒歌意境優美,韻律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學生朗讀。本課的設計,我注重以讀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感悟。
一、以讀代講,激發想象
首先我讓學生自由閱讀詩歌,在小組中互相交流預習成果。而后讓學生們暢談對這首兒歌的初步理解,說說從這首兒歌里知道了什么。在師生對話、文本對話中,孩子們了解了文中11中樹的外形特點,也喜歡上了這些形態各異的樹。 在教學兒歌時,我引導學生在語言的渲染、思維的碰撞中,讓孩子們的想象力盡情地飛揚,同時將學生引入意境,將感悟化為情感朗讀,從而培養語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情感熏陶。
二、拓展課堂,披文入情
為了加深學生對兒歌意境地體會,在課前我組織學生了解自己喜歡的樹。課上通過課件讓學生結合圖文,觀察文中各種樹的樣子,了解他們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然后再次讓學生品讀,讓孩子們帶著對他們的'贊美再次深情誦讀兒歌,使各種樹木的特點再次復現在學生腦海中,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年級上冊語文樹之歌教學反思 篇2
《樹之歌》是一首關于樹木的兒歌,兒歌中介紹了各種樹木及其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低段主要以識字、寫字為主,所以教學時為了使整個識字過程以及讀書環節有趣,本節課采用抓關鍵詞語整體認讀方法,引導學生在讀背兒歌中學句學詞學字,在學句學詞中認字。
在研討的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分析兒歌及兒歌在本單元中的地位,因為本單元都是識字,這是本冊唯一的一個集中識字單元,識字、寫字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低段的學習重點。而本單元出現的生字大部分是形聲字,學生之前也初步接觸過形聲字。商討之后,我們決定怎樣在學生初步了解的情況下,逐漸了解其特點,學習運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進行識字,會舉一反三,運用歸類識字,比較識字,字源識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獨立識字的能力,感受識字的樂趣。
而目標的制定,則是參考學習盧老師的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中,目標制定要含有學習后的知識名詞、學習后的技能動詞、運用知識能做什么事。于是,經過幾次討論,我們把基礎目標、支撐目標和核心目標制定為:
1.通過讀文、看圖,劃出11種樹的名稱,說出特點。(基礎目標)
2.多種方法,讀準“梧、桐”等15個新字,會寫“楊、桐、楓、松、柏”5個生字。歸納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支撐目標)
3.借助填空、圖片等,背誦兒歌。(核心目標)
但是在上完課的時候,經過校長的講解,意識到我們在制定目標時有所偏差,只關注到制定目標中的名詞、能力動詞和技能動詞要匹配。忽略了三個目標的一致性以及相互關聯性。導致三個目標沒有很好的貫連在一起,所以本節課目標也未全部達成。
之前狹隘的認為語文教學對于低段來說除了常規習慣,就是語文書本上的知識,但是隨著評課、培訓學習及社會對人才的高要求,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不單單是教學生一些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時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出方法,運用方法。做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關注語文素養,有大局意識。從長遠考慮,低段良好的常規習慣很重要,思維能力和掌握學習方法更重要。
就像我在講授識字時,學生區分不清楚“桂和掛”時,我的應變能力不夠,導致錯過了很好的.課堂生成,對課堂的把控性和知識的生成預測性存在很大的不足,我應該及時對比并講解兩個部件一樣,部首不同的字,提手旁和木字旁,而木字旁的形聲字又是本節課的重點。識字教學不扎實,直接影響孩子的識字。“疆”字設計通過字源演變講解時,又過快,沒有很好的過渡。學生不理解意思,所以在組詞時出現了“江南、江西”這樣的同音字。應通過字典中的釋義,讓學生能夠明白這個字的意思,這樣在組詞時,孩子就能通過字義理解并組詞。“專題識字”是低年級識字課的一個學習內容,因此,設計要充分發揮按“專題”編排教學內容的優勢,多種形式、在自主學習中,自我獲取知識,教師充當引導的角色,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注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知道識字方面重難點,做到講解透徹。
在誦讀兒歌、韻文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語感。能夠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通過多種形式如讀書、評價、討論,及多種形式的背誦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怎樣把識字課上的有趣呢?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通過大家共同探討的一節課,給我們一些啟發,課堂有趣,不僅僅是語言上生動有趣,更要把自己當做孩子一樣,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我愿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引導?這樣的課堂形式及環節我能學到知識嗎?因為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上課風格,或生動活潑、或有趣好玩、或沉穩內斂而又不失活潑。我希望我的課堂能夠嚴肅又不失活潑,現下能力各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學無止境,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的跟著同組優秀的同事學習。
二年級上冊語文樹之歌教學反思 篇3
《樹之歌》是一首介紹樹木特征的歸類識字兒歌,描寫了楊樹、榕樹、梧桐樹、楓樹、松樹、柏樹、木棉、樺樹、銀杏、水杉和桂花樹等11種樹木,表現了大自然樹木種類的繁多。
這首兒歌篇幅短小,讀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而且洋溢著濃濃的情趣。所選的樹木也具有代表性,比較貼近兒童生活,是一篇很好的學習題材。
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熟讀兒歌后,讓孩子們圈出兒歌中的樹木名稱,然后與插圖進行一一對應,由這些表示樹木名稱的詞語引出今天要學習的生字“梧、桐、楓、松、柏、樺、杉、桂”,再利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將同偏旁的漢字進行歸類識字。并有意識地讓學生模仿《樹之歌》說一說。比如“楊樹直,榕樹茂,柳葉彎彎像眉毛。”“榆樹高、槐樹壯,梧桐樹葉像手掌。”“石榴開花紅似火,桂樹花開十里香。”激發了學生的'說話熱情。最后指導學生寫小詩,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讓孩子們人人成為小詩人。再重點指導朗讀,達到熟讀成誦。所以以朗讀兒歌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熟兒歌的基礎上學習生字,了解漢字。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在教學中,我重在識字方法的引領和識字興趣的激發,但是還沒有達到預期的識字效果,這有待于我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