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課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1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以“愛國”為主線塑造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愛國者的形象。古詩《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之作:“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簡短的幾句話,飽含著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讀這樣的詩,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一位愛國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教學時,我采用的古詩教學方法是:情境導入,了解詩人;讀通全詩,理解詩意;想象意境,感悟詩情。整首詩,我在朗讀指導上做了精心設計。著眼一個“悲”字,運用拓展,感悟詩境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以這一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串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我補充了兩首陸游的詩作和林升的《題臨安邸》并輔以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為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讓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后兩句詩: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因為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于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達到高潮。緊接著讓學生們沉下心來,把心中所感所想付諸筆端。
但在具體的教學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交給孩子們的思考時間還不夠,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能夠完全發揮;最后給學生練筆的時間需要再多一些。
通過這一次的教學,我進一步了解了自己,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并努力把它們應用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但是學無止境,我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高,做到游刃有余。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2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的臨終絕筆。全詩文字言簡意賅,通俗易懂,似乎不費時力,就能讓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一腔愛國熱情。但是理解詩意并不難,學生讀上幾遍,再疏通一下幾個字的字義,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學生就能理解個八九不離十了。但學古詩詞,遠不止理解詩意那么簡單。體悟詩人能過短短的二十八個字所表達的詩情,才是重中之重。這首詩,以“悲”為感情基調,抒發了詩人對收復失地,祖國統一的渴強烈望,愛國熱情一表無遺。但是要讓學生真正地懂得陸游的拳拳愛國心,豈是一首詩所能做到的。陸游一生追求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雖多次遭受排擠、打壓、卻仍不改其報國之心。他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愛國詩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學完《示兒》后,為了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陸游的性情、陸游的志向,我又向學生出示了他的另兩首詩: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首詩,寫于不同的時期,寫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人老時,做夢時,乃至臨終時,詩人都在憂國憂民。三首詩表達了詩人同一個情懷:一心為國、渴望祖國統一。
三首詩學下來,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為陸游強烈的愛國情懷深深震撼了。陸游也成了學生心目中真正意義上的愛國詩人。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3
《示兒》是我上得印象最深的一課。上這一課前,我想,這首古詩的內容不長,如果只抓讀、背和對詩內容的理解,學生興趣可能不大,因此,我把重點放在挖掘詩里的愛國主義思想上,以愛國作為主線,去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對高段學生的古詩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文本的對話;同時,還要注意對古詩知識點的歸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古漢語的言簡意賅的特點,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熱愛。
《示兒》這首詩,詩人的感情豐富而深刻,陸游在古詩中除了抒發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外,又有對南宋政權不思收復中原的不滿,對故土老百姓身為亡國奴,處在水深火熱中的擔憂和同情,以及對自己“壯志未酬”的遺憾……所以,引導學生走進陸游,走進古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應該是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和線索。
另外,陸游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愛國詩篇,借此首詩可以讓學生復習、積累、學習,并且加深對陸游這個愛國詩人的認識。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在理解詩意的后面,又設計了這樣的兩個環節:
1、同學們,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700多年前這位偉大詩人的病榻前,你能向我們描述一下,你看到了怎樣的一位老人嗎?
2、如果你是陸游的兒女或他的親朋晚輩,此刻你看到了這樣的一位老人:他雖然久病纏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復,祖國不能統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卻滿含期待和信念,他在用緩慢而深沉的語調表達人死之后萬事皆了無牽掛的曠達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時候,要告訴他中原收復的消息。面對這樣的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呢?請寫下來!
