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七年級上學期《語文》第十三課的教學內容。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以三國時代的歷史為背景,描述了自東漢靈武帝劉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將近一百年的政治、軍事以及外交的斗爭故事。
《空城計》節選自《三國演義》第95回。課文描述諸葛亮面對強敵而能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于使司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指導學生閱讀《空城計》,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過哪些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來表現諸葛亮和司馬熬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學生分析:
學生在課前己利用閱覽課及課余時間借閱《三國演義》,初步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節課又學習了一些小說的有關知識,對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初一學生具有好腫、好強的特點,班級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學風、學生間相
互評價,相互提問的互動的氣氛較濃:
設計理念:
根據新鑒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同標,結合本實驗組的研究課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實施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在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把握人物形象,體會閱讀小說的的基本方法。
2、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古今中外的小說佳作,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積極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如概括情節,評價人物等。
教學過程 :
一、導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吶,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遂悠遠,但在它那明白如話的歌詞里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回響花耳畔,我們的思緒部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弦的爭霸故事。節選自第95回的"空城計"的故事早已燴炙人口。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三國演義》第死問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懿 氅 綸 笑容可掬 遁 蜂擁 隱匿 (大驚)失色 旁若無人 無不駭然
2、弄清文中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凱弄清相互間的關系。
3、介紹《三國演義》第95回梗概。
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點
思考: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話概括本文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這一過程旨在培養學生捕捉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四個階段可以概括為:兵臨西城;臨危施計;司馬中計;孔明釋計。
四、鑒賞
再讀課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過魏蜀雙方軍力的對比突出西域之險;用眾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驚。第三部分以司馬昭的年輕氣盛襯托司馬翻的老謀深算和多疑自負。第四部分司馬軍盡去,眾官"無不駭然"而孔明 "撫掌而笑",眾官"必棄城而走"的愚見與孔明的一番高見的對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謀。全文寫司馬翻也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2、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 "笑":一是寫諸葛亮在城頭"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時諸葛亮故作坦然,誘司馬中計。內心不免有些緊張。二是見魏軍遠去,諸葛亮"撫掌大笑",這是如釋重負,是輕松的笑,也是僥幸的笑,畢竟太危險了。最后一次是諸葛亮向部下解釋完計策后"撫掌大笑",并說"我若為司馬翻,必不便退",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馬翻退兵過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遜一籌。
(二)諸葛亮足智多謀,處變不驚。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諸葛亮的這些特點?結合課文說說你對司馬翻的看法。
(討論上述問題,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對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
五、拓展訓練
(1)問題討論:①"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那么他們心里會想些什么呢?請你以第一人稱描述其中一位官員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
、诳粘侵瓰槭裁茨塬@得成功?
(2)將課文改寫成小話劇,以小組為單位,花斑上表演。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自學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了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加深對“智慧”的內涵的理解。
3、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及基本閱讀方法,即通過情節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重視學生與老師、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并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成就,領略我國古代先賢們的超人智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1、通過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說閱讀方法。
2、加深學生對“智慧”內涵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吧……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么歌嗎?
二、新授
(一)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簡要介紹小說特點及閱讀要點:小說三要素、閱讀方法——通過環境、情節的分析
來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么特征?
(教師板書:“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
(二)檢查預習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師提醒方法:誰?干什么?怎么樣?)
(三)由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節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圍繞著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容。
(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2、通過情節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逼計: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表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軍情緊急”及“側面”。)
(2)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處變不驚”及“正面”。)
(3)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么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采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為什么?→望——見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鎮定自若”及“側面”。)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系當時的情況,說說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釋計:司馬懿終于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么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敝T葛亮為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本段還對眾官作了描寫,這對表現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師板書:“料事如神”及“正面、側面”。)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5)教師對本環節小結: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說情況緊急、處變不驚、鎮定自若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么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了他的“識”。
(教師板書:“膽”及“識”。)
(6)誰能說說諸葛亮的“膽”和“識”之間的關系嗎?
(他的膽來自于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定和冷靜的態度。)
(四)學生討論拓展
1、現在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2)諸葛亮身為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系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于作戰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得不夠鎮定,如果司馬懿并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后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
,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是有啟示的。)
2、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還能列舉出其中的一些嗎?
(教師:《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書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余擠點時間好好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多。)
三、知能遷移
1、寫話:對于具有超人智慧的人,像阿凡提、一休,我們對他們總有一種敬佩傾慕之情。同學們,你們想不想擁有智慧?那么你認為怎樣才能具有智慧?請以“智慧來自( )”為題,寫一句或幾句話。
2、展示名言:同學們寫得很好,都能從某個角度揭示智慧的內涵。面對智慧,許多名人都對它作了很好的詮釋,F在我給大家介紹幾條。請大家讀一讀,背一背。(沒有智慧的頭腦,就像沒有蠟燭的燈籠。——托爾斯泰 智慧出于急難,巧計出于臨危!勘葋啞 ≈腔凼菍毷绻弥t虛鑲邊,就會更加燦爛。——高爾基 智者所以能和笨者相異,是因為他能思索到底!郀柣)
3、請大家來欣賞一下板書,這個形狀像什么?(火箭)這讓我們想到了不久前發生在我們華夏大地上的一件大事。(神州5號升天……)航天精神算不算一種智慧?同學們假如我們擁有了智慧,我們應當把它獻給誰?
四、小結本課
學習了小說的閱讀方法。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
五、練習
文后練習四。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3
黃玉芳
總體構思
《空城計》節選自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是學生進入初中后學的第一篇小說,因為是文言白話,故事情節也相對完整,因此比較適合學生閱讀。教訓這篇課文應該引導學生在了解小說的一般特點,初步掌握閱讀小說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理清故事情節,把握、評價人物形象。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
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善于在學習 發現問題,并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教學流程
。ㄒ唬⿲
1、問題導入
問題一:同學們讀過小說《三國演義》嗎?(或看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或聽過有關《三國演義》的故事)談談你了解的故事情節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環節節目營造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
問題二:(在問題一的基礎上提出。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學佩服諸葛亮,可以進一步啟發:為什么佩服諸葛亮?諸葛亮有沒有失誤?)有沒有同學了解馬謖“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告訴大家?下面我們通過一段影象資料來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體影象資料導入 。
。ń處煪毎祝┦駠┫嘀T葛亮率領30萬大軍伐魏,勢不可擋.。魏國都督司馬懿不與蜀軍正面交鋒,而準備奪取街亭要道,斷蜀軍糧道(播放根據電視劇《三國演義》剪輯的片段)
(教師獨白)街亭丟失,蜀國十分被動,諸葛亮分撥兵馬,準備退回漢中,急報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奪西城,諸葛亮將如何應對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節選字小說《三國演義》的課文——《空城計》。
(問題導入 應該輕松,簡潔,時間不宜太長)
。ǘ┓椒ㄖ笇
1、先請同學瀏覽《單元說明》,要求學生閱讀后獲取兩方面信息:一是小說的基本特點,二是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2、學生篩選信息,明確小說的基本特點和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ㄈ┏踝x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閱讀這篇課文,同學們要重點把握扣人心弦的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形象。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書和課文中的注解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詞句標出來,并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琴。
1、解決學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詞句。
2、概括故事情節。
(四)再讀課文,概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小說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這篇課文雖然是節選,但情節相對獨立、完整,可以分為四個部分。請四個同學分別朗讀暗合四個部分,其他同學注意聽讀,并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來概括這四個部分的內容。
讀完后,教師糾正朗讀中的失誤,并就朗讀問題做導向性評價。
學生概括四個階段的內容。(教師進行點撥和指導)
。ㄎ澹┰僮x課文,分析、評價人物形象。
1、教師提問:小說寫了哪幾個人物?你喜歡哪個人物?
