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6篇)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
《橋》這篇課文聲情并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著、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是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我在備課時特意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一、快速讀文,了解內容。
。ㄕn文為什么用橋做題目?課文主要任務是誰?)
二、再讀課文,探究人物。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詞來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老漢說的話,從而體會老漢不徇私情、舍生忘死、臨危不懼,堅定果斷。如:引導學生體會老漢從剛開始惡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難關頭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難關頭又“推”老漢先走,學生發現矛盾與疑惑。
三、研讀課文,學習寫法。
我借助課后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遺憾之處
一、在課文最后讓學生用上“橋”來贊美老漢,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學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將這個問題分解一下,先讓學生發自內心的贊美老漢,然后再讓學生用上“橋”,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二、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關注面不夠廣,要想方設法將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除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還要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更活躍些,這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2
《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這篇文章情感性較強,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滲透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將自己高尚的情感,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使這一切共同成為學生解讀的資源,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所以,一個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教師,也必定能夠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深層次的走進文本,形成自己對文本的感悟理解。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談一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然后圍繞“課文中的老漢哪些地方讓你感動”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注,之后與同學交流,談一談讓自己感動的原因,然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多是在默讀的思考體會中所得。
讀、法結合。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表達方法很有特點的文章,如何在教學中將兩者有機的融為一體,也就是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一個難點,在學生感悟理解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方法的滲透,例如在洪水描寫的作用上,在課題橋的含義上,都有對方法的滲透,但都是一帶而過,并沒有過多的講解。
文章是以老漢的妻子來祭奠丈夫和兒子中結尾。我在凄婉的《再見警察》的曲中讀出結尾。然后讓學生寫出面對此情此景你想說什么?學生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充滿了深情,有幾個情感豐富的女生眼里閃動著淚花,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華。
但本課當中回想其中,不足之處甚多。
1、教學時,如能借助課后思考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更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2、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又通過讀外現對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師的講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給學生多一些時間進行讀寫訓練。
3、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放在最后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3
在這節課中我力求突出“讀”!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讀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特別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睂W生分別抓住“只有”“窄窄”“木”,讀出不同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韻味。由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
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睂W生分別從“他不說話”“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進而讀出個性。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學生說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也在表達著不同的意思。讀是實踐,又是訓練,既有感悟又有體驗,學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4
孫老師到底是骨干教師,她的課程讓人耳目一新,給人啟迪。今天孫老師執教的是《橋》這篇課文。
開課簡單明朗,讀課題,讓學生質疑,然后孩子們初讀課文,找出問題的答案。
接著,教師范讀課文,檢查學生生詞的讀音,檢查生詞的時候出示了兩組詞,寫洪水的:“咆哮、獰笑、放肆、沒腿深”,寫老漢的“擁戴、清瘦、沙啞、揪出”讓學生認讀并讓孩子們說出這兩組詞分別是寫什么的。然后老師從寫洪水的詞語入手,帶著孩子們走進了讓人“膽戰心驚”的洪水世界,讓孩子們體會洪水的可怕和兇猛。這篇文章的寫法比較有特色,用非常簡短的字句去表達復雜的內容,因此,我覺得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雨大洪水大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的特點,進一步去體會雨大和洪水的兇猛,從而體會當時形勢的危急,瞬間,就會奪走人們的生命!
然后,教師引導孩子們去認識老漢。同樣,老師也出示了一組寫老漢語言動作的句子,引導著學生去一一體會。這里的引導老師非常細致,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他們基本上都領悟到了老漢是一個臨危不亂,舍己為人的英雄。孩子們的朗讀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覺得既然老師在開課之初出示了寫老漢的一組詞,這里有沒有必要再提出來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對教學有什么幫助呢?
