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通用15篇)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發布時間:2023-10-29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通用15篇)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1

  莊子二則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莊子》寓言的內容、寓意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重點難點:

  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寓意,體會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學性及表現方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學者南懷謹曾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莊子,莊子思想對于今天我們或許更有一種同時伍的感受和意義,現在我們就來學習莊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混沌之死》,學生劃分朗讀節奏,體會文章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2、結合書下提示和工具書口頭翻譯課文,并將疑難之處作好記號。

  3、釋疑解惑。

  4、齊讀課文,背誦。

  三、分析課文,體會文章主題。

  1、結合學生閱讀,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體會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義。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文中“倏、忽”意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為,意在諷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樣子,指天地未開辟前的自然狀態,代表無為。以人的有為,來鑿就自然的無為。有為的所謂成就,就是無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學生討論。

  B、教師明確: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違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往往會好心辦壞事,效果與愿望相悖。因此要順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

  C、聯系實際,談談你學習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師示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要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這才是生命的境界。

  四、學生背誦課文。

  五、完成課后練習。

  呆若木雞

  一、導入新課

  在先秦諸子之中,莊子的生活經歷可謂是貧窮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無為的哲學理想,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莊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無為,尊重生命自然狀態的態度。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他的《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

  二、學生 閱讀課文。思考:

  A、從斗雞到木雞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B、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指導朗讀節奏。

  2、學生討論上述問題。

  3、教師歸納:

  A、從斗雞到木雞經歷了四個階段:恃氣--------猶應--------疾視-------無變

  B、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度凝聚于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煉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

  四、了解寓意:

  1、學生齊讀后,,談談讀了這則寓言后自己總結的寓意:

  明確:本文意在提醒人們,做人要注重內在氣質,不威自怒,治理國家要增強實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內斂,修煉到家,就能百戰不怠。

  2、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交流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

  例如:遇事沉著冷靜,原都是要經過訓練和磨練的。只有真正沉著冷靜的人,才能處變不亂,取得重要的勝利。經過嚴格訓練和生活磨練的人,其所具有的氣質,確實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語意思的變化。

  明確:文中的“呆若木雞”指養到家的斗雞看似木雞,實則大智若愚。這個詞語在長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義,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

  (五)交流寓言

  1、學生將搜集的莊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課堂上講給其他同學聽。

  2、教師或學生總結莊子寓言的內容和影響。

  3、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混沌之死

  原因   經過   結果   寓意

  倏忽報德 日鑿一孔 混沌死  順其自然

  斗雞

  呆          恃氣

  若          猶應

  木          疾視

  雞          無變

  (修煉內功,百戰不殆)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走近莊子,了解《莊子》及莊子的生平和思想。

  2、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讀”為主線,按“通讀——朗誦——誦讀”層進式推進課堂流程,在教學中“以生為本”,充分體現自主性原則,讓學生自行預習,自行搜索資料、自行朗讀、自行體驗揣摩,自行質疑討論,師生平等對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的練習,理解課文內容。

  2、進行文言文基礎知識學習和積累。

  3、學習寓言所闡明的道理和其中所折射出的莊子的道家思想。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一、導入新課

  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社會形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當時諸侯爭霸,戰事頻繁,政局動蕩。生逢亂世的先賢圣哲們,或是奔走呼吁宣揚自己的治國策略;或是著書立說表達自己的處世哲學,于是給后世傳下了蔚為大觀的先秦諸子散文。雖然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斗轉星移,但是先秦諸子散文絕對是中國文學熠熠生輝,光照千秋的的璀燦恒星。而傳承中華文明,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我們已經陸續學習了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如《論語》、《墨子》、《孟子》,今天就讓我們再走近莊子,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他睿智機敏、詼諧幽默的大家風范吧!

  二、介紹作家、作品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三、通讀課文,掌握基礎

  1、檢查預習:給下列加點字詞注音

  相 鵷 夫 醴泉 鴟 ‘嚇!’

  2、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或謂惠子曰

  ②夫鵷 發于南海

  ③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四、朗讀課文,翻譯全文。

  1、翻譯要求:

  (1)、借助工具書及課*釋,同桌合作,共同翻譯全文。

  (2)、不但要會翻譯句子,還要會解釋句中的疑難字詞。

  (3)、翻譯過程中注意省略內容的恰當補充。

  2、進行文言文基礎知識積累

  五、誦讀課文,品味探究

  1、故事中的鹓、鴟、腐鼠各比喻什么?

  “鹓”比喻志向高潔之士;

  “鴟” 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祿。

  2、《惠子相梁》的寓意是什么?

  諷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淡薄功名利祿的態度。

  六、拓展延伸: 走近莊子 凈化心靈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3

  知識與技能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落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2.在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明確莊子的思想和主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拓寬閱讀視野,增加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能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重點文言詞語積累,準確翻譯課文。

  難點體會莊子的語言特色,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教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

  2課時

  北冥有魚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風起云涌;賢哲奔走,百家爭鳴。聚徒講義,著書立說,遂有蔚為大觀的諸子散文。《論語》平實質樸、循循善誘;《孟子》筆力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哲思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讓我們一起走近莊子,感受先生的大智與幽默。

  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1.讀課文,基礎積累。

  學習古文應該反復誦讀,以致成誦。請同學們挺直腰板,捧起課本,自由地、大聲地朗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1)給加點字注音。

  北冥(mínɡ) 鯤鵬(kūn) 摶(tuán)

  遷徙(xǐ)齊諧(xié)正色邪(yé)

  (2)借助課文和注釋工具書,并結合上下文語境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北海)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奮,文中指用力鼓動翅膀)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海水運動)

  《齊諧》者,志怪者也。 (記載怪異的事物)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旋風)

  去以六月息者也。 (離開;風)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湛藍色;盡頭)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這樣;罷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魚 (“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 (“邪”同“耶”,語氣詞,呢、嗎)

  (4)詞類活用

  志怪者也。 (怪:形容詞作名詞,怪異的事物)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詞作形容詞,天然的)

  2.翻譯重點句子。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這只鳥,海水運動就將遷往南海。

  (3)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盤旋至九萬里的高空,它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的。

  (4)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1.文章標題為“北冥有魚”,后來怎么又寫鳥了?

  鳥是由魚變化而來的,鯤的體積有幾千里,變成鳥后,鳥的背部不知有幾千里。說明莊子想象力豐富。

  2.大鵬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呢?

  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奮飛時氣勢壯美。

  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3.賞析句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此句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擊”“摶”等字傳神,生動,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4.在莊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說理,使文章生動活潑,寓意雋永,感染力強。《北冥有魚》一文的寓意是什么?

  文章借鯤鵬的寓言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那么人對事物的認識有沒有局限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翻譯為: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說明人對事物的認識是有局限的。

  推己及彼,莊子給出確定的結論,鵬鳥和人們一樣,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鵬鳥認識也是有局限的啊。

  莊子和孔子一樣,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智者。但莊子與孔子的思想截然不同,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莊子,感受他的機智、博學、善辯和藝術家的風貌。

  莊子與惠子的友情

  莊子與惠子,由于性格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莊子與惠子由于基本觀點的差異,在討論問題時,便經常互相抬杠,而挨棒子的,好像總是惠子。在《逍遙游》中,莊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說惠子:“你勞費精力……自鳴得意于堅白之論。”這些批評,莊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學觀點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則在于借惠子來抒發己意。

  他們兩人,在現實生活上固然有距離,在學術觀念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卻是莊子生平唯一的摯友。這從惠子死后,莊子的一節紀念詞上可以看出: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去,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1.讀課文,基礎積累。

  (1)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解釋下列加點字詞。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疑問代詞,怎么)

  是魚之樂也(這)

  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完全,肯定是)

  請循其本(追溯話題本原)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并思考譯錯的原因。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完全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2.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注意停頓,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表現性格。

  “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從容,悠閑,語速要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稍快,讀出急于反駁的樣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巧辯,機智,從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肯定,毫無爭辯)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滿智慧,善辯)

  1.莊子與惠子二人辯論的問題是什么?

