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功率》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功率》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4-02-17

《功率》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功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功率是描述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掌握功率的計算公式、單位。

  (二)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例、作圖等多種方式來描述功率,能用公式計算功率。

  2.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和生產中的實際,在討論中使學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3.會設計實驗,估測功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功、功率、機械效率的區別與聯系。設計實驗估計各種情況下的功率。

  教學方法:討論法

  學情分析

  雖然我們就生活在大氣中,但由于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很可能會忽視大氣壓強的存在,因此通過演示實驗和自主性學習體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引導學生體會到大氣壓存在的關鍵。然后再通過一些生活實例和信息贈予加以鞏固和延伸。關于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可通過與液體壓強的方向類比和探究活動兩種方式得出結論,從而鞏固加深對已學的固體、特別是液體壓強知識的理解,盡管三者之間各有自己的特點。另外,通過極具說服力的實驗和問題和情景的巧妙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加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問題1: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

  ⑴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認為這兩種上樓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問題2:有一堆沙子約1t,要送到七樓上去,一種方法是把它們裝在桶里,一桶一桶的抬上去;另一種方法使用小型塔吊一次吊到七樓。你認為兩種情況下,對沙子做功是否相同?說出你的理由。

  用這兩種方法運送沙子,所用的時間是否相同?哪一個快?

  得出: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___功率

  二、關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來表示。

  2.功率的計算公式:

  3.功率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叫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1W=1J/s

  (瓦特:英國工程師、發明家)

  4.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三、介紹一些常見物體的功率:記住人平時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60~80W.

  四、設計、實施估測人的功率的實驗

  1.回顧功率的計算公式

  2.在現代生活中,在制定健身訓練計劃時,常常要測出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功率。指出在學校里,可以利用臺階進行測量。

  3.請同學根據學過的知識回答:

  ⑴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測出人的功率?

  ⑵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么?

  ⑶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怎樣的?

  ⑷設計出記錄表格實驗次數重力G/N臺階數n一級臺階高度h/m時間t/s功率P/W

  4.與同學合作,測量在不同情況下人的功率。

  5.想一想:

  ⑴還有哪些簡便的方法可以測出人的功率?(如跳繩、跑步等)

  ⑵健身教練為什么能通過音樂節奏的變化來控制學員的運動量?

  五、板書設計: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來表示。

  2.功率的計算公式:

  3.功率的單位:瓦特W 1W=1J/s,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功率》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設計思想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并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于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于質疑、勇于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后,學生收獲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獲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1.知道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知道電功率的單位是W或kW。

  2.會用電功率的計算公式P=W / t進行簡單的計算。

  3.會用電功率的概念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觀察體驗電能表表盤轉動快慢跟用電器電功率的關系。

  2.通過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探討,加深對電功率概念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重點難點

  掌握電功率的概念、公式。

  運用電功率公式計算實際問題。

  四、教學資源

  一只PZ220-200的燈泡,一只PZ220-60的燈泡,一個帶電能表的示教板,多媒體設備。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在生活中對瓦的認識。

  1.生活中什么地方經常提到“瓦”?平常所說的“瓦數大”“瓦數小”是什么意思?

  2.電器瓦數不一樣,表現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出各種不同的結果。

  (二)電功率

  1.提供一只200 W的燈泡、一只60 W的燈泡、一個接好電能表的示教板,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利用所給器材進行實驗,比較兩個瓦數不同的燈泡在消耗電能上有何不同?

  2.通過觀察電能表的讀數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3.引入電功率的概念,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

  符號:P

  單位:瓦特(瓦)(W)

  其他單位:千瓦(kW)

  1 kW=103W

  千瓦時的來歷

  “千瓦時”是電能的單位,它的由來我們能不能從P= W/ t中得出?

  看來1千瓦時是功率為1 kW的用電器使用1 h所消耗的電能。

  區分“千瓦時”與“千瓦”,一個是電能單位,一個是電功率的單位。

  4.組織學生看各種家用電器的功率,參見教材。

  學生活動

  1.在學生討論后,選一組學生說出自己的實驗思路,并對這組學生的想法進行討論和補充。

  2.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出“瓦數”不同時,電能表鋁盤轉速不同,表明了兩個燈泡消耗電能的快慢不一樣,200 W的消耗電能快,60 W的消耗電能慢。

  使學生得到直觀認識:不同用電器消耗電能快慢是不一樣的。

  播放視頻“用電能表測量電功率”。

  3.學生理解:物理學中,用“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平常所說的“瓦”是電功率的單位。讓學生對各種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電功率)有一個大致認識。

  (三)電功率的計算

  1.電功率表明了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著電器的電功率呢?

