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精選8篇)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1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在學生說課文敘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興趣,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后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敘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展開教學的:
1、環節清晰,層次分明
抓住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事件發展線,感受他們的心情由激動到快活,再到著急,最后又燃起一絲希望的不斷變化的心情。
2、指導朗讀,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
(1)師:“想一想孩子們做風箏時會是怎樣的心情”。
生:“激動的.,高興的,興奮的”。
師:“那就請你讀出小伙伴做風箏時的激動。”
(2)“又扁又輕的羽毛飛起來一定是又輕又快地,請你輕快地讀讀孩子們放風箏這一段。”
(3)教師范讀放風箏一段,請學生模仿,進一步讀出孩子們的快活。
(4)師:“村里人看見了,會怎樣地說呢”?
抓住語言的空白點,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羨慕地,高興地,激動地讀好——“放得這么高!”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于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如:
(1)換詞法
在理解“精心”一詞時,采用換詞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精心就是用心,認真,仔細,一心一意的意思,足以見得孩子們在做風箏時的認真樣。
(2)查字典
在理解“憧憬”一詞時,采用查字典的方法,了解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
(3)由字面入手,聯系生活
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了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么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么”學生答“蝴蝶在花園里飛舞”,“花瓣里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么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請你輕快地讀讀這一段。”
(4)解字再解詞
在理解“千呼萬喚”“大驚失色”時,逐字理解意思,再整體解釋詞義。
4、閱讀賞析,為寫鋪墊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對話,在不經意間為學生的習作作了鋪墊,如:關于心情的詞語,四個字的詞語等等。
5、抄寫好句,落在實處
課近尾聲,請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也為學生的習作作了準備。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2
優點與不足:“愛國情感”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情,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愛國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沒有扎實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
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復品味,切己體察,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說說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
交流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接著,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里所蘊含的“愛國情”;也得到“意”,“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為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凈化與升華。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3
在激趣引題時,我問學生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村莊,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和我的預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學生也許會說到后來這個小村莊被洪水沖毀了,什么都沒有了。想到了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既然孩子們說到了美麗,我就跟著孩子們走吧。
你讀了哪些句子仿佛讓你看到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孩子們很快讀到了“山上的森林郁郁蔥蔥……”本來是想學靳老師的,想讓孩子們上去畫畫,我擔心會太費時, 更擔心要畫出來談何容易!還是引導學生讀出味來。在一次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悟詞語的意思,走進這美麗的村莊。“當你讀到清澈見底的時候,我仿佛想起了珍珠泉這樣一句話……”學生馬上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后一句出乎我的意料,驚喜。清澈見底的意思理解了,課文中的意境顯得更沒美了。“你讀到清新甜潤時,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你知道我聞到了什么?”學生舉手的.不多,“回憶一下秋天的雨。”學生馬上活躍起來,說到了蘋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聽了你的朗讀,我仿佛看見山上~~`天空~`。”郁郁蔥蔥,湛藍深遠的意思在朗讀中,在評價中,在對話中,學生理解了。很多詞語的解釋不可下定義,她只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對于這種詞語的理解,用優美富有詩意的句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于學生對整段的理解,對全文的理解。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4
通過對重點詞句和重點段落的讀來體會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過讀,學生主動理解了沉默的可貴之處,這時抓住時機聯系實際談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以及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學生的反映極其強烈,所談的內容極其感人,引起了在場的家長以及全體同學的共鳴。李想,這個平日里從不寫作業的孩子,在和媽媽說自己的心理話時,動情地哭了……為人母的我聽到孩子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和稚拙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動了……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感情,誰說孩子小不會善解人意,會的,懂的,無論是性格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無論是善于表達的還是不露聲色的,他們全懂,全會。這堂課對我對孩子們都是“可貴”的!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5
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道理的小短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賽中,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并發明了坦克。由此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是教學的重點,學生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為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我讓學生查詞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桿的一端安有青銅或鐵制的槍頭。盾是古代打仗用來遮擋對方刀、矛、箭的防護武器。一個是進攻的兵器,銳利無比;一個是防護的武器,堅固無比。它們怎么會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會變成什么?我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認真讀課文。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小組合作探究,終于弄明白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盾就是鐵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鐵屋子用來防護,炮用來進攻,合二為一,威力無比。學生經過讀書、探究重點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學生認認真真的讀書,認認真真的探究問題就會攻克重點。
