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敕勒歌》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敕勒歌》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4-01-21

《敕勒歌》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1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2、指導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什么?(課件出示問題,生答,然后歸納,利用課件出示答案)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四、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  從詩中看到了什么?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師:我們看見了天空,是什么樣子的呢?(生:蒼蒼   及時板書) 

  師:還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樣子的啊?(生:茫茫   及時板書) 

  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怎么樣? 

  生:很大、望不到邊等    順勢總結板書:遼闊無邊 

  還能看到什么?    牛羊  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 

  草怎么樣?  茂盛  牛羊怎么樣?  肥壯  板書:茂盛肥壯 

  回頭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狀態的景物描寫?  靜態描寫 

  草低、見牛羊呢?  動態描寫     動靜結合的寫法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板書設計: 

  敕勒歌 

  蒼蒼      茫茫    靜 

  (遼闊無邊) 

  草低      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3、“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闊  遼闊無邊    熱愛家鄉的情感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日日相伴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五、當堂背誦 

  詩歌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誦詩歌,同時請用心去感受詩中優美的景色。學生自行背誦三分鐘,然后分男、女生檢查兩遍 

  六、作業: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基于原詩、合理想象、注意抒情)    歌曲欣賞中結束本課

  上一篇:《敕勒歌》教案2

  下一篇:北師大版《敕勒歌》《靜默草原》教案及練習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誦,練習吟誦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中華文化瑰寶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與傳承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意境以及對古詩吟誦的認知、練習。

  教學道具:

  草原風光圖片、歌曲,PPT

  教學過程:

  四部教學法:讀韻味——明詩意——-寫意境——-吟詩情

  一、情景導入,豐富認知

  播放草原風光的歌曲圖片,帶學生進入學習的情景。師:同學們,草原的風光美嗎?今天,我們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個字概括了我們用話語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師(板書詩題):齊讀詩題。

  二、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1、師:聽師范讀《敕勒歌》(配樂)注意聽清字音和節奏。

  2、學生劃節奏自由練習讀。

  3、多種形式的讀古詩:同桌互讀,男女賽讀,四人小組內合作讀古詩。合作要求:①按組號順序依次讀古詩,別人讀時要認真聽。②讀完后選出讀得好的同學作為本組代表參加朗讀展示。

  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師: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還有誰想讀?

  4、師:說說他讀得怎么樣?(他讀得又流利又有感情。聽了他的朗讀,我覺得草原很大!)

  師:男生把陰山的雄偉高大讀出來了,女生把草原的遼闊無邊讀出來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意

  1師:讓學生再讀課文,由詩入畫。結合課文注釋,說說在

  這首詩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這是一幅圖畫,遠遠的是雄偉的陰山,向天空看藍天白云,美麗的草原無邊無際,天地相接,輕風一來,牛壯羊肥,若隱若現,

  2四人小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詩境:(課件展示草原風景)

  生:“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學生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四、吟誦古詩,感悟詩情:

  教師示范吟誦,讓學生談吟誦了朗讀的區別,教學生初步了解吟誦,認識吟誦符合和一些基本的規則: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吟誦時應注意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

  4、學生先自己反復練習朗讀,再指名朗讀,集體評議是否讀出詩中天地曠遠宏大的氣勢。

  五、總結拓展,升華情感

  師:

  1、聽著你們清脆、明亮的吟誦,我終于明白: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是因為有一代代的少年兒童,一直都在學習它。我們可以想象,這首詩歌誕生后南北朝時期的孩子們一起吟誦——(生齊讀——敕勒川) 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清脆的聲音吟誦著——(生齊讀——敕勒川)時間如流水,轉眼又過去了900多年,少年時代的納蘭性德,與清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明亮的聲音吟誦著——(生齊讀——敕勒川)

  2、像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就叫作——經典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少年兒童,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所以今天,我們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這種的讀書聲永不停息,中華民族吟誦文化的薪火就會代代相傳,孩子們,讓吟誦回歸語文。

  六、板書設計:

  敕勒歌

  凝練的語言:蒼茫、籠蓋、低優美的意境:一望無際、悠閑動人的聲韻:吟誦豐富的情感:

  七、作業布置:書寫類:積累與草原有關的古詩句。

  觀看類:觀看《詩歌詠流傳》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會寫“危、敢、驚”三個生字。

  2.借助拼音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3.通過看圖讀詩,使學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巔的非凡氣勢。

  教學重難點

  1.學習生字。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驚訝、贊嘆的語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你們中間有誰讀過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詩?能試著背一首嗎?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時所寫的詩。

  出示課題:夜宿山寺

  二、初讀感知

  1.教師范讀全詩,學生注意聽不認識字的讀音。

  2.學生借助拼音初讀全詩,圈出生字,多讀幾遍。

  三、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驚。

  請同學們自己先讀一讀。

  2.這些生字誰會讀?

