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通用13篇)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0-21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通用13篇)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1

  第二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 學 過 程

  步驟 師  生  活  動 修改意見

  1、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1、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2、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3、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4、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刻度尺。

  認識厘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 

  四、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實際長度。

  用厘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并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厘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厘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反思  

  第三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  學 過 程

  游戲導入  ,引起認知沖突

  請學生用厘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展開

  認識米

  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

  (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介紹米尺

  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厘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厘米

  匯報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實踐活動

  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督幫助。

  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1、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干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作業 安排:略 

  反思  

  第四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尺子、課件等。

  教  學  過  程

  創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課件演示:將圖形分解成線段。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測量線段的長度

  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線段“直”的特征。

  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指導線段的畫法

  猜一猜游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后課件演 

  八、 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任選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2

  課題 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單元教學難點 :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單元教法設計

  1、統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于線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第二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四課時: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估量物體的長度。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分課時作業 布置

  第一課時:

  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疑難問題解決辦法

  1、因為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究過爭購減起來的, 因此,在教學是應該按照兒童學習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體驗到現有方法的局限性,從而產生一種創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成功的體驗,以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 :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創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學課,數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2、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測量統一長度

  (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2、(屏顯數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分組匯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

  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組討論匯報

  再次讓選用統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

  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匯報測量結果

  練習

  1、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3、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里完成。

  總結:

  說一說本節課你學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業 :略------ 

  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3

  課題 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統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單元教法設計

  1、統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一長度,來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于線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第二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四課時: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分課時作業布置

  第一課時:

  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疑難問題解決辦法

  1、因為數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究過爭購減起來的, 因此,在教學是應該按照兒童學習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體驗到現有方法的局限性,從而產生一種創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學習數學成功的體驗,以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統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創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學課,數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2、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測量統一長度

  (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2、(屏顯數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分組匯報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

  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組討論匯報

  再次讓選用統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

  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學生根據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匯報測量結果

  練習

  1、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3、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里完成。

  總結:

  說一說本節課你學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業:略------

  反思

  第二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 學 過 程

  步驟 師生活動 修改意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2、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3、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4、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刻度尺。

  認識厘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實際長度。

  用厘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并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厘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厘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反思

  第三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米 用米量

  教學目標: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學過程

  游戲導入,引起認知沖突

  請學生用厘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展開

  認識米

  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

  (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介紹米尺

  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厘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厘米

  匯報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實踐活動

  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督幫助。

  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1、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干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作業安排:略

  反思

  第四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尺子、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課件演示:將圖形分解成線段。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測量線段的長度

  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線段“直”的特征。

  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指導線段的畫法

  猜一猜游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后課件演

  八、 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任選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

  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

  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

  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

  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學過程

  游戲導入,引起認知沖突

  請學生用厘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展開

  認識米

  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

  (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介紹米尺

  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厘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厘米

  匯報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實踐活動

  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督幫助。

  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1、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干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作業安排:略

  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6

  【教材設想】

  一、背景分析

  “統一長度單位”是小學階段學習法定計量單位的開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學習這部分內容時,注意呈現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這是新課程與老教材的明顯差異。教材的主題情境是:先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木塊)作標準去量數學課本的寬,并提示:“為什么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再讓學生用不同物品作標準量不同長度,教材讓學生自由量,并思考:“為什么不同的東西量出的結果一樣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塊)進行測量,去解決上面兩個矛盾沖突,由此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材安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兩個操作層次,實際上都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現,雖然教材中兩個操作層次最終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維角度不同,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呈現時,常常省略了知識產生發展的曲折過程,以非常概括、嚴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小學生由于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學習這樣的知識還是會感到抽象困難。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課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在生活中交流物體長度的經歷比較少,要他們分層、理性地還原本教材知識內容的建構過程,是有相當難度的。

  通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呈現以及預期落點有必要作適當的調整。

  二、策略選擇

  1、變素材,降落點。

  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現有思維發展水平,改變操作層次,簡化思維難度。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在活動中建立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本節課的落點也適當調低,讓學生能體會到長度單位不統一會給日常生活、交流帶來不便,能初步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重操作,重體驗。

  針對知識內容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因此,本節課應注意安排設計多項學生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動,努力使知識的還原建構過程生動活潑,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同樣,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單位的名稱,更重要的是了解該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實踐活動,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初步體會統一單位長度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3、在實際動手測量與交流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測意識,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教學準備】

  學具準備:課件、邊長1厘米的正方體、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導入新課,交流測量方法