(要點提示:小說主要寫了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物。主要分析諸葛亮的形象,兼顧司馬懿)
2、你為什么喜歡諸葛亮?他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呢?
。1)引導學生回到課文,找出能體現諸葛亮性格的句子或情節。
。2)學生分析諸葛亮的形象。
。ㄒc提示:足智多謀、高瞻遠矚、沉著機警、料事如神、處變不驚、臨危不亂、有膽識、聰明、機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教師引導:你是怎樣看出來的?文中哪些語句和情節體現了這些特點?
。4)教師肯定: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巧施空城計,敢于弄險與他的性格上分不開的(引導學生分析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位杰出軍事家的原因)。
。5)司馬懿的性格:多疑、剛愎自用,但身為魏之名將,司馬懿也有其性格優越。諸葛亮認為他“深有謀略”,老謀深算。
。⑻骄客卣
問題一:站在司馬懿的角度思考一下,司馬懿知道中計后,會怎樣想,怎么說?
。ㄒ龑W生通過分析人物性格揣摩人物的言行。最后教師介紹小說中的情節:“懿毀之不及,仰天長嘆曰‘吾不如孔明也’”,同時還可視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拓展,簡要介紹小說的周瑜、曹操等人物,比如可作此假設:如果上當的是周瑜,他會有何表現呢?這樣可激活學生的思維)
問題二: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通過這篇小說的學習,我們對空城計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施計的是司馬懿而不是諸葛亮,這場戰爭能成功嗎?
(學習各抒己見。此環節目的是讓學習再一次思考人物的言行是由人物的性格決定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空城計”作深入探究,正確看待“空城計”。明白只有諸葛亮才有此膽略,敢施“空城計”,但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取得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是實力。此環節可以借助幻燈輔助教學。)
簡略介紹《三十六計》,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軍事謀略學的學習習慣。
。┛偨Y
1、引導學生總結課堂學習情況并進行反思,目的在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總結:《三國演義》是一部成就很高的歷史小說,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小說。擅長描寫戰爭,《空城計》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斷。希望同學們在課外閱讀《三國演義》,體會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感受中國古典小說的無限魅力。
作者郵箱:
[1]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這是七年級上學期《語文》第十三課的教學內容。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以三國時代的歷史為背景,描述了自東漢靈武帝劉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將近一百年的政治、軍事以及外交的斗爭故事。
《空城計》節選自《三國演義》第95回。課文描述諸葛亮面對強敵而能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于使司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指導學生閱讀《空城計》,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過哪些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來表現諸葛亮和司馬熬這兩個人物的性格。
學生分析:
學生在課前己利用閱覽課及課余時間借閱《三國演義》,初步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節課又學習了一些小說的有關知識,對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初一學生具有好腫、好強的特點,班級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學風、學生間相
互評價,相互提問的互動的氣氛較濃:
設計理念:
根據新鑒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同標,結合本實驗組的研究課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學策略的研究",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實施開放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并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在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把握人物形象,體會閱讀小說的的基本方法。
2、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興趣,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古今中外的小說佳作,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積極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如概括情節,評價人物等。
教學過程 :
一、導人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吶,也是小說的卷首詞。歌聲高亢渾厚,意境深遂悠遠,但在它那明白如話的歌詞里卻包含著筆墨難盡的歷史滄桑。每當這首歌回響花耳畔,我們的思緒部會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電視劇《三國演義》中那動人心弦的爭霸故事。節選自第95回的"空城計"的故事早已燴炙人口。
二、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了解《三國演義》第死問梗概。
1、需重點注意下列字詞
懿 氅 綸 笑容可掬 遁 蜂擁 隱匿 (大驚)失色 旁若無人 無不駭然
2、弄清文中出場人物
列出蜀、魏雙方出場人凱弄清相互間的關系。
3、介紹《三國演義》第95回梗概。
目的: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節,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點
思考: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話概括本文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這一過程旨在培養學生捕捉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四個階段可以概括為:兵臨西城;臨危施計;司馬中計;孔明釋計。
四、鑒賞
再讀課文,思考:(一)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這一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明確: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現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過魏蜀雙方軍力的對比突出西域之險;用眾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驚。第三部分以司馬昭的年輕氣盛襯托司馬翻的老謀深算和多疑自負。第四部分司馬軍盡去,眾官"無不駭然"而孔明 "撫掌而笑",眾官"必棄城而走"的愚見與孔明的一番高見的對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謀。全文寫司馬翻也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2、通過生動的情節和人物的語言、情態表現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 "笑":一是寫諸葛亮在城頭"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時諸葛亮故作坦然,誘司馬中計。內心不免有些緊張。二是見魏軍遠去,諸葛亮"撫掌大笑",這是如釋重負,是輕松的笑,也是僥幸的笑,畢竟太危險了。最后一次是諸葛亮向部下解釋完計策后"撫掌大笑",并說"我若為司馬翻,必不便退",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馬翻退兵過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遜一籌。
(二)諸葛亮足智多謀,處變不驚。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諸葛亮的這些特點?結合課文說說你對司馬翻的看法。
(討論上述問題,注意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對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
五、拓展訓練
(1)問題討論:①"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那么他們心里會想些什么呢?請你以第一人稱描述其中一位官員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
、诳粘侵瓰槭裁茨塬@得成功?
(2)將課文改寫成小話劇,以小組為單位,花斑上表演。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5
語文:第13課(語文版七年級上)
學習目標
1、概括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對比映襯的寫法。
4、揣摩細節描寫的妙處。
5、欣賞《三國演義》的語言特點。
[學法點悟]
閱讀小說應從情節入手,抓住情節發展各階段中人物的神態、動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細細揣摩,可見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體感知]
讀完課文,我們可以看出,課文通過扣人心弦的情節,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課文雖然是節選,但情節相對完整,情節發展脈絡清晰。文章運用了對比映襯和細節描寫突出了主要人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情節的幾部分,應怎樣概括?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樣的心理?
[疑難解析]
質疑:如何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情節的四個階段?