最后,教師帶著孩子們學習了課文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漢與小伙子關系的那三個自然段。結尾共有三個自然段,但是每個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話單獨成段。言簡意賅,意猶未盡啊!這里老師是不是要指導孩子們通過朗讀去體會課文所彌漫的這種悲慟色彩!這里無須過多的講解,但是要反復地朗讀,低沉、緩緩地朗讀。我覺得老師在教學這個部分的時候顯得倉促,用時不夠!既然這里意猶未盡,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課文呢?
老師的.結束語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學熏陶!
我認為在教學環節中還缺少一個內容,那就是課文是以《橋》為題的,教學中應該帶著學生去理解為什么以“橋”為題。如果只簡單帶著學生分析老漢是個什么樣的人,教學還顯得不夠完整。
總的來說,孫老師駕馭課堂能力強,教學思路清晰,這堂課為我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聽孫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5
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據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為割裂開,于是我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談一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然后圍繞“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細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注,之后與同學交流自己對老漢的認識。
在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我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句段,談一談原因,然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出洪水的肆虐,情況的危急,人們的慌亂和老漢的沉著、鎮定。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加深對老漢的理解,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與作者、文本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后,我還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我借助課后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不過教學這篇課文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對于“老漢像一座山”這句話,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6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著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著冷靜、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兩條線來展開。第一課時,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薄敖幻赘叩暮樗呀浽诼访嫔咸枇恕!薄八劳鲈诤樗莫熜β曋斜平!钡染渥,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為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在第二課時,我自然地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袄蠞h突然沖上前去,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蠞h兇得像只豹子!薄袄蠞h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沖、揪、兇得像豹子、”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舍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么,學生也都能說了。對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課來講,通過自讀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留在學生的心理。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后,學生也說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這一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不足以外,還有一處值得重視,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災,08年的共抗雪災地震中的感人情景,聲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講述后,再來讀這重點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叭羰前牙蠞h的兩次‘吼道’……挖得更深,讀得更透些,學生對老漢不徇私情的領悟將更深更適。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7
作為五年級語文老師的你還在為撰寫教學反思而坐不住嗎?下面小編為您整理了3秀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一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村莊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著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這篇文章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著冷靜、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兩條線來展開。第一課時,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為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在第二課時,我自然地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老漢突然沖上前去,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沖、揪、兇得像豹子、”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舍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么,學生也都能說了。對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課來講,通過自讀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已經深深地留在學生的心理。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后,學生也說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這一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語言表達不夠簡練,課文的高潮部分還欠火侯,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等不足以外,還有一處值得重視,如果把98年抗洪救災,2019年的共抗雪災地震中的感人情景,聲情并茂地、入情入境地講述后,再來讀這重點句段,那味道就不同了。“若是把老漢的兩次‘吼道’……挖得更深,讀得更透些,學生對老漢不徇私情的領悟將更深更適。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二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
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著冷靜、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雖然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到許多優秀人物的英雄事跡,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缺少這樣的生活體驗。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這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發展需要。那么我們如何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呢?