  2、動手測量:桌子的寬。

  3、匯報結果:測量工具和結果。

  4、討論交流:多樣的結果。

  二、認識厘米

  1、認識尺子

  2、認識1厘米

  (1)教師介紹1厘米

  (2)學生找找1厘米

  (3)師生比比1厘米

  (4)學生找生活中大約1厘米的物體。

  三、應用

  (1)撕一撕:動手撕一段1厘米長的紙條。

  (2)估一估:書本等物品大約有多長。

  四、課堂總結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

  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

  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

  尺子、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課件演示:將圖形分解成線段。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測量線段的長度

  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線段“直”的特征。

  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指導線段的畫法

  猜一猜游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后課件演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任選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測量活動,使學生意識到量物體的長度最好用相同的工具來量,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具:

  1角硬幣 回形針 小方快 小刀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二年級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師國慶節到了,聰聰和明明正在準備宣傳板報,看多漂亮!(出示沒有花邊的板報)咦,好象還缺點什么。貼上美麗的 花邊吧。一會兒,他們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貼了兩種花邊的板報),聰聰說:我的貼得快。明明說我的貼得快。同學們你們說誰的速度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1:聰聰的速度最快。她貼的花邊長些。

  生2:明明的速度最快。他貼的花邊長些。

  生3:一樣快。他們貼的花邊一樣長。

  師:到底誰貼的花邊長?我也看不出來。你們有什么辦法比出花邊的長短呢?

  生:可以用鉛筆來量一量

  師:你的辦法真好!當我們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體的長短時,就可以找一個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相同的長度。

  師:比如,我們要量著本數學書的寬,(出示數學書,老師帶著學生摸一摸數學書的寬)也就是這條邊有多長,我們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來量呢?

  生1:我找三角片

  生2:尺子

  師:不用尺子,還可以用什么來量呢?

  生3:小刀

  生4:橡皮

  師:老師準備了一些物品,就放在你們桌子上的文具盒里。下面就兩人一組,沒個同學選取一種物品來量數學書的寬。開始吧。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標準量數學書的寬)

  師:都量完了嗎?請你上去量給大家看看。(點一生帶回形針上展示臺來量數學書的寬)

  師:請大家仔細看看,他量怎么樣?

  師:你也是這樣量的嗎?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來量的?數學書的寬有幾個物品那么長?

  生1:數學書的寬有7個硬幣那么長。

  生2:數學書的寬有5個回形針那么長。

  生3:數學書的寬有2把小刀那么長。

  生4:數學書的寬有15個小方塊那么長。

  師:都是量的數學書的寬,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1:因為我們用的物品不一樣有的是回形針、有的是硬幣。

  師;對呀,用不同的物品量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有的人量的結果又相同,這是為什么?

  生:他們用的餓物品是一樣的。

  師:看來我們要得到相同的結果就要用相同的物品去量。

  2、 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

  師;好,我們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標準來量一量文具盒的長度好嗎?

  (學生動手量,師巡視指導)

  師:都量完了把誰來說一說你們組量的結果

  生1:文具盒有3把小刀那么長

  生2:文具盒有9個硬幣那么長

  生3: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么長

  生4:文具盒有20個小方塊那么長

  師:請觀察并比較一下兩次測量的結果,你發現了怎么問題?說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小組交流討論)

  生1:課本的寬有7個硬幣那么長,文具盒有7個回形針那么長,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師:為什么它們的長都是7,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生:因為兩次用的物品不一樣。

  生:文具盒比課本的寬要長,正好7個回形針比5個回形針長。

  師:你們聽清楚他們說的嗎?請你在說一遍。

  師:你們真會觀察,用同樣的物品做單位來測量就能很快比出物體的長短。(板書)

  師:剛才我們在量數學書的寬,文具盒的長的時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長度單位(出示課題:長度單位),才使得我們量出的結果各不相同,還與事實不符。所以,我們在去量物體長度的時候,選擇做標準的物品就應該

  生1:相同

  生2:同一物品

  生3:一樣的物品

  ……

  師:對,要用統一的物品,要有統一的標準,要把長度單位統一。(補充課題:統一)

  師:我們把課題一起來讀一遍。(學生讀)誰來說一說統一長度單位是什么意識?

  三、有趣的故事。

  師: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都知道統一長度單位非常重要,讓我們一起回到古代看一看吧——(故事略)

  他們為什么要打架?

  你有什么好辦法,讓他們不打架?

