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0-19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1

  大道之行也

  ●學習目的: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系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教學設計:

  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②學生仿讀并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學生朗讀并試著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總領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第三層:總結全文

  4、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這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聯系伊拉克目前硝煙四起的局勢,今天你又是如何認識“大同”社會的?你覺得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大同?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默寫課文。

  ②“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附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賦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⑴翻譯并背誦課文;⑵掌握相關文言詞 。

  2、過程與方法:以誦讀為主,結合討論,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與價值觀: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大道之行

  《禮記》

  天下為公

  綱領選賢與能

  講修信睦

  人人受到全社會關愛

  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謀閉不興

  (結論)大同盜竊亂賊不作

  外戶而不閉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體把握

  1、范讀課文。

  2、學生仿讀并思考: “大道”指什么? “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三、研讀理解

  1、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選賢與能:通“舉”

  ⑶講信修睦:培養

  ⑷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⑸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⑹皆有所養:供養

  ⑺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⑻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謀閉而不興:發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⑿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2、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⑵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⑴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1、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作總結歸納

  ⑴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⑶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2、“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導誦讀

  1、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⑴故人不獨親其親;⑵男有分,女有養;⑶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2、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⑶“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⑷“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⑸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朗讀課文,試著背誦。

  4、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五、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業

  1、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課后反思】

  以誦讀為主,結合討論,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3

  大道之行也

  《禮記》

  教學目標 :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理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翻譯。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現代社會也有很多人憧憬著“大同”的理想社會。像孫中山、譚嗣同、康有為等人。毛澤東更是提出了與之類似的共產主義的理想,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儒家經典著作,出自《禮記》的《大道之行也》。

  二、教學目標 :

  (一)、背誦課文  (二)、理解意思   (三)、領悟“大同“社會

  三、初讀課文

  (一)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jǔ)能〕

  〔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

  〔男有分(fèn)〕

  〔貨惡(wù)其棄于地也

  (二)學生自讀課文,能夠讀順課文

  (三)教師范讀課文,指導朗讀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b.“故人不獨親………”“使老有所終……”中的“人”“使”各統領其下兩

  句和四句,其后一頓;

  c.“貨”“力”兩字后一頓,表明觀點; d.“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e. “是故”承上作結一頓;f.“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g.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

  語氣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四)學生齊讀課文。

  四、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根據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課堂解決。

  5、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6、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

  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忠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孩子能順利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路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重點解釋:

  與,通“舉”,選舉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歸:女子出嫁

  惡:憎惡          閉而不興:杜絕

  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亂:指造反          賊:指害人

  作:興起    大同:有和、平的意思

  五、 回答下面的問題

  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一)學生思考

  (二)學生討論

  (三)課堂交流

  一、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二、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a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三、全文的總括語

  六、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根據層次一層一層地背誦。

  討論:你認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為此,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七、布置作業 :

  背誦默寫課文

  背解釋并抄寫2遍

  以“人與社會的關系”為話題寫一段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

  2、理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學重點、難點:

  3、積累文言詞語。

  4、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翻譯。

  一、導入  新課

  復習提問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2、學生背誦課文。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男有分①,女有歸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④。

  3、檢查課下注解:

  ①選自《禮記·禮運》。《禮記》,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與,通“舉”。⑤〔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矜,老而無妻的人。矜,通“鰥”。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殘疾人。

  分,職分,指職業、職守。歸,女子出嫁。惡,憎惡。④〔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意思是,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同,有和、平的意思。

  4、檢查學生的口頭翻譯:

  故人不獨親④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⑤皆有所養,

  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孩子能順利成長,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③;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④。

  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 路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自己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二  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

  1選賢與能

  2男有分,女有歸

  3貨惡其棄于地也

  4陶后鮮有聞

  三、布置作業 :

  第一、抄寫課下注解

  第二、練習三

  課后記: 在設計上,分層和背誦的環節放在翻譯之后,效果就好了。我當時的想法是,讓學生根據朗讀提示就能劃分課文層次,但這對于好學生而言尚可,中等以下的學生是達不到的。這堂教學設計在實施的過程中,在時間上出現一點偏差。最后的討論本是個出彩之處,但時間關系發揮的不夠充分。你認為我們現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為此,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這個問題設計的不錯,學生聯系了現實社會,理解了課文內涵,也達到了德育的目標。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掌握文章的內容意義,熟練背誦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流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教師組織學生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相機引入。

