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通用6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1
《雖有嘉肴》這篇課文選自十三經之一的禮記,主要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文章開頭運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法,將嘉肴和至道進行類比,提出了學習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接著探討教與學的關系,只有學習了,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教人之后才有可能發現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過來才能不斷地鉆研、提高,得出了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這樣一個道理。
學習的確是一種實踐活動,必須實事求是,一點兒也不能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諸行動,通過實踐來證明理論的正確與否。
所以,上這一課時,我對翻譯課文這個環節做了嘗試,要求學生給同桌翻譯,當一回老師。之后再結合課文內容談體會,效果較好。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2
剛帶學生時,發現很多學生有淡化語文的情緒,忽視它,認為它即使不用功學,一樣可以考個不錯的分數,我甚至也曾這樣想過,但,一年的處于游戲狀態的學生和我,發現考試的結果并不理想。不理想就得找原因。原因是我們的不踏實,盡管我們的課堂很活躍,可是,卻少了實實在在的東西。
我經過思索,和四處請教,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學生的成績終于日漸起色,結果,每一次考試我們都比較理想,學生們也更加相信我這個像姐姐一樣的老師了。
首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得心里有譜,有個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三年的目標,和每個目標的實行階段。大的講,就是這一年我需要做什么,比如,我在高一時,目標是讓學生喜歡語文,對語文感興趣,廣泛的給學生介紹語文的魅力,讓我們一起沉浸在語文奇妙美好的世界里。高二時,漸漸進入正題,接觸高考脈搏,踏踏實實的'學習,理出高考要考查的大體知識點,最好的方式是記筆記。高三,強化訓練,從專題到全面,經過多次實戰演習,學生即使面臨高考,也可以少幾分畏懼了。
其次,我認為語文教師比較感性些,最好和學生走的較近些,心與心的交流更能帶動學習的動力。學生寫周記,會常常說些心里話,老師不妨多關注一下,更可以和他們談談,這樣,學生會覺得老師很關心他,從而認真學習。同時,你也在不經意中,被學生銘記了。
最后,無論何種技巧,都少不了你的認真。踏踏實實備好課吧,有一句話“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用在這里雖說有些過,但也是個啟發。課下要花時間去備好課,要廣,要深。而課堂上卻要把它壓得很薄,很精。這樣,學生才會好吸收,不是那么累,才能進步的快。這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的結果啊。
其實,我們每個老師都想出好成績,所以不努力,還是不行的,不要太相信自己以前的知識和經驗,時代在變化,學生也是變化的,老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啊!
點滴心得,與君共勉!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3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3)(4)班的語文老師。不僅自身的知識需要提高,教學的各個方面也有待加強。如:師生關系的處理、課堂教學的組織、教學的思路等。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教學和幾次的聽課,從中也學到了一點教學方法。
一、 師生關系
一個月的接觸中,還沒有完全能夠做到成為學生在生活中的朋友,在課堂上的老師。總是讓學生覺得老師只是老師,而不是朋友。誰都知道,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蹲下身來和學生“平等”。對于剛步入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很多方面都不適應,都需要老師的指導。在這一點上,我就處理得不夠好。雖說也嘗試著走進學生的心里,但由于和學生接觸的次數和時間都較少,使自己還不能真正的.成為學生的朋友,在他們眼里,我依然只是他們的老師。
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應該主動出擊,找個別學生談心,讓他們試著喜歡我,喜歡語文。
二、課堂組織
七年級(3)(4)班的學生本身基礎就不好,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活躍。總有那么一些學生愛在課堂上搗亂、吵鬧。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課堂組織能力,做為新手的我缺少經驗,想把這課的課堂組織好確實有點吃力。這也就意味著我必須向有經驗的教師多多學習、請教。
三、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不是很明顯。由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上課的形式不般都是老師講的較多,學生答的較少。即使有人回答,那也是極少數人。但是,我及時抓住這些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也想了很多種方法。如:男生和女生比賽讀書,小組之間比較讀書,角色交換、課前一支歌等。但這些方法只能一時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取得的效果不是很大。
總喜歡圍繞著課本上課,拋不開課本,缺少創新,有點偏向應試教育的教學。在學習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
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讀課文后根據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的布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本冊的課文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我盡量把課文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氣息,感受到處處有語文。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4
自9月開學到現在快兩個月了,為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校組織了抽測考試。抽測使我對前一段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大致的掌握,優點有,但暴露出的問題卻更多,現把問題總結如下:
一、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在語文考試時,我正在監考,在巡視的過程中,就發現很多學生對于錯別字改錯不行,很少能全部改對;給出意思寫出成語,成語知道但是字不對;不認真審題,就憑經驗答題,結果文不對題;對于名句的填空更是不行,學生都會背誦,但是字卻不對,如“老驥伏櫪”寫成“老雞福力”、“老雞服厲”這樣的笑話。
二、文言文的掌握似是而非。
解釋重要的實詞虛詞時,不按規則答題,通假字不寫通什么直接寫意思;還有一些不全面,像現代文一樣有意思,但是不標準,不全面。翻譯句子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翻譯不全面。
三、現代文閱讀很多題不會做。
