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反思(精選5篇)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著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可草原離孩子們的生活太遠了,農村孩子親眼見的機會可以說不可能(我們老師也不一定人人見過),這就要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借助文本的朗讀來體會。因此,我借助網絡準備了草原風光圖及跟課文基本相符的視頻資料。把學生帶進情境,讀中去感悟。
教學伊始,我先讓孩子們在我的配樂朗讀中無拘無束地想象草原景象,然后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一段優美的草原風光圖片。這兩次感知,一虛一實,前者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通過傾聽老師的誦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后者給學生提供了真正的草原圖景,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因地域差異、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學生想像的缺憾。這樣虛實結合,兩次感知,層次分明,幫助學生自己用心參與,逐步構建起草原的印象,縮短了草原和學生的距離。
貼近了草原,再要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出草原的美麗和熱鬧就不再是個難點。《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是呀,從低年級就應該開始訓練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因此,這節課我就試著做了,結果讓我收到了一份喜悅!如指導朗讀“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我引導:“讀了這句話,小朋友似乎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有的學生說:“我看到美麗的花兒醒了!”有的說:“草兒也醒了,伸了伸懶腰!”有的說:“我聽見羊兒在羊圈里咩咩地叫著!”還有的說:“牛兒馬兒也醒了,牧民們甩著鞭子準備去放牧。”……孩子們真棒,真正體會到醒來后的草原熱鬧的情景,我趕緊趁熱打鐵:“是呀,那你就讀讀你眼中剛醒來的草原吧!”孩子們自然把“醒來了”讀得各有各的特色!
再如,當讀“一只只羊兒涌出了圈門,蹦跳著奔向無邊的草原”這一句時時,孩子們好象知道該怎么讀了,我說,當你讀這句話時,就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的讀出來就行,練了一會,他們(包括中下生)讀得還令我滿意。問起他們為什么這樣讀時,他們興奮極了,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我看見羊兒都往外擠,咩咩地叫,我知道小羊高興,就這樣讀了!”“我想,羊兒一個晚上沒吃東西了,肚子早就餓了,現在一定急著出圈門,到大草原上去吃鮮嫩可口的小草。”“我看見大草原了,小羊撒歡往外跑!”幾個學生說完,真的象小羊一樣,擠出教室門外,嘴里還咩咩地叫著!
第三自然段圖文對照,找一找“羊群”與“白云”的相似點,認識這種打比方的方法。“回蕩”一詞理解有難度,我借鑒了“精彩片斷”里老師的教學手法,借助音樂聽中感受,從而理解,解決難點。
教完了這一課,我感受頗深:孩子們的閱讀能力真是不可低估!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還會繼續嘗試放手,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反思 篇2
《草原》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散文,記述了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作者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境。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回味空間。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此文,引起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先抓住本文的線索,弄清課文的順序,了解課文描寫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達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練的詩句總結全文。
品味課文的精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初步的審美能力,體會表達方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作家老舍隨著場景的變化、時間的推移,感情也在變化。但貫穿全文的是對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描寫的景物緊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的語句,通過品味、吟誦、想象畫面、課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寫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總之,抓住本文的重點及難點進行教學,及時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情境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初步了解本課的寫法對今后學生的作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做好引導。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反思 篇3
《草原》是被譽為“人民藝術家”的老舍先生寫的,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語言美于一體的感人之作。
我設計本課時的主要學習目標是:學習第一自然段,感受、體會草原的風光美,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鑒于學生沒有到過草原的經歷,即便是從電視上領略過草原風光的學生也很少,為達成這個學習目標,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初讀,理清線索;再讀,借助幻燈圖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最后,在品味課文重點詞句來充分領略草原的自然美。
多幅草原風光幻燈片的播放,把學生帶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學生有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草原的無邊和美麗。文字幻燈片和風光幻燈片的配合使用,使學生的品味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學生的理解和品味有了具體表象的支撐,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從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不少學生都喜歡上了這段話,并能有感情地流暢地背誦下來。
這節課,我的課堂設計主要是圍繞下面的問題來展開的:“草原景美在哪里?從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寫得美的句子,并說說這些句子美在哪里?”有時想想,的`確是呀,在課堂上,做教師的并不須要提太多的問題,即使是一個問題,學生能從多方面進行挖掘理解,把他們自己在讀書中領悟到的東西表達出來了,不到位的教師略作點撥,這就足夠了。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反思 篇4
《草原》這一課是一篇敘事性散文。課文著重記錄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不過,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的難度,再加上文章含義又較深,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挑戰。在講課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導學生把這篇文章學好呢?課后,我覺得蠻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做法總結如下:
一.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才會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某種啟迪。在第一課時,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投影了草原的美麗景色。在音樂的伴奏下,我范讀了全篇課文。學生還沒有接觸課文,便被草原的美麗吸引住了,從而產生了學習的欲 望,很好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
二.兵分兩路,既重景色的欣賞,又重情感的熏陶
這篇課文,首先寫草原的美麗景色,再談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我首先讓孩子們學習有關景物的描寫,然后再體會字里行間流露的民族情誼。這樣的教學,側重點不同,教學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讀,在讀中感悟
我引導學生展開各種形式的讀。學生們通過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等等讀書形式,走進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我盡可能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草原教學反思 篇5
教完《草原》一課,我覺得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理想。課后進行如下的反思:
一、準備不足,考慮不周全
在教學設計中,我有設計了學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們別樣的思維中,別樣的回答中,我沒能及時反應并加以點評,這充分說明了我在備課時候考慮欠周,準備得不充分,在課堂上沒能變通,思維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設計的走,一步走錯,步步錯。
二、埋頭書本,未能及時贊賞
新課程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以更多的發展和表達的機會,教學要發揚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導多向信息交流。同時,要展開師生、生生之間的評議,面對學生精彩的發揚,我竟然忘記了“贊賞”這兩個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勵話語和眼神也沒有。對學生的發言,又沒能及時地給予點評,從而讓學生對自己的回答都一頭霧水,挫傷了孩子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我死板的照著我的教學設計去走,整節課,我仿佛是用一個個的問題當稻谷引導鳥雀們進食,沒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況下,做出一個又一個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這著實讓人興奮,我沒能及時地引導,導致孩子們慢慢地沉悶。
三、文本細讀,未能有效
在課堂上,雖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詞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現出來,大多是點水蜻蜓,點到即止,因此學生跟著我的腳步,“飽食”了文本,卻食之無味,腹中無物。
此外,對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文眼,也沒能引導孩子們通過回顧全文來加以理解,在他們還在慒懂之中,我已經結束了全文的教學。
四、幾點啟示
1、多練語言基本功,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生動精彩,讓自己課堂上的過渡能夠水到渠成。點評學生時,多從小處著眼。
2、與學生交流時,應該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關注學生,不要一味關注自己的教科書和課件,學生一旦發覺自己被忽略了,興趣自然不高。
3、學會及時指導學生,給予孩子以鼓勵性的語言或暗示,如果多給孩子一次機會,也許能改變孩子一生。
4、課堂上,多讓學生自主閱讀。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學習母語尤其要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