  指名認讀,“開火車”讀,重點指導“宿”字的讀音。

  3.去掉拼音,小組檢查認讀生字。

  4.猜字游戲:老師手中拿了一個生字娃娃。

  誰來猜猜,老師拿的是哪個生字娃娃?

  四、將生字寶寶放回詩中,多讀幾遍

  1.學生自由讀詩。

  2.指名讀詞:

  高百尺、摘星辰、高聲語

  3.指名朗讀全詩。

  五、借助插圖,了解詩意

  1.出示課件或文中插圖,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這山頂寺院的高樓上,你會有什么感覺?相機出示前兩行詩。

  3.指導朗讀前二行詩。

  (1)老師配樂范讀;

  (2)學生試讀;

  (3)指名讀;

  (4)全班配樂齊讀。

  4.站在這高樓上,人們都不敢大聲說話,害怕驚動了天上的神仙。相機出示后兩行詩。

  (1)學生自由讀后兩行詩;

  (2)指名配樂讀;

  (3)教師配樂范讀;

  (4)全班配樂齊讀。

  六、創設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1.教師配樂描敘詩境,學生想象畫面。

  2.學生自讀整首詩。

  3.指名扮演小詩人,表演讀。

  4.師生配樂合作讀。

  七、選擇作業(三者選其一)

  1.自選樂曲配樂背誦全詩。

  2.給詩配畫。

  3.李白還寫過哪些詩,找一找,讀一讀

  古詩二首夜宿山寺課堂課件

  2一、使用教材人教語文第五冊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詩中的生字、生詞。

  2、理解詩句,進入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人的感受。

  3、背誦、默寫全詩。

  三、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背誦李白的詩(板書:李白)請學生背一背李白的詩。如《靜夜思》《贈汪倫》等。

  2、創設情境,理解詩題

  李白愛到名山大川去游覽。有一天,李白來到一座風景秀麗的大山。這座山太高了,等他到了山頂,天已經黑了。(板書:山)來不及下山了。可這么晚了住在哪呢?正在為難,他發現眼前有一座寺廟。(板書:寺)他就住在了這山頂的寺廟里。(板書:夜宿)李白非常高興,他站在寺廟的院子里,望著滿天的星斗,吟出一首詩,詩題就是《夜宿山寺》。請你說說:“夜宿山寺”的意思。

  理解“宿”的意思。

  3、朗讀、背誦全詩

  教師范讀全詩。

  學生練習朗讀,教師指名讀。學生練習背誦,教師指名背,全班背誦。

  4、理解詩句,感受詩境

  (1)學生聽教師背誦全詩,說說能感受到什么,再說說有哪些疑問。

  (2)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這首詩。

  (板書第一聯)李白在這首詩中寫了樓很高,你看這樓有多高?理解“危”字的意思。這里說樓有“百尺”高,不見得真有一百尺,但李白為什么要這么說?“手可摘星辰”,真的是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嗎?但如果你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四周的山都比較低,星星在你的頭頂上,還在你的周圍,這時你就不會覺得星星是夠不著的,“手可摘星辰”寫的就是詩人當時的這種感受。你想象一下,星星在你的周圍閃爍的情景,再讀一讀,體會當時李白的感受。

  (板書第二聯)說一說:“驚”和“恐”字的意思。

  我國古代有許多神話故事,講了天上住著仙人。李白不敢大聲講話,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說明李白跟這些仙人的距離近了。近到什么程度,請你想象一下。

  (3)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不但能感受到山寺的樓很高,還可以感受到這山寺的夜晚很靜。在這樣的夜里,你可以一個人面對星空,盡情的想象。

  現在你閉上眼睛,自己默讀這首詩,你好像也站在山寺的高樓上望著周圍的星星。(范讀全詩)現在你自己慢慢讀,體會體會。

  (4)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5、布置作業

  把你對詩的理解畫成一幅簡筆畫,并把這首小詩補充完整。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樂府;讀懂詩句,能夠想象詩中所描繪的風光。

  2、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天似穹廬”的比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預習作業:

  1、解決生字,熟讀課文。

  2、根據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騰格爾的《天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對草原的熱愛。

  二、背景資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數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三、詩歌朗讀:

  1、聽范讀錄音。

  2、學生自己讀,注意體會感情,把握語氣語調。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簡單評議。

  四、問題探究:(投影)

  1、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個比喻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3、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這句采用了什么寫法?

  五、小結:

  1、齊讀詩歌。

  2、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草原的無限熱愛之情。

  3、展示學生作品。

  六、拓展延伸:(投影)

  1、投影展示風景圖片。

  2、說說自己的家鄉。

  七、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且背誦默寫。

  2、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三。

  上一篇:北師大版《敕勒歌》《靜默草原》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靜默草原》教案1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5

  一、歌曲導入:

  播放騰格爾《天堂》,課件展示草原圖片。

  師:一曲《天堂》唱盡了游牧民族對家鄉的熱愛,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敕勒歌》。(課件中出示標題)

  二、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集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兼集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三、朗讀指導:

  1、播放示范朗讀動畫(聽一遍)

  2、指導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什么?(課件出示問題,生答,然后歸納,利用課件出示答案)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

  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四、重點分析:

  1、請快速把詩朗讀一遍,然后討論一下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在哪里看到的?從詩中看到了什么?(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師:我們看見了天空,是什么樣子的呢?(生:蒼蒼及時板書)

  師:還能看到草地,又是什么樣子的啊?(生:茫茫及時板書)

  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怎么樣?

