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范文(精選5篇)
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范文 篇1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以韻文的形式形象地講述了四種動物爪(蹄)子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語言活潑,富有童趣。教學本課時,我首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差異性,讓學生都能主動愉悅地去獲取新知識。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下面談談教這一課后的一些感想。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他們參與學習的.興趣。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到北方的雪景,一幅幅美麗的雪景把學生帶進了大雪紛飛的童話世界,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我及時啟發學生,讓學生談談最想在雪地里干什么?因此引出了第一句話,我再次引導,有一群小動物也來到雪地里,他們還是小畫家呢?都有誰呢?學生都能從課文插圖、課件感受到,很自然地說出答案。
二、讀懂課文,突破難點
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就是讓學生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四種動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狀。先讓學生通過情境感受下雪這樣的環境,在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后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找到誰是“雪地里的小畫家”?在這基礎上我出示了這四種小動物及它們的腳印,讓學生進行連線,這樣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就能不知不覺中突破這一難點。認識了四位小畫家之后,同時進一步引出青蛙為什么沒參加?讓學生明白青蛙是冬眠的動物,所以它沒有參加雪地里畫畫。并向學生介紹還有哪些動物是冬眠的?學生的知識面一下子擴展了許多,使課堂教學得到延伸效果。
三、講授重點,巧用電教。
孩子對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的認識,他們的熟悉來源于生活、電視、動畫片和書本等,但對這些動物們在雪地里留下的腳印卻不怎么清楚。同時,了解這幾個動物腳印的形狀也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在講授這段時,結合直觀形象的圖片讓孩子準確地理解了所謂“畫竹葉、楓葉、梅花、月牙”實際上不過是小動物們把自己的腳印踩在雪地上留下的痕跡而已。準確地理解了這一點,從而也準確地理解了下一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這些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還體會了小畫家作畫時的高興自豪感,很輕松的讀出了文章的基調。在孩子深深地被小畫家們的作品感染的時候,我巧妙設問:“他們能輕輕松松的畫出這樣美麗的畫,這是誰的功勞呀?”接著我回頭來學第一句,不用多加指導孩子就讀出了“下雪啦,下雪啦!”的高興、欣喜、若狂。
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范文 篇2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篇有趣的課文,充滿童真童趣。篇幅短小但內容豐富,形象地描寫了四種小動物不同的足印,讓學生懂得有的動物會冬眠的自然現象,語言幽默風趣。這節課過后,我對教學過程中的兩個環節比較滿意。
1、教學時,我先板書“小畫家”一詞,讓學生理解畫家的意思,知道畫家就是畫畫很棒的人,然后再補充板書“雪地里的”,知道小畫家們是在雪地里作畫的。學生讀課題后,我引導學生學會質疑課題,例如:畫家是誰?他們畫了些什么?怎么畫的?……根據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問題,在課文中尋找答案,這樣就能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不會質疑就不會閱讀。”在每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培養學生對課文產生疑問,然后根據疑問在課文中尋找答案,理解課文內容,達到提高閱讀能力的效果。
2、我在預習時,讓學生查找關于動物足印的資料,知道還有哪些動物冬天要冬眠的,并記錄在書上。課文完成后,我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格式進行仿編。學生編出了:“小猴畫小草,”“小牛畫荷葉,”“大象畫圓餅”“小蛇畫繩子”“小熊為什么沒參加?他在洞里睡著了。”體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同時學生學以致用,編出新的詩歌,體驗成功的樂趣,內化為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中,學生課堂氣氛活躍,體現了師生雙邊活動。下課了,學生意猶未盡,沉浸在學習的快樂中。我想:一節好的課應該是讓學生學到了什么,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對學習產生興趣。
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范文 篇3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年級上學期第17課的內容,是一首兒童詩。它處處體現著詩情畫意,深為學生所喜愛。現反思如下: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
真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于學會經營課堂,建構師生、生生互動的“快樂教學”課堂形式,讓學生在快樂中積極、自主學習語文,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營造一個良好的的學習氛圍,創設一個寬松、自主的學習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
我就很重視“快樂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如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我就利用闖關摘蘋果的的形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從一開始就進入到一個積極展現自我的氛圍中,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處于最佳學習狀態,在快樂中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
二、落實雙基,重視語言文字的積累
新課標再三強調,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學生加強語言文字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語感處于語文素養的核心,是培養語文學科人文性的著眼點和歸宿處。因此,在每課教學中,我都力求通過多種形式充分落實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感到祖國文字的美麗所在。
在本堂課中,我特別注重學生積累詞語、運用詞語。如在第三關中,我設計了一個“小小詞語推薦臺”,讓學生大膽地推薦,還能自信地說出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領悟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內容。如有同學推薦了“小畫家”一詞,并說:“于婧就是我們班上的小畫家。”她不僅能推薦,還能用!這樣,不僅積累了詞語,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能讓學生在課外自主閱讀課外書時,積極主動地收集積累一些好詞語,以培養良好的語感。
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范文 篇4
《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歌,富有童趣。作者設置下雪的環境,采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印的形狀特征:又用設問的形式,指出青蛙沒有參加“繪畫”的原因,介紹青蛙需要冬眠的知識。
