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筒》教案(精選10篇)
《萬花筒》教案 篇1
課題:萬花筒
課時:2課時
施教時間:9月1日——9月8日
教學目標:
1.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描述它的對稱方式。
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法表現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
3.試著按照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色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表現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圖案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3.能否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一些有萬花筒圖案的圖片,中心對稱的圖案。示范用的紙、筆、剪刀、膠水等工具。
學生:有萬花筒的學生將其帶到課堂,帶好彩色紙、剪刀、膠水、繪圖筆等。
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節:
活動一:玩一玩
傳著看看、玩玩萬花筒,教師提示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找一找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這樣?
分組將各自在萬花筒中看到的圖案簡單的畫一下。
活動二:
展示各組的作業,并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
放課件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它是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其中只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余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并且圍繞一個中心點對稱。
活動三: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綠色的圓形,然后請兩組同學到黑板上畫一畫在萬花筒中這個圓形會變成什么樣的圖樣,在學生繪畫、比較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先設計一個圖案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活動四:
大家一起來畫一下自己心中的萬花筒中的圖案,并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作業展示,評價。
札記:有一位學生在畫的時候想到了像剪窗花那樣把紙折幾下,在一個單元格里畫出幾何圖形,再對印到其他格里。我及時肯定了這種辦法,孩子們紛紛效仿,不一會就像做游戲一樣完成了作業。
第二節
活動一:
教師展示用粘貼方法表現的萬花筒,引起學生興趣。
請學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簡單的制作萬花筒中的圖案。分組嘗試一下。
活動二:
各組向大家介紹、交流自己組找到的簡便方法。
(學生很難將對稱圖案表現得很精確,但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紙,還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現萬花筒中的圖案?(討論)
交流:用扣子、小粘貼、橡皮、夾子、小花片……
活動三:
試著用各種材料來表現萬花筒中的圖案。
色彩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在觀察一次萬花筒,將其中認為最漂亮的一個色彩組合記住,并且將它表現出來。
活動四:
收拾與整理。
課后拓展:
在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邊,還有無數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不一樣。建議學生試著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圖案的形狀,表現它的繽紛。
試著做一個萬花筒。
札記:現在的萬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紙片做的效果好。有一位學生拿來了她媽媽小時候玩過的萬花筒,在班里傳來傳去,惹得同學們十分羨慕。有了這個五彩繽紛的寶貝,孩子們的思維便被調動起來了,作業的效果還真不錯。
《萬花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 在拆拆玩玩萬花筒的過程中激發探索萬花筒的興趣,學習拆分及組裝萬花筒的方法。
2、 探索多面鏡子的反射現象,初步了解萬花筒成像的原理。
活動準備:
1、 雪花片、平面鏡兩個。
2、 大記錄表一份。
3、 萬花筒、操作框人手一只。
4、 萬花筒的組裝步驟圖一份。
5、 兩個黑板、磁鐵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題,幼兒回憶夾角成像現象。
昨天我們小朋友用兩面鏡子和一片雪花片做游戲,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教師小結:鏡子的夾角大,成像的數量少;鏡子夾角小,成像數量多。
二、自由玩萬花筒,提出質疑。
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樣好玩的玩具萬花筒,請你們四人一組去玩一玩,互相交換看一看里面的秘密。
1、 幼兒自由玩萬花筒,交換玩萬花筒,教師引導幼兒細致觀察萬花筒中的影像的不同。
2、 幼兒交流。
你在萬花筒中看到了什么?
四個萬花筒里面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為什么有的萬花筒中有很多圖案,有的萬花筒中卻看不到很多圖案?
你怎么才能知道萬花筒的秘密?
三、拆萬花筒,了解萬花筒成像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動手試試拆開萬花筒吧,看看里面到底裝著什么東西。
1、 觀察萬花筒的組成部分
提問:你拆開萬花筒里看到了里面有什么?
你的萬花筒里有幾面鏡子?
除了鏡子還有什么?
拆開萬花筒發現里面的東西和別人一樣多嗎?