  二、初步感知

  檢查預習。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指正。

  教師范讀。學生聆聽,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加上拼音。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留心容易讀錯的地方,作上標記。

  學生齊讀。一起讀課文,準確明白節奏重音等。

  教師自瀆。小聲跟讀,鞏固讀法。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內涵。

  (2)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要有停頓變化,不能連的太緊。

  (3)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意思。

  (4)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5)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組織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讀。

  主要形式有:1、男生齊讀。2、女生齊讀。3、左邊齊讀。4、右邊齊讀。5、同桌齊讀。6、學生自瀆。

  指名朗讀課文,組織學生集體訂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學。

  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注釋,自主理解課文內容。互相說一說,聽一聽,指出其中的不足,記錄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爭議的地方。

  學生代表提出問題,教師相機組織解釋疑惑或指正引導,形成共識。

  教師提出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目標設計:

  1、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綱領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會的社會局面怎么樣?

  教師給學生5分鐘的探究時間,學生自主開展。

  指名發言,教師相機講解強調。

  教師補充古代儒家人的政治理想,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

  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領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師出示老子《道德經》片段,組織閱讀,比較理解,加深認識。

  2、組織學生談談“大同”社會的理想是否能夠實現。

  五、作業設計

  你認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的地方?舉例說明。

  附:板書設計

  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會的綱領: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大同局面: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5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 :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體感知:

  1. 提供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幽遠,內心情懷特別豐富的人。一天,他參加完魯國年終的祭祀,有感于魯國的現狀發出了感嘆:“唉,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是我對它們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這番對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描繪。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總領全文。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5.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思考討論:

  1.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五、作業設計:

  熟讀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思考討論: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2.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思考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六、課外延伸:

  比較──拓展課文。

  1.和《桃花源記》比較閱讀,找出本文與《桃花源記》相對應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講信修睦──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歸──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2. 小結:由此可見,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會”,都是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爭紛擾,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團結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淵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時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6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

  24課、大道之行也

  ●學習目的: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系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教學設計:

  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①教師范讀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②學生仿讀并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學生朗讀并試著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總領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第三層:總結全文

  4、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這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聯系伊拉克目前硝煙四起的局勢,今天你又是如何認識“大同”社會的?你覺得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大同?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2、課外延伸:

  ①背誦默寫課文。

  ②“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武原鎮中學 陸海峰)

  附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賦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文字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熟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層次和脈絡。

  3、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特征及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大同社會的真正可取之處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層次,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大同”的社會特征及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分鐘,教師口述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同學們背誦描寫桃花源環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那么究竟《禮記》中的理想社會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紹 2分鐘,教師簡介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補充四書五經的知識)

  三、 朗讀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鐘

  1、請同學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將不懂的字詞劃出來)

  2、聽課文錄音,聽準字音

  四、 正音 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全文 10分鐘

  1、 結合投影讀字音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

  矜寡孤獨( ) 男有分( )

  貨惡其棄于地也( )

  2、解釋重點字詞(投影)

  3、請一位同學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后小組討論,并對其解釋作出分析評價。

  4、參考譯文

  政治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要有職業,女子有及時婚配。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奸邪之謀就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五、 整體把握,理清課文線索。 10分鐘

  1、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說說你的看法?

