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了解黃河的自然情況,感受黃河的美麗景觀。
2、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進而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以朗讀感受黃河的雄偉壯麗,體會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1、用空間與時間順序來介紹事物的方法。
2、學寫解說詞。
一、1、導入新課。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中國古代的《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等書,皆稱之為“河”。河水經黃土高原,遂成黃色,故得名“黃河”。
黃河全長5464千米。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沿途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成千上萬條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約480億立方米水量的滾滾洪流,一瀉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由此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其間,有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有風光綺麗的崇山峻嶺,有廣闊無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有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有歷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寶藏。整個黃河流域,生息著1.1億各族兒女。
2、初讀課文,交流字詞。
汩汩gǔ?北麓lù?湍急tuān?穿梭suō?塑造sù?樞紐shū?氣勢磅礴pángbó?溝壑hè?步履lǚ?積淀diàn?清澈chè?繁衍yǎn
3、?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你認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為什么?
(2)?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
(3)?面對黃河目前的狀況,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你能找出并說出它的作用嗎?
(5)?交流學習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黃河的源頭開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紹了黃河。)
三、課外活動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黃河的詩詞,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2、?讓學生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和圖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覽。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小導游,為大家解說。
3、?隨著黃河輸入下游的泥沙不斷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現象,如河南省開封市。針對這種日益嚴重的情況,請你查找有關資料,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巉巖壁立,萬仞摩天,縱橫奔馳等詞語;
2、學習“摘抄”這種讀書方法、積累文中的好詞、佳句;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體會課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作用。
4、通過課文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哺育中華民族的奉獻精神,體會作者對母親河的感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從文中形象、優美的語言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作者的感受;
2、品讀、積累好詞佳句,體會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作用。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出示自學提示
1、導入:大家都聽過李白的詩《將進酒》的第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本文題目即表現黃河的大氣磅礴,氣概豪邁雄壯,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課文體會《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恢弘氣勢。(板書課題)
2、師生共同確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①認識本課的生字、詞語;
②初步理解課文。
③課文從哪幾方面寫黃河的磅礴氣勢。
二、初讀課文,完成自學內容
出示自學提示:
1、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初讀課文,掃清文中障礙,把課文讀通順。
2、想一想作者都寫了在什么地方所見到的黃河,給作者什么樣的感受?
3、瀏覽課文,將課文分成幾部分。
4、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從哪幾方面描寫黃河的磅礴氣勢?(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1---3題,小組討論4題
三、匯報交流,提出問題
1、小組內分段讀文,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2、小組長匯報自學題3、4題。
3、學生質疑,預設
①在劉家峽看黃河有哪些雄偉壯觀的景象?
②巉巖壁立,萬仞摩天等詞語是什么意思?
……
四、師生釋疑
1、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學生解決,教師補充。
2、結合課文理解詞語。
五、課堂練習
1、填空(必做題)
在地面上看黃河:____ 的黃河令我失望, ____ 的黃河展示了雄偉壯觀的景象。
在飛機上看黃河: ____ , ____ , ____夢幻一般。
2、根據課文填空(選做題)
這些烏云先是從下面向上噴射, ____ ,又___ ,化成茫茫____ ;一卷卷 ____ ,被陽光照得閃亮,又____ ;烏云白霧,____ ,如____ ,如____ 像是 _________ 直聳高空,巍然不動。
六、總結全文
黃河的雄偉神姿令“我”震撼,令“我”驚訝,是遼闊無垠的西北高原的土地孕育了這樣一條雄偉而美麗的河流。讓我們贊美黃河,贊美蒼莽的大地母親,贊美我們的祖國。
板書設計:
黃河之水天上來
地面:直聳高空
磅礴的氣勢
飛機:夢幻一般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加深認識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領略了黃河的磅礴氣勢,請同學們談一談腦海中的黃河。
學生自由暢談
2、這節課你還想了解黃河的哪些特點呢?
3、師生共同確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圍繞目標自學
出示自學提示
1、課文從哪幾個角度描寫黃河的磅礴氣勢?小組討論
2、自主學習生字詞,交流識字的方法。
3、摘抄好詞完成書后的練習。
學生圍繞自學提示自學
三、交流、匯報
1、小組交流識字方法。
2、小組出代表匯報自學提示第一題。
四、檢查效果,課堂練習
1、填空(必做題)
qì pò jīng yà yáng yì bǔ yǜ
( ) ( ) ( ) ( )
tiào wàng shān luán mó gu fǔ shì
( ) ( ) ( ) ( ) 2、歸類積累詞語(選做題)
①寫三個描寫天氣的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寫三個描寫黃河的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寫三個描寫山巒的詞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找一個比喻句、一個排比句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業
1、正確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仿照課文描寫黃河的寫法,寫一個片段。
六、總結
談本節課收獲
板書設計:
黃河之水天上來
平視 直聳高空
仰視 萬仞摩天 磅礴的氣勢
俯視 洶涌澎湃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設計思路
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走入情境,感受黃河的氣勢和精神,深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研讀文章關鍵字句,學習作者敘述角度和描寫景物運用的修辭手法。使學生感受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的黃河精神,培養學生對我們祖國河山、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和品讀,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哺育中華民族的奉獻精神,體會作者對母親河的感受。
2、學習摘抄這種寫讀書筆記的方法,積累、品評文中的好詞佳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讀通課文,從文中形象、優美的語言中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作者的感受。
教學難點
學習品讀和摘抄課文優美的詞句、段落,并積累下來。
教學媒體
遠程教育資源
多媒體課件。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黃河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談話導入
1、播放課件
初步感受黃河的雄偉氣勢(黃河簡介資料片)
2、談話導入: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她滋養著兩岸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華夏幾千年的輝煌歷史;歷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為其傾倒。黃河之水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氣魄宏偉,勢不可擋。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說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今天我們就學習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劉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黃河之水天上來》。
二、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邊讀文、邊完成學習輔助單表格一、二項
2、讀完后請同學們討論,并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黃河的?(記憶中、蘭州、劉家峽、飛機上)
3、跳讀課文完成下面內容。(課件出示,學具單上完成)
(1)我從___乘飛機到___,這里的黃河太____,令我___。
(2)在離__不遠的_____,黃河向我展示了_____的景象。
(3)我真正一覽黃河的___,是在從___飛回_____的飛機上。
三、精讀課文
1、(出示錄像)
你想怎樣描繪這種景象?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洶涌澎湃、一瀉千里、浩浩蕩蕩))
2、這是黃河從劉家峽水電站的溢洪道口噴射而出、一瀉千里的情景,那現代著名散文家劉白羽是如何用語言來描述的呢?想不想讀一讀?
