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3-11-20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2.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3.討論式。在討論中互相啟發(fā)。

  4.探究式。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5.比較閱讀法。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

  媒體設計

  錄音機、電腦、投影儀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新世紀,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fā)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zhàn)友”的夾攻下的“橫戰(zhàn)”。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fā)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tài),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丁。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欣賞品味

  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zhí)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zhàn)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四)課堂訓練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明確: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后正面立論:“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明確:當時國民黨到處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

  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四、布置作業(yè) 

  1.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么異同。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2.分小組搜集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中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現狀調查》。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見教學目的一,二。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疏通課文,弄清寫作背景。

  一. 導入  新課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其雜文有“匕首”,“投槍”之喻。

  本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zhàn)友”的夾攻下的“橫戰(zhàn)”。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

  三. 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fā)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四. 疏通課文

  1. 弄清字詞障礙。

  搽(chá)   玄虛(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誆騙( kuāng )懷古傷今 

  為民請命

  2. 朗讀全文。

  3. 思考問題。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五. 布置作業(yè) 。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弄清文章的論證過程。

  一. 復習舊課

  二. 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三. 分析課文。

  1. 一二段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誤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謬誤論據:兩年以前,……卻也是事實。語句:“總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實”,“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2. 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

  3. 第五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所以被刪去。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 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作者指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5. 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

  明確:“要論中國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指的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

  7.“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前者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后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

  四. 布置作業(yè) 。

  思考p58第三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欣賞品味雜文的語言特色。

  一. 復習舊課。

  二. 品味語句。

  1. 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zhí)著”,“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們準確的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性。

  2. 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是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zhàn)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三. 總結全文。

  四. 布置作業(yè) 。

  分小組搜集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中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現狀調查》。

  附:主體板書

  謬論論據: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

  一. 擺謬論

  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       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說有過“他信力”   都不能證

  駁論證:只希望國聯(信“國聯”)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駁)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

  失掉“他信力”發(fā)展“自信力”

  三. 駁論證(正面立論)

  (間接反駁)

  四.得結論。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3

  16、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教學目的】

  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

  一、解題導入  新課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后期雜文。

  二、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

  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的力量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tài),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三)欣賞品味

  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zhí)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zhàn)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四)課堂訓練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明確: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后正面立論:“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2.“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明確:當時國民黨到處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四、布置作業(yè)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4

  中學語文九年級(上)教學案例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2. 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3.討論法。在討論中互相啟發(fā)。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說:從身邊事說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fā)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zhàn)友”的夾攻下的“橫戰(zhàn)”。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fā)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b逞趕蚶瓷貿ぴ詒晏饃獻鱟鬮惱攏餛彩且謊?/div>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說: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我想讓學生自己找找過去的、現在的事實)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等于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yǎng)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并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tài),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欣賞品味

  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zhí)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解說:用替換練習體會用詞的準確,學習語言技巧,體會諷刺的意味。)

  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zhàn)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解說:通過揣摩字詞體會文章的深意,并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訓練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明確: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后正面立論:“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解說:這道題是讓學生鞏固駁論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2.“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明確:當時國民黨到外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解說:通過揣摩重點語句的含義加強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說: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jié)課的輪廓即可。)

  四、布置作業(yè)

  1.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么異同。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魯迅《這個和那個》,收《華蓋集》)

  (解說:有助于鞏固課文內容,并深入體會魯迅關于“中國的脊梁”的論述。)

  2.分小組搜集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中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現狀調查》。

  (解說:通過自主學習來拓展思維、提高能力。)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駁    夸地大物博     只有“他信力”

  斥        求國聯                    —論點不攻自破

  論    求神拜佛  發(fā)展“自欺力”

  證

  間接反駁

  正面立論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脊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

  1 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3.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4.體會本文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重點難點

  1.重點:

  (l)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2.難點:

  (l)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

  (2)體會本文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慨嘆(kai3):有所感觸而嘆息。

  玄虛(xuan2):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本課是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kuang1):哄騙。

  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現在的事而悲傷。

  為民請命: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閱讀全文,思考本文怎樣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為(新青年)寫稿時開始使用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時代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這篇文章,就是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寫

  的。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正音。

  2.提問:文章怎樣提出批駁的論點的?

  討論并歸納: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國聯,再后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亮出批駁的靶子“有人慨嘆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3.提問: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的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討論并歸納:

  對方的謬誤論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論據是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

  最富于諷刺意味的文字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國難當頭,國民黨政府官僚和“社會名流”不是號召人民奮起反抗,而是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請菩薩來“解救國難”,多么荒誕,多么愚昧啊!

  4.提問: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后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討論并歸納:先確認敵論據的真實性,但這真實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后文的駁論證勢定基礎。

  5.提問:文章如何駁論證的?

  討論并歸納: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國聯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這些批駁證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fā)展著“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這就是批駁的f’突破口”。

  6提問: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號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起諷刺否定的作用。

  7提問:“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號召全國民眾團結起來抗日救亡。

  8.提問: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9提問:第6段作者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對批駁敵論點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作者從正面樹立自己的論點是為間接反駁敵論點。 10.提問:作者怎么證明正面論點的?

  討論并歸納: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

  11.提問:作者為什么贊揚他們“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討論并歸納:這是比喻的說法。這些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是中國的主流,是中國的希望。

  12.提問:這一類沒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現狀如何?

  討論并歸納:

  (l)從人數上看:何嘗少呢?

  (2)從特征上看: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地戰(zhàn)斗。

  (3)從處境上看: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13.作者“這一類的人們”指的是誰?

  討論并歸納:指堅持抗戰(zhàn)和民族解放的人們。

  14.提問:“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這句話批駁敵論證的什么毛病?

  討論并歸納:批駁敵論證以偏概全的毛病。

  15.提問:課文最后一段如何總結的?

