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樂園》教案(精選13篇)
《探索樂園》教案 篇1
一、教材
探索樂園安排了四個探索內容,通過生活中的事例了解“集合”這一基本思想。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礎。本節課一方面幫助學生借助直觀、熟悉的題材,理解數量關系,通過集合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初步認識集合圖,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設計的一個亮點就是起點低,步步為營,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讓學生掌握解決重疊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夠借助于讀圖來解決問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又不能總是依賴于讀圖來解決問題,必須重新回到實際問題中進行應用。在靈活應用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能畫集合圖表示事物中的數量關系,能解決一些特殊的數學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探索并畫圖表示一些特殊數學問題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用圖描述事物的直觀性,認識到許多實際問題可以借助畫圖來分析和解決
教學重難點:
能畫圖表示事物中的包含、相補和相交數量關系,能解決一些特殊的數學問題。
二、學情
1.學生在低年級時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
2、學生喜歡動手做數學。
三、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我安排了口算、創設情境、探索活動、知識應用4個環節:
下面,我將詳細講解每個環節。
口算環節:選擇20個小題,含加、減、乘、除、乘方運算。
情境環節:【創設情境認識圓錐】
教師談話復習三種統計圖在表示數據方面的特點,引出研究用圖表示數學問題。
探索活動:
【活動一用圖表示包含的數量】
首先,課件出示“六(1)班有40名同學,其中女生有18名。”找出有關數據學生討論: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有什么關系?得出: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是包含關系。
其次,提出:如何用圖表示女生和全班40名同學的關系呢?鼓勵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知識畫圖表示。
最后,交流學生的表示方法,要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想法的機會。教師參與交流,重點介紹用集合圖表示的方法。
設計意圖:教學時先選擇了我班學生人數為例,為學生創設身邊生活中的數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再引出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通過交流的方式學會用集合圖來表示這種關系。
【活動二用圖表示互補關系的數量】
找出有關數據和信息,讓學生討論每人最多只參加了一個小組是什么意思?師生討論“這個問題中三個數據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小組、合唱小組的人數是并列關系,總人數和全班人數是包含關系。提出:并列關系的事物用怎樣的集合圖表示呢?師生討論,然后教師示范介紹并畫出集合圖。先討論:大橢圓中其它部分表示哪些同學?進而提出:既不參加數學興趣小組,又不參加合唱小組的同學有多少名?鼓勵學生自主計算。全班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想的。給學生表達思考和解決問題過程的機會。
設計意圖:
拋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然后尋求小組合作,達成統一意見,師適時點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活動三用圖表示相交關系的數量】
出示比賽事情,找出相關數據及信息。討論“同時參加兩項比賽的有8人”是什么意思?讓學生討論:題中的三個數據和上題有什么不同?了解題中參加田徑比賽的人數和參加籃球比賽的人數有交叉。師生共同完成集合圖。教師邊提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畫圖。教師談話同時說明圖的特點,提出“六⑴班共有多少人參加兩項比賽?”的問題,鼓勵學生借助圖解答。交流學生計算的方法和結果,給學生充分交流不同計算方法的機會。
設計意圖:
問題的逐漸加深,激起探索的欲望,師點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中讓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和成就感。
第一層:【活動四鞏固相交關系的數量】
教師出示教材106頁助殘問題,讓學生讀題,先口答第(1)小題,再自己完成(2)、(3)小題。
第二層:完成達標檢測題。
設計意圖:
檢測學生學習成果,考察學生是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答相關實際問題。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探索樂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通過操作,讓幼兒感知磁力的大小。
活動過程:
1、準備布、被子帶領幼兒觀察實驗:磁鐵能穿過布,但不能穿過被子。
2、引發
幼兒討論:為什么磁力可以穿過布穿那不過被子?
