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標識》教案(精選16篇)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增強我們保護生存環境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
2、把城市的樹稱為城市的標識,抒發作者對“樹——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后饋贈”的珍惜之情。
3、認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城市中這一鮮活生命”的贊美和珍愛之情。
4、學習襯托的寫作手法。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5、積累好詞佳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城市中這一鮮活生命”的贊美和珍愛之情。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課文,增強我們保護生存環境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把城市的樹稱為城市的標識,抒發作者對“樹——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后饋贈”的珍惜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隨著社會經濟和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向往著過上城市的生活,因此我們的城市就開始日夜不停地開發、建設。這是城市的高樓大廈,建筑街道——
城市中的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也許忙碌的忘記了什么,作家張抗抗卻進行了細膩而深入的思考。今天,我們繼續走進他的文章《城市的標識》。
二、同學們讀過這篇文章后知道課文給我們講了哪些內容?還有那些問題不懂,誰來問一問?
師生交流,梳理問題。教師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因學而導)
三、品讀詞句,精讀課文,體會感想,理解第一部分。
1、請同學們自讀作者描寫的城市中各種雷同的現象,把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或者詞語畫下來,并在旁邊簡單寫下批注。
2、指名交流談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作者要通過這些句子向我們說些什么?
(2)如果我們沒有去過某個城市,但是在我們所去的道路上所看到的景象都一樣,你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中讓學生體會到城市失去了個性、活力、靈性。
3、出示句子“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統鎖成了一個連體人。”
(1)這句話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
(2)其作用是什么?
4、出示:“你迷失在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中,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感受深刻的是哪個詞?“復制”這個詞代表了什么?讓我們讀出那種無奈和麻木。
過渡語:這種城市與城市之間大量的雷同現象無法避免,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難道我們就找不到屬于城市獨有的特色與標志嗎?
在我們的強烈渴望中,作者筆鋒一轉,驀然回頭,發現了一棵樹。讓我們跟隨作者那獨特的視角繼續讀書。
三、理解第二部分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根據“自學提示”讀書。
(1)用——畫出文中描寫樹木的關鍵詞。
(2)用心欣賞每種樹的姿態,把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批注在旁邊。
(3)思考:樹給城市增添了什么?
2、匯報交流
(1)同桌互相交流所畫的關鍵詞。教師指名說所畫的這些關鍵詞及原因。
(2)作者用這些詞語來描寫樹木,讓我們有什么感受?
(3)邊讀邊想象,你一定會讀的更好,誰愿意和著音樂展示你的朗讀?
(4)讀后教師、學生評價。
聽完他的朗讀,你有什么感覺?引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
師:多美呀!誰來再讀一讀?
作者眼中的城市的標識是什么?板書畫樹。通過這些語句,我們感受到樹木的特點是什么?(千姿百態)
3、既然樹是城市的標識,那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城市的雷同?
學生發言,教師介紹寫法: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云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 例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2):他的年紀小,器量可大。
(以年紀小襯托器量大。)
運用這種方法寫作,會讓文章表達更清楚,更打動人心。作者運用這種寫法更加突出了樹木重要性,讀后令人印象深刻。
4、無論城市怎樣建設變化,唯有那些樹木的生長特性不會改變,你還知道那些城市的市樹?
5、讓我們再通過圖片來欣賞這些樹木的美麗。師播放課件。
這些樹木伴隨著城市里每一個生命的春夏秋冬,你覺得他們對于城市重要嗎?它給城市增添了什么了什么呢?
學生交流,教師補充。
(4)難怪作者發出感慨:師引讀14、15自然段。
教師出示內容。
這個排比句中三個“只剩下了樹”給我們點明了什么?
同學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聲,就來一起放聲讀一讀這段話吧!
讀完了這段話,你感受到作者對樹滿懷怎樣的情感呢?(贊美、感謝)
6、出示填空:
動筆練習寫句子:運用排比的方法結合學習感受寫一段話。
樹帶給我們——,帶給我們——,帶給我們——,是我們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標識。
城市中的樹木,你————————————————我——你。
學生填空并交流。
教師小結:孩子們,你們說的太好了,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要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哪怕是一抹綠色。
三、理解第三部分
孩子們,讓我們一起站立,把作者在文中最后的呼喚齊聲朗讀作為我們今天的誓言吧!
四、我的視角
在課文最后。我的視角中,丁丁說: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城市的靈魂”“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后的饋贈”是不是太絕對了?
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
五、總結
總之,作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喚起人們對城市里樹木的重視。他的呼喚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重視,這是北京市的做法:出示內容“北京市為國槐樹做美容手術”。
同學們學了這一課將會有怎樣的行動呢?
七、作業
1、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對比修辭手法,語言親切,優美。如:婀娜苗條的椰樹,玲瓏而舒展的樹冠……同學們來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2、在我們的家鄉靈寶市有哪些有特點的樹木,請同學們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樹木的特點,向作者那樣用上優美的語言,表達你對家鄉的熱愛。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每一座城市的標志的樹是哪一種,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排比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認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城市中這一鮮活生命”的贊美和珍愛之情。積累好詞佳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能力目標: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清文章的線索, 學習為下文做鋪墊的寫作手法。
3. 思想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把城市的樹稱為城市的標識,抒發作者對“樹——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后饋贈”的珍惜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城市中這一鮮活生命”的贊美和珍愛之情。
難點:通過學習課文,增強我們保護生存環境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把城市的樹稱為城市的標識,抒發作者對“樹——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最后饋贈”的珍惜之情。
【教學具使用】課文插圖、多媒體課件。查閱資料,了解哪些事物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向往城市的生活嗎?座座高樓林立,小車川流不息,人們衣著時髦風尚,仿佛生活在時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對城市的珍愛并非這些,而是代表城市個性的事物。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們的城市被鋼筋水泥所包圍,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我們已很難從建筑、街道、車輛、行人以及垃圾上區分你身在哪個城市了。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城市的標識》一課,看看作者為什么把樹作為城市的標志。
作家:張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鄉”到黑龍江,當代女作家,這是她的一篇散文。
2、板書課題,齊讀:城市的標識。解題:什么是標識?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課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自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1)提出在讀的過程中有哪些句子讀不通,師生交流。
(2)練習讀難讀通的段或句子,讀通為止。
2.檢查預習效果:出示易讀錯的詞語讀正確。
(1)婀娜 熙攘 擄掠 偌大 霓虹燈 干涸 饋贈 忠心耿耿
(2)龍爪 圓冠榆 遒勁 喀什
三、設疑自探
1、同學們,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意思是說: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最可怕的就是沒有疑問,我們一定要敢于質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有所進步。現在,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看一看你有沒有什么問題想問。
2、學生讀文,發現自己不懂之處。
3、學生質疑,教師總結學生的提問。
4、學生自探。
四、解疑合探。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1.默讀課文,邊讀邊畫一畫: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經變得越來越像多胞胎了,文中對城市的雷同之處的描寫有哪些?學生找找有關的句子來回答。(劃出城市間雷同的具體事物“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