  莊子是否知道魚的快樂。

  2.惠子憑什么可以確定莊子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他的依據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說莊子不是魚,所以不知道魚的快樂。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莊子,不知道莊子的想法。

  3.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點呢?

  像數學證明題一樣,層層推理,講究邏輯。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

  4.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5.你認為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1)從形式上來看,莊子占了上風。因為莊子說了后惠子就沒有話來反駁了。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

  (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屬于強詞奪理。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6.從二人辯論的語言來看惠子和莊子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惠子注重邏輯分析,從科學角度看世界;莊子注重觀賞和移情同感,從美的角度、詩意的角度看世界。

  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履,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逍遙游》想象神奇,表達了莊子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他的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讀來,也猶如撲面而來的清風一般,清爽怡人。

  《北冥有魚》借助鯤鵬的寓言故事,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他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也表達了莊子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這篇寓言,通過莊子、惠子的辯論告訴我們要追求快樂自由和詩意的生活。

  《北冥有魚》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想象神奇,意象雄奇,文風恣肆。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辯求真拘泥莊子巧辯尚美超然萬物與我為一

  教后反思

  《〈莊子〉二則》文章雖短,但內容及文章的主旨有些不好懂,所以我在教授這兩則時,以積累文字詞語,疏通文意為主。這當然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步驟。在學生理解課文沒有困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欣賞莊子的語言特色,論辯技巧,以及他的思想主張,以達到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效果。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4

  20  《莊子》故事兩則

  從容說課

  這兩則故事均選自《莊子·秋水》,講的都是莊子與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現了莊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對比鮮明,比喻巧妙貼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表現了兩人可以相與游玩、辯論的朋友關系。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感染。

  教學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莊子》一書的思想,把握其藝術特征,而在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標

  1.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德育目標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莊子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比較法  通過學生譯文和標準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  拓寬閱讀視野,了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自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過好語言關;引讀提高,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感知惠子、莊子的不同表現,過好思想關;美點尋蹤,欣賞兩則故事;延伸拓展,了解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設計

  設計(一)

  莊子和孔子一樣,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智者。但莊子與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讓我們走近莊子,感受他的機敏、幽默與詼諧。

  設計(二)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二、資料助讀

  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散文對后世的影響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說,都是屬于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后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語言關

  1.學生白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并思考譯錯的原因。

  多媒體顯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3.教師歸納總結重要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多媒體顯示: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于是鴟得腐鼠

  (6)魚出游從容

  (7)是魚之樂也

  學生明確:(1)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2)同:國都、京城。    (3)止:棲息。 (4)安:疑問代詞,怎么。    (5)于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6)從容:安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7)是:這。

  四、引讀提高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

  提問:(1)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1)鵪鴇的故事里,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2)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教師引申:《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從不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2.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突破思想關。

  學生討論明確:《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3.美點尋蹤,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1)學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點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

  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欲熏心,莊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鷯鵪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丑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一)

  逍遙游(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閱讀上面兩個片斷,體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學生思考,明確:《逍遙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風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兩淡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聲勢,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歷歷如在眼前。

  教師總結:從我們了解的《莊子》散文的四個片斷來看,《莊子》散文善于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課堂小結

  這兩則故事集中表現了莊子的思想和《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如甘醴似瓊漿,讓人百品不厭。希望大家課后閱讀《莊子·秋水》,全面了解莊子,包括他的人生觀、政治觀、社會觀,探究莊子與孔孟的區別。

  七、布置作業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談淡你的理解。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堊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提示: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2.課外閱讀《莊子》選段。

  板書設計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5

  教學目的

  1.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2.體會課文 想像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教學設計>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整體感悟

  1.結構分析

  (1)劃分本文層次,并概括大意。

  《渾沌之死》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為之開七竅。

  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

  《呆若木雞》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斗雞。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斗雞的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

  (2)結構圖

  ┏ 開端:渾沌待倏、忽甚善   ┓

  渾沌之死 ┫ 發展:倏忽為報恩,為開七竅 ┣ 好心辦壞事

  ┗ 結局: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

  ┏開端 → 為王養斗雞                

  ┃     ┏ 方虛驕而恃氣;猶應響影 ┓

  呆若木雞 ┫發展 → ┫ 疾視而盛氣        ┣ 精神內斂  

  ┃     ┗ 雞雖有鳴,已無變     ┛

  ┗結局 → 呆若木雞,德全,無敢應者

  2. .《渾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莊子意在針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樸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為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啟發。

  3.《呆若木雞》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為”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閑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為上策。

  三、問題探究

  1.“倏”和“忽”為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蘊含了什么道理?

  【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但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2. 紀渻子養的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于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余的大氣。

  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

  【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嘆、游刃有余、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

  4.寫作特點分析

  (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為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后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為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于內,才能修養到家。

  (2)想像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為渾沌開竅的故事想像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啟迪了后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四、課文翻譯

  《渾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于渾沌之處,渾沌對他們非常殷勤。倏與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厚重的恩情,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還虛浮驕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過了10天,王又來問,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 它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來問,這回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在它面前打鳴,它也無動于衷,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于應戰的,看見它掉頭就跑。”

  五、小結(揭示強調寓意)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愿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斗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為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6

  《莊子》故事兩則 教案

  裴娟 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3、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二、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莊子思想,理解莊子的志趣。

  三、教學方法:

  1、比較法  通過學生譯文和標準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  拓寬閱讀視野,了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導語 設計: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論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一起去感受他的機敏、幽默和詼諧。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學生介紹,教師補充,展示課件)

  1、莊子 (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老子并稱為“老莊”。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他曾說:“我寧可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2、《莊子》 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說,都是屬于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后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學習《惠子相梁》: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2、學生質疑,互幫互助。請一位學生通譯課文。

  【譯文參考】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雛,你知道嗎? 鹓雛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雛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鹓雛,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梁國宰相的身份來嚇我吧?”

  教師強調重點詞翻譯:

  ⑴惠子相梁: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⑵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國都、京城。

  ⑶非梧桐不止:棲息。

  ⑷于是鴟得腐鼠:在這時

  3、思考:莊子講鹓雛故事的用意是什么,你讀懂了嗎?