課前,我先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如從報紙上看到,從別人那里聽說的,自己親眼看到的……,然后說給班上的同學聽。這是課前“熱身”,使文本漸漸貼近學生的生活。上課的時候,我先給學生講幾個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己情感,然后再開始學習課文。課堂上學生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朗讀充滿了深情,這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夠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時教師已無需再說“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老漢的人物形象早已成為一種偉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學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暢。真實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滲透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也不是除教學內容之外的附加任務,它是一種感受,是一種領悟,是情感共鳴弦樂,是心靈凈化的樂土。要把它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要將文本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如這一課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實的,最深切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人文教育無法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其二,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氛圍。如選擇一些和文本類似的故事、錄象片段等,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畢竟是有限的,根據學習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補充一些課外內容,也就是在保持學生個體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個體經驗,將更廣泛意義上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從而打造一條學習世界和生活世界、課程與生活之間的陽光大道。還是舉《橋》的例子,上課伊始,我先向學生介紹一些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英勇事跡,并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觀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學生身邊的好人好事與老漢的舍己為人、英勇獻身的事跡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補充內容與文本內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為接近,正好彌補了這一差距,這時再引入課文學習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將自己高尚的情感,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使這一切共同成為學生解讀的資源,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贊可夫就曾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所以,一個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教師,也必定能夠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
課堂上肯定還有許多不足,大到教材處理,目標定位,各環節設計,小到各細節,這堂課我過于追求學生自主的交流感悟,作為教師沒有很好的處理課堂上既尊重學生的體驗,又能面向全體的教學藝術。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三
《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在教學本課時,我注重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1、反復讀,強調學生多角度的閱讀。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是課標中的要求。對含義深刻的句子,需要學生反復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如在解讀“老漢像一座山”我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為什么要把老漢比作一座山。學生解讀老漢沉著冷靜是一座山。引導學生感受“對老漢有話要說嗎?”“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請帶著敬佩之情讀,(學生讀句子)“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著引導學生聯系下文體會,學生解讀老漢受人擁戴他公正無私,他是領頭羊是群眾的靠山。教師學生再讀句子,“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復讀,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時,提升學生的感悟。
2、以“讀”為主線,關注學生的“學”。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理念。語文素養靠語文實踐,讀,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強化讀書感悟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其中的一維小學語文主要目的不是學“道”(指文章內容),而是學“文”(指語文規律和讀寫規則)。在轟烈烈的感悟中,教師要不忘學習方法知識,基本的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
在閱讀感悟的同時,要學習方法。本課突出體現在引領學生學習人物時,注意讓學生歸納學法,“剛才我們在體會老漢的形象時,大家是通過對老漢的哪些描寫感悟到的。”“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義。”“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體會的。”
3、讀寫結合,生發語文能力。
在學習到最后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么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讀促說,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于動筆,只有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樂于表達。
但本課當中回想其中,不足之處為過于追求學生自主的回報感悟,作為教師沒有很好的處理課堂上即尊重學生的體驗,又能面向全體的教學藝術。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8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教學的時候我我讓學生交流有關洪水的資料,讓學生如親身體驗,這樣學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幫助學生感悟課文的內容。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后,還應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
教學中我關注到文章語句的特點,把文章改寫成小詩,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快速體會句子地深刻含義。
我還借助課后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9
《橋》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是語言簡練生動,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應該說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所以題目“橋”有著深刻的含義。也是教學時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橋》是本組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它不同于《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人》是通過典型事例來體會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橋》則是通過人物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來體會思想感情的,領悟表達方法的。
在教學時,我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八褚蛔!薄袄蠞h突然沖上前去,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蠞h兇得像只豹子!薄袄蠞h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蓖ㄟ^“沖、揪、兇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舍己為人。再來討論老漢可能會喊些什么,學生也都能說了。對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在學習到最后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么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讀促說,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于動筆,只有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樂于表達。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0
《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在教學本課時,我注重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1、反復讀,強調學生多角度的`閱讀。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笔钦n標中的要求。對含義深刻的句子,需要學生反復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如在解讀“老漢像一座山”我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為什么要把老漢比作一座山。學生解讀老漢沉著冷靜是一座山。引導學生感受“對老漢有話要說嗎?”“很敬佩他!薄罢媪瞬黄!薄罢垘е磁逯樽x,(學生讀句子)“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蔽医又龑W生聯系下文體會,學生解讀老漢受人擁戴他公正無私,他是領頭羊是群眾的靠山。教師學生再讀句子,“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狈磸妥x,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時,提升學生的感悟。
2、以“讀”為主線,關注學生的“學”。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理念。語文素養靠語文實踐,讀,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強化讀書感悟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其中的一維小學語文主要目的不是學“道”(指文章內容),而是學“文”(指語文規律和讀寫規則)。在轟烈烈的感悟中,教師要不忘學習方法知識,基本的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
在閱讀感悟的同時,要學習方法。本課突出體現在引領學生學習人物時,注意讓學生歸納學法,“剛才我們在體會老漢的形象時,大家是通過對老漢的哪些描寫感悟到的。”“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義。”“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體會的!