3、師生再次實驗:用磁鐵透過木盒蓋使別針動起來,引導幼兒認識到,隨木盒蓋的加厚,磁力最終動不了別針。
4、幼兒自己做實驗并記錄:
為幼兒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鐵和別針,讓幼兒記錄大小磁鐵一次分別可吸多少別針。
《探索樂園》教案 篇3
一、說教材。
《正方形性質的探索》是北師大版教材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第四節第二課時內容,教材前幾節探索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再過渡到正方形,是探索活動的自然延伸和必要發展。教材這樣安排,由一般的平行四邊形到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突出探究的層次性。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美。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別條件,以及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
2、通過經歷探索過程,在簡單操作活動和說理過程中,培養主動探究習慣。
3、通過正方形有關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合作意識,感受正方形圖形美和語言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正方形的定義;難點是正方形性質的應用。
四、說教法與學法。
指導探索法;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3分鐘)
通過復習前面學習的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性質以及判別方法,很自然的引入新課,由平行四邊形性質和判定的復習,過渡到矩形和菱形,再由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和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從而得出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最后給正方形一個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邊復習教師邊板書一些重要的性質。
(在復習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集體和個別回答相結合,體現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調教師合作參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新型學習方式。)
(二)講授新課
(1)、討論正方形的性質(13分鐘)
讓學生分組討論正方形的性質,教師引導學生從正方形的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歸納和總結正方形的性質。總結后教師提問并板書正方形的性質:正方形對邊平行,四條邊都相等;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對角線垂直平分且相等;正方形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教師要強調“正方形對角線垂直平分且相等”這一性質。
(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表達,教師糾正總結,使學生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2)、想一想(3分鐘)
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讓學生用紙剪一個正方形,通過動手折出正方形的對稱軸的條數。并要求學生要用規范的幾何語言描述正方形的對稱軸。正方形有四條對稱軸,即兩條對角線所在直線,兩組對邊的中垂線。
(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實踐,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過程中。)
(3)、例題講解(8分鐘)
例題是對正方形性質的應用。正方形的性質很多,本題用到了正方形對角線的性質,先讓學生自己看課本例題,學生看的同時,教師板書例題.然后學生分組討論解題方法和過程,教師引導點撥。最后讓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板書解題過程,其他的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并給予積極性評價。
(這樣的講授方法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4)做一做(5分鐘)
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折兩次,然后剪下一個角,打開。怎樣剪才能剪出一個正方形?讓學生動手折疊、自己想并剪切,然后四人一組討論,并回答討論結果。只要保證剪口線與折痕成45度角即可。
(這樣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5)議一議(7分鐘)
正方形、矩形、菱形以及平行四邊形四者之間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四人一組討論,要求學生畫出知識結構圖說明四者之間的什么關系,學生畫圖時教師巡視指導,并歸納學生畫的關系圖. 最后,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兩種關系圖。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積極完成共同承擔的任務,在集體學習中形成團隊意識,樹立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習理念。)
(6)隨堂練習(4分鐘)
兩道題都是對正方形的一些性質的應用,讓兩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的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教師巡視指導。
(7)課時小結及布置作業(2分鐘)
《探索樂園》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比較物體的大小、理解并找出三個物體中最小的。大一點的和最大的。
教案準備:
已做好的糖葫蘆三串,每個幼兒若干個已剪好的圓形圖片。每位幼兒一張畫有竹簽的紙。
重點:
區分物體的大小。
難點:
理解并找出三個物體中最大的,最小的和大一點的。
教案目的:
1、在不同路面上,幼兒通過實踐測量感知汽車的速度。
2、讓幼兒初步學會圖表統計法。
3、通過此次活動,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培養幼兒的合作精神。
教案準備:
1、玩具小汽車5輛,沙子路、地毯路、玻璃路各5條,底板5塊。
2、記錄表10張,兩種不同顏色的長條紙條各15條,小籃子10個,剪刀5把,大型積木若干。
3、錄音機1臺,磁帶1盒,藍貓頭飾1個。
4、黑板2塊,大夾子4個,卡通貼紙若干張。
教案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場地,與幼兒相互問好。
2、藍貓突然出現與幼兒見面,提問引出課題。
藍貓:“哈,哈,大家好!你們知道我是誰嗎?(藍貓)對,我就是大名鼎鼎的藍貓,你們喜歡我嗎?(喜歡)我聽說塘廈中心的小朋友個個都很聰明,今天我就要來考考你們,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都很聰明。請小朋友們聽清楚我的問題:汽車在沙子路、地毯路和玻璃路上開,哪條路上開得最快呢?”