一樣多的配件為什么看到的圖案不一樣,有的多,有的少呢?
四、幼兒探索多面鏡子的反射現象。
1、三面鏡子如何擺放才能讓珠子變成許多圖案呢?
2、出示萬花筒的組裝步驟圖,讓幼兒自己學習組裝方法。
提問:你能看懂嗎?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2、 幼兒自由探索組裝萬花筒。
3、 幼兒交流:教師記錄大記錄表,引導幼兒探索鏡子擺放的位置與成像多少的關系。
4小結:萬花筒就是利用三面平面鏡做成三菱鏡,讓少量的珠子變出許多漂亮的圖案。
四、幼兒組裝好萬花筒,再次感受多面鏡成像。
1、 請幼兒把拆開的萬花筒重新組裝好。
2、 教師利用組裝步驟圖幫助有困難的幼兒解決問題,完成組裝任務。
3、 請幼兒和客人老師一起欣賞萬花筒漂亮的圖案。
自我反思:
1、 教學活動時間有點拖時,中班控制在30分鐘。
2、 活動中目標基本達成。
3、 教師的語言有些嘮叨,有些要求可以課前鋪墊。師幼互動融洽,教師的隨機教育比較靈活。
《萬花筒》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能描述它的對稱方式。
2、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表現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
3、試著按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色彩。
教學重難點:
1、能否表現對稱的圖案。
2、能否用“先設計一個花樣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3、能否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教具學具:彩色紙,剪刀,繪畫筆
教學過程:
1、引導階段
讓學生看看萬花筒然后討論: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
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最亮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它是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其中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余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并且圍繞一個中心點對稱。
2、發展階段
我們要創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可以剪,可以畫;再制作其余五個“鏡子里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
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圖案對稱。(將紙疊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來畫……)
色彩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再一次觀察萬花筒,將其中認為最漂亮的一個色彩組合記住。并且將它表現出來。
3、收拾與整理
學生應該已經習慣將剪下的紙屑放在紙簍中。那么結束時只要再檢查一下周圍是否有紙屑就可以了。
《萬花筒》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體驗萬花筒圖案變化帶來的美妙感受及自己制作萬花筒的樂趣。
2、能自己拆裝、組合萬花筒,發現物體成像與鏡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多少等因素有關。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每人自制一個萬花筒(制作材料:塑料片和錫箔紙做成的"鏡片",每位幼兒3片;牙簽盒、桌面墊板卷成的筒各1個)。
2、自制的碎花片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以謎語導人課題:小小花瓶,身藏百花,轉來轉去,千變萬化。
2、引導幼兒觀察萬花筒,通過自己拆裝探索萬花筒的秘密。
(1)組織幼兒自由欣賞自制萬花筒,發現它的千變萬化,激發起探索的興趣。
(2)引導幼兒自己拆開萬花筒,觀察其結構,了解萬花筒里有三塊長方行的鏡子,有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小花片,還有裝花片的小盒子。
(3)指導幼兒探索形成美麗圖案的奧秘。逐步實驗:物體在1面、2面鏡片前分別是什么樣子,3面鏡片應該怎樣排列才會出現千變萬化的圖案。從而發現物體成像與鏡片的多少、排放角度、花片的多少等因素有關。
3、幫助幼兒組合安裝好玩花筒、繼續觀察探索。
活動延伸:
更換不同的花片探索轉動效果。
《萬花筒》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自發、主動地參加探索性活動,在活動中了解萬花筒的的基本構造,學習拆裝萬花筒。
2、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體驗探索帶來的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人手兩個萬花筒(一個是完整的萬花筒,一個是經過加工的不完整的萬花筒,并貼有標記)
2、萬花筒內的小配件(小花片、泡沫紙片等)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玩萬花筒,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1、師:“小朋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兩個萬花筒,請你們看看哪個萬花筒更好看?”