出示段落:(我下車轉身一看……整個黃河為白煙云霧所籠罩。)
3、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段話,哪些詞語或是句子讓你感受到黃河水的氣勢,你就多讀幾遍,讀出你的感受
學生交流:(相機出示句子)
A、遠望
(1)如烏云亂卷,如怒火,如狂飆。(你從這個比喻句中感受到黃河的氣勢,具體說說,是哪個詞哪個字讓你有這種感受?
(2)帶著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
這是作者剛下車,遠望黃河時所看到的景象。關于這段話,還有哪些詞或句子讓你感受到黃河的氣勢?
(3)噴射(翻騰)這個詞你讀得特別好,不光讀出了黃河水的氣勢,還讀出了黃河水那種快而猛的動態美。作者這里就是抓住了黃河動態的特點,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大家也來試著讀讀這些句子,好好體會描寫黃河水動態的詞語,讀出那種氣勢和速度來。(學生練讀)
(4)誰來讀讀試試?(一生讀)(評價:讀得多有氣勢呀)
(5)這位同學讀到的句子里,也有對黃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嗎?你給大家讀讀。
(6)你覺得這是對黃河水什么的描寫?(顔色)
總結過渡:是的,作者遠望黃河,抓住黃河水形狀顔色的特點,寫出了它的氣勢。接著,作者仰望黃河、俯視黃河,又感受到黃河怎樣的氣勢呢?你想給大家讀讀哪句話或是哪個詞?
B、仰望
(1)你從哪里感受到黃河水的氣勢?(轟鳴,千萬驚雷翻滾沸騰的轟鳴)
(2)你能讀出這種轟鳴的氣勢嗎?(指名讀,齊讀)
C、俯視:仰望黃河,我們從這千萬驚雷翻滾沸騰的轟鳴中感受到黃河的氣勢。那俯視黃河,哪個詞或是句子讓你感受到黃河的氣勢?
如果說這段當中有兩個詞最能概括此時黃河的氣勢,你認為是哪兩個詞?
請你讀讀這兩個詞,讀出黃河的氣勢。把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們再來讀一讀(齊讀)
此時,黃河水浩浩蕩蕩,向著遠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讀出這種越來越遠的感覺?誰來試試:遠去,遠去,再遠去。
4、黃河的氣勢感染了同學們,同學們的朗讀也感染了老師,就讓我們一起合作來讀讀這黃河的氣勢吧。
師讀: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烏云亂卷…………
師讀:我再舉首仰望,只見
生接:陡巖壁立……
師讀:我到壩頂俯視,才看清
生讀:黃河有如……
齊讀:遠去,遠去,再遠去。……
總結:“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的這種氣勢令人震驚。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遠望黃河、仰望黃河、俯視黃河,運用一連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聲,讓我們似乎親眼看到黃河水從劉家峽水電站噴涌而出的情景。
5、然而在作者從烏魯木齊返回北京飛機上,又一次看到了黃河,這次看到的是什么樣的黃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
(2)作者在飛機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在飛機上看到的'黃河是什么樣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4)看到這樣神奇的黃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來讀一讀。
(5)黃河的雄姿令我震撼,驚訝,此時,我不禁要唱一曲贊歌來表達內心的激情?這會是一首什么樣的歌呢?(出示相關句子)
6、梳理學習成果,填寫學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關鍵的詞語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四、美讀課文,體會情感。
1、你覺得本文寫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兒?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讀出氣勢,讀出感情,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作者為什么要用“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句詩做文章題目呢?