2 作者是怎樣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的?(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
3.有感情地讀2—6自然段思考:這樣的雷同的城市,給你怎樣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給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1)作者先從反面入手,寫出了現代化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像“多胞胎”,像“連體人”,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
(2)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
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等這些具體事物,用細膩,形象的語言來寫現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沒有個性。
4.質疑:面對這樣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會產生怎樣的疑問?(難道城市中就沒有標志了嗎?)從哪里看出?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尋找城市的標志。在作者看來城市的標志是什么?(板書:樹)
5.默讀課文的7---14自然段,抓住重點語句,體會情感。
(1)那棵樹有一種端莊的王者風度,兩人合抱粗的樹桿呈深黑色,樹枝如巨大的龍爪,遒勁而伸展,綴滿了繁茂的樹頁,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蔥郁。樹底下落著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陣若有若無的香氣淡淡的襲來……
(2)你看見了秀氣而堅韌的國槐,細碎密集的樹葉為街道鋪就一片濃蔭,白中透著淡黃色的小花,飄來久遠而古老的京城氣息……
邊交流邊指導朗讀,自己讀 ,指名讀。
6.讀7—14自然段,思考:在擁擠熙攘、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屬于那個城市的樹,如高揚的旗幟和火炬。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對比感受,體會“樹”成為城市的靈魂。
出示句子:(1)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2)樹從迷失的暗處閃現出來,為我們引領通往故鄉的曲折小徑。
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
7.出示15、16、17段朗誦。理解交流。
(1)出示句子:最后只剩下了樹,在忠心耿耿地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樹,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樹,用汁液和綠蔭在滋潤著這城市中蕓蕓眾生干涸的心靈。
(2)作者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合適嗎?為什么?
四、品讀課文,總結升華。
最后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樹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將成為城市的靈魂,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城市僅存的個性。
體會文章最后四段的語言,作者給予城市的樹怎樣的贊美?
五、拓展延伸:
開展小調查,了解自己的家鄉有哪些標識.
【板書設計】
城市的標識
樹 不可替代 不可置換
城市靈魂、個性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3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就課文題目提出問題,然后歸結問題,圍繞幾個中心問題深入品析課文。
然后我就讓學生自學第一到五段,抓住重點的比喻句學習體會現代城市的雷同現象,帶領學生直奔重點段:快速瀏覽描寫“樹”的句段,想想有什么問題不明白,圍繞“為什么樹被稱為城市的唯一標識?各城市都有怎樣的標識?”這兩個問題品析第二部分內容。這兩個問題涵蓋了課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脈絡,架設了一條引領學生通往深入理解課文彼岸的金橋。接著學生按照自學提示自學相關段落,然后填空再質疑。
最后指導學生欣賞各種作為城市標志的樹的圖片,連線認識城市一級標志的樹。練筆:夸一夸你家鄉的樹、校園的樹。課堂上有靜有動,圖文互相印證,就是這樣扎實地指導,扎實的品讀,扎實地練筆,使學生達到了人樹合一的境界。靜中有動,那是思維的靈動;動中有靜,那是高潮的前奏。
總之,這節課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著淡淡地氣息。學生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師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給人類饋贈的一顆顆“人類的靈魂中”。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4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設計上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理解課題作了鋪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此環節我重視了課前開放,做到了課內外結合,充分體現了新理念倡導的大語文觀,體現了開放性。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做到樂讀趣學。
本文的教學設計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著“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統一。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5
一、 文本解讀
《城市的標識》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寫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許多城市已經逐漸變得雷同,變得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讓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唯有那充滿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樹能夠引領你找到通往故鄉的交叉小徑。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希望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感情。文章語言細膩、優美,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特別是寫城市的“同”與樹的“異”時所使用的襯托手法,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仔細體會這種寫法的作用,并在城市的“同”與樹的“異”的比較中領會文章的主旨,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熱愛大自然、珍愛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的教育。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基本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也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逐步凸顯,能在學習時做到自讀自悟、寫簡單批注、查找資料、與同伴交流等,因此在教學時,老師不宜抓得過緊,而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讀中去感悟、在交流中去發現,老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點撥即可。
三、設計理念
在課堂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營造平等輕松地課堂氛圍,密切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重視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完成對文本的領悟內化與積累外化。
四、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a 、學會“標識、似曾相識、茫然無措、遒勁”等生字詞語,并能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掌握“識、爪”兩個多音字在文中的讀法。
b、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積累文中關于樹的描寫的優秀片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
自主學習、學寫批注、在讀中感悟、在交流中發現。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熱愛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賦予我們的一切,引導學生思索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時候人
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這一主題。
五、教學重難點
體會城市的“同”與樹的“異”,弄懂作者為什么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七嘴八舌談“標識”。
1、板書:標識,這個詞怎么讀呢?(正音:biāo zhì)是什么意思?(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
2、師: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識,紅十字是醫院的標識,你還知道什么是什么的標識呢?
3、你認為城市的標識是什么?(板書:城市的)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提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漫談城市的標識是什么,啟發學生各抒己見,營造輕松自在的學習氛圍。)
二、 獨具慧眼找“標識”。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學生自由匯報)
A、 體會城市的“同”。
(1) 城市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哪個詞來形容:似曾相識,理解詞語。
(2) 你從哪些語句看出這些城市讓作者覺得似曾相識?請用波紋線標出。(師巡視)。
(3) 學生匯報。
a、那些高聳的大廈和大樓,在夕陽下閃閃發光的玻璃幕墻,尖角或是翹角的屋頂,白色或是灰色的圓柱……使你覺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識。
b、那么街道呢,滿街的霓虹燈和高架的立交橋,更讓你茫然無措。
c、還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轎車,也都像是剛剛從你那個城市蜂擁而來。
……
(4)站在似曾相識的接頭,迷路的作者有什么樣的感受?用文中的一個詞來形容:茫然無措,理解詞語。
品讀句子: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引導學生體會茫然無措的心理狀態,再感情朗讀。)
師小結:是啊,這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城市,帶給我們的只能是茫然無措。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一個城市的標識呢?
B、 探究樹木的“異”。
(1)當作者迷失在城市里的時候,她突然發現了什么?