  2. 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結合文中的語句,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滿足生存的需要)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了全社會的關愛。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滿足發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不會將它占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只要達到了上面三個方面的要求,大同社會就不遠了

  六、深入探討 5分鐘

  1、如何評價孔子所描繪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只是作者的一個美好的理想,是一個虛構的圖景,盡管不能實現,但從這個圖景中,我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對改造現實社會的一種追求。還有對理想的執著。

  七、遷移學習 5分鐘

  1、 為實現“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孫中山作為例子。

  2、請同學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話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國。

  八、課堂小結 2分鐘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在現代社會中激勵著我們不斷探索。

  九、背誦全文 2分鐘

  十、布置作業:

  A組(學優生):背誦課文,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B組(中等生):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C組(后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第一層(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第二至三句話) “大同”社會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二)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二、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三、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五、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一、導入語。

  假如同學們到南京旅游,一定會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門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生前題寫的四個大字——“天下為公”。這四個字是孫中山先生最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題寫的最多的一句話。它包含著孫先生為之奮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會構想。其實,這一句話最早出自于我國一部儒家經典著作——《禮記》。那么這四個字究竟有什么含義?這什么被孫中山先生奉為一生理想?我們不妨走進這部兩千多年前就出現的典籍,共同尋找答案。

  (板書課題)

  二、整體把握課文。

  1、本課文是從《禮記》中節選的一段文字,編者以第一句話作為標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搜集全文閱讀。今天我們只要研究這一段文字。

  先請同學們共同朗讀課文,請注意生字和特殊讀音。

  (學生朗讀)

  (教師點評朗讀,如有必要可板書重點讀音和朗讀錯誤的讀音。)

  2、通過提問把握課文大意。

  本文是用哪兩個字來表示理想社會?(“大同”)

  “大道”與“大同”有什么關系?(“大道行”才能達到“大同”社會)

  “大道”既行,就能“大同”。那么“大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社會面貌?請劃出有關文字回答。(“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 )

  (在回答的時候,有些句子可能有些學生不理解,可以請發言的同學來解釋。)

  3、老師小結:這段文字從很多方面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形態,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居樂業、人人平等、互敬互愛、親如一家的社會畫卷。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難怪千百年來,從孔子孟子到陶淵明,從洪秀全康有為到孫中山,無數仁人志士視之為最高理想。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下這個理想的實質是什么?

  三、深入研究課文,領會課文實質。

  1、請大家默讀課文,用課文中有關語句來回答問題:

  選舉什么樣的人治理國家: 

  提倡什么的人際關系: 

  怎樣對待弱勢群體: 

  具有什么樣的物質財富觀念: 

  具有什么樣的勞動觀念: 

  2、學生回答問題。

  3、以上這些方面涉及到一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作者對此作了大膽的設想。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人,能夠有這樣的設想確實叫人敬佩。然而,我們同時也應看到,作者的這些設想僅僅停留于提綱式的粗線條的勾勒,沒有具體的操作方法。時代的局限使得他們不可能去研究這些設想的可行性,也不可能找到去實踐這些設想的方法。我們今天去閱讀這些文字,大家想過什么方法可以實踐這些設想嗎?請大家大膽想象,說出你的設想,說不定明天的社會學家就出現在你們中間。

  同學談設想,老師注意傾聽。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3.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參照課本178頁。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教師具體指導朗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課*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5、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

  “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根本特征: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總括全文,折射現實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是一片著名的文章,曾經影響過眾多的歷史人物,其中就有孫中山先生。這篇文章出自于《禮記》,文章的內容可以認為是孔老先生的一番談話,主要闡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基本特征,表達了“天下為公”的思想。“大道”雖然體現的是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但已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學習本文,有助于激發培養學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學習古人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做一個為人類造福的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積累一些重要文言詞語知識,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的基本特征。并能背誦默寫全文;能力目標,先提高學生朗讀和背誦能力,再在整體感知內容基礎上,理清文章脈絡,真正理解全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與《桃花源記》美好理想的對比中,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古人敢于沖破現實,大膽追求的理想和智慧,激發自己也樹立遠大理想,敢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3、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之一即使學生反復朗讀,基本成誦,并領會文意;之二引導學生能夠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即概括“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能聯系實際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這個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的問題。

  二、說教法:

  1、誦讀法:因為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的內容美,欣賞語言美,感悟精神美,既然是名篇,理當熟讀成誦,本節課學生要讀十遍左右。

  2、合作探究法與點撥發相結合:對于文章的理解,利用課件既可質疑一些課文問題,又可設置一些開放性題目,讓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交流,激發思維。或師生互動,稍作點撥,以加深理解。