本文的題目表現出了文章的基調:大氣磅礴,氣概豪邁雄壯。
3、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散文都離不開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對黃河的描繪,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五、拓展鏈接,進一步了解黃河。(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眼中的黃河是什么樣的
六、總結
作家劉白羽筆下的黃河氣勢磅礴、雄偉神奇。中文運用了對比、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不斷變換觀察視角,呈現黃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風采,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另外,我們在預習課文和上課時也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運用摘抄的方法去讀書,積累更多的好詞佳句和寫作方法。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這篇拓展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的發源、上游的發電站、沿途對土地的灌溉、黃河夕照、壺口懸瀑等景觀,說明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同時介紹了黃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河"。學習重點是了解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呼吁人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自學生字詞語,積累美詞佳句。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
4.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我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河"的意識。
關鍵處處理:
1.通過反復朗讀細細品味文章飽含深情的語言。
2.品味語言并體會黃河的雄壯,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教師:vcd、風光片《黃河》、錄音機、磁帶、中國地形圖、有關黃河的資料等。
學生:按照要求預習,查閱有關黃河的資料等。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電視風光片《黃河》片斷,教師適時給以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播放完,出示中國地形圖,師生共同簡單介紹黃河,對黃河有一個全面的完整的認識。
板書課題,導課。
二、獨立閱讀課文,思考: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
三、理解課文內容。
1.指讀課文,正音,交流生字詞語。
2.小組討論:說說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
3.全班交流:
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語句的學習,體會到:黃河水利資源豐富,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灌溉,無私地滋潤著兩岸的土地,養育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所以被稱為"母親河"。
四、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1.黃河除了被稱為"母親河"外,還給我們的中華民族帶來什么災難?為什么會帶來這些災難?
2.結合課文,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談談認識。
3.針對這種情況,你有什么感受?想說點什么?
五、質疑問難。
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七、課時小結。讓學生談感受體會。
板書設計:
黃河之水天上來
水利資源豐富 發電 灌溉
母親河
滋潤土地 養育炎黃子孫
水土流失 洪水泛濫
保護母親河 保護環境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2.積累優美詞句。
3.《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
4.預習下一篇課文。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5
目標:
知識:通過朗讀和品味,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力:學習摘抄這種讀書筆記的方法,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情感: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感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重、難點:
1.讀通課文,從文中形象、優美的語言中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作者的感受。
2.學習品讀和摘抄課文優美的詞句,段落,并積累下來。
教具:
課文掛圖、課件。
教法:
讀中感悟
流程:
一、組織教學
二、談話導課:
讓學生交流課前手機到的關于黃河的圖片資料和詩歌,從感性上認識黃河,順勢揭題。
三、初讀、讀通課文
1.自主學習,讀通課文:
人能夠學舌根自由練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交流難讀的生字和多音字。
2.小組幫學,理解生詞。
3.再讀課文,梳理脈絡:
(1)整體感知,全班交流,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默讀課文,理出課文脈絡,與同學合作完成表格。
4.精讀課文,體會感受
(1)確定作者的寫作重點
(2)圍繞課后第1題,細讀課文。
(3)梳理成果,填寫表格。
5.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和方式精讀課文,強化感受,體會黃河的磅礴氣勢,感受祖國河山帶給人們的美感和啟示。
2.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背下來。
第2課時
一、積累內化
1、歸類積累詞語
如:描寫天氣的:
描寫黃河的:
描寫山巒的`:
連詞成段,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看誰選用的詞語最多,最恰當。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二、遷移練習
1.認讀生字:注意“舷、撻、巒、哺”難讀的字音。
2.練寫生字:注意“眺、魄”等筆畫。
三、仿照課文描寫黃河的寫法,寫一個片斷。
四、時間活動:
搜集關于黃河的詩歌、資料,背一背,記一記。
板書:
黃河之水天上來:
劉家峽:蘭州段、劉家峽
飛機上:忽明忽暗、縱橫奔馳、長風一拂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黃河的自然情況,感受黃河的美麗景觀。
2、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進而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朗讀感受黃河的雄偉壯麗,體會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1、用空間與時間順序來介紹事物的方法。
2、學寫解說詞。
一、導入。
二、講新課:
1、交流資料。
2、獨立閱讀課文,思考: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
3、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你認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為什么?
(2)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
(3)面對黃河目前的狀況,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你能找出并說出它的作用嗎?
(5)交流學習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黃河的源頭開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紹了黃河。)
三、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1.黃河除了被稱為"母親河"外,還給我們的中華民族帶來什么災難?為什么會帶來這些災難?
2.結合課文,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談談認識。
3.針對這種情況,你有什么感受?想說點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7
教材分析:
這篇拓展閱讀課文介紹了黃河的發源、上游的發電站、沿途對土地的灌溉、黃河夕照、壺口懸瀑等景觀,說明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同時介紹了黃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河“。學習重點是了解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呼吁人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自學生字詞語,積累美詞佳句。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
4.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我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母親河“的`意識。
關鍵處處理:
1.通過反復朗讀細細品味文章飽含深情的語言。
2.品味語言并體會黃河的雄壯,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教師:VCD、風光片《黃河》、錄音機、磁帶、中國地形圖、有關黃河的資料等。
學生:按照要求預習,查閱有關黃河的資料等。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播放電視風光片《黃河》片斷,教師適時給以介紹,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播放完,出示中國地形圖,師生共同簡單介紹黃河,對黃河有一個全面的完整的認識。
板書課題,導課。
二、獨立閱讀課文,思考: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
三、理解課文內容。
1.指讀課文,正音,交流生字詞語。
2.小組討論:說說黃河為什么被稱為”母親河“。
3.全班交流:
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具體語句的學習,體會到:黃河水利資源豐富,不僅可以發電,還可以灌溉,無私地滋潤著兩岸的土地,養育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所以被稱為”母親河“。
四、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1.黃河除了被稱為”母親河“外,還給我們的中華民族帶來什么災難?為什么會帶來這些災難?
2.結合課文,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談談認識。
3.針對這種情況,你有什么感受?想說點什么?