  討論并歸納:第互句先論論點的前半部分,“中國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卻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論論點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來看地底下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的事實。

  四、小結

  本文抓住敵論據不能證明敵論點為“突破口”,以反駁對方的論證

  為武器,一舉擊中其要害。反駁強勁有力。

  五、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①一位詩人曾說:“虛榮的人只是注視著自己的名字,光榮的人卻注視著祖國的事業(yè)。”②其實,士。果把自己的名字與事業(yè)緊緊聯系在一起,倒也不妨注視一下。③但說到底,應該注視的是事業(yè)。④古往今來的真正名人,是靠自己實實在在的成就和影響立足于世的。⑤像瓦特和蒸汽機、馬克思和(資本論)。⑥這些偉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謀求“大名垂宇宙”,不曾用一毫的心思去乞求官方或人們的賞識。⑦他們只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甚至是為時人所不理解、不能容忍的奇思異想,為人類開辟了新的天地,他們的名字也就自然不朽了。⑧所以要想當名

  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小寫”自己的名字,“大寫’咱己該做的事業(yè)。

  1.上文作者的論點是(用簡要的語言加以概括,不超過10個字)

  2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A道理論證、比喻論證B.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C.對比論證、比喻論證D.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3.對這段文字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解釋第③句中“小寫”和“大寫的含義。

  (1)小寫:

  (2)大寫: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填寫課后練習三表格。

  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熟悉了課文,探究了課文中的一些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再來探究課文的結構及語言特色。

  三、整體感知

  1.討論課后練習三表格。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對方謬誤。揭示對方論點及論據,暗示對方的論證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駁。駁敵方論證。說明敵方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

  第三部分(6~8段):間接反駁。用事實證明正面論點的正確從而反駁敵論點。揭示敵論點虛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結論。直接駁論點揭示對方論點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實質。

  2.提問:本文按什么樣的順序反駁的?

  討論并歸納:按逐層推進的邏輯順序反駁的。

  3.提問:文中有加黑點的兩段文字,這是作品發(fā)表時被國民黨檢查官刪掉的。想想為什么被刪去?

  討論并歸納:因為這兩段文字諷刺了當時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行徑,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國民黨檢查官的胃口被

  刪掉。

  4.提問: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

  討論并歸納:高度贊揚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爭,認為這是中國人的主流,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5.提問:本文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討論并歸納:辛辣的諷刺是本文語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力”等。

  四、小結

  本文按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作出結論的順序逐層推進。通過駁論證批駁了對方的論點,通過正面立論間接反駁了對方論點,批駁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五、作業(yè) 

  2.選用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閱讀7面文字,回答問題。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 “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 “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

  1上面語段的敵論點是____

  2上面語段的敵論據是____

  3“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刪去前半句行不行?為什么?

  4上面語段批駁的方式是

  A直接批駁B通過駁論來駁據論點C通過駁論證來駁論點D間接反駁(通過下面立論來駁論點)

  5上面語段的“他信力”指____

  “自欺力’是指____

  6.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號,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B.表強調C.表特殊稱謂D.表諷刺否定

  課后記:本課是一篇駁論文,首先將駁論文有關知識給同學講授清楚,其次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6

  知識方面

  1.了解這篇雜文所選用的論據和所運用的論證方法、表達方式;

  2.體會語言的感*彩

  3.使學生理解篇雜文駁論方法學習魯迅的駁論方法和諷刺藝術。

  情感態(tài)度

  方面1.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力,增強愛國主義精神。

  2.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會。

  能力方面

  1.能用道理說服別人。

  2.通過對課文中選用論證方法的分析和語言訓練,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文章的駁論方式:駁論證

  2.難點:為什么本文從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突破口”?

  3.疑點:有人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國人”實質指什么人?什么樣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國人?

  4.解決辦法

  可采用列圖表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過程

  教案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xx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zhàn)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jié)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fā)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wèi)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反問句,意即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⑶駁論文簡介。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

  第二部分:批駁敵論。

  第一個層次(3—5自然段)駁論敵論論證;

  第二個層次(6—8自然段)駁敵論論

  第三部分: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閱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其中“只希望著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于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采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投降的本質。

  (2)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明確]有著前后照應的關系。

  五.閱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淪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觀點,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駁論證了。

  六.總結、擴展

  本節(jié)課著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七.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閱瀆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研討課文三、四部分。

  (二)整體感知

  文章在批駁對力•論證的基礎上作了正面立論:“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三)教學過程

  1.指名朗讀6~8段,要求學生思考: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說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泛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后繼的戰(zhàn)斗。”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2.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嗎?

  [舉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9月20日和22日連續(xù)發(fā)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fā)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zhàn)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fā)生三次規(guī)模很大的學生*運動。

  3.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齊讀文章最后二段。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人的脊梁”?

  [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梁”,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強調了上段所立的觀點。

  5.哪些人是“中國的脊梁”?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zhàn)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駁論證的方式逐層推進地批駁丁“九•一八”事變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謬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投降本質,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軍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文章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作者指出還是一種“自欺力”,揭露了蔣介石“堅決不抵抗”的*投降本質。

  課后請同學們閱讀與本文背景相關的魯迅的另一篇駁論文《“友邦驚詫”論》,學習其駁論點與駁論據的方式。

  (五)布置作業(yè)

  1.整理完成課后練習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積累詞語;理解學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理解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議論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激發(fā)學生主動地質疑、探究。讓學生多讀多思多領悟,把握閱讀議論文的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體會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駁論方法;理解重點語句的深意,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學難點:

  把握本文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質疑思考、品讀研習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引導學生思考。

  師:請大家說說21世紀初中國的幾大盛事。(申奧成功,加入WTO,神州五號載人成功進入太空…)這使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幸福,每個中國人的愛國之情無不溢于言表------中國人民真的站起來了!但同時,新的事情亦在不斷發(fā)生:先是中國彩電在歐洲市場被征以高額反傾銷稅,國人不訴而退。中國彩電就這樣被擠出歐洲市場;后來,溫州打火機在歐洲遭受了同樣的待遇,但他們不甘被擠,在訴訟過程中取得勝利,使得溫州打火機在歐洲市場占了一席之地。同學們你們對這一系列的事件有什么感想呢?請談談你們的觀點。(生談,若提到自信,師可引下)今天的國民誰也知道要自信,然而,七十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中國人有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他們會預言我們的今天嗎?當時,有一位思想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讓我們走進魯迅先生,

  走進他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二、解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請同學們就收集的作者的雜文作品的資料進行交流。

  2、回憶寫本文的歷史狀況。

  3、在走進作品之前,我們先看看文章的題目,它告訴我們什么信息呢?

  歸納:題目告訴了我們要談的對象------“中國人”,要談的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

  4、讀文,掃清字詞障礙。(出示小黑板,注音釋義。)

  三、探究課文,整體把握。

  我們面對這么一篇充滿戰(zhàn)斗力的文章,該怎樣去讀它呢?我想,每個同學都有一套好的方法,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列出你最想提出的問題,你覺得最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交流。

  學生提的問題可能有: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哪些論據?