  生:很大、望不到邊等順勢總結板書:遼闊無邊

  還能看到什么?牛羊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

  草怎么樣?茂盛牛羊怎么樣?肥壯板書:茂盛肥壯

  回頭再看一看,天空、草地是什么狀態的景物描寫?靜態描寫

  草低、見牛羊呢?動態描寫動靜結合的寫法

  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使詩顯得有生氣,今后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多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樣我們的作文會寫得更好。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

  3、“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天高地闊遼闊無邊熱愛家鄉的情感

  詩中將天空大地,用與牧民們日日相伴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他們謳歌草原、謳歌牛羊,就是贊美家鄉、贊美生活。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并非無人,“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

  5、在浩瀚蒼茫的自然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五、當堂背誦

  詩歌我們已經學完了,現在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誦詩歌,同時請用心去感受詩中優美的景色。學生自行背誦三分鐘,然后分男、女生檢查兩遍

  六、作業:

  將《敕勒歌》改寫為一段寫景抒情的文字

  板書設計:

  敕勒歌

  蒼蒼      茫茫    靜

  (遼闊無邊)

  草低      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6

  一、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編本教材第七單元第18課《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本組教材都充滿了想象力,給人以啟迪。《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表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對生活和家鄉的熱愛。整首詩意境高遠,語言通俗。在景物描寫上,動靜結合是顯著特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很喜歡古詩,因為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誦下來,但是對于詩的意思意境還不能領會。這首《敕勒歌》我在一年級學習“草原”這個詞語時已經推薦學生課外積累過。教學時,重點就應該放在識字寫字以及對古詩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

  創設情境法。

  四、學法

  朗讀法。

  五、教學目標

  1.會認“似”等六個生字,會寫“陰”等五個生字,重點指導“野、茫”兩個字。

  2.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草原的蒼茫與美麗。

  4.激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六、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七、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意境,激發情感。

  八、教學準備

  ppt課件。

  九、課時安排

  一課時。

  十、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播放配樂圖片)你們看了后想到了什么?

  2.回憶我們一年級積累的古詩詞,哪首與剛才看到的最相符?

  3.出示課題,師板書生書空。

  [設計意圖]利用色彩鮮明的圖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調動學生的感官,回憶以前積累的古詩,溫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與“北朝民歌”。

  [設計意圖]簡單介紹相關知識,有利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三)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相機說“野”“見”的讀音。)

  2.圈出生字,練習認讀。

  3.課件出示生字,交流識字方法。

  4.出示無拼音生字,指名認讀組詞。(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籠”)。

  5.出示帶生字的詞語,指名領讀。

  6.觀察田字格中本課要求寫的五個生字,指名說說需要注意的地方。

  7.重點指導“野、茫”兩個字,學生在課本上練習。

  [設計意圖]指導識字寫字,交流識字方法,鞏固識字。

  (四)朗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1.生看課本插圖,聽師朗讀。你聽后知道了什么?詩中寫了哪些景物?

  2.借助圖片,分行理解。(陰山、穹廬、蒼蒼、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相機引導想象畫面,指導朗讀。

  4.體會感情后再次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朗讀、想象等方式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五)激發感情,拓展延伸。

  1.出示中國地圖,回憶背誦《祖國多么廣大》。

  2.課外積累其他關于祖國風景的古詩。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鼓勵積累更多優秀古詩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7

  北朝民歌

  課文內容: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家作品常識: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圍的廣大地區。北有大青山擋風,南有黃河迂曲補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兩宜的肥美牧場。

  《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教學設想:

  本篇課文是首民歌,僅僅有27個字,卻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闊,富饒,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課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風格樸素、意蘊真淳,語言淺近明快。所以本課以閱讀欣賞為主,以課件為輔助給學生美的的體會進而美的教育。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合來體現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上課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創造一個寧靜的氛圍,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夢景。

  2利用課件展示課文內容,教師在黑板上板題目:敕勒歌。

  二初讀全詩,字詞釋義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后借助課文注釋,試著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古詩。

  二、分步解讀,把握詩境

  1解題意。讀詩題,看注釋了解題意。敕勒是一個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①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陰山下。”這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在的蒙古包。

  表現了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飽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

  ③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詩中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雖然詩中沒有寫人,但詩中并非無人,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說有一雙發現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現在詩里。在這樣“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1)油然涌起的生機感、喜悅感;(2)尤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信息的寶貴;(3)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讀本詩品悟詩意

  1讓學生再讀課文,由詩入畫。

  這是一幅圖畫,遠遠的是雄偉的陰山,向天空看藍天白云,美麗的草原無邊無際,天地相接,輕風一來,牛壯羊肥,若隱若現,這是多么自然的和諧圖呀,我們經常講,要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那不正是我們追求的生活嗎?

