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回鄉偶書》教案(通用13篇)

《回鄉偶書》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16

《回鄉偶書》教案(通用13篇)

《回鄉偶書》教案 篇1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老年回到家鄉后,感到時光飛逝而寫下的一首古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看了幾張生活中的實物照片,請同學們用自己知道的古詩來描述,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指導學生弄懂詩意時,我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三種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小組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我加入配樂詩朗誦的環節,進一步指導學生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本課的四個學會字。認識一個會認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誦讀課文。

  3、體驗作者重歸故里的情感;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

  課件;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在生活中運用古詩,導入新課:

  1、播放課件,圖片:西塞山前飛白鷺;幾只游水的白鵝;一處壯觀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樹。

  師:大家能用學過的詩句來描繪我們看到的景象嗎?(生背誦相關古詩詩句)

  師小結:一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它們。

  2、讀題;偶字注音;再讀。

  3、板題、釋題:回鄉偶書(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說詩句,讓古詩走向生活,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古詩,明白學習古詩的作用、意義,感受古詩的魅力。

  二、初讀古詩,讀準生字詞。

  1、自由地大聲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生劃出生字,師出示字卡。同學們看看這些字詞讀準了沒有?

  指名讀小老師帶讀齊讀

  3、指名讀字;師: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讀全詩:聽一聽字音讀準了沒有?

  5、指名讀,生評議。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交給學生讀的目的,讓學生讀有所獲。

  三、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品詞析句。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鄉音:家鄉的口音,方言。

  無改:沒有改變。鬢毛:鬢角的頭發。

  相識:互相認識。何處:什么地方,哪里。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師:年少的時候,我背著行囊離開了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學,可這一走就是幾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時,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來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們樂呵呵地圍著我問長問短,有的說:老爺爺,您找誰呀?有的問:老爺爺,您從哪兒來呀?我笑著看他們,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們哪里知道,眼前的這位老人就是他們爺爺輩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很多事都發生了改變,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老師用自己的話,把古詩說成了一個故事。)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逐步領會詩句意思,其中的三種求助方法還能幫助學生閱讀其它古詩。特別是老師把編成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濃。

  四、自讀感悟,體驗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1、想想作者賀知章此時的心情。

  老師過渡:是呀,作者小的時候離開家鄉,年紀大了才回來,家鄉的孩子見了他都不認識,我們怎樣能讀出作者內心的感慨呢?

  2、生自由練習。

  3、指名讀,生評議。(師提示,為了表達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

  4、生再試讀。可以站起來,自由加動作。

  5、指名配樂朗誦。(放課件:配畫配音古箏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通過古詩壓韻和古箏音韻的結合,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語言美。

  五、學寫本課生字。

  1、老師指導書寫鄉、改;

  老師示范寫鄉,學生仔細觀察。想想它和我們學過的哪個部首有些相似。

  老師示范寫改,學生分析其字形。

  2、學生描紅書寫。

  六、布置作業;

  老師:這首古詩學得不錯,今天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作業呢?生各抒己見,師幫助歸納。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2、背誦古詩,畫一張《回鄉偶書》的畫;

  3、背誦古詩,把《回鄉偶書》編成故事講給其他人聽。

  老師: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明天老師等待著你們的精彩作品。

  設計意圖:作業的自主選擇,學生的興趣很濃,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通過讀詩、背詩所獲的體驗來描繪古詩中的場景,來描述古詩所講述的故事,還可以通過課堂上背誦練習,字詞書寫練習來完成默寫古詩這一更高的要求。

《回鄉偶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2個字,會寫三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

  2、過程與方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學古詩,在讀、想、演中理解詩的意思及所表達的情感。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熱愛家鄉。

  重點難點:

  大概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PPT

  教學過程:

  一、背詩導入。

  1、同學們,你們會背哪些詩了呢?我們來回顧一下

  2、課件依次展示《村居》、《靜夜思》、《雜詩》詩歌的圖片。 師:同學們上面的每幅圖體現了哪首詩呢? 第一幅圖體現的讓全班來回答,后兩幅請兩生答。

  3、師:,幾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這就是詩歌的神奇之處。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新的詩歌(板書)請生齊讀課題。

  4、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啊?(生答)那你們知道關于賀知章的資料嗎?請生答。師補充

  師:請小朋友們自由地大聲地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字圈出來,然后去查查它的字音。

  師:好了是嗎?那老師要來考考你們了,看你們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讀準了。(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誰愿意來試試?(2個)下面我請一位小老師來帶領大家讀,誰行?(1個) 我們一起來準確地讀一讀。(生字偶、鬢、衰、客、何)

  師:嗯,同學們真棒,把生字詞的音都讀準了。接下來呢老師要請幾個勇敢的同學來讀一讀這首詩,誰來?請生來讀。(聽生的生字詞讀對了嗎)兼師點評讀錯的。

  師:剛才那幾位同學都讀好了,我們其他同學也不會輸給他們吧!現在讓我們全班齊讀一遍吧!(贊生讀得響亮)

  二、教生字詞。

  師:同學們,我們把課文讀完了,請看上大屏幕。(出示要寫的字)我們這節課要學會寫這三個字。這三個字你們覺得哪個字難寫呢?(生答偶)

  師:同學們,偶字是什么結構的字呢(生答)師在黑板上寫

  一遍叫生觀察,在說筆順,再讓生數書空寫。最后請一個同學上黑板寫(贊揚)最后讓學生用本子寫。

  三、師教生朗讀技巧并背誦。

  師:同學們真聰明,另外兩個字都會寫了!接下來我們再來讀一讀課文。

  師:同學們都讀 得很認真,并且讀得很大聲,但是有一點不足的是同學們讀得不夠有感情。(師范讀,生讀)贊揚生,再請男生讀,女生讀,第幾組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都快趕超老師了。接下來老師給你們五分鐘的時間讀一讀詩歌把它背下來。(生讀背)