出示句子:
那棵樹有一種端莊的王者風度,兩人合抱粗的樹干呈深黑色,樹枝如巨大的龍爪,遒勁而伸展,綴滿了繁密的樹葉,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蔥郁。樹底下落著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陣若有若無的香氣淡淡地襲來……
a、 感受香樟樹的特點:具有王者風度。(從樹干粗,樹枝如巨大的龍爪,遒勁而伸展等方面探討,聯系上下文理解遒勁的意思。)
b、指導朗讀:指一優生聲情并茂的朗讀。(正音:龍爪的“爪”讀音“zhǎo”)同學們,你們從他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如果你在這棵樹下,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請帶著這樣的感覺齊讀這段話。
c、 展開想象。這段末尾的省略號你認為省略了什么內容呢,你能補充下嗎?
小結:是啊,這樣一棵具有王者風度的樹,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快樂,也留給了我們許多關于這個城市的回憶,這真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最珍貴的禮物。在我們祖國遼闊的大地上還有著許多形態各異的樹,讓我們一起跟著作者的腳步來尋找吧!
(2)默讀課文,完成下列表格。
(3)你最喜歡哪個城市的樹,為什么?小組內交流。(引導學生從樹的特點來說) (4)展示朗讀。請6位同學分別朗誦自己最喜歡的樹木的段落。(注意突出樹木的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圍繞城市的“同”與樹的“異”兩個話題進行探討,通過感情朗讀、品詞析句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互相交流的過程中體會各種樹木的獨特,意識到樹木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珍貴的禮物。)
三、 潛心會文悟“標識”。
1、作者為什么以“樹”作為城市的標識,請在文中找找相關句子,并寫好批注。(師巡視)
2、學生匯報。
出示句子1:擁擠熙攘、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屬于那個城市的樹,如高揚的旗幟和火炬,從迷途的暗處閃現出來,為我們引領通往故鄉的交叉小徑。
指導對比朗讀。(讓學生把這句話與第6段的“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進行比較,體會作者的心理,進行感情朗讀。)
出示句子2:最后只剩下了樹,在忠心耿耿地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樹,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樹,用汁液和綠蔭在滋潤著這城市中蕓蕓眾生干涸的心靈。
a、 這段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b、表達了作者對樹怎樣的感情呢?(生自由匯報,相機板書:鮮活生命、不可替代、不可置換、獨特個性)
c、 師生接讀。
d、仿寫練習。
如果人類再這樣肆無忌憚地破壞大自然,各種動植物都慢慢地瀕臨滅絕。
最后只剩下了人類,_____;只剩下了人類,_____;只剩下了人類______,______。
3、師指板書小結:每一棵樹都是鮮活的生命,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是一個城市不可替代、不可被置換的印記,甚至有一天樹會成為一個城市的靈魂,所以作者才如此的喜愛樹,才認定樹是城市的“標識”。
4、寫法提煉。既然城市的標示是樹,作者為什么用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城市的雷同呢?(引導學生從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襯托手法的作用等方面來說。)
(設計意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后暢談體會,并通過師生接讀的形式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最后以仿寫的形式來落實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 齊心協力護“標識”。
1、引導學生討論: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一切現代文明都可以復制,而樹卻是不可復制的,對于象征著一個城市的文化與歷史的樹,我們應該如何去保護?
2、學生匯報。(從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人類應該珍惜大自然賜予我們的一切等方面來引導學生。)
3、拓展。你覺得什么是你家鄉的標識呢?
4、小結:同學們說得對,這些代表著每個城市的不同文化、不同地理特征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標識,不論這些事物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還是我們的祖先遺留給我們的,我們都應該細心呵護,世代傳承。
5、作業。請用你的筆來寫一寫你家鄉的標識,如果能像作者描寫香樟樹一樣寫出你家鄉的標識的特點來就更好了!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與文本對話,也要與生活對話,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深化學生體驗的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附:板書設計
城市的標識
鮮活的生命 不可替代
獨特的個性 不可置換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6
一、看拼音寫漢字
duobaotai bangwan lulve fengbi bianbie gaosong bolimuqiang bici nihongdeng
( ) ( ) ( ) ( ) ( ) ( ) ( ) ( ) ( )
mangranwucuo shitu kelong lalian binguan chuanliubuxi fengyongerlai
( ) ( ) ( ) ( ) ( ) ( ) ( )
laji kuanshi yinliaokongguan fuzhi duanzhuang qiujing zhuiman fanmi congyu
( ) ( ) ( ) ( ) ( ) ( ) ( ) ( ) ( )
xilai xiangzhangshu fugai langman qizhi chouduan xiangqian wutong ruoda
( ) ( ) ( ) ( ) ( ) ( ) ( ) ( ) ( )
pankou weiweizhuangguan liusu qianhese enuo kashi qixi jianren xirang qizhi
( ) ( ) ( ) ( ) ( ) ( ) ( ) ( ) ( ) ( )
huoju mitu fengyun zongxingenggeng yuyuzhongsheng ganhe riyiqutong zhihuan
( ) ( ) ( ) ( ) ( ) ( ) ( ) ( )
linghun kuizeng
( ) ( )
二、給下列字注音
多胞( )胎 擄( )掠( ) 霓( )虹燈 一模( )一樣 遒( )勁( )
綴( )滿 蔚( )為壯觀 偌( )大 婀( )娜( ) 喀( )什 國槐( )
熙( )攘( ) 旗幟( ) 忠心耿( )耿 干涸( ) 趨( )同 饋( )贈
二、多音字組詞
識 似 模 勁
三、形近字組詞
贈( ) 饋( )辨( )措( ) 試( )端( ) 蔚( )偌( )疆( ) 維( )
憎( ) 匱( )辯( )錯( ) 拭( )揣( ) 慰( )諾( )僵( ) 唯( )
四、詞語填空.
似曾( )( ) ( )然無( ) ( )流不( ) ( )( )而來 一( )一( )
大( )小( ) 若( )若( ) ( )為壯( ) ( )( )苗條 重重( )( )
挺( )蒼( ) ( )瓏精( ) 細( )密( ) 擁擠( )( ) 高樓( )( )
千( )百( ) 各具( )( ) 忠心( )( ) 小心( )( ) 蕓蕓( )( )
日( )( )同 鋼( )水( )
五、回答問題.
1、《城市的標識》作者( ),我們還學過她的《 》。本文的主題是( )。作者把樹稱為“ ”“ ”“ ”“ ”“ ”。
2、所謂標識是指( ),本文中作者把( )當作標識,其作用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城市的雷同?
