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精選4篇)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1
課堂是教師展示自己的舞臺,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如何向40分鐘要質量是我們教師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學反思:如何向語文課堂要質量。要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留給他們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對此,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力求做到多、快、好、省。
多是指精心設計內容,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加大課堂容量,縮短自己“講”的時間,給學生多講多說的機會。比如學生間的討論、學生的合作讀、表演以及進行適當的說話訓練等等。
快是指老師自己語言要精煉,加快教學速度。不要用一個接一個的細小而煩瑣的問題來提問學生,不要總是很不放心地重復自己的提問,很羅嗦地重復學生的回答。我們要做的是精心準備幾個有意義的關鍵問題,通過這幾個關鍵問題達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拓展思路的功效。
好是指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課堂效果,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積極性,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在生字教學中,讓他們自主識字,在閱讀時分角色表演,在復習鞏固時多采用游戲的形式等等。
省是指教師節省講課時間,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教師只作精講,下課多練,這樣學生學得輕松,記得也牢。
相信在課堂上能做到多、快、好、省,學生、教師一定能學、教都輕松、愉悅。學生會愛學、想學。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2
2、對學習內容的安排。
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本著突出重點的原則。將學習目標預設為兩點:內容概括,把握主要內容;品味語言,了解詞語運用的基本特點。
關于第一點,對教參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調整。
文中記寫的有趣的事情,在引導學生概括的基礎上,調整為:
1)我為布娃娃整容
2)自由玩耍真自在
3)初學識字就炫耀
4)自扎小辮自陶醉
5)洗衣洗碗洗地板
6)破藤桌上拔嗓子
7)感受四季有苦樂
一點說明:
學生逐段閱讀,概括歸納,對他們的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較為實際的訓練機會;老師的適當調整與解說,可以讓他們體會準確概括的重要性;同時,較為整齊的文字,也容易調動學生品味的興趣。
3、結束語
童年是什么?
童年是拔何首烏時的殷殷期盼,童年是李小屹對雪人的詩意關愛,童年是小姑娘率真單純的暢想。它好比雪后的茫茫原野,纖塵不染,潔白無瑕;它宛如春天雨后的如茵綠地,詩意浮動,希望無限;它好似山間淙淙的溪流,澄澈明凈,婉轉清脆。
呵護童真,珍惜童年;守護純真,擁抱夢想!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3
《詹天佑》這篇課文我已經上過好幾遍了,對教材非常熟悉,《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那天上午第2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課文第三段。我先是很順利地完成了第4自然段的教學任務,接著教學5—6自然段。我布置學生每人參照作業本上的示意圖畫出詹天佑采用的兩種開鑿隧道的方法和設計的一條“人”字形線路的簡單示意圖及線路圖,并模仿導游介紹給大家聽。當我指名朱豪杰同學上臺出示和介紹完畢后,我滿意地表揚了他畫得形象逼真,連火車頭也畫上去了,而且介紹的非常生動。可是,意想不到的情景發生了。董斌同學舉手發言提出了異議,他說:“照這么說有一個火車頭要倒著開,那么火車頭怎么可以倒著呢?”接著,陸敏益同學也扯著嗓子說:“這樣火車頭的傳動裝置要改換過來才可以開動,怎么改呢?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這時,同學們也用迷惑不解的眼光注視著我,有的竊竊私語來。頓時,我茫然了,不知怎樣向學生解釋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因為出現這樣的情景是我在課前所意想不到的。稍停片刻,我終于想起了汽車和我家鄉的小火車也能倒開。于是,我大聲地用這些例子加以證明詹天佑的設計方法的切實可行,直到學生回答說:“懂了!”為止。然而,我從同學們木然的表情和遲疑的聲音中清楚地知道他們沒有真正懂。這堂課就這樣不了了之地結束了,但留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這大概是習慣吧,我總是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尤其是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可是,隨著課堂教學新課程目標的實施,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學反思《《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這樣教師上課時難免會碰到始料不及的問題。這給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除了教學經驗,更多的來自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即扎實的知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我上完這堂課后越來越感受到的。這堂課上學生不知道火車能倒著開,這是很正常的。但作為教師的我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沒有運用物理原理來闡明這一復雜的科學道理。所以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如果我在課前了解一些有關火車傳動裝置方面的原理;如果我在當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如果能將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發動學生通過自己課外搜集資料,再討論、解決問題,就不會出現這個失誤了。這是我對這節課堂教學實踐課的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新時期的教師應該成為勇于實踐,不斷反思,敢于創新的研究型教師。教師在付出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汲取”。要不斷地“汲取”知識和能力的養分。這樣,才會使教學之長河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知識源泉。
初中語文課教學反思 篇4
課本選有一定的古代漢語,也就是古文。古文教學難度較大,這是因為時代不同語言習慣的差異。回顧多年教學經歷,下列兩點值得反思。
一是教師講的多,學生動腦動手少,養成學生只注重聽、記,很少去動腦去想,不主動動手查資料,學生成了知識容器,不能主動獲取知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要總以為學生解決不了,而要旗幟鮮明、任務具體,激發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學生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就會講解,把鋼用在刀刃上。經常的培養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會提高能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二是只知課本學過文章,換了相同難度內容就有明顯差距。這是知識遷移問題,說明學生課外讀的太少,知識停留在識記層次,未能實現轉化為能力遷移。其實古文中實詞都有固定含義,虛詞也較穩定,其詞性、意義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提高的唯一辦法是大量閱讀。教師要有意識提供材料,甚至是經典名著的章節、段落、短文等,讓學生多讀多練,效果會明顯提高,不必擔心影響課本內容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