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冊歷史教學反思(精選5篇)
初一下冊歷史教學反思 篇1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4課燦爛第宋元文化(二)》是一節課文化課,我不單是把本節課作為單純的知識傳授課,而且注重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通過活動、合作和探究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從歷史的角度來賞析中國古代的文化。
1、關于教材處理的反思:
(1)在導入新課時,在導入時我采用直接導入的方法,因為我們剛學完《第13課燦爛第宋元文化(一)》,故運用直接導入的方法。在完成第一目司馬光和《資治通鑒》時,由“司馬光砸缸”的歷史故事引入,起到了以舊帶新的效果。
(2)對司馬光和《資治通鑒》一目的講述時,與司馬遷的《史記》從作者、成書年代、寫作體例、史學價值等方面進行比較,增強學生的直觀映象、加深記憶。
(3)通過對宋詞代表人物作品的分析,進而提高學生對宋詞優秀作品的鑒賞能力。
(4)關于繪畫、書法和藝術一目,本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
(5)通過“師生討論:宋元時期文化高度繁榮的原因”突破教學難點,結果是討論不夠深入,致使難點的突破也不夠好。
2.師生互動方面的反思
學生參與程度開始時不夠高,在知識競賽部分表現較好,看來課堂教學也需要激勵機制,增加過程性價。
3、本節課的課件制作也存在一些問題,以《清明上河圖》作為背景,致使圖片不清晰,影響教學效果。
初一下冊歷史教學反思 篇2
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系及橫向聯系,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歷史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組織的:
在導入新課上,讓學生聽大家較熟悉的《鳳陽花鼓》并提出問題,用這種方式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對要學內容有個大概了解。
提出問題后,不再是教師給出答案,灌輸知識,讓學生單純背誦,而是讓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動腦筋思考、歸納,并在小組合作交流,然后通過師生互動,予以分析、總結,找出答案。
在整個教學思路中,我力求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討論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閱讀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教學目標,實現能力教學目標和情感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上課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關注學生概括能力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實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力求體現備課思路,引導學生在輕松自然的課堂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整節課我較滿意的是學生的交流討論、歸納和表演非常主動活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當然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比如課前復習提問環節時間稍長了些,而本節課最后的相關練習又稍顯少了些等,但總體上還是比較滿意的。
初一下冊歷史教學反思 篇3
歷史復習課上,主要是讓學生針對七年級下冊的重點知識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通過學生的表現來看,本節課中預設的目標(即學生能明確問題的要點,加以落實鞏固)完成較好,學生都能自主參入到學習中去,順利的'完成問題的梳理,展示環節,多數同學能熟練地復述知識點,復習效果較好。
反思課堂,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1、時間分配再合理。復習課中知識梳理階段時間可以放短,這樣有時間讓學生相互檢查一下復習的成果,也可將能力提升題當堂完成,從而上一節完整的復習課。
2、評價點撥要到位。在課堂上時常忘記給學生及時的評價。
3、課堂設計要精要細。課堂細節也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導入的創設、課堂語言的精煉、評價的激勵性等我都需要注意、學習、提高。
通過這上復習課我些許體會到一點幸福,我作為老師看到學生會學習的幸福;看到學生自己體會學習快樂的幸福。
初一下冊歷史教學反思 篇4
我把《明朝君權的加強》分為四個板塊,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靖難之役;明成祖強化君權的措施。突顯明朝初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統治而做出的努力。在課堂上有過多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這種問答的方式稍顯呆板,過程按部就班,但是內容不顯突兀和斷裂,相對來說比較連貫,但是也有一定的問題,即是學生參與的層面和深度較低,無法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激情。課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不多,給大家印象深刻地就是歷史短劇中的錢宰的扮演者,他臺詞雖短,但是節奏把握的相當到位,將老儒生的不愿早朝的那種狀態表現的惟妙惟肖,更讓我吃驚地他對于角色的深入體惜,竟然把課堂當朝堂當堂一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為老師我靈機一動,臨時設問,讓他說一說老儒生錢宰的心理感受,在錦衣衛嚴密監視下的`生活感悟。這完全是課堂上學生和老師交流的生成,我雖然不贊同這一跪,但是作為老師我不得不佩服學生對于角色的領悟,自我犧牲的精神。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靈光涌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比我們教師想象的要多的多,如何發揮每一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是我們當下教師的主要任務。對于傳統缺乏創新,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課堂學習的欲 望,把課堂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初一下冊歷史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所講述的是科舉制的誕生和完善的過程。由于科舉制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所以學好這一課對于把握整個單元的內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查閱了很多相關資料,搜集了一些通過科舉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書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課堂,有些東西卻未能和預設的那樣。比如,剛開始#教案# 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們在選拔班委和三好學生時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必須成績優良、有真才實學。良好成績的取得與一次次的考試是分不開的。提到考試,我們每位同學都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的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但是在課堂上,當我檢查完學生上節所學內容,卻感覺這段#教案# 導語有些生硬,所以就臨時改了,直接開門見山,展示預習提綱。還有就是,我曾經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可是課堂上卻沒有用上,看來預設和生成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當然本課也還是有一些成功之處,
首先,我指導學生快速閱讀教材,使學生大致掌握在科舉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中,哪幾個皇帝起著重要作用,從而對本課內容有個大致了解。
其次,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對科舉制的具體考試辦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學生理解它的實質是為統治階級所服務的.一種制度,培養學生能透過事物表象而了解實質的能力。
第三,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把科舉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較,使學生能夠從現實中反思歷史,加深理解了科舉制的深遠影響。
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過分組討論科舉制對封建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后,引進信息,擴展延伸。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科舉制的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咱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再通過我們引進的一些資料,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通過這節課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特別是備課時對學生備的比較少,在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這些不足,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嚴謹,提高教學中的應變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