  2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課件展示草原風景,教師配樂朗讀)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學生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四、學生背誦本詩。

  1給學生讀背時間。

  2教師利用課件練習,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chìlèqióng廬見牛羊

  天似籠蓋

  3全班學生齊背本詩。

  4觀察課件展示風景,配樂背誦。

  五、總結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遼闊,把敕勒川所散發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氣息盡收詩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麗畫卷,可謂“詩中有畫”。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直白如畫,藝術概括力極強。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這首民歌風格奔放、雄健質樸,寥寥幾句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內蒙古獨特的壯麗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這不正是人們向往的人類生活的天堂。

  六、用課件播放《天堂》這首歌,在歌聲中結束本課。

  板述設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陰山下

  全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特寫:風吹草地見牛羊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粗獷古樸的意境,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麗。

  3、感受中華經典詩詞的魅力,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與傳承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麗。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豐富認知

  1、師:這節課,老師將帶著同學們一道去領略大草原的美麗風光,請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藍得如此純凈;地上的牧草,長得如此豐茂!

  PPT2: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會讓人心醉神迷!

  PPT3:看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們的線條是那么柔美!

  PPT4:看這些在草原上縱馬飛奔的牧民們,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快樂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這些草原風光圖,請你說說草原給你留下的印象好嗎?指名說。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去過草原,并且對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動的描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說的——(出示PPT6,師配樂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美嗎?為了表現草原的美。老舍先生這段話共用了200多個漢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僅僅用了27個漢字、短短的一首詩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現出來了。你們知道是哪首詩歌嗎?

  6、指名說、背。

  師:對!正是我們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書)——《敕勒歌》(課前用黑紙覆蓋)

  二、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1、(出示PPT7)聽師范讀《敕勒歌》(配樂)

  2、學生跟師練習朗讀《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頓,讀出詩歌的味道。

  3、四人小組內合作讀古詩。

  合作要求:

  ①按組號順序依次讀古詩,別人讀時要認真聽。

  ②讀完后選出讀得好的同學作為本組代表參加朗讀展示。

  4、請各組代表上臺誦讀古詩,強調只請前五名,要求各組代表爭取機會,踴躍上臺。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1、師:大家的詩歌讀得真好,可我想問一句:讀懂了嗎?“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它后來與另一個少數民族鮮卑族融合到了一起。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鮮卑語在牧民中間傳唱,后來才被翻譯成漢語并廣為流傳。這樣一首只有27個漢字的詩歌為什么流傳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強盛的生命力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讓我們先來看看詩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請一名男生讀——

  3、師:(出示PPT9)在詞典上,“川”字有三種解釋,請你判斷一下,“敕勒川”的“川”應當選擇第幾種解釋?(請用手勢回答)

  4、是的,“川”在此處指遼闊無邊的草原,那么“陰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詩歌?詩句“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陰山”與此處的“陰山”指的是同一座山。這座山在今天內蒙古的中部,自西向東綿延數百里。讀著這句詩,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指名說。

  5、一句“敕勒川,陰山下”,不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點,而且描繪出了一望無際的草原,連綿起伏的群山,給人以無限遼闊(板書:連闊)、無比雄偉(板書:“雄偉)的印象。請你讀,讀出這種遼闊雄偉的氣勢來——(指名讀)

  6、很好,讓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2句,請一名女生來讀——

  7、要讀懂這句詩,先要了解“穹廬”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廬”就是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氈帳,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蒙古包。請你想想看,“天似穹廬”,是說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來想象一下。

  師描述:現在,你來到了遼闊無邊的草原中央,抬頭往上看,湛藍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遠;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遠些,遠處的草原與天空仿佛連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轉過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線全都看不清了。這時,你感覺天空真像——(一頂巨大的蒙古包)把整個草原給——(罩住了、蓋住了)。

  8、請睜開眼睛——“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景象你看見了嗎?可你知道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們覺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們的家呢,這說明天空、草原在他們的眼里就是他們的——(家)

  9、家在我們的心中,永遠是我們最感溫馨和親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廬”這個比喻,既寫出了草原的空曠與遼闊,也表達出敕勒族人對于草原的喜愛之情。請大家跟我一起,讀出這種喜愛來。跟師讀——(男生讀、女生讀)

  10、讓我們懷著這種喜愛之情,看看詩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愛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齊讀,——風吹草低,現出了什么?(牛羊),現出的僅僅是牛羊嗎?只是牛羊嗎?