  師:(拍手表暫停)有哪位同學背出來了呢?請幾位同學來背,師點評并贊揚,最后,說:“現在我要請大膽的同學都站起來背一背。(學生都紛紛站起來背)夸贊生的勇敢。

  四、讓學生說一說對詩歌的理解。

  師:“同學們,我們都把這首詩背出來了,那大家在想一想這首詩說了什么呢?(讓生思考)

  師:“同學們都想好了嗎?那誰來說一說呢?請生來說一說對這首詩的理解。(贊揚生真棒)

  師:同學們都知道了,詩歌里說有一個人很小就離開了家鄉,到了很老才回來,那老師給你們提一個問題:這個人是誰呢?你們怎么知道的呢?(生思考)

  師:誰來?這個人是誰?

  生:“(某個)是賀知章本人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說出了詩人從小離開家鄉。

  師:“真棒!”大家表揚他。

  師:“那老師還有個疑問,那客又是誰啊?

  生:是賀知章本人。生答

  師;同學們可真棒啊,都回答出了老師的問題。這首詩就是寫賀知章爺爺自己,他三十多歲外出做官,八十多歲才回來,回到家鄉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在全班誦讀一遍這首詩,去感受賀知章爺爺的思想感情吧!”

  生讀。

  五、課后作業。

  要求會寫的字一個寫一行。

  六、板書。

  回鄉偶書

  偶 客?賀知章

《回鄉偶書》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 會認“偶、鬢、衰”3個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 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點難點:

  誦讀古詩,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1、復習: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詩就是一塊富有魅力的瑰寶。同學們,瞧瞧看,這首著名的《詠柳》還記得嗎?我們一起背一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詩人——賀知章。

  2、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他的另一首古詩,請大家手書空,和我一起來寫詩題。正音。

  3、這首詩就是詩人80多歲回到家鄉后偶然寫下來的,齊讀課題。

  4、到底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走進詩歌去細細品讀。

  二、 初讀古詩

  1、 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檢查生字

  3、 檢查詞語:鬢毛衰 鄉音 相見 相識

  4、 詞語讀得這么好,相信古詩一定能讀得更流利,自己試一試。

  5、 節奏讀

  (1)標出節奏,指名讀。

  (2)齊讀

  (3)教師示范,講方法:一行一行地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 品讀第一句

  過渡:讓我們先看看第一行。

  1、 點生讀

  2、 師問:少小是什么意思?讀。

  3、 在這行詩中有一個詞的意思和它相反,誰找到了?你來讀。

  4、 介紹背景:賀知章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鄉,80多歲才回到故鄉,此時他會是什么心情?

  帶著你的感受讀一讀。還有誰來讀?

  5、 為什么賀知章要時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鄉?是的啊,由于種種原因,思念家鄉的賀知章卻不能回家,他的內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師范讀。

  6、 此時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讀。

  7、 幾十年過去了,他的樣貌會發生了什么變化?但是什么沒有改變?(鄉音)請你讀第二行,點評。教師點評:由于深深地眷念這愛自己的家鄉,他無法忘記那一口家鄉話。齊讀。

  8、 從離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牽掛著自己的家鄉。齊讀第一句。

  四、 品讀第二句

  1、過渡:年近老邁的賀知章終于回到了家鄉,走在這鄉間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圖,他碰見了誰?(小孩)自由讀第二句,聽聽他們會說些什么?

  2、孩子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位老爺爺,自然是不認識的。面對這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會怎么問?

  3、感情指導讀“笑問”“何處來”

  4、教師引讀:天真的孩子笑著問詩人的一句話,卻讓詩人感慨萬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卻被孩子們當成了客人,這一個客字讓他多么的無奈呀!教師讀。點生讀。 他分明是回家,卻被當成了來做客的外鄉人,他多么的難過呀!點生讀。

  5、 齊讀:詩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著家鄉,卻被大家當成了客人,他內心真不是滋味。

  (齊讀)

  五、 背誦

  1、 自由練習背誦。

  2、 配樂背誦。

  六、 拓展:《回鄉偶書》(二)

  板書設計:

  古詩誦讀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 老大回 又

  鄉音未改 鬢毛衰 悲

  相見 不相識 又

  客 何處來 喜

《回鄉偶書》教案 篇4

  一、導入

  1、這節課我們學習賀知章寫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2、板書課題、解題。

  二、學習《回鄉偶書》。

  1、簡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誰來介紹一下這首的作者?

  2、齊讀、指名讀。考慮:這首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課文注釋和自學詩句,記下不懂的問題,然后小組討論。{同學自學討論}

  4、同學們學得真起勁,那么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首詩,高不高興?那么放學回家后把這首詩給家長講一講好不好?

  (1)分角色試練扮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

  (生談)

  5、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能不能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6、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7、《回鄉偶書》描繪了詩人告老返鄉不被相認的情景,那么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身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組內進行編演

  (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師生評議。

  8、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9、感情朗讀、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業。(任選一題)

  1. 為《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2. 編故事。

  反思: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小朋友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同學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扮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和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同學的腦海里。

  愛扮演是同學的天性。同學要扮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扮演過程。因此,課堂扮演能促進同學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同學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回鄉偶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三、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時間:1課時

  第一課時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

  2、揭示課題:《回鄉偶書》

  二、初讀感知

  1、范讀《回鄉偶書》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認讀生字:客 何

  說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并用它們組詞。

  4、說說你在預習中知道了什么?