解惑:先按照情節發展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將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盡量簡短、準確的語言概括,即兵臨西城(第一段)、臨危施計(第二段)、司馬中計(第三、四段)、孔明釋計(第五、六段)。
質疑:課文如何運用對比映襯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過魏蜀雙方軍力的對比突出西城之險;用眾官“盡皆失色”襯托諸葛亮臨危不懼。第三部分以司馬昭的年輕氣盛襯托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和多疑自負。第四部分司馬軍盡去,眾官“盡皆駭然”而孔明“撫掌而笑”,眾官“必棄城而走”的愚見與孔明的一番高見的對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謀。全文寫司馬懿也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司馬懿狡詐多端,諸葛亮更是技高一籌。司馬懿善“識人”,而諸葛亮不僅善“識人”更能“治人”。司馬懿也謹慎,但卻比諸葛亮少了幾分靈活變通的智慧。
質疑:文中幾次寫到諸葛亮的“笑”?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解惑: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第一次,寫諸葛亮在城頭“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此時,諸葛亮故作坦然,誘司馬中計,內心不免有些緊張。第二次,見魏軍遠去,諸葛亮“撫掌大笑”,這是如釋重負,是輕松的笑,也是僥幸的笑,畢竟太危險了。最后一次是諸葛亮向部下解釋完計策后“撫掌大笑”,并說“我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馬懿退兵過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遜一籌!靶Α钡募毠澝鑼,生動地反映了諸葛亮的心理。
[語言揣摩]
1、“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做百姓,灑掃街道。”
這是為了造成城中沒有軍隊的假象,迷惑敵軍。就是讓司馬懿看到一座空城,產生疑惑,不敢進軍。
2、“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一座空城,并不能嚇退司馬懿,但在加上諸葛亮城頭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謹慎,不曾弄險,若西城為空城,諸葛亮在城頭操琴等于束手就擒,這不可思議!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諸葛亮之所以這樣是誘司馬中計。
[研究課題]
《三國演義》用淺顯的文言寫成,古人說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課文語言簡潔明快,富有表現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請誦讀課文,加以體會。用課余時間閱讀這部書,給同學們講述你認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導引]
掌握本課涉及的生字詞,順暢地朗讀課文,做到有聲有色地復述。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節。揣摩文中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文章寫法,并談談你最欣賞的地方。
[基礎鞏固集練]
一、字音字義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司馬懿( ) 城鋪( ) 鶴氅 ( ) 綸巾( ) 笑容可掬 ( ) 麈尾( )言訖( )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擁 隱匿 綸巾 駭然 遠遁 分撥
淚如泉涌 穩妥 倫理 言簡意賅 遵循 選拔
3、掌握下列詞語的含義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撫掌:
駭然:
言訖:
二、簡介人物
羅貫中:
諸葛亮:
司馬懿:
司馬昭:
關興:
張苞:
三、關于小說閱讀
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安排情節、描寫環境來反映社會生活的。閱讀小說,應能夠理清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小說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來襯托主要人物。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 ,用以襯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說的情節有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描寫。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逐漸學會發現問題并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如概括情節,分析主題,評價人物等。
四、問題探究
1、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從課文節選之前的情節談起,從課文第一段中的相關內容談也可。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內應,急忙準備退回漢中。司馬懿奪了街亭,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而諸葛亮只有五千兵,還有一半去運糧草,城中僅余二千五百人。且“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敵兵來至,眾官早已“盡皆失色”。交代背景,突出了一個“危”字,驚心動魄,不僅使故事的開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就在大兵壓境,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卻臨危不懼,表現得異常鎮定,正所謂危難之時方顯出名相風范。]
2、寫司馬懿對表現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對表現主要人物起襯托作用。司馬懿也不是平庸之輩,課文不是以弱襯強,而是以強襯強,以司馬懿的狡詐寫諸葛亮的智慧。具體剖析見“疑難解析”第一個問題。]
3、敵軍統帥換了司馬昭,諸葛亮的空城計還會成功嗎?
[提示:空城計的成功,緣于諸葛亮對敵方統帥的深入了解和準確分析。司馬懿對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諸葛亮一向謹慎,此刻他不相信諸葛亮如此弄險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諸葛亮一反常態,出奇制勝。司馬昭年輕氣盛,無所畏懼,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態”,如果敵軍統帥換了司馬昭,空城計不一定能成功。]
五、欣賞評價
1、諸葛亮足智多謀,處變不驚,請結合課文的情節加以簡析。
答:
2、司馬懿老謀深算,請結合文中情節加以簡析。
答:
六、拓展閱讀
三人回至新野,過了數日,玄德使人探聽孔明;貓笤唬骸芭P龍先生已回矣!毙卤憬袀漶R。張飛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喚來便了!毙逻吃唬骸叭曦M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當世大賢,豈可召乎?”遂上馬再往訪孔明。關、張亦乘馬相隨。時值隆冬,天氣嚴寒,彤云密布。行無數里,忽然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銀妝。張飛曰:“天寒地凍,尚不用兵,豈宜遠見無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風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輩怕冷,可先回去。”飛曰:“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隨同去!
。ㄟx自《三國演義》)
[探究建議]
1、稍有中國古典文學常識的同學,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講的故事,其中“三人”應指哪三人?對,當然是劉備、關羽、張飛。由這個片段我們可以想起哪個成語?故事的內容是“三顧茅廬”,而劉備的言行可以用“禮賢下士”來形容。這兩個成語現在常用來形容什么?
2、寫天氣,寫張飛的話,目的是什么?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請圍繞“襯托劉備的真誠”這一寫作目的口頭闡述。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計得以成功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閱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點:
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學難點:
分析計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間較量的作用。
教學思路:
通過閱讀-復述-練習-討論-表演等形式,培養學生讀、思、說、做的能力,在動腦、動口、動手的樂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從而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教學步驟:
一、復述故事
昨天我們已經把《空城計》這個故事的情節脈絡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課后反復朗讀,體味故事懸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現在就請一位同學給我們再來講述一下這個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們非常明確,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馬懿
1、孔明
師:這里有一張圖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為他有他的衣著、動作、神態特征,根據課文中描述的應該是——“披鶴氅,戴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這時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計的時候一直保持這種神態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課文里描寫他的幾次“笑”嗎?你覺得這幾種笑態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臉上掛著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嗎?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撫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輕松、故作姿態的表現。即使神機妙算,他這時候心里還是有些吃不準,他可能在尋思:“你會上我的當嗎?”
“撫掌而笑”是他覺得如釋重負,或許正在慶幸:“你果然中吾計矣!”
“拍手大笑”則是他發自內心的對司馬懿的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還是我略勝一籌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問:通過這三笑,我們再來聯系整個故事,孔明是個怎樣的人?說的時候應該結合課文,做到有理有據。
答:足智多謀——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圍繞城門的“空”設了一道計謀嚇退司馬懿。
處亂不驚、臨危不懼——在司馬懿兵臨西城,眾官“盡皆失色”的情況下,孔明卻依然在司馬懿的大軍面前鎮定自若,“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計謀。
神機妙算——料定司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馬懿的疑心來使自己的計謀成功施展。
2、司馬懿
問:司馬懿呢?其實,在空城計之前,孔明與司馬懿不止產生過一次交鋒,我讓同學們回去閱讀《三國演義》第95回,了解《空城計》故事背景,F在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個事情。
分析:其實就在“空城計”之前,孔明剛剛誤用馬謖,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這樣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歲的曹睿即位?酌饔璐藱C會伐魏。參軍馬謖獻反間計,令曹睿將司馬懿削職還鄉?酌髀劥讼⒋笙玻绰嗜f大軍伐魏,一路上斬將略地,勢不可擋。曹睿聞之大驚,只得重新起用司馬懿。此時魏將孟達欲謀反,遣人密報孔明,表示愿里應外合,但不慎走漏風聲被司馬懿部下所殺。司馬懿猜透了孔明的戰略意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的糧道,奪取街亭、柳城,后又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才有課文中的這一出好戲。
可見,司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輩,他也是個有著深謀遠慮的大將之才,只不過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認為孔明想暗算他);剛愎自用(驕傲自負,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結果被孔明空城計嚇退。)
3、小結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這一故事中,羅貫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這一形象,從正面著重刻畫了他的外貌、神態、語言和動作,那么寫司馬懿有什么作用呢?寫他老謀深算也好,狡詐多端也罷,最終還是敗給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謀,計高一籌,這就是在刻畫人物時經常用到的側面描寫的“襯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計”施展成功的原因
問:剛才我們分析了兩個人物形象,老師現在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解答。司馬懿既然是以個老謀深算之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或者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此次帶兵而來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司馬昭,孔明的空城計還會成功嗎?