3、讀寫結合,生發語文能力。
在學習到最后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么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讀促說,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于動筆,只有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才樂于表達。
但本課當中回想其中,不足之處為過于追求學生自主的回報感悟,作為教師沒有很好的處理課堂上即尊重學生的體驗,又能面向全體的教學藝術。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1
今天去馬村進行教研活動,他們安排是同課異構。講授的是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本單元主題為“他們讓我感動”,其他幾篇文章均為革命傳統教育故事。本組單元訓練重點為兩個方面:一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兩位授課教師,都能抓住了訓練的重點展開教學。都是通過找重點句,對重點句中的重點詞的理解感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表達方式的滲透,第二位老師,相對的引導的到位。兩位老師切入點不同,所進行的教學設計,相對側重點就有所不同。兩位老師對本文的教學難點:課文為什么以《橋》為題目?基本都是一帶而過。沒有讓學生理解了,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
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讀。如果學生能夠讀的入情入境,說明他已經理解了文本。對于洪水的肆虐可以借助視頻演示,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直觀形象的感悟,對重點詞語加以點撥,剩余時間都可以去鉆研文中老漢的形象。老漢的形象角色理清了,對于文章為何以《橋》就會很容易理解。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2
《橋》教學反思《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成功之處:上課開始我讓學生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寫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體會。學生從“像潑”“像倒”兩個短句體會出不僅描寫雨水之大,還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爆發作鋪墊。從“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可以看出山洪來勢兇猛,不可阻擋。
通過抓重點詞句體會到了洪水兇猛可憎,像魔鬼一樣向人們逼近,讓學生感悟險情并明確:險情越險,為后文渲染的氣氛越濃。接著我讓學生抓住老漢的語言、動作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后己、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練習,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進行適當的朗讀指導,以讀促思,讓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升華情感。不足之處:由于課堂時間緊,沒有讓學生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做到讀說寫結合。以后我會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把每個環節安排得恰到好處。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3
夯實基礎知識 提高感悟能力──《橋》教后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橋小學 趙海濤
在學校新的一輪的課例研究中,我有幸成為執教教師之一,在幾輪的備課、授課的過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性!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創造性的學習過程,而不再只是知識挪移的過程。只是吸收知識,那還不是學習過程,或者說那還不是完整的學習過程。小學生由于受生活閱歷和語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們在閱讀一篇課文時,有時會與課文內容之間有一定的距離,無法自然地“入乎其內”。出項這種情況在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基礎知識不夠牢固。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縮短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身臨其境,幫助學生感悟、理解課文。同時也體會到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課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沒有扎實的語文基礎,根本無法學習語文,更不要談感悟文本了。
通過幾輪的教學研討,我感受到在教學中要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提高學生感悟能力,就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在課堂中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其課程的性質決定它必須注重基礎知識,必須在講讀課文要注意重點詞句的訓練,結合語句理解詞義,懂得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在本輪教學中,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正音、結合語句理解字、詞的意思,懂得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誤砍柴工”,讓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很快進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經歷那場災難,感悟老漢的偉大。
二、讓讀貫穿全課
“語文”姓“語”,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罢Z”,就是說、就是讀;學語文,是要靠個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須“讀”。語文課上必須讀,要書聲瑯瑯。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張田若先生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彼洶褜W生是否讀熟課文作為評判一節語文課教學的成敗。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就是一個字──“讀”,狠抓“讀”。因為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生命。
“文不讀熟不開講!爆F在許多學生的讀書存在很大的問題:添字丟字、讀破句、唱讀、數讀……又談什么感情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讀課文好象爬臺階一樣──分三個層次的讀。第一級臺階要求學生讀正確,不能錯字、掉字,不能出現有破句的問題;第二級臺階要求學生讀流利,學生在流利的朗讀課文的同時了解課文大意,分清文章脈絡;第三級臺階讀出感情,這是“精讀”──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做到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讀,做到賞析與反思、完善與修正相結合,將讀寫訓練相結合,學以致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每次讀的任務明確,效果好,大多數學生在三次讀后都能回答課后的問題,對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學中,我認為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讀的落實固然重要。如果上課的時候,先給學生講講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己情感,然后再開始學習課文。這樣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如音樂、圖片、多媒體和同類的文章等等,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氛圍,這樣學生就能更快的進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點,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點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思考。