4、請寫出文章作者所列舉的城市名稱,以及它們的標識。青島市的市花和市樹是什么?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說明其用法。
6、找出文中的省略號,并說明其用法。
7、本文采用的是第人稱的寫法?其作用是什么?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7
作者圍繞“標識”,先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力和靈性,為下文寫“樹”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埋下伏筆。用“樹”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后的饋贈,也是城市僅存的個性,來號召人們要珍惜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主線,倡導多讀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明確指出三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讀為前提,以讀為中介,以讀為紐帶,以讀為歸宿的。讓學生在多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深理解和體驗,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單元主題引入本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七單元的一篇課文《城市的.標識》,提示“識””的讀音。“標識”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記號或符號。與“標志”寫法不一樣,但音同,義同。介紹作者。就題目質疑(城市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珍惜什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創設良好的閱讀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做到樂讀趣學。本文的教學設計始終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著“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探索性的統一。
總之,追求扎實、樸實、真實的教學風格,成就高效、藝術、完美的語文課堂,不斷與時俱進。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8
一 學習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了解有關張抗抗的文學常識,識記理解重要字詞。
2 能力目標
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
二 學習的重點,難點
重點:用細膩的語言,賦予變化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
三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們的城市被鋼
筋水泥所包圍,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那么怎樣來辨認識別呢?這節課我
們就來學習《城市的標識》一課,看一看作者把什么當做城市的標識。
2首先來講解文題。什么是標識?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樹當做一座城市的標識,其作用是表達對現代化城市樹木的珍愛,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3解決字詞
生字:遒qiú 涸hé 蕓yún 饋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正音字:胞bāo,不讀pāo 嶄zhǎn,不讀zhàn
詞語:
遒勁:雄健有力。
饋贈:贈送。
蕓蕓眾生:蕓蕓:眾多的樣子。眾生:泛指人類和其它一切動物。指一大群無知無識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樣流個不停。比喻來往的人或車輛,船只很多。
壽終正寢:壽終:很大年紀才死去。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時在家安然 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作家:
張抗抗:生于杭州,1969年"下鄉"到黑龍江。當代女作家。
5課文分析:
本文自然段較多,共17個自然段。作者是按著如下的思路寫作的。
作者先從反面入手,寫出了現代化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像"多胞胎"像"連體人",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等這些具體事物,用細膩,形象的語言來寫現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沒有個性,為下文從正面寫城市的標識——樹,做好了準備。這一部分里有一個難句,應該用懂它的含義。即"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一鎖成一個連體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接著,作者就寫城市中的樹,正面寫城市的標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標識。香樟樹是杭州的標識;法國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標識;榕樹是福建或廣州的標識;油松是長春的標識;圓冠榆是喀什的標識;國槐榆是北京的標識。最后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樹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將成為城市的靈魂,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城市僅存的個性。全文層次清晰,共分三個部分。1-5段為第一部分:列舉城市之間的雷同現象。6-15段為第二部分:寫樹才是城市的真正標識。16-17為第三部分:喚起人們對樹的愛護以及作者對自然界的崇尚。
寫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對比修辭手法,語言親切,優美。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9
《城市的標識》課后反思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就課文題目提出問題,然后歸結問題,圍繞幾個中心問題深入品析課文。
然后我就讓學生自學第一到五段,抓住重點的比喻句學習體會現代城市的雷同現象,帶領學生直奔重點段:快速瀏覽描寫“樹”的句段,想想有什么問題不明白,圍繞 “為什么樹被稱為城市的唯一標識?各城市都有怎樣的標識?”這兩個問題品析第二部分內容。這兩個問題涵蓋了課文的全篇,抓住了了文章的脈絡,架設了一條引領學生通往深入理解課文彼岸的金橋。接著學生按照自學提示自學相關段落,然后填空再質疑。
最后指導學生欣賞各種作為城市標志的樹的圖片,連線認識城市一級標志的樹。練筆:夸一夸你家鄉的樹、校園的樹。課堂上有靜有動,圖文互相印證,就是這樣扎實地指導,扎實的品讀,扎實地練筆,使學生達到了人樹合一的境界。靜中有動,那是思維的靈動;動中有靜,那是高潮的前奏。
總之,這節課清新自然,典雅中透露著淡淡地氣息。學生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師生都沉醉在那大自然給人類饋贈的一顆顆“人類的靈魂中”。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匯報)
在學習本文時首先來講解文題。什么是標識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樹當做一座城市的標識,其作用是表達對現代化城市樹木的珍愛,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一、用舉例的方法解釋疑難問題。
在學習時雖然學生知道了“標識”的意思,但是還是不夠明白到底什么是標識。這時可以舉例說明,如“少先隊員的標識是紅領巾”;看到這個標識,就知道是什么牌子的汽車等等。讓學生聯系實際真正弄懂它的含義。
二、利用對比的方法理解問題
同時還要抓住“雷同”的可復制性,可“克隆性”與“不可被替代,不可被置換”等詞的區別,進一步明確:樹,是隨著自然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它是不能被復制,不能被置換的,明白它的“唯一”性,進而產生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的欲望,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明確文章的中心,理解了“作者為什么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環節設計
《城市的標識》是北師大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張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較長,通過對城市現狀的理性思考,表達了樹是城市的標識,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珍愛、保護我們身邊的樹及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主題,其見解深邃而獨到。
課文第一部分列舉了許多觀察到的城市雷同、相似的現象,引發人們的反思。第二部分充分表達了樹是城市的標識這一觀點,對生長在不同地域,千姿百態樹做了生動、細膩的描寫,尤其是對杭州市香樟樹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家鄉喜愛之情。第三部分點明了主題。
在這次研討課上我講授的是第一課時,根據課時目標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1、由城市圖片、城市標志性事物圖片等一步步的導入新課。
2、檢查預習(從字、詞、多音字等幾方面進行了檢查)
3、自讀課文,勾畫四字成語,并對應發放色彩卡片。
4、根據不同色彩的四字詞語卡片歸類,討論整理出文章的結構順序。
5、分部分學習課文內容:城市的雷同和千姿百態的樹。(重點句子討論、表格填寫等)
6、總結本課
二、教后反思
(一)本節課成功的方面
1、循序漸進式的課前導入有利于學生對于“標識”這個詞語的理解,配上三個極其相似的城市的圖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給出提示,讓學生自己逐步意識到“標識”對于一個城市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當我給出圖片一步步的讓他們猜城市名的時候,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開始慢慢的融入課堂之中。
2、利用色彩卡片分類的形式會很清晰地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順序。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我發現班里的孩子學習程度各不相同,就拿給文章劃分層次來說,那些理解能力強的孩子就能很準確很快的去劃分,而一些語文基本功較弱的孩子就有些難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過什么樣的提示去幫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脈絡。這也就是我這節課為什么會設計用不同顏色的卡片分類四字詞語的緣故。效果確實還不錯,當學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樣顏色的詞語放在一起時,經過仔細觀察,很容易總結出分類的規律,也就是文章的層次了。而且孩子們對于我獎勵的卡片很有興趣,積極性高漲,本身還有點放不開的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