  5、質疑并適時解疑。

  6、看圖說說《回鄉偶書》這首詩的大意。

  7、我會說:

  賀知章小時侯離開自己的家鄉,直到老了才回來。在鄉間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們 地問:“

  。”

  三、朗讀感悟

  1、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身邊,你的心情會怎樣?

  2、指導感情朗讀(師范讀、指名讀、生自讀、 小組讀、展示讀)

  (第一句:語速稍慢,讀出詩人離鄉之久。第二句:“無改”讀得昂揚一些,“衰”讀得起伏一些,讀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第三、四句:語速稍快,讀出兒童的天真活潑、驚奇。)

  3、背誦這首古詩,看誰先背下來。

  四、實踐活動

  1、借助課文插圖和詩句進行想象,小組合作表演《回鄉偶書》。

  2、師生評價表演情況

  五、指導寫字:音 客 何

  先觀察字的特點,再描紅、臨寫,最后評一評。

  六、拓展活動

  課外閱讀古詩,開一次古詩朗誦會 。

《回鄉偶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3、體會詩中的真實情感,懂得熱愛家鄉。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朗誦古詩。

  教學難點:深入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準備:錄音機、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學:以故事導入。師: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嗎?不過,在聽故事時,老師有個要求,請你邊聽邊在腦海中想像故事的情節,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個大雁南飛,秋風蕭瑟的季節,一位老人面容消瘦,兩鬢斑白,駕著老馬車走在了闊別已久的回鄉之路上,一路風塵,一路期盼,來了村邊,幾個孩童看見了,笑著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他望著那些孩子,想到自已離家的時候也就那么大,而現在卻已背景離鄉數十年了,不禁黯然神傷,潸然淚下。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請你說說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師:就在這萬分感慨之分,老人寫了一首詩,板書《回鄉偶書》那么這位老人是誰呢?生:賀知章。

  二、自學:(一)整體感悟:1,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師讀古詩,然后讓學生評價一下老師的朗讀。2、學生劃出輕重音,節奏。再讀古詩,師生互評。(二)自學:自學古詩,看看從詩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學三分鐘。

  三、點學:匯報自學情況。學生a:我從“少小離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詩人賀知章從小就離開了家,到了很老的時候才回來。師介紹古詩背景。是啊,在賀知章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帶著他離開家鄉,四處求學,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時會吃不上飯,有時會沒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學,后來,做了官,在他八十三歲的時候,才告老還鄉回到了離開整整七十多年的故鄉,請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會想些什么呢?板書:回。請你帶著這種感情讀讀這句詩。

  學生b:我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鄉口音沒有變,但兩鬢已經白了。點撥:同學們,賀知章回到家鄉后,頭發都白了,模樣發生了變化,你從哪還能了解到。指導看圖。看到這樣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這種心情讀給大家聽。這個老人的形象我們可以用一個來概括:衰。指導書寫“衰”并與“衷、哀”進行區別。

  學生c:我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感受到孩子們見到賀知章卻不認識他,笑問他從哪里來的?點撥:看圖想像,孩子們和賀知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導感情朗讀。

  追問:那我想再問問你們,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要回到家鄉來呢?

  總結: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生答

  師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離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什么都可以改變,但沒有改的是他的一口鄉音,不能變的是他的那顆思鄉之心,那種思鄉之情。就讓我們大聲地把他的那種思念之情讀出來吧,齊詩古詩。

  四、拓展:就在他回到家鄉之后,他還寫了《回鄉偶書(二)》請大家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詩人的家鄉會有哪些變化?

  六、板書: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回

  衰            思

  識            鄉

  笑

  《回鄉偶書》說課稿(示范)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回鄉偶書》是賀知章八十多歲辭官回鄉時所作,在樸實淺易的字里行間表達出闊別家鄉十幾載,而今白首方回來之時的萬千感慨。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2、教學目標:

  ⑴認識并會寫2個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⑶了解詩的意境,感悟詩人流露出的濃濃鄉情。

  3、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二、說教法。

  1、激情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導入時以課文改編的小故事配樂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并讓學生想象當時作者的處境,從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里,為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容做好鋪墊。

  2、以讀為本,以讀悟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少分析,多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讀也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從讀中悟,悟中讀,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 

  3、立足課本,拓展閱讀。

  在課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鄉偶書》(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讓學生來學習,這是對知識的系統學習,有助于學生知識的積累,又能讓學生在進一步地學習中,更深地體會第一首《回鄉偶書》的情感。再次,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一次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賀知章濃濃的愛鄉之情。

  三、說學法。

  讓學生通過想象畫面,相互啟發,在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很輕松地理解了全詩的意思。陶行知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在 “初讀古詩理解詩意”環節中,我盡可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再全班交流。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突出課本中釋義的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步驟是一是故事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二是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初步了解古詩大意。三是朗讀感悟,在指導學生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從而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熟讀成誦。四是積累《回鄉偶書二》,通過對這首古詩的理解,深化學生對前一首古詩的理解,升華情感,達到積累的目的。

  五、說板書。

  由于課件已經出現了全首古詩,所以板書時我就挑精煉的幾個字作為板書,既總結了古詩的內容,又能突出地表現本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回鄉偶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三、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時間:1課時

  第一課時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

  2、揭示課題:《回鄉偶書》

  二、初讀感知

  1、范讀《回鄉偶書》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認讀生字:客 何

  說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并用它們組詞。

  4、說說你在預習中知道了什么?