  2.應該在什么條件下比較不同電器消耗電能的快慢?提醒學生回憶“速度”定義。

  3.綜上所述,我們在比較任何電器的電功率時,算出什么即可?

  4.求一個電器的功率:一個用電器在時間t內消耗的電能為W,那么它的電功率P應表示成什么?寫出公式中P、W、t三個符號的意義及單位:

  5.用例題鞏固電功率公式的使用。

  學生活動

  1.學生討論:

  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消耗電能的多少;消耗這些電能所用的時間。

  2.相同時間的前提下,比較消耗電能的多少。

  3.單位時間內消耗的電能。應表示成:

  P=W / t

  即電功率的公式。

  W──電流做的功(消耗的電能)──焦耳(J)

  t──所用的時間──秒(s)

  P──用電器的功率──瓦特(W)

  (四)怎樣測量電功率

  1.由理論分析,電功率P與電流I和電壓U之間的關系是:

  P=IU

  I──電流──安培(A)

  U──電壓──伏特(V)

  P──功率──瓦特(W)

  2.額定功率:

  電器在額定電壓下工作時的功率叫額定功率。

  3.根據P=IU,設計一個測量用電器功率的方法。

  學生思考。

  可以測量出用電器的電流I,電壓U,根據公式P=IU計算

  (五)觀察實際用電器,分析功率問題

  1.結合教材閱讀有關信息。

  洗衣機額定電壓:220 V

  允許最大電流: 10 A

  洗滌功率:330 W

  加熱功率:1 950 W

  甩干功率:650 W

  計算這個洗衣機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2.提出問題:洗衣機的洗滌功率、加熱功率、甩干功率共多少?這里有矛盾嗎?如果沒有矛盾,在沒有看到洗衣機實物的情況下,請你判斷一下,若要洗衣機工作時不超過總功率,它是怎樣設計的?

  (六)小結與作業

  1.引導學生小結,自我完善。

  如:本節課我們探究了電功率,知道了電功率的概念、計算公式、單位;并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布置課后作業。

  六、教學流程圖

  七、教學反思

  本堂課在教法上,采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以小組合作為主要方式,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設計,親身體驗探究過程,真正做到讓學生“活”和“動”起來,同時在教學中結合了多媒體課件,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進行引導,以降低探究難度。

  本節課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電功率的概念是本節內容重點和難點之一,要巧妙地利用前面所學“速度”和“功率”的概念進行類比,使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探究電功率跟電壓和電流關系的實驗,是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要讓學生在前面實驗探究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探究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課要根據實際情境設計問題讓同學解答,在解題中激發興趣。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知識的探索去獲得研究和思維的方法,所以在在設計本教案的時盡量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來教給學生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重視獲得知識的結果,更要突出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教學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不是只要學生僅僅記住某些結論,進而發掘學生學習物理的潛能,把握物理知識內在的規律,培養學生對物理規律和概念的領悟能力,是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重視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從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出發,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能靈活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

《功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⑴力學里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計算功的公式和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什么?

  ⑵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塊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處,已知每塊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機可以在2分鐘內將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處。如果用一個工人來背,把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處所用的時間是20小時,試求用這兩種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運送到20米高處,起重機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機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運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二、進行新課

  ㈠引入

  把1000塊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處,起重機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時,起重機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個多少的問題,還有一個快慢的問題。在物理學里用功率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

  板書: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㈡功率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提問:如果起重機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它們做功的快慢?比較它們的功率大小呢?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我們已經學過,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我們用單位時間里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表示運動的快慢,與此類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來表示的。

  板書:2.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問:如果起重機在2分鐘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計算?要求學生答出:

  教師給出功率公式和單位,邊講邊板書:

  4.單位:瓦特(國際單位制)

  1瓦特=1焦/秒,1千瓦=1000瓦特。

  參閱課本,對功率的單位形成具體觀念。

  ㈢功率是機器的主要技術性能之一,簡要說明選購機器考慮它的功率時要從實際出發。

  ㈣例題:課本例題。教師要把此題分解為幾個問題逐個提出,由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題規范化。

  學生解答完以后教師講評。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P14 1—4

  五、教后記

《功率》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通過做相同功所用時間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再全面解析物理量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計算公式、單位等,通過估測學生上樓時的功率學以致用。功率是初中物理量力學功能中重要的一個物理量,也是后面將要學習的電功率的基礎,并且是生活中機械的一個重要指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的:

  一、知識和技能:

  1、 理解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公式和單位。

  2、會估測人做功的功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歸納認知功率,提高學生的自學歸納能力和交流能力。

  2、經歷估測功率,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估測功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將物理與生活聯系的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認知功率,估測功率的大小。

  教學難點:功率物理意義的認知理解。

  教具:每組鉤碼一盒、彈簧測力計一個、米尺一根、機械停表一塊。

  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漫畫:小華和小明同時從一樓到三樓。

  討論:對他們的做功情況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 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自學:功率。

  自學提示:功率的物理意義、定義、計算公式、單位。

  2、 認知:一些功率值。

  3、 活動:估測人將物體從地面提升到桌面的功率。

  討論:

  (1)實驗原理。

  (2)猜測:怎么能使功率更大一些?

  (3)測量工具和需要測量的物理量。

  三、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1、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四、學以致用,布置作業。

  1、設計方案:估測人做引體向上時的功率。

  2、收集家中用電器及其他機器的功率,并對它們進行排序。

《功率》教學設計 篇5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觸許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助。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教學流程圖

  設計內容 設計意圖 活動層面

  教材處理 師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么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 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認知層面

  想想議議學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顧“速度”的知識。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較的依據。

  物體 所做的功 所用時間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聯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知識的認識。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較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準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并以適當的事例加以鞏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鞏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以前學習過要比較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較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較路程。同理,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么方法?

  學生討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鞏固前后知識均有所幫助。

  溫故而知新,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啟發,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討論也會出現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導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較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較)。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1、 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舉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后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情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知識。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邊邊思考,邊動手進行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投影,可進行全班討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行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視,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助。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再用解題示范,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認識,讓學生拓展知識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小結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并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

  四、點評

  功率的教學一個難點,以往的教學過程按教科書的思路進行授課,課堂顯得枯燥,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本教學設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議議”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和功率的知識,最后讓學生用所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體現到學致用的樂趣。本人教學實踐證明,這節課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功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和生產中的實際,在討論中使學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學會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簡單的物理習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內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產實際中,不僅要考慮機械效率,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對于生產設計和使用機械做功時必需要考慮的一個物理量。

  我們要通過幾個典型問題的討論,理解它,認識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將1000塊磚送到15米高的樓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將磚運送到樓上。

  2、人用滑輪將磚運送到樓上。

  3、使用起重機將磚運送到樓上。

  提問:以上三種方法,除了機械效率不同外還有什么不同。(待學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個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樓,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樓上。

  提問:兩種方法所做的功的情況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題,先認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個重型的機器,需要推至距100米遠的廠房內。

  方法有三:

  1、工人們用推力推到廠房內。

  2、工人們用車推到廠房內。

  3、用馬車拉到廠房內。

  提問:三種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對比上述三例,當人們完成一定的功時,存在著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是什么?

  啟發同學得出答案:

  物體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機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樓做功快。

  例3中用馬車做功快。

  物理學里用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板書:因此,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據定義可得出:

  板書:各物理量的國際單位,寫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機器的主要技術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題】高出水面30米處有一個容積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臺離心式水泵抽水給蓄水池,1小時能把水池充滿即可,這臺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時=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據已知條件

  =V。

  =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頓。

  W=Gh

  =5×105牛頓×30米=15×106焦耳。

  答:這臺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據已知條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題內首先根據水的質量求出水重,這樣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為什么題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這是因為在實際中水泵有軸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區別,軸功率是指單獨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題內所求功率,只能滿足軸功率,那么水泵是無法工作的,因為水泵必須同其它機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軸功率的,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為功率越大,必定耗電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經濟效益的。

  作業:P177習題10、11。

《功率》教學設計 篇7

  第三節 功和功率

  教學

  目標

  1 知道力學中的功的含義。

  2 理解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

  3 理解功的計算式和單位,會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 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知道功率的物理定義,知道計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單位。

  5 會用功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重點

  知道力學中的功的含義;理解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的因素。目標4

  難點

  理解功的計算式和單位,會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目標5

  教具

  演示

  學生

  主 要 教 學 過 程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知識準備

  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樣?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

  二.引入新課

  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課并啟發學生區分“工”與“功”,進一步得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三.新課教學

  1.力學里所說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

  (1) 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F)

  (2) 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S)

  2.舉例幾個不做功的例子:

  (1)物體沒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為慣性通過一段路程,也就是沒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體由于慣性做勻速直線運動。沒受力。

  (2)物體受到力,但沒有移動距離,即通過的路程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輛汽車,汽車沒移動,推力對物體沒有做功。