  2)作者所反駁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自己建立的觀點是什么?

  3)“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

  4)作者已經認為對方的觀點錯誤,為什么承認“是事實”呢?……

  肯定學生的問題,并提出要理出個頭緒,一點一點來攻破它。駁論文既要“駁倒”,又要“建立”,那我們先看看作者怎樣“駁”,又是怎樣“立”的?先研討問題:

  1)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她是錯誤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有何依據?

  (學生分組研究討論,師引導交流,整體把握,詳見板書)

  四、小結:請同學們小結一下這堂課我們學到了什么?(把握了文章的整體概況等。)

  五、作業(yè):至少讀文章3遍,感受作者的*。

  板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敵方論據:兩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希望國聯

  現在--求神拜佛

  敵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己方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己方論據:從古至今有滿懷信心的中國人

  第二課時

  一、深入研習課文

  師: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旦崩潰,那么這個民族離滅亡也就不遠了,而中國民眾的精神,在主流媒體的誤導下,很容易給我們的圣君、賢相、武將之輩給征服的。面對此情此景,以“療救國人精神”為已任的魯迅先生,總不免吶喊幾聲,讓國人在失望甚至絕望中,從勇猛和悲壯的人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

  師:面對有人發(fā)出的慨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魯迅先生作出了怎樣堅決的回擊?

  生: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生:第八段“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師:請同學們將目光聚焦在第八段最后一句話。齊讀這句話,并請注意讀出憤激之情。魯迅先生說“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那這一部分人指哪樣一部分人,這一部分人有怎樣的表現。

  生:總自夸“地大物博”,只希望國聯,一味“懷古傷今”。

  生:先前信“物”信“地”,后來信“國聯”。

  師:那你認為這一部分人是哪一個群體。

  生:國民黨官僚及所謂的“社會名流”。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課文下面有注解。

  師:同學們能從文章中敏銳地獲取信息,很好,抓住了閱讀的本質。那么同學們認為這幾段中哪些字眼特別吸引你的眼球,你認為需要重讀,并說說為什么?

  生:一系列副詞“總”“只”“一味”。

  生:“總”寫出這些人的自得,“只”寫出這些人的可憐,“一味”寫出這些人的“可悲”。

  師:這一系列詞語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社會名流“的臉譜,開始他們還能夜郎自大,自我炫耀”地大物博“,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了自己的國土,他們漸漸覺得“地大物博”不可靠了,轉而抓住所謂的“國聯”當作自己的救命稻草,哪曾想所謂的“國聯”居然對日本的侵略行徑,聽之任之,當人世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都失掉之后,他們竟然把希望寄托于那虛無飄渺的神靈了,他們從沒想到“能拯救自己的惟有自己”。

  (此一環(huán)節(jié)試圖通過老師的點撥,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

  “自信力”多么圣潔的字眼,用在這樣的人身上,那簡直是糟蹋,所以魯迅先生說,這部分中國人失掉的是什么嗎?

  生:他信力。

  師:請同學們齊讀1至4段。

  師:失掉“他信力”后,按理應該發(fā)展“自信力”,偏偏他們發(fā)展著“自欺力”,這是多么令人絕望的一群中國人呀?這一部分中國人不但沒有自信力,現在就連曾經有過的“他信力”也沒有了,為了掩蓋自己恐懼、悲觀、失望和喪失信心的心態(tài),就開始發(fā)展“自欺力”,就成天叫嚷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發(fā)展自欺力。)

  師:你們自己人失掉了自信力,卻污蔑所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多么荒謬。讓我們回頭來看看作者是怎樣用自己的“匕首”“投槍”來批駁這種謬論的。

  (解決存疑: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生:作者這是欲擒故縱,先承認他們所說的是“事實”,但這些事實卻不但不能推導出他們所持的論調,反而得出相反的論調。

  師(小結):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能成立,這是駁論證。

  師:要想徹底批駁對方的觀點,還需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并提出自己的論據。

  師:魯迅先生說“我們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污蔑”,那這樣的一部分人中國人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有怎樣的表現?

  生: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

  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下面的解釋對應著怎樣的一類人,寫出相應的成語

  1、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普通勞動者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

  2、不怕*犧牲,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zhàn)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3、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告,向上級、政府提出意見和要求的人。

  4、舍棄自己的*而去尋求佛法,本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身,遠道求取佛經,后比喻為真理而獻身。

  積累幾個材料──根據你的理解,請舉出幾個具體的例子。

  師:同學們能舉一些這樣的例子嗎?注意“從古以來”的“古”字。

  屈原用“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表明自己為國為民九死不悔的決心。林則徐用“茍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趨避之”的詩句表明自己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不惜個人生死的情操。文天祥不為*厚祿所動,不畏生死折磨,坦然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畏氣概面對敵人的屠刀,從容就義。譚嗣同拒絕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無畏氣概,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

  師(補充):埋頭苦干的人:如祖沖之、蔡倫、黃道婆、畢升等。

  拼命硬干的人: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

  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孫中山等。

  舍身求法的人:如玄奘、法顯。

  例:古代的劍客,無論面對多么強大的對手,也一定要把劍亮出來,哪怕被一劍砍死。(拼命硬干的典范,為了劍客的尊嚴)。

  師:魯迅先生說“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你能舉一兩個例子嗎?下面請同學們齊讀第八段,

  例舉:1932年“128”事變前,日軍叫囂“上海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4小時即可了事”,然而蔡廷鎧、蔣光鼐(nài)率領第十九路軍慷慨赴難,英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擊,死傷一萬人,四度更易司令,堅持了一個多月,粉碎了侵略者的美夢。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師:明知前面是墳,而偏要往前走,這是多么偉大的自信,這是多么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樣的人我們用什么詞加在他們身上,才能顯示出對他們足夠的尊重。

  生:民族的脊梁。

  師:他們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這樣的民族脊梁在當時還有嗎?想想此時共產黨人在干什么。