分析: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正是因為孔明深深了解司馬懿,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險,自以為深深了解孔明,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馬懿剛愎自用,必然不會聽從別人的意見,所以在關鍵時刻,孔明敢于“弄險”,并且一舉成功。
《紅樓夢》有詩云“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空城計”正是應證了這種有趣的現象!度嫛肥沁@么解釋空城計的:“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之敗戰計之一,連孔明都承認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屬無奈之舉,然而最終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膽量和氣魄,也在于計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賞合作小組改編的課本劇
五、欣賞京劇《空城計》片段,替司馬懿寫一段唱詞回應孔明。(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進行。)
六、布置作業
1、找一找諸葛亮還有什么光輝戰績
2、《每課一練》
3、預習新課
《空城計》復習資料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閱讀小說可以從故事情節入手,整體感知小說的內容;然后通過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題;此外,還要注意環境描寫對人物情節的作用。
1、與《三國演義》并稱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為:《水滸傳》、《紅樓夢》、《西游記》。
2、文中第一段從哪兩個方面突出形式危急,運用了什么手法?
對比雙方兵力突出形式危急;以眾官的驚慌襯托孔明的處驚不變。
3、“懿笑而不信”,司馬懿為什么“笑”?
是一種懷疑繼而輕蔑的笑,他不相信諸葛亮會冒這么大的險。
4、說說司馬懿心理變化的過程。
由笑到疑到撤兵
5、司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6、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計,是因為。
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7、諸葛亮為什么不棄城逃走?
吾兵止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8、諸葛亮最后說“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他為什么不退?
因為他做事一向謹慎。
9、文中三次寫到諸葛亮的笑,請從文中找出來并用適當的詞語形容這三次笑。
第一次笑:“笑容可掬”,這是鎮定自若的笑。
第二次笑:“撫掌而笑”,是脫險之后的歡笑。
第三次笑:“拍手大笑”,是成功之后的自豪大笑。
《空城計》教學反思
(一)通過審題質疑,理清文章內容。
從審題質疑出發,抓住課文脈絡,諸葛亮為什么要擺空城計,怎樣擺空城計和空城計成功的原因。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內容學生基本能讀懂,但真正能理解諸葛亮擺空城計成功的原因并不容易。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重點段落,從而理解課文內容。
(二)創設情境,激發思維。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空城計成功的原因,我截取了電影中與文章內容吻合的片斷,意在讓學生能通過直觀的形象情境,讓學生進入課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課文內容。
(三)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恰當的語言和思維訓練點。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根據提示概括地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習為什么擺空城計時,根據課文內容理解“蜂擁而上”“臉色發白”并展開想象說話。學習怎樣擺空城計時,用小標題概括并復述課文。
(四)有待改進的地方
教學過程中的評價語言過于單一,教師的評價語言不僅是一種智慧,一項技能,更是一門藝術,多思、多學、多練就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語言愈來愈精彩。電影片段的運用流于形式,還未落到實處,可讓學生帶著要求觀看效果更佳。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能識讀運用以下詞語:遁、蜂擁、隱匿、失色、駭然、笑容可掬、旁若無人。
(二)能用自己的話概括情節,理清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三)能通過扣人心弦的情節,把握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鑒賞力。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僮x準字音,注意查檢工具書。
、谧x清字義,注意古白話字詞與現代漢語的不同。重點詞語釋意及難句選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飛馬報到”:用飛快的馬傳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擁而來”:像蜂群似的擁擠著來到。蜂,像蜂群似的。
“盡皆失色”:臉上全都嚇得變了顏色。色,臉色。
“憑欄”:原意是靠在欄桿上,課文中指靠近欄桿。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無人”:旁邊好像沒有人。
“撫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著巴掌笑了。
“駭然”:課文中指驚訝的樣子。
“丞相之機”:這里指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機,能適應事物變化的,靈活的。
“必不能遠遁”:遁,逃跑,逃離。
“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為……所,表被動,相當于“被”。
、鄢踝x文意,圈出課文中描寫精彩的部分。如課文第2段關于魏兵直逼西城的情勢描寫,課文第3段通過司馬懿眼中所見的關于孔明坐于城頭、百姓灑掃于城門的描寫;并能說出這些描寫對刻畫人物、表現中心意思的作用。
④讀懂背景。這篇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此前的故事背景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歲的曹睿即位。諸葛亮欲借此機會伐魏。參軍馬謖獻反間計,令曹睿將司馬懿削職回鄉。諸葛亮聞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萬大軍伐魏,一路上斬將掠地,勢不可擋。魏主曹睿聞之大驚,只得重新起用司馬懿。此時魏將孟達欲謀反,遣人密報孔明,愿里應外合,但不慎走露風聲被司馬懿部下所殺。司馬懿猜透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卻去斷蜀軍糧道,奪取街亭、柳城。諸葛亮誤用馬謖,失了街亭、柳城,形勢急轉直下,變得十分被動,又失了內應,已無勝算,急忙準備退回漢中。司馬懿奪了街亭,率十五萬大軍來奪西城。此時諸葛亮率二千五百軍兵居西城,形勢萬分危急。課文描述諸葛亮面對強敵而能處變不驚,設下計謀,終于使司馬懿引兵退去。
2、開課導語
①學生靜聽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三國演義》)
②有一首詩謎:“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諸葛亮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三國演義》)他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足智多謀)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從《三國演義》中節選出來的一篇課文——《空城計》。
(二)活動過程
1、略讀活動
略讀的要求:
、俨槐靥骄吭~句,快速閱讀全文以初步了解課文故事梗概,理清故事情節發展的幾個階段。
、凇犊粘怯嫛分谐酥T葛亮,還有哪些角色,請一一畫出,并說說在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故事,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2、思考活動
學生活動要求:思考略讀前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備足理由。
教師輔助策略:簡介小說的一般常識,啟發學生結合“思考與練習一”,作出歸納。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3、交流活動
關于故事
①熟悉情節復述故事梗概。(如:這篇故事講了魏國的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壓進孔明的西城下,蜀國的眾官大驚失色,惟獨孔明不動聲色。他叫軍士把軍旗收藏起來,叫部隊的將士們不能大聲喧嘩,同時大開城門,每個城門叫二十個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然后自己帶了兩個書童在城門上彈琴。司馬懿到了西城門下,發現孔明的城門大開,并且看見他悠閑彈琴的樣子,以為有埋伏,就不聽兒子司馬昭的勸告,趕緊叫部下退兵?酌鞯人抉R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馬懿無能。)
、诟爬ㄇ楣澢楣澋母爬,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只要言之有序即可,注意教會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
先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組合后再進行提煉壓縮,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盡量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
開端(第1段)先引導學生找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望西城而來、孔明、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提煉出“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兵臨西城”,再壓縮成“司馬懿兵臨西城——兵臨西城”。
發展(第2段)先概括為“諸葛亮巧施空城計”或“諸葛亮臨危施計”,再提煉成“臨危施計”。
高潮(第3、4段),司馬懿中了空城計——司馬懿中計——司馬中計。
結局(第5、6段),諸葛亮為眾官釋計——諸葛亮釋計——孔明釋計。
4、品析活動
、俚谝徊糠謹懥酥T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和空城的方法,說說作者是怎樣寫出當時危急的情勢的,孔明傳令的內容用“如此如此”一筆帶過,好不好?為什么?