  四、標準的選擇

  師:我們現在明白了,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同學們認為選擇什么物品做統一的長度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1:小刀

  生2:硬幣

  生3:小方塊

  師:量較長的物體,我們就用較長的物品做單位,量較短的物體,我們就用較短的物品做單位。如果要量這張小賀卡的邊,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呢?

  生:小方塊

  師:好,我們就用小方塊做單位來量賀卡的長邊和短邊

  學生操作后匯報

  師:賀卡的長邊有——14個方塊長,賀卡的短邊有——10個方塊長,長邊比短邊多幾個方塊長?(4個)

  五、鞏固練習

  (1) 師:先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幾種蔬菜——(師演示課件:由凌亂到整齊。)

  這里的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長呢?這到題是我們課本第2頁“做一做”的第一題,請同學門在書上完成

  (2)同學們在看,這里有一些文具——

  (師出示課件:)估一估,這些文具大約有多少個方塊長?

  六、小結

  略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9

  教學內容: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學過程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2、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3、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4、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5、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刻度尺。

  認識厘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實際長度。

  用厘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并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厘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厘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反思

  第三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學生尺、等

  教學過程

  游戲導入,引起認知沖突

  請學生用厘米量黑板。(課獨自探索,也可與他人合作)

  展開

  認識米

  提問:這樣測量你感覺怎樣?

  (麻煩)

  要想方便的測量就要認識另外一種尺子--米尺。

  介紹米尺

  展示米尺,告訴學生從1-100厘米著一段正好是“1米”。

  建立表象

  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獲蔣兩臂張開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用米量

  用不同的方法測量1米的繩子長是多少厘米

  匯報方法

  (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實踐活動

  測一測,你跳遠的距離是多少米?

  四人一組,分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學監督幫助。

  量一量:黑板長、寬,教室長、寬及教室門的高和寬。

  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1、小華用一根3米長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

  2、找一根繩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課樹干周圍有多長。想一想,應該怎樣量?

  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本領?1米到底有多長?怎樣估測物體的長度?

  作業安排:略

  反思

  第四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認識線段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教學具準備:尺子、課件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同學們,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了圖形的初步認識,你能說出我們學過的哪些圖形嗎?

  (隨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

  我們在畫這些圖形的時候,他們的邊都是由線段組成的。

  課件演示:將圖形分解成線段。

  告訴學生上面這些都是線段。

  測量線段的長度

  用尺子量一量課本第五頁上面線段的長度,并把兩德的結果些在書上。

  線段與曲線的對比認識

  線段“直”的特征。

  屏顯:

  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線段?分組討論

  ......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多線段有哪些認識?

  畫給定長度的線段:

  在紙上任意畫一條線段。

  畫一條3厘米長的線段。教師巡視指導。

  課件出示線段的畫法。

  指導線段的畫法

  猜一猜游戲

  課件出示同一條線段(橫著和豎著的)猜一猜哪條線段長一些?

  引起學生的爭論,爭論后課件演示:把兩條線段重合比一比。

  學生操作:

  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兩張同樣長的紙條式一式,要一張橫著,一張豎著看。

  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任選一條鐵絲,做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并量出每條線段的長度。

  誰能找出我們生活當中物體上的線段。

  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線段的有關知識,你對線段有了哪些認識?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容: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刻度尺、圖釘、各種不同長度、不談色的紙條。

  教學過程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讓學生用小木塊來量一量一張紙條的長度。

  2、讓學生談自己在量的過程中的感受。

  3、貼在黑板上一張紙條,讓學生來量。(很不方便)

  4、說明:在日常生活中用木塊來量物體的長度很不方便,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刻度尺。

  認識厘米

  (1)出示刻度尺,請小組內先說說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識。

  (2)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小結(主

  四、要讓學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

  (3)讓學生量一量身邊的一些物體,說說那些物體的長是1厘米。(圖釘,某個手指等)

  (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實際長度。

  用厘米量

  (1)小組合作,兩個小組的紙條,并討論量的方法。

  (2)全班交流,學生總結方法:量時要把持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在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這張紙條的長度就是幾。

  (3)請一名學生量黑板上的紙條,邊量邊說量的方法。

  鞏固練習

  練習一第1題

  讓學生說說量的方法

  第2題

  量出幾厘米,就在紙條上畫上豎線,寫上幾厘米。

  第3題

  練習是,一要學生明確量的地方,二指導學生測量的方法。

  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11

  課題:

  統一長度單位

  學習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3、充分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間的密切聯系。同時在矛盾沖突中感悟數學知識并增強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學習重點難點,重點:

  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難點:

  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學具:

  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方木塊(長、寬、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體)等物品。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他幫媽媽鋤地。他干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矛盾沖突:

  (1)、我們先做一個量鉛筆的游戲吧!游戲分兩個小組,一組男生,一組女生,女生先來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許偷看,你們量的鉛筆的長度有幾根小棒那么長,記住了嗎?先別說。女生捂上眼睛男生來1人,你們量的鉛筆的長度有幾根小棒那么長,記住了嗎?別說。

  (2)、女生說你們的鉛筆有幾根小棒那么長?男生呢?

  (3)、你們說哪支鉛筆長?

  (4)、出示兩支鉛筆,你們看怎么樣?這是怎么回事?

  二、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探究

  1、量數學課本的寬,

  (1)4人一組,每人從四件物品(1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方木塊)中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時候,教師進行指導:開始測量時,應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3)量完后,讓學生匯報量的結果,當然量的結果不同。

  (4)思考:為什么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5)然后再讓全班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如每組中都有用曲別針量的同學,他們測量的結果都是:數學課本的寬有5個曲別針那么長。這說明什么呢?

  (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身邊不同物體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鉛筆、曲別針,等去量桌子、鉛筆盒、椅子等物體的長度。

  (2)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夠怎么辦?(可以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用一個物品進行測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應注意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量的時候可以作上記號。

  (3)然后針對測量結果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如,為什么數學課本的寬是5個曲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5把小刀長?

  (4)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怎樣才會避免這種情況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塊學具)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書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2)做一做第3題,用長、寬、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體作標準(為過渡到用厘米作長度單位做準備)。先看圖估計所測物體大約有幾個正方體長。再用正方體進行實際測量。

  三、做一做(第1題和第3題)

  四、課后延伸:要想準確的進行測量要用什么測量工具?什么單位?怎樣測量呢?

  課后反思: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內容:

  P2~3及P4做一做、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創造活動中,建立起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媽和老師比,誰高?誰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劃一下。你能知道具體高多少,矮多少嗎?

  “高多少”,“矮多少”其實是在比較人體的長度,這就要使用長度單位。

  二、探究新知

  (一)統一長度單位

  當古代的人們沒有發明長度單位的時候,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圖。)觀察這些圖,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說:古人用張開的手臂丈量石頭的寬度,以一

  拃或腳長為標準量物體的長度。

  你覺得他們的這些方法怎么樣?

  教師小結: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攜帶著幾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測量物體的長度,幾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這樣的方法來測量物體。現在我們就用一拃作單位,量一量桌子的長度。(師生共同測量課桌的長。)

  教師提出疑問:我量了只有3拃。我們量的都是同樣的課桌,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讓學生充分發表看法,使他們逐步明白:每個人一拃的長度不同,進行測量后,量的結果也不同。

  追問:要怎樣才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教師小結:因為測量選用不同的標準,它們的長度單位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

  (二)整體感知,認識厘米

  1.觀察尺子,認識刻度

  這些豎線有的長有的短,我們把它叫做刻度線。每一個數字都對著一條比較長的刻度線,第一個數字是O,我們就把這條刻度線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讓我們來讀一下這些刻度。

  尺子上有這樣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學的尺子上是“厘米”兩個字,其實cm就

  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2.認識1厘米。

  教師指出:這個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線一樣,表示從這里開始。從刻

  度0到刻度1的長度就是1厘米。(板書:1厘米)

  尺子上還有哪一段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誰上來指指看?

  教師邊講解邊示范(加手勢):從刻度2到刻度3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是l厘米,從刻度3到刻度4之間這一大格的長度也是1厘米,從刻度4到刻度5呢?我們發現了什么?(每一個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因為每個大格的長度都一樣,所以我們在用尺子量物體的長度時才有了統一的標準。

  同學們你們覺得1厘米的長度怎么樣啊?(很短。)是呀,1厘米確實很短。

  追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讓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課件呈現食指的寬度、田字格的寬度、圖釘的長度。

  用1厘米來說一句話:我們的食指寬大約是1厘米。你也能用l厘米說一句話嗎?

  3.認識幾厘米。

  師:剛才同學們認識了1厘米,那現在老師要增加難度了,看從0到3的長度是幾厘米,從O到7呢?