2、幼兒玩萬花筒,觀察萬花筒變化、漂亮的圖案。
3、集體交流:哪個萬花筒更好看?說話理由。
4、教師小結:能看到五顏六色、千變萬化圖案的萬花筒好看,貼有標記的萬花筒不好看,看不到花紋和圖案。
(二)學習拆、裝萬花筒,探索萬花筒里的奧秘
教師:“為什么一個萬花筒能看到神奇的圖案,而另一個萬花筒卻看不到呢?你們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1、拆萬花筒:鼓勵幼兒拆萬花筒,要求不能破壞萬花筒。
2、引導幼兒大膽探索打開萬花筒的方法。
3、集體交流:萬花筒里有些什么?
4、小結:萬花筒里有一個透明、圓形的小盒子,有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小花片以及三面小鏡子,三面鏡子是朝里面放的。
5、裝萬花筒:“小朋友拆開了萬花筒,發現了許多秘密,請你們把它再變回原來的樣子”
6、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幼兒裝好后檢查一下,是否和原來的萬花筒一樣。
(四)修萬花筒,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為什么另一個萬花筒看不到千變萬化的圖案呢?請你們也拆開來看一看”。
1、幼兒拆萬花筒,說說自己的發現。(沒有小花片、沒有鏡子、盒子被黑布遮住了)
2、幼兒修萬花筒,教師提醒幼兒可以用所提供的材料組裝萬花筒。
活動延伸:
科學區中提供組裝萬花筒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裝配萬花筒。
活動反思:
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總結萬花筒里圖案的形狀和花的特征,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萬花筒里的圖案由于鏡面的原因會產生多個連接在一起的紋樣,比較抽象,孩子是很難看出來的,因此幫助孩子進行觀讓幼兒觀察萬花筒,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制作萬花筒,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使教學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
《萬花筒》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觀察、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萬花筒的內圖案的色彩美和造型美。
2.積極發現萬花筒的圖案中色彩的規律,嘗試按規律涂色。
3.在無窮的變化中感受萬花筒的神奇,激發探究的欲望。
活動準備:
1.幼兒玩過萬花筒。
2.萬花筒(一個),有團花按的范例2~3張。
3.萬花筒(人手一個),有簡單團花圖案的作業紙(每人一張)
4.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與幼兒交流萬花筒的操作方法。
教師:這是玩具?(萬花筒)你知道怎么玩嗎?(邊轉邊看。)誰來和我們說一說,玩給我們看一看。
2.幼兒一邊玩萬花筒,一邊欣賞其中的圖案。
(1) 幼兒結伴玩萬花筒,自由交流自己的發現。
教師:玩一玩、看一看。和旁邊的小朋友說一說,你在萬花筒里看到了什么?
(2) 集體交流。
1、線條和圖形。
教師:你在萬花筒里面看到了什么?(各種圖形、線條等。)像什么?(花、愛心等)有哪些圖形和線條?(方形、三角形和花邊)這些圖形和線條是怎么組合在一起的?(中間一個形狀,上下左右各有一條線,然后又有圖形)
2、色彩。
教師:你發現了哪些顏色?(紅、黃、綠等。)找一找有沒有相同的顏色?(有。)
在哪里?(四個角上、四邊看的線條也是一樣的。)你還看到什么樣的圖案?由哪些圖形和線條組成?有些顏色?你發現他們又什么規律?(四個角、四個邊上的圖形和色彩都是一樣的,或者對邊是一樣的等等)
3. 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種團花的范畫。
(1) 欣賞團花圖案(根據萬花筒中的圖案設計的)。
教師:這里也有有一個萬花筒的圖案。上面有些什么形狀?哪些形狀是一樣的?你能給它涂上漂亮的顏色嗎?