  生:紅軍在長征。

  師: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的長征,中國共產黨20萬紅軍冒著國民黨40萬大軍飛機大炮的圍追堵截,翻越了1000座山(其中五座是雪山),橫渡了24條河流,穿越了可怕的大草地,行程二萬五千里,只剩下3萬人到達陜北,創(chuàng)立了新的革命根據地。他們不僅完成了人類歷挑戰(zhàn)自身意志和體能極限的最嚴峻的考驗,更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他們用自己的腳,走出了一個新中國。魯迅先生說“紅軍身上寄托著人類的希望和未來”。魯迅先生曾說,紅軍的身上寄托著人類的未來和希望。大家回顧一下寫作背景,是1934年9月25日,此時此刻紅軍還沒開始長征。(此一環(huán)節(jié)旨在糾正基本的歷史事實,讓學生明確歷史的真實性)但紅軍確實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師:正如文中所說,他們“有確信”,“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但還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

  二、小結

  師:下面我們看文章最后一段,請同學們齊讀。

  魯迅先生在《野草》序言中曾說:“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在這樣一群民族脊梁的身上,先生寄托著無限的希望。正如先生預言,在這樣一群民族脊梁的支撐下,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

  (結束語):同學們:70多年后的今天,中日兩國由于東海石油開采問題、*問題、中國臺灣問題,爭端不止,摩擦不斷,日本覬覦(jiyù)我神圣國土的野心從來不曾泯滅,只有國家強大了,才不會受外族的欺侮,有人說“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愿我們每一位同學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己任,自信、自強,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送給同學們: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三、作業(yè):

  說說當今社會中“中國的脊梁”,選取一位最讓你感動的進行評說。(200字以上)

  板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豎立靶子:對方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一味求神拜佛

  對方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駁:失掉的是“他信力”;發(fā)展著“自欺力”

  間接反駁:論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古--埋頭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為民請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有確信,不自欺

  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

  直接批駁與間接批駁相結合,批駁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8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是作者為批駁“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有些人散布對抗戰(zhàn)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寫的。文章抓住敵論據不能證明敵論點為“突破口”,采用反駁對方論證的方法,通過正面立論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手法,一舉擊中要害,反駁強勁有力。論證思路上采用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作出結論的順序逐層推進,語言具有辛辣的諷刺特色。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要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內容,著重學習作者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駁論的論證方式的議論文,因而要結合學習駁論文的有關知識來閱讀、理解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對本文語言的諷刺特色也應注意分析、體會。

  (三)審美鑒賞

  涵蘊豐富的標題

  魯迅的文章向來注重文題的推敲,本文標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呈現在文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另外,采用問句的形式,懸而不論,也很巧妙。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顯得太白,缺少張力;現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甚至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的內容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實在是蘊涵豐富。

  (四)重難點突破

  1.本文要批駁的錯誤論調是什么?文章是怎樣提出要批駁的錯誤論點的?

  【析】本題既是訓練學生從語段中歸納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也是讓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學習駁論文,批駁敵論證的方法。

  【參考答案】錯誤論調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國聯”,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由此亮出批駁的靶子——“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本文是以什么為批駁的“突破口”的?對此,作者怎樣進行批駁的?

  【析】此思考題意在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本文所采用的“駁論證”的駁論方法,并分析領會作者是怎樣在直接批駁了對方論證的基礎上駁倒錯誤論點的。

  【參考答題】本文以批駁敵論證為“突破口”進行批駁。作者在第1節(jié)文字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先確認敵論據的真實性,但這真實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后文的駁論證奠定了基礎。議論語句“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用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明確揭示了敵論證以偏概全的毛病。

  文章直接批駁敵論的方法是:(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國聯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這些批駁證明中國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fā)展著“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從而駁倒了敵論證。

  3.作者是怎樣提出并論證自己的正面論點從而間接反駁了敵論點的?

  【析】此題直接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寫法。從深層次上來說,是啟發(fā)學生論事說理從不同角度多側面的展開,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辯證性能力。

  【參考答案】文中第6節(jié)作者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正面樹立起自己的論點,與敵論點針鋒相對。接著,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這樣,就間接地反駁了敵論點。

  4.本文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顯著的特色?試舉例加以分析。

  【析】此題是針對本文語言風格設計的一道有較強針對性的思考題。舉例簡析,關鍵是看有沒有真正領會本文語言的這一特點。如果說出的語言特色與舉例分析不一致,則說明沒能真正掌握本文語言的特色。

  【參考答案】辛辣的諷刺是本文語言上顯著的特色。

  如第一節(jié)語句,“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揭露了國難當頭,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不是號召人民奮起反抗,而是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搞“時輪金剛法會”等。請菩薩來“解救國難”,多么荒誕,多么愚昧啊!“一味”揭示了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栩栩如生地畫出了悲觀論者的臉譜。作者的諷刺語言真是入木三分。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2.自主學習法。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解答或同學幫忙解答,不懂才由老師解答。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一場戰(zhàn)爭使我們刻骨銘心,有一場有關民族精神大討論在激烈地展開,中國人是失掉自信力還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板書課題),來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時的民族精神。

  (解說:從身邊事說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fā)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說: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等于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yǎng)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并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tài),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說: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jié)課的輪廓即可。)

  四、布置作業(yè)

  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么異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結構謹嚴、波瀾起伏的藝術特色。 

  2、學習魯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增強民族自信心。 

  重點、難點: 

  1、重點: 反駁論證的方法(間接反駁) 

  2、難點: 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會。 

  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過程 

  1.基礎知識 

  ⑴了解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這篇文章,就是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寫的。熟讀課文,對文中的一些句、段的深層含義和所隱指的具體內容,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切體會。 

  ⑵掌握下列詞語: 

  玄虛 渺茫 誆騙 懷古傷今 為民請命 

  2.技能訓練 

  ⑴討論分析 

  ①找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討論它們的關系是否成立? 

  ②魯迅是如何 駁斥論敵的論點和論據的? 

  ③作者的論點什么?它是如何樹立起來的? 

  ④文章中的幾處“中國人”內涵是否相同? 

  ⑤ 哪些人可稱是“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⑵閱讀理解 

  揣摩課文開頭的兩段話,回答后邊的問題。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①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②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保牒笪牡吶杏惺裁垂叵? 

  二 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它,就能擊中其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突破口”? 