  5、質疑并適時解疑。

  6、看圖說說《回鄉偶書》這首詩的大意。

  7、我會說:

  賀知章小時侯離開自己的家鄉,直到老了才回來。在鄉間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們          地問:“                                                                  

  。”

  三、朗讀感悟

  1、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身邊,你的心情會怎樣?

  2、指導感情朗讀(師范讀、指名讀、生自讀、 小組讀、展示讀)

  (第一句:語速稍慢,讀出詩人離鄉之久。第二句:“無改”讀得昂揚一些,“衰”讀得起伏一些,讀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第三、四句:語速稍快,讀出兒童的天真活潑、驚奇。)

  3、背誦這首古詩,看誰先背下來。

  四、實踐活動

  1、借助課文插圖和詩句進行想象,小組合作表演《回鄉偶書》。

  2、師生評價表演情況

  五、指導寫字:音 客 何

  先觀察字的特點,再描紅、臨寫,最后評一評。

  六、拓展活動

  課外閱讀古詩,開一次古詩朗誦會 。

  七、設計板書

  回 鄉 偶 書

  賀知章

  少 小 離 家 /老 大 回,

  鄉 音 無 改 / 鬢 毛 衰。

  兒 童 相 見 /不 相 識,

  笑 問 /客 從 何 處 來。

《回鄉偶書》教案 篇8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年少時離家、年老時回家的感受。

  2、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并理解古詩的內容。

  3、讓幼兒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熟練有感情地背誦。

  二、活動準備:

  flash、紙、畫筆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感受詩的意境。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古詩,想聽嗎?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兒介紹詩人賀知章。師:你們知道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嗎?(賀知章)那么你還知道他寫過哪些詩?

  2、逐字逐句講解古詩,重點講解“老大”“鄉音”、“鬢毛衰”的含義,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人少年時回家和老年詩回家鄉的情感。

  詩的大意:從前有個人很小就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做官,到他變成個老爺爺時才回家鄉,這時他頭發已經全白了,可說的還是家鄉話。在村口碰見一群小孩子,問他從哪來,他哈哈大笑:“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們怎么沒有見過你呀?”他說:“我離開這里已經好幾十年了,那時,你們的爹媽都還是小孩兒呢!”小朋友們笑了,熱情地拉著這位老爺爺的手進村了。晚上,老爺爺怎么也睡不著,想到白天孩子們居然把自己當成外鄉人,覺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兒跟著有感情地朗誦詩句。

  4、幼兒自由地為古詩配畫。

  (三)、結束部分

  請個別幼兒拿著自己畫的畫兒,邊展示給大家看邊朗誦古詩《回家偶書》。

《回鄉偶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會認“客、何、贈、汪、舟、欲、踏、潭”8個生字,重點讀準“贈”的后鼻音及平舌音,會寫“舟、乘、音、客、何、汪”6個生字。重點指導“舟、乘、客”的寫法。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教學重點:

  同教學目標1、2

  教學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兩課時

  先學要求:

  1、自學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辦法解決(如查字典、問大人、聯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

  2、正確流利朗讀古詩,不明白的地方多讀幾遍或做上記號。

  3、查找有關詩人和古詩的文字資料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復習導入。

  同學們,咱們來玩個對古詩的游戲,背誦《詠柳》。(老師背上句,學生接下句。)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位老爺爺,他的名字叫賀知章,這位老爺爺啊活了85歲,相傳在他十歲的時候,就和父親離開了家鄉去求學,離開家鄉后,和父親兩人生活十分艱苦,有的時候吃不上一口飯,有的時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賀知章克服困難堅持讀書,因此他的書讀得非常好。他和愛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兩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詩,相處得十分融洽。八十三歲那年,賀知章邁著蹣跚的步子,回到了家鄉。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們時的情景會是怎樣的?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4、解釋題目:

  通過預習,知道題目的意思嗎?(指導理解“偶”“書”各是什么意思?)

  二、學習生字

  1、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2、請學生讀古詩,其他同學當小老師評價、正音。

  3、檢查生字:生字寶寶從古詩中走出來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

  開火車讀,齊讀生字新詞。

  交流怎樣記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訴大家什么。

  三、學習古詩

  1、生字寶寶夸大家學得好,想請大家再來讀讀古詩,該怎樣讀?

  2、指名讀詩――范讀(出示課件),生畫節奏――男女生交換讀(女生讀,男生評,然后交換)――

  分組比賽讀詩――齊讀古詩

  3、交流

  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邊觀察插圖邊說出每句詩的大意。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意思?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

  “鄉音無改鬢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問嗎?

  小朋友們,賀知章在回到家鄉時頭發都白了,可見模樣發生了改變,可是什么沒有改變呢?(鄉音)

  引導理解鄉音:

  ①小朋友,咱們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講的話一樣嗎?

  ②老師給大家一句話,天氣變冷了,我們要多穿點衣服。請你們用自己家鄉的話來說說。理解“鄉音“一詞。

  詩句的意思:賀知章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鄉。這時,他的家鄉話沒有改變,但是頭發白了,模樣變老了。

  有感情的朗讀這兩行詩:詩人50多年沒有回家鄉,現在回來了,還是衣錦還鄉,見到了家鄉的許多變化,心中百感交集,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四句:

  賀知章牽著馬兒回到家鄉來到村口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誰來說說后面兩句的意思?

  孩子們看見賀知章卻都不認識,于是笑著問賀知章:“老爺爺,您是從哪兒來的?”是呀,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

  (板書:少小、老大客?何來?想家鄉!)