二、引導幼兒探索在不同路面上感知汽車速度的方法
1、引導幼兒觀察鋪路的材料。
教:“剛才藍貓說了有哪三條路呀?”
幼:“一條是沙子路;一條是地毯路;還有一條是玻璃路。”
教:“那現在讓我們來看看,藍貓為我們準備了一些什么材料。”
2、教師一一介紹藍貓為幼兒準備的材料,并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材料開展討論測量的方法。(幼兒自由發言)
3、根據幼兒的討論,教師請幼兒自由組合三人一組第一次動手操作,教師觀察幼兒在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
4、教師小結
教:“小朋友,現在你們都做完了測試,我想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老師,哪條路汽車能開得最快?”(請個別幼兒根據自己小組圖表的答案發言)。教師提出第一次幼兒操作中所存在的問題,請測量得比較好的一組幼兒來示范。
5、幼兒根據教師的`小結進行第二次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6、教師小結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教:小朋友,到底走哪條路才是最快的呢?幼:玻璃路。
教:對,玻璃路是最快的。因為玻璃做的路面很光滑,所以汽車在玻璃路上開得最快。但是,小朋友也要注意了,玻璃路很滑,小朋友若是在上面行走是很容易摔倒的。而且,玻璃是很容易碎的,因此玻璃路并不時很安全。所以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道路,多是用水泥鋪的,這樣人走在上面就不那么容易摔倒。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把答案告訴藍貓吧!
四、結束部分
幼兒大聲喊藍貓,藍貓出現并問幼兒:“小朋友,哪條路汽車走得最快呀?”幼兒:“你走玻璃路回去只最快的,但是玻璃路很滑,開車時要注意安全啊!”
藍貓:“中心的小朋友真的很聰明啊,那我也有獎品送給大家。(給每位幼兒發一張美麗的貼紙)小朋友,你們想不想和我一起出去做呢?(想)”
藍貓帶領幼兒已開車的形式離開活動場地。
《探索樂園》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玩電動玩具,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2、讓幼兒了解電池的正負極會影響玩具的啟動或靜止。
活動過程:
1、準備一些電動玩具先讓幼兒玩,并讓幼兒思考:電動玩具為什么會動起來?
2、師幼共同探索。裝反電池的正負極,啟發:“老師這里的玩具也有電池,誰來試試電動玩具能動起來嗎?”
3、教師總結:電池的正負極的不同,會影響玩具的動或靜。
4、引導幼兒了解不同的玩具里面裝的節數也不一樣。
《探索樂園》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磁針轉動的原理――指南針。
2、培養幼兒對科學產生興趣。
活動過程:
1、交代任務:玩磁針,并提出要求。
2、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巡回指導。
3、老師小結。
《探索樂園》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探索使物體停在斜坡上的方法。
2、培養幼兒的合作性,體驗合作帶來的快樂。
活動過程:
1、提供多種材料,讓小朋友自由探索。
2、小朋友相互討論探索結果。
3、再次操作。
4、師生共同討論探索方法、結果。
《探索樂園》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探索什么東西能摩擦起電。
2、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活動過程:
1、指導幼兒用尺在絲綢、皮毛、頭發上做摩擦起電的實驗。
2、提出問題:尺在別的地方能摩擦起電嗎?