從文中找原句作答的,學生或者找不著句子、或者把一段都答上;對于文章主題的理解學生更是不會,只知道把文章內容概括一下,而不知道提升;拓展性的問題、聯系自己的問題談談,不會聯系自己。
四、作文書寫成問題,卷面很不整潔;標點符號不會用:有的學生通篇都不加標點,有的用點來表示,有的只有到一段的結尾采用一個句號,其他都是逗號。段落學生也不會用:有的學生通篇一個自然段,有的兩個自然段,分段不合理;有的學生作文中心不明確,為了湊足字數,而去拼湊文章;不寫自己的事,抒發自己的真情,很多都是把小學作文選上的文章內容再現,有很多學生的作文內容都是重復的;學生的語言是很大的問題,很多學生語言都不通順,即使能把意思表達出來,語句又不通順。
通過總結,我進一步反思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課改有形而無質。來到這里學習課改,看見孟老師用的很好,就跟著學,到目前為止,我都只是學習了形,雖然形也沒有到位,但是內在的'質上根本就沒有學到。
其次,小組建設還不行。小組的構建,只是在形上具備了,但是小組內在的建設還沒有成型。學生雖然也在合作,但是并沒有完全落實“機會均等,弱者優先”,學習差的沒有完全參與,學習好的也沒有帶動督促好。再次,小組學習有了表面的熱鬧,但是知識的掌握沒有落實好。上課回答問題時,小組內都爭先恐后的,不會的問會的,暫時學會了,說完就忘了,沒有真正掌握好。甚至是僅僅把自己小組的問題掌握了,其他的問題拋棄了。
再次,學生的習慣養成不好。這一屆學生底子本來就不是很好,從小學到現在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雖然到初中后進行了養成教育,但是很多還沒有改過來,也有些出現反復,學習習慣很差,不會就不會,也不會主動去學。最后,就是我的檢查落實沒有到位。很多時候都布置下去了,寄希望與課代表、小組長,沒有及時的檢查與反饋,以至于學生認識到什么都無所謂,也就不當回事了。
除此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其他問題,我會先落實上面發現的問題,逐漸解決,有條不紊的繼續下去。把課改落實到實處,真正構建高效課堂。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5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1:
“同學們,不停翻山,不停戰勝失望,最終達到成功,這是本小節的主要內容。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凡人、名人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晦暗艱澀之氣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被點燃。為了充分理解,為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歷經生活的艱難,追尋“海”的誘惑,最終成為大科學家。
2、王獻之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鉆研,終于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一部《西游記》的拍攝歷時17年,終于以經典之作拍攝成功。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習外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實驗失敗數千次終于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歷經種種艱難險阻終于提煉出了鐳元素。
贊可夫曾說:“教師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著,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點一顆個性的種子,讓他發芽。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盡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2:
作為一名剛上講臺的新教師,我覺得不斷地總結自己在教學上的得與失,既可以肯定自己的優點,保留好的方面,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加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下面,我就自己在現代詩《在山的那邊》這課的教學進行反思。首先,我把這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整體感悟詩歌內容;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教學重點品味詩歌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其次,因這課是略讀課文,故課時安排為一課時。
我的教學基本符合了新課改的要求,也完成了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整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再研讀和賞析課文的優美語句;其次,在詩歌教學中,重點是要誦讀:我先讓學生聽錄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又讓學生自由朗讀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后,又讓全班同學齊讀一遍鞏固所學知識。這一點,我覺得還是可取的,因為讀本來就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言的基本方式。讓學生讀,以讀為本,這樣也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把聽讀、自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與課文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他們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得到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
在這課的教學過程中,導入這一環節我覺得自己做得較為成功。因為我利用初一新生剛剛告別童年時代,懷念童年生活的心理,讓他們訴說小時侯的夢想,再引出山里的孩子在想著什么,他們的想法又給我們什么啟示這一問題中來。這樣就很順暢地進入了課題《在山的那邊》。
導入的成功使學生提起了學習的興趣,為我上好這課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節課安排的內容比較多,課堂的時間相對比較少,以致于我講課的速度也比較快。學生給我的反饋信息也是如此,新知識的確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的。關于這一點,我想在以后的備課中,我會多考慮一下時間的安排,特別是在賞析語句這一環節上,把學生所喜歡或者不懂的都講一遍,而應該從眾多句子中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重要而且不容易理解的句子來重點分析。例如:
1.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2.為什么說“在山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4."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這樣,既可以省下時間給學生自己思考并消化所學知識,又可以使自己不那么辛苦。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在學習生字詞方面,我也有所感悟。從第一節課開始,我就給學生強調了詞語的重要性。每節課都會要求他們讀音要準確,字形要寫對,但一個單元下來,我仍發現有很多學生不會運用新學的知識。這讓我感到很困惑,后來一反思,發現原來我沒有強調理解詞義,很多學生就偷懶,不用心去學,自然就不會去運用。理解詞義本來就是詞語教學的重點,我們學習一篇文章,也只有理解了文章的詞語,才能讀懂文章的內容,才能體會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針對這個問題,我決定以后讓學生多讀多練,在抄寫詞語的.同時一定要理解詞義,并不定時使用多種方法去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