3、教學環節緊湊,知識信息量大,知識點滲透到位
第一部分用反面襯托的寫法,起到突出主題、引發人們思考的作用。這對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講到這里時我補充進了襯托的知識,講述了正襯與反襯的區別,并舉了很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反襯的作用。
(二)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
1、課下在組里也做了研討,要是平時的教學,這樣設計可能還沒有什么,因為還會有第二課時的講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開課,我的這節課就顯得不太完整,課堂容量雖然很大,但是卻沒有學文后的總結和寫法歸納、情感升華等部分,這就顯得有些虎頭蛇尾了。這一點還是需要改進的,應該將第一課時的字詞與課文脈絡的簡單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課時:精讀課文,感悟重點。總結課文,升華感情。
2、在講授第四部分結合句子,談體會或疑惑時,我的設計本意是讓學生通過對文中句子的理解來自己體會出城市的雷同給人帶來的那種茫然無措、無奈的心情,意識到樹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過句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來,也能歸納出相應的四字詞語;可是一部分孩子卻變成了通過四字詞語去尋找對應的句子了,這就和我的設計初衷不太符合了,對于下一步樹的重要性的學習會有所影響。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文的作者是張抗抗。全文圍繞“標識”作者先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它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力和靈性,為下文寫“樹”是城市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埋下伏筆。最后作者以真實的內心感受,來喚起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珍惜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禮物的意識。用“樹”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后的饋贈,也是城市僅存的個性,來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都是城市的孩子,對城市再熟悉不過了,可以讓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一下哪些物體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然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六年級的孩子思維比較活躍,教學時可放手讓學生多閱讀,在讀中去感悟,以便更深刻地認識到“樹“是城市的標識。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為主線,倡導多讀的教學模式,新課標明確指出三種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以讀為前提,以讀為中介,以讀為紐帶,以讀為歸宿的。讓學生在多讀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深理解和體驗,使其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目標:
1、學會并理解本課的部分字詞。
2、理清課文的思路,能運用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以心去愛護我們城市的樹,從而使我們增強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地閱讀課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同學們紅領巾佩帶的很整齊,那么你們知道紅領巾的標識是什么嗎?(紅領巾)咱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識,那么你們知道哪些物體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呢?(大樓、公園、樹……)今天咱們就學習一篇新的課文。
2、出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城市的標識
3、指出“識”是多音字,解題:什么是標識?所謂標識, 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課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 作為城市的標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
2、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擄掠 霓虹燈 遒勁 蔚為壯觀 婀娜
挺拔蒼勁 堅韌 忠心耿耿 蕓蕓眾生
3、理解一些詞語:
遒勁:雄健有力。形容樹枝。
饋贈:贈送。
蕓蕓眾生:蕓蕓:眾多的樣子.眾生:泛指人類和其它一 切動物.指一大群無知無識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樣流個不停。比 喻來往的人或車輛,船只很多。
4、理清課文思路:出示課文的三部分內容。
全文層次清晰,共分三個部分:
(1-5)段為第一部分(寫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為第二部分(寫出了樹是城市的標識)
(16-17)為第三部分(寫出了為什么把樹作為城市的識
三、精度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第一部分,畫出文中讓你感觸最深的句子, 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體會句子:文中對城市的雷同之處的描寫有哪些? 學生找找有關的句子來回答。
3、教師歸納雷同的地方出示出來:
(1)高聳的大廈和大樓。
(2)滿街的霓虹燈和高架的立交橋。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轎車。
(4)滿街的現代服飾和商品。
4、讓學生劃出含有“多保胎”、 “連體人”的句子,體會其句子,并說出“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教師適時點撥)。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還有哪些物體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呢?快速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標識是什么?(樹)
1、(出示問題)說一說文中列舉了哪些樹標識著哪些城市? 找出句子并讀一讀。
2、師歸納并出示一下內容:
香樟樹 杭州
法國梧桐 南京 上海
榕樹 福州 廣州
椰樹 海口
油松 長春
圓冠榆 新疆喀
國槐 北京
3、出示一些樹的圖片讓學生欣賞。
學習第三部分內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體會文章最后三段的語言,作者給予城市的樹怎樣的贊美?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1)作者為什么用大量筆墨描寫城市雷同?(鋪墊,為下文從正面寫城市的標識——樹,做好了準備)
(2)文中連用了三個只剩下了樹,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樹當做一座城市的標識,其作用是表達對現代化城市樹木的珍愛,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我們知道了樹是城市的標識,自然界還給予我們一些花作為城市的標識咱們來一起欣賞一下,出示花的圖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應該怎樣去愛我們的樹,愛我們的大自然?
樹
五、作業設計:
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板書設計:
城市的標識
樹 標識
保護大自然
教學反思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設計上能從學生佩帶的紅領巾這一實際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理解課題作了鋪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此環節我重視了課前開放,做到了課內外結合,充分體現了新理念倡導的大語文觀,體現了開放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創設良好的閱讀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做到樂讀趣學。本文的教學設計始終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著“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統一。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1
1 、基礎目標:課文能讀通順,流利,讀出對香樟樹的美(第8自然段);讀準“識、模”等多音字和“如此相像、似曾相識、大同小異、一模一樣、遒勁伸展、寬大茂密、婀娜苗條、挺拔蒼勁、玲瓏精致、秀氣堅韌”等詞語,了解“遒勁”的意思,知道城市的標識是樹。
2 、核心目標:通過學習重點段落第八段,通過學生自讀自悟,理解詞句,并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及寫作順序,學會邊讀邊想象的閱讀方法;體會文章“襯托”的寫作方法。
3 、拓展目標:通過學生課前搜集和教師補充,學生了解有關張抗抗的簡單資料,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城市的無耐和喜歡樹木的感情;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
重難點:通過學習重點段落第八段,理解“遒勁”,并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及寫作順序;體會文章“襯托”的寫作方法及所要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體課件
學生學習活動 教師幫輔活動 設計意圖
學生課前預習作業:
1.讀課文三遍。第一遍:標出自然段序號;第二遍:畫出好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詞義;第三遍:了解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2.搜集作者張抗抗的資料,并能試著說一說。
3.思考課后練習題,寫寫自己的想法。
4. 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
第一課時
學生活動:
課前三分鐘
主題:珍惜 演講:孫婉迪
一、導入
生說城市的印象,齊讀課題
二、預習展示
1、認讀
生字:遒qiú 涸hé 蕓yún 饋kuì
正音字:胞bāo,不讀pāo 嶄zhǎn,不讀zhàn 擄掠、遒勁jìng
2、開火車說四字詞語
3、自由讀,齊讀下列詞語:
如此相像 似曾相識
大同小異 一模一樣
遒勁伸展 寬大茂密 婀娜苗條
挺拔蒼勁 玲瓏精致 秀氣堅韌
4、思考以上兩組詞語和課文什么內容有關?(城市的雷同;千姿百態的樹)
三、重點學習
1、學生默讀課文1-5段,找出城市間雷同的段落,畫出感觸深的句子,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交流回報:談理解,讀一讀,讀出自己的體會
生齊讀第六段
說感觸深的一個詞“復制”,談理解,讀出這種無奈
2、出示第二組詞
自讀,談自己仿佛看、聽、聞到了什么?
