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冊化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反思(通用6篇)
初三上冊化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反思 篇1
空氣作為一種動植物須臾不可缺少的物質,學生已經有所了解,那么它含有哪些成分?這一科學結論的得出經過了怎樣的過程?這些學生是不知道的,所以本節課首先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說明空氣確實存在,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善于觀察生活、善于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對于空氣的成分有哪些,老師不是直接給出實驗方案和結論,而是明確提出探究任務和目的,直奔主題,分組討論,讓學生之間相互啟發,體會合作學習的快樂,經過老師設計的情境創設,喚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當學生設計出既科學又可行的方案后,老師及時評價他們方案中的閃光點,肯定其創見,學生在這樣的鼓勵之后,實驗起來更加大膽和細心,當然,最后的結果可能與他們猜想的還是有差距的,這樣討論產生誤差的原因是什么就不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了,學生感到困惑時,自然就產生了探究新問題的欲 望。在這樣不斷修正方案,檢查失誤或誤差的原因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形成嚴謹的學風。最后簡介空氣成分發現史,能使學生能意識到科學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中他們也能感受到自己在實驗中的成功是多么值得欣喜,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培養了很好的興趣。
初三上冊化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反思 篇2
由于空氣無法直接觀察,學生對空氣的原有認識相對是較少的,這些將造成空氣的教學有相當難度。
空氣的存在,需要學生用相關的證據來證實。由于空氣無法直接進行觀察,所以學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進行間接觀察。證明空氣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礎上展開對空氣特征的認識活動。空氣這部分內容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設計。這一課從說說自己的認識開始,到捕捉空氣并觀察空氣,再到比較水和空氣的異同。沒有像以前在有關空氣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靈清。所以,這節課的氣氛非常輕松!有了前面對水的認識,通過比較,學生能夠輕松的建立對空氣的認識。這節課的幾個活動設計雖然很簡單,但學生興趣極高。特別是捕捉并感受空氣以及畫風這個活動。
在講解空氣的特點時往往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后面又會講到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這里學生會問:既然是摸不著的,那為什么電扇在吹的時候能感覺到風,既然感覺到了風也應該是能感覺到空氣,也就能摸到空氣。
這里就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在跟學生解釋空氣的特點就要特別講明:空氣直接觸摸不著,但是可以通過間接進行感受。
初三上冊化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主要講的是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以及空氣中各種成分的含量。本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課后認真總結與反思,發現自己的語言、教學組織等一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今后一定要查漏補缺,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進一步的提高。
通過紅磷的燃燒來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在課堂上做實驗時,造成了實驗現象的偏差,對教學效果造成大的影響。這也是在一節化學課堂上一個應注意的問題。本節課,通過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我們身邊,定量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氣的成分及其含量。我們平時總在埋怨現在的學生不會提問、不會思考、不會探究,更別說什么創新。然而我們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有多少提問與思考的火花被教師消滅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與創新的欲 望沒有得到教師的支持而無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提出“空氣中不支持燃燒的氣體是什么?”等問題,因這不是教師預設的知識而打消學生的探究意識,我直接給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通過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要求,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真正予以落實,更沒有引發學生繼續思考、繼續提問。在以后教學中,我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好地抓住學生提出的熱點問題,并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順著學生的思路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再次發現問題、再次提出問題,并通過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能夠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實驗表明,任何創新都源于問題。因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勤于思考,讓問題走進課堂,強化問題意識,有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會提問題,而是教師不會引導學生去想問題,去提問題。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善于創設情境,設置懸念,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學氣息的學習環境,這樣學生才敢想、敢問大膽質疑、暢所欲言。
初三上冊化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反思 篇4
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一直在不斷地學習與思考應該如何上好每一節課,我們應該從學生出發,應該以學生為重點,教會孩子們如何學,如何做,如何真正地掌握知識點,從被動的學習演變成主動地學習。本周講課空氣這一節課的內容,叫我感受頗深,多位老教師的指正叫我受益匪淺,下面是我的課后思想總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的基礎知識上進行探討的,人類離不開空氣,空氣又是人類生存的最寶貴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氣的成分有哪些呢?我們如何來驗證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呢?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展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下面是我對本節課的幾點認識。
