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通用2篇)
五年級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1
《走遍天下書為侶》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較的手法闡述了作者的觀點──走遍天下書為侶。
文章中有這樣幾個地方學生開始很難理解:“是的,我愿意讀上一百遍,我愿意讀到能背誦的程度。”“你早已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時,你還會說:‘真想不到你懂這個。’”“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說:‘我怎么沒注意過,那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
我趁機引導其他學生也說說自己讀書的過程,最后我點撥:“他們為什么能看一本書那么多次呢?”學生有所感悟地說:“是因為他們看的是自己感興趣的書、自己喜愛的書。”“你們遇到自己喜愛的書會怎樣?”“我愿意讀上一百遍,我愿意讀到能背誦的程度。”“書就像你的朋友、你的家……”“你早已見過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見時,你還會說:‘真想不到你懂這個!”“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過了多少年,你還會說:‘我怎么沒注意過,那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
至此,學生已完全沉浸在課文中,不由自主地朗誦起來。學生明白,課文中的朋友、家實際上是在說讀書,“真想不到你還懂這個!”是說我們再次讀那本書的時候,就會有新的發現;“我怎么沒注意過,那燈光照著那個角落,光線怎么那么美。”是說每次看同一本書的時候,我們發現自己以前忽視的東西的時候,那種恍然大悟的感受。
五年級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篇2
周四,學習了英國作家尤安.艾肯的《走遍天下書為侶》,跟前一課《憶讀書》相得益彰。學習時我將兩篇課文進行比較,前一篇是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家冰心所寫,這一篇是英國兒童文學家所寫;前一課回憶了作者少年時代讀書的經過,這一課講述了作者走到哪里都要把書帶在身邊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讓孩子們愛上讀書,并指導孩子們該如何讀書。
學習本課時,學生依然自主解決字詞,積累文中好句,課堂上簡單的檢查,強調一下易錯點;理解課文時,只抓住一個問題展開學習:作者為什么走遍天下書為侶?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到相關句段,程度好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關鍵句,并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問題,但不善于動腦筋的孩子總是在課堂上保持沉默,集體交流的過程不是太積極,最后,只能在我的引導下我們一起歸納總結,讓孩子們做筆記。
這一課較前一課相比,內容比較簡單,通俗易懂,孩子們可以自主學習,并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詞句,最后歸納出“走遍天下書為侶”的原因。從課堂看,課堂效果良好,大多孩子能理解,部分后進生在課堂上缺少思考,不能解決課后問題,理解能力差。但我覺得理解不了,還是讀得太少造成的。
我們班的幾個后進生,主要是識字量不夠,讀書效率低,書寫能力差,就連記憶力也顯得不足,再加上自身的不主動不積極,自然就成了班里的學困生,讓人頭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