學生在描述和寫話之中,便能通過想象和詩人進行對話,同時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同時也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
但是,在實際上課中,我也忽略了兩個地方,一是對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沒有作細的闡明,導致后面部分學生感情無法進入老師創設的情境中。二是在對學生進行古詩知識點的`教學時,過于簡單,指導不到位,學生的理解不充分了,教學效果也就打了折扣。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4
《示兒》這首詩通俗易懂,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上課伊始,因為有學生課前的預習,所以直接讓學生緊扣全詩的情感基調,感受詩人的“悲”,然后通過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讓學生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感受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沒有判斷到的,語言組織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著重對學生相關語文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全面提高本班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5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全詩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悲憤交集,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愛國熱情。
本節課,我先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學好古詩?學生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抓住詞句,邊讀邊想,讀中感悟。將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遷移到對這首詩的自主學習中,學生一邊讀,一邊交流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和朗讀的感受。最后在全班匯報交流中,我感覺到這種遷移在教學中確實是一種好方法。
這節課有一個小插曲,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波蘭音樂家肖邦的臨終遺愿與陸游臨終悲歌進行了類比,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人強烈的愛國之情。這是課堂中很好的生成性的部分,但是不足之處是由我以獨白的形式為主向學生闡述我的觀點,沒能讓學生很好地通過自己的比較,用語言表達出來。
因此,教學中應注重教學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生成性的東西,最好由學生生成或引導學生生成。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6
古詩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了數十首古詩,因此,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新大綱在“附錄”中推薦了70首小學生古詩詞背誦篇目,由此數量上的增加,可以明顯看出,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古詩教學,擴大小學生對詩詞的閱讀。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這首詩通俗易懂,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古詩,對古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這首古詩也較為淺顯易東,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點詞句。
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后,自己去弄懂課題和詩句的意思,然后讓學生緊扣全詩的情感基調,感受詩人的“悲”,然后通過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讓學生理解詩人陸游的臨終之“悲”。為了使學生深刻體會詩人的“悲憤”教學中,我插入了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及林升的《題臨安邸》,從中也讓學生感受詩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凄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課末又展示李清照的一首詩《夏日絕句》,一可以鞏固學生的對詩文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二是學生古詩詞的積累。
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是我沒有判斷到的,語言組織能力也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著重對學生相關語文能力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全面提高本班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質。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7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詩,詩句意思平白質樸,容易讀懂,但感情強烈,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的愛國激情。實際上這個愿望貫穿了陸游的一生。在陸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開封,北宋政權滅亡。當年農歷五月,宋高宗趙構稱帝,建都杭州,歷史上稱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著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對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殘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與華北地區的人民受盡了折磨。因此,陸游的一生也飽嘗流離之苦,無比悲憤。所以在他的很多詩中都寫到希望南宋王師早日平定中原。如《北望》“北望中原淚滿巾,黃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窮死由來事,要是江南有此人。”《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等。