  (3)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動了距離,但移動的距離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沒有對桶做力。

  3.功的計算,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1)功的計算式:W=FS

  (2)功的單位:焦耳,1焦=1牛米。

  (3)功的大小與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成正比,跟物體通過的距離成正比。

  4.1焦耳的物理含義:在1牛頓力的作用下,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是U額 , P實>P額 較亮

  (設計意圖:在實驗的基礎上,對比電壓

  表的示數與小燈泡的發光情況,降低對實

  際電壓與額定電壓,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

  的理解。)

  【鞏固提升】標有“6V 12W”字樣的燈泡

  正常工作時的電流是多少?燈泡的電阻

  是多少?若將其接到3V的電路中,燈泡

  的的實際功率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利用數字進一步

  加深對實際功率與額定功率間關系的認

  識。)

  【過渡】通過實驗同學們知道了,小燈泡

  兩端的電壓改變時,小燈泡的實際電功率

  也會隨之改變,我們能否測出小燈泡不同

  電壓下的電功率呢?

  【問題引導】

  1、 根據什么原理去測量?

  2、 實驗中要用到哪些器材?

  3、 實驗電路圖是怎樣的?

  4、 連接電路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怎樣測量小燈泡才的額定功率?

  ( (設計意圖:由于下節課學生將通過實驗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所以本節課要在學生測電阻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明確實驗原理、器材、方法等,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討論總結:

  電流通過電吹風做功較快。因為電吹風接在電路中時,在相同的時間里,電能表脈沖指示燈閃爍的次數多,說明消耗的電能多,即電流做的功多,所以電流通過電吹風做功較快。

  分析比較討論總結:

  電流通過電吹風做功較快,因為電能表脈沖指示燈閃爍相同的次數,說明消耗的電能一樣多,即電流做的功相同,電吹風所用的時間短,所以電流通過電吹風做功較快。

  學生思考并回答:

  燈泡;比較電流做功快慢的方法:利用電流所做的功除以做功所用的時間,求出電流在1s的時間所做的功,進行比較,1s內做的功越多,做功越快。

  共同總結出電功率的定義:電流所做的功與做功所用時間之比。

  記住電功率也用P來表示。

  根據電功率的定義寫出公式:P= ,明確P—電功率;W—電功;t —時間。

  寫出公式,代入數值,進行計算:

  P電燈= = =100J/s

  P電吹風= = =300J/s

  知道功率的單位:

  J/s

  W、1W=1J/s

  kW、mW

  共同總結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1kW=103W

  1W=103mW

  認真閱讀資料,了解不同用電器的電功率。知道電功率是用電器的一個重要標志。

  和老師一起分析題目,思考解題方法,完成解題過程,注意解題格式的規范性。

  掌握公式:P = UI

  結合上節課所學的

  電功的單位J和kWh,得出兩組對應的單位:

  J-----W------S以及

  kWh-----kW----- h,明確1 kWh的意義。

  分析題目,試著解決 ,進一步規范解題格式。

  學生觀察思考

  分析總結:

  小燈泡的發光情況不同

  小燈泡的電功率不同,越亮電功率越大。

  小燈泡兩端的電壓的改變。

  觀察認識用電器銘牌,交流討論。

  “220”是指電壓為220V。

  “25”是指電功率為25W。

  認識額定電壓、額定功率,并總結定義。

  展示收集的用電器的銘牌,并介紹額定電壓及額定功率。

  動手實驗:調節小燈泡兩端的電壓,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比較得出:

  U實=U額, P實=P額 正常

  U實

  U實>U額, P實>P額 較亮

  討論交流,完成練習

  解:I= P額/ =12w/6v

  =2A

  R=U額/ I =6V/2 A

  =3Ω

  P實=U2/R=(3V)2/3Ω=3W

  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結合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思考。

  討論交流,解決以上提出的問題,明確實驗原理(P = UI)、

  器材、電路圖、步驟等。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見附件1 學生討論發言,梳理本節知識要點

  四、課堂檢測 教師巡視、講評 完成檢測題

  見附件2

  五、布置作業 出示思考題題目 見附件3 課后完成

  【板書設計】

  §18.2 電功率

  一、電功率

  1.物理意義: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 其中P-電功率

  W-電功

  t-時間

  3、單位:國際單位: W,1W=1J/s

  換算關系: 1kW=103W 1W=103mW

  二、 千瓦時的來歷

  1kWh=1 kW×1h

  三、 額定電壓、額定功率

  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唯一)。

  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正常)工作時的功率(唯一)。

  四、電功率的測量

  原理:P = UI

  【教學反思】

  1、本節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在建立“電功率”概念時,首先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利用脈沖式電能表進行直觀比較,讓學生形象認識到電流通過用電器做功快慢不同。再通過不斷深入的分析,逐步得出比較電流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2、對于額定電壓與實際電壓,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部分,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首先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到電功率的變化,再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具體認識電功率的變化關系,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

《功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⑴力學里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計算功的公式和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什么?