  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4、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5、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

  四、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生朗讀,師講大意。

  五、示范指導,培養習慣

  1、指導書寫生字

  重點指導“舟”的筆順;

  “乘、客”的撇捺要伸展開,“乘”的筆順,“客”的寶蓋頭兒不要寫得太寬。

  “音”的第二橫應當寫長一些。

  “何”字右邊的“可”字是,橫要長些,豎鉤的起筆處不要寫在橫的末端。

  2、出示課件中的生字書寫順序,師邊講解。

  3、學生試寫(每個生字各寫2個),師巡視,生寫后互檢。

  六、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少小老大

  客?

  何來?

  想家鄉!

  《古詩兩首》之《贈汪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根據注釋自學、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含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收集描寫送別的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新課:

  1、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贈汪倫》,出示古詩:

  贈汪倫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3、通過預習,你知道“贈”是什么意思嗎?誰送給誰?指導書寫“汪”

  4、介紹:

  這首詩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的,“贈”是“送給”的意思。汪倫,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涇縣人,詩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涇縣西南的一處名勝,在李白游桃花潭時,當地人汪倫常用美酒款待他;臨別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這首詩留別。這是一首送別詩。

  二、學習古詩

  1、就讓我們再來讀讀詩句,體會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

  2、指名讀,分組讀,全班讀。

  3、自由讀,思考: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1)一、二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①“欲”什么意思?

  ②“踏歌”什么意思?想象汪倫踏歌的歌詞會是些什么。

  ③從“忽聞”體會到了什么?

  ④誰能有感情地把這兩行詩讀出來,表現出他們之間的情誼深厚?

  (2)三、四句抓以下內容指導:

  ①從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兩人感情深厚?

  (深千尺、不及、送我情)

  你是怎么體會的?

  (“深千尺”:說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送我情”: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倫送“我”的情深作比較,讓我們感覺到水深不及情深。

  ②誰能用“即使……也”這個關聯詞把他們之間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交流。

  ③感情朗讀。

  ④出示背景圖,想象情景,進行表演。

  相聚須盡歡,分別不憂傷。此時此刻,李白與汪倫站在岸邊,彼此話別。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你們來想一想,演一演。

  ⑤踏步讀詩或唱詩。

  4、小結:這首詩是以歌聲來送別朋友,其實古時候還有許多詩,我們看一下,古人還會以什么來送別朋友?

  三、朗讀古詩:

  1、課件以下兩首詩,引導學生自讀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來送別朋友的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維

  故人西辭黃鶴樓,渭城朝雨浥輕塵,

  煙花三月下揚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遠影碧空盡,勸君更盡一杯酒,

  惟見長江天際流。西出陽關無故人。

  2、朗讀、小結: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地點,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詩句,無論以什么送別,心底流淌著的卻是同樣一份美好的情感,這些可以概括為以“真心”送別。

  四、課外練習:

  收集送別詩,舉行一次吟詩會。

  五、板書設計:

  贈汪倫

  李白深情厚誼汪倫

  踏歌聲

  以歌聲

  酒送別

  心

《回鄉偶書》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㈠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首古詩叫《詠柳》,你還能背下來嗎?(指名背再齊背)(課件)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你們還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他是詩人賀知章,他以寫七絕為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4、齊讀課題。

  (二)、自主讀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通詩,讀準字音,不會讀的字多讀幾遍。

  2、認讀生字,糾正字音。

  ①出示詞語:偶然、鬢毛、衰老、客人、何處來、鄉音

  ②解釋:“衰老”(能用這個詞來形容我嗎?那形容怎樣的人,比較合適?)

  ③解釋“何處來”(換種說法:哪里來、什么地方來。)

  ④解釋“鬢毛”(圖片幫助理解)

  3、開火車讀詞語。

  4、分小組朗讀詩。

  (三)、交流學習,感悟詩情。

  1、學習第一、二行詩。

  (1)自由讀,說說大概的意思。師:是呀!詩人少小離開家鄉,過了五十多年才回來,多少個日日夜夜啊!詩人時時刻刻都在思念著自己的家鄉,想了多少年,夢了多少年,終于回到家鄉了,家鄉的變化很大,詩人的樣子也發生很多變化,可是唯一不變的是什么?(鄉音)解釋:家鄉話。

  (2)為什么沒有變?(說明詩人熱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這兩行詩:詩人50多年沒有回家鄉,現在回來了,見到了家鄉的許多變化,心中百感交集,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課件出示區別)

  2、學習第三、四行詩。

  過渡:詩人沒有忘記故鄉,而故鄉還認得這位在外多年的游子嗎?

  (1)自由讀,你能說說大意嗎?

  (2)村里的小孩見了我把我當作遠方來的客人,笑著問我從哪里來。

  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遇到詢問自己從哪里來的兒童,請你想象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失落,無奈,憂傷)

  (3)結合自己的想象,演一演這句詩。

  3.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讀一讀這首詩。

  (四)、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回鄉偶書(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課件出示)補充:賀知章是浙江紹興人,鏡湖就在紹興。賀知章告老還鄉之后,皇帝把鏡湖的一角送給他補貼家用,讓他安度晚年。

  (五)、背誦。

  在中國的歷史上,賀知章是一位很特別的老人,因為他很長壽,因為他年紀那么大了還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實在很難得。讓我們在《回鄉偶書》的背誦中記住這位老人,緬懷這位詩人。

  (六)、作業

  1. 背誦并默寫古詩。

  2、對詩歌進行故事續編:賀知章回鄉后感受如何?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事?