了解了這些之后,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思路:
1、提供注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己理解古詩。
2、拓展陸游的其他愛國詩,在同類詩中體會陸游的愛國之深。出示《題臨安邸》,了解權貴們的花天酒地,茍且偷生,尋歡作樂。在相互參讀中比較,力求讓學生的情緒與詩詞產生共鳴,體會詩人在古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和詩人及本文的對話,走進陸游的內心世界。
3、反復利用文中的插圖,用“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什么?仿佛又聽到什么?”這樣的問題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交流。然后出示司馬談、肖邦的臨終囑托,指名讀,組織練筆,還原一種情境。最后比較參讀,了解歷史,引導學生完善對話描寫,講述一段故事,達到對詩思想感情的升華。
課堂不足:
1、教學設想三在課堂上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從學生的課堂想象交流、練筆反饋看,學生對古詩情境的還原、講述停留在一個層次上,沒有很好地體會到蘊含在詩人心中的那份無法排遣的悲痛,熱切的盼望和堅定的信念。
2、課堂上沒有安排學生自我小結與反思,沒有交給學生閱讀古詩的方法。
3、教學時間的分配不太合理,給予學生更多時間練筆,導致最后的有感情誦讀成了走過場。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8
《示兒》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12課《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這首詩是陸游的絕壁之作,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
一、狠抓字眼。
在教學時,我抓住了“悲”和“望”兩個字來展開。首先讓學生說一說陸游“悲”什么?學生很輕松地說出:悲祖國分離,悲國土淪喪,悲統治者醉生夢死,毫無理想……接著我讓學生思考:作者在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沒有為自己悲傷,卻為國家擔憂,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孩子們很輕松地說出:強烈地愛過之情。然后我再次讓孩子朗讀詩歌的后一句話,再次問道:“你從這句詩歌中讀出了什么?孩子們說道希望看到祖國統一的夢想。這就是一個“望”字。從這個望中,可以讀出什么呢?那就是:就算自己將死之時,還是念念不忘祖國統一,對未來祖國統一仍然信心百倍。
這時候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首詩歌,孩子們的朗讀聲音低沉,情感充沛,我心底明白,此次教學已經達到了我想要的結果。
二、資料補充。
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就是通過搜集資料,來理解課文。所以課前我讓孩子搜集了很多陸游,南宋,北宋等方面的知識,再加上以前在教學宋詞的時候說道的內容,孩子對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有很深后的歷史積淀。再通過自己的搜集整理,更能夠了解陸游生活的時代背景,從而更能夠體現陸游收復失地,渴望國家統一的夢想緣由。
三、補充詩歌,拓寬視野。
在教學這首詩歌結束之后,我再次補充陸游的另一首詩歌《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讓孩子更深層次地明白陸游強烈的愛國之情,深切的家國之痛。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9
《示兒》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充實體驗
針對這樣的一首古詩,學生的體驗也只是停留在詩句“但悲不見就州同”中的“悲”,根據詞語手冊與書本上的注釋,能夠體會的就是詩人陸游因見不到國家統一的那份遺憾,與自己不能參與抗金復國的悲哀。學生作為個體經驗不豐富的,情感卻極其敏銳的一個群體,讓他們在學習時,走進文本,走進能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復朗讀更能調動學生的情感積極性。如在上述片段中:當學生有了初步體會到詩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選取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為補充材料。在過渡引導后,學生能根據當時的背景,詩文的內容,了解陸游當時還有“悲痛”、“悲憤”之情。如此一來,學生對句子“但悲不見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導朗讀,鞏固體驗
感情朗讀能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陸游對兒子的最后遺囑“家祭無忘告乃翁”,體現的是一個愛國詩人的最后一段話,對兒子的千叮萬囑,讓學生朗讀時猶如自己就是詩人,怕兒子忘記自己的話,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復吟誦;感情朗讀,還借助一定的朗讀設計。在本案中,我適當的改變了詩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被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這樣的朗讀,不但有新意,而且對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還增強了學生朗讀時的氣勢,效果下來不錯。
三、展開想象,豐富體驗
學生學習文本的過程,就是憑借語言文字對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過程,而這都需要學生豐富的想象。兒童時期是一個充滿想象的時期。古詩的內容雖然短小,但是情感卻不亞于抒情散文。古詩的教學,忌諱的是過多的教師語言,死板的用教師的教取代學生的學。本課中,一開始我就運用課件為學生展示一幅陸游晚年的,蒼老的肖像,為整堂課選好基調:悲。
