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教案(通用2篇)
西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認識條形統計圖》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簡單條形統計圖、用不同方法求平均數的過程。
2.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用統計圖表示簡單數據,能根據數據特點用合適的方法求平均數。
3.感受用統計圖表示數據的直觀性,知道可以用不通過的方法求平均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1.認識條形統計圖,用條形統計圖表示簡單數據;
2.借助條形統計圖直觀表示數的特點,學習用不同方法計算平均數。
教學難點:
條形統計圖表示數的特點以及用不通過方法計算平均數。
教學方法:
嘗試教學法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數 1
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展示關于本小組成員身高調查表及計算平均身高的結果)
【設計意圖:重點復習學過的計算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計算能力,為這節課學習計算平均數的其他方法打下基礎。】
二、嘗試小研究
嘗試小研究(課上)
在一次“保護環境”活動中,三(2)班第四組5名同學收集廢舊電池的數量如下
姓名:李強,張紅云,馬波,王小娟,李云平
數量(枚): 11,19,16,18,16
1.讀上面的統計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收集廢舊電池的數量還可以用下面的統計圖表示(條形統計圖課件)
三(2)班第四組5名同學收集廢舊電池統計圖
2.觀察上面的統計圖,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至少寫出2條。
我得到的數學信息( )( )
3.仔細觀察,你發現今天所學統計圖與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我的發現:( )
溫馨提示:注意觀察縱坐標上每格所代表的數據。
4.上面這兩種表示數據的方法,各有什么特點?
5.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廢舊電池?還有其他方法嗎?
三、小組合作探究
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
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
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
3.組內分工,為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設計意圖: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發言的機會,小組合作交流建議的給出使小組交流有序進行,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與合作、學會傾聽與欣賞。】
四、班級展示提升
1.找一個小組展示本小組小研究問題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作補充和評價。
要求:下面的同學也要認真聽,看看你同不同意他們的研究方法。一會說出你想問他們的問題,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評價,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補充。
2.組長帶領全組同學,對老師指定的嘗試小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匯報。
在交流匯報的基礎上,組長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補充、質疑。
組長:哪個同學對我們小組的匯報有評價、補充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價、補充、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填寫評價表格。
3.教師適時點撥引領,重點提示作圖的方法步驟。
4.互相糾錯,小組內同學互相檢查嘗試題做得是否正確,錯誤的加以改正。
五、挑戰自我
1.完成教材練一練2題。(90頁)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是否會獨立完成統計圖。】
六、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中練一練的第一題:(90頁)
2.課后作業:完成練習冊的83頁——84頁內容。
七、反思收獲
我的收獲
課后反思:
在前幾冊的教材中,學生已經學會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會用統計表和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的結果,并能根據統計圖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初步的統計觀念。本節課是在已有的基礎上,認識新的條形統計圖-----橫向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初步的收集分析,做出結論。
1.提高生活化的資料,感受數學
“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中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因此教學中,教師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以超市統計的銷售礦泉水的數據為教學內容,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2.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遷移類推,
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現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統計圖由縱向變為橫向條形統計圖的過程,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識間的聯系,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升華,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3.提供施展個性才華的空間,體驗成功的數學
通過學習統計圖,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了解整理數據,收集數據,利用已學的知識分析處理數據,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知識。
西師大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平均數和條形統計圖》教案 篇2
一、教學內容:
《認識平均數》教學設計領導簽字
二、教學目標:
1、集合具體事例,經歷認識平均數、求平均數以及討論平均數意義的過程。
2、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作用,能計算平均數、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3、積極參加數學活動,體會用“平均成績”說明問題的公平性
三、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會用“平均成績”比較哪個組成績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學會計算平均數。
四、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作用,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時數1
板書設計認識平均數
六、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口算練習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設計意圖:炫我兩分鐘的內容要圍繞著“目標原則”,即盡量設計成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本課重點內容為計算平均數,通過對簡單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練習,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為這節課計算平均數打下基礎。】
(二)嘗試小研究課前嘗試小研究
1、1號筆筒有( )支鉛筆 2號筆筒有( )支鉛筆 3號筆筒有( )支鉛筆4號筆筒有( )支鉛筆 5號筆筒有( )支鉛筆
2、上圖中一共有( )支鉛筆。要使每個筆筒放的鉛筆同樣多,每個筆筒應放( )支鉛筆,動手分一分。
3、列算式為:
(三)課上嘗試小研究
1、讀上面的統計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兩個組哪個組的成績好?
3、你能算出每個組的平均成績嗎?
【設計意圖:整個小研究的設計體現了低起點、多層次、深思考、求精煉的原則,課前嘗試小研究的設計意在從學生舊有知識,且與本課密切相關的逐漸渡到新知的嘗試研究,充分發揮舊知識的遷移作用,為學生的解決嘗試新知鋪路搭橋。而課上嘗試小研究通過計算平均數,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展示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感受平均數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增加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課上研究(一)(二)。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交流建議:
1、組長組織本組成員有序進行交流,確定好組員的發言順序。
2、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言,對他的發言內容進行評價,組內達成統一意見。
3、組內分工,為班級展示提升做準備。
【設計意圖: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發言的機會,小組合作交流建議的給出使小組交流有序進行,讓學生在思考、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與合作、學會傾聽與欣賞、激發了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探索知識的欲望。】
(五)班級展示提升
1、找一個小組展示本小組對嘗試研究問題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作補充和評價。
要求:下面的同學也要認真聽,看看你同不同意他們的研究方法。一會說出你想問他們的問題,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評價,或者對他們的研究方法進行補充。
2、組長帶領全組同學,對老師指定的嘗試小研究的內容進行交流匯報。
在交流匯報的基礎上,組長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評價、補充、質疑。
組長:哪個同學對我們小組的匯報有評價、補充或提出不懂的問題?
其他組的學生進行評價、補充、質疑。教師適時點撥,填寫評價表格。
3、教師適時點撥引領:平均數的含義,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4、互相糾錯,小組內同學互相檢查嘗試題做得是否正確,錯誤的加以改正。
【設計意圖:班級展示提升是小組內形成統一的觀點向全班同學展示交流并引發深入思考的過程,通過小組間思維碰撞,以及老師精彩的點撥引導,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使知識更加系統化,使學生將知識內化于心】
(六)挑戰自我
嘗試應用,解決平均數問題:
出示新華小學四年級(1)班第五組和第六組同學體重的統計表,讓學生讀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時關注學生是否發現第五組有7個人,第六組有8個人。
教師提出:要比較哪組同學的平均體重重一些,該怎么辦?學生可能回答先計算兩個組的平均體重,然后進行比較。
接下來讓學生分別求出兩個組的平均體重。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教師巡視。指名兩名學生進行板演。
預設:第五組同學平均體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組同學平均體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議一議”中問題“ 42千克、40千克分別表示什么?”組織學生討論求出的兩個平均數的意義。完成比較哪一組平均體重重一些的問題。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使學生感受計算平均數的必要性,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七)鞏固練習,提升學習質量:
1、獨立完成教材中練一練的第二題;
小軍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個平均水深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軍不會游泳),問:小軍會不會有危險。
【設計意圖】借助此題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軍的身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個平均水深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軍不會游泳),問:小軍會不會有危險。
課后反思學生掌握了求平均數的方法,課堂氣氛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