《回鄉偶書》教案 篇11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唯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一、交流資料

  1、背背課前收集到的李白的詩歌。

  a) 李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學生簡介李白的生平)教師補充(課件)

  李白后人稱他為詩仙。一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今天咱們學習其中的一首,請大家齊讀詩題《贈汪倫》。

  讀了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二、學習古詩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1、按自學提示自學古詩:出示[課件三]

  ①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

  ②結合資料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地方.

  2.組內交流

  3、檢查自學情況:

  ①糾正字音:指名讀詩句,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②找出難記的字,交流識記方法。潭字:學生邊說記憶方法,教師

  邊板書,并用紅色筆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兩個豎,而不是西。

  ③了解詩意: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其他同學糾正或補充。

  ④質疑解答,重點理解深千尺、踏歌聲和最后兩句詩的意思。

  深千尺:夸張,說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邊用腳打節拍,一邊唱歌。(哪個同學愿意到前面表演,幫助學生理解?老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我,你們愿意幫我解決嗎?桃花潭水深與汪倫送我的情誼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

  師小結:我明白了,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書:水深--情深),是啊!縱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倫與李白的情誼深啊!讓我們通過讀來表達他們之間那種濃濃的深情。

  自由朗讀--指名讀--評讀--再指讀--齊讀--師生輪讀

  1、配樂背誦出示[課件四]

  2、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詩就是一曲動聽的歌。此時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時你就站在船頭,讓我們把對好友的深情盡情表達出來吧!(生邊看圖邊自由朗讀--指讀--評讀)

  3、哪些同學可以背誦?(指名背誦--會背的齊背)

  三、擴展學習

  1、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現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3首,供你們自學欣賞,請你選擇其中一首,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學習。.

  2、教師提供古詩學習方法和6首送別詩,學生任選一首自學:《送元二使安西》、《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別董大》

  3、匯報學習成果(或朗讀、或背誦、或說詩意、或講故事)

  四、引導課外練習

  這節課先交流到這里,語文課外活動時再繼續展示同學們的學習成果。

  作業 :

  背誦詩仙的詩,能夠向家長講述詩仙的故事。

  背誦詩仙的詩,能夠在同學之間相互之間傳說詩仙的故事。

《回鄉偶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2、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教學重點:

  1、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2、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相關材料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以故事導入。

  師: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嗎?不過,在聽故事時,老師有個要求,請你邊聽邊在腦海中想像故事的情節,看看你能想到哪些情景?在一個大雁南飛,秋風蕭瑟的季節,一位老人面容消瘦,兩鬢斑白,駕著老馬車走在了闊別已久的回鄉之路上,一路風塵,一路期盼,來了村邊,幾個孩童看見了,笑著問他是從哪里來的?他望著那些孩子,想到自已離家的時候也就那么大,而現在卻已背景離鄉數十年了,不禁黯然神傷,潸然淚下。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請你說說你能想象到哪些情景?

  師:就在這萬分感慨之時,老人寫了一首詩,板書《回鄉偶書》那么這位老人是誰呢?

  生:賀知章。

  二、自學:

  (一)整體感悟:

  1、生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

  師讀古詩,然后讓學生評價一下老師的朗讀。

  2、學生劃出輕重音,節奏。再讀古詩,師生互評。

  (二)自學:

  自學古詩,看看從詩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學三分鐘。

  三、點學:

  匯報自學情況。

  學生A:我從“少小離家老大回”中感受到了詩人賀知章從小就離開了家,到了很老的時候才回來。

  師介紹古詩背景。是啊,在賀知章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帶著他離開家鄉,四處求學,在外面吃了很多苦,有時會吃不上飯,有時會沒有地方住,但他很好學,后來,做了官,在他八十三歲的時候,才告老還鄉回到了離開整整七十多年的故鄉,請你想想他回家的路上會想些什么呢?

  板書:回。請你帶著這種感情讀讀這句詩。

  學生B:我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感受到了他的家鄉口音沒有變,但兩鬢已經白了。

  點撥:同學們,賀知章回到家鄉后,頭發都白了,模樣發生了變化,你從哪還能了解到。

  指導看圖。看到這樣的一位老人,你心情如何?把你的這種心情讀給大家聽。這個老人的形象我們可以用一個來概括:衰。

  指導書寫“衰”并與“衷、哀”進行區別。

  學生C:我從“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中感受到孩子們見到賀知章卻不認識他,笑問他從哪里來的?

  點撥:看圖想像,孩子們和賀知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指導感情朗讀。

  追問:那我想再問問你們,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要回到家鄉來呢?

  總結: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

  生答。

  師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離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什么都可以改變,但沒有改的是他的一口鄉音,不能變的是他的那顆思鄉之心,那種思鄉之情。就讓我們大聲地把他的那種思念之情讀出來吧,齊詩古詩。

  四、拓展:

  就在他回到家鄉之后,他還寫了《回鄉偶書(二)》請大家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詩人的家鄉會有哪些變化?