  ⑶ 按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正面立論)、作出結論的逐層推進,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⑷ 討論: 

  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11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 積累詞語,了解“玄虛、誆騙、懷古傷今、為民請命”的讀音、詞義,并學會運用

  ② 理解本文反駁論證的方法

  ③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其語言尖銳犀利、富于戰(zhàn)斗力和嘲諷意味的藝術特點

  2、 能力目標

  ①通過分析文章中所用的論證方法和語言訓練,使學生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并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能力

  ②學會用道理反駁別人的觀點

  3、 情感目標

  體會文中體現出來的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并通過這種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力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文章的駁論方法,并理解其語言特色

  難點:①理解文章中的幾處“中國人”分別指的是什么人?怎樣的中國人才算“中國的脊梁”?

  ②探求為什么文章從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明其論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目標:疏通文義,理解文章內容

  1、導語設計:(教師板書《我愛這土地》,并請同學朗誦這首詩)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這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教師介紹:這首詩是一位名叫艾青的詩人(蔣海澄)于1938年寫下的。同學們知道1938年中國的土地上正發(fā)生著怎樣的一場戰(zhàn)爭,中華民族正經歷著怎樣的一場浩劫嗎?(學生)這個時候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肆虐。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qū)都籠罩在了日本侵略者侵略的陰霾之下,所以說這是一片被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中華民族發(fā)出了悲憤的吼聲,并試圖用這激怒的吼聲沖破這黑暗,迎來無比溫柔的黎明。同學們從這短短數行詩里讀到了怎樣的感情啊?(學生)對,正是懷著對敵人無比的憤怒和對祖國深沉的摯愛,我們的艾青先生發(fā)出了這樣的吶喊。其實,不僅僅是1938年,早在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斷了沈陽柳條湖的一段南滿鐵路,然后向沈陽北大營和沈陽城的中國守軍發(fā)動進攻,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打響了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槍聲,所以每年的9月18日成了我國的“國恥日”。從這一天起,東北成為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14年的殖民地;從這一天起,東北父老鄉(xiāng)親淪為亡國奴。可是,大家知道嗎,當時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居然拋出了所謂的“不抵抗政策”,于是“九一八”后一周內,日本關東軍占領了遼寧、吉林兩省的30多座城市,“九一八”后一月內,東北淪陷。在未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中國東北半壁大好河山竟拱手相讓。緊接著,日本帝國主義又向華北地區(qū)步步逼近,亡國滅種危機迫在眉睫。這個時候如果是一名有血有肉有骨氣的中國人,你認為他應該怎么做?(學生)可偏偏就有些不爭氣的中國人,大家看到課本P123,從這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文章中找出這些不爭氣的中國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慨嘆?

  2、閱讀文章,整體感知

  1)閱讀全文,明確文章要駁斥的觀點

  同學們有沒有找出老師剛剛講的那些不爭氣的中國人發(fā)出了怎樣的慨嘆啊?

  學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教師:對。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正是需要我們萬眾一心,抵御外族入侵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卻因為當前的局勢,被悲觀失望的情緒主宰了他們的頭腦。大家看到P124的注解2,(學生讀)“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一旦崩潰,那個民族也就離滅亡不遠了。而作為當時主流報刊的《大公報》居然發(fā)出這樣的哀嘆,同學們試想一下中國的民眾在主流媒體的誤導下,會不會更容易對當時的國難失望乃至與絕望。面對此情此景,以救療國民精神為己任的魯迅先生總免不了吶喊幾聲,讓國人在失望甚至絕望中,從勇猛和悲壯的人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于是他就于1934年9月25日寫下了這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兩年后的這一天魯迅先生與世長辭。

  2)作者介紹

  關于魯迅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了。前面我們學習過他的《故鄉(xiāng)》。提到魯迅,同學們大概會留下怎樣的印象或者你用個什么詞語來形容他呢?(學生)其實,魯迅先生原本是個極其幽默,愛開玩笑的人。據說他與他的妻子許廣平兩地分處的四個多月的時間里往返書信達80多封,差不多平均36個小時就寫一封信。魯迅當時到廈門教書,在廈門大學里種有相思樹,一天魯迅坐在樹下思念許廣平,看到一頭豬跑來吃相思葉,正在熱戀中的魯迅看到代表愛情的相思樹葉被豬吃,正義感油然而生,和豬當場展開決斗。當時有位教員看到,他對那位教員說他與豬斗的理由是不能告人的。但恰恰是這樣一個和藹可親的人,留給我們的卻是短發(fā)豎立、橫眉冷對、沒有笑容、令人生畏的印象?(學生)正是由于黑暗的現實,*的黑暗統(tǒng)治,外族入侵,他不得不拿起一支筆,用筆作武器,為民族、為國家戰(zhàn)斗。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伏爾泰,他們都是用思想,靠自己的作品來激勵人民,反抗黑暗,追求光明。雖然魯迅先生的個子還沒有我高,但他用自己的筆喚醒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寫出了小說集《吶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華蓋集》、《且介亭雜文》等。本文就出自《且介亭雜文》。“且介”二字就是“租界”二字的一半,這就意味著當時的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國外到處都是租界地。

  3)文章整體感知

  ①揭示“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本質

  前面我們談到面對這群悲觀喪氣,發(fā)出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中國人,魯迅先生發(fā)出了自己的吶喊之聲,請大家找出文章當中與之爭鋒相對的一個觀點。

  學生:“我們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教師:對,回到文章的標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是個什么句式啊?(學生)這種問句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要談的事件“失掉自信力了”直接放在了標題上,懸而不答。可是作者在接下來的行文當中就談到了兩種爭鋒相對的觀點,有的人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而魯迅先生卻說“有并不是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請大家看到8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那么這一部分人指哪些人,他們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學生:總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著國聯

  一味求神拜佛

  教師:那么你認為這是哪一個群體呢?(提示:大家可以聯系我們剛剛講到的文章的寫作背景或者從文章的注解里找答案)

  學生:“國民黨官僚及其社會名流”。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到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學生讀)請大家注意到這么幾個字,“總”“一味”“只”。可以說這一系列的詞語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社會名流的臉譜。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三個詞語分別勾勒了他們怎樣的臉譜呢?