(一)、從學生出發設計教學活動
本節課以學生的興趣需要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上課伊始通過欣賞美麗的風景,把學生不知不覺地帶到了本節課的研究任務上。抓住學生好玩愛動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整節課以輕松地探究形式教學生自己去探討研究氧氣的體積含量。并且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實驗的原理與成功的必要條件。
(二)、以學生為中心展開實驗探究。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之中要以學生為重點展開實驗探究,應該在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上進行拓展,同時對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逐步培養,是學生自己樂于學,樂于動手。
同時學生的猜想,直接影響他們探究的方向和目的。因此,應該重視學生的猜想,而且要時刻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對于他們提出的疑點應給與解釋,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作出探究。
(三)、賞識學生
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該多多的鼓勵學生動手動腦,還更應該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同時作為一個老師,應該及時的處理學生的疑惑并且認識到初學者的思維方式,更應該去了解學生的想法,去解答他們的不懂點,疑惑點。對于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應該給予鼓勵不能給予否定的態度,應該委婉的告訴學生如果這么做是不是就會好一點呢?用這樣的語言既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同時又會給學生增加探索的信心。
通過這節課的講解是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作為一個年輕的教師,應該多多的以學生為中心,帶著學生從他們的出發點去思考問題,更應該積極向老教師學習,注意講課的方式方法,多注意語言的運用,更應該注意現階段的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新知的聯系與應用。在講解知識點的同時不要求多爾要求精,不要求繁而要求懂,做到學生對知識的簡單明確,之后再進行能力提升。最后達到知識的應用與升華。本節課叫我再一次的成長,再一次的得到了鍛煉。我會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更加的努力的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
初三上冊化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反思 篇5
首先回顧一下我上課的思路,本節課共有三個大環節:
1、讓學生談以前對于空氣的認識和了解,完成氣泡圖的填寫;
2、學生想出多種證據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于塑料袋中;
3、空氣和水的比較,完成維恩圖的填寫。
在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談對空氣的認識和了解時,由于我給的時間少,對于學生的知識基礎了解不夠,本來以為學生能夠填寫出來,結果匯報時學生都不愿意舉手,對于空氣是什么樣的、空氣的成分、與動植物的關系等幾個地方填寫出來后,其他的兩個空填不出來,在這里我應該引領學生共同完成氣泡圖,并注意各氣泡之間的內在聯系,結果太不沉著,缺乏隨機處理課堂的靈活性,把這個氣泡圖空著就進行下一個環節了。
第二個環節讓學生捕捉空氣進而證明空氣存在,這個環節中為了讓學生知道證據可以是感覺到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我特意設計了一個課件提示大家,感覺到什么,看到了什么能證明塑料袋中確實存在空氣,并提醒大家實驗中注意合作交流,注意了實驗品質的培養。在實驗中學生充分動手了,但是我的目標指向不明確,致使這個環節的有效性降低了。很多學生都在動手做游戲了,拿著塑料袋玩或者在水里兜水玩,把找證據拋在腦后了,雖然也找到了幾個證據,但我感覺這里我的調控能力太差,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應該有度,我沒有控制好,學生在玩得時候都很有興致,但是一回答問題就都沉默了,除了反復的那幾個組長在回答問題,其他同學的參與度很低,這也是這節課一個很失敗的地方。
第三個環節比較空氣和水時,為了讓學生明白,空氣雖然看不見,但是它可以通過一些現象,借助很多事物知道它在流動,我每個小組準備了不同的東西,香水瓶、香、風車、扇子、泡泡器,讓學生通過動手知道這些東西在使用的過程中都能感覺到風或看到一些現象,從而知道空氣在流動。同時也和生活聯系起來,解釋了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噴灑殺蟲劑、空調暖氣的使用等都與空氣流動有關,借助課件展示風的利用(發電),風的危害等,這里我本想進行知識的拓展,可是又太過充分了,這個環節的時間過長,致使后面的填寫維恩圖環節沒有了時間,只能留作課下去作,可是課下的效果與課上的效果相去甚遠。教材的處理和時間的分配上都不太合理。
有效課堂的設計體現在:
1、導課時,由學生憋氣的游戲,讓學生知道我們周圍有空氣,揭示課題的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空氣對于我們的重要性,為下面填寫氣泡圖做了鋪墊。認為這樣設計既簡潔又利落,但是,實際的`效果與想象的存在差距。
2、實驗材料的準備。證明空氣確實存在于塑料袋中這個環節,準備了大頭針、細線和水,期望學生能動手想出更多的證據。怎樣知道空氣在流動環節,準備了多種多樣的東西,每個小組一種,讓學生感知空氣的流動,這樣既有了親身體會又舉出了多種現象,認為能節約時間,可是實際教學過程中處理不當,費時較多。
3、課堂上注意了學生語言表達和實驗中的合作交流,時時注意了學生了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初三上冊化學《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反思 篇6
(一)
空氣這部分內容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設計。這一課從談談你認識的空氣開始,到捕捉空氣并觀察空氣,再到比較水和空氣的異同。沒有像以前在有關空氣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靈清。所以,這節課的氣氛非常輕松!有了前面對水的認識,通過比較,學生能夠輕松的建立對空氣的認識。這節課的幾個活動設計雖然很簡單,但學生興趣極高。特別是捕捉并感受空氣以及畫風這個活動。
(二)
在講解空氣的特點時往往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后面又會講到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這里學生會問:既然是摸不著的,那為什么電扇在吹的時候能感覺到風,既然感覺到了風也應該是能感覺到空氣,也就能摸到空氣。
這里就需要嚴謹的科學態度,在跟學生解釋空氣的特點就要特別講明:空氣直接觸摸不著,但是可以通過間接進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