A笨頭寫諸葛亮退去西城!跋取弊纸淮T葛亮離開大部隊的原因;“西城縣”交代了“空城計”的地點;“搬運糧草”暗伏下文軍隊“已分一半”!昂鋈皇啻物w馬報到”,“忽然”表現了這次遭遇的突然性。平生謹慎的諸葛亮,若事前略有估計,決不會來此冒險;深通韜略的司馬懿,若事前有所探測,也不會放著空城不進。遭遇的突然性導致了司馬懿對蜀軍虛實的不清,為“空城計”提供了條件。
課文從三個方面寫出了孔明當時危急的情勢。一是魏兵來速快,出乎意料:“忽然”;氣勢盛:“蜂擁而來”,“塵土沖天”,“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二是雙方力量極其懸殊:“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三是用眾官“盡皆失色”側面烘托。眾官跟隨諸葛孔明,也都是身經百戰,這時竟然也“盡皆失色”,可見情勢確實是萬分危急。
B斃純酌靼諳驢粘侵計。作者從“孔明傳令”和孔明自身的舉動兩個方面加以描寫。
“孔明傳令”一句緊接“殺來”而出,諸如“孔明略一沉思”、“孔明沉思片刻”之類的話,足見孔明是急中生智,當機立斷。作者詳細地敘寫了孔明傳令的內容,有兩個作用:一是具體展示了空城的方法;二是通過語言描寫表現了孔明過人的膽識,“大開四門”和“吾自有計”豈是一般人物所能做到!孔明自身的舉動則是“空城計”中的又一關鍵。鶴氅綸巾,焚香操琴,何等悠閑自在!城門大開,孔明則在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不能不使司馬懿生疑?酌鞯呐e動不僅表現了大勇,而且表現了大智。
、谛≌f上下兩部分都寫到“空城計”,有什么不同?
通過司馬懿的眼睛寫孔明的“空城計”的狀況。這一側面描寫和上一部分寫孔明擺“空城計”的方法同中有異;緝热菹嗤,但在具體描寫時又有變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寫士兵灑掃是“孔明傳令”,孔明在城樓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稱的客觀敘述;這里全是司馬懿眼中的客觀事實。二是敘述的詳略不同。上段詳寫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這里詳寫孔明的神態,突出他在強敵面前的鎮定自若。三是上段以敘述為主,這里則增加了一些生動的細節描寫。如寫孔明“笑容可掬”;寫二小童一“手捧寶劍”,一“手執尾”;寫灑掃街道者“低頭”“旁若無人”。這些描寫渲染了一種安閑、鎮定的氣氛,使得“空城計”的場面更加生動、傳神。從這些描寫中,完全感受不到這是一座空城,正因為如此,才能使得司馬懿“大疑”。
、劭酌鲾⒄f“空城計”成功的原因和司馬懿的敘說內容一致,甚至用詞也多有相同,作者這樣描寫的用意是什么?為什么將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來,不寫在“傳令”部署之時?
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這是司馬懿退兵的依據。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認識也并沒有任何錯誤。但是,他只是考慮了在正常情況下諸葛亮的性格,而沒有考慮到在特殊情況下諸葛亮的膽識,所以導致了他判斷的失誤。
孔明敘說“空城計”成功的原委!捌缴斏,不曾弄險”的孔明這次冒險實為形勢所迫。在打不過、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勢下,諸葛亮急中生智,設置了空城計,使司馬懿作出了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指揮,有效地轉變了敵我的優劣形勢。應該看到,諸葛亮解西城之危,決不是僥幸取勝,而是有它的基礎的,這基礎就是對敵我雙方精確的分析。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可謂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平時的認識,在危急的情勢下,機智果斷地設置了“空城計”,解了西城之危。司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諸葛亮卻利用了司馬懿的“知彼”,這就比司馬懿要高明得多了。從現象上看,這一次是軍事上的較量,但實際上卻是一次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
從行文上看,諸葛亮的敘述和司馬懿的敘述,內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詞也多有相同,作者這樣寫說明孔明完全料定了司馬懿在“空城計”面前的判斷和處理方法,突出地表現了司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著。作者把孔明用計的想法寫在最后,設置了懸念,增強了情節的驚險性和奇特性,使情節帶有傳奇色彩。
(三)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與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活動導引
1、檢查上一節課內容
諸葛亮為什么能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有這樣出奇的膽量?“空城計”成功的基礎是什么?
諸葛亮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和出奇的膽量來源于對敵我雙方精確的分析,“空城計”成功的基礎也是建筑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可謂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馬懿對自己的認識,成功地運用了“空城計”。從現象上看,這是軍事上的較量,實際上是智慧、才能、膽識的較量。
2、開課導語
《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稱為“奸絕”,關羽被稱為“義絕”,諸葛亮被稱為“智絕”,那么,“空城計”中的諸葛亮是如何體現其“智絕”特征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討論這一問題。
(二)活動過程
1、略讀活動
略讀的要求:
、俨槐靥骄吭~句,快速閱讀全文以初步了解課文對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
、凇犊粘怯嫛分谐酥T葛亮,還有其他角色,請說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2、思考活動
學生活動要求:思考略讀前老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備足理由。
教師輔助策略: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3、交流活動
關于人物
、俟适吕锍霈F了哪些人物?孔明、司馬懿、司馬昭。
②寫到孔明的幾次笑呢?請你找出文章里面有關笑的詞語。
、鬯抉R懿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8
《空城計》教學實錄
教學目的: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學難點 :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
教學課時:《空城計》第二課時
教具:錄音機、磁帶、網上下載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孔明在城樓上彈琴的劇照(劇照人物有:孔明、兩個書童)
教學流程:
。ㄉ险n)
老師:首先,我們來聽一首歌曲,請同學們認真聽,聽完之后告訴老師,這是一首什么歌呢?
。ㄈ鄬W生靜靜地聽歌曲,并有個別同學隨著音樂的節拍輕輕地哼唱)
老師:剛才我們聽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學生: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老師:這首主題曲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開篇詞,詞牌名是什么呢?
學生:調寄《臨江仙》。
老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調寄《臨江仙》。
學生(誦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老師:剛才我們誦讀的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三國里面發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計》,請各個小組討論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小組討論,并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學生:這篇故事講了魏國的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壓進孔明的西城下,蜀國的眾百官大驚失色,唯獨孔明不動聲色。他叫軍士把軍旗收藏起來,叫部隊的將士們不能大聲喧嘩,同時大開城門,每個城門叫二十個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然后自己帶了兩個書童在城門上彈琴。司馬懿到了西城門下,發現孔明的城門大開,并且看見他悠閑彈琴的樣子,以為有埋伏,就不聽兒子司馬昭的勸告,趕緊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馬懿無能。
。▽W生鼓掌)
老師: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呢?現在我請同學們,對這個同學復述的故事進行點評,各個小組組織討論,并歸納小組意見,選出一位代表發言。
。ㄐ〗M討論)
學生1:這位同學講得不錯,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講這個故事,講的故事也比較完整。
學生2:這位同學顯得有些緊張,不夠流利,講到個別之處有“呃、嗯”等口語毛病。
學生3:這個同學在故事的內容還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發生的細節過于簡單,特別是在司馬懿大軍壓進之后,可以展開適當想象。
學生4:這位同學的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如“勸告”讀作“欠告”。
老師:同學們的看法非常好,從不同的側面去給這位同學點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位同學講故事里出現了哪些人物?
學生:孔明、司馬懿、司馬昭。
老師:對了,故事里面出現了這三個人物,那老師手中正好有一張照片,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并說出他是誰?
學生:哇。@訝)孔明!
老師:對了,他在干什么呢?旁邊還有哪些人物?
學生:他在彈琴,旁邊是兩個書童。
老師:那誰能說說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態?