  學生

  教師總結:“總”——讓人看到國民黨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盲目驕傲。(注意引號)我們把它概括為“自得”。

  “只”——對國聯的“執(zhí)著,盲目崇拜,只想著借助外援,結果怎么樣啊?(提醒看課文注解2),說明了他們的“可悲”。

  “一味”——求神拜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早在九一八事變結束后不久,國民黨官僚政客和社會名人曾在北京等地多次舉行法會,祈禱解救國難。1934年4月,又有國民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軍閥段祺瑞等發(fā)起,請第9世班禪喇嘛于4月28至5月18在杭州的靈隱寺舉行“時輪金剛法會”,請班禪大師求佛、菩薩保佑,鼓吹“法會可以為國內消災患,為世界求和平。”國難當頭卻只知道祈求虛無縹緲的神靈,這是不是一群可憐的人啊?所以說失掉自信力了的這一部分人應該是這群自得、可悲、可憐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

  ②揭示“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實質

  從夜郎自大,自我炫耀“地大物博”到抓住所謂的“國聯”作為自己的救命稻草,卻哪曾想到“國聯”居然會對日本的侵略聽之任之,當人間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失去后,他們居然把希望寄托于那虛無縹緲的神靈了,變得玄虛之至了。“玄虛”就是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自己的國土的時候,他們從沒想到“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只希望國聯是信國聯,“自信力”多么圣潔的字眼,用在這些人身上簡直是糟蹋,所以魯迅先生說這部分人失去的是什么?

  學生:“他信力”

  教師:“他信力”失掉后,按理應該發(fā)展自信力,偏偏他們發(fā)展的又是“自欺力”,這是多么令人絕望的一群中國人啊!這一部份中國人不但沒有自信力,現在就連曾經有過的他信力都沒有了,為了掩蓋自己的恐懼、悲觀和喪失自信的心態(tài),就開始發(fā)展自欺力,就開始成天叫嚷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自己失掉了自信力,卻誣蔑所有的中國人都失掉了自信力,多么荒謬。為了批駁這種荒謬,作者提出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學生)那么他們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學生: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

  教師: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下面的解釋對應著哪一類人?

  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進歷史前進的普通勞動者。( )

  不怕流血犧牲,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zhàn)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

  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奔走呼告的人。( ) 舍棄自己的肉體而去尋求佛法,本指佛教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取佛經,后比喻為真理獻身。( )

  我們注意到第7自然段的開頭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這些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人,那么自古以來這些人都有哪些人呢?大家能舉出相應的例子嗎?

  教師舉例: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祖沖之等。

  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zhàn)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文天祥被俘后,元軍一再逼迫他投降,文天祥便毅然寫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作了回答,表現了堅定的民族氣節(jié)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屈原、林則徐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關漢卿、孫中山等。

  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教師:魯迅接下來說“這一類人,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齊讀)大家能舉出這些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后繼的人的例子來嗎?

  學生

  教師:“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9月20日和22日連續(xù)發(fā)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fā)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zhàn)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fā)生三次規(guī)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fā)生前,日本人叫囂“上海一旦發(fā)生戰(zhàn)事,4小時即可了事”,然而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十九路軍頑強抵抗,堅持了一個多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重創(chuàng),死傷一萬多,粉碎了侵略者的美夢,用鮮血和生命捍衛(wèi)了民族的尊嚴。

  1935年,二十九軍血戰(zhàn)喜峰口,以大刀和血肉之軀與敵拼搏,震驚中外。

  明知道前面是墳,而偏要往前走,這是多么偉大的自信,這是多么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樣的人我們用什么樣的詞加在他們身上才能顯出對他們足夠的尊敬呢?

  學生:“中國的脊梁”

  教師:他們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這樣的民族脊梁當時還有嗎?

  學生

  教師:對,這些人。也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除歷史人物外當今的英雄更多,斗爭更偉大。可為什么卻不能為大家知道呢?

  教師點撥:第一,他們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過程中總是被統(tǒng)治階級鎮(zhèn)壓、暗殺,他們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傳彰顯;第二,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因此,魯迅先生在贊美革命者具有堅定的信仰和不屈不撓的精神的同時,怒不可遏地揭露了敵人“摧殘”、“抹殺”革命者的罪行。最后魯迅先生鄭重宣告: “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直斥“有人”的無恥讕言。觀點十分鮮明,感情十分強烈。所以那些踏踏實實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地戰(zhàn)斗。這些民族的中堅又怎會喪失民族的自信力呢?魯迅先生隊他們寄予了無限的希望。也正是在這群脊梁的支撐下,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所以文章在最后說到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

  教師:請同學讀最后一自然段。“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這一句話中,”狀元宰相”“地底下”分別指什么? 大家一起看到課后練習題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樣以一個階級論者、以一個共產主義者的眼光來對敵人和有害事物的迎頭痛擊,并大張伐撻,從而置敵人于死地。

  (2)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切體會文中的某些語句、文段的深層含義和所隱指的具體內容。

  (3)認識并初步學習雜文這種文藝性論文,理解魯迅的雜文的社會作用和實際意義。

  (4)認真領會魯迅雜文的強大說服力及其嚴密的邏輯性。

  (5)通過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樹立并具有堅定的民族自信心。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xx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人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 魯迅 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解釋下列詞語: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渺茫: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誆騙:用謊話騙人。

  懷古傷今: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為民請命:請命,代人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簡介“九•一八”事變與本文的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突然向沈陽進攻,蔣介石下令不許抵抗,國民黨軍隊不戰(zhàn)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國主義就占領了我東北三省。而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無策”“單會去哀求國聯”,“國聯”即“國際聯盟”的簡稱,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和調節(jié)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國際組織。魯迅指出“國聯卻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多次向國聯申訴,要求制止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但國聯采取了袒護日本的立場,它派出的調查團到我國東北調查后,在發(fā)表的《國聯調查團報告》中,指出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并非“合法之自衛(wèi)手段”,但居然承認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國聯對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蔣介石向國聯哀求,實際上就是向日本帝國主義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蔣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

  哀求國聯無效后,一些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以祈禱“解救國難”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舉辦“時輪金剛法會”等,“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因此,在當時有些人便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

  針對上述情況魯迅于 1934年9月25日 ,正是“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寫了這篇文章。

  題目“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反問句,意即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說集《吶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詩歌集《野草》,雜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集》等。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集》。

  ⑶駁論文簡介。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論證層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

  第二部分:批駁敵論。

  第一個層次(3—5自然段)駁論敵論論證;

  第二個層次(6—8自然段)駁敵論論

  第三部分: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積極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9自然段)

  四、閱讀第1、2段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論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謬論論據: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現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

  其中“只希望著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等句最富于諷刺意味,揭露了國民黨政府面對日本侵略“只會哀求國聯”,采取堅決不抵抗政策的賣國投降的本質。

  (2)文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與原文的批判有什么關系?