3、幼兒自由實驗。
4、小結。
《探索樂園》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知道光照鏡子能產生反光的現象,能夠正確使用手電筒照鏡子,在墻上找到完整的光斑。
2、能夠兩人合作,擺弄鏡子和手電筒,探索光斑的放大縮小和光斑的移動。
3、嘗試用簡單、科學的方式記錄探索的發現。
活動重難點:
重點:能夠正確使用手電筒照鏡子,在墻上找到完整的光斑,并能兩人合作。
難點:在探索光斑的形狀,大小和移動后,能進行科學的記錄。
活動過程:
一、探索如何產生反光現象。
1、老師用一只手電筒照鏡子,請小朋友觀察現象,發現反光,認識光斑。
2、你可以照出光斑嗎?小朋友操作反光。
3、請小朋友一起完成記錄表《如何正確反光》 正確排列小朋友的方位,鏡子和手電筒的方位。
4、跟著音樂在地板,墻面,天花板照出反光。
二、探索光斑的形狀,大小和移動。
1、你知道光斑的形狀嗎?圓形的鏡子反光出來的光斑是什么形狀的?猜測并驗證。
2、請小朋友觀察方形,心形鏡 子照出來的光斑的形狀。
3、完成記錄表《光斑的形狀和什么有關》 光斑的形狀和鏡子的形狀有關。
4、請一個小朋友和老師合作來操作反光,引導幼兒注意鏡面一定要對著反光的墻,手電筒光線照射在鏡子里。
5、請小朋友兩個為一組進行合作,拿小鏡子在藍色靶的紙板上照到光斑,并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放大和縮小光斑,獲得靶中的分數。
將光斑放到最大得10分,光斑縮小的到最小也得十分。
6、請幼兒說說光斑是如何放大和縮小的。
7、完成記錄表《光斑的大小》。
手電筒和鏡子距離遠,光斑變大;手電筒和鏡子距離近,光斑變小。
8、出示探索記錄表,引導幼兒觀察和正確填寫記錄表《光斑的移動》。
根據記錄表的要求,分別移動鏡子和手電筒,記錄光斑移動的方向。
9、請小朋友兩人合作,完成隨機的兩個記錄表,完成后粘貼到大的記錄表,并進行小結。
三、利用光斑的移動玩光斑軌跡。
1、小朋友玩光斑的軌跡圖一(折線軌跡)。
2、成功的小朋友可挑戰軌跡圖二(曲線軌跡)。
《探索樂園》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讓幼兒操作、探索、發現磁力具有穿透性的現象。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猜想磁力可以穿過什么,并在活動室里尋找磁力可以穿過的物品。
2、幼兒分類驗證材料:紙、木頭、玻璃、布、瓷、植物葉子、橡膠等。
3、教師小結:磁力具有穿透性。
《探索樂園》教案 篇11
活動目標:
1、通過自己觀察、探索,知道各類鏡子的特點及作用。
2、發展幼兒觀察力,提高求知欲。
活動過程:
1、交代任務:玩有趣的鏡子,提醒大家要愛護這些鏡子。
2、操作一:每個
幼兒自選一種鏡子,探索怎樣玩的有趣。討論:各自玩時,發現了什么?
操作二:幼兒另選幾種鏡子,觀察照出的物體發生的變化。討論:各自玩了哪些鏡子?照出來的物體是怎樣的?
操作三:根據不同的鏡子照出物體的不同變化,讓幼兒尋求答案。討論:為什么鏡子不同,照出的物體和原來的不同?
3、老師總結。
《探索樂園》教案 篇12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78、79頁。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探索數字密碼的組成規律的過程。2.掌握數字密碼的組成規律,知道數字密碼的一些用處。3.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體會數字的價值。
教學方案:
教學環節教學預設
一、問題情境
1.教師拿出自己的鑰匙,并引出密碼鎖。分別說一說在什么地方或物品見過密碼鎖,見過幾個數字的密碼鎖。
師:同學們,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鑰匙。
師:對,這些都是用來開鎖的鑰匙。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鎖是不用鑰匙的,你們知道是什么鎖嗎?