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橋》一課教學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大公橋小學 曾凡琴
這是上的第二輪《橋》,在這次上課之前,蔣校長、黃主任、趙海濤老師和我一起又把教材、教參從整體上理了一遍,確定了不同課時的不同要求,教學的側重點,并進行了說課。我的這節課教學目標定為: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領悟課文在表達方法上的特點。
在說課過程中我們找了幾處教學的切入點,學生情感的發散點,那就是以“像潑。像倒”體會文本多處運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以“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陛椛湮谋局写罅康谋扔、擬人等的修辭方法的運用,了解他們對文章描寫所起到的生動形象,增強表現力的作用;以“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必灤┤模灰岳蠞h的兩次吼小伙子體會老漢一視同人、舔犢情深,感悟老漢無私無畏的偉大形象。
在上課過程中,我運用了一些感悟的策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老漢這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課文表達方法上的特點:如在激活想象中感悟,聯系語言環境感悟。在理解老漢如此清瘦,為什么卻像一座山時,聯系上文中的“擁戴”,想為什么他會受人擁戴,引導學生將課文中雖然沒有用語言文字描述出來但與課文內容關系密切的情景在頭腦中浮現出來,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學生談到他以前做過了什么事情,而且做過了很多,所以受人擁戴,因此老漢說的話對大家有威懾力。
其二在比較品味中感悟。課文中對于老漢的動作描寫“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到:‘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焙透倪^的句子進行比較、品味,以及文本中兩處吼小伙子,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體會文本中老漢人物形象的高大。
其三運用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帶領學生進入文本,進行情感朗讀。文章的最后4個自然段講述了老漢與小伙子的關系,內容很簡單,但是讓學生進入文章所描繪的情境有一定的難度,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配上憂傷的《神秘園》進行教師范讀,并重復讀了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通過教師的范讀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又通過質疑“肆掠的洪水沖垮了木橋,橋沒有了,但是這座橋永遠架在老太太的心中,因為在這窄窄的木橋上,她失去了兩個最親愛的人;這座橋永遠架在每一位鄉親的心中,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讓學生理解文章以< 橋>為題的深刻內涵。
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又通過讀外現對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師的講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給學生時間進行寫的訓練(也就是選做作業: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老太太對親人的思念),且在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放在最后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沒有點透。
通過這兩次的說課、上課、評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一篇文章,教師要從文章的內容、主線、主調、文道上等進行整體的把握,所以教師要能夠透過文本的字面去領悟那涵詠不盡的真義,要能夠細致地體察文中酣蘊的情、味,在教學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個性體驗,并使這一切成為學生解讀文本的資源,使之形成學生的內化,使文本、生本、教師三方面的有機統一。
其次教師要關注課堂生成與預設的關系。我在一教時,過分注重完成教學的設計,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情,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仍不厭其煩的灌輸給學生,導致預設的環節、情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雖然自己充滿了激qing,但是學生的情感始終不能融入,學生雖能入乎其內卻難以出乎其外,不能用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二教時,教師能夠關注課堂深層的調控,抓住課堂教學中的契機,如:一生在學到“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大山!睍r,小聲說到:“其實老漢自己也是想過橋的,他還不是怕死!睍r,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在那樣混亂的場面里,沒有人不懼怕死亡的降臨,沒有人不想自己先逃命,但是他作為一名村支書,一名老黨員,在危急時刻必須冷靜,這樣才可能挽救更多人的姓名,他也不想自己去死的,他首先是一個人,而后才是一個黨支部書記,讓學生透過文本看到了作者塑造的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豐滿的人物形象。
《橋》教后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區大公橋小學 趙海濤
在本輪的教學后,我反思全教學過程,基本完成第一課時的任務,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對老漢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點:
1、在課堂中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
其實在本輪教學中,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給學生正音、結合語句理解字、詞的意思,懂得一句話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誤砍柴工”。讓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很快進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2、讀的層次清楚,學生任務明確:
在教學中,三個層次的讀,讓學生每次讀的任務明確,效果好,大多數學生在三次讀后都能基本回答課后的問題,對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給足讀的時間:
課堂時間很寶貴,我還是讓學生多次的讀長,時間的讀,讓他們潛心涵泳、誦讀體味,所以自然而然的進入文本,與文中人物產生共鳴。
在教學中,我認為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讀的落實固然重要。如果上課的時候,先給學生講講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己情感,然后再開始學習課文。這樣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如音樂、圖片、多媒體和同類的文章等等,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的氛圍,這樣學生就能更快的進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點,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點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思考。