五、質疑問難。
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選自己喜歡的段落或語句,配樂有感情地朗讀。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了解黃河的自然情況,感受黃河的美麗景觀。
2、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進而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以朗讀感受黃河的雄偉壯麗,體會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1、用空間與時間順序來介紹事物的方法。
2、學寫解說詞。
一、導入:
聽《黃河大合唱》的2、3等片斷,借助音樂來感受黃河的強烈的氣勢,激起心靈的共鳴,導入新課。
二、講新課:
1、交流資料。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中國古代的《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等書,皆稱之為“河”。河水經黃土高原,遂成黃色,故得名“黃河”。
黃河全長5464千米。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沿途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成千上萬條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約480億立方米水量的滾滾洪流,一瀉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由此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其間,有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有風光綺麗的崇山峻嶺,有廣闊無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有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有歷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寶藏。整個黃河流域,生息著1.1億各族兒女。
2、初讀課文,交流字詞。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樞紐shū 氣勢磅礴pángbó 溝壑hè 步履lǚ 積淀diàn 清澈chè 繁衍yǎn
3、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你認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為什么?
(2)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
(3)面對黃河目前的狀況,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你能找出并說出它的作用嗎?
(5)交流學習本文的感受。
(答:本文由黃河的源頭開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紹了黃河。)
三、課外活動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黃河的詩詞,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2、讓學生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和圖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覽。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小導游,為大家解說。
3、隨著黃河輸入下游的泥沙不斷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現象,如河南省開封市。針對這種日益嚴重的情況,請你查找有關資料,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教后記: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9
教案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了黃河磅礴的氣勢,壯麗的景觀以及對兩岸的恩澤。在抒發對黃河之愛的同時,還警醒人們要愛惜黃河,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教學目標:
了解黃河的自然情況,感受黃河的美麗景觀。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進而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以朗讀感受黃河的雄偉壯麗,體會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用空間與時間順序來介紹事物的方法。學寫解說詞。
教學構想:
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的結構層次。要引導學生感受擬人句比喻句的作用應該把愛國情思遷移到環保進而引入亮點教學:教育愛護母親河,關注生存環境。
教學準備:
黃河及其環境的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黃河嗎?請交流黃河的資料。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中國古代的《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等書,皆稱之為“河”。河水經黃土高原,遂成*,故得名“黃河”。
黃河全長5464千米。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沿途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成千上萬條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約480億立方米水量的滾滾洪流,一瀉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由此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其間,有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有風光綺麗的崇山峻嶺,有廣闊無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有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有歷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寶藏。整個黃河流域,生息著1.1億各族兒女。
2、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黃河之水天上來》。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交流字詞。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樞紐shū 氣勢磅礴pángbó 溝壑hè 步履lǚ 積淀diàn 清澈chè 繁衍yǎn
2、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你認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為什么?
(2)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
(3)面對黃河目前的狀況,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你能找出并說出它的作用嗎?
(5)交流學習本文的感受。(本文由黃河的源頭開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紹了黃河。)
三、課外活動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黃河的詩詞,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2、讓學生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和圖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覽。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小導游,為大家解說。
3、隨著黃河輸入下游的泥沙不斷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現象,如河南省開封市。針對這種日益嚴重的情況,請你查找有關資料,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作業設計
寫一篇關于黃河問題的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發源
黃河之水天上來 重要性
危機
說課稿一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所要展示的內容選自教科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1課《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在學生充分預習基礎之上進行的一節展示課。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說說教學構想。
一、教材說明與學情分析
本冊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學生從小學向初中學習的過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別強調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本教材每單元設的主題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是拓展閱讀課文,一篇介紹“黃河——母親河”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作者對母親河的感受。
(2)學習作者多角度細致傳神描寫景物的方法 。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偉大祖國的情感。 重點是讀中感悟。難點則是體會作者多角度多視點的觀察、感受和描寫黃河。
三、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
教與學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所以本課中,我主要是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學習,使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展示者。學生通過查找各種資料、以說古詩、講故事等形式拓寬學習的范圍,在體驗中加深感受、加深理解。
四、教學流程
按照我校“問題導學、互動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操作。根據學科和課型的特點我把六個環節合并為四個環節靈活運用,這樣有助于突出展示課的特色。
第一步 情景導入,目標定向。 以李白的《將進酒》引入新課。接下來讓學生讀學習目標。這一環節通過目標定向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明白本節課學什么,怎么學,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
第二步 提綱引領,自主學習。 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后,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組內交流思考等方式自主學習。然后出示學習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群學對學,創設一種和諧友愛、民主合作的氛圍,從而推進教學。
第三步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學生自學后讓他們自由匯報,暢所欲言環節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次考查,學生通過讀,說等形式體會黃河的磅礴氣勢,進而暢想黃河,最后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展示來介紹自己認識的黃河。本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自信心大有益處。 第四步 回扣目標,總結反思。 該環節是學生對本節課學習情況的全面回顧,暢談收獲與感受,從而體會到成功的愉悅。