生:密碼鎖
師:誰知道什么地方或物品上經常用密碼鎖?
學生可能說出:保險柜、保險箱、旅行箱,等等。
師:看來同學們知道的不少,那誰來說一說你在什么東西上見過幾個數字的密碼鎖
學生可能會說:
●我在旅行箱上見過三位數的密碼鎖。
●我在保險柜上見過六位數的密碼鎖。
●有的保險柜上的密碼鎖是8個數字。
2.提出兔博士的問題,師生交流。師:那誰知道旅行箱上為什么用密碼鎖,而不是鑰匙鎖呢?
學生可能會說:
●不怕丟鑰匙。
●能夠保密,別人不知道密碼開不了,也不能仿制。
……
師: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用一定個數的數字組成密碼,可以有許多變化,也就是可以組成許多密碼,即使你知道了密碼鎖是幾個數字,也很難判斷是哪個密碼。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數字密碼鎖的秘密。
板書:數字密碼鎖
二、探索密碼鎖
1.提出探索由兩個數字組成多少個密碼的問題,讓學生分別寫出0打頭和1打頭組成的密碼。
師:現在,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最簡單的情況。假如數字鎖的密碼是由兩個數字組成的,同學們想一想,用0、1、2、3、4、5、6、7、8、9這十個數字可以組成多少個密碼?自己在本上寫一寫。用0打頭時可以組成幾個密碼?
學生寫密碼,然后交流,得出:
用0打頭,得到的10個密碼是00、01、02、03、04、05、06、07、08、09
板書:0打頭——10個
師:再用1打頭,寫一寫可以組成幾個密碼?
學生寫完后交流,得出:
用1打頭,得到的10個密碼是10、11、12、13、14、15、16、17、18、19
板書:1打頭——10個
師:想一想,用2打頭,可以組成幾個密碼?
生:10個。
2.分別提出:用3、4、5、6、7、8、9打頭各能組成多少個?一共能組成多少個?在學生討論的同時,得出:10×10=100(個)師:分別用3、4、5、6、7、8、9打頭呢?
生:分別可以組成10個
師:一共10個數字,每一個數字打頭都能組成10個密碼,那一共可以組成多少個密碼呢?
生:一共可以組成100個。
教師板書:10×10=100(個)
3.教師談話并告訴學生用三個數字組成1000個密碼,鼓勵學生合作進行推算。師:剛才,我們通過寫出幾組密碼,推算得出:用0到9的10個數字組成兩個數字的密碼,可以組成100個,那你們想知道,用這10個數字組成三個數字的密碼,能組成多少個嗎?
教師板書:10×10×10=1000(個)
師:可以組成1000個,你們知道是怎么推算出這個結果嗎?同學合作,試著推算一下。
學生先自己推算,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交流學生推算的方法,說明結果的準確性。給學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機會。師:誰來匯報一下,你們是怎樣推算的?
學生可能有以下說法:
●組成密碼的數字都可以是0、1、2、3、4、5、6、7、8、9的十個數字。如果第一位數字是0,第二位數字是0,第三位數字是0、1、2、3、4、5、6、7、8、9,即:000、001、002、003、…009共10個密碼。
如果第一位數字是0,第二位數字是1,第三位數字是0、1、2、3、4、5、6、7、8、9,即:010、011、012、013、…019共10個密碼;……,所以第一位數字是0的密碼共有10×10=100(個)
同樣第一位數字是1,也有100個,第一位數字是2,也有100個,…第一位數字是9,也有100個,所以由三個數字組成的密碼共有10×10×10=1000(個)
●用0、1、2、3、4、5、6、7、8、9可以組成100個兩個數字的密碼,在每個密碼后面再加一個數字,都能組成10個密碼,所以一共可以組成100×10=1000(個)
●用0、1、2、3、4、5、6、7、8、9十個數字中任一個數打頭,后面都能組成(10×10)個兩個數字的密碼,所以一共可以組成10×10×10=1000(個)
只要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推理過程,無論正確與否,教師首先給以鼓勵,然后教師參與交流。小精靈兒童網
5.簡單說明1000個密碼與密碼箱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計算偷偷打開一個三個數字的密碼箱需要多少時間。算完后交流。師:同學們用不同方法推算出了由三個數字組成的密碼有1000個。大家知道,一個密碼箱只有一個密碼,也就是說,一個三個數字的密碼鎖只是這1000個密碼中的一個。所以知道密碼的人,很容易就打開了,不知道密碼的人,要想偷打開箱子,可就難了,你們知道難在哪嗎?
