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語文教學反思范文(通用2篇)
部編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1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突顯了年段目標!墩Z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默讀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索信息。在本節課中,我安排了兩次默讀,并在默讀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默讀時要圈畫關鍵詞,做批注。對于這樣的長篇,默讀是一種非常必要的學習方式,最終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突顯了教材特點,半扶半放,抓重點詞。課堂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始終都是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如老剃頭師傅和“我”給小沙剃頭時的過程有什么不同?在學生充分默讀、圈畫后進行交流。
3、 突顯了本體特征。語文課就要充滿濃濃的語文味,這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之一。在課堂上,學生時而瀏覽課文,時而默讀片段,時而在我的引領下深情朗誦。特別是在理解為什么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小沙更優秀的顧客了?”通過個別讀、范讀、師生對讀、接讀等多種形式的讀,把教學推向了高潮。
4、 突顯重難點。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笨梢,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是應該在略讀課中得到訓練和提高的。何謂學以致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這些話十分精辟地闡述了精讀與略讀的關系,道出了略讀課文教學的重要功能。精讀課是為學,略讀課是為了用。老師平時在精讀課加強指導,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讀書中訓練和運用讀文能力,最終達到能自主閱讀和理解感悟的目的。在課堂中,學生運用前面學到的閱讀方法,圈點勾畫重點詞句,深入領悟文字魅力。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從本文的謀篇布局和文章語言方面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也有意識地抓住以上特點對學生滲透習作的指導。尤其是童趣十足的語言,學生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盡情地品味、感受。從而試圖達到爛熟于心,進行運用的效果。我想:就這樣來教課文,讓學生從讀中學讀,從讀中學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1、本節課安排的讀書環節不少,但好像缺乏讀書目的。
2、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夠,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
3、老師對于學生讀書后的評價不夠及時。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課堂教學應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童年的快樂。
2、在此基礎上,應讓學生表演讀,這樣能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使學生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部編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2
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突破重點、難點,化難為易,高效學習。
1、要領會語言文字的美,必須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的情境之中,通過視聽教材和語言文字的有機結合,就能把學生帶入文字描繪的情境之中,使學生體驗文字的美。課文第二小節主要描寫沙灘迷人的景物和游人的感受,教學時,可引導學生結合投影畫面展開想象,盡情領略“浪平沙細、陽光和煦”的海灣風光,不知不覺進入“漫步在金色的沙灘上,沐浴著輕柔的海風,傾聽著浪濤拍岸的聲響”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真是舒服極了”的體驗。
2、理解“鱗次櫛比、琳瑯滿目、人流如潮”時可結合畫面。
。1)出示群樓圖,讓學生觀察后說說“鱗次櫛比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學生觀察后自然而然說出“摩天大廈很多,一座挨著一座排列著,很密!
(2)出示銅鑼灣整體圖,學生根據畫面可以說出從“琳瑯滿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繚亂!叭肆魅绯薄闭f明人很多,銅鑼灣真熱鬧。
二、自主探究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三至五自然段的教學設計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我緊緊圍繞“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這些內容,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悟自讀”的境界。
三、讀中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領略文章的中心。
新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東方之珠”的輝煌、亮麗。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我把較多的精力放在帶領學生借助媒體和相應的語言文字,通過讀去感受“東方之珠”的迷人和繁華,通過讀去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愛“東方之珠”——香港及愛祖國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