  學生明確:鹓雛的故事里,鹓雛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鹓雛,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四)學習《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2、學生質疑,互幫互助。請一位學生通譯課文。

  【譯文參考】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教師強調重點詞翻譯:

  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疑問代詞,怎么。

  ⑵魚出游從容:安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⑶是魚之樂也:這。

  3、思考: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外現。這表現了莊子積極樂觀的心境。

  (五)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補充資料】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莊子在濮水上釣魚,楚王派兩位大夫來傳達他的意思道:“希望將楚國的國事煩累先生。” 莊子手拿釣竿,頭也不回地道:“聽說楚國有只神龜,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裝得好好的,供奉在廟堂上。你們說,它是愿意像這樣成為一副死骨頭和甲殼受供奉呢?還是寧愿活著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可能會愿意活著在泥里爬罷。”兩位大夫回答。“那么,兩位請回吧。”莊子道:“讓我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吧。” 

  學生結合課文,思考分析《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教師補充)

  討論并明確:《莊子》從不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語言幽默、詼諧。

  補充:善于用寓言來闡述道理,如螳臂當車、丑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不龜手之藥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欲熏心,莊子清高自守。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鹓雛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丑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趣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六)拓展:(教師補充有關《孟子》的相關內容,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

  莊子的《逍遙游》中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云。)還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

  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向往自由無束縛的生活。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同學們有興趣可以去試著閱讀《莊子》的作品,但作品較深,同學們只做了解,不必深讀。

  (七)小結:

  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他在《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他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今天的課文后,會有些許感受。

  鄙視富貴

  清高自守

  (八)板書設計 :

  惠子相梁

  描摹生動傳神

  人物形象鮮明

  比喻巧妙貼切

  情節出人意料

  快樂自由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辯、求真、拘泥

  莊子巧辯、尚美、超然

  (九)布置作業 :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談淡你的理解。

  “從前有個郢地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涂一小點白粉,薄得像蒼蠅的翼翅,讓一個姓石的師傅來把它弄掉。石師傅掄起一柄大斧,呼呼生風,放勢一斫,白粉全削掉了,鼻子卻一點沒傷,那郢地人站在原地紋絲不動,面不改色。”

  “宋元公聽說,要人找來石師傅,叫他:‘給我再斫一次。’石師傅道:‘我的確能斫,不過,我的對手現在已經死掉了。’我也一樣,自從惠夫子死后,我也沒有對手了,沒有人可以交流了。”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堊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提示: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2、練習冊上相關作業 。

  七、教學后記: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2.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言的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1.比較法通過學生譯文和標準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拓寬閱讀視野,了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二、資料助讀

  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

  這兩則故事均選自《莊子•秋水》,講的都是莊子與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現了莊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對比鮮明,比喻巧妙貼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表現了兩人可以相與游玩、辯論的朋友關系。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感染。

  這兩則故事均選自《莊子•秋水》,講的都是莊子與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現了莊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對比鮮明,比喻巧妙貼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表現了兩人可以相與游玩、辯論的朋友關系。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感染。

  教學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莊子》一書的思想,把握其藝術特征,而在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莊子生活的詩意,了解莊子的志趣。

  三、突破語言關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并思考譯錯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莊子》散文善于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課堂小結

  這兩則故事集中表現了莊子的思想和《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如甘醴似瓊漿,讓人百品不厭。希望大家課后閱讀《莊子•秋水》,全面了解莊子,包括他的人生觀、政治觀、社會觀,探究莊子與孔孟的區別。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8

  一、學習目標設置

  (一)設置學習目標的依據

  依據1:《課程標準》相關內容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依據2:單元教學目標

  反復誦讀,培養文言語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背誦課文中精彩的語句。

  學習古人論證說理的技巧,體會他們的人生感悟,從中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陶冶。

  依據3:思考探究二、三題。

  依據4:《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的核心內容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寫的是莊子與惠子談論“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的話題,反映了莊子崇尚自然、與魚平等的觀念,讓人嘆服。學習時,抓住人物語言的詼諧幽默的特點。

  依據5: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接觸了不少文言文,對文言文的朗讀、翻譯的方法已基本掌握。但大部分學生懶惰,不記憶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因而在考試中也經常失分。對于特殊文言句式知之甚少,對文本思想意義的理解,方法技巧的掌握都很淺薄。

  (二)學習目標陳述

  1.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誦課文。

  2.結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

  3.明確本文以寓言故事設喻來說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說出本文闡述的道理。

  (三)課堂評價任務

  1、針對目標1、2,設計一個問題,讓學生在閱讀與理解重點語句的基礎上概括文章的文意。

  2、針對目標3,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分析莊子和惠子的觀點,以及二人的性格特征。

  (四)課堂評價設計

  目標1:提問式評價、表現性評價

  目標2:提問式評價、表現性評價

  教學過程設計

  一、讀課文,基礎積累。

  1、學習古文應該反復誦讀,以致成誦。請同學們挺直腰板,捧起課本,自由地、大聲地朗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2、借助注釋、手頭工具書,并結合上下文語境解釋加點字詞: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4、小組進行翻譯接龍,一人一句,要能及時發現并糾正他人翻譯中出現的問題。

  5、字詞展示競賽,看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準確流利地將本課翻譯出來。

  二、整體閱讀,感知文意

  讀過課文,相信大家對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現在請一個同學來用最簡短的話說一下,在這個故事中,莊子和惠子到底發生了什么故事?(他們之間進行了一場辯論)

  用現代的眼光來研究一下這一場辯論。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1.這場辯論賽的辯題是什么?(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

  2.辯論雙方是誰?(莊子,惠子)

  3.正反雙方的觀點是什么?(正方(莊子):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反方(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惠子反駁莊子的觀點后,莊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個句子中有哪些關鍵字詞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稱代詞;安知,怎么知道,疑問詞)

  那惠子如何反擊?(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這一句有個一詞多義的詞,是哪個?(固,固然、本來;)這一句該如何理解

  莊子的最后結論是什么?(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問答提問中落實重點字詞,理清文意)

  三、理解雙方觀點。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語氣。

  1.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雙方的語氣。

  2.六人小組討論雙方觀點,最后定出小組支持莊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觀點。

  3.每小組派一位代表闡述小組觀點。

  4.正反雙方自由辯論。

  5.總結,初步歸納莊子的思想。(莊子崇尚自然,板書:莊子樂=魚樂=萬物樂——天人合一)

  (二)莊子和惠子

  通過討論莊子和惠子的辯論到底誰是贏家得出兩人的思想差異。

  1.討論并自由發言

  2.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關于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莊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魚之樂”,他回答“從濠橋上知道”,實際上是答非所問,偷換概念)板書: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問)安知:怎樣知道(莊子),怎能知道(惠子)莊子——詭辯。

  (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3)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并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不過,我們先把這場千古爭辯放一放,來關注莊子為什么非常固執地認為魚兒是快樂的?(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因為莊子本來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來就是快樂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3.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么?(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賞哪一種思想?為什么?

  四、總結全文

  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擇。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讀來,也猶如撲面而來的清風一般,清爽怡人。

  整體感知環節,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分角色朗讀,可以體會人物內心情態。

  討論辨析環節,可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9

  (一)導入

  同學們,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濱,有一對好友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辯論,這兩個人是——?(莊子和惠子)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書課題)。

  (二)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人物簡介

  (回顧所學)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失考,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邑(今安徽蒙城人,另說今山東東明縣人),曾任漆園吏。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惠子(約前370年-前310年),名施,華夏族,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學派的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齊、魏互尊為王。

  2.一詞多義

  ①之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代詞,它)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②固固不知子矣(連詞,固然、自然)子固非魚也(副詞,本來)

  3.特殊句式

  (1)判斷句

  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三)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流露出他怎樣的心境?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人的認識也是如此,他來到濠水之濱,“從容出游”感到快樂,于是感覺“出游從容”的魚兒也快樂。

  2.根據文意,說說你對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等方面的差異的理解。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

  3.你認為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示例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點,借偷換概念,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

  【示例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莊子故意曲解惠子的本意,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四)品味語言,感受魅力1.精彩的論辯藝術。通篇采用對話形式,兩人一句接著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指出下面兩個疑問句的語氣的強弱特點和表達效果。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1)句是惠子針對莊子知“魚之樂”而發起的疑問,語氣較輕;

  (2)句是莊子針對惠子的問話的回答,用的是反問的語氣,語氣較強。這句話不從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從反面相對,收到很好的表達效果。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10