學生1:他披鶴氅,戴綸巾。
學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師:在這張照片里孔明披鶴氅,戴綸巾,笑容可掬,那在我們的課文里,寫到了孔明的幾次笑呢?請你找出文章里面有關笑的詞語。
學生:三次。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板書)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并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言。
(小組討論)
學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顯得有些心虛,是故意迷惑敵人的;第二次的笑是勝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話畢,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學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顯得有些牽強,他是故做姿態的;第二次的笑是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學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釋重負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師: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松,故做姿態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幸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才有一位同學發言說“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系課文發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1:足智多謀,因為他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圍繞城門的“空”設了一道計謀嚇退司馬懿。
學生2:處亂不驚,因為他沒有像文武百官嚇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計謀。 學生3:神機妙算,因為他料到司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來使自己的計謀得以成功。
學生4:臨危不懼,因為“眾官盡皆失色”,他卻敢于在司馬懿的敵軍面前,鎮定自若,面對敵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設了一道空城計,以少勝多。
(板書:孔明:足智多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老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各抒已見,有理有據。那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學生1:疑心病重,因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他認為孔明想暗算他。
學生2;老謀深算,因為他把孔明想得過于復雜,自認為孔明做事謹慎,“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結果中了孔明的計謀。
學生3:我不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觀點,我覺得司馬懿并不是老謀深算,如果他老謀深算,為什么還會在智謀上輸給孔明呢?我倒是覺得他狡詐多端,因為他認為“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結果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中了孔明的“空城計”。(部分學生聽畢鼓掌)
老師:兩位同學的爭論非常好!到底司馬懿有沒有老謀深算呢,我想要聯系《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占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還是老謀深算的。還有沒有同學有不同的見解,請舉手!
學生4:多疑自負,因為他自負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結果被孔明的“空城計”嚇退。
(板書: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老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并且圍繞司馬懿到底有沒有“老謀深算”發表不同的見解,他們這種獨立思考問題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贊賞的。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為什么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言。 (小組討論)
學生1:司馬懿他輸在他的大意,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
學生2:孔明贏在他的臨危不懼,司馬懿輸在他的生性多疑。
學生3:司馬懿輸在孔明的出奇計、用奇招,因為孔明“計”高一籌,知道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師:同學們講得非常好,特別是第三位同學說到孔明“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什么呢? 學生(齊說):出奇不意
。ò鍟撼銎娌灰猓
老師: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后,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復諸葛亮對他的嘲笑。
。ㄏ抡n) 附板書:
空城計
羅貫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司馬懿:疑心病重、老謀深算、多疑自負、狡詐多端 空城計:出奇不意
[1]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自學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了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加深對“智慧”的內涵的理解。
3、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及基本閱讀方法,即通過情節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重視學生與老師、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并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成就,領略我國古代先賢們的超人智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通過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說閱讀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學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吧……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么歌嗎
(二)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簡要介紹小說特點及閱讀要點:小說三要素、閱讀方法——通過環境、情節的分析
來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么特征
(教師板書:“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坝嫛笔鞘裁匆馑?
“三十六計”你知道哪些?
學生紛紛回答:苦肉計、調虎離山、金蟬脫殼。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它是一種怎樣的策略呢?學完課文,你們將會明白。
(三)檢查預習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師提醒方法:誰干什么怎么樣)
(四)通過探究問題,整理故事情節
1、諸葛亮為什么要實施“空城計”?
A、軍力對比懸殊之極,情況危在旦夕。B、大兵壓境。
2、諸葛亮是怎樣實施“空城計”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戰旗,隱蔽軍兵“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
B、諸葛亮只帶了兩個小童在城樓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C、嚴肅軍紀,“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
D、安撫軍心:告訴軍士“吾自有計”。
3、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空城計”作何反應?
笑而不信——看畢大疑——下令撤軍
4、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能成功?
司馬懿生性多疑
諸葛亮知己知彼對司馬懿了如指掌
教師點撥:文章引人入勝,不僅因為情節吸引人,還因為人物形象生動
(五)由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節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板書:
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
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
高潮司馬懿中計
結局諸葛亮釋計
2、通過情節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開端司馬懿兵臨西城: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表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軍情緊急”及“側面”。)
(2)發展諸葛亮臨危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處變不驚”及“正面”。)
(3)高潮司馬懿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么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采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為什么→望——見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鎮定自若”及“側面”。)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系當時的情況,說說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結局諸葛亮釋計:司馬懿終于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么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敝T葛亮為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本段還對眾官作了描寫,這對表現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師板書:“料事如神”及“正面、側面”。)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三次。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板書)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并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言。
。ㄐ〗M討論)
A.學生討論
B.小結: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松,故做姿態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幸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才有一位同學發言說“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系課文發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ò鍟嚎酌鳎鹤阒嵌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那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學生討論
明確:1.聯系《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占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
2.(板書: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小結: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為什么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言。
原因:“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出奇不意。
(板書: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六)學生討論拓展
1、現在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2)諸葛亮身為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系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于作戰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得不夠鎮定,如果司馬懿并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后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是有啟示的。)
2、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還能列舉出其中的一些嗎
(教師:《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篇章很多!耙槐竞脮梢允谷私K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余擠點時間好好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多。)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掌握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10
空城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自學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了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加深對“智慧”的內涵的理解。
3、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及基本閱讀方法,即通過情節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重視學生與老師、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并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成就,領略我國古代先賢們的超人智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于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通過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說閱讀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賞歌就像是欣賞生活。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支歌吧……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一支歌把我們帶入了一段歷史……,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一支什么歌嗎?
二、新授
(一)解題、閱讀定向
1、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
教師小結:《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品主要寫了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歷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著作除本書外,他還與施耐庵合寫了《水滸傳》。
2、簡要介紹小說特點及閱讀要點:小說三要素、閱讀方法——通過環境、情節的分析
來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國演義》眾多的人物之中,你們最喜歡誰?喜歡他的什么特征?
(教師板書:“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坝嫛笔鞘裁匆馑迹
“三十六計”你知道哪些?
學生紛紛回答:苦肉計、調虎離山、金蟬脫殼。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三十二計——空城計。它是一種怎樣的策略呢?學完課文,你們將會明白。
(二)檢查預習
1、大家都預習好課文了嗎?在預習中,你有沒有碰到不理解的詞句?
2、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在朗讀過程中要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同時注意理解文章的內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內容嗎?請用一句話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師提醒方法:誰?干什么?怎么樣?)
(三) 快速瀏覽全文,整理故事情節
事情的開端、起因是什么?
——兵臨城下。“蜂擁而來”說明司馬懿兵馬很多。(體味“蜂擁”一詞好在哪里)
發展:臨危之際,諸葛亮開始使用妙計。
高潮是什么?
板書:
(一)開端 司馬懿兵臨西城
。ǘ┌l展 諸葛亮臨危施計
。ㄈ└叱 司馬懿中計
。ㄋ模┙Y局 諸葛亮釋計
教師:文章引人入勝,不僅因為情節吸引人,還因為人物形象生動
(五)由情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節
(1)如何去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們從小說的故事情節入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本文雖是長篇節選,但是情節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請大家根據情節,把課文分作四個層次。(學生劃分課文層次。)
(2)課文的情節圍繞著諸葛亮施空城計展開。請大家在“計”字前面各添加一個動詞,以此來概括各層的內容。
(教師板書:“計”以及“逼”、“施”、“中”、“釋”等。)
2、通過情節分析人物
下面我們就從情節入手來看看文章是如何具體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
(1) 開端 司馬懿兵臨西城:這一部分寫的是諸葛亮施用空城計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軍情緊急?這對表現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軍情緊急”及“側面”。)
(2) 發展 諸葛亮臨危施計:面對如此緊急的軍情,諸葛亮是怎樣施計的?這可見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處變不驚”及“正面”。)
(3) 高潮 司馬懿中計: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個旨在迷惑敵人的空城計,久經沙場的魏國名將司馬懿有這么容易上當嗎?請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馬懿態度變化以及他采取的相應行動的詞語。
(不信——為什么?→望——見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據?→退——表現了諸葛亮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
(教師板書:“鎮定自若”及“側面”。)
本層中寫到諸葛亮“笑容可掬”,請大家聯系當時的情況,說說他的笑中有何含義?