讀出美,再讀這些詞
生談自己的理解:什么是作者眼中城市的標識?為什么用大量的筆墨寫城市的雷同?
作業:摘抄文中好詞好句
教師活動:
師生點評
板書“城市”
重點指導:識在這里當標記、記號講,讀四聲
遒和饋的筆順、結構
學生點評、教師鼓勵。
教師引導:
抓住段落中“如此想象、似曾相識、茫然無措”
第五段缺少標點符號
過渡:生活在這樣如此雷同的城市,怪不得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師補充: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用有差別或相反的事物做陪襯,這種寫法就叫襯托
教師出示課件
預習是學生學好本課完成本課學習目標的前提和保證。
意圖:
查缺補漏,全班同學都能掌握基本的字詞
意圖:文章這兩組詞語正好概括了文章的兩部分內容,學生能夠更清晰地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意圖:抓住“如此想象、似曾相識、茫然無措”等詞語了解城市間雷同,談出學生自己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為下面的問題“為什么用大量的筆墨寫城市的雷同?”做鋪墊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2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向往城市的生活嗎?座座高樓林立,小車川流不息,人們衣著時髦風尚,仿佛生活在時代的前沿,可有的人對城市的珍愛并非這些,而是代表城市個性的事物,讓我們來看看吧!
2、板書課題,齊讀:城市的標識
3、解題:什么是標識?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課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課文
2、給字詞正音
生字:遒qiú涸hé蕓yún饋kuì忖cǔn蒡bàng啁zhōu啾jiū窠kē
3、詞語:
遒勁:雄健有力.形容樹枝.
饋贈:贈送.
蕓蕓眾生:蕓蕓:眾多的樣子.眾生:泛指人類和其它一切動物.指一大群無知無識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樣流個不停.比喻來往的人或車輛,船只很多.
壽終正寢:壽終:很大年紀才死去.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時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給課文分段
全文層次清晰,共分三個部分.1-5段為第一部分,6-15段為第二部分,16-17為第三部分.
三、研讀課文,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畫出文中讓你感觸最深的句子,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2、揣摸體會:
(1)文中對城市的雷同之處的描寫有哪些?學生找找有關的句子來回答。
出示句子:
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一鎖成一個連體人。
讀讀這句話,說說自己的理解。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作者先從反面入手,寫出了現代化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像"多胞胎",像"連體人",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等這些具體事物,用細膩,形象的語言來寫現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沒有個性。
(2)作者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合適嗎?為什么?作者寫城市中的樹,正面寫城市的標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標識:香樟樹是杭州的標識;法國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標識;榕樹是福建或廣州的標識;油松是長春的標識;圓冠榆是喀什的標識;國槐榆是北京的標識。最后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樹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將成為城市的靈魂,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城市僅存的個性。
(3)體會文章最后四段的語言,作者給予城市的樹怎樣的贊美?
3、研討感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作者為什么用大量筆墨描寫城市雷同?(鋪墊,為下文從正面寫城市的標識——樹,做好了準備)
文章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作者在本文中把樹當做一座城市的標識,其作用是表達對現代化城市樹木的珍愛,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對比修辭手法,語言親切,優美。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課后拓展:了解自己的家鄉有哪些標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作業設計:
1、完成補充練習。積累好詞佳句。
2、仿寫練習。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3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設計上能從學生佩帶的紅領巾這一實際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理解課題作了鋪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此環節我重視了課前開放,做到了課內外結合,充分體現了新理念倡導的大語文觀,體現了開放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創設良好的閱讀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教師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斷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學生做到樂讀趣學。本文的教學設計始終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著“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統一。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教學《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設計上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學生理解課題作了鋪墊,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此環節我重視了課前開放,做到了課內外結合,充分體現了新理念倡導的大語文觀,體現了開放性。
《城市的標識》教后反思
《城市的標識》是當代女作家張抗抗的作品,詳盡地描述了現代社會城市與城市之間已越來越雷同的現象,贊美了樹――城市特有的標志。
對于本課的教學,我設計了如下預習作業:
1、通過自學能夠正確認讀生字(遒 涸 蕓 饋 胞 勁);能夠借助工具書理解文中新詞的意思(遒勁 饋贈 蕓蕓眾生 川流不息 茫然無措 挺拔蒼勁)。
2、讀通課文。(出聲朗讀,至少三遍)
3、搜集、補充作者相關資料。
4、通讀課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講了哪些內容?可以分為幾段?