生:他得一個一個地試。
師:對,要一個一個地去試,這樣就有可能要試1000次才能打開。請同學們算一算,如果每試一個密碼要10秒鐘,試1000次需要多長時間。
學生算完后,交流計算結果。
1000×10÷60÷60≈2.7(時)
6.告訴學生六個數字組成的密碼有1000000個,讓學生計算打開這樣一個密碼鎖需要多少天。師:不知道密碼,要想打開一個由三個數字組成的密碼鎖,就要花近3個小時的時間。重要的文件箱,都是由六個數字組成的密碼鎖,這樣的密碼有1000000個(板書:1000000個),不知道密碼的人,想打開箱子所花的時間會更多。請同學們算一算,如果試一次的時間仍然是10秒,那么打開一個六位密碼鎖要用多少天呢?
學生匯報計算結果。
1000000×10÷60≈16666(分),
16666÷60≈277(時),
277÷24≈11(天)
師:可見,數字密碼鎖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因為打開一個不知道密碼的鎖會用很長時間,因此就增加了密碼鎖的安全性。所以人們常把貴重物品或重要文件,放在安全可靠的密碼箱中,防止泄密或丟失。
三、汽車牌照問題
1.讓學生自己讀書并解答。交流時,說一說是怎樣推算的。
師:剛才我們研究的數字密碼問題,實際上是運用了我們數學上數的組成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79頁,看汽車牌照問題。試著計算可增加多少個車牌號?
學生試算,教師巡視。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怎樣計算的?
生:由四個數字組成的數碼有10×10×10×10=10000(個),在這些數碼前面增加一個字母,就可以增加1萬個。
四、電話號碼問題
提出電話號碼問題,鼓勵學生合作解決。交流時,給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
師: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私人汽車發展得很快,全球的電話擁有量更以空前的速度增長著。請同學們解決一下書中79頁電話號碼增位問題。這個問題較難,試一試!可以同桌商量。
同桌討論,試做。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結果是多少?