  五、總結:

  播放詩歌《回鄉偶書》,聽著這動人的旋律,相信你們不僅僅把詩意理解了,更懂得了詩人賀知章那份念念不忘的思鄉之情,孩子們,如果你懂了,就用你的聲音大聲地告訴我,齊讀古詩,結束本課。

  六、板書: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老大回

  鬢毛衰

  客

  (思鄉情)

  《回鄉偶書》說課材料

  古詩《回鄉偶書》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版塊的內容。本版塊的主題是:鄉情、友情。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詩人賀知章。這首詩是在他辭去官職,告老返回故鄉時所做,一共寫了兩首:本首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這首詩,是唐詩中的極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要求,結合本版塊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本課進行設計。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別于低或高年級,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所側重,重在抓住重點字詞引發想象,重在感悟詩境情感體驗。本課我采用讀通—理解—想象—體會—背誦的學習方法教學。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教學重難點:抓住重點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相關材料和課件。

  教學環節:

  一、談話導入。介紹背景。

  二、揭示題目。據題質疑。

  三、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四、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五、朗讀升華。拓展延伸。

  板書設計:

  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老大回

  鬢毛衰

  客

  (思鄉情)

  盛時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讀唐詩,或為其鼎盛的歲月而喜;或為其慘淡的人生而悲;或為那大漠孤煙征戰將士的思念所動;或為那直下襄陽的欣喜所感染。唐詩是一頁頁歷史,是一幅幅動人的畫面。而這首《回鄉偶書》更是唐詩中的極品,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是一副有聲有色的寫意畫。

  一、教材分析和處理:

  1、教材位置、內容、特點

  《回鄉偶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中的一首古詩,這首古詩被安排在第六組課文中。這一組課文主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實現情感熏陶,培養美好情操的依托。

  這首詩主要寫了詩人回到久別的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生動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詩中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從而使學生感悟到詩人眷戀故土強烈而復雜的情懷。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積累古詩詞,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二是引導學生通過古詩的理解和感悟,懂得熱愛家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教學目標的制定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的閱讀要求,結合單元訓練重點及詩文特點,按照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認識“客”“何”兩個字,能夠正確書寫。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句,在反復品讀中理解領悟詩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操。

  3、重、難點的確立

  古詩含蓄、凝煉,節奏強,跳躍大。對于小學二年級學生來說,對古詩的理解比較有難度,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情境,將學生吸引到古詩的意境中來。因而,教學重難點確定為: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二、說教法、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項根本任務,不僅對學生在校內學好語文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對他們的終生學習、終生發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學生學法的掌握,是通過教師的教法來轉化生成的。所以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力圖體現“教法學法化”。

  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品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為此本課我主要采用朗讀探究、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的方法。并有效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情境再現。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 設計理念

  1、著眼于《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體味古詩的內容和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教學中努力體現自主性、實踐性,以理解詩句、想像詩境、感悟詩情為教學重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2、力求“重文本”而又“超文本”,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和空間,將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主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和文化積累。

  (二)過程安排

  古詩篇幅短小精悍,字面上的涵義是有限的。在教學古詩時,如果直奔主題,就會很容易讓古詩的教學變成學生被動的應付、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所學的內容也總是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為了讓古詩的教學內容變得豐滿,教學過程變得精彩有趣,我將教學過程劃分成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誦詩文,創詩境 .第二環節:知詩人,解詩題.第三環節:明詩意,悟詩情.第四環節:融詩境,陶其性.

  第一環節:誦詩文,創詩境

  在導入環節,我利用課件出示幾張圖片,讓學生能用相關的古詩描述景象,通過看圖說詩句,讓古詩走近生活,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古詩,感受古詩獨特的魅力。

  第二環節:知詩人,解詩題

  課前布置學生查詢古詩作者資料,不僅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為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有一個很好的鋪墊。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課件出示相應的作者資料,讓學生體會到作者賀知章為人曠達,不慕名利,其詩作通俗清新,自成一格。

  古詩詞中有很多篇目都是感情至深的名篇,詩人在詩中或喜或悲或哀或怒,都是真情流露。從故事的創作背景中去捕捉詩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細致入微地感受它們。了解了古詩的創作背景,就能把其中蘊涵的情感揭示出來,從而激活自身的情思和聯想,這樣誦讀就更加充滿激情,既感動自己又感動別人。

  第三環節:明詩意,悟詩情

  1、初步感知,自主識字。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課件出示生字,學生利用不同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達到識字的目的,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細讀品味,感悟理解。古詩因時代久遠,語言精練,表達簡潔,意蘊深長,學生的領悟是有限的。學生對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情、意境、韻味的感悟,需要日后來咀嚼,需要人生閱歷來豐富。所以不必逐字逐句地進行串講和賞析。在這一環節主要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學生讀詩,自主交流讀書感受。

  (2)指名朗讀,理解古詩含義。重在理解“鄉音無改鬢毛衰”,使學生體會到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詩人久而愈深的鄉土之情。從而讓學生在反復品味詩歌中悟詩情、品詩意,并將這些感受內化成豐富的情感,以突破教學重難點。

  (3)質疑問難。“學貴有疑”。“疑”之所以可貴,就是因為它是大腦思考、分析的產物。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而告終的。我事先根本無法完全預料孩子們會說些什么,會問些什么。這就要求我們在上課時必須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捕捉孩子們身上的火花,根據學生的認知,隨時調節課堂教學結構,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誦讀詩文,體會詩境。詩詞的誦讀講究韻律、節奏感極強,尤其是格律詩,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節奏分明,讀來瑯瑯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諧之感。加上背景音樂展示配畫,在此意境中吟誦,對孩子們更是一種美的熏陶,悟文而移情,讀文而抒情,真正進入情動辭發、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四環節:融詩境,陶其性

  語文教學應在情感上下工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理解詩文后用一句話或一首詩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有利于學生有效地吸收語言、轉化語言。

  面對陌生的學生,面對鮮活的生命個體,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會傳遞出他們獨特的感受與體驗,作為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把握有效信息,讓滲透于教學流程每一個環節的評價充滿生命力,會給課堂帶來末曾預約的精彩。所以在進行教學評價與教學反饋時,力求:用心傾聽,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畫龍點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三)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點詞語的方法,設計了新穎的板書,有助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體會情感,對整堂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孩子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也許會對“鄉音無改鬢毛衰”難以捉摸,也許會對“笑問客從何處來”產生會心的微笑。