(2) 討論涂色方法。
教師:怎么涂才像萬花筒里的圖案?(對邊、對角顏色是一樣的。)
4. 幼兒進行涂色練習。
教師:換顏色,用多種顏色涂色。一種顏色可以涂好幾個地方。把顏色涂滿,盡量不涂到輪廓線外。
5.與幼兒互相交流討論作品。
教師:你用了什么好看的顏色來畫畫的?怎樣涂,顏色會涂的好看?萬花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得圖案變化?(啟發幼兒回家后將萬花筒拆開看看。)
《萬花筒》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我們觀察到:孩子們往往對看起來變幻無窮、神秘莫測的萬花筒百看不厭。常常會聽到孩子們說:快來看!我的圖案又變了!”以孩子們看、玩萬花筒為契機,設計出這一活動課例,可以從中揭示出萬花筒這一常見兒童玩具的基本構造原理,繼而鼓勵孩子們積極思考身邊眾多的科學現象,努力去發現、去實驗,在不斷的探索中獲得成功感。
【活動目標】
1.探索萬花筒的主要構造,初步知道反射、透光的簡單道理。
2.啟發幼兒動手建構三棱鏡,培養幼兒初步的立體空間知覺。
3.通過反復操作、擺弄,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在所有萬花筒的外圍標上1號、2號、3號、4號的標記,1號萬花筒為完好的。
2.給每位幼兒準備至少兩個萬花筒(其中一個必須是1號萬花筒)。
3.準備操作材料:鏡片若干、小碎花片若干。
【活動過程】
1.觀察活動:幼兒通過觀察、比較自己的兩個萬花筒,說出兩個萬花筒的不同點:一個有漂亮的花紋;一個看不出什么。
2.啟發幼兒對不好看(看不見花紋)的萬花筒進行分析、猜想,記錄不好看的原因,激發幼兒探索萬花筒的興趣。
(1)請幼兒看看上面,看看下面,還可以揭開蓋子看看里面。
(2)檢查萬花筒時可以拿著1號萬花筒進行比較,看看里面有什么不同。
3.實驗操作、記錄原因:
(1)老師提供材料,引導幼兒將不是完好的萬花筒拆開、改裝。對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位幼兒必須拆裝好一個萬花筒,動手能力強的幼兒可多次拆裝。
(2)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在下面的記錄表上做記錄。(鼓勵幼兒用繪畫、符號等形式。)
幼兒記錄表:
材料
給所有操作材料做標記
猜想原因
記錄實驗過程
2號萬花筒
3號萬花筒
4號萬花筒
4.講述結果:歸納、理解構成萬花筒的主要條件,分析錯誤萬花筒中出現的原因。
(1)2號萬花筒底部擋住了光線,不透光。
(2)3號萬花筒無鏡片,不能產生反射作用。
(3)4號萬花筒沒有碎花片。
(4)一個好看的萬花筒需要具備的主要條件:要有三面鏡片對著中間,合起來成三角形,底部有小碎花片,花片與鏡片之間要透光。
【設計評析】
活動充分利用幼兒已有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使幼兒不僅僅滿足于“老師教什么,我學什么”的發展水平。在整個課例中充分設計比、看、拆、裝等游戲化活動,使幼兒主動、積極地觀察、探索、操作材料,從而有效地發展其分析、比較、觀察、記錄等能力。每個活動步驟以幼兒主動操作為主,在活動中層層剖析,步步深入,使操作活動與知識的掌握密切相連。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并用表格記錄實驗操作的結果,使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本活動適合分組教學,教師可將各類萬花筒放在活動區中,給幼兒提供反復操作的機會。
《萬花筒》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變過程,對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2.吸取傳統家庭的美德,引導運用于現代家庭生活中。
3.知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知道家庭的穩定關系到社會的穩定,明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學重點:
不論家庭模式如何演變,家對于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得到自己家中的美德以及要建設美好家庭的責任感、自豪感。
課前準備:
課件、“小家庭大社會”圖板基礎、學生家庭合照
教學時間:2課時
課時目標:
1.了解家庭模式的演變,知道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2.了解傳統家庭的美德,發揚于現實家庭生活中。
3.知道構建和諧社會要從我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誦小詩,感親情。(教師出示課件:“傾訴的聲音”),朗誦這首詩。
2.揭示課題。
二、學習
1.彩虹鏡——了解多彩的家庭模式。
⑴ 看合影,談發現。
師:每個同學是否帶來了自己家的合影。小組交流,看看合影,你發現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投影展示“獨生子女家庭、非獨生子女家庭、三代同堂家庭”學生的家庭合影。)
師:這就是現代家庭普遍的三種家庭模式。說一說,你的家庭屬于哪一種模式?