體驗情感與生命──《橋》新課程公開課第二輪教學反思
湖北省襄樊市人民路小學 徐 端
《橋》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天黎明,一個工地突遭洪水侵襲,100多人無路可逃,都瘋了似的向一座木橋擁去,情況十分危急。而老漢──一位即將退休的黨支部書記卻站在橋頭沉著冷靜地指揮人們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兒子被洪水奪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這篇文章的情感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著冷靜、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而實際上,學生由始至終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沒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動,也沒有被我的激qing感染。想想自己的教學設計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沒什么問題,但為什么偏偏出了這么大的問題呢?冥思苦想,終于找到了答案。原因在于不管是從年齡、視野還是經歷的角度考慮,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雖然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到許多優秀人物的英雄事跡,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學生根本沒有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缺少這樣的生活體驗,因此,從內心上來講,他們對這類人與事并不認同。所以,在學習《橋》這篇文章時,學生對于文本內容充滿懷疑,他們的情感是蒼白的,以挖掘語言文字來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在他們看來只是一種弄虛作假的形式,所以他們報著一種游戲的態度冷眼旁觀,嘻皮笑臉、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狀呢?我是這樣想的:首先從學生所處的社會大環境來看,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金錢的地位日益突出,人與人的關系處處和利益掛鉤,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很難感受到鄰里親情,很少看得到熱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們對于貧窮的漠視,對于苦難的漠然和對于需要幫助的人們的漠不關心。
再者從學生所處的家庭小環境來看,現在的家長迫于各種壓力,在生活中扮演著各種角色,有著多副面孔,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漸漸失去了童真,學會了偽裝。
試想,當學生看夠了丑惡,受夠了冷漠,如何還能苛求他們的眼里仍是一片澄清呢?他們已被環境“催化”,擁有超乎年齡的“理智和成熟”,心態也都過早地“蒼老堅硬”起來。這是社會的悲哀,是家庭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新課標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边@是時代的呼喚,是社會的發展需要。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面對這種現狀更是任重而道遠。那么我們如何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又換了班級上課。課前,我先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如從報紙上看到,從別人那里聽說的,自己親眼看到的……,然后說給班上的同學聽。這是課前“熱身”,使文本漸漸貼近學生的生活。上課的時候,我先給學生講幾個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故事,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當中自然而然地釋放自己情感,然后再開始學習課文。這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課堂上學生的情緒最大程度地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話語都發自內心,朗讀充滿了深情,有幾個情感豐富的女生眼里閃動著淚花,帶著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她們的情緒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華。兩節課如此巨大的反差,讓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學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才能夠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時教師已無需再說“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老漢的人物形象早已成為一種偉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學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暢。真實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同時這也讓我看到了希望:雖然學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純凈、天真,但他們的心還是柔軟的,內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誠的,只是暫時蒙上了一點兒灰塵,需要我們稍加拭擦。
由此可見,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滲透不是簡單的知識的傳授,也不是除教學內容之外的附加任務,它是一種感受,是一種領悟,是情感共鳴弦樂,是心靈凈化的樂土。要把它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要將文本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上文中讓學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拉近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此時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實的,最深切的。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人文教育只是一種牽強附會的形式,無法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
其二,可以借助媒體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氛圍。如選擇一些和文本類似的故事、錄象片段等,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為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畢竟是有限的,根據學習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補充一些課外內容,也就是在保持學生個體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個體經驗,將更廣泛意義上的經驗傳授給學生,從而打造一條學習世界和生活世界、課程與生活之間的陽光大道。還是舉《橋》的例子,上課伊始,我先向學生介紹一些解放軍戰士抗洪搶險的英勇事跡,并播放幾組真實的鏡頭讓學生觀看。這樣做得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因為學生身邊的好人好事與老漢的舍己為人、英勇獻身的事跡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補充內容與文本內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為接近,正好彌補了這一差距,這時再引入課文學習就顯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是的,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將自己高尚的情感,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人文教育環境,使這一切共同成為學生解讀的資源,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所以,一個能夠釋放自身情感的教師,也必定能夠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4