  ⑵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塊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處,已知每塊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機可以在2分鐘內將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處。如果用一個工人來背,把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處所用的時間是20小時,試求用這兩種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運送到20米高處,起重機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機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運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二、進行新課

  ㈠引入

  把1000塊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處,起重機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時,起重機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個多少的問題,還有一個快慢的問題。在物理學里用功率這個物理量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

  板書: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㈡功率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提問:如果起重機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時間也不同,如何比較它們做功的快慢?比較它們的功率大小呢?

  啟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我們已經學過,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我們用單位時間里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表示運動的快慢,與此類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來表示的。

  板書: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問:如果起重機在2分鐘里完成1.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計算?要求學生答出:

  教師給出功率公式和單位,邊講邊板書:

  單位:瓦特(國際單位制)

  1瓦特=1焦/秒,1千瓦=1000瓦特。

  參閱課本,對功率的單位形成具體觀念。

  ㈢功率是機器的主要技術性能之一,簡要說明選購機器考慮它的功率時要從實際出發。

  ㈣例題:課本例題。教師要把此題分解為幾個問題逐個提出,由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題規范化。

  學生解答完以后教師講評。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P14:1—4

《功率》教學設計 篇9

  —新授課

  ★整體設計說明★

  本課由生活中實例引出功不僅有多少之分,還有快慢之分,再通過前面已有的速度概念,幫助學生遷移建立新的概念——功率。并借助速度知識,遷移得出功率的定義及計算公式。

  ★教材分析★

  這節要通過功、功率的教學,為學生了解“能”做鋪墊,然后通過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及其轉化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力學中的功和能的關系。為后續學習內能以及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恒打基礎。課程標準要求知道功率的概念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功率的定義、計算公式、單位及生活的應用。

  教學中首先通過實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做功不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進而引出“功率”這一物理量;接著通過與“速度”這一物理量的定義方法的類比,從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義,推導出功率的計算公式;在介紹功率的單位瓦特時,可以簡單介紹瓦特的生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汽車爬坡時換檔減速這一現象,推導p=fv,知道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計算功率,并能用其解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對功的概念已經建立,能夠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并且已經學會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常用方法,知道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及公式。這些都對學生學習功率做了很好的鋪墊,將有利于學生對功率知識的理解。

  ★學法引導★

  不同物體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往往不同,也就是說,在力對物體做功的實際問題中,不但存在著做功多少的問題,還有做功快慢的區別。物理學中如何來描述做功的快慢呢?引導學生采用類比的方法,用類比描述運動快慢的方式來思考如何描述做功的快慢。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和功率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用p=w/t進行解題。

  (3)正確理解公式p=fv的意義,并能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2)通過對功率概念的建立,讓學生充分領略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廣泛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同學們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種類及其計算

  難點:

  功率的表達式p =f·v的物理意義和運用。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5分鐘)

  要求:地上一共有6捆完全相同的書,每人搬3捆放到桌面,比一比,看誰更快搬完。

  教師:兩位同學誰做的功多?

  學生1:因為他們搬的書一樣重,而且把書搬到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兩人做功一樣多。

  教師:兩位同學誰做功快?

  學生2:完成的功相同,但×同學花的時間更少,所以他做功更快。

  【設計意圖】課始,通過學生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力對物體做功時,不僅有做功多少之分,而且有做功快慢之分。總結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引出本課的主題。

  教師: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它們做功快慢的?

  學生3: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

  教師:還有其它辦法嗎?

  學生4: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說明: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可能有問題或不完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認識。

  二新課講解

  一功率(約5分鐘)

  教師: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時間均不相等時,如何來比較做功的快慢?

  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引發學生思考:當做功多少和做功的時間均不相等時,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做功的快慢,引出比值法。

  教師提示:在前面我們學過:當物體運動路程和時間均不相等時,我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呢?

  學生討論:

  我們引入了速度用以比較單位時間里物體通過的距離。

  而且采用比值法定義速度,其計算公式是:

  教師:為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功率,用符號p表示。

  (板書功率的物理意義)

  教師:請思考:大家能用類比的方法給功率下一個定義嗎?