⑵ 了解家庭模式的演變。
⑶ 家庭模式展示會。
2.多棱鏡——認識大家庭的獨特模式。
師:在傳統的習俗中,大家庭模式在歷朝歷代備受推崇。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當時傳統家庭生活的理想。很多影視、文藝作品都發生在傳統大家庭的背景中,你能舉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⑴ 分析《紅樓夢》里的家。
師:我們班中的一些同學大概看過《紅樓夢》吧,誰來說一說?(自由說。)
(教師播放影視片斷:“寶玉挨打”),引導學生分析賈府是怎么樣的一個大家庭。
⑵ 出示人物關系圖。
師:《紅樓夢》人物多達300余人。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大家庭、大家族,他們“同居共財”——居住在一起,共同擁有財產。
教師舉例讓學生深入了解四大家族中的賈府,特別是賈府中賈母、賈政等人在家庭中的權威地位。
⑶ 拓展,進一步了解大家庭。
師:你還知道哪些大家庭?(可以《楊家將》、巴金的《家》為范本舉例。)
⑷ 小結傳統家族的異同。
師:看了以上這些大家庭,你有什么發現?(人多,關系復雜,家長是至高無上的主宰……)
3.聚焦鏡——體驗“鄭義門”傳統家庭美德。
⑴ 了解家庭的穩定關系到社會的穩定。
師:現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走入“江南第一家”去看一看。請大家認真思考,“鄭義門”為什么能被賜封為“江南第一家”?
(教師播放錄像:“江南第一家導游”。)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歷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家庭問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鄭義門”的忠、孝、節、義被統治者所推崇,其治家經驗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借鑒用以治理天下。故而賜封其為“江南第一家”。
⑵ 感受“鄭義門”為人處世的美德。
⑶ 體驗“鄭義門”的孝敬傳統。
三、拓展
1.進一步了解“鄭氏規范”的歷史價值。
教師出示資料:據考證,日本、韓國一些法律制度也是遵照當時鄭氏家族的治家方略制定的。
2.了解更多的傳統家庭美德。
師:課前大家收集了許多有關傳統家庭的美德,大家互相交流(小組內交流,教師有選擇性地在投影儀上展示。)
3.了解家庭中的家譜。
4.課堂小結。
《萬花筒》教案 篇9
武器萬花筒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列舉武器的主要種類。
舉例說出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威脅。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維護世界和平的態度。
3.能力方面
初步形成客觀的科學的評價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
舉例說出武器給人類帶來的威脅
2. 教學難點
武器的發展演變
三、教學過程
(一)中國武器知多少
近兩年中,我國的軍事實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學生匯報搜集的武器知識,教師總結。
在空軍方面:自主研制成功“梟龍”、“飛豹”、“殲十”戰機。尤其是“殲十”戰機其先進程度達到國際第三代戰斗機標準。綜合實力超過了美國f16戰機的水平。同時在加強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同時還大量的引進了俄羅斯空軍的蘇-27和蘇-30兩種先進的戰機,來加強我國空軍實力。
在海軍方面:
自主研制出169艦、170艦、171艦、旅滬級導彈驅逐艦。同時引見俄羅斯四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現代級驅逐艦是前蘇聯海軍20世紀80年代初建造的大型導彈驅逐艦。首艦“現代”號于1980年服役,現有19艘在役。該級艦是以對海攻擊為主的通用型驅逐艦。
在潛水艇方面:國家在加大研制新型核潛艇的同時引進俄羅斯“洛基”級常規動力潛艇,“洛基”級潛艇被西方稱之為“海底黑洞”來形容它的安靜。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殺手!!