而在上片段中,為學生呈現的兩幅截然不同的詩文畫面,(兩首詩都是學生所沒有學過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想象詩人所看到的畫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問學生:“你能看到陸游所看到的畫面嗎?”有的學生說:“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著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騎著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著。”……豐富的想象,喚起了學生內心的體驗,加深了學生對詩人心情的理解。
《示兒》教學反思
《示兒》這首詩寫出了詩人陸游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作者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時,應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
一、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
上課伊始,讓學生初讀詩文后,教師簡介有關背景,讓學生了解詩人陸游生活的時代政治動蕩,金人南侵,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茍且偷安,導致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引起詩人陸游無比悲憤。直至他臨終時,已經85歲高齡了,但“北定中原”、“還我河山”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仍有增無減。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著北伐的勝利和祖國的統一,對光復中原,洗雪國恥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堅定的信念。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表達出對祖國前途的憂慮;用堅定的激情表現出詩人一生為多難的祖國吶喊的愛國精神,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再讀詩文,琢磨首句,體會詩人的“悲涼”心情。
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么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著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凄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三、精讀詩文,了解遺憾,弄清詩人的“悲愴”心境。
讓學生再讀詩文,思考“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什么?哪句詩寫明了這一點?”等問題,引導學生找出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進行精讀、理解“但”是“只”的意思。此句詩意是作者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朗讀時,可輕讀首字“但”,以突出“悲”字。“見”字后要停頓長一些,然后一字一頓地讀出“九州同”三字,把詩人難以平靜的悲愴心境表達出來。
四、研讀詩文,理解信念,感受詩人的“悲壯”心愿。
對本詩的最后兩句,應引導學生進行研讀。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應使學生了解到作者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作者生前來不及看到北定中原,但對最后的勝利懷著不可動搖的信念,堅信總有一天能收復失地,實現祖國的統一。朗讀此句時,在重音讀了“王師”二字后,即以流暢而充滿信心的語調,以及較快的速度朗讀完全句,句尾的“日”應稍微上揚延長,以引出下句。
第四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應使學生了解這是作者對兒輩們的囑咐:家祭的時候,你們一定不要忘記把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朗讀時,“無忘”要讀得平仄分明,“忘”字要增強力度,適當延長,以表達詩人不忘中原光復的強烈感情。“乃翁”要讀得莊重沉穩。使學生理解三、四句詩文所表達的作者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愿,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示兒 教學反思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這首詩明白如話,卻感情飽滿深厚,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
教學時,我緊扣詩眼悲字,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詩文,讀出詩中的味兒。通過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詩人的悲愁心事。在此基礎上,確定朗讀基調:要求學生用深沉的語氣讀出作者對祖國前途的憂慮;指導學生再讀詩文后,琢磨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讓學生了解這一句表明作者即將離開人世,就什么都沒有了,萬事皆空,用不著牽掛了,從中體會詩人那種悲哀凄涼之心情。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朗讀時,“死”字應讀得急促,很快地帶出“去”字,以顯示詩人早已置生死于度外。“元”、“空”二字要讀得強勁有力,以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示兒》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示兒》教學案例及反思
創設情境,激發期待
開課前,低沉悲傷的樂曲已經在教室里響起,同時,投影出示了一幅圖:夜晚,一間茅草屋內。昏黃暗淡的燭光下,一位頭發花白、面容憔悴、神情憂傷的老人艱難地靠在床上。地上,跪著一位淚流滿面的年輕人。
學生聽得很認真,觀察得很仔細,但臉上寫滿了疑問。
我問:“看了圖,聽了音樂,你們有什么要問老師嗎?”
學生a:“課件的背景音樂聽起來令人悲傷,畫面中的兩個人物,一個淚流滿面跪在地上,一個奄奄一息地半在躺在床上,他們為什么如此悲傷?”
學生b:“畫面中的兩個人是誰?他們是什么關系?他們在說些什么?”
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以后,我和著悲傷的樂曲用低沉的聲音講述了畫面上的故事:
