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7篇)
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孩子們對蜜蜂多少有一點了解,但對于蜜蜂的秘密知道的并不多,因而教學《蜜蜂》這一課,孩子們都比較興趣。教學這一課時在談話引入課題后,先讓學生介紹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蜜蜂資料,再結合課后資料袋的`內容先對蜜蜂有一個認識。
教學課文時,第一課時先讓學生知道課文講的誰的故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做的?理清文章脈絡后再學習生字詞。第二課時教學主要抓住“法布爾怎樣做這個實驗?”進行教學讓孩子們合作探究這個問題。讓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匯報,師將這一過程板書下來。讓學生勾一勾這一過程中法布爾所想的句子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最后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實驗的結果,感受法布爾和女兒的興奮。讓學生在探究、抓關鍵事詞句、朗讀中感受法布爾是個怎么樣的人?明白生活中只有勤于觀察,善于思考才會有所發現。
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蜜蜂》作者是法國的生物學家法布爾,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為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個試驗,最后發現20只蜜蜂有17只都準確無誤地飛回了家,這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實驗過程介紹得十分清楚,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試驗是怎么做的。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后,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2、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采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讀時,就已深入到詞句中或帶問題思考了。如: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結論又是怎么得出的等等。默讀時,還可以畫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較多和比較深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中細致深入地加以體會。在這樣的課堂上,我看到了學生讀書時的專注,聽見了他們在深入思考后的侃侃面談,感受到了他們收獲成功的喜悅。
3、拓展延伸,積累實踐。許多動物有著奇特的本領。“詞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說說對課后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處處為學生著想,努力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三、不足之處
1、學生預習不充分,大部分孩子只是停留在生字詞的預習上,只有少數同學能按老師的要求讀通課文并收集相關的資料。
2、小組合作學習只能停留在文章表面,不能細致深入地加以體會。
3、小組合作,每個小組優等生只有一兩人,如何在他們之間產生思維的碰撞?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導入揭題,簡介作者。接著初讀課文,播放情景朗讀,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然后細讀課文,明確默讀要求: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初次默讀,感知全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讀,帶著問題思考: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個怎樣的試驗?用自己的話將試驗的過程說一說。最后,拓展延伸,積累實踐。許多動物有著奇特的本領。“詞句積累”中列舉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讓學生說說對課后列舉詞句的理解,也可以讓孩子們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動物趣聞。
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蜜蜂》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過程大體是在自家花園蜂窩里捉上20只蜜蜂,都在背上做上記號,叫小女兒守在窩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飛蜜蜂。隨后寫“我”途中的觀察和猜測以及試驗的結果。結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沒有迷失方向,先后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最后得出結論:“我”尚無法解釋蜜蜂為什么有辨認方向的能力。
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
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把文章讀短是閱讀課文必不可少的一項本領。所以從孩子們升入三年級以來我就開始訓練孩子在初讀課文時能夠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看起來這個題目很簡單,但卻是一個把文本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的過程,實質是個難點。如《蜜蜂》這課,在孩子們自主學習以后,我讓他們一兩句話講講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我連叫了兩個孩子,他們只說蜜蜂辨別方向能力,而沒有牽涉到主人公法布爾,沒有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主旨。他們幾乎都是按原文讀一讀句子。
我適時指導,文章只寫了蜜蜂嗎?與之密切相關的人是誰?提示句式(誰)為了(什么)(干什么),結果(怎樣),說一句話概括全文。沒想到,學生順著這座橋很快就說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通過這個小題目,讓我領悟到,我們不能急于求成,渴望一口吃個胖子。孩子們始終是一群正在學習中的孩子,有些的確不會,老師只著急是沒有用的。要靜下心來想辦法進行指導,讓他們從不會到會。這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
此篇課文學生較易理解,重點就放在讓學生從事件中感悟出法布爾做事的認真和思考的周密,學生都把理解放在了文上,在匯報時,我也在不經意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法布爾不但做試驗的過程、想法細致,而且試驗準備也相當周密。如“先找了試驗對象,又做記號,讓小女兒等……”這些內容經過我的提示,學生很快發現并分清條理。隨后,我在整體理解時讓學生說說自已印象最深的內容時,問他們為什么印象最深?把學生的思維引得深入一下,接下來學生在讀文匯報驗證過程中就聯系到了法布爾為什么這么做。由此學生在讀時也就能夠突出重點地讀。并總結了法布爾的試驗中的啟示。
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蜜蜂》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課文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了他所作的.一個試驗,即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課文的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首先寫“我”聽說蜜蜂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想做個試驗;再寫“我”試驗的過程,試驗步驟非常清楚完整。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不僅讓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的訓練,而且要讓學生了解作者觀察、思考、試驗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本課的重難點是弄清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得,結論又是怎樣得出的。