  [明確]有著前后照應的關系。

  五、閱讀文章3~5段,思考:寫駁論,要善于尋找批駁的“突破口”,所謂“突破口”,就是對方謬誤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它,就能擊中要害。聯系全文,想一想,為什么本文以反駁對方的論證,即指出其淪據不能證明論點為“突破口”?

  [明確]因為謬論論據都是被作者給予肯定的事實,謬論論點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確,那么要想駁斥這——觀點,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即駁論證了。

  六、總結、擴展

  本節(jié)課著重分析了課文的逐層推進的論證層次,找出了謬論論據和論點及駁斥方式。

  七、布置作業(yè)

  繼續(xù)閱讀課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觀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研討課文三、四部分。

  (二)整體感知

  文章在批駁對力•論證的基礎上作了正面立論:“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三)教學過程

  1.指名朗讀6~8段,要求學生思考: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文章6~8段間接駁斥了對方的論證,即謬論論據上所說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是不能代表當時廣大人民利益的國民黨官僚和所謂的“社會名流”。他們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敗類。

  而真正的中國人在國難當頭時,應是“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我國自古以來就不泛這樣的人,他們才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赴后繼的戰(zhàn)斗。”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正確的觀點:“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2.你能舉出一些具體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嗎?

  [舉例]“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于 9月20日 和22日連續(xù)發(fā)表宣言,提出“組織群眾的反帝運動,發(fā)動群眾斗爭,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戰(zhàn)斗號召。在黨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運動,堅決反對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發(fā)生三次規(guī)模很大的學生請愿運動。

  3.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齊讀文章最后二段。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4.魯迅為什么反復強調“中國人的脊梁”?

  [明確]因為只有稱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義的中國人,為人民著想,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永遠也不會失掉自信力。評價中國人應該去評價這部分人,在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和廣大的抗日軍民才能算是“中國的脊梁”,而不是開頭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的國民黨官僚和“社會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強調了上段所立的觀點。

  5. 哪些人是“中國的脊梁”? 為什么稱為“中國的脊梁”?

  一種是不求名利,埋頭苦干,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和燦爛文化,推動歷史前進的廣大勞動人民和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如畢升、李時珍等。一種是不怕流血犧牲,起而反抗反動統(tǒng)治的革命者和堅持抗戰(zhàn)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陳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飛、文天祥等。一種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而奔走呼號,為民請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關漢卿等。一種是歷盡艱辛,奮不顧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顯、玄奘等。

  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對在歷起過進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評價。

  (四)總結、擴展

  本文以駁論證的方式逐層推進地批駁丁“九•一八”事變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嘆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謬論。揭露了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本質,肯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廣大抗日軍民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文章語言犀利、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作者指出還是一種“自欺力”,揭露了蔣介石“堅決不抵抗”的賣國投降本質。

  課后請同學們閱讀與本文背景相關的魯迅的另一篇駁論文《“友邦驚詫”論》,學習其駁論點與駁論據的方式。

  (五)布置作業(yè)

  整理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論據是真,但不能證明論點

  錯誤 直接反駁 正確

  敵: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間接反駁我: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2. 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3.討論法。在討論中互相啟發(fā)。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xx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解說:從身邊事說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雜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發(fā)燒,“自覺肋痛”,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zhàn)友”的夾攻下的“橫戰(zhàn)”。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fā)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說: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我想讓學生自己找找過去的、現在的事實)

  (解說: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等于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yǎng)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說: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并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梁”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這樣一來,對于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tài),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對于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說沒有這個因素。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他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說: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欣賞品味

  1.揣摩第1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同時“總”又寫出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且惟恐別人不知,這也暗接“只求國聯”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zhí)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解說:用替換練習體會用詞的準確,學習語言技巧,體會諷刺的意味。)

  2.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zhàn)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解說:通過揣摩字詞體會文章的深意,并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訓練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駁對方的錯誤論調?

  明確:用了駁論證的方法,即指出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觀點,然后正面立論:“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解說:這道題是讓學生鞏固駁論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2.“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明確:當時國民黨到外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的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解說:通過揣摩重點語句的含義加強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梁”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說: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jié)課的輪廓即可。)

  四、布置作業(yè)

  1.閱讀下列一段文字,說說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么異同。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yōu)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魯迅《這個和那個》,收《華蓋集》)

  (解說:有助于鞏固課文內容,并深入體會魯迅關于“中國的脊梁”的論述。)

  2.分小組搜集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中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現狀調查》。

  (解說:通過自主學習來拓展思維、提高能力。)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學習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及本文的駁論方法。

  2、朗讀品味,體會尖銳犀利、富有戰(zhàn)斗性的語言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二)過程和方法:

  精讀課文,學會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學會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

  (三)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

  1、學習文章之后,要讓學生感受到魯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氣和深邃的思想,學習作者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

  2、通過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二、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2.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對于當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大家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讀過他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小說有〈社戲〉、〈故鄉(xiāng)〉等作品。而雜文也是魯迅先生獨創(chuàng)的一種文章體裁,它以議論為主,以批評、諷刺見長。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有人把魯迅的雜文比作是刺向敵人的匕首。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魯迅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二)介紹時代背景及駁論文的有關知識

  學生介紹,老師補充

  1、介紹時代背景

  2、議論文從論證方式上看,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三)整體感知,了解課文

  1、通讀課文,找出魯迅擊中敵人的哪個要害?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

  (引導學生多誦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去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在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在朗讀思考中明確答案。)

  (四)精讀課文,討論探究

  根據老師所講的有關駁論的知識,細細品讀課文,談談作者用什么方法駁倒對方的觀點的。

  1、用駁論證的方法直接批駁。

  (1)課文中提出“信”,他們“信”什么?(信地信物;信國聯;信拜佛)

  (2)他們的“信”實際上是什么?本質上是什么?(麻痹自己;是自欺力的表現)

  (3)討論有人“求神拜佛”在句子中的含義(他信力)

  小結:作者沒有反對他們的說發(fā),而是承認所擺出的論據是事實是“真”的,但通過分析事實,發(fā)現對方說的不是自信力的問題,他們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從先前的“他信力”轉向“自欺力”,推不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結論。于是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直接批駁。

  2、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個觀點與對方觀點針鋒相對。證明了這個論點的正確,等于宣告對方觀點不成立,是間接駁斥對方的論點。

  (1)齊讀第6至9節(jié)

  思考:用文中的一句話歸納魯迅的觀點

  (2)怎樣的人是“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國人?結合平時的積累,舉例說明(從古到今的偉人、科學家、文學家等)

  重點理解:文中多次提到“中國人”,具體指怎樣的“中國人”?(研討與練習2)

  如何理解“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句話的含義?