  《莊子》故事兩則

  江南初中  應德領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 

  2.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線,按“通讀——朗誦——誦讀”層進式推進課堂流程,在教學中充分“以生為本”,充分體現自主性原則,讓學生自行預習,自行搜索資料、自行朗讀、自行體驗揣摩,自行質疑討論,師生平等對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主旨。

  2、感知惠子和莊子氣質、思想、性格上的差異,理解莊子的志趣。

  【教學難點】

  1、兩則故事的寓意。

  2、引導學生鑒賞莊子寓意的藝術特點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方法】

  1、比較法  通過學生譯文和標準譯文的比較過好語言關,通過惠子與莊子的對比過好寓言關和思想關,通過一、二則故事的不同文風比較過好欣賞關

  2.延伸拓展法  拓寬閱讀視野,了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莊子和孔子一樣,同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智者。但莊子與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讓我們走近莊子,感受他的機敏、幽默與詼諧。

  設計(二)

  先秦諸子散文,雖然主要是政論文,但也是文學藝苑中的奇葩異蕾。《淪語》平實質樸,富含哲理;《孟子》文筆雄健,鏗鏘有力;《荀子》行文氣魄雄渾;《老子》清遠深邃;《墨子》質樸;《莊子》恣肆。今天,我們一同欣賞《莊子》散文中的片斷。

  二、資料助讀

  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后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散文對后世的影響

  《莊子》在先秦諸子中,無論就他的思想或文風來說,都是屬于南方一系,即楚國文化的代表,所謂“莊狂屈狷”,正道出了他們獨具的浪漫主義精神。

  李白縱浪恣放的詩篇,直承《莊子》且不說,后如柳宗元論文,主張“參之莊老以肆其端”,龔自珍《病梅館記》那種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感,顯然汲取了莊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語言關

  1.學生自讀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翻譯。

  ⑴注音

  相梁(   )    鴟(  )  嚇(  )醴泉(  )    邪(   )  鰷(  )

  濠梁(  )

  (2)  多媒體顯示:

  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5)于是鴟得腐鼠    (6)魚出游從容    (7)是魚之樂也

  學生明確:(1)相:名詞用作動詞。做宰相。    (2)同:國都、京城。    (3)止:棲息。 (4)安:疑問代詞,怎么。    (5)于是:在這時,與現代漢語中表意不同。    (6)從容:安閑自由;現在多指“在危險面前冷靜不慌忙”。  (7)是:這。

  2.多媒體顯示課文參考譯文。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照,找出錯誤的地方,并思考譯錯的原因。

  多媒體顯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鴆鶉,你知道嗎?鴆鶉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鴆鶉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鴆鶉,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四、引讀提高

  1.理解兩則故事的寓意,過好寓言關。

  提問:(1)莊子講鵪鴇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學生思考,明確:(1)鵪鴇的故事里,鵯鴇比喻志向高潔之士。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莊子將自己比作鵪鴇,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惠子。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3)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教師引申:《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從不干巴巴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幽默機智的寓言故事說理,把哲理和詩情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2.比較莊子與惠子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理解莊子的人生態度,突破思想關。

  你支持哪一個人的見解?

  學生討論明確:《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義,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教師總結:莊子心境曠達,視榮華富貴如敝屣,他有著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揚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貧富、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順其自然。莊子鄙視功名富貴,追求快樂自由便是這種思想支配下的心靈選

  引申:莊子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曾給亂世中飽經滄桑的心靈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五、如何評價莊子和惠子之間的關系?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談淡你的理解。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堊土,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提示: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六.美點尋蹤,欣賞《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學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點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這則故事富有趣味。 

  情節出人意料。朋友來賀,不喜卻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義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敘,一針見血。 

  人物形象鮮明。惠子利欲熏心,莊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貼切。巧借鷯鵪故事尖銳地批評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動傳神。鴟衛護“腐鼠”,丑態十足,讓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輕松閑適,詩意盎然。一力辯,一巧辯;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讓人讀后會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七、延伸拓展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一)

  逍遙游(節選)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節選)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矣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閱讀上面兩個片斷,體味《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學生思考,明確:《逍遙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風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兩淡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的聲勢,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歷歷如在眼前。

  教師總結:從我們了解的《莊子》散文的四個片斷來看,《莊子》散文善于通過寓言故事說理,想象神奇,語言靈動而有氣勢,幽默、詼諧,是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八、課堂小結

  這兩則故事集中表現了莊子的思想和《莊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如甘醴似瓊漿,讓人百品不厭。希望大家課后閱讀《莊子·秋水》,全面了解莊子,包括他的人生觀、政治觀、社會觀,探究莊子與孔孟的區別。

  九、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教師課后完成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11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惠子相梁

  這則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富貴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對功名利祿的態度。這則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現在:其一,故事發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來看望自己,這是令人高興的事情,惠子對莊子來梁國起初的反應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別人的挑撥下,他馬上對莊子起了疑心,進而大動干戈,在城里進行大搜捕,非要把莊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氣氛驟然緊張。莊子對此的反應呢?他沒有躲,沒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動來到惠子面前。面對利欲熏心、薄情寡義的惠子,莊子是不是要破口大罵呢?不是。他遠遠地從奇鳥講起,直到最后勾連一句,才讓惠子意識到原來的故事是在罵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鮮明對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莊子的心思,以為莊子像他—樣,貪圖高官厚位,卻不知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關于莊子對爵祿的態度,《莊子·秋水》中還有這樣的故事:楚王打算讓莊子做國相,派人去請他。莊子卻借烏龜的故事表示,他寧愿在荒澤草野間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也有類似的記載)。這個故事可從正面給本文的故事以補充。其三,比喻巧妙貼切,收到言簡義豐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潔之士,以鴟比喻醉心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銳深刻。尤其是寫鴟衛護“腐鼠”的丑態,更是傳神。劉鳳苞說:“一赫(即“嚇”)字,且護且拒。如見其狀,如聞其聲,真傳神之極筆。結句徑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絕高。孰為腐鼠?孰為?可想見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莊子寓言以醒世耳。”(《南華雪心編》)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里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組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關于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

  (二)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三)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并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以上是從邏輯角度對二人的辯論進行分析,其實,就這段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而言,我們不必斤斤計較于邏輯,而可以從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差異上來看待這段對話。惠子是名家,好辯,對于事物更多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對于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的莊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與認同了。

  另外,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也不無啟發。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斷定魚兒“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二、問題研究

  莊子和惠子之間的關系到底怎么樣?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個醉心于功名利祿,并無端猜忌好友的小人,莊子狠狠地奚落了他;《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莊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莊子能否知道“魚樂”的問題發生辯論,可見兩人是可以言談往還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樣無恥嗎?莊子和惠子的關系究竟怎樣?另一則故事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即“匠石運斤”的故事(出自《莊子·徐無鬼》)。它講的是莊子路過惠子墓前,向學生慨然感嘆自惠子死后,他就沒有可以談話的知己了。莊子的話很深沉,也很動人,在整部《莊子》里都是少見的。可見,在莊子心目中,惠子是難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虛構嗎?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確實比較熱衷于功名富貴,但不大可能做出傷害朋友莊子的事來。

  練習說明

  一、朗讀課文,注意表達人物的語氣,并回答下列問題。

  1.莊子講故事用意是什么?