以上是我在教學內容上的一些反思,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在教學方式上也需要改進。在這節課中,學生雖然是主體,以讀為本,在賞析詩歌中也是選擇他們所喜歡的句子,但是,我覺得仍缺點什么。我想,在課堂中若能進行小組合作,讓學生一起去探究文中難題那該多好。事實上,這也是我所反思的最重要的一點。課改要求新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而合作學習要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有所互動,在我這節課中,教學氣氛較為沉悶,缺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這對我而言是個很大的難題,我設想在摸清學生底子后,讓他們自由組合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3—4人。語文課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發揮我們教師作為組織者的角色功能,讓學生在合作中培養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在討論與探索中發現知識,研究知識和運用知識。基本模式可設為:“導出目標,獨立學習——自主質疑,討論交流——總結匯報,巧妙評價”。我希望在我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采用這種模式,讓學生養成合作、質疑的精神,并更有興趣地去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
上面就是我對于《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教學反思,里面反映了我教學中的一些不足,我希望通過這次的反思可以解決我現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不斷地向別的教師學習,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3:
1、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作為第七冊的第一篇課文,《在山的那邊》從某種意義上說具有奠定基調的作用。為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在第一節課上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刻意放大了學生討論、發問、自由交流等環節所占的比重,以此喚起他們的參與熱情,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為今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2、以讀為本。
“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的意味如水中鹽、花中蜜,老師既翻譯不出,也講解不出,而只能靠學生反復朗讀去體味。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充分注意和發揮了朗讀的作用,靈活地運用范讀、指名讀、齊讀、快速讀、激情誦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悟哲理,品味意蘊,培養朗讀能力。
3、賞識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教師始終給予積極性的評價。即使學生的答案不夠準確甚至完全錯誤,教師也會面帶微笑地鼓勵他們,諸如“沒關系,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們比我想像的還棒”、“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雖然你的不夠完美,但你的思維很開闊”等等。這些激勵性的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提倡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節課中教師專門安排了朗讀比賽,意義就在于此。
總之,《在山的那邊》作為第七冊的開篇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我是在通過它向學生闡釋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知識的傳授反倒稍顯次要了。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4:
這首現代詩是當代作家王家新回憶自己童年對理想的追求的經歷,詩中的山象征著重重困難,而海象征著心中美好的理想。作者寫這是要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訴同學們要不斷努力,執著地追求才能實現理想。通過預先,大部分學生能流暢地讀正確課文,有少數學生知道文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義。但對幾句詩意的理解有困難。因此,我讓大家交流已經讀懂的詩句,一起來理解了“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干枯的心靈……”等句子。再恰當的“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更是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使學生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語感,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學反思 篇6
講授《蔡勉旃堅還亡友財》一文后,感觸頗深,我先通過設置現實生活中的兩個問題,來探求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為讓學生充分認識本文主人公埋下了伏筆,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為做人之本”。在引入課題,理解討論時,給學生上臺朗讀、講故事的機會,從而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在拓展、延伸課文時,我列舉了生活中各種關于金錢與誠信的`問題及案例加以引導,如:合同糾紛、商業信譽、產品的售后服務等,給學生一個各抒已見的機會,再加以正確引導,既勉勵學生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要保持誠信的優良品質,又讓學生明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也要有保護自己正當權利的意識。這樣,把課堂與廣闊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真正做到“語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處處皆語文,從而達到既讓學生學到語文知識,提高能力,又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目標。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因學生生在農村,見識少,膽子小,討論時不夠激烈,思維不夠活躍,在以后的教學中,將繼續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要加強擴大學生閱讀面的指導,開闊學生視野,力求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