  4.教學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

  紙條,用手比劃下它的長度,說說它可能是幾厘米,教師邊講解邊示范:把尺的刻度O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提醒學生注意在測量時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測量的物體邊上,沿著物體的直邊來量,量時要按緊尺子。

  (2)如果尺子壞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還能量出這張紙條的長度嗎?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把大數減小數,就是這張紙條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看刻度尺,說出鉛筆的長度,再說說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題。先估一估大約幾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2題。

  看著尺子上的刻度,說出手掌的寬和一拃的長大約是幾厘米。

  說明:接近8厘米的,我們說它大約是8厘米。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板書設計:

  統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一長度單位 厘米cm

  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對準物體的一端,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內容:

  P7及練習一第8、9、10、11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想象、猜測、推想、對比等,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測量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測量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常規學具。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質疑反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前面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長度和1米的長度嗎?

  (學生用手比劃。)

  教師口頭出題,學生比劃: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結: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時候用厘米作單位,什么時候用米作單位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課

  1.教學例8。

  教師談話:(多媒體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l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劃)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我們手上的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多媒體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大,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題目。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大?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大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推算:操場的長是28米。

  (2)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 )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 課桌高90( )

  三、練習拓展

  1.辨析題。(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8題)

  逐步出示題目,說說下面的長度單位對嗎?把不對的改正后寫在括號里。

  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9題)

  圈出合適的答案。先圈估計的,再圈實際測量的。

  3.誰說得對?(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0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觀察。

  第一幅圖長是5厘米,對嗎?(錯,沒有對準刻度O,不能說是5厘米。)

  第二幅圖長4厘米,對嗎?(對,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圖大約5厘米長,對嗎?(對,接近5厘米或超過5厘米一些的,我們都可以說是大約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11題)

  烏龜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魚。

  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說一說。

  請你提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學生提問題,再解答。)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確定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確定長度單位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長度單位》教學設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數一數》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 通過“數一數”的活動,感受學習較大數的必要性,并能體驗較大數的實際意義。2. 認識“十萬”、“百萬”、“千萬”、“億”等較大的計數單位,并能了解各單位之間的關系。...

  • 《數一數》教案(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在非常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初步了解兒童認數、數數情況。2、通過觀察等探求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3、讓學生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快樂,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

  • 《千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內容:第九冊第八單元平方千米的認識教學目標:1、通過演示和教師與學生的探究,使學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2、建立空間觀念,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以及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3、能借助計算器,估計或計算相關的土地面積。...

  • 《千米的認識》教案(精選17篇)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二,教學準備教具學具:米尺一張,學校周圍交通圖每小組一張,多媒體及課件一套.課前活動:先估一估100米的距離,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離,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 《花臉》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如何通過任務的描寫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征。2、能力目標要展現人物個性特征,需用準確生動的描寫方法。3、情感目標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4、德育目標珍惜親人之愛。...

  • 《花臉》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2.感受作者崇拜英雄、渴望成為一位英雄的情感。3.培養學生自學興趣,指導自學方法(圍繞課文中心搜集整理資料)重點: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的童真童趣難點:1對花臉的感情是怎樣發展的,表...

  • 《草帽計》教學設計(通用14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隱蔽、蹤影、凌亂、舉世聞名、人困馬乏、爭先恐后”等詞語的意思。(2)讓學生了解紅軍在長征途中英勇作戰巧計破敵的情況,學習賀龍同志沉著冷靜、隨機應變的品格。...

  • 《詠華山》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的古詩。2、學會10個生字,其中田字格下面要求只識不寫的有4個。認識1個偏旁(門字框)。理解本課新詞。...

  •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通用13篇)

    訓練重點:了解新聞的特點復習記敘六要素理清文章層次訓練默讀體會準確、簡明的語言課時安排:三課時步驟:一課時1、導入用最近報紙引入(看新聞版)2、簡介“新聞”報紙最常用的文章樣式。...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金昌市| 阿合奇县| 西华县| 呼图壁县| 宜州市| 库伦旗| 广西| 新建县| 游戏| 东阳市| 溧阳市| 珲春市| 丘北县| 彰武县| 察隅县| 余庆县| 岑溪市| 志丹县| 衡东县| 梅州市| 聂拉木县| 望城县| 铜川市| 酒泉市| 博野县| 土默特左旗| 东安县| 大英县| 若尔盖县| 甘泉县| 汉源县| 南宁市| 南川市| 饶平县| 巴东县| 龙岩市| 安丘市| 晋宁县| 黄大仙区|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