在陸軍方面:
中國96式坦克的綜合戰力已經為居全球前三位。同時在陸軍航空兵種方面中國的武直10的能力也足以和美國的武裝直升機向抗衡。
在太空方面:
在中國的“東風3”型戰略導彈面前,美國的tmd形同虛設,是美國永遠不敢向中國揮舞起“核大棒”。
(二)武器的發展演變
教師出示課件講解知識
(1)石兵器
遠古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為了求取生存,部落之間常因掠奪婚姻、漁獵、采摘領地,而引發原始戰爭。在長期的戰爭經驗總結中,人們發現單純地利用帶著鋒刃的生產工具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就有人用石、骨、角、木、竹等材料,采用刮削、磨琢、綁扎等方法,制成最早的兵器。由于它們以石制的為多,后人稱之為石兵器。石器時代的兵器雖然制作粗陋,但是已經形成了武術器械的基本類型,遠程作戰兵器:戈、矛、石鏃成為武術器械中的長兵;近程作戰兵器石刀、石匕首發展為短兵。盡管石器質料硬脆易碎、兵戈相見,易于損壞,但是它們卻為第一代金屬兵器——青銅兵器的出現奠定了雛形。
(2)金屬兵器
a 青銅兵器
據兵器史料載,青銅兵器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建立的夏王朝已經用于裝備軍隊。到了商代,隨著青銅冶鑄技術的提高,青銅兵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制品有長桿格斗兵器戈、矛、斧;衛體兵器短柄刀、劍、射遠的復合兵器弓箭;防護裝具青銅皮甲、盾等。商代以后,銅的采掘和青銅冶鑄業得到比較大的發展。《考工記》中關于“六齊”的論述,已經總結出春秋時期一些青銅兵器中銅和錫的組配比例,其中斧斤是五比一,戈就是四比一,大刃是三比一,削殺矢是五比二。有了這些組配比例,就能保證所制各種兵器適當的堅韌度,滿足作戰的需要。此外,《考工記》的“冶氏”、“桃氏”、“函人”、“廬人”、“弓人”等條,還記錄了殺失、劍、甲、戈戟、矛、弓等一些兵器的材料選擇、尺寸大小、形制構造和規范等內容,表明當時制造的兵器已經向標準化邁出了最初的一步。
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了青銅復合劍的制造技術,這種劍的脊部和刃部分別用含錫量不同的青銅鑄成。鑄造時,先鑄造劍柄和劍脊,后鑄造劍刃,再把劍刃同劍脊的榫部結合成一體。經過對這種劍的實物測定,脊部的青銅含錫量是百分之十,刃部的青銅含錫量是百分之二十。含錫量比較低的脊部韌性比較大,不易拆斷,便于久用。含銅量比較高的刃部堅而剛,利于刺殺。這種脊韌刃堅、剛柔相濟的復合劍,既有比較高的刺殺力,又經久耐用,是青銅兵器制造技術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銅制的射遠兵器弩,銅兵器的發展也到了鼎盛期。從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是銅器的衰變期。這時期雖然在鑄造技術上有許多的發明與創新,然而在整體上卻衰落了,因為,銅兵器密度較大,韌性依然不夠大,很難適應車戰長兵的需求,一寸長一寸強的武術器械優勢得不到體現;面對機動靈活的馬戰不僅要長,還要輕便。戰爭渴求人們不得不致力于追求兵器材料的革新,鐵器應著這種需求,登上了戰爭兵器的舞臺,也把武術器械的發展推向了歷史廝殺的舞臺.
