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精選2篇)
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篇1
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是《三借芭蕉扇》,教學這課心情尤其爽,原因是上完這課,意味著這學期就離解放不遠了。最后一搏,備課也變得尤為神圣了,所以這次備課多用了幾分心思。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上兩課時,講著這么一篇洪大的巨著,也實屬不易,可上下來總體還覺得可以,好不好的另說,但是,感悟倒是多少有一點。
一、兩篇課文合起來看,分開來講。
這是一組課文,分為(一)(二)兩片課文,共同講述了西游記中三借芭蕉扇的這個故事,以往,我們都會一課時講一個,而我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并沒有完全將他們割裂開來,而是兩篇課文打通了課時的界限,捏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所以,我做了以下幾點:
1、放在一起劃分自然段,通讀全文。
2、將全文按照借芭蕉扇的次數劃分為三個大部分。
3、理清故事的借扇原因、借扇過程和借扇結果。
二、從“三”著眼。
一般,我們在講課文的時候,都會講孫悟空三次借芭蕉扇,第一次如何,第二次如何,第三次如何,講過程的精彩。但是,我們常常忽略,講完我們還要從三的整體著眼,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借三次才借來?而且這三次借得并不容易,先禮后橫又強奪,一次次深入,一次次復雜,不過就是一把小小的芭蕉扇,而且牛魔王和孫悟空還是拜把子兄弟,直接讓孫悟空找牛魔王,簡簡單單就可以拿到芭蕉扇,為何作者要用如此之大的篇幅來寫?這就需要我們好好考慮考慮這個“三”。《西游記》中的“三”還有“三打白骨精”,這些三都發生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古代又認為“三”是個約數,是個大數。所以,這里面我對孩子的解讀是:一破三折。這證明取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九九八十一難,確難難都不簡單,這無形又證明了取經之路的辛苦與復雜。這樣一提示,孩子們立刻就領會了其中的精神,這故事也就挑出了故事,成為了教育。隨后,我又給孩子在黑板上劃出了“波谷圖”。告訴他們,這就是人生的寫照,波波折折坎坎坷坷,我們也要像孫悟空一樣,堅定信念,學會隨機應變,最后取得成功。
講完之后,感覺這個故事意味深長,余音未了,總想拿起原著再品讀再三,相信這樣的指點之后,孩子們對《西游記》其中的滋味長短會更有體會與收獲。
語文《三借芭蕉扇》教學反思 篇2
《西游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長篇神話小說,以唐僧取經的故事為線索,塑造了神猴孫悟空光彩照人的一術形象。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充分表現了孫悟空嫉惡如仇、敢于斗爭、不怕困難的性格特點。
課文主要圍繞“三借”展開,在教學三借前我先通過圖文結合讓學生了解火焰山條件很差,要想通過必需得鐵扇公主的芭蕉扇;了解孫悟空所擔的重任,非得借到芭蕉扇。再此基礎上學習三借,這樣學生就能幫助學生體會孫悟空的人物性格。三借的教學主要以朗讀、表演的形式來體會孫悟空嫉惡如仇、敢于斗爭、不怕困難的.性格特點。
一借我用了錄像和文中的關鍵動詞結合,通過學生有感情朗讀來體會孫悟空的足智多謀。二借通過三步朗讀,首先同桌合作分別找出文中鐵扇公主和牛魔王的話自由朗讀。其次指導學生抓住提示語再次練習朗讀。最后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這段內容,體會孫悟空的足智多謀和有些粗心的性格特點。在三借的教學中由于前面的內容太長導致拖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