  (3)在學生充分研讀和討論的基礎上老師人作總結。

  7、8兩段熱情歌頌從古到今許多有自信力的“中國的脊梁”,用事實證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國人,間接批駁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的錯誤論調。

  3、再讀第9節(jié),理解本節(jié)的意思。

  什么是“壯元宰相”,什么是“地底下”?

  這一節(jié)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最主要的是要看地底下。

  (五)品味關鍵語句,體會語言魅力

  問題:這篇文章戰(zhàn)斗性語言表現在哪里?

  例如,在文章開頭,“總自夸著‘地大物博’”、“只希望著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充滿著嘲諷意味。“總”,表現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樣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是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

  例如:作者巧妙運用了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五)擴展延伸

  1、讀課文第七節(jié),課文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一類的人們在上世紀30年代,他們“有確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在今天,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呢?試寫一個片斷作一番交流。

  (六)總結(略)

  板書

  16、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信地信物

  信國聯自欺力(直接反駁)自欺欺人的脂粉

  求神拜佛

  埋頭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為民請命的人自信力(間接反駁)盤骨和脊梁

  舍身求法的人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的: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見教學目的一,二。

  教學準備: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疏通課文,弄清寫作背景。

  一. 導入  新課

  有人說,新世紀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國年”,申奧成功,加入WTO,國足出線等等,喜事不斷,中國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tài)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zhàn)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板書課題),看看我們能從中得到什么新的啟發(fā),學到怎樣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 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其雜文有“匕首”,“投槍”之喻。

  本文屬魯迅后期雜文,魯迅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肺病已相當嚴重。文章寫完之后的兩個多月,寫了《病后雜談》,還致信楊霽云,自稱是在敵人和“戰(zhàn)友”的夾攻下的“橫戰(zhàn)”。可是,健康的惡化和精神的壓力,并沒有影響他對世事的熱忱關注。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

  三. 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后。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著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fā)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四. 疏通課文

  1. 弄清字詞障礙。

  搽(chá)   玄虛(xuán) 省悟(xǐng)自欺欺人

  渺茫(miǎo)   脊梁( jǐ ) 誆騙( kuāng )懷古傷今 

  為民請命

  2. 朗讀全文。

  3. 思考問題。

  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五. 布置作業(yè) 。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弄清文章的論證過程。

  一. 復習舊課

  二. 駁論文簡介

  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或主張。駁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發(fā)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

  一般說來,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

  三. 分析課文。

  1. 一二段這兩段話中,揭示了對方什么謬誤論點?什么論據?哪些語句最富于諷刺意味?

  明確:謬誤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謬誤論據:兩年以前,……卻也是事實。語句:“總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實”,“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2. 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fā)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這是駁論證。

  3. 第五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所以被刪去。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4. 文章在批駁對方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什么樣的觀點?

  明確:作者指出“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5. 作者指出應如何評價中國人?

  明確:“要論中國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6.“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指的是腳踏實地地為民族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梁”,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著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于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tǒng)治,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fā)動。

  7.“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明確:前者指統(tǒng)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后者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

  四. 布置作業(yè) 。

  思考p58第三題。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欣賞品味雜文的語言特色。

  一. 復習舊課。

  二. 品味語句。

  1. 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zhí)著”,“一味”則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們準確的寫出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性。

  2. 揣摩下列加點字詞的表達效果:

  ……不過一面總是在被摧殘,被抹殺,……那簡直就是誣蔑。

  明確:“總”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程度,并間接謳歌“中國的脊梁”屢挫屢戰(zhàn)的精神。“簡直”表達了作者的激憤之情。

  三. 總結全文。

  四. 布置作業(yè) 。

  分小組搜集資料,寫一份調查報告《中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現狀調查》。

  附:主體板書

  謬論論據:自夸----只希望國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

  一. 擺謬論

  謬論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       自夸(信“地”信“物”)

  只能說有過“他信力”   都不能證

  駁論證:只希望國聯(信“國聯”)                      明“失掉自信力”

  (直接反駁)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

  失掉“他信力”發(fā)展“自信力”

  三. 駁論證(正面立論)

  (間接反駁)

  四.得結論。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教學重點: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教學方法:1.誦讀法。...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學重點:見教學目的一,二。...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1 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2.學習本文通過駁論證來反駁論點的方法。3.學習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方法。4.體會本文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重點難點1.重點:(l)學習本文抓住“突破口”進行批駁的方法。...

  • 《鵝》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結合情境圖,進一步體會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豐富對加減法意義的理解。2.鞏固8和9的加減法,能夠正確地計算;會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養(yǎng)成教育訓練點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夏》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一、教學目的要求: 1. 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文章的思路。 3. 感受語言的魅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從小...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 1.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 《大雁歸來》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積累詞語。2、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3、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抒情性語言、體會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4、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學生人文關懷的精神。...

  • 《夏》教案(精選13篇)

    多年來,堅持以學校工作計劃為指向,以打造道德課堂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以求真、務實、創(chuàng)新的工作作風投入到教學中去。經過努力,較好完成學校交給的各項任務,現總結如下:一、注重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和業(yè)務素質。...

  •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會認“暴、湊”等8個生字,會寫“洞、準”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準備”“墻壁”等詞語。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和句子,感受老屋美好的精神品質。...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仆寺旗| 罗山县| 聊城市| 同江市| 兴义市| 金寨县| 崇文区| 邯郸市| 安图县| 涪陵区| 稻城县| 克拉玛依市| 青龙| 自贡市| 四川省| 遵义县| 五家渠市| 蓬安县| 驻马店市| 金门县| 阜阳市| 社旗县| 双流县| 黎川县| 邵东县| 类乌齐县| 墨竹工卡县| 九寨沟县| 射洪县| 岳西县| 巴林左旗| 静海县| 习水县| 崇明县| 香港 | 闽侯县| 浮梁县| 项城市| 沂水县| 榆社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