說課稿二
我所要說課的內容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四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效果預測幾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 教材總體地位及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學生從小學向初中學習的過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別強調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本教材每單元設的主題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一篇介紹“黃河——母親河”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前幾課《長江之歌》、《三峽之秋》、《古詩二首》的基礎上,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母親河,感受到母親河的雄壯、偉大,從而產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增強保護母親河的意識,深化了本單元的主題,使學生受到了教育。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長江”和“黃河”為主題的課文,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按照一定順序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2、 教材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5——6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最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評價、欣賞和創新能力,在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教材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⑴知識與能力:知識①了解認識我們的母親河——黃河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學習這種寫法。能力:聯系文中內容,優美句子,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感受、表現、評價和想象創新能力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對黃河的介紹,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黃河、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將本課重點確立為在認識黃河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按照一定順序有側重地介紹黃河的方法。難點在于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結合教材本體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語文素養。
二、說學生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將無法順利進行,學生的學習需要就是我們的教學需要。我們現在提倡研究性學習,構建學生的知識,語文學習的意義在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個人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得到一些感悟和發現,生成新知識和情感,這才是大的語文觀,不是局限于書本,而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所以在本課中,我更多的是運用了一種學生自主去合作、探究地生成知識的方法。
三、教學背景分析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它牽動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所以學習本課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家園。
教室、教具、師生關系及學生的學習狀態等,都屬于教學環境,為了使離黃河較遙遠的學生真切地感受它的魅力,我將采用大量的圖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給學生,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慈愛、民主、合作的氛圍,從而推進教學。
四、說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學習,通過交流、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每一名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充分地利用這一點。教與學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認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看法,實現教學相長。我運用啟發、討論、開展多種活動等方法進行教學。結合初一學生特點,將本課的一些內容的直接學習變成由學生自己來做導游,向同學們介紹、講解,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查找各種資料、說古詩、講故事等拓寬學習的范圍,提高能力,在體驗中加深感受、理解。
五、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從三個維度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具體過程如下:㈠講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本課主題㈡黃河詩詞㈢暢所欲言㈣思考探究㈤我來做導游㈥我的視角㈦日積月累㈧語言小知識㈨不廢江河萬古流㈩行動起來(十一)布置作業
本節課開頭我給學生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既引發學生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一下子進入狀態。然后我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大禹當年治的是什么水嗎?”由此引出本文所描寫的對象——黃河。然后給學生看一組黃河圖片,簡單介紹黃河的重要,自然進入新課。
學生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黃河的詩詞,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將本文標題“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出處引出來。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做出了努力。
暢所欲言環節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次考查,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黃河,給大家一個粗線條的大略印象,本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這種表現自己的*,我們要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的快感。這種感受是任何一種夸獎都無法得到的,它對提高學生能力,樹立自信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鋪墊之后,開始了我們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思考探究。先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學生合作學習,找出黃河的特點,懂得它的地位、重要性。對黃河有一個整體印象。接下來學生默讀剩下的部分,小組合作探究:本文按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求的研究性學習、發現學習,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然后進行知識整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合作能力。
如果只是依照課文來一一對黃河的各部分進行介紹,那對于剛上初一的學生來說,太枯燥乏味了,所以我變換了方式,讓每小組選出一位同學來為大家介紹一處景觀,讓她們以導游的身份一一解說,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寫作的順序(源頭——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這樣活動就生動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 情,學生在解說中充分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加上圖片的演示,學生會覺得身臨其境,對黃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處的景點仿佛都在親身游歷。在活動中,情感體驗中形成直觀的認識,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
在此基礎上,我又安排了我的視角,讓學生來說出全文的哪一部分最精彩。這一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評價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并敢將它說出來,而且能解釋原因。人人說,大大地提高了表達能力。
語言小知識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拓展、延伸。學生找文中優美的修辭,說明方法,說出為什么好,體會它的妙處,突破了難點。語文學習不應該只局限于書本的知識,而應該開發課程資源,將學生的理解、知識體驗融匯從而重新構建出新的知識,同各科更廣闊的知識相結合,形成大的語文教學觀,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所以我給學生介紹了“為什么跳進黃河洗不清”,然后讓他們也去搜集,講,拓寬知識面。
接下來我利用幾幅黃河被污染的圖片,向學習揭示黃河現在的嚴峻形勢,讓他們自己想象自己是黃河,會向人類說什么?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然后,號召學生共同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進行表態并運用到實際行動中去。倡議書又加深了這一環節的作用。這幾個環節,是對學生環保意識、保護國家、保護黃河、保護生態的一次教育,較好地進行了德育,并滲透到教學中去,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本節課的作業設計為:
1、兩篇作文:一篇直接表意抒情,寫《我心中的黃河》。一篇引用材料,運用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為保護黃河設計一則公益廣告。(任選其一)
設想為: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設計能力。想象力是創新的源泉,它比知識更重要,我注重每節課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增進學生的環保意識,再次加強德育教育。
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合作學習為手段,以一整套的活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用目標來追問,澄清思路,努力使細小的環節都指向主題。我本課的設計緊緊圍繞三維目標進行,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的培養,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10