b 鐵質兵器
鐵質兵器在我國運用尚早,從1931和1972年,河南、河北出土的鐵援銅戈和鐵刃銅鉞,證明我們的祖先用鐵制作兵器從商代就開始了。但是,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對鐵的冶煉技術還沒有掌握,那時候的鐵與銅混合制作也許尚屬偶然,因數考古證明混合的鐵質屬于自然隕鐵。只有到了春秋晚期,我們的先人在冶鐵上取得了生鐵、鋼與鑄鐵柔化技術重大的突破時,才能意味著真正意義上鐵器時代的到來,早期的生鐵的含碳量太高,質地硬而脆,很容易折斷,妨礙了它的實際運用。生鐵的柔化技術,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對生鐵進行長時間的加熱,使原來的碳化三鐵(fe3c)得以分解為鐵和石墨,使原來的脆性鐵變為了展性鐵。鋼鐵且剛有彈性,用以制作的兵器在戰斗中既不易折斷,又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從三國張飛的丈八蛇矛槍,關云的大刀等他們產生的時期就是在治鐵技術發展的成熟時期。鐵兵器的廣泛制造和投入運用,使得冷兵器的質量和性能大大得到提高,使古代中國軍隊的兵器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大量手持鋒利鐵兵器的騎兵、步卒等相應而生,在一次一次地實戰中總結格斗經驗,各種新兵器隨之創造而出,其用法也隨之誕生而走向成熟。正由于此,才會有后來的十八般武藝的多種說法,給武術器械的發展帶來從未有過的輝煌。
3熱兵器對武術器械的影響
火器
火藥的發明是中國煉丹家偶然創造的革命性奇跡,作為副產品而獲得成功。從火藥的發明到有目的應用于軍事,至少經歷了有三百年的歷史。據《九國志》記載,首次采用發機飛火燒掉敵城,還是在唐朝末年。暗示著火器時代的來臨,火器的大量使用,改變了戰爭的形態,由近體、點殺傷性冷兵器過渡到遠體、面殺傷性的火器為主,并迅速得到廣泛應用。火球、火銃、火炮、地雷等隨著戰爭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隨著火器的發明與改進,戰爭進入了高技術階段。個人的英勇敵不過機械的技術,誰能使用比較先進的兵器,誰就擁有制勝的決定性力量,能夠在遠距離上發揮作用的火器,打破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匹夫之勇而獲勝的個人英雄主義觀念。更何況,火藥的爆炸聲和強烈的光芒,驚駭戰馬而削弱了騎兵的力量.。無論是重甲騎兵還是輕弓快馬,無論是長槍,還是硬駑,在呼嘯的炮彈轟炸下,只能褪為歷史的紡車、青銅器。就連一向以弓馬治天下自詡的晚清政府,最后也不得不提出“軍儲利器,槍炮為先”軍事裝備戰略。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在戰場上受到了無情地挑戰,而逐步被淘汰。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冷兵器從戰場的脫離,武術器械的發展迅速從軍隊下移于民間。據武術史記載宋朝耍槍弄棒的武術常見于勾欄瓦舍,這絕對不可能說是歷史的巧合,因為這個時候火器用于部隊作戰已有相當規模。所以,部隊火器的大量使用,一統天下的冷兵作戰模式只能是一個個脫離充滿殺戮的戰場。武術器械的發展也隨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原來簡單實用的戰場格殺工具,編成了各樣的套路,成為民眾的防身健體的工具,走上了以服務于民眾為主體的發展軌道,
4高科技兵器
如果說,火器還能讓冷兵器與之并存的話,那么,到了核時代已是十分不可能,大面積的殺傷性核武器,使得冷兵器在戰場上絕對沒有用武之地。今天如果我們看到背著大刀,端著嵌有刺刀的沖鋒槍的士兵,與敵格斗的情景,只能是電影中的畫面,小說中的描述。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精準化、無人化、智能化、非接觸遠程打擊,精確制導成為現代戰爭兵器的核心技術。武術器械的發展已完全從戰場上分離出來,所謂的長兵、短兵只能是歷史的稱謂。如今的武術器械纖細柔軟、棱角方鈍、裝飾華麗,盡管也會伴隨著練習者的揮舞,不時地發出嘩啦啦地鏗鏘之聲,但是,只能在體育競技場上,在民間健身場所,去再現歷史。原汁原味的古老武術兵器,只能在歷史博物館中尋找歸宿。
(三)武器與國家安全
學生討論武器與國家安全的關系
1全面禁止并徹底銷毀核武器是解決無核武器國家安全保證問題的根本途徑。中國一貫承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和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2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戰斗的威脅。同時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議召開世界各國首腦會議,討論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問題。