  “天蒼蒼”,”蒼”是什么顏色?(湛藍的顏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說,草原和天空的界線看不清楚。我們看,天空,一片湛藍;草原,一碧千里,但僅僅藍、綠兩色,是不是有些單調呢?(板書:單調)然而,風吹過,草低伏下去,現出了成群的牛羊。黃的牛,白的羊,這兒一群,那兒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會有什么人?是啊,還有穿著各色服裝的牧民。風吹草低,這一現啊,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豐富的色彩(板書:→豐富)。請你再想想,除了現出草原豐富的色彩,還現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綠色時,畫面是靜止(板書:靜止)的,而這風一吹,草一低,(手勢演示)現出了悠閑地吃著草的牛羊,騎著馬緩緩移動的牧民,草原,頓時充滿生機與活力。風吹草低,這一現啊,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的靈動(板書:→靈動)。色彩的豐富,畫面的靈動,使敕勒川變得更加美麗(板書:美麗)。

  13、為什么只有當風吹過,草低伏,才能現出成群的牛羊呢?這說明草長得怎樣?牧草長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長得十分的——(肥壯),牛羊長得如此肥壯,就現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風吹草低,這一現啊,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的富饒。(板書:富饒)

  14、小結:學到這里,相信草原的遼闊雄偉、富饒美麗,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為什么把他們生活的草原寫得這么美?他們贊美草原是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板書:熱愛家鄉)

  過渡:(指板書)正因為這首詩歌不僅寫出了草原的遼闊雄偉、美麗富饒,而且表達了敕勒族人民熱愛家鄉的感情。整首詩中畫面有靜有動,色彩富于變化,僅用27個字,傳達了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正是這首詩流傳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一首描寫草原的詩歌,能夠超過它。無論哪個人,也包括我們,只要有機會來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這首詩,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這首詩。讓我們一起,再來美美地讀讀這首詩吧!(出示PPT12,生齊讀——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聽著你們清脆、明亮、甜美的讀書聲,我終于明白: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是因為有一代代的少年兒童,一直都在學習它。我們可以想象,這首詩歌誕生后——

  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清脆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司馬光,和宋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明亮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時間如流水,轉眼又過去了600多年,少年時代的納蘭性德,與清朝的孩子們一起,用甜美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2、像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就叫作——經典(板書:經典),像《敕勒歌》、《烏衣巷》、《望天門山》、《長相思》這樣一篇篇經典詩詞,像《論語》、《大學》、《中庸》、《紅樓夢》、《西游記》這樣一部部經典著作,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板書:文化)。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少年兒童,作為新生的一代,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所以——

  今天,我們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將來,我們的子子孫孫仍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這種清脆的讀書聲永不停息,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就會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孩子們,傳承文化,我們任重而道遠!

  下課!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9

  (一)看圖畫導入課題。

  1 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自己的感受。

  2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風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這首詩寫作時間離現在已有1500多年了。寫得怎么樣呢?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 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 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 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 檢查識字情況。

  4 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了解字詞。

  1 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 教師針對學生質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 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 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 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 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 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六)指導寫字。

  (七)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敕勒歌》。

  2.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積極豁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引入:我們祖國的幅員遼闊,有數不清的美麗景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參觀雄偉壯觀的北國風光。

  2.利用多媒體或教學掛圖,展示北國風光。(教師板書詩題:敕勒歌)

  (二)通讀全詩,把握詩境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后借助課文注釋,試著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古詩。

  (三)分步解讀,品悟詩意

  1.解題意。

  讀詩題,看注釋了解題意。敕勒是一個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①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陰山下。”這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引導學生讀注釋,了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在的蒙古包。“見”(同“現”),露出的意思。

  學生質疑,討論詩意。

  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現了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飽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

  ③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詩中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雖然詩中沒有寫人,但詩中并非無人,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說有一雙發現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現在詩里。在這樣“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1)油然涌起的生機感、喜悅感;(2)尤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信息的寶貴;(3)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學生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4.感情誦讀古詩。

  這首古詩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們應該怎樣朗誦這首詩。學生先自己反復練習朗讀,再指名朗讀,集體評議是否讀出詩中宏大的氣勢。

  5.當堂背誦這首古詩。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詩歌反映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整首詩場面宏大、意境高遠、層次清楚、語言通俗。在景物描寫方法上,靜動結合是本詩的顯著特點。

  學生分析:

  這首詩歌,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誦的淺顯層面上,對詩歌的景美、情美、構思美缺少探索和體驗。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課前預習:

  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查找“樂府詩”、“敕勒族”的有關資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關圖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樂府詩。

  2.掌握生字、詞語,背誦、默寫課文。

  3.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古代文化的情感。

  評價任務:

  1.了解樂府詩。

  2.背誦、默寫課文。

  3.理解詩歌表達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PPT2)

  1.運用PPT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風景作背景圖片,

  同時滾動播出歌曲字幕。)

