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通用2篇)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的哲理。如何讓孩子們從課文中感受到這種“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情呢?
首先,我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和諧的課堂。教學中,我抓住了“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一路走來,孩子們通過閱讀不斷地理解課文,不斷地體驗著小鹿的感情變化。隨著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深化。如在讀出疑問后,我問:是老師告訴你們答案呢還是你們自己去課文中找答案呢?孩子們都說:自己找。一下子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孩子成了課堂的.主人。這樣,我的語文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置身于教材中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共同體驗。
其次,注重情感體驗。《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就多處引“移情”進課堂,注重體驗,讓學生感受小鹿的心情,如“小鹿和弟弟一起數了數,總共有三十二個,他們高興極了。”中“他們為什么高興?”孩子們說:有三十二個花骨朵兒。“為什么有三十二個花骨朵兒要高興?孩子們立刻體驗到了:三十二個花骨朵兒將會開出三十二朵玫瑰花,那可好看了。又如“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么?”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
第三、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在課堂中我設計了2次說話訓練: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會路過小鹿的'玫瑰花前,也會對小鹿說些什么?讓我們也來夸一夸小鹿的玫瑰花。特別是第二個說話訓練更是結合了語文課堂作業本中的習題,這樣孩子們在作業中就能有話可寫了,不會覺得困難。當然在課堂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師語言不夠精煉,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等。當孩子注意到“一天、一周、一個月……”時,有個孩子提出可能是一年,這時我沒有進行巧妙地引導,課堂中的引導過于生硬。當孩子們回答“為什么一朵花也看不到”時,有孩子提出:玫瑰花被綠葉遮住了。這是我只是讓另一個孩子給了一個直接的回答,其實可以在學習5—8段后在回頭點一點,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讀文探究是多么的秒,疑問可以在讀課文中解決。還有在理解了全文之后還應該讓孩子再整體讀課文,讓課文回歸整體。這樣,語文課上,除了讓孩子來閱讀理解外,還給孩子搭建了一個鍛煉說話的好平臺。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2
《筍芽兒》這篇文章是擬人體的童話散文,描寫了筍芽兒在別人的鼓勵下,不怕困難,努力鍛煉,終于破土而出,長成一株健壯的珠子。
這篇課文自我感覺好的地方:
1、以“是誰幫助了筍芽兒?”引出第1、3自然段,指導學生朗讀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文段。讓女生讀春雨姑娘,感受春雨姑娘的柔和和輕聲呼喚。讓男生讀雷公公,體會雷公公的聲音稍大和急促粗重的語氣。
2、在黑板上直接畫圖,展示筍芽兒在泥土中,眼前一片黑暗,到扭動身子,一個勁向上鉆,再到長成竹子的過程。雖然形象,但自愧自己畫工不好,由此萌發想學畫畫的想法。
3、課外擴展時,以“你喜歡筍芽兒嗎?”拋出,孩子總是喜歡答一些和文章無關的原因,而沒有從文章中找答案。下次應該這樣問“讀了這篇文章,你喜歡筍芽兒嗎?”引導出,筍芽兒分發向上的精神,并隱射出,這棵筍芽兒其實就是孩子自己,雖然有爸爸媽媽的幫助,但是要破除而出長成健壯的竹子,最終還是得靠自己。春雨姑娘就像自己的媽媽,總是溫柔細膩,雷公公就像自己的'爸爸,嚴格而又粗重。得出這樣的結論固然很好,但是卻不知學生有沒有深刻體會。
不足之處:
1、本篇課文生字較多,不宜采用集中學習帶讀的方式,學生讀著讀著就沒興趣了。并且本課的生字可擴展的空間不多,不應一一細致講到位。如果放在課文中采取隨文識字方式更好。
2、文章1—5段采取模仿朗讀、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朗讀,都只停留在淺層面上。在6、7自然段時,因見學生反映不好,更是匆匆走了過場,沒有抓住重點。“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沒有很好地利用圖片進行朗讀和仿寫。
3、第6自然段,問筍芽兒看到了什么時,部分基礎較差學生打不出來,其實問題很簡單,由此可以看出,孩子課堂上不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