  2.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此題意在讓學生把握課文大意。

  1.的故事里,莊子將自己比作,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方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

  2.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二、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

  1.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2.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此題意在讓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1.相,宰相,這里用作動詞,做宰相的意思。

  2.國,國都,京城。

  3.止,停止,這里是棲息的意思。

  4.安,疑問代詞,怎么。

  三、從本文的兩則故事中選一則改編成課本劇,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礎上補充情節。注意要對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題意在讓學生領會《莊子》寓言機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點。

  教學建議

  《莊子》一書的思想和藝術都極具特色,中學生理解起來有相當大的困難。本文編入節選自《莊子》的兩則寓言故事,意在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們對《莊子》有較全面、深入的認識和把握。教學時,可以從有助于理解本文著眼,簡略介紹有關莊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莊子》的主要藝術特點,若能從《莊子》中舉出一些實例進行說明,效果會更好。

  有關資料

  一、譯文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國的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國都搜捕三天三夜。莊子前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嗎?從南海起飛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看著,發出‘嚇’的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

  2.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二、契友惠施(陳鼓應)

  莊子這般曠達的心境,視富貴榮華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離人群與社群。無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既然這樣,就只好“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了。像莊子這樣絕頂聰明的人,要想找到一兩個知己,確是不容易。平常能夠談得來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會再有其他的人了。他們都好辯論,辯才犀利無比;他們亦很博學,對于探討知識有濃厚的熱誠。

  惠子喜歡倚在樹底下高談闊論,疲倦的時候,就據琴而臥(“倚樹而吟,據槁梧而暝”),這種態度莊子是看不慣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樹下談談學問(“惠子之據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個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便是在他們散步時引起的:

  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游玩。

  莊子說:“小白魚悠閑地游出來,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問:“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

  莊子回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

  惠子辯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準此而推,你既然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明顯的了。”

  莊子回說:“請把話題從頭說起吧!你說:‘你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云云,就是你知道了我的意思而問我,那么我在濠水的橋上也就能知道魚的快樂了。”(《秋水》)

  莊子對于外界的認識,常帶著觀賞的態度。他往往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則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場,來分析事理意義下的實在性。因此,他會很自然地懷疑到莊子的所謂“真”。

  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如果從“認知活動”方面來看,兩人的論說從未碰頭;如果從觀賞一件事物的美、悅、情這方面來看,則兩人所說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一個有所斷言(“知道魚是快樂的”),一個有所懷疑,(“你既然不是魚,那么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顯然的!”)他們在認知的態度上,便有顯著的不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惠子著重知識論的判斷。這不同的認知態度,是由于他們性格上的相異;莊子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

  莊子與惠子,由于性格的差異導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場,進而導致兩種對立的思路──一個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來觀賞其美;一個走向獨我論,即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

  莊子與惠子由于基本觀點的差異,在討論問題時,便經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總是惠子。在《逍遙游》上,莊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在《齊物論》上,批評他說:“并不是別人非明白不可的,而要強加于人,所以惠子就終身偏蔽于‘堅白論’”(“非所以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德充符》上也說惠子:“你勞費精力……自鳴得意于堅白之論。”這些批評,莊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學觀點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則在于借惠子來抒發己意。

  另外《秋水》篇記載:惠子在梁國做宰相時,莊子去看他,謠言說莊子是來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著慌,便派人在國內搜索了莊子三天三夜。后來莊子去見惠子,對他講了一個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貓頭鷹得著臭老鼠而自以為美。這故事恐怕是他的學生假托的,不過莊子與惠子,在現實生活上確實有很大的距離;惠子處于統治階層,免不了會染上官僚的氣息,這對于“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的莊子,當然是很鄙視的。據說惠子路過孟諸,身后從車百乘,聲勢煊赫,莊子見了,連自己所釣到的魚也嫌多而拋回水里去。(《淮南子·齊俗訓》)

  他們兩人,在現實生活上固然有距離,在學術觀念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確是莊子生平惟一的契友。這從惠子死后,莊子的一節紀念詞上可以看出:

  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徐無鬼》)

  惠子死后,莊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對談的人了。在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純厚真摯之情。能設出這個妙趣的寓言,來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誼,如此神來之筆,非莊子莫能為之。

  (選自《莊子淺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

  三、莊子及其哲學(孫以楷)

  我們還應當進一步探索莊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哲學思想?又應當怎樣予以正確地評價?

  我認為,應當從莊子所處的時代,他的政治傾向、生活態度、階級出身和其思想淵源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考察、剖析。

  先看莊子所處的時代。莊子的生卒年,歷史無明文記載,據馬敘倫先生《莊子年表》的考證,是生于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與孟子同時。莊子所處的時代正當極其動亂的戰國之世的中期,是戰爭最為頻仍而統治者又最為驕橫的時代,其時思想界又混亂不堪,儒、墨二家既各行其是,又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再加上公孫龍等的詭辯,愈益使人迷亂而莫知所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莊子家鄉宋國的情況。宋國為殷微子封地,是一個腐朽的領主制國家,莊子的大半生處于宋王偃時期,而宋王偃又是戰國有名的暴君,最為荒淫無道,殘殺成性。在他攻襲、攆走其兄剔成自立為君之后,對外與齊、楚、魏三國為敵,對內沉迷酒色,不納忠言,群臣有敢于勸諫的往往被他射死,他還經常用箭射一個懸掛著的盛血的皮囊,以流血為樂,名曰“射天”,諸侯皆以桀、紂目之,最后激起各國的公憤。齊國聯合魏、楚二國攻殺了宋王偃,滅亡了宋國。這樣的時代,這樣的國家,當然不會不對莊子的思想產生較大的影響,何況還有其他的種種因素呢。

  其次,看看莊子的政治傾向、生活態度及其階級出身。關于莊子的政治傾向,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他對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污濁寄予了很大的憤慨,已見前面對莊子處世哲學的分析。(二)他除了一度做過漆園吏這個小官以外,對宋國領主統治集團是抱著反對與仇視的態度的,他把宋國的黑暗政治比作甚于“九重之淵”,把宋王偃比作甚于兇猛的“驪龍”,他還諷喻那些“昏上亂相”的當權者和迎合統治者的諂佞之徒曹商之流。(三)他攻擊儒、墨,批評當世宿學。(四)后來他也不愿出仕,不愿做大官,毅然拒絕楚威王“許以為相”的厚幣重聘,寧可“游戲污瀆之中以自快”,而不愿受統治者的羈束。王先謙說莊子“辯多而情激,豈真忘是非哉”,這話基本上是對的。莊子講要忘記是非,實際上嫉惡如仇,大是大非分得極其清楚,觀點也很明確,不過出之以輕松的筆墨,于平淡中抒其激情而已。莊子事實上是一個富有正義感,既不屈從統治者而又窮得有志氣的風骨凜然的清介之士。關于莊子的生活態度,固然有消極悲觀的一面,但也有積極樂觀的一面,他不僅以憤世嫉邪的心情和嬉笑怒罵的態度去評論現實,而且他的不少寓言如《不龜手之藥》《庖丁解牛》《支離疏忘形》等所描寫刻畫的都是勞動人民的形象,這就說明他對勞動比較熟悉,對人民也有一定的感情,否則怎么能寫出這些通過勞動生活闡發哲理的作品出來。荀子認為莊子“猾稽亂俗”,不正好證明他關心人民的事情嗎?也正是由于莊子這種態度的影響,他的后學才能寫出在封建社會中絕無僅有的通過寓言以批判統治階級、頌揚農奴起義的《篋》《盜跖》等著名篇章來。關于莊子的階級出身,史書亦無明文記載,《史記》和《莊子》外、雜篇所錄只有以下幾條:“周嘗為蒙漆園吏”;“莊周家貧,往往貸粟于監河侯”;“莊子釣于濮水”;“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系履而過魏王”;“處窮閭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外、雜篇雖系莊子弟子及其后學所著,史料價值不高,但這些有關莊子生活的資料卻應是基本可信的,因為這是在寫他們的老師,他們這一學派的創始人,至多有所夸張,而不可能過于失真。從這些簡略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只是一個做過小官吏、家境貧困的窮知識分子,毫無其他之可言。