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學生通過認真讀文章,找到了說明的道理:“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含義深刻,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比較難的。為了讓小學生好理解,我列舉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我們天天使用的中性筆就是集圓珠筆與鋼筆的優點發明的,發明者就是個勝利者。因此,我們如果從小善于發現,科學思考,博采眾長,就會有發明創造,你也就是個勝利者。學生通過身邊的例子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教學難點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多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切忌滔滔不盡地去講,你講的天花亂墜,學生不一定聽懂,只有讓學生讀書后感悟出來的東西才能記憶猶新。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6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制作了有趣的花鐘。
課文中描寫花開了的語言特別生動。同樣是寫“花開了”,課文里卻用了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綻開了笑臉,從夢中醒來,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蘇醒,舒展開自己的花瓣等,用詞十分優美。
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感受詞語的優美,并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花兒開放時美麗的情景,讓學生再次在想象中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然后,我鼓勵學生背誦這一段,并進行小練筆,仿照用這樣的寫法來描寫花園一角,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注意以“讀”為本,結合課件的`運用,讓學生在欣賞花兒美麗的樣子時,配合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再次感受課文語言之美,進一步激發情感,培養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節課,感覺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我的預設有些出入,表現在學生感情朗讀課文效果不好。也許是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花鐘美的環節沒處理好,沒有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花鐘美,就急于讓他們感情朗讀課文,沒有激發情感,所以學生感情朗讀效果不好,下一階段教學一定要注意改善。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7
第一單元有四篇課文,其中《我們的民族小學》《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充滿了童真、童趣。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1、重視學生課前預習,并作引導,把課文生字詞學習在...
第一單元有四篇課文,其中《我們的民族小學》《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讀課文。本組課文內容豐富多彩,充滿了童真、童趣。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
1、重視學生課前預習,并作引導,把課文生字詞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落實體現。
2、把學生放在一個大的學習情境中學習,把這個單元的語文學習變為學生語文實踐的過程。教學中要加強整體意識,注意發揮整體優勢,使本組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3、在朗讀感悟時把重點放在“感”上,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有所感觸。
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發現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老師的引導,都存在諸多的.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小組合作學習中很多學生不會合作交流,主要有分工不合理或不會傾聽等不足。可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尤為重要。今后的教學中注重這一方面的訓練。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合集 篇8
一、準確、具體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之魂。
在教學中設定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需要清晰定位、細化目標,以利于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
二、課堂上,盡可能創設機會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文本,讀寫并舉。
這一節課,我采用“朗讀比較,讀寫并舉”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有集體讀、自由讀、男女生分組讀、兩人小組對話讀、四人小組分角色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讀代講,以讀激情,以問帶讀,以讀促思,展開想象,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切實體會鳳凰的親切耐心、貓頭鷹的驕傲、老鷹與烏鴉的不耐煩,在讀中培養語感。“讀寫并舉”首先是創造朗讀條件,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增強語感,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讓學生去寫,此時才是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語言表達技能的具體反映,學生才能真正獲得語言能力上的提高。
朗讀的基本要求是準確、流利、有感情。達到要求,朗讀者自然會覺得朗讀不再是任務,而是美的享受。對于聽障生來說,手語是朗讀時最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它的輕重、緩急、流暢與否,直接影響著“情”的表達和獲得。教師往后應加強手語朗讀的訓練。每一次情境創設,都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落實與文本的結合,并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體現了聽障生“依文學語”的特殊性。每一次的朗讀,都是有目的'的讀,都能落實一個知識點,這就很好地體現了“情境創設,讀寫并舉”的功能,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
本文中二、三、四自然段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首先我根據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結構大體相同,教學時采用先扶再放的方式,通過問題導讀,圈畫對話,突出重點,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后填寫表格,通過表格,讓學生清楚了解貓頭鷹的學習態度。接著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操作閱讀過程,通過填寫表格,清楚地了解到老鷹、烏鴉的學習態度,并從比較中掌握重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扶到放,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體現了聽障生“依文學語”的特殊性。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僅保證了每個聾生充分地參與到學習中,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同時也進行了概括與提煉能力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