我所要說課的內容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四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效果預測幾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 教材總體地位及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學生從小學向初中學習的過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別強調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本教材每單元設的主題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一篇介紹“黃河——母親河”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前幾課《長江之歌》、《三峽之秋》、《古詩二首》的基礎上,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母親河,感受到母親河的雄壯、偉大,從而產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增強保護母親河的意識,深化了本單元的主題,使學生受到了教育。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長江”和“黃河”為主題的課文,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按照一定順序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2、 教材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5——6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最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評價、欣賞和創新能力,在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教材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⑴知識與能力:知識①了解認識我們的母親河——黃河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學習這種寫法。能力:聯系文中內容,優美句子,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感受、表現、評價和想象創新能力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對黃河的介紹,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黃河、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將本課重點確立為在認識黃河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按照一定順序有側重地介紹黃河的方法。難點在于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結合教材本體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語文素養。
二、說學生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將無法順利進行,學生的學習需要就是我們的教學需要。我們現在提倡研究性學習,構建學生的知識,語文學習的意義在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個人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得到一些感悟和發現,生成新知識和情感,這才是大的語文觀,不是局限于書本,而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所以在本課中,我更多的是運用了一種學生自主去合作、探究地生成知識的方法。
三、教學背景分析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它牽動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所以學習本課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家園。
教室、教具、師生關系及學生的學習狀態等,都屬于教學環境,為了使離黃河較遙遠的學生真切地感受它的魅力,我將采用大量的圖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給學生,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慈愛、民主、合作的氛圍,從而推進教學。
四、說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學習,通過交流、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每一名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充分地利用這一點。教與學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認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看法,實現教學相長。我運用啟發、討論、開展多種活動等方法進行教學。結合初一學生特點,將本課的一些內容的直接學習變成由學生自己來做導游,向同學們介紹、講解,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查找各種資料、說古詩、講故事等拓寬學習的范圍,提高能力,在體驗中加深感受、理解。
五、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從三個維度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具體過程如下:㈠講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本課主題㈡黃河詩詞㈢暢所欲言㈣思考探究㈤我來做導游㈥我的視角㈦日積月累㈧語言小知識㈨不廢江河萬古流㈩行動起來(十一)布置作業
本節課開頭我給學生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既引發學生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一下子進入狀態。然后我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大禹當年治的是什么水嗎?”由此引出本文所描寫的對象——黃河。然后給學生看一組黃河圖片,簡單介紹黃河的重要,自然進入新課。
學生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黃河的詩詞,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將本文標題“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出處引出來。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做出了努力。
暢所欲言環節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次考查,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黃河,給大家一個粗線條的大略印象,本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這種表現自己的欲望,我們要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的快感。這種感受是任何一種夸獎都無法得到的,它對提高學生能力,樹立自信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鋪墊之后,開始了我們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思考探究。先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學生合作學習,找出黃河的特點,懂得它的地位、重要性。對黃河有一個整體印象。接下來學生默讀剩下的部分,小組合作探究:本文按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求的研究性學習、發現學習,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然后進行知識整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合作能力。
如果只是依照課文來一一對黃河的各部分進行介紹,那對于剛上初一的學生來說,太枯燥乏味了,所以我變換了方式,讓每小組選出一位同學來為大家介紹一處著名景觀,讓她們以導游的身份一一解說,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寫作的順序(源頭——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這樣活動就生動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qing,學生在解說中充分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加上圖片的演示,學生會覺得身臨其境,對黃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處著名的景點仿佛都在親身游歷。在活動中,情感體驗中形成直觀的認識,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
在此基礎上,我又安排了我的視角,讓學生來說出全文的哪一部分最精彩。這一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評價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并敢將它說出來,而且能解釋原因。人人說,大大地提高了表達能力。
語言小知識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拓展、延伸。學生找文中優美的修辭,說明方法,說出為什么好,體會它的妙處,突破了難點。語文學習不應該只局限于書本的知識,而應該開發課程資源,將學生的理解、知識體驗融匯從而重新構建出新的知識,同各科更廣闊的知識相結合,形成大的語文教學觀,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所以我給學生介紹了“為什么跳進黃河洗不清”,然后讓他們也去搜集,講,拓寬知識面。
接下來我利用幾幅黃河被污染的圖片,向學習揭示黃河現在的嚴峻形勢,讓他們自己想象自己是黃河,會向人類說什么?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然后,號召學生共同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進行表態并運用到實際行動中去。倡議書又加深了這一環節的作用。這幾個環節,是對學生環保意識、保護國家、保護黃河、保護生態的一次教育,較好地進行了德育,并滲透到教學中去,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本節課的作業設計為:
1、兩篇作文:一篇直接表意抒情,寫《我心中的黃河》。一篇引用材料,運用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為保護黃河設計一則公益廣告。(任選其一)
設想為: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設計能力。想象力是創新的源泉,它比知識更重要,我注重每節課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增進學生的環保意識,再次加強德育教育。
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合作學習為手段,以一整套的活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用目標來追問,澄清思路,努力使細小的環節都指向主題。我本課的設計緊緊圍繞三維目標進行,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的培養,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11
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繁衍成長的搖籃。她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象征。黃河很壯麗,她從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發源,飛流直下,九曲十回,浩浩蕩蕩。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贊美過黃河的神韻風采,多少詩人歌頌過黃河的英雄氣概,多少游人飽覽過黃河的壯美英姿……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在《將進酒》中寫道:“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也許那時李白真的不知道黃河之水是從哪里來的呢?