一、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人教版第十冊第四組,本組課文講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體會那令人震撼的情,學習本組課文重點是抓住那些感動人們的地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要認真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橋》這篇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二、教學成功之處
1、情感渲染
引領學生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才是最是精彩、最豐富、最宜人。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本感動。記得贊可夫說過: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心靈世界的加溫,傳授越多,您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越無知。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本,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使文本、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這樣,對于“老漢的偉大精神的感悟”這一教學目標而言,引領學生的情感無疑就是一貼催化劑了。
2、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通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地讀,層層深入地讀。特別是抓住“洪水不斷上漲的三個階段,老漢的每個舉動”,感受他在危急時刻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精神與人格。 例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边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
正是采用了“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策略,所以本節課激起了學生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三、教學不足
1、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師的講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給學生多一些時間進行讀寫訓練。
2、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放在最后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由于前面花的時間太多,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
3.課堂上漏掉了讓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個環節,沒有做到很好地理清文章脈絡。
4.對學生學區掌握不好,忽略了中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本,教師解讀文本的程度越深,領悟文本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相信只要我們善于總結、善于反思、善于改進,教學水平一定會上一個臺階。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5
在《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和描寫老支書的語句,并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比缓笞寣W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著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橋》的備課中,我把自己假設為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回答和提出問題。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么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我怎樣引入等?傊野炎约耗芟氲降拇鸢竼栴}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伙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
完成《橋》的教學后,覺得有些遺憾,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首先是結尾寫法的好處,由于時間的關系,顯得走了過場,沒有起到對學生今后的習作指導的作用,其次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五年級語文《橋》教學反思范文 篇16
《橋》這篇課文聲情并茂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著、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是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后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一、我在備課時特意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1、快速讀文,了解內容。
。ㄕn文為什么用橋做題目?課文主要任務是誰?)
2、再讀課文,探究人物。
通過抓住關鍵的字詞來感悟人物的性格特點。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老漢說的話,從而體會老漢不徇私情、舍生忘死、臨危不懼,堅定果斷。如:引導學生體會老漢從剛開始惡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難關頭又“吼”又“推”,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難關頭又“推”老漢先走,學生發現矛盾與疑惑。
3、研讀課文,學習寫法。
我借助課后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二、遺憾之處
1、在課文最后讓學生用上“橋”來贊美老漢,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學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將這個問題分解一下,先讓學生發自內心的贊美老漢,然后再讓學生用上“橋”,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2、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關注面不夠廣,要想方設法將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除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還要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更活躍些,這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