  的心飛臨那美麗的大草原。

  2.教師:一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傾訴了牧民對草原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令人心曠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園,一首《敕勒歌》寫盡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讓人為之陶醉。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敕勒歌》。

  板書課題,播放“學習目標”。(PPT3)

  二、自主學習,我“行”我“訴”。(PPT4、PPT5)

  (一)檢查預習,掌握基礎。

  教師請學生口頭匯報課前查閱的“敕勒族”、“樂府詩”的有關資料,然后字幕補充相關資料,重點強調紅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車、回鶻,是今天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敕勒族相當繁盛,史書記載有十二個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圍的廣大地區。北有大青山擋風,南有黃河迂曲補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兩宜的肥美牧場。

  2.《樂府詩集》將《敕勒歌》收入《雜歌謠辭》。《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主要記錄了兩漢到唐五代的樂府詩和先秦歌謠,共一百卷。傳世名篇佳作眾多,如《木蘭辭》、《陌上桑》、《十五從軍征》、《孔雀東南飛》等。

  3.生字積累(指定同學朗讀)

  敕勒(chìlè)穹廬(qióng)見牛羊(xiàn)

  天似(sì)籠蓋(lǒng)

  (二)指導朗讀,品悟詩韻。(PPT6)

  1、播放示范朗讀PPT。

  2、指導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什么?(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師生共同朗讀一遍。)

  3、自由朗讀:可以大聲朗讀,也可低聲吟唱,注意朗讀要求模仿示范朗讀把詩歌讀通、讀懂。(兩分鐘)

  4、跟讀:放示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兩遍,體會詩歌的韻律。

  5、匯報朗讀:找3人單獨朗讀,及時指導評價。

  (三)感知課文,品悟詩意。(PPT7、PPT8、PPT9)

  教師用PPT播放思考問題。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醞釀答案,在練習本上整理答案提綱。舉手搶答。

  教師活動:鼓勵學生舉手搶答,及時評價、歸納、補充學生的答案。對未搶答的題目可指定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

  1.你在詩中都看到了什么?它們都有什么特點?

  (參考答案:在詩中寫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點是蒼蒼,草地的特點是茫茫,這蒼蒼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顯得遼闊無邊。風吹過來,草低下頭,看見了許多牛羊,草的特點是茂盛,而牛羊的特點是肥壯。)

  2.“敕勒川,陰山下”一句除了說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還有何用意?

  (參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入云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另一方面,“陰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輩輩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鄉情的濃縮,是故土的代名詞,為下文表達對草原的熱愛做鋪墊。)

  3.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要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穹廬是草原的特點,用牧民們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非常親切。表現出草原牧民們對自己家園的熱愛,對草原的贊美。)

  4.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地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參考答案:草原上并非無人,“見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寫人,是為了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這樣寫使人油然涌起一種生機感、喜悅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發現精髓。(PPT10、PPT11)

  請你選擇一個角度,談談《敕勒歌》寫作上的巧妙之處。(提示:從修辭、動詞使用、詩文結構等角度談)

  學生活動:1.以小組為單位探討,把探討結果整理在練習本上。2.各組推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活動:靈活處理各組發言順序,及時肯定發言內容。學生能能圍繞答案說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詞句。

  參考答案:

  1.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廣闊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蒼茫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

  2.動詞“吹”、“低”、“見”使詩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體現了長風勁吹的豪放,吹出了滾滾牛羊,吹出了蒼茫草原的隱秘。“低”字,不僅可見草原的水草豐茂,又展現了草的動感。“草低”才顯現牛羊。動詞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寫景方法,已經耐人尋味。

  3.構思巧妙,結構上雙重反襯。一是廣闊無垠、大面積的空白,與微露的牛羊之間的襯托;二是從蒼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悅的對比。

  四、達標檢測,躍躍欲“試”。(PPT12、PPT13)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chìlèqiónɡ廬見牛羊天似籠蓋

  (二)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語句。

  1.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2.青色。

  3.遼闊,深遠。

  4.同“現”,呈現。

  (三)品味下列語句。

  1.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2.風吹草低見牛羊

  (四)問答題:

  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參考答案:

  (一)敕勒穹xiànsìlǒnɡ

  (二)穹廬蒼蒼茫茫見

  (三)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這就體現了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課外練習,拓展提升。

  請將《敕勒川》改寫成一段優美的

  寫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點:

  1.課堂引入,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一堂課興味盎然。

  2本堂課學生聽、說、讀、練,調動了學生多種活動,完成了課堂目標,使學生“健康的疲勞”。

  建議:

  1.課堂導入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鐘,教師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寫作上的巧妙之處”,學生可能探究較淺,還須教師適時點撥。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敕勒歌》。

  2、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積極豁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談話引入:我們祖國的幅員遼闊,有數不清的美麗景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參觀雄偉壯觀的北國風光。

  2、利用多媒體或教學掛圖,展示北國風光。(教師板書詩題:敕勒歌)

  (二)通讀全詩,把握詩境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后借助課文注釋,試著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古詩。