學生匯報情況,教師參與。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結果:
●由五個數字組成的數碼有10×10×10×10×10=100000(個),把10萬個數碼每個后面增加一個數字,可增加10個數碼。所以,一共可以增加100萬個,即:10000×10=1000000(個)
●電話號碼沒有0打頭的,所以要去掉0打頭的,所以,五位數的電話號碼有10×10×10×10×9=90000(個),變成六位后是10×10×10×10×10×9=900000(個),增加了810000個。
《探索樂園》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經歷探索莫比烏斯圈神奇特征的過程。
2、學會制作簡單的莫比烏斯圈,了解莫比烏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體會數學活動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學準備:
三根長30厘米、寬3厘米的白紙條,彩筆,剪刀,膠水。
教學方案: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境
1.學生閱讀書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烏斯圈。
2.拿出一張紙條讓學生估計它的長和寬。
二、探索活動1
1.師生一起動手制作莫比烏斯圈。
教師一邊口述制作莫比烏斯圈的方法一邊演示制作,然后讓每個人制作一個。
2.交流、展示學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學生涂色。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4.觀察、交流學生涂色的結果,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三、探索活動Ⅱ
1.讓學生在另一張紙條的正中畫好一條線,再粘成一個莫比烏斯圈。通過沿莫比烏斯圈一面涂色卻使紙圈兩面都有了顏色的事實,使學生初步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線把莫比烏斯圈剪開,結果會怎樣?的問題,讓學生先大膽猜測,再動手操作。
3.交流沿中線剪開后的結果。
4.提出書中(2)的操作要求,讓學生想象剪開后的結果。
5.鼓勵學生按要求實際操作。
6.交流學生沿畫線剪開后的結果。使學生發現把一個三等分的莫比烏斯圈沿等分線剪開,變成了一大一小兩個套在一起的紙圈。
四、課外延伸
教師進行激勵性談話,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索
通過激勵性談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閱讀讓學生初步了解莫比烏斯圈。
培養估計的意識,了解紙條的長和寬,方便下面的語言表述。
通過教師邊口述邊示范,讓學生學會制作簡單的莫比烏斯圈。每人制作一個,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材料。
展示學生的作品,檢查莫比烏斯圈做的是否正確。
讓學生經歷探索莫比烏斯圈的全過程。
通過自己動手做莫比烏斯圈,親身體驗它的神奇。
通過教師敘述制作要求,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為探索活動提供材料。
通過讓學生想象猜測,一方面培養學生聯想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動。
在操作結果和提供的數據中,讓學生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和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動的基礎上,對看似相關問題進行猜測,激發學生探索的愿望。
帶著問題進行實際操作,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
在猜測、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動中,進一步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和數學活動的趣味性。
激發學生的探索的積極性,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紙條來探索一種神奇的紙圈,這個紙圈是什么呢?大家請打開書第10頁,讀一讀前兩段。
學生閱讀書中的文字。
師:通過讀書,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對就給予肯定。
師: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明的這個“紙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探索。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這張紙條有多長、多寬?
學生估計,對估計準確給予表揚。使大家知道:紙條的長30厘米,寬3厘米。
師:我們就用這張紙條做一個莫比烏斯圈。怎樣做呢?把紙條兒的一端扭轉180°,與另一端粘在一起,這樣一個莫比烏斯圈就做好了。
教師邊說邊示范制作莫比烏斯圈。
師:下面同學們就用準備好的紙條也做一個莫比烏斯圈!
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莫比烏斯圈?
學生展示,關注是否都對。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莫比烏斯圈,我們給它涂上顏色讓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種顏色的彩筆在紙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學生給莫比烏斯圈涂色,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涂好色的莫比烏斯圈,你發現了什么?
生:兩面都有顏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師:沿一面涂色紙圈的兩面都出現了顏色,真是個奇跡!這就是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教師板書: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師:請同學們接著做,你會發現更神奇的事情。聽清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張新的紙條,在正中畫一條線,再把它粘成莫比烏斯圈。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線把這個莫比烏斯圈剪開,結果會怎么樣?
生:會得到2個莫比烏斯圈。
師:結果到底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用剪刀沿中線把它剪開,看一看結果會怎樣。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沿中線剪開后怎樣?和你想象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可能回答:
沿中線剪開后結果不是兩個莫比烏斯圈,而是一個。
這個新的紙圈比原來的大了。
……
師: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烏斯圈沿中線剪開結果不是兩個紙圈,而是一個更大的紙圈。那同學們,你們猜想一下,要是在紙條上畫兩條線,把紙條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烏斯圈,再用剪刀沿畫線剪開,猜一猜結果會怎么樣?
學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個更大的紙圈。
得到3個紙圈。
……
師:請同學們實際動手做一做,看一看結果會怎樣?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這次剪開后結果怎么樣?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兩個套在一起的紙圈。
師:這就是莫比烏斯圈的神奇之處!要是在紙條上畫三條線,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烏斯圈,接著沿畫線剪開,結果會怎樣?要是畫四條線呢?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