  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需要做到兩點:一是把學生帶入情景,讓學生想像著讀,讓學生在情景中自由表達。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和前面的詩句進行對比誦讀。

《回鄉偶書》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三、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㈠談話導入,據題質疑

  1、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首古詩叫《詠柳》,你還能背下來嗎?(指名背再齊背)(課件)

  2、介紹背景。(出示課件)

  你們還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他是詩人賀知章,他以寫七絕為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3、揭示題目:

  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4、據題質疑:

  ⑴理解偶書,這里的偶書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副板書,并梳理歸納)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⒈生自學,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⒉檢查反饋:(課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②齊讀生字新詞。

  ⑵①指名讀詩②范讀(出示課件),生畫節奏

  ③分組讀詩④齊讀古詩

  ㈢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⒈學習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讀。

  (2)點擊重點詞語:少小、老大、鄉音、無改、鬢毛衰

  引導學生邊觀察插圖邊說意思(板書:少小、老大、音無改、鬢毛衰)

  (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

  (4)師歸納,生質疑:

  師:學了這兩行詩,你有什么要問的?

  生1:為什么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

  生2:這時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問題讓其他生來回答)

  (5)師:看來同學們不僅會讀,還會思考。那么你們能從鄉音無改與鬢毛衰這兩個詞中體會到什么?

  (6)指導朗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后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與故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現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7)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⒉學習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

  (2)學生運用自學,再集體交流

  師:哪位同學來說說你是怎么理解這兩行詩的?

  生:(試說:我是抓住。師補充口頭提問:客在這里指誰?何處是什么意思?誰再來說說?)

  師:幻想當時的情景,你認為兒童會說些什么呢?

  生:(略)

  師: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誰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

  (3)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⑴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

  (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⑵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板書:思鄉)

  ⑶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⑷指導朗讀。(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4、挖掘課程,欣賞佳作

  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后,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才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

  (出示課件,師誦讀: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學得真起勁,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與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鄉,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你當時看到的、聽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樣嗎?)

  1、(1)分角色試練表演。(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師模仿記者,采訪賀知章。

  師:同學今天學的真不錯,那么其他同學學了這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生談)

  2、齊背古詩,并邊背邊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導,培養習慣

  1、讓生找出本詩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確書寫。

  2、出示課件中的生字書寫順序,師邊講解。

  3、學生試寫(每個生字各寫2個),師巡視,生寫后互檢。

  六、自主選擇,培養能力。(任選一題)

  師:同學們,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我們都完成了,現在我們到作業超市去逛逛,然后你們選拔自己喜歡的題目作為課后的練習題。

  1.背誦并默寫古詩。

  2.為《回鄉偶書》完成一幅詩配畫。

  3、自編故事,再與伙伴交流。

  20xx年4月14日(8周四上午)

  反思:

  1、滲透學法:從扶到半扶,學會自學。

  2、創設情境:激發想像,融入詩境。

  3、開發課程:立足課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導合作,再現詩意。

  5、尊重個性: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

  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手段,孩子們會感到易趣活,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復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里,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尋味的情感,都會深深地印到學生的腦海里。

  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學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讀課文內容,深入理解課文語言;其次要展開想象的翅膀,設計表演過程。因此,課堂表演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課文語言,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回鄉偶書》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回鄉偶書教案

    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偶鬢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 回鄉偶書 教案

    教學目標:1、認識并會寫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3、體會詩中的真實情感,懂得熱愛家鄉。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有感情朗誦古詩。教學難點:深入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教學準備:錄音機、小黑板。...

  • 《回鄉偶書》教案

    一、教學目標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3、懂得熱愛家鄉。二、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 《回鄉偶書》教案

    一、教學目標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3、懂得熱愛家鄉。二、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 《舟過安仁》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內容】《舟過安仁》描寫了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有趣的一幕:詩人閑來一瞥,被“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的情景所吸引,為什么?因為他們雖無憂無慮的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竹篙也收了起來,船槳也停在那兒,這...

  • 《再塑生命的人》教學設計(精選17篇)

    學習目標 1、 理解積累詞語;2、了解海倫·凱勒的人生經歷及其品質;3、 培養學生語言概括的能力;4、理解作者對莎莉文老師敬愛和感激的情誼。學習重點:研讀課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

  •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精選16篇)

    1.誦讀法。本文一體兩面,既表現了富有愛心和高超教育藝術的莎莉文老師的形象,同時也展示了海倫人生起步的足跡和精神追求,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

  • 《舟過安仁》教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認識“篙”“ 棹”,會寫“遮”2.有感情的朗讀。3.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詩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詩詞大意,品悟詩的意境,練習將是改變成一個小故事。4.通過古詩詞的學習,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讓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學具,在動手操作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日县| 吉安市| 厦门市| 武安市| 白山市| 湖北省| 张家港市| 修文县| 通许县| 城固县| 民和| 丰都县| 西畴县| 贞丰县| 易门县| 赤水市| 长葛市| 佛冈县| 富宁县| 乐昌市| 灌阳县| 蒙山县| 长岭县| 平罗县| 班玛县| 雷波县| 和平区| 五家渠市| 满城县| 韩城市| 黑水县| 德保县| 呼伦贝尔市| 博罗县| 长海县| 宝坻区| 剑川县| 弋阳县| 东城区| 三亚市|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