  3、想象創新法:在學習了古人美好的理想之后,激發學生興趣,可以讓學生異想天開,談論自己美好的愿望,又能豐富學生的想像。

  三、說學法:

  學法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以及同桌合作討論法。

  文言文重在反復朗讀,讀熟了也能為下面學習做好準備;自主學習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掌握好文章,對發揮學生個性有很大幫助;小組合作討論,互相交流意見,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即語文學習規律,主要環節為:“導入——朗讀感知——研讀理解課文——理清脈略——拓展延伸——課堂練習”等。

  1、導入:從標題入手,就學生對“大道”一詞的理解引入,從而引出古人崇高的“大道”社會理想。

  2、了解作者或文章出處。

  3、朗讀感知:師先范讀,學生把準字音、節奏等,再讓學生試讀,再小組讀,男女賽度等,基本能熟讀成誦。

  4、自主疏通文意:學生參考附注,借助工具書,翻譯理解全文,并交流。

  5、質疑理解文章:這里要設置一些問題,討論回答,并體會課文層次,最后小結,板書結構(這里用課件出示)。

  6、拓展延伸:設置一些開放性思考題,學生可以大膽發言,以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提高想象能力等。

  7、課堂練習:就所學進行知識競答,以鞏固所學。

  8、最后,教師小結(總結全文,指明作者立意,激勵學生開辟藍圖),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由于本次要使用多媒體上課,且準備較多,故主要問題及文章結構就用課件來出示,這里已有依賴課件之嫌,至于真正板書的,可能是一些新生發出來的文言詞語知識或其他零散東西(如下示意)。總之,不妥之處已經出現,懇切希望各位尊敬的評委批評指正!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探究創新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整體感知:

  1.提供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個心性特別高潔,志向特別幽遠,內心情懷特別豐富的人。一天,他參加完魯國年終的祭祀,有感于魯國的現狀發出了感嘆:“唉,大道實行的時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當政的時代,我沒有趕上,但是我對它們心向往之。”于是就有了文中這番對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描繪。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總領全文。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5.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6.全班齊讀課文。

  三、思考討論:

  1.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2.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4.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五、作業設計:

  熟讀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三、思考討論:

  1.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2.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思考以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

  六、課外延伸:

  比較──拓展課文。

  1.和《桃花源記》比較閱讀,找出本文與《桃花源記》相對應的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講信修睦──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歸──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2.小結:由此可見,陶淵明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會”,都是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爭紛擾,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團結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淵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時更含蓄。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12

  一、導語設計

  《桃花源記》中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福快樂,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

  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業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系實際,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簡介: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視頻資料——孔子介紹: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1n”,指老而無妻的人。)

  4.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是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提問: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

  明確: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1.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2.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20__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展開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象,請寫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14

  《大道之行也》教案

  和安中學  鐘光尤

  一、教學目標

  1.      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翻譯并背誦課文

  2.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全文大意,積累詞語

  2.      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齊背《桃花源記》……文中的桃花生活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關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構想,我們的先哲們把這種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社會是怎樣的。

  2.作品與背景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二)新課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2.聽錄音,注意難讀字

  3.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4.圍繞以下問題小聲讀課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讀課文,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解釋

  6.學生翻譯全文

  7.齊讀課文,思考:(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怎樣?

  8.分析文章的結構

  9.學生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拓展練習

  1、發揮你的想像,把大同社會的場景進行形象的描繪。

  2、“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們政府今天提倡的和諧社會和這個大同社會的關系?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解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盡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五)課堂練習(字詞句釋為主,具體內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提問: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是謂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提問:“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提問: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分”就是有穩定的職業,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品,但毫無自私自利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提問: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媒體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系歷史知識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教師可以播放科幻vcd片,激發學生想像。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心中永不磨滅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而加倍努力吧! 