我在講授新課之前,首先讓學生進行了自學,自學內容包括生字詞匯的認讀書寫,其次,就是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最后是優美句子的欣賞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
對于三年級的語文教學首先是從字詞句段開始的,這樣讓學生從易到難,一步一步開始,從字詞句段到整篇課文,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而理解段落文章大意。我先請學生讀第一段,抓住關鍵詞試驗,然后請學生找找為什么要做試驗,由此提煉出“原因”,再請學生讀2—5段,學生很快明白是講試驗的經過,歸納為“過程”,最后一段即為試驗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根據這三個關鍵詞,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清楚就簡單多了。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三年級的教學重點之一。在學習試驗過程這部分時,教給學生把長文讀短的方法,也就是歸納試驗的幾個步驟,孩子們躍躍欲試,最后歸納為五個步驟:捉蜜蜂、放紙袋、做記號、兩里外和放蜜蜂。隨后請學生談談你覺得哪個步驟最重要,孩子們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了解每個步驟都很重要,由此看出法布爾是一個細心、嚴謹的人。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自學搜集資料時,出現了問題。由于缺乏指導,孩子只是盲目的搜集資料,而不能進行分類整理,甚至搜集了一些與課文無關的資料。所以在以后搜集資料時應該給與一定的指導,給出一定的指導,讓學生明確搜集哪些資料,怎樣搜集整理資料。在學生理解讀課文受到的啟示時,給學生一些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是不可取的。這一部分是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回答,能回答多少算多少,無需給予一些限定,可充分發揮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講課的過程中,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也不準確,對于新課程標準的理解也不準確,小三年級主要集中于字詞句段的學習,一步步提高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將新課程標準、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先通讀整個單元的課文,然后再閱讀教參,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
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的不足,注意向老教師學習,積累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是部編版三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在單元中就明確學生要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本課設計為兩個課時,而第一課時的學習就是要充分利用學生自主學習的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法布爾是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因此,在這課中非常重視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嚴謹。從課堂的細節入手,希望通過老師的嚴謹充分體現法布爾善于思考、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檢查朗讀時,對于學生在“聽說”、“總是”等語言時,要求學生在朗讀時要在語氣下有所強調。這節課分為兩個部分展開:1.利用導學案回家預習再通過課堂檢查預習,解決字詞,及朗讀的問題。明確文章結構,搞清楚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論。2.學生自主學習,梳理實驗過程。這是傳統課堂和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有利的結合,通過教學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確實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1.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提問目的不是很明確。例:在我討論推測的含義時,沒有及時的`把推測和猜測分析透徹,使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還經常混用這兩個詞語。2.課堂時間的分配不足。在檢查預習效果中,花費的時間過多,通過學生自己的相互檢查,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結果時間卻無法及時控制。導致后面學生自主討論試驗過程時,很多的學習小組由于時間的關系,無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3.我在上課時預計不夠,因此在學生展示時,無法對學生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讓課堂更加的明確教學目的。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看法與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改進,努力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向高效課堂邁進!
蜜蜂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蜜蜂》一課,講的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聽說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無論飛到哪里,它總可以飛回原處。法布爾決定做一個試驗,來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通過試驗,證明了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在教學時,我想先用學生學過的《蜜蜂引路》來引出“蜜蜂”,然后揭示課題;通過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來自讀、思考、討論、交流四個問題:
1 、作者法布爾為什么要做這個試驗?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 、法布爾是怎么做這個試驗的?如果去掉其中的一個環節,行不行?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3 、最后法布爾得出的結論和“聽說”的一樣嗎?
4 、除此以外,法布爾還得出什么結論?通過這四個問題的討論交流,可以讓學生既理解課文內容,又能讓學生體會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體會他的那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通過教學,我感受到這次我對《蜜蜂》這一課鉆研的還比較透徹,把握住了課文的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比較適宜、清楚地加以了分析,課件也設計的比較適用、實在。只是我那種在課堂上對教案的實施,在時間上把握得不夠好,隨意性比較強,今后還有多加注意。同時,還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