(4) 結局 諸葛亮釋計:司馬懿終于領兵退去了,我們也替諸葛亮長舒了一口氣,然而,我們也不免產生疑問:諸葛亮憑什么斷定司馬懿會上當?古人云:“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諸葛亮為何要冒險設計而不趕緊撤退?這表現人物的什么品質?是從什么角度表現的?本段還對眾官作了描寫,這對表現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師板書:“料事如神”及“正面、側面”。)
*本層中還有兩處寫到了諸葛亮的笑,找出來,聯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義?
三次。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板書)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并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言。
。ㄐ〗M討論)
A. 學生討論
B. 小結: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松,故做姿態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幸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才有一位同學發言說“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系課文發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板書:孔明:足智多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那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學生討論
明確:1.聯系《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占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是老謀深算的。
2. (板書:疑心病重、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小結: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為什么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言。
原因:“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出奇不意
。ò鍟撼銎娌灰猓
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師對本環節小結:總的來看,這篇文章是從兩個方面來表現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說情況緊急、處變不驚、鎮定自若表現的是諸葛亮的“膽”的話,那么他對形勢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充分表現了他的“識”。
(教師板書:“膽”及“識”。)
(6)誰能說說諸葛亮的“膽”和“識”之間的關系嗎?
(他的膽來自于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他對問題的準確認識來自他的鎮定和冷靜的態度。)
(六)學生討論拓展
1、現在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假如這次魏國領兵的不是司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馬昭,諸葛亮還會用“空城計”嗎?(2)諸葛亮身為蜀國的丞相,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的生死可謂關系到蜀國的存亡。而此時諸葛亮卻把自己置身于作戰的最前沿,還冒險用了空城計,如果他的計謀不夠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現得不夠鎮定,如果司馬懿并不完全像他設想的那樣多疑,如果司馬懿能聽取他兒子的意見,如果司馬懿也冒險進攻等等,后果都將不堪設想,三國的歷史恐怕也要重寫!你對諸葛亮的這種冒險做法有何看法?
(教師小結:能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這正是其智慧過人之處。謹慎而不膽小
,冒險而不盲目,這種冒險精神對我們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是有啟示的。)
2、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表現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還能列舉出其中的一些嗎?
(教師:《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篇章很多!耙槐竞脮梢允谷私K身受益”,我建議大家課余擠點時間好好讀一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想你的收獲一定會很多。)
三、知能遷移
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后,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復諸葛亮對他的嘲笑。
四、小結本課
學習了小說的閱讀方法。對諸葛亮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對智慧有了新的認識。
五、練習
文后練習四。
板書設計 :
空城計
羅貫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司馬懿:疑心病重、老謀深算、多疑自負、狡詐多端
空城計:出奇不意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培養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學難點: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
教學課時:《空城計》第二課時
教具:錄音機、磁帶、網上下載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孔明在城樓上彈琴的劇照(劇照人物有:孔明、兩個書童)
教學流程:
。ㄉ险n)
老師:首先,我們來聽一首歌曲,請同學們認真聽,聽完之后告訴老師,這是一首什么歌呢?
。ㄈ鄬W生靜靜地聽歌曲,并有個別同學隨著音樂的節拍輕輕地哼唱)
老師:剛才我們聽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學生: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老師:這首主題曲是《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開篇詞,詞牌名是什么呢?
學生:調寄《臨江仙》。
老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調寄《臨江仙》。
學生(誦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老師:剛才我們誦讀的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三國里面發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計》,請各個小組討論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ㄐ〗M討論,并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學生:這篇故事講了魏國的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壓進孔明的西城下,蜀國的眾百官大驚失色,唯獨孔明不動聲色。他叫軍士把軍旗收藏起來,叫部隊的將士們不能大聲喧嘩,同時大開城門,每個城門叫二十個士兵扮作百姓打掃街道,然后自己帶了兩個書童在城門上彈琴。司馬懿到了西城門下,發現孔明的城門大開,并且看見他悠閑彈琴的樣子,以為有埋伏,就不聽兒子司馬昭的勸告,趕緊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馬懿無能。
(學生鼓掌)
老師: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呢?現在我請同學們,對這個同學復述的故事進行點評,各個小組組織討論,并歸納小組意見,選出一位代表發言。
(小組討論)
學生1:這位同學講得不錯,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講這個故事,講的故事也比較完整。
學生2:這位同學顯得有些緊張,不夠流利,講到個別之處有“呃、嗯”等口語毛病。
學生3:這個同學在故事的內容還缺乏自己的想象力,故事發生的細節過于簡單,特別是在司馬懿大軍壓進之后,可以展開適當想象。
學生4:這位同學的普通話不是很標準,如“勸告”讀作“欠告”。
老師:同學們的看法非常好,從不同的側面去給這位同學點評,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位同學講故事里出現了哪些人物?
學生:孔明、司馬懿、司馬昭。
老師:對了,故事里面出現了這三個人物,那老師手中正好有一張照片,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并說出他是誰?
學生:哇。@訝)孔明!
老師:對了,他在干什么呢?旁邊還有哪些人物?
學生:他在彈琴,旁邊是兩個書童。
老師:那誰能說說孔明在照片中的神態?
學生1:他披鶴氅,戴綸巾。
學生2:他笑容可掬。
老師:在這張照片里孔明披鶴氅,戴綸巾,笑容可掬,那在我們的課文里,寫到了孔明的幾次笑呢?請你找出文章里面有關笑的詞語。
學生:三次。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板書)
老師:孔明的這三次笑分別具有哪些不同,請小組討論,并選出你們小組的代表發言。
。ㄐ〗M討論)
學生1:孔明第一次的笑是顯得有些心虛,是故意迷惑敵人的;第二次的笑是勝利的笑;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話畢,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學生2:孔明第一次的笑顯得有些牽強,他是故做姿態的;第二次的笑是僥幸的笑;第三次的笑是嘲笑。
學生3:孔明第一次的笑是假笑,第二次的笑是如釋重負的笑,第三次的笑是自豪的笑。
老師:同學們講得都非常好,我綜合同學們的意見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輕松,故做姿態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僥幸的、如釋重負的勝利的笑;第三次笑剛才有一位同學發言說“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馬懿是個大笨蛋”,可見這是對司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書: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通過這三次笑,我們聯系課文發生的故事,孔明應該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1:足智多謀,因為他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圍繞城門的“空”設了一道計謀嚇退司馬懿。
學生2:處亂不驚,因為他沒有像文武百官嚇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計謀。
學生3:神機妙算,因為他料到司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來使自己的計謀得以成功。
學生4:臨危不懼,因為“眾官盡皆失色”,他卻敢于在司馬懿的敵軍面前,鎮定自若,面對敵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設了一道空城計,以少勝多。
。ò鍟嚎酌鳎鹤阒嵌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老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各抒已見,有理有據。那司馬懿應該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
學生1:疑心病重,因為“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他認為孔明想暗算他。
學生2;老謀深算,因為他把孔明想得過于復雜,自認為孔明做事謹慎,“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結果中了孔明的計謀。
學生3:我不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觀點,我覺得司馬懿并不是老謀深算,如果他老謀深算,為什么還會在智謀上輸給孔明呢?我倒是覺得他狡詐多端,因為他認為“知已知彼,百戰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結果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中了孔明的“空城計”。(部分學生聽畢鼓掌)
老師:兩位同學的爭論非常好!到底司馬懿有沒有老謀深算呢,我想要聯系《三國演義》整部小說的故事發展來看,在“空城計”之前,司馬懿剛打了勝仗,占了街亭,可見在街亭一仗中,司馬懿是深思熟慮。在《空城計》這個文章里,提到司馬懿料孔明“平生謹慎,不曾用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可見司馬懿還是老謀深算的。還有沒有同學有不同的見解,請舉手!