黃河雖然氣勢雄偉,但是,由于人們亂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沖入黃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見的“懸河”,給下游人民帶來過不少災難。為整治黃河,國家決定修建劉家峽水電站。1964年9月動工興建。1969年4月1日第一臺機組開始發電。1975年全部工程竣工。
作者開始“埋怨蘭州的黃河平淡無奇”,那是因為,再往下游,就是劉家峽水庫,水庫大壩把洶涌的河水攔住了。“當汽車轉折而下駛到劉家峽電站大壩下”所看到的“暴雨狂風”、“烏云白霧”,“峻巖壁立,萬仞摩天。峽谷之內,煙霧繚繞,浪花飛濺……”其實都是人類修建劉家峽水電站的杰作。劉家峽水電站的修建不僅緩解了黃河下游的水患,而且平均年發電量達到57億度,蓄水61.2億立方米,灌溉農田1500多萬畝。
沒有人類就沒有劉家峽水電站的雄偉壯麗,就沒有蘭州黃河之水的“浩浩蕩蕩,洶涌澎湃”,我們在贊美黃河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治理黃河的人們。
《黃河之水天上來》教學設計 篇12
《黃河之水天上來》描寫了作者在劉家峽和在飛機上看黃河的不同感受,贊美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磅礴氣勢和神奇風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黃河之水天上來》教案及說課稿,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黃河之水天上來》教案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了黃河磅礴的氣勢,壯麗的景觀以及對兩岸的恩澤。在抒發對黃河之愛的同時,還警醒人們要愛惜黃河,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教學目標:
了解黃河的自然情況,感受黃河的美麗景觀。激發學生對黃河的熱愛,進而保護自然生態平衡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以朗讀感受黃河的雄偉壯麗,體會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用空間與時間順序來介紹事物的方法。學寫解說詞。
教學構想:
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了解課文的結構層次。要引導學生感受擬人句比喻句的作用應該把愛國情思遷移到環保進而引入亮點教學:教育愛護母親河,關注生存環境。
教學準備:
黃河及其環境的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知道黃河嗎?請交流黃河的資料。
黃河,中國第二大河,是聞名世界的萬里巨川。中國古代的《山海經》《禹貢》和《水經注》等書,皆稱之為“河”。河水經黃土高原,遂成,故得名“黃河”。
黃河全長5464千米。從源頭的涓涓細流,沿途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成千上萬條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約480億立方米水量的滾滾洪流,一瀉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由此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在山東省墾利縣注入渤海。其間,有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有風光綺麗的崇山峻嶺,有廣闊無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有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有歷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豐富的物產和地下寶藏。整個黃河流域,生息著1.1億各族兒女。
2、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黃河之水天上來》。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交流字詞。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樞紐shū 氣勢磅礴pángbó 溝壑hè 步履lǚ 積淀diàn 清澈chè 繁衍yǎn
2、再讀課文,交流探究:
(1)你認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為什么?
(2)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
(3)面對黃河目前的狀況,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運用了大量的修辭,你能找出并說出它的作用嗎?
(5)交流學習本文的感受。(本文由黃河的源頭開始,分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全面介紹了黃河。)
三、課外活動
1、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黃河的詩詞,與同學們交流一下。
2、讓學生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和圖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覽。每個小組推薦一名小導游,為大家解說。
3、隨著黃河輸入下游的泥沙不斷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經出現了“地上懸河”現象,如河南省開封市。針對這種日益嚴重的情況,請你查找有關資料,幫助解決這一問題。
作業設計
寫一篇關于黃河問題的調查報告
板書設計:
發源
黃河之水天上來 重要性
危機
小學六年級語文《黃河之水天上來》說課稿一
我所要說課的內容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四課《黃河之水天上來》。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教學效果預測幾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 教材總體地位及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學生從小學向初中學習的過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別強調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本教材每單元設的主題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一篇介紹“黃河——母親河”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前幾課《長江之歌》、《三峽之秋》、《古詩二首》的基礎上,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母親河,感受到母親河的雄壯、偉大,從而產生熱愛母親河的情感,增強保護母親河的意識,深化了本單元的主題,使學生受到了教育。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通過“長江”和“黃河”為主題的課文,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把握作者情感,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學習按照一定順序去描寫景物的方法。
2、 教材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5——6學段的學生在閱讀中能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最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評價、欣賞和創新能力,在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
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教材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⑴知識與能力:知識①了解認識我們的母親河——黃河②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學習這種寫法。能力:聯系文中內容,優美句子,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感受、表現、評價和想象創新能力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文章對黃河的介紹,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黃河、熱愛家鄉的情感,激發學生保護母親河、保護環境的意識。我將本課重點確立為在認識黃河的基礎上,學習作者按照一定順序有側重地介紹黃河的方法。難點在于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結合教材本體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提高語文素養。
二、說學生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將無法順利進行,學生的學習需要就是我們的教學需要。我們現在提倡研究性學習,構建學生的知識,語文學習的意義在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個人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得到一些感悟和發現,生成新知識和情感,這才是大的語文觀,不是局限于書本,而是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所以在本課中,我更多的是運用了一種學生自主去合作、探究地生成知識的方法。
三、教學背景分析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它牽動著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所以學習本課是非常必要的,讓學生熱愛黃河,熱愛家園。
教室、教具、師生關系及學生的學習狀態等,都屬于教學環境,為了使離黃河較遙遠的學生真切地感受它的魅力,我將采用大量的圖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給學生,給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慈愛、民主、合作的氛圍,從而推進教學。