  學生:定義:物體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板書功率的定義)

  二功率的計算:(約5分鐘)

  教師:大家能類比速度得出功率的計算公式嗎?

  學生:計算公式:

  (板書功率的定義式)

  教師:請一位同學正確地說出定義式中各個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單位。

  學生:w→功→單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時間→單位:秒s)

  p→功率→單位:焦耳/秒(j/s)

  教師:焦耳/秒是一個復合單位,為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瓦特。功率的國際單位:瓦特,符號:w。

  教師:介紹瓦特生平。

  【設計意圖】通過對瓦特生平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史,進行人文教育,并學習這位偉大科學家為了科學精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

  常用單位:千瓦,符號:kw。

  換算關系:1w=1j/s     1kw=1000w

  (板書功率的單位及換算關系)

  【設計意圖】用已知物理量速度的比值定義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該方法能夠進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對象的某些物理性質及變化規律,培養熏陶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

  三課堂例題(約10分鐘)投影

  例1.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機械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2)機械做功所用的時間越少,功率越大

  3)相同時間,機械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4)機械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5)機械做功越多,所用時間越少,功率越大。

  例2.                叫功率,功率是表示物體          的物理量。功率的基本單位是    。功率的公式是     。某臺機器的功率是800w,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           。

  例3.甲、乙兩人爬樓梯,若兩人重力之比7:6,從一樓跑上三樓兩人所用時間之比為4:5,則甲、乙兩人功率之比為       。

  例4.如圖是甲乙兩物體做功與所需時間的關系圖象,由圖可知(    )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無法確定

  例5.功率是25kw的拖拉機,它4h做的功如果由平均功率是400w的耕牛去完成,需要多長時間?

  讓學生快速思考回答,教師做適當點評。

  四、思維拓展(約5分鐘)

  教師:在路面情況相同的情況下,輕載的汽車要比重載的汽車的速度要來的快,為什么?

  教師和學生一起推導:p=

  即:額定功率一定的機器,其牽引力f與速度成反比,重載時需要較大的牽引力,因此可通過減速的方法提高牽引力。所以,重載時的速度低于輕載。

  教師:同一輛汽車,爬坡的時候比平路時慢,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交流補充。

  五達標測試(約7分鐘)學案

  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單獨完成達標測試題,對學生錯誤的題目進行講解。

  課堂小結(約2分鐘)

  讓學生歸納這節課學到的知識。

  布置作業約1分鐘)

  完成課后作業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以及達標測試演練、課后作用等方式,是運用不同的手段來考核評價學生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技能與思想方法的掌握情況。

  ★板書設計★

  一功率:

  1.物理意義: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義:物理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

  二功率的計算:

  1.公式:p=w/t   p=fv

  2.單位:w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先用兩個生活實例,并讓學生從生活實例中找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符合sts的理念。由做功一定比較做功時間及做功時間一定比較做功多少這種特殊現象,引導學生如何得到比較做功快慢的普遍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速度知識,用類比方法從而順利得出功率的相關概念、計算公式及單位。為了化解本節課的難點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從學生身邊的場景設問,讓學生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對教學難點功率的表達式p=f·v的物理意義和運用,使學生能夠較輕松地掌握。

《功率》教學設計 篇10

  名師課堂  《功率》教學設計 

  江蘇省豐縣初級中學 劉慶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并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通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在學習機械功之后,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后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通過對生活、生產實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系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實例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通過人上樓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征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于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5分鐘)

  問題: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1)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認為這兩種上樓做功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所舉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樓(如16層樓)時,乘電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從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

  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增強了生活與物理的聯系。

  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憶以前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啟發同學們思考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時間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時間,P表示功率,則可以把上式寫成P=W/t(板書)

  思考:類比速度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J/s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用字母w表示,是為了紀念英國的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它們與瓦之間的換算關系是什么?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練習:結合速度的定義、計算和單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量

  速度

  功率

  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定義

  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

  計算公式

  單位

  m/s    km/h

  介紹一些常見物體的功率,記住人平時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60~80W。

  例題:下列關于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體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C.物體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體做功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速度單位是距離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單位應該是功的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應該是J/s。

  學生積極思考,完成表格。

  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物體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時間較長,功率不一定大,A錯。物體做功時間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錯。物體做功越快,其含義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時間短,或相等時間內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確。物體做功時間長,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運用類比,從科學方法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對類比法和比值定義法有更深刻的認識,為今后研究類似問題提供方法上的幫助。

  讓學生區別做功快慢與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測量

  上課鈴響了,你和你的同伴都從一樓爬到了四樓,你們倆的功率誰的大?如何測量你們爬樓的功率?