  (三)分步解讀,品悟詩意

  1、解題意。

  讀詩題,看注釋了解題意。敕勒是一個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當日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①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陰山下。”這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引導學生讀注釋,了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在的蒙古包。“見”(同“現”),露出的意思。

  學生質疑,討論詩意。

  ②“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現了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飽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

  ③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詩中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雖然詩中沒有寫人,但詩中并非無人,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說有一雙發現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現在詩里。在這樣“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1)油然涌起的生機感、喜悅感;(2)尤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信息的寶貴;(3)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學生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4、感情誦讀古詩。

  這首古詩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呢!據說,在公元646年,統治中國北部的東魏和西魏兩個政權之間爆發一場大戰,東魏喪師數萬。軍心渙散,主帥高歡為安定軍心,在宴會上命大將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們應該怎樣朗誦這首詩。學生先自己反復練習朗讀,再指名朗讀,集體評議是否讀出詩中宏大的氣勢。

  5、當堂背誦這首古詩。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字,注意多音字“見”。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描寫草原的無比壯闊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

  教學重難點

  朗讀古詩,熟讀成誦,在朗讀中感受詩所描寫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激趣,揭示課題

  1.師: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課件出示:大草原圖片并配樂)

  2.師: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學生回答

  3.師:天藍藍,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畫卷呀!我們有說不完的話語來形容它、贊美它。北朝有人用簡單的27字概括了我們說不完的話語,讓我們來讀讀古詩《敕勒歌》吧!

  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結合注釋,讀通古詩。

  2.檢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廬籠罩見

  3.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學生自讀整首詩邊讀邊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讀,師生評議。(評議從讀正確方面進行)

  三、品讀詩文,熟讀成誦

  1.課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許多的蒙古包

  師:你看到了什么?

  由學生說出大意即可。

  師:詩中哪句是描寫圖中的內容?

  指名朗誦

  在圖片旁出示: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自由讀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學生質疑

  老師針對課件講述;敕勒是一種族名,敕勒川是這種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好I大家看圖,這就是陰山,多么雄偉壯闊呀!看天空就像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誰愿意來讀讀這4句詩呢?趕快試試吧!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師評:我聽出來了,陰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陰山下”。

  示范讀第1、1句。

  師評: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廬,籠罩四野。”

  示范讀第3、4句。

  分小組賽讀第1至4句。

  2.詩人還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讀讀最后3句。

  課件出示:風吹來了,草叢里露出許多的羊群。

  從圖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指名回答:誰愿意來讀一讀?

  教師評價放在學生對詩的感受上。如:老師看得出你真的喜歡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彎了腰,訃我們看到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請大家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小組互相聽一聽,看誰讀得棒,把掌聲送給他。

  全班交流朗誦。

  4、評比“背誦高手”,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背下古詩。

  四、小結

  五、拓展

  1.今天我們學習《敕勒歌》這首詩,你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2.大草原就是—幅美麗畫卷,趕快拿出你的紙和筆把它畫下來吧!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14

  (一)看圖畫導入課題。

  1出示插圖投影片、掛圖或光盤。使學生面對反映北方草原風光的圖景,說一說看到的情景,抒發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描寫北方草原美麗風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這首詩寫作時間離現在已有1500多年了。寫得怎么樣呢?

  請同學們聽錄音——放課文朗讀錄音。

  3解題。

  (二)讀通詩句,認識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通順。

  2在課文中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正確。

  3檢查識字情況。

  4檢查指導讀課文,把詩句讀流暢。

  (三)讀懂詩句,了解字詞。

  1自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嘗試互相解疑,教師點撥講解難懂的詞語句子。

  2教師針對學生質疑講一講詩句的大意,學生仿照口述。

  (四)反復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1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將學生帶入情境。

  2學生自己讀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指名讀,評議指導,反復練習。

  3多種形式開展朗讀比賽。

  (五)看圖有感情地朗誦。

  1再次出示圖畫,學生看圖練習背誦。

  2小組選代表到臺前看圖吟誦,評議后齊背。

  (六)指導寫字。

  (七)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

  上一篇:《竊讀記》教學設計

  下一篇:《敕勒歌》教案2

《敕勒歌》教學設計 篇15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2個生字,認識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領略遼闊壯美的草原風光,增強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說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這首民歌描繪了我國內蒙古陰山腳下土地遼闊、牧草豐茂、牛羊肥壯的草原風光。反映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 

  “敕勒川,陰山下”,這句詩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陰山腳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句寫天空像圓圓的蒙古包大屋頂,籠罩著大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句主要寫草地。在藍藍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邊,風時時吹來,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壯的牛羊從草里顯露出來。  整首詩場面宏大,意境高遠,層次清楚,語言通俗,充分表達了牧民對草原風光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課文插圖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風光的圖畫。 

  課文朗讀錄音帶,《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盤(或錄音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本課生字不多,要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記住字形,教學中要專設環節檢查指導。  2寫字教學。 