5、品讀課文,在自己有所感觸的地方做好批注。(描寫精彩的語句;觸動心靈的語句)
教學設計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以學生預習展示為主;第二課時以重點段落品讀為主。按照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后,有令人滿意處,也有不盡人意處。 令人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 在第一課時中,學生對于生字詞的整理還是很全面到位的。文中生僻字的讀音、書寫學生能特別注意到。對于一些好詞也能找到,并積累下來。
第二, 對于文章的段落層次學生能夠比較科學地劃分,并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三, 對于重點語段的理解、感悟有一定深度。能夠從寫作方法和作者的感情表達方面入手談自己的感受。
不盡人意處:
第一、 按照設計,每個課時都不能完成規定的內容。第一課時,文章段落層次的劃分沒有完成,推到了第二課時。那么,第二課時的內容也受到了影響,只重點品讀了有關“城市雷同”的內容,樹的描寫沒有品析。
第二、 對于文章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進行描寫的方法設計了小練筆:寫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要求:1、抓住特點;2、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學生寫得不理想。
想到,前段時間李家棟老師來我校時,針對姬老師的一堂課談到的有關閱讀教學的幾點建議,如:如何合理的安排好課時內容?如何做好重點內容品讀?如何構建高效課堂?茫然中很想聽到專家的指點。
《城市的標識》教學反思
《城市的標識》是當代女作家張抗抗的作品,詳盡地描述了現代社會城市與城市之間已越來越雷同的現象,贊美了樹――城市特有的標志。
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達到體會作者真摯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學中我重點設計了兩年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第一個問題是“假如你被擄掠到一個城市,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出多種答案,從而體會到作者真實的內心感受,喚起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珍惜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天然禮物的意識。
第二個問題是“作者把樹稱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城市的靈魂’,怎么理解?”學生的意見形成鮮明的對比。有的認為像標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門、東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還有泰山、嶗山、長江大橋等,所以作者的說法太絕對了。還有的認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后來建筑的標志雖然不可替代,但這些都無法與“樹”相比,因為只有樹才是大自然的贈與,所以作者的說法很有道理。
本文的教學設計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讓學生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圍繞著“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統一。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及作者。 2.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線索。 3.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維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
教學重點,難點
1、 通過反復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劃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提高同學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學習文章的結構布置特點。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公開課教案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考考你。同學們,我們現在在哪兒?老師現在要考考你,看大屏幕。你們知道你在哪兒嗎? 指名生回答。師:為什么呢?老師點評:看來我們只根據這些高樓大廈還真分辨不清是哪里? 2、點題。(1)、在這些絡繹不絕的城市里,你們想辨清在哪里嗎?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學習《城市的標識》。(2)、板書課題:城市的標識。指導“識” 字讀音。 (板:識shí zhì)“識”在做為記、記號意思講的時候就要讀作zhì,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文師: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自由讀一讀,注意將課文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自身想方法解決。這一課四字詞語特別多,遇到了可以勾畫下來。 生自由讀書。 2、分類學詞 1、出示詞語。自由讀一遍,邊讀邊考慮這樣分組的原因。如此相像 似曾相識 大同小異 一模一樣 遒勁伸展 寬大茂密 婀娜苗條 挺拔蒼勁 玲瓏精致 秀氣堅韌 分男、女生讀這兩組詞語。 師:誰知道這樣分組的原因嗎?能結合課文來說一說嗎? 指名生交流。 【板書:城市(相像) 樹(標識)】
三、品讀城市的相像。 1、師:自身先讀一讀第一組詞語。并在課文中找描寫城市雷同的這一局部默讀,把自身有感受的句子勾畫下來,體會一下自身的情感。 生讀書 2、在課文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的城市和城市,已經變得越來越像多胞胎了。”見過多胞胎嗎?幻燈出示圖片。這兒將城市比做多胞胎,突出了城市的什么特點? 3、引讀第二段。是的,假如你在一個黃昏被擄掠到某地,你被關在一所封閉的房間里,僅僅依靠視線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無法區分自身的所在之處。你會發現,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們相互之間竟然是如此相像。 4、在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了城市的相像?把你感受很深的句子讀一讀,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學習體會。 ①、生:那些高聳的大廈和大樓,在夕陽下閃閃發光的玻璃幕墻,尖角或是翹角的屋頂,白色或是灰色的圓柱……使你覺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識。 師:怎么理解似曾相識這個詞語的? 有新鮮感嗎? 再讀最后一小句。 ②、生:那么街道呢,滿街的霓虹紅和高架的立交橋,更讓你茫然無措。你曾試圖區分街道──卻只見窗東的“獵奇門”、窗西的“八佰伴”、南門的“肯德基”、北陽臺下的“麥當勞”……都像是你所在的那個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統鎖成了一個連體人。 師:這兒主要從哪個方面來說城市的相像? 師:作者的情緒在文中有個詞語表示出來了,你找到了嗎 ?(茫然無措。引導生讀文“那么街道呢,滿街的霓虹紅和高架的立交橋,更讓你茫然無措。” ③、生:還有街上絡繹不絕的轎車,也都像是剛剛從你那個城市蜂擁而來。本田豐田飛馳捷達桑塔納夏利……你被熟悉的車牌團團包圍。就連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來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樣啊。他們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們也戴“西鐵城”手表,持“摩托羅拉”手機;騎著山地車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處的同事們大同小異。街角上扔著一只“可口可樂”的飲料空罐,還有一只“萬寶路”的煙盒…… 師:你想告訴我們什么呀? 在這樣的城市你能找到區分城市的城市標識嗎? 5、同學們生活在這樣的城市,難怪作者會發出這樣的感慨。齊讀第六自然段。 生: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師:讀完以后,能找到讓你感受很深的詞語嗎? 生:迷失、復制 師:我們迷失在了復制過的城市里,你感覺會怎么樣? 生:無奈、迷茫。再讀一遍“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四、品味城市的標識——樹
1、讓我們從這千篇一律的城市走出來,再讀讀第二組描寫樹的詞語,感受一下。讀完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幻燈出示作者簡介:本文作者張抗抗,19歲就離開了自身的家鄉杭州市,來到了北大荒支青,她一邊參與勞動,一邊進行文學創作,寫下了大量文學作品,如《北極光》《橄欖》,當她回到家鄉,在街角那兒,發現這杭州市的標識。那棵樹—— 【板書:杭州市—— (標識)香樟樹】 3、師配樂范讀:有一種端莊的王者風度,兩人合抱粗的樹干呈深黑色,樹枝如巨大的龍爪,遒勁而伸展,綴滿了繁密的樹葉,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蔥郁。樹底下落著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陣若有若無的香氣淡淡的襲來…… 4、杭州的香樟樹怎么樣? 生交流。 5、出示香樟樹圖片自身再讀這段話,體會樹帶給我們的美麗。 指名兩生讀。 6、這一段中哪個詞語最能體現香樟樹的風采? (端莊的王者風度) 文中又是怎樣來體現他的王者風度的? 生交流:樹干、樹枝、樹葉引導理解“遒勁”。 7、還有什么?還有黑色的小果子,若有若無的香氣。 8、再讀文,興許你能變成王者,更能品味暗香。全班一起讀。
五、語言拓展
1、 你們知道成都市的標志是什么嗎?生:市樹-銀杏 市花-芙蓉 2、 出示銀杏圖。生觀賞,并試著描寫一下我們自身的“銀杏”。
六、作業。 1、 繼續學習后邊的課文。 2、 繼寫成都市樹—銀杏。
板書: 城市的標識
張抗抗
城市 樹
(相像) (標識)
成都市←——→銀杏樹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掌握生字詞及作者。
2. 能力目標: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線索.
3. 思想情感目標: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
教學重點,難點
用細膩的語言,賦予變化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志,團徽是共青團員的標志,那么,你知道城市的標志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來看一看城市的標志是什么?(板書課題)
二、理解課文內容。
1、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城市是什么樣的?(看課件)
2、看完了課件,同學們覺得我們現在的城市有什么特點?