這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一間簡陋的茅草屋里,燭光閃爍,忽明忽暗。床上躺著一位頭發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兒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語氣交代遺囑。這位老人就是我國南宋著名愛國志士、大詩人陸游。(板書:陸游)他的遺囑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示兒》。(板書:示兒)陸游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那他臨終那夜留給兒子的遺囑到底是什么內容。同學們不妨猜一下,他或許會交代什么?(生:他可能會告訴兒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顧好家人。他也可能會告訴兒子,要好好念書,將來要有出息。)打開書,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陸游的遺囑內容到底是什么吧。
反思:
現代教育學心理學告訴我們,課堂氣氛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教學效果。因此,要上好一堂課,開課的時候,教師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控方式,引導學生由某一特定的情景轉移并沉浸在教材所規定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體會文本所呈現的內容。教師是調節課堂氣氛的主導,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和調節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這樣,教師、學生、文本三要素就會協調、融合。
在這個開課過程中,教師事先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音樂、圖片,誘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輔以生動的語言,動情地敘述故事。音樂、圖片、教師講的故事,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場”,引導學生沉浸在教材所規定的情感氛圍中。學生眼前似乎浮現了陸游臨終前交待遺囑的那一幕,對《示兒》這首詩的內容也多了幾分期待。
《示兒》教學案例及反思
利用期待,延伸閱讀
《示兒》教學即將結束。
一學生好奇地問:“老師,我想知道南宋朝廷的軍隊最終有沒有收復中原失地?陸游的心愿到底有沒有實現?”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議論開了。他們有如此強烈的求知欲,正是我所期待的——讓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閱讀文本材料,學習效果肯定不錯。
我順勢投影出示宋末林景熙的幾句詩: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然后告訴孩子們,用心去讀這幾句詩,答案就在其中。
于是,學生為了尋求答案,都迫不及待地讀起了補充內容。片刻后,他們紛紛舉起手,興奮地叫嚷著,看來發現不小。
生a:我認為國家是統一了,但不是陸游一生所期待那種統一。“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說明陸游的后世子孫不知道該怎樣把“統一”的消息告訴他,他們肯定有難言的苦衷。
生b:我也認為國家最終統一了,但人民并沒有歡呼雀躍,而是有一些悲傷。我們知道,借景抒情,“青山一發愁蒙蒙”,遠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見作者心里很郁悶,很憂愁。
生c:我同意他們倆的觀點。老師您看這句“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跟《示兒》的內容有著緊密聯系,是作者讀完陸游的作品后寫的,也是對陸游期待的回答。
師:同學們體會得很好。陸游一生沒有看到南宋軍隊統一全國,他的后世子孫是見到了國家的統一,但那是蒙古大軍占領了中原大地、最終完成的統一。后世子孫該如何告訴他這樣的統一呢? “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這句問得好呀!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國家的統一,對陸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來說這是無法言表的悲事、憾事。
讓我們帶著深深的遺憾之情再一次朗讀陸游的《示兒》。
反思:
有些課文,常常會涉及到許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正是學生非常感興趣、想要了解的知識,他們對這些問題懷有強烈的期待,并往往有自己猜測及答案。案例2中,學生對“陸游的心愿到底有沒有實現”的產生了詢問,教師在他們強烈的期待與多元的“猜測”中補充宋末林景熙的詩作,拓展閱讀新的文本。這是一次重新理解《示兒》、走近陸游的機會,也是學生獨立接觸相關文本,提高閱讀能力的機會。對學生的閱讀期待,敏銳捕捉、巧妙引導,適時出示補充閱讀材料,我們的課堂會萌生出更多難以預料的精彩瞬間。
《示兒》教學案例及反思
拓展練習,讀寫結合
這是一個讀寫練習,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想象的畫面,改寫古詩。
師:《示兒》全篇反映了一個“悲”字。你想通過哪些方面的描寫來表達這種情感?
生:環境。風雨交加的夜晚,給人沉悶壓抑的感覺,能很好地烘托氣氛。
生:蠟燭。燭光閃爍不定,忽明忽暗。有詩為證:蠟炬成灰淚始干,替人垂淚到天明。看到陸游為國家操勞到生命的盡頭,還沒見到國家的統一,蠟燭都流淚了。
師:我們常說“借景抒情”,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通過景物及環境的描寫來表達某種情感,這種考慮很恰當。
生:人物。通過人物神態、外貌、語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反映其內心無盡的愁緒。
師:(欣喜地)舉例具體說說,好嗎?
生:如家人與病臥在床的陸游的對話,可以寫出陸游的為國家尚未統一而悲,家人為即將失去好父親、好丈夫而悲。
師:說得好。如果大家把環境、人物、事件三者關系處理好,這篇小練筆一定會很精彩。動筆吧!
反思
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目的;讀與寫的結合,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最主要的手段。教學中開課的故事、圖畫內容以及文本本身都為學生的創作提供了必要而實用的素材。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奠定了相當的創作情緒,他們既被陸游的愛國情懷所感染,又為其壯志未酬而唏噓不已。學生擁有了“寫作素材”和“寫作情緒”,教師又啟發他們從故事發生的環境、人物情況、事件經過等方面著手思考、表達,從而把文本學習與小練筆有效結合,把“讀”與“寫”有效結合。“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憤、悱”都具備以后,啟發、鼓勵學生一吐為快,是語文教學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