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洗澡》教案(精選2篇)
《大象洗澡》教案 篇1
教材學情分析:
大班的幼兒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并且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維積極、活躍。《大象洗澡》這是一個比較簡單而有趣的故事,對于他們來說,故事的內容比較好理解,主要是大象跳進水里時不小心把水濺到了小豬的身上,最后突發靈感用鼻子吸水為小豬洗澡。所以有趣的故事情節很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球。老師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他們用連貫的語言把有趣的故事講清楚,最后在情感方面加以引導就好了。
目標分析:
語言活動幼兒能否積極參與是活動的關鍵。同時,教師的提問盡量以引導為主,讓幼兒的思維有想象的空間。根據大班幼兒的特點以及《綱要》中的語言活動目標,我確定的具體的活動目標為:
1、通過仔細觀察小動物的動作、表情等大膽想象故事情節,根據對話框的提示大膽想象動物語言,并完整講述故事。
2、學習“火辣辣”、“搭”“水花四濺”等詞語。
3、學習大象有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活動過程分析:
第一環節,先出示大象,提出問題:“你喜歡大象嗎?為什么?”拓展幼兒思維。接著,“大象今天又要去干什么呢?”出示背景圖,并貼上大象圖片,讓幼兒觀察。幼兒回答后,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但追問問題“你怎么知道的?”會把幼兒的注意力重新拉到圖片上。鍛煉幼兒的觀察力。讓幼兒學大象“搭了一條毛巾”,是對動詞“搭”的親身體會以加強記憶。接著引導幼兒觀察太陽是怎樣的,通過回答可以擴展幼兒的詞匯量,感受新詞“火辣辣”。大象會說什么,為的是幼兒更加深入大象內心,體會天氣熱要去洗澡的心情。接下來,讓幼兒觀察大象小豬一家準備去干什么,運用觀察大象的方法。對第一張圖片的完整講述會讓幼兒初步感知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
第二環節,“接下來他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一個統領問題調動了幼兒思考的積極性,隨之出示表示故事情節的二三幅圖片,調動幼兒仔細觀察。之所以讓幼兒在不加提示下自行對圖片進行講述,是對幼兒想象力的鍛煉,幼兒講述之后,我才進行重點引導,“大象是怎樣跳進水里的?跳進去后水有什么變化?大象有什么表情?會說什么?小豬是什么情況?會說什么?”等等一系列問題。既是遷移經驗進行又是查漏補缺糾正錯誤經驗。前三幅圖片的完整講述可以使幼兒在感知故事情節的同時鞏固已有經驗。
第三環節“那我們猜猜事情是怎樣解決的?”的導入語極大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接著再出示最后一張圖片,幼兒迫不及待觀察畫面內容與自己想象之間的差距,說話欲望就會很強烈。在一個幼兒講述之后提出“大象什么表情?會說什么?小豬呢?”是對幼兒的講述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四環節,老師說出故事名字并讓幼兒完整講述,讓幼兒對在完整感知故事情節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一個環節是總結環節也是幼兒經驗提升的環節。教育小朋友在生活中有錯就改。
《大象洗澡》教案 篇2
《大象洗澡》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敘述了大象在游泳池洗澡,突然把剛經過的小豬一家都弄臟了,小豬們很難過,最后大象靈機一動,用自己的長鼻子把小豬們洗干凈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大象和4只小豬,其中4副畫蘊涵著情感變化,并不是平鋪直敘的,大班后期應該鼓勵幼兒充分想象畫面外的內容,并用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有關小動物的教材,小朋友更能展開聯想,所以教材適合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
活動的過程分為根據圖片提供的信息進行排序——了解故事梗概——豐富故事情節,整理語言—— 完整生動講述,整個過程是層層遞進的。這些都是看圖講述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根據動物的動作表情等信息進行排序。以前的看圖講述活動總是習慣一張一張出示,這次我打亂了圖片先出示前三張,將結尾放在最后,這時候要給孩子一定的思維空間,不能著急提問:有誰?或在做什么?因為圖片順序打亂后,幼兒必須先看每一副圖片,再整理出圖片的先后順序,接著再進行一系列的提問。當然,幼兒可能會給出幾種不同的排序結果,老師也不能完全否定,可以在活動的后期再變換。
第二步:了解故事梗概。仔細觀察是講述的前提,老師的引導性提問可以幫助幼兒很快的理解故事內容。每一副圖片都有一個重點:第一張圖片重點是故事的開頭,小豬和大象開心地準備去玩,設計問題就圍繞他們準備做什么?第二張圖片是大象不小心把小豬弄臟了,設計問題的重點就圍繞這個,例如:剛巧經過的小豬突然遇到了什么事情。第三張圖片是表現大象的后悔和小豬的難過。需要提出的是,每觀察一張圖片,應該先讓幼兒先說說看到什么,直接提問容易把幼兒的思維框在老師的提問上,而忽視了幼兒本身的思維特點。在了解事情的大概經過后,出示故事的結尾,讓故事更完整。也可以在晚一點出示,幼兒就會明白故事結尾的重要性。
第三步:豐富故事情節,整理語言。這時候可以要求幼兒把故事完整地說一說,也可以老師來講述,不過講述的幼兒可以選擇能力較弱點的幼兒,讓老師清楚幼兒的狀況,也就是“摸底”。或者老師講得差一點,讓幼兒來說說老師的缺點。幼兒很快就能發現不足之處。如此順利進入下一步。
第四步:完整生動講述。幼兒帶著“要比老師講得更好”的興致開始自由講述,老師及時給予幫助。然后再請幼兒一個一個來進行講述。在幼兒講述的同時,老師不能閑著,一邊講一邊幫助幼兒豐富語言,糾正不正確的地方,講述完畢后,要求其他幼兒來捉蟲,接著再請一位幼兒講述,依次不斷地豐富幼兒的表情、動作等,使講述變得越來越生動。當然,對于不同能力的幼兒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能力較弱的幼兒只要講出大概的情節就可以,能力較強的幼兒則要在語調、語氣、語速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足之處:1、更多的關注情緒的變化,每張圖之間可以有一些過渡性的連接詞。2、根據幼兒出現的情況要及時調整,不能跟著教案走,這也考驗著老師的素質,相信只要經過我不斷地反思與實踐,會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