  再次,看看莊子的思想淵源。莊子的思想淵源于老子,司馬遷曾指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僅繼承而且發展了老子“天道無為而自然”的思想,無論就理論的豐盈以及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來說,莊子都比老子高明。而且,莊子的學識也極淵博,“于學無所不”,因此,《老子》只類似一首長篇哲理詩,而莊子的文章則是洋洋灑灑的哲學長篇,已然形成專題論文的風格了。

  總括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下面幾點看法:

  (一)莊子是一個身處亂世,博學多才,家境貧寒而又有志節的知識分子。

  (二)莊子服膺老子學說,繼承與發展了老子關于“天道無為而自然”的哲學思想。他不贊成儒、墨二家,尤其與儒家的仁義學說格格不入;他也知道儒、墨大行其道而終于無所施其伎,而他自己仕途既不得意,不為王公大人所重,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新路子。于是,只好一方面隱居不仕,拒絕與統治者合作,關閉在自己的“自由”的小天地里,另一方面著書立說,培養學生,闡述哲理,發揮老子的“無為”之道來奉勸君主少做一點壞事,人民少惹一點是非。

  (三)莊子的內心充滿著矛盾,他的哲學思想是作為一個因憤慨之極由積極用世而走向消極應世之心理轉變的古代知識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正是由于他不是領主貴族,生活比較清貧,所以能夠接觸下層,深入實際,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有深刻的觀察和體會;正是由于他最終走向消極,所以他的哲學思想的基本傾向是唯心主義的,而其核心則主要是講人在亂世中怎樣才能全身保性,不為物累;也正是由于他原有用世之志,后來也是憤慨已極,無可奈何,所以在談哲理時常常流露憤世嫉邪之議,抨擊社會的污濁和統治者的罪行,來寄托、抒寫他的心聲,而形成其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林云銘說:“莊子似個絕不近情的人,任他賢圣帝王,矢口便罵,眼大如許;又似個最近情的人,世間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術,離合悲歡之態,筆筆寫出,心細如許。”胡文英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無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還不失為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見解。

  (選自《莊子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有刪節。

  原文題目為“試論莊子哲學的基本傾向及其積極因素”)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12

  教學目標:

  1、 言:梳理莊、惠辯論的過程及其邏輯。

  2、 意:理解莊子的思想。

  一、情境導入,板書課題

  二、一讀課文,讀準讀通

  1、 學生自由朗讀,圈畫自己不確定的字音和停頓。

  2、 學生朗讀,其他同學注意聽字音和停頓。

  3、 齊讀課文。

  三、二讀課文,讀懂故事

  1、 學生演繹對話。

  2、 梳理莊子、惠子二人的辯論過程。

  四、三讀課文,讀懂莊子

  1、 品“莊子之知”,理解莊子“物我齊一”的思想。

  2、 品“魚之樂”,理解莊子“發展自然本性”“自由”的思想。

  五、 再讀對話,課堂總結

  篇五: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一、導入

  同學們,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濱,有一對好友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辯論,這兩個人是——?(莊子和惠子)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書課題)。出示PPT1。

  /惠子: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

  二、正讀

  1、師:下面我們進行正讀,所謂正讀就是要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生自由大聲朗讀(1分鐘)

  2、指名讀。(1分鐘)

  3、學生評價。師:你們認為他讀得怎樣?(2分鐘)

  4、我會讀:師出示PPT2。(5分鐘)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你應該讀出?(從容,悠閑,語速要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稍快,讀出急于反駁的樣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巧辯,機智,從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肯定,毫無爭辯)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滿智慧,詼諧)

  5、再讀。師:我們再全文讀一讀,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性格。(1分鐘)

  三、譯讀

  1、師:我發現同學們比剛才讀得好多了,入鏡了!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釋,邊讀邊譯,把不懂的字詞找出來。(2分鐘)

  2、PPT3出示: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師:莊子也很注意這個“安”字,第三個怎樣理解?(哪里、哪兒)

  四、演讀

  師:我們知道當時兩人的對話非常簡單,現在我們可以為他們的對話加上一些話,重現一下20xx多年前濠水邊上的那場爭辯。

  老師讀敘述部分;包秀欽讀莊子;陳靜讀惠子。

  五、辯讀

  1、師:我們看到了非常可愛的莊子,非常認真的惠子。同學都不僅入鏡了,也入情了,那么,他們倆爭辯的問題是什么?(莊子是否知道魚的快樂)出示PPT4:知?不知?

  2、師:惠子他可以確定的是什么事?(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3、師:惠子憑什么可以確定莊子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他的依據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說莊子不是魚,所以不知道魚的快樂。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莊子,不知道莊子的想法,所以認為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4、師:惠子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為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點呢?

  (像數學證明題一樣,層層推理,講究邏輯)

  師: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過邏輯推理,從科學角度認識了世界。

  5、師:從這場爭辯的結果來看,誰占了上風?(莊子)

  6、師:莊子為什么能占上風呢?從惠子最初的提問和莊子最后的回到來看。

  7、師:原來是這樣。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看,看文中還藏著什么。莊子是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有依據嗎?

  PPT5: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8、師:無論是魚也好,人也好,什么時候才能做到從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樂;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9、師:還有一個“游”字,莊子他們在游得時候心情怎樣?(開學、放松)

  10、師:你們覺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樂嗎?惠子和莊子的區別是什么?

  (惠子注重邏輯,從科學角度看世界;莊子注重感情,從美得角度、詩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師:其實,莊子也是多么了不起啊!他從容、灑脫、自由快樂,便覺得魚也是快樂的,仿佛自己就是魚,魚就是自己,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學家王國維說的——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覺得莊子想告訴我們什么?

  生:追求快樂自由。

  生:詩意地生活。

  生:……

  六、延讀

  1、師:是啊,莊子本身就是一個詩意生活的實踐者,下面我們看兩個故事:

  2、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莊周夢蝶(PPT8)

  故事三:楚王請莊子做宰相

  七、課堂小結:

  1、師:看來我們的感受的和北師大教授于丹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莊子心得》一書中這樣說道:(PPT9)

  莊子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活法,圣賢能讓我們活的更通透。

  2、師: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應當用從容、灑脫、自由、快樂的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現在我們肯定了莊子的情懷,濠梁之下的游魚,天地間的莊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魚和人的界限,莊子他自己何嘗不是一條魚呢?在我們今天高樓林立田園風光漸離我們視線的時代,我們呼喚莊子精神的回歸,讓我們打開莊子之門,讓生活多一些詩意。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13

  一、導入

  同學們,在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濱,有一對好友進行了一場跨越千年的辯論,這兩個人是——?(莊子和惠子)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書課題)。出示PPT1。

  /惠子: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

  二、正讀

  1、師:下面我們進行正讀,所謂正讀就是要讀準字音,注意停頓。生自由大聲朗讀(1分鐘)

  2、指名讀。(1分鐘)

  3、學生評價。師:你們認為他讀得怎樣?(2分鐘)

  4、我會讀:師出示PPT2。(5分鐘)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你應該讀出?(從容,悠閑,語速要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稍快,讀出急于反駁的樣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巧辯,機智,從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肯定,毫無爭辯)

  “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滿智慧,詼諧)

  5、再讀。師:我們再全文讀一讀,讀出人物對話的語氣和性格。(1分鐘)

  三、譯讀

  1、師:我發現同學們比剛才讀得好多了,入鏡了!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釋,邊讀邊譯,把不懂的字詞找出來。(2分鐘)

  2、PPT3出示: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3、師:莊子也很注意這個“安”字,第三個怎樣理解?(哪里、哪兒)

  四、演讀

  師:我們知道當時兩人的對話非常簡單,現在我們可以為他們的對話加上一些話,重現一下20xx多年前濠水邊上的那場爭辯。

  老師讀敘述部分;包秀欽讀莊子;陳靜讀惠子。

  五、辯讀

  1、師:我們看到了非常可愛的莊子,非常認真的惠子。同學都不僅入鏡了,也入情了,那么,他們倆爭辯的問題是什么?(莊子是否知道魚的快樂)出示PPT4:知?不知?