學生4:多疑自負,因為他自負不聽司馬昭的勸告,還罵兒子“汝輩豈知?”,結果被孔明的“空城計”嚇退。
。ò鍟阂尚牟≈、老謀深算、狡詐多端、多疑自負)
老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并且圍繞司馬懿到底有沒有“老謀深算”發表不同的見解,他們這種獨立思考問題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贊賞的。司馬懿既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孔明的空城計為什么會得以成功?請各個小組組織討論,歸納本組的意見,選出一個代表來發言。
。ㄐ〗M討論)
學生1:司馬懿他輸在他的大意,老馬也有失蹄的時候。
學生2:孔明贏在他的臨危不懼,司馬懿輸在他的生性多疑。
學生3:司馬懿輸在孔明的出奇計、用奇招,因為孔明“計”高一籌,知道司馬懿“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老師:同學們講得非常好,特別是第三位同學說到孔明“出奇計、用奇招”,其實這也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們學的一個成語,是什么呢?
學生(齊說):出奇不意
(板書:出奇不意)
老師:出奇不意,這也是我們今天所教的《空城計》中孔明嚇退司馬懿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機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略勝一籌,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今天,請同學們回去之后,結合課文,展開想象,運用我們所學到的描寫的方法,替司馬懿寫一段話,回復諸葛亮對他的嘲笑。
。ㄏ抡n)
附板書:
空城計
羅貫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撫掌大笑→拍手大笑
↓ ↓ ↓
故做輕松、故做姿態→僥幸、如釋重負→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謀、處亂不驚、神機妙算、臨危不懼
司馬懿:疑心病重、老謀深算、多疑自負、狡詐多端
空城計:出奇不意
《空城計》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 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孔明“空城計”得以施計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學習作者從正面描寫和側面襯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 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從正面描寫和側面襯托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視頻。
(過渡)聽著《滾滾長江東逝水》,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你們看過《三國演義》吧,在眾多傳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誰?(學生眾說紛紜)【注意對學生的肯定:看來大家對《三國演義》都很熟悉】《三國演義》里有個人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諸葛亮。你知道為什么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嗎?(學生回答)【對,因為諸葛亮是“忠誠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現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計》。【板書:空城計】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字詞
司馬懿(yì) 旌旗(jīng) 隱匿(nì) 城鋪(pù) 妄行(wàng) 擅動(shàn) 鶴氅(chǎng) 綸巾(guān) 焚香(fén) 模樣(mú) 麈尾(zhǔ) 撫掌(fǔ)
遠遁(dùn) 言訖(qì) 笑容可掬(jū)
把不會讀的字音標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讀課文。
2、請全班推薦一個同學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為他挑錯。
(過渡)你能讀懂文章嗎?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提出來。【蜂擁】
(過渡)司馬懿領兵十五萬向西城蜂擁而來,孔明卻只有二千五百兵。二千五百人對十五萬大軍,面對如此懸殊的差距,試想你是孔明,你會怎么做?(學生想象)孔明呢?
他擺下空城計全身而退,不損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
三、孔明之智
1、孔明之智,具體體現在哪里?請大家從文中找出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回答時請用“智在 ,從 可以看出來”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語概括。
急中生智——司馬懿兵臨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計
臨危不懼、處亂不驚——在司馬懿兵臨西城,眾官“盡皆失色”的情況下,孔明卻依然在司馬懿的大軍面前鎮定自若,傳令施計;
足智多謀——傳令將“旌旗盡皆隱匿,大開城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圍繞城門的“空”設了一道計謀嚇退司馬懿;【為什么不能“高言大語”?為何“大開城門”?營造一種平靜而緊張,隱隱有大軍埋伏的氛圍,引司馬懿上當】
神機妙算、料事如神—— “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馬懿對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馬懿!救绻麚Q成是司馬昭帶兵,孔明還敢用空城計嗎?】
深謀遠慮——“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2、同學們說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見。孔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慧固然讓人驚嘆,不過在他身上,還有值得我們欽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學生回答:膽識、勇氣)
孔明的膽識作者是從哪些方面體現的?【動作、神態】
“披鶴氅,戴綸巾”“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動作描寫體現他的鎮定自若。
“笑容可掬”——從神態上看出他的沉著果敢
“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滿臉笑容,掬,雙手捧著。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樣子嗎?】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他是對誰而笑?又為什么而笑呢?【司馬懿帶十五萬大軍兵臨城下,孔明在危機關頭擺下了空城計引司馬懿中計,笑容可掬的樣子是裝出來給司馬懿看的。】孔明的笑除了欺瞞司馬懿,其實還有一層作用,你知道嗎?【安撫人心,給身邊的官兵信心,使他們共同配合演好這出戲!勘R城下,危在旦夕時,其他人的反應怎樣?【盡皆失色】他們會想什么?用第一人稱描述其中一個官員此時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發自內心地微笑,那他這時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圖片】(學生猜測)【老師有一段京劇唱詞,它正好體現了孔明此時的心聲,讓我們一起讀一讀。出示唱詞】
【板書:失色】這兩者的反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景鍟簩Ρ取
3、(過渡)通過眾官和孔明神色的對比,我們不禁為孔明的膽識傾倒。平時我們在塑造人物形象時,除了運用語言、外貌、動作、神態等正面描寫,也會用到側面襯托,除了上面所說的“眾官”,還有哪個人也是?(學生:司馬懿)
【出示司馬懿圖片】你知道的司馬懿是個怎樣的人?
老謀深算——“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
多疑自負——原先“笑而不信”親自“望”過后,轉為“大疑”【看到什么?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聽司馬昭的勸告
4、【老師找了一些司馬懿的功績,大家來看一下。出示功績】可見,司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輩,他也是個有著深謀遠慮的大將之才。那老師現在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解答,司馬懿既然是個老謀深算之人,那他為什么會中了孔明的計?
司馬懿:多疑,大意,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明:臨危不懼,知己知彼,知道司馬懿對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計高一籌
空城計是一種心理戰術,連孔明都承認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屬弄險之舉,然而最終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膽識,也在于計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總結
狹路相逢“智”者勝,在這一場司馬懿與孔明的對決中,終因孔明的計高一籌而取得了勝利。故事在眾官的“驚服”聲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但孔明聰明絕頂的形象卻深深地刻在了我們心中。對于智勇的化身——諸葛亮,不但我們佩服,就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也十分佩服他。如果同學們還想了解更多的三國故事,就請走進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一本好書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愿同學們能在《三國演義》中體會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
五、作業(二選一)
1、作者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雙全,不僅從正面著重刻畫了他的外貌、神態、語言和動作,還通過司馬懿和眾官進行側面襯托。要求:運用本節課學習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邊選取一人一個片段。
2、我們已經聆聽了諸葛亮“登樓撫琴”的心聲。請結合課文內容,替司馬懿編寫一段話來回應諸葛亮。
空城計
足智多謀 襯 老謀深算
孔明 智 深謀遠慮 托 多疑自負 司馬懿
料事如神
對比
勇 笑容可掬 ———— 失色 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