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混合運算》教學設計(通用2篇)
《乘除混合運算》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含有乘除法的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3、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掌握含有乘除法的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含有乘除法的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加減混合運算”,現在我們一起來做道題。
82-33+37
1、生獨立寫,投影展示。
2、說說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二、出示主題圖:
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1、指名讀題
2、師:“照這樣計算”表示什么?
想想,怎樣列出算式?在小組中說說你的算式的解題思路?
3、電腦出示線段圖
4、學生列式計算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解題思路
5、全班交流
987÷36 6÷3987
師:說說綜合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總結
師:這幾道題的運算順序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小結得出: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運算,要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三、鞏固練習
1、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計算
1225÷4 24÷614
2、 判斷并改錯
136÷3 240÷403
= 132 = 6
= 26 =18
3、學校開展節約用水活動,前4個月共節約用水312噸。照這樣計算,學校一年能節約用水多少噸?
四、課堂小結
怎樣計算只有乘除法的運算?
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又該怎樣計算呢?
設計思路
這節課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四則混合運算》的例2,在學生學習了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因此,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混合運算順序,體會混合運算順序的合理性,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新課程指出:要確立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體系。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本節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級運算的運算順序。(2)讓學生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通過思考、自主探究,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進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級運算的運算順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第三環節:多層訓練、拓展創新。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自我評價
第一個環節:復習舊知,提出問題
通過上節課學習的“加減混合運算”,做題回憶解題方法。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出示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這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決問題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維的時空,組織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觀察、交流、討論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主動建構自己的認識結構。
小結: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計算的?
第三環節:分層訓練、拓展創新
此環節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
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引入下節課知識
總結:怎樣計算只有乘除法的運算?
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又該怎樣計算呢?
這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含有乘除法的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3、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既注重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曾經碰到過,但不是很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
學生錯誤: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差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簡單的計算發生不必要的錯誤。
提高空間: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盡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于小學生的實際。更容易接受。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四則運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占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材創設了熱鬧的“冰天雪地”活動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本單元的4個例題都呈現了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及整理混合運算的畫面,以鼓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積極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不過關,主要體現在:
①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
②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如用兩種方法計算:學校開展節約用水活動,前4個月共節約用水312噸。照這樣計算,學校一年能節約用水多少噸?
③少部分同學簡單的計算發生不必要的錯誤,如39+11=40。
④抄題時抄錯數據的。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三點來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一、做作業時認真看題:抄寫在作業本上的數字、符號是否與課本上的一致,計算過程中數字、符號是否與上式一致。
二、檢查運算順序有無錯誤。
三、檢驗計算結果是否合理。
事實證明這樣能有效的減少學生計算錯誤,優化解題過程。
《乘除混合運算》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課本44-45頁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
2、能正確計算乘除混合運算。
3、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提高各方面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乘除混合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口算
200÷5 180÷6 810÷9 220÷2 333÷3 23×20 10×21 43×10 20×2 3×23 32×10 40×12 20×33 80×20 30×23
一、觀察情境圖,使學生發現數學信息(出示課件)
學生說一說從圖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二、提出問題
根據這些數學信息,師提出解決問題
1、買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錢?
2、把番茄苗移栽到種植區里,能栽多少行?
三、嘗試與探索
四、師生合作,探索新知
學生可能有三種算法
1、18÷3=6(元) 6×9=54(元)
2、9÷3=3(元) 18×3=54(元)
3、還可以列成綜合算式
匯報的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說出來,其他學生可以對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質疑,全班共同解決。
方法三的算式有乘也有除,教師小結:有乘也有除的運算叫乘除混合運算。
引導重點
1、讓學生回顧計算過程,思考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
2、班內反饋: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達成共識
連除運算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
五、練一練
自主練習第1題
買6包葡萄干要42元,買10包葡萄干需要多少元?
將條件和問題進行整理
包數
錢數
引導學生先仔細觀察畫面,找到已知信息和問題,明確數量間的關系,并獨立解決。
師生共同交流答案!
六、總結
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1:花18元買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買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們全部移栽到種植區,每行栽9棵
1、學生獨立思考,列式解決問題,教師巡視
2、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的算法。
3、班內反饋,按小組進行。
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