3、課文哪幾自然段在講城市的雷同現象?請同學們速讀課文1——6自然段,劃出城市間雷同的具體事物。("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等)
(出示速讀要求)
4、過渡:這一部分里有一個難句,應該弄懂它的含義。"就 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一鎖 成一個連體人。"
這句話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
5、難道,城市中就沒有標識了嗎?從哪看出?我們城市的標識是什么呢?
6、請同學們默讀這幾個自然段,找到這些城市和作為城市標志的樹樹的特點。、
默讀 劃批 填表
7、指名展示。
8、指名讀課文。說說各個城市的標志分別是什么? 現在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城市的標識。(看課件)
9、整體讀課文,想一想:(1)、作者為什么把樹稱為城市的標識?
( 2)、作者要寫的是“作為城市的標志的樹,”為什么要用這么大的篇幅寫“城市多胞胎”現象?(出示課件)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
10、教師小結:千城一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城市與城市之間,已經變得越來越相似,城市個性不知何時被悄悄地抹殺。“曾經千姿百態、各具風韻的城市,已被鋼筋水泥、大同小異的高樓覆蓋。”在張抗抗看來,“最后只剩下了樹,在忠心耿耿地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樹,在小心翼翼地維持著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樹,用汁液和綠蔭在滋潤著這城市中蕓蕓眾生干涸的心靈,在冰冷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與人相伴的鮮活生命;在日益趨同的城市形狀中,它是唯一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志”,因此她大聲疾呼:“以心去愛我們城市的樹吧,那是大自然留給我們最后的饋贈,也是城市僅存的個性了。”這,就是張抗抗在《城市的標志》中要告訴大家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三、練筆。
城市的標志是樹,那你們的家鄉有沒有自己的標志呢?現在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把你們家鄉的標志寫下來。
板書設計: 城市的標志
杭州 ——————香樟樹
南京或上海 ——————法國梧桐
福州或廣州 ——————榕樹
海口 ——————椰樹
長春 ——————油松
喀什 ——————圓冠榆
北京 ——————國槐
《城市的標識》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當代作家張抗抗的作品。全文緊緊圍繞"標識"來寫。作者先用大量的筆墨描寫現代文明帶給城市的雷同現象,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為下文寫城市的標識做好了準備;接著正面寫城市中的標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標識,以細膩的筆觸贊美了城市特有的標識--樹,最后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將成為城市的靈魂,是大自然的遺贈,使城市僅存的個性。作者以真實的內心感受,來喚起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珍惜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然禮物的'意識,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一起發展。
同學狀況分析:
六年級的同學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這些同學思維活躍,用于展現自我,已初步具備了小組合作,識字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教學時應放手讓同學多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同時,抓住同學樂于質疑問難的特點,讓同學多問,多交流,教師及時點撥引導,進一步提高閱讀的能力。
學習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了解有關張抗抗的文學常識,識記理解重要字詞。
2、能力目標
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排比表達自身的思想情感。
3、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維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
學習的重點,難點
重點:用細膩的語言,賦予變化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知道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識,團徽是共青團員的標識,那么,你知道那些事物可以作為城市的標識呢誰來把你課前查閱的資料與大家一起分享呢(同學上課交流自身查找的資料,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師出示有關各國的國花和中國各個城市的市花的圖片和文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來看一看城市的標識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讀課文,劃出本課中您不認識的生字,新詞。
借助字典或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學會生字,新詞。
熟讀課文,邊讀邊在書上圈,點,批,注。
三,檢查同學學習情況。
1、生字:遒qiú涸hé蕓yún饋kuì忖cǔn
蒡bàng啾jiū窠kē
2、正音字:胞bāo,不讀pāo嶄zhǎn,不讀zhàn
詞語:
遒勁:雄健有力
饋贈:贈送。
蕓蕓眾生:蕓蕓:眾多的樣子。眾生:泛指人類和其它一切動物。指一
大群無知無識的人。
絡繹不絕: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樣流個不停。比喻來往的人或車輛,船只很多
壽終正寢:壽終:很大年紀才死去。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時在家平安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四,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可以分為幾段
全文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局部。
1-5段為第一局部:列舉城市之間的雷同現象。
6-15段為第二局部:寫樹才是城市的真正標識。
16-17為第三局部:喚起人們對樹的保護以及作者對自然界的崇尚。
2、同桌互讀本課中最喜歡的句段,并提出不懂的問題,能解決的在小組中解決。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我們對《城市的標識》這篇課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談談你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你還有哪些問題不理解可以提出來討論交流。
二,精讀課文,感悟重點。
(1)默讀課文,劃出城市間雷同的具體事物。
"高聳的大廈和大樓","滿街的霓虹燈和高架的立交橋","絡繹不絕的車輛","滿街的現代服飾和商品"等。
(2)出示"多胞胎連體人"相關句子,寫出了現代化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像"多胞胎"像"連體人",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
這一局部里有一個難句,應該用懂它的含義。即"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一鎖成一個連體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
(3)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難道就沒有標志了嗎你從哪看出來的(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1、第二天天亮時分,你終于在墻角那兒,從太陽升起來的方向,發現了一棵樹。
2、香樟樹是杭州的標識;法國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標識;榕樹是福建或廣州的標識;油松是長春的標識;圓冠榆是喀什的標識;國槐榆是北京的標識。
3、擁擠熙攘,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屬于那個城市的樹,如高揚的旗幟和火炬,從迷途的暗處閃現出來,為我們引領通往故鄉的交*小徑。
品讀課文,總結升華。
作者為什么要以樹作為城市的標識(出示15,16,17段朗誦)
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識別識別事務的標志。作者把樹看做城市的標識,表達了對城市里的樹木的珍愛,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樹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將成為城市的靈魂,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城市僅存的個性,提醒和號召大家維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和諧發展。
拓展延伸:
開展小調查,了解自身的家鄉有哪些標識。
課后反思:
1、公開課教案的導入能從同學的實際動身,與同學的生活實際相聯系,為同學理解課題作了鋪墊,激發了同學的閱讀興趣。此環節重視了課前開放,做到了課內外結合,充沛體現了新理念倡議的大語文觀,體現了開放性。
2、《課標》指出:"閱讀使同學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同學的閱讀實踐。應讓同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因此,我們必需為同學創設優良的閱讀情景,激發同學主動積極思維。課堂上同學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并且能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內容,提出疑難問題。教師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時在關鍵處,重點處給與點撥和引導,使同學做到樂讀趣學。
3、本文的公開課教案滲透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如利用勾畫重點,做好批注,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啟迪,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始終圍繞著"自讀生疑,再讀釋疑,品讀感悟,升華感情"這一流程,進行自主,合作,體驗,感悟。最后合作交流形成自身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自主性,探索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