(四)小結
為了保護祖國的安全,我們要學習知識,研究武器。
《萬花筒》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綜合·探索”領域。
在孩子們的生活中,萬花筒這種玩具是他們比較熟悉和喜愛的。教學采用貼近孩子們生活的實物入手,有利于他們進行了解和創作。教材出示的圖片旨在引導學生在玩耍萬花筒的過程中,學會探究萬花筒成像的奧秘,發現其圖案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萬花筒成現出的美麗圖案是靠玻璃鏡子反射圖像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鏡子組成一個三棱鏡,再在一頭放上一些彩色玻璃碎片,這些碎片的圖像經過三面玻璃鏡子的反射,就會出現對稱的圖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這就是萬花筒物理成像原理。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萬花筒的圖案,感受其形式美,學會運用繪畫、剪貼等形式進行創作表現,激發其創作靈感。
教學思路:
本課教學可采用以下環節:玩萬花筒玩具——探索萬花筒成像奧秘——觀察萬花筒圖案特點——欣賞中心對稱的圖案——創作豐富多彩的萬花筒圖案作品——作品展示評價。
教師引導學生一起玩萬花筒,探究體驗萬花筒成像的奧秘以及圖案的特點,學習掌握中心對稱圖案的形式美感,并采用繪畫、拼貼等方法進行創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一)引導階段
1. 教師與孩子一起玩萬花筒,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2.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萬花筒的平面鏡成像原理。
3. 出示課題:萬花筒。
(二)發展階段
1. 探討萬花筒成像原因,總結萬花筒中美麗圖案的特點。
2. 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中心對稱這個成像特點,師生一起總結出中心對稱,并展示大量的萬花筒圖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
3. 教師示范萬花筒繪制方法:(1)畫基本形;(2)畫細節;(3)涂色完成。
(三)學生創作
1. 通過采用繪畫的方式,創作出各種萬花筒的圖案作品。
2. 教師巡視指導。
(四)展示與評價階段
1. 學生展示創作的圖案作品,介紹自己的創作意圖,體會創作的成就感。
2. 學生評價,教師點評。
(五)課后拓展
播放大量中心對稱的美術作品,提問并啟發孩子思維:還可以采用哪些表現手法創作出漂亮的萬花筒圖案呢?學生各自發表自己意見,提出更多方式進行創作,相互帶動思維的拓展。
第二課時
(一)引導階段
展示萬花筒成像圖片,提出疑問:小小的萬花筒,為什么能有千變萬化的圖案呢?
1. 師生把教具萬花筒拆開,跟學生一起觀察萬花筒的內部構造,了解萬花筒是利用三棱鏡成像原理,通過光的反射產生影像的原理,充分感受探索學習的樂趣。
2. 學生選擇自己在萬花筒中觀察到的某一圖案,簡單畫一畫。分小組把自己畫的圖案放在一起觀察交流,并總結出萬花筒圖案中心對稱的特點。
3. 欣賞大量的萬花筒圖案,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
(二)發展階段
1. 教師采用剪紙的方法,示范制作出簡單的中心對稱圖案。
2. 學生觀察總結表現方法:(1)對折,找到中心點;(2)剪出圖案;(3)打開后成型。
3.啟發學生在自己剪出的簡單圖形上,運用繪畫、剪貼等方式進行再加工,使萬花筒的圖案更加豐富。
(三)學生創作
1. 學生獨立地運用剪紙、拼貼和添畫的方法,創作出豐富多彩的萬花筒圖案。
2. 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學生工具使用的安全。
(四)展示與評價階段
1. 學生展示創作的圖案作品,介紹自己的創作意圖,體會創作的成就感。
2. 學生評價,教師點評。
(五)課后拓展
展示中心對稱的形式在美術領域的運用,如標志設計等,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思維。
(六)收拾與整理階段。
引導學生整理好制作工具,尤其是剪紙的同學,應注意環境衛生。
評價建議:
1.學生能否主動愉快地參與鏡面反射的體驗活動,發現萬花筒千變萬化的奧秘。
2.學生能否充分體會中心對稱的形式美感,并用自己喜歡的表現方式剪貼或添畫出類似萬花筒圖案的作品。
教研提示:
如何拓展中心對稱圖案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