《雪地里的小畫家》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動物爪子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如何讓孩子們投入地學習、盡情地朗讀,我覺得首先要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播放了美麗的雪景圖,把學生帶入到了大雪紛飛的雪地里,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在啟發學生回憶下大雪的時候,看到一片雪白,你的心情怎么樣,想做什么?由次激發學生朗讀時的喜悅。然后讓學生展示讀,注意在輕快活潑的語調中,讀出“小畫家們”興奮的心情。因為課文里有冬天,又有小動物,所以學生學起來非常有興趣。
新理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更應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不僅突出課文"工具性"的特點,還應突出"人文性"的特點。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來讓學生積極參與,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如演示法,在解決"了解四種小動物爪(蹄)的形狀"這一教學難點時,則用實物進行演示,這樣就使難點迎刃而解。再如讀中悟情,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而朗讀又貴在一個"悟"字,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本文的教學中,我將非常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朗讀。但在讀中,并不是一味地告訴他們該怎樣朗讀,而是通過自己的范讀,請不同學生的個別朗讀,給學生創設情景,讓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心去感受和體會朗讀課文時輕快活潑的基調。
通過實踐證明,這樣做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一、學生們互相評價時往往是站在同一個高度來看問題,這樣更直接,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二、學生們在評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加深認識,甚至是對問題的理解上升一個層次,從而提高學生的比較和分析能力。三、這樣做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四、在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當然,在教學中學生之間的評價只能是評價的一種,而且有時學生的評價會比較費時,或者有的時候學生往往說不到“點”上,這時候教師就要把握一個“度”,合理地運用這種評價方式,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
但是,仍然有遺憾的地方,開始想為孩子們準備頭飾,調動他們的模仿欲,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最后因為準備不充分作罷了。所以,再次感覺到,備課需要花的時間精力之多,決不是臨時抱佛腳就可以解決的。具體表現以下兩方面:
1、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出發點,教師的語言要兒童化,把自己當作他們學習中的一員,去感受,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那么和藹可親,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開始想為孩子們準備頭飾,調動他們的模仿欲,給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最后因為準備不充分作罷了。所以,再次感覺到,備課需要花的時間精力之多,決不是臨時抱佛腳就可以解決的。
2、在教學中,要尊重每個學生的體驗和閱讀感受,強化感受性、體驗性,絢麗多彩的畫面,美妙動聽的音樂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學生創設了表達的欲望,從學生的發言中不難看出,學生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訓練。
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反思范文 篇5
雪純潔晶瑩,它是冬天的精靈,也是大自然送給萬物的一份厚禮。雪后的大地多像一張潔白的畫布。瞧!一群“小畫家”走來了。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作品”。《雪地里的小畫家》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的講述了四種動物爪子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讀起來朗朗上口。
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迸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讓孩子們投入地學習、盡情地朗讀,我覺得首先要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播放了美麗的雪景圖,并配以《踏雪尋梅》這首童謠歡快地伴奏,把學生帶入到了大雪紛飛的雪地里,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在啟發學生回憶下大雪的時候,看到一片雪白,你的心情怎么樣,想說什么?激發學生盼望下雪的心情,然后播放下雪的動畫,讓學生夢想成真,喜悅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讀出了“下雪啦,下雪啦!”的喜悅,也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了感情基調。
二、注重朗讀的層次,在讀中感悟。
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語言的特點”和“閱讀的樂趣”。《雪地里的小畫家》是一首文質優美、韻律流暢的兒童詩,我希望通過讀讓孩子與文本的“心靈交融”。我在指導孩子讀時,先創設情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到情境中,并為學生設計了不同階段的朗讀要求。如在初讀感知中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當深入文本,學了“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時,讓學生美美地讀一讀;在讀“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的時候,我先是引讀,再讓學生通過朗讀來夸一夸這些小畫家,當學生讀得不是很到位的時候,我說老師也想來夸夸這些小畫家,范讀以后,問誰還能像老師一樣來夸一夸,這時全班同學都學著我的樣子讀得繪聲繪色,將朗讀推向了一個高潮。
三、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多種形式識字。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教學中我鼓勵、啟發、誘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學習、記憶生字。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到喜歡的方式,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對探索識字方法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生隨文識字、主動識字的愿望。識字時安排了隨文識字“啦、梅、蛙、睡”,也有最后的集中識字環節,在此環節中設計了一個“送卡片”和“摘蘋果”的游戲,激發了孩子識字的興趣,也有猜字謎等方法識字的。總之,識字的方法多種多樣,學生成了識字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四、注重課堂與生活相結合。
生活處處皆語文,帶領學生走進社會生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于是,在課外延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青蛙真的在睡覺嗎?介紹冬眠。”“還有哪些動物像青蛙一樣要冬眠?”這些都是課內與課外學習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但是縱觀整堂課,還有很多遺憾之處。例如:在課堂時間安排上還不夠合理,可能是量太大了,致使最后的鞏固識字環節時間太緊湊了,課文的朗讀還可以指導得更到位,還有一些細節的處理還可以做得更好,如一開始初讀時要求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如果改成自由放聲的朗讀會更好。這都是在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