  2、師:惠子他可以確定的是什么事?(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3、師:惠子憑什么可以確定莊子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他的依據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說莊子不是魚,所以不知道魚的快樂。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莊子,不知道莊子的想法,所以認為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

  4、師:惠子的意思就是說,因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因為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那么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點呢?

  (像數學證明題一樣,層層推理,講究邏輯)

  師:惠子多了不起啊!他通過邏輯推理,從科學角度認識了世界。

  5、師:從這場爭辯的結果來看,誰占了上風?(莊子)

  6、師:莊子為什么能占上風呢?從惠子最初的提問和莊子最后的回到來看。

  7、師:原來是這樣。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看,看文中還藏著什么。莊子是怎么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有依據嗎?

  PPT5: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8、師:無論是魚也好,人也好,什么時候才能做到從容呢?

  生:注重精神上的快樂;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9、師:還有一個“游”字,莊子他們在游得時候心情怎樣?(開學、放松)

  10、師:你們覺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樂嗎?惠子和莊子的區別是什么?

  (惠子注重邏輯,從科學角度看世界;莊子注重感情,從美得角度、詩意的角度看世界)

  11、師:其實,莊子也是多么了不起啊!他從容、灑脫、自由快樂,便覺得魚也是快樂的,仿佛自己就是魚,魚就是自己,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就如近代文學家王國維說的——

  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PPT6)

  1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覺得莊子想告訴我們什么?

  生:追求快樂自由。

  生:詩意地生活。

  生:……

  六、延讀

  1、師:是啊,莊子本身就是一個詩意生活的實踐者,下面我們看兩個故事:

  2、故事一:鼓盆而歌(PPT7)

  故事二:莊周夢蝶(PPT8)

  故事三:楚王請莊子做宰相

  七、課堂小結:

  1、師:看來我們的感受的和北師大教授于丹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她曾經在《莊子心得》一書中這樣說道:(PPT9)

  莊子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活法,圣賢能讓我們活的更通透。

  2、師: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應當用從容、灑脫、自由、快樂的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現在我們肯定了莊子的情懷,濠梁之下的游魚,天地間的莊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魚和人的界限,莊子他自己何嘗不是一條魚呢?在我們今天高樓林立田園風光漸離我們視線的時代,我們呼喚莊子精神的回歸,讓我們打開莊子之門,讓生活多一些詩意。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14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惠子相梁》是<莊子>一書中具有代表性的語言故事。文中莊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講鹓鶵鳥的故事,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利祿者的嘴臉,表現了莊子清高自守,視爵祿如“腐鼠”的態度。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采用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了莊子與惠子的一次辯論。顯示了二者思想、性格、氣質上的差異: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莊子〉故事兩則》選的都是莊子和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現了莊子和惠子兩人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表現了兩人可以相與游玩、辯論的朋友關系,從這個矛盾可以約略看出《莊子》一書的突出特色:迷離倘恍,無所拘束。

  (二)學法引導

  《莊子》一書有極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對于一般性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學習時,可以查閱有關莊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莊子〉的主要藝術特點的資料,以助于對本文的了解。也可以拓寬閱讀視野,增加對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了解。

  (三)審美鑒賞

  精彩的詭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整個一個故事,便是由人物之間的論辯組成的。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但從論辯的過程和結果看,充分體現了莊子的論辯的機敏和巧妙。尤其是故事的結尾,是莊子最后的反擊 。莊子說 :惠子你說我怎知道魚的快樂時,便已顯示你已經知道我明白了魚的快樂才問。從邏輯上說,惠子本來不肯定莊子是否知魚之樂,且有不知魚的快樂的意思,而莊子卻說惠子已經過知道他是知道的,可說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此外,最后一 個答案: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又把惠子“你怎樣知道魚樂”的問題變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魚樂”,在邏輯上可說是個偷換概念的詭辯,是答非所問的對語;可是,這正展示了莊子善用語辭上的巧妙在 邏輯上回避了一己的矛盾的機敏。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則短文分別反映了莊子的什么思想?

  [析]此題意在考查學生對課文主旨大意的理解。

  [參考答案]第一則莊子講鹓鶵的故事里,莊子將自己比作鹓鶵,將惠子比做鴟,把功名利祿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志趣,又極其辛辣地譏諷了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別人的丑態。

  第二則莊子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反映。也反映了莊子推崇“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

  2、第一則,莊子不直截了當的闡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進行比喻,這樣寫,有什么特殊的表達效果?

  [析]此題引導學生分析第一則的藝術手法,也是對莊子說理語言特點的初步體會。

  [參考答案]莊子沒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講故事的形式繞著彎子罵人,收到既尖銳痛快又余味不盡的效果。體現了《莊子》語言機敏、幽默、詼諧,富有想象力的特點。

  3、第二則,莊子的辯解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詭辯,如果你是惠子,你會繼續怎樣辯論?

  [析]設計此題,既是為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培養學生的應變和說話能力。

  [參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莊子〉故事兩則》,均選自         。莊周,是         (朝代)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貼切,“鹓鶵”比喻           ,“鴟”比喻               ,“腐鼠”比喻                              。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1)惠子相梁(    )(2)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     )   (3)是魚之樂也(    )  (4)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4、翻譯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2)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5、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則故事看,惠子覺得每個人無論如何不會知道第三者的心靈狀態,對此,你是否贊同?為什么?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題目。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岸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秋水時至:         (2)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3)東面而視:              (4)而輕伯夷之義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與“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門       d.生于憂患

  3、翻譯句子

  “我之謂也”譯為 :                                   

  4、本選段主旨為: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問題。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皇后諫曰:“昔

  齊景公以馬死殺人,晏子請數其罪云:‘爾養馬而死,爾罪一也。使公以馬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爾罪二也:諸侯聞之,必輕吾國,爾罪三也。’公乃釋罪:陛下嘗讀書見此事,豈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謂房玄齡曰:“皇后庶事相啟沃,極有利益爾。”

  (選自《貞觀政要》)

  1、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諫言中講到晏子歷數養馬人的罪狀,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3、文中有幾句活沒有標點符號,請用“/”線標示出需要加際點符號的位置。

  大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4、對對聯。

  上聯:足智多謀,孔明巧借箭

  下聯:        ,         

  三、資料下載

  莊子簡介

  約前369-前286著名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家貧,曾借粟于監河候(官名),但拒絕了楚周王的厚幣禮聘。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自本子根”、“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辨證法因素。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沒有界限差別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處在“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中,卻忽視了事物質的穩定性和差別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幻想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豐富。《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曾說他的作品“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后世傳誦。莊子的著作歷來注解極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謙《莊子集解》、郭慶藩《莊子集釋》等。

  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莊子  秋水》  戰國  道   2、志向高潔之士(文章中喻莊子) 醉心功名利祿,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  功名利祿  3、(1)動詞,做宰相(2)前“嚇”為擬聲詞,后“嚇”為動詞,嚇唬(3)這(4)怎么  4、(1)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吧?(2)白鰷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5、略。

  能力提高

  1、(1)按季節時令而發洪水(2)認為(3)面朝東(4)輕視2、c

  3、這是說的我啊。

  4、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有點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觀天,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虛懷若谷.