四、說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學習,通過交流、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每一名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充分地利用這一點。教與學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認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和看法,實現教學相長。我運用啟發、討論、開展多種活動等方法進行教學。結合初一學生特點,將本課的一些內容的直接學習變成由學生自己來做導游,向同學們介紹、講解,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查找各種資料、說古詩、講故事等拓寬學習的范圍,提高能力,在體驗中加深感受、理解。
五、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我從三個維度方面進行教學設計。具體過程如下:㈠講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出本課主題㈡黃河詩詞㈢暢所欲言㈣思考探究㈤我來做導游㈥我的視角㈦日積月累㈧語言小知識㈨不廢江河萬古流㈩行動起來(十一)布置作業
本節課開頭我給學生講大禹治水的故事,既引發學生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一下子進入狀態。然后我向學生提問:“大家知道大禹當年治的是什么水嗎?”由此引出本文所描寫的對象——黃河。然后給學生看一組黃河圖片,簡單介紹黃河的重要,自然進入新課。
學生展示他們收集的有關黃河的詩詞,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學生的收集信息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更將本文標題“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出處引出來。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情趣做出了努力。
暢所欲言環節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次考查,讓學生來介紹自己認識的黃河,給大家一個粗線條的大略印象,本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這種表現自己,我們要多給學生這樣的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的快感。這種感受是任何一種夸獎都無法得到的,它對提高學生能力,樹立自信心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一系列的鋪墊之后,開始了我們本節課的重要環節——思考探究。先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學生合作學習,找出黃河的特點,懂得它的地位、重要性。對黃河有一個整體印象。接下來學生默讀剩下的部分,小組合作探究:本文按什么順序來寫黃河的?這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課程改革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求的研究性學習、發現學習,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法,然后進行知識整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合作能力。
如果只是依照課文來一一對黃河的各部分進行介紹,那對于剛上初一的學生來說,太枯燥乏味了,所以我變換了方式,讓每小組選出一位同學來為大家介紹一處景觀,讓她們以導游的身份一一解說,學生很容易地明白了寫作的順序(源頭——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這樣活動就生動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 情,學生在解說中充分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加上圖片的演示,學生會覺得身臨其境,對黃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一處的景點仿佛都在親身游歷。在活動中,情感體驗中形成直觀的認識,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規律。
在此基礎上,我又安排了我的視角,讓學生來說出全文的哪一部分最精彩。這一部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發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評價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并敢將它說出來,而且能解釋原因。人人說,大大地提高了表達能力。
語言小知識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拓展、延伸。學生找文中優美的修辭,說明方法,說出為什么好,體會它的妙處,突破了難點。語文學習不應該只局限于書本的知識,而應該開發課程資源,將學生的理解、知識體驗融匯從而重新構建出新的知識,同各科更廣闊的知識相結合,形成大的語文教學觀,這才是真正的語文教學。所以我給學生介紹了“為什么跳進黃河洗不清”,然后讓他們也去搜集,講,拓寬知識面。
接下來我利用幾幅黃河被污染的圖片,向學習揭示黃河現在的嚴峻形勢,讓他們自己想象自己是黃河,會向人類說什么?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然后,號召學生共同行動起來,保護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進行表態并運用到實際行動中去。倡議書又加深了這一環節的作用。這幾個環節,是對學生環保意識、保護國家、保護黃河、保護生態的一次教育,較好地進行了德育,并滲透到教學中去,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的。
本節課的作業設計為:
1、兩篇作文:一篇直接表意抒情,寫《我心中的黃河》。一篇引用材料,運用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為保護黃河設計一則公益廣告。(任選其一)
設想為: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設計能力。想象力是創新的源泉,它比知識更重要,我注重每節課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增進學生的環保意識,再次加強德育教育。
本節課我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合作學習為手段,以一整套的活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用目標來追問,澄清思路,努力使細小的環節都指向主題。我本課的設計緊緊圍繞三維目標進行,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精神的培養,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小學六年級語文《黃河之水天上來》說課稿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所要展示的內容選自教科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1課《黃河之水天上來》。這是在學生充分預習基礎之上進行的一節展示課。我將從以下幾方面說說教學構想。
一、教材說明與學情分析
本冊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學生從小學向初中學習的過渡教材,除了注重整合性,又特別強調小學與初中知識的銜接。本教材每單元設的主題突出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真正做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本課是拓展閱讀課文,一篇介紹“黃河——母親河”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品讀課文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作者對母親河的感受。
(2)學習作者多角度細致傳神描寫景物的方法 。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熱愛偉大祖國的情感。 重點是讀中感悟。難點則是體會作者多角度多視點的觀察、感受和描寫黃河。
三、教法學法及教學手段
教與學是一種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所以本課中,我主要是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學習,使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展示者。學生通過查找各種資料、以說古詩、講故事等形式拓寬學習的范圍,在體驗中加深感受、加深理解。
四、教學流程
按照我校“問題導學、互動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操作。根據學科和課型的特點我把六個環節合并為四個環節靈活運用,這樣有助于突出展示課的特色。
第一步 情景導入,目標定向。 以李白的《將進酒》引入新課。接下來讓學生讀學習目標。這一環節通過目標定向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明白本節課學什么,怎么學,達到怎樣的學習效果。
第二步 提綱引領,自主學習。 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后,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組內交流思考等方式自主學習。然后出示學習提綱,讓學生帶著問題群學對學,創設一種和諧友愛、民主合作的氛圍,從而推進教學。
第三步 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學生自學后讓他們自由匯報,暢所欲言環節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次考查,學生通過讀,說等形式體會黃河的磅礴氣勢,進而暢想黃河,最后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展示來介紹自己認識的黃河。本環節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自信心大有益處。 第四步 回扣目標,總結反思。 該環節是學生對本節課學習情況的全面回顧,暢談收獲與感受,從而體會到成功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