  廬:半包圍結構,字體偏斜,書寫時應特別把握好字的重心。“廣”字旁的橫,不要寫得過長,第三筆撇,應寫作豎撇。里面“戶”字的寫得開闊些,末筆要寫成豎撇。 

  蓋:上下結構,上邊是美字頭,下邊是皿字底。 

  (三)詞句教學 

  敕勒歌:敕勒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陰山:陰山山脈,大部分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 

  穹廬:蒙古人住的圓形帳篷,也稱蒙古包。 

  籠蓋:籠罩、遮住、蓋住。 

  蒼蒼:深青色,本課可理解為藍藍的。 

  茫茫:遼遠,沒有邊際。 

  本課的詞語,大多數是憑已有知識理解不了的,教師應在學生通讀詩句的基礎上講解。詩句的理解,要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插圖加以體會,然后通過反復朗讀,加深理解。這首詩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陰山腳下。 

  天像圓圓的大屋頂,籠罩在原野上。 

  藍藍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邊, 

  風吹過來,草低下了頭, 

  露出了一群群肥壯的牛羊。 

  (四)朗讀、背誦指導 

  在指導讀的過程中,結合看插圖投影、看錄像、聽音樂等,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詩的意境。朗讀指導可參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指導朗讀這首民歌時,教師要多示范,必要時可領讀難句。只要在教學中采取各種形式多讀,就會熟讀成誦。 

  (五)練習提示 

  課后1、2題,應在教學過程中完成。課后第3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通過讀詞語,體會“蒼蒼、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時,有不同的含義。應聯系事物特點去體會。 

  天蒼蒼:形容天空藍藍的。 

  松柏蒼蒼:形容松柏翠綠翠綠的。 

  白發蒼蒼:形容頭發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沒有邊際。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沒有邊際。 

  云霧茫茫:形容云霧濃厚,看不清楚。 

  (六)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用1課時。 

  四、參考資料 

  《敕勒歌》見于《樂府詩集》的《雜歌謠辭》類,是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帶。這首民歌雖僅27字,卻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渾壯麗、蒼茫遼闊的北方大草原的畫面。

  上一篇:《敕勒歌》教案1

  下一篇:《敕勒歌》教學設計3

《敕勒歌》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我的家》教學設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情感、知識、技能)1、得要尊敬老人、愛爸爸、愛媽媽。2、能正確、清楚、響亮地用一句話回答自己家的地址,家里有哪幾個人。重點 能正確、清楚、響亮地各用一句話回答課后三個問題。難點 用普通話正確練說。...

  • 《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教案(通用14篇)

    教學過程:1,導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學習了法布爾先生認真觀察昆蟲,寫成了著名的《昆蟲記》一書。今天,老師要向你們介紹另一位科學家,魏格納。...

  • 《我的家》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能跟隨老師念兒歌,初步感受兒歌歡快的情緒情感。2、喜歡上幼兒園,感受幼兒園也是小朋友的家。3、感受兒歌的韻律,喜歡念兒歌。...

  •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設計思路】“課的第一錘重音要敲在學生的心坎上”。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引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指導學生按照整體一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教給方法。...

  • 《小小竹排畫中游》教案(通用13篇)

    老師:這是什么?(出示課件。)學生:竹排。老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欣賞美麗的風景好嗎?出示課件老師:你們看到什么風景。學生1:小魚。學生2:禾苗。老師: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學一首好聽的兒歌(課件出示課題“小小竹排畫中游”)。...

  • 《賀年片》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識字方法獨立識字,會認10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2.教會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通過電腦課件動畫的演示讓學生理解祝福的話語的意義,從而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 《地球的清潔工》教案(精選14篇)

    活動目標:1、傾聽故事,了解故事中每種動物和植物的本領。2、嘗試大膽講述動植物的特殊本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產生保護環境的愿望。活動準備:與故事內容相匹配的圖片;搜集其他可以做地球清潔工的動植物圖片。...

  • 《噸的認識》教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⒈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⒉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⒊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

  • 《足走左右》教學設計(精選2篇)

    之一佚名 教學目標:1、學會“足”“走”“左”、“右”4個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義,會正確書寫。2、初步學會分辨左和右。3、懂得小學生要積極參加各項體育活動,鍛煉身體。...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锦屏县| 内丘县| 海安县| 大悟县| 辉南县| 德格县| 英超| 眉山市| 历史| 全椒县| 大渡口区| 寿宁县| 博罗县| 南华县| 泾源县| 古交市| 正镶白旗| 武鸣县| 普宁市| 防城港市| 布拖县| 云浮市| 盐城市| 长宁区| 阜新市| 包头市| 黑水县| 阳春市| 德州市| 含山县| 玛纳斯县| 宁强县| 铜梁县| 仪陇县| 沂南县| 平湖市| 河津市| 丹巴县| 尼玛县| 厦门市|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