  學生齊背課文。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1.給下面這段文字加標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下面是一段不規范的譯文,請學生讀后評價,并說出簡潔正確的譯法。 

  大道推行的時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負責工作,講求誠信,培養和睦的氣氛。所以人不單單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人,不單單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讓老人有人養老送終,讓年輕人得到重用,讓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長大,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讓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人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所以*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叫理想社會。 

  [注]正確譯文,參考教參p207相關資料。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1)解釋加粗的詞。 

  ①選賢與能             ②講信修睦 

  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歸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查找資料,搜集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未來的不同暢想的內容,在班內組織一次以“暢想未來”為題的讀書交流會。 

  二、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三、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①昔者仲民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③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④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為小康。” 

  1.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2.“大同”與“小康”的區別是什么?這里的“小康”與xx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小康”相同嗎?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為禮賓參加蠟祭。祭事結束后,他到城門觀臺上游覽,不禁感嘆起來。 

  ②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幾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但那時的情景古書上還記載了一些。 

  ③君主世襲成為制度,修筑城郭溝池以加強防御。制定禮義來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用以端正君臣之分,加強父子感情,促進兄弟和睦,使夫婦關系和順,用以設立各種制度,劃分田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個人建立的功勞屬于自己。 

  ④他們用禮來顯示正義,考驗信實,指明錯誤,確立仁讓典范,給人們指示永遠遵循的原則。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這樣的原則,即使他有權有勢,也要把他罷免,使人們都知道他是危害社會的人。 

  2.略。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談談儒家的政治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和和諧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治國平天下——鋪平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現,根本上還需要現實政治的努力。天下統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和諧與統一的治平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構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展為“大同”理想。“大同之世”顯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民主、平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系,為后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實出發,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了財產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系,于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區分尊卑上下貴*的禮義制度,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制度、道德規范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并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調一切人與人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養生息,減輕受剝削壓迫的程度,從而對發展經濟和實現社會的穩定和諧產生積極的影響,表現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愿望和主張卻不符合統治者急功近利的現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一統天下,需要的是暴力、酷刑等更為有力的,現實的手段。 

  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政治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東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編) 

  2.關于《禮記》 

  《禮記》,儒家經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制度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制度的參考書。《禮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相關內容:
  •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⑴翻譯并背誦課文;⑵掌握相關文言詞 。2、過程與方法:以誦讀為主,結合討論,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 3、情感與價值觀: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教學重點】背誦課文。...

  •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

    授課日期: 年 月 日 總課時:第24課、大道之行也 ●學習目的: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3、聯系生活,理解提升。●學習時間:一課時●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學設計: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2

    大道之行也《禮記》教學目標:1、抓住“天下為公”這個關鍵詞理清課文的層次,2、理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教學重點、難點:1、積累文言詞語。2、進一步鞏固文言文的翻譯。...

  • 《大道之行也》教學設計3

    大道之行也●學習目的: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3、聯系生活,理解提升。●學習時間:一課時●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學設計: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教學內容: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0課教學內容課 型:獨立閱讀課文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多次讀文的過程中認識8個生字,并了解黃河變化的過程和原因。在學習過程中能學會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增強環保意識。...

  • 《大道之行也》教案(精選15篇)

    一、教學目標1、積累一些重要的字詞和語法;2、正確翻譯全文,背誦并默寫全文;3、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并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 《山市》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利津縣陳莊三中教材分析:《山市》處于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繼《〈論語〉十則》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初步。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學現象,蒲松齡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發展和消失的經過,極富想象力。...

  •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知道黃河變化的原因及其內在的聯系,從中受到啟示,培養保護大自然的意識。2、認識8個生字,理解“搖籃”“生息繁衍”“憂患”“植被”“水土流失”到 等詞語的意思。...

  • 《七律長征》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材內容】 《長征》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5課(需2課時)。【教材分析】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全詩共八行,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主義精神。...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花莲市| 南部县| 杭锦旗| 曲阳县| 长宁县| 本溪市| 绥江县| 凌海市| 民县| 安福县| 清水河县| 铜川市| 冀州市| 石首市| 家居| 闽侯县| 六枝特区| 三河市| 德兴市| 永川市| 治县。| 汉中市| 玉龙| 安国市| 崇义县| 韶关市| 腾冲县| 贵港市| 碌曲县| 温宿县| 哈密市| 恩平市| 九江市| 当涂县| 绍兴县| 辽阳市| 滨海县| 包头市| 疏附县| 布拖县|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