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精選2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 篇1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南朝文學家劉義慶等人寫的《世說新語》,講述的是一個善于觀察并冷靜分析的機智少年的故事。全文僅用四句話,就表現了王戎觀察仔細,善于動腦筋,能根據有關現象進行理智的推理判斷。針對本課的教學,我進行了以下反思:
一、講故事導入,了解《世說新語》。
備課時,我想:如何讓學生快速了解《世說新語》呢?我讓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講一講學過的“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四個故事,然后讓學生找到四個故事的規律性——都是寫人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表演故事,內化感悟。
文章故事性很強,適合表演,于是我組織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學生在閱讀、表演的.過程中,真正將書本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學生從讀到悟,由悟到說,從說到演,進行語言實踐,內化語言,真正體會到王戎的機智、冷靜。
三、不足之處。
在總結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這一環節時,學生對于概括并提煉出哲理性的語言做得不夠到位,學生的認識不夠全面,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學生之前對文言文的體裁已經有所了解,因此也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能解釋“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快速了解《世說新語》,我出示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兩個小故事,談話導入新課。
一般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為大概過程是:
1、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2、再讀注釋,理解詞義,
3、聯系上下文,逐句翻譯,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5、背誦全文,體悟內涵。
按照這個過程,在學習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導,朗讀課文時,提醒學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頓,理解文章意思時,根據注釋和插圖把短文讀順,讀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將王戎看到路邊李子時“不動”和其他小伙伴“競走取之”的行為進行對比,關注王戎的語言“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從而得出王戎是一個善于觀察,聰明機智的孩子。雖然帶孩子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漏洞百出,缺點多多。教研室魏老師給出的建議,讓我醍醐灌頂,收獲滿滿。
要讀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頓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頓要聲斷氣連,教師應該進行規范的示范,帶領學生讀。而我恰好沒有做好這一點,直接出示了停頓節奏。對于文言文的停頓指導,是放在一開始,由老師直接給出停頓,還是在學生嘗試理解文章意思時,讓學生自己體會停頓,后者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是啊,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就自然而然的,能體會到在哪里停頓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就能明白課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現了三次,可當時在課堂上學生并沒有一下子明白三個“之”字的意思。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上,第一個環節——朗讀,朗讀形式不夠多樣,學生讀得較少,朗讀的作用和意義也沒有完全發揮;其二,在于課文的講解上,講解過程中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不夠,學生不夠入情入境,在讀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夠。其次,教學不夠生動,過于追求全面,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這是一篇以孩子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還是發生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劇的形式,學生表演,從中感受體會,這樣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時讓學生進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時又有了自己的發揮,有助于課堂的生成,過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他的玩耍中的發現,結合文章,得出結論等等。總之,這還是我過于追求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特點和感受的結果,在今后的課堂中,我要多動腦筋,真正在備課時就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學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質量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