  開放探究

  1、(唐)太宗因愛馬暴死欲殺養馬宮人,經皇后勸諫才改變主意。

  2、勸諫齊景公不要殺養馬宮人。

  3、太宗有一駿馬/特愛之/恒于宮中養飼/無病而暴死/太宗怒養馬宮人/將殺之。

  4、寬對即可。

  示例:①藝高膽大,悟空勇斗魔  ②義蓋云天,關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 篇15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對莊子和莊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指名檢查,學生回答)這一節課,我們繼續了解莊子。

  二、整體感知

  1.播放《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音頻課文,聽讀感知。

  2.朗讀課文,并結合注釋,同桌互譯,疏通文意。

  參考

  濠梁:濠水的橋上。濠,水名,在現在安徽鳳陽。

  鯈(tiáo)魚:一種白色小魚。

  是: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來(子固非魚也)。

  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請:請允許我。

  循:追溯。

  本:最初,本原。

  參考譯文: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閑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可以肯定的!”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的話,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在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

  3、仔細閱讀課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問題(用原文)。

  (1)這場辯論賽的辯題是什么?

  明確: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

  (2)辯論雙方是誰?

  明確:莊子、惠子。

  (3)正反雙方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

  正方(莊子):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

  反方(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4)惠子反駁莊子的觀點后,莊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5)那惠子如何反擊?

  明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6)莊子的最后結論是什么?

  明確: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局部探究

  (一)理解雙方觀點。

  大家現在對文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一篇文言文,我們不能只是把文意搞懂,還要對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品析課文。

  1.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雙方的語氣。

  2.小組探交流: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3.每小組派一位代表闡述小組觀點。

  4.師生點評。

  學生思考,交流。

  答案預設。

  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或“怎樣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莊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魚之樂”,他回答“從濠橋上知道”,實際上是答非所問,偷換概念)板書:我知之濠上也(答);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問)安知:怎樣知道(莊子),怎能知道(惠子)莊子——詭辯。

  (2)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3)從邏輯上看,莊子其實并不應該輸,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惠子最初的發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

  (二)探究文章內涵。

  1、莊子為什么非常固執地認為魚兒是快樂的?

  參考: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因為莊子本來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來就是快樂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這個問題。

  2、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么?

  參考: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觀照。而莊子偏于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四、總結拓展

  學生個人梳理總結,小組交流。

  惠子好辯,重分析。對于事物有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重在知識的探討。莊子智辯,重觀賞,對于外界的認識,帶有欣賞的態度,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說惠子帶有邏輯家的個性,那么莊子則具有藝術家的風貌。

  你更欣賞誰?為什么?

  五、作業設計

  1、完成“理解檢測”一。

  2、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礎上補充情節。注意要對人物的表情、動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語文版初中初三語文教案設計:《莊子》二則(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初三語文《莊子》故事兩則學教案(通用13篇)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教案課 題《莊子》故事兩則授課時間3學習目標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學習目標2: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 初三語文古詩文言文知識點(精選2篇)

    《論語》十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初一到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精選2篇)

    《繁星》《春水》:母愛、童真、自然1、作者:冰心(1900~1999),現代著名女作家,詩人,散文家,兒童文學家。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等。20世紀初,曾經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

  • 初三語文教師教學反思(精選8篇)

    上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剛結束的九年級教學相比,七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們都知道七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

  • 初三語文作文教案(精選14篇)

    學生具備了較為豐富的想象力,才會開啟思想的閘門,才會寫出一篇篇品味高雅、文采精美的佳作,才會跳出狹隘的生活圈子,用第三只眼在枯寂的冬日里看到絢麗多彩的無限春光。...

  • 初三語文下冊《珍珠泉》教案(精選13篇)

    學習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了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感情。3、體會抓特點表述景物的方法。4、積累課文優美語言。...

  • 2023中考初三語文知識點總結(精選2篇)

    三種感情色彩:褒義、貶義、中性。小說三要素:人物(根據能否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確定主要人物)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 初三語文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9篇)

    新課程向所有奮戰在一線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號:“教育理念的更新”。這個響亮的口號尤其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語文學科,搭建了一個更科學更合理的的教學平臺,為語文教學行為供給了一個適合學生發展,適應社會對人...

  • 初三語文課外閱讀訓練(精選2篇)

    班級 姓名 一、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試題研究2002/25p38頁)①在電腦這個行業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領域里,年輕人有很大的優勢。我(注①)在年輕的時候有過兩次創造高峰,一次是26歲時,當我懂得軟件和硬件之后,在這兩個領域展開研究;...

  • 初三語文課外閱讀(精選3篇)

    閱讀《鳳蝶》,完成1-7題。①它,就像一朵飛花,就像一片彩色的樹葉,在彌漫著薄霧的山中、林中,飛著、飄著。時低、時高,時快、時慢,時落、時飛,像一個五彩的精靈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縈繞。...

  • 初三語文期末教學反思(精選6篇)

    雖然在考前每位同志都竭盡全力進行了精心的備考,但成績與上次相比是極度縮水,這對我們備課組來說是空前的考驗。面對此情,我們組每位有經驗有干勁的同志直面現狀,做了如下反思和打算:根據期末考試的各項數據,分析語文成績可用懸殊二...

  • 初三語文期中考試反思范文(通用2篇)

    反思一本次期中試卷以新課標為本,以教材為根,以課外為延伸,力求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命題體現出語文知識的基礎性,集知識與能力為一體的綜合性等特點。一、從試卷來看,反映了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的一些問題。1、學生字詞基礎差。...

  • 初三語文《莊子》故事兩則學教案(通用13篇)

    “以自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學教案課 題《莊子》故事兩則授課時間3學習目標1: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豐富文言知識,了解《莊子》及莊子生平、思想。學習目標2:欣賞《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 初三語文期末教學反思(精選4篇)

    雖然在考前每位同志都竭盡全力進行了精心的備考,但成績與上次相比是極度縮水,這對我們備課組來說是空前的考驗。面對此情,我們組每位有經驗有干勁的同志直面現狀,做了如下反思和打算:根據期末考試的各項數據,分析語文成績可用懸殊二...

  • 初三語文作文教案(精選4篇)

    復習內容:提煉線索,使結構嚴謹;聚焦描寫,使內容具體。學情分析: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作文命題為《記憶深處_____的畫面》。大部分學生在在審題構思的過程中,普遍有有較強的點題扣題意識,能描述自己難忘的一個或幾個場景。...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山县| 清新县| 金寨县| 淄博市| 哈尔滨市| 太湖县| 安龙县| 和平县| 巴里| 安陆市| 卢湾区| 邛崃市| 繁峙县| 甘孜县| 尚义县| 顺义区| 宜都市| 米易县| 平顶山市| 东乡族自治县| 抚顺市| 玉环县| 揭西县| 肥东县| 京山县| 海门市| 宜宾县| 水城县| 修文县| 余江县| 周宁县| 南阳市| 淮北市| 吐鲁番市| 大港区| 洮南市| 桦南县| 新民市| 大城县| 新竹县|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