  思考:(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測出人的功率?(在學校里,人爬樓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階臺階的高度×臺階數進行測量)。

  (2)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么?

  (3)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怎樣的?

  (4)設計出記錄表格

  實驗次數

  重力G/N

  臺階數n

  一級臺階高度h/m

  時間t/s

  功率P/W

  1

  2

  與同學合作,測量在不同情況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還有哪些簡便的方法可以測出人的功率?(如跳繩、俯臥撐等)。

  指導學生推導計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對解決車、船的速度、功率、牽引力的問題較為方便。

  計算時注意“F”的單位是N,“v”的單位是m/s,此時“P”的單位才是W。

  公式 說明,當發動機的功率一定時,牽引力與運動速度成反比。當需要較大的牽引力時,要減小其行進的速度。汽車爬坡時,司機采取的換擋減速的辦法,以獲得較大的牽引力。

  例題:一輛小轎車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隧道,若該小轎車發動機的牽引力為6000N,求:(1)小轎車發動機的功率為多少?

  (2)5秒內發動機所做的功為多少?

  練習:一輛功率為45kW的汽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30km,求汽車受到的阻力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需要測量人的重力或質量G、一級臺階的高度h、跳過的臺階數n、所用的時間t。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

  。

  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并將數據記錄于表格中。

  學生聽講并練習。

  通過估測人體登樓的功率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會用公式 解決簡單的問題。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功率》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單位。

  教學重點

  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義。

  2、能用公式P= EQ F(W,t) 解答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一、復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采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么區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為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一、復習引入

  1、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2、說出功的公式和單位。

  3、什么叫功率?它的公式、單位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問題:在施工現場,有一堆磚,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樓房上去,我們可以采用幾種方法搬上去呢?

  多種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輪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機一次吊上去。

  這幾種方法,做功哪個多?

  有什么區別?

  這幾種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樣多的,可花的時間不同。我們說他們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說,物體做功時有快有慢。為了描述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在物理學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義法。

  P= EQ F(W,t)

  P——功率 W——功 t——時間

  功率的單位:J/s,即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其它功率單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與表示單位中W的含義。

  1、回顧本節學習內容

  2、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功率》教學設計 篇12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觸許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助。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么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顧速度的知識。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較的依據。

  3、聯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知識的認識。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較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準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并以適當的事例加以鞏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鞏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以前學習過要比較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較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較路程。同理,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

  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么方法?

  學生討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鞏固前后知識均有所幫助。

  溫故而知新,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啟發,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討論也會出現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導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較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較)。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1、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舉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后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情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知識。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邊邊思考,邊動手進行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投影,可進行全班討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行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視,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助。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再用解題示范,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認識,讓學生拓展知識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并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

《功率》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的

  1、掌握用伏安法測定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和小燈泡不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2、加深對額定功率、實際功率的理解。

  3、進一步提高學生使用電流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的能力。

  (二)實驗器材

  磁性黑板,電路元件卡片一套。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每組配備干電池二節(或低壓學生電源),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各一只,“1.5伏”的小燈泡及燈座各一只,導線若干。

  (三)教學過程

  1、師生共同討論實驗預習題1~7題(在教師啟發下,教師問,學生答),邊討論邊板書:實驗目的、原理、器材、實驗電路圖、數據表格。

  當討論到實驗器材時學生回答一個器材,教師在磁性黑板上貼上相應的器材卡片。學生回答完,磁性黑板上貼有如圖1所示的器材卡片。然后讓學生觀察自己實驗桌上的器材,再回答下列問題:(下列問題在課前就寫在黑板上相應的“器材”位置處)

  小燈泡的額定電壓是_____伏;

  滑動變阻器:最大電阻值是______歐;

  最大允許電流是_______安;

  電壓表量程選_______伏;

  電流表量程選_______安;

  電源________用。

  開關一個,導線若干。

  當討論到5、6兩題,先后請三位同學上黑板,第一位同學畫出自己設計的實驗電路圖,第二位同學按照第一位同學的電路圖把磁性黑板上的圖9梍4連接起來,第三位同學把自己設計的數據表格寫到黑板上。

  2、教師講述實驗注意事項(把下面(1)、(2)兩點課前寫在黑板上)

  (1)連接電路時,開關應_____,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應置于______位置。(可對照圖9一4講述)

  (2)使U=1.2U額時,要小心移動滑動變阻器,以免因實際電壓超過額定電壓過大,燒壞燈泡。

  3、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步驟:

  (1)按照電路圖連接實物,并認真檢查各部分接線是否正確,是否符合要求,若沒有把握,可請老師檢查。

  (2)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等于額定電壓,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在數據表格中記下U、I,算出P額。

  (3)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約為額定電壓的1.2倍,記錄和計算。

  (4)使小燈泡兩端的電壓低于額定電壓,記錄和計算。

  4、實驗數據分析和小結

  (1)實驗完畢,請幾組同學匯報實驗結果,選一實驗做得好的同學將數據填入黑板上的表中。

  (2)討論

  ①從實驗看出,小燈泡在什么情況下正常發光?在什么情況下小燈泡比正常情況更亮?這樣做好不好?在什么情況下小燈泡比正常情況下暗?

  ②使用用電器時,為什么應該讓它在額定電壓下工作?

  ③若為了測定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實驗中發現電壓表的示數是2伏,那么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應向哪個方向移動?若電壓表的示數是1.2伏,又如何?(對照圖9梍4分析。)

  ④兩只額定電壓都是1.5伏的相同的小燈泡,如何連接才能正常發光?(串聯,電源電壓是3伏;并聯,電源電壓是1.5伏。)

  (3)教師小結P實與P額的三種關系和用電器只有在額定電壓下使用才能正常工作。

  (四)說明

  l、使用磁性黑板,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對于學習一般或較差,能力不夠的同學,還可幫助他們順利連接線路,做好實驗。如無磁性黑板可用絨布板(或其他)代替。

  2、器材卡片的制作是這樣:找一張較硬的白紙(如掛歷紙),裁成一個長約13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在白紙上畫出圖形,如要制作燈泡卡片,就在白紙上畫出如圖9梍5所示的燈泡圖形,用水彩筆涂上色彩,然后在紙上訂上訂書針或別上三四個圓形針,這樣燈泡卡片就做好了,就可以往磁性黑板上貼。如用薄鐵皮做也是一樣。

  3、實驗前,要向學生強調注意事項(2),在U=1.2U額的時間不要過長,盡量少損壞小燈泡。電源最好用干電池,也是為了少損壞燈泡。

  4、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完成實驗較快,可再發給他們一個“2.5V”的小燈泡,共用電池。把“1.5V”“2.5V”兩個小燈泡串聯起來,觀察誰亮?為什么?若并聯呢?

《功率》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相關內容:
  • 《燕子媽媽笑了》教案(精選15篇)

    設計思路:1、這是一篇充滿童趣的童話,語言簡單易懂,同時又蘊涵了深刻道理。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在讀中識字,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因此設計了三處讀書環節,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讀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 《列夫托爾斯泰》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一、教材分析1、教材簡析:本文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為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描畫的一幅“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示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征,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 《列夫托爾斯泰》教案(通用14篇)

    列夫托爾斯泰教學目標:1.感知對托爾斯泰的獨到細致的刻畫,體會作者的崇敬贊美之情和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2.品評語言,學習文中細致的肖像描寫,學習課文運用夸張和妙喻描寫托爾斯泰形貌的手法。...

  •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要做數學題。有的數學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訓練我們的思維,提高我們的解題能力。...

  • 《蘋果里的五角星》教案(精選13篇)

    一. 導入:1. 師:我這個蘋果想分給兩個同學吃,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生回答。2.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和蘋果有關系,先看題目《蘋果里的五角星》。...

  • 《孔繁森》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教材分析:本課講述了孔繁森收養三個藏族孤兒,并以獻血所得營養費幫助他們上學讀書的動人事堂跡,贊頌了孔繁森關心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

  • 《孔繁森》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課文,體會孔繁森是關心人民,無私奉獻的優秀援藏干部。2.結合課文理解“請求”、“懇求”的意思。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學準備: 與課文及教案配套的課件。...

  • 《峨眉山月歌》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正確運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類推遷移的能力.3.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積極探索的學習精神。...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湛江市| 康马县| 梁河县| 盈江县| 中方县| 琼结县| 长子县| 会同县| 曲靖市| 观塘区| 太仓市| 乐清市| 芒康县| 商洛市| 静宁县| 综艺| 逊克县| 乐平市| 文登市| 汶上县| 秭归县| 邢台县| 温宿县| 花莲市| 台中县| 翁牛特旗| 辽阳县| 沈阳市| 景东| 密云县| 鹿泉市| 晴隆县| 中宁县| 仙游县| 启东市| 德清县| 宜宾市| 东海县| 堆龙德庆县| 盱眙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