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鶿》教學設計(通用13篇)
《鸕鶿》教學設計 篇1
之二
作者:林慧花
一 教學目標
1.有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5個新詞語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復”造句。
3.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4.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的捕魚的樂趣。
難點: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三 教學時間:3課時
四 教學準備:課件
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3.讀通句子。4.了解課文大意。5.重點教學第一自然段。6.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
(2)教學過程
1、揭題,
2、簡介鸕鶿。
1)課件呈現課題。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非常優美的課文 21鸕鶿。誰能把題目讀準?注意都是平舌音。
3)昨天,老師要求同學們上網去查找鸕鶿的資料。誰能向同學們介紹有關鸕鶿的情況?
4)課件呈現多幅鸕鶿的照片,定格喉囊的位置。這就是鸕鶿的喉囊。介紹鸕鶿喉囊的作用,教學“喉囊”,范寫并要求學生在空白處寫2遍。
5)看課題猜想課文內容——激趣。
同學們,課文以“鸕鶿”為題,請你猜猜可能寫些什么內容?是否和《翠鳥》一文寫法相似?
3、范讀課文,初步感受課文的優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讀通句子,邊讀邊思:課文寫了什么內容?
5、檢查自學效果:
1)讀準字音
2)記住字形:窄 抹 柔 喉 揀 拋 痕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是否讀正確、通順?讀后請同學們評價。
4)課文寫了什么?
6、教師小結。
7、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你感受到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的?
2)交流:總的感受是很靜很美;
從下列詞句中感受到很靜:
A、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平得像一面鏡子”是比喻,說明湖面沒有風、很靜。)
B、岸邊有幾棵垂柳,垂柳外邊是一望無垠的稻田,幾只有窄有長的小漁船浮在湖面上。(“垂柳、一望無垠的稻田、浮”說明很靜。)
C、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悠然”是自由自在的樣子,說明漁人的心里很靜很美。)
D、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把鸕鶿比作列隊的士兵,說明鸕鶿威武精神;“在等待命令”說明鸕鶿還沒有行動,還很靜。 )
3)小結: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小湖的平靜和美麗?(湖面、漁人、鸕鶿)
4)朗讀指導。
怎樣讀出靜、讀出美, 自由練讀。 指名讀, 評價。 齊讀。
5)指導背誦:這么美的文字我們怎么把它記住呢?根據你的經驗給同學們出出好主意?
8、作業 :背出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1、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2—7自然段,(2、抓住重點詞語“一抹”、“恢復”,(3、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5、感受漁民捕魚的樂趣。
2、教學過程
(1)復習:指名背誦第一自然段,
(2)說說聽了以后總的感覺是什么?
(3)導入 新課,
(4)學習課文2—5自然段。
a、“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象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請同學們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
b、交流:
1)鸕鶿在等待什么命令?(“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呢?
3)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可用哪些詞語來把“一抹”代替?
3、為什么用“一抹”而不用這些詞語?這是第一個研究問題。請四人小組討論: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好在哪里?
4、交流:看看你研究出了多少?教師隨機點撥,得出好在“一抹”寫出了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動作優美、鸕鶿訓練有素、漁人發現魚兒多多……
5、練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指名讀——齊讀)
6、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為什么一定要用“一抹”,研究出了漁人對鸕鶿的關愛、漁人動作優美、鸕鶿訓練有素、漁人發現魚兒多多。接著請同學們研究第二個問題:漁人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2—5自然段,然后分四人小組討論討論。
7、交流:抹出了鸕鶿下水、粼粼波紋、魚兒多多、漁人忙碌、心情愉悅、獎賞鸕鶿。
8、指導練讀2—5自然段。
9、交流:把你認為讀得最好或最喜愛讀的語句讀給大家聽——齊讀。
10、漁人利用鸕鶿捕魚結束了,漁人載著滿滿一倉魚,蕩起槳,劃著小船回去了。這時候湖面又怎么了?請同學們讀讀課文6、7自然段,哪些景物與前文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邊讀邊劃出有關的語句。
11、交流:
1)天色:
2)湖面(理解“恢復”)
3)漁人
4)鸕鶿
12、練讀6、7自然段,體會文章的照應美。
13、小結:漁人在這樣景色優美的小湖上捕魚,捕魚前悠然自得,捕魚時既忙又樂,捕魚后滿載而歸,這些都寫出了漁家捕魚的樂趣——漁家樂。這就是文章的寫作目的。
14、課堂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第一自然段。
2、熟讀全文。
3、完成書面作業 。
教學過程
1、齊讀全文。
2、總結全文。
3、背誦第一自然段。
4、默寫第一自然段。
5、指導用“恢復”造句。
6、完成其他作業 。
《鸕鶿》教學設計 篇2
之五
佚名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漁人在美麗幽靜的湖面上,指揮鸕鶿捕魚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情趣。
2.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
3.學習本課5個生字,8個生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注意積累材料,要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了解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的事物和積累材料的,即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
教學難點
了解鸕鶿捕魚前、捕魚時、捕魚后湖面的變化,以及湖面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同學們,你們見過鸕鶿嗎?(板書課題:鸕鶿)鸕鶿又名水老鴉、魚鷹,是以魚為食的水鳥。在我國一些地方,有的漁民把它馴化,用來幫助捕魚。那么漁人是怎樣在美麗幽靜的湖面上,指揮鸕鶿捕魚的呢?
二、教師范讀課文
1.思考:課文記敘了什么內容?要求學生說完整話。即:課文記敘了漁人在美麗幽靜的湖面上,指揮鸕鶿捕魚的情景。
2.教師交待本文作者是鄭振鐸。
三、初讀課文,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1.自讀課文。
2.劃出不認識的生字。
3.借助拼音字典,讀準字音,并想想下列字是用什么方法記憶字形。
鸕鶿 抹 囊
四、檢查自學效果
1.投影出示下列詞語,學生認讀。
鸕鶿一望無垠船舷竹篙一抹喉囊水痕夕陽悠然甩進逐漸恢復
2.指導學生記住字形。
“鸕鶿”兩字都是左右結構,右半部都是“鳥”。
“抹”字的右半部上橫長下橫短。
“囊”字筆劃較多,教師引導記憶。
五、標出自然段序號(共七個自然段)
六、練習自讀課文,糾正讀音
七、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1.想想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
2.湖面的氣氛有什么變化?初步認識。
八、看書上的插圖
1.同學們,你們看站在船舷上的是什么?鸕鶿,鸕鶿羽毛灰黑色、嘴扁而長。
2.你們看圖的近處,遠處還有什么?柳樹、稻田、夕陽。
3.“夕陽”是什么意思?傍晚的太陽。
4.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幅美麗的圖畫。要求說話完整、連貫。
九、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練習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同學自讀課文并討論
1.請你找出課文中描寫湖面的句子,想想湖面有什么變化?
①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鏡子。(平靜)
②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靜,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不平靜)
③天色逐漸暗下去,湖面恢復了平靜,只留下一條閃閃的水痕。(恢復平靜)
2.根據湖面變化或按捕魚前、捕魚時、捕魚后的順序指導學生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捕魚前。
第二段(2~4自然段)捕魚時。
第三段(5~7自然段)捕魚后。
景物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
1.自讀思考:漁人在什么地方捕魚?周圍的環境怎樣?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找關鍵詞句談體會。(漁人在平靜幽美的湖面上捕魚。)
①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想想寫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重點理解這句話。
什么像一面鏡子?為什么這樣比喻?
把湖面平靜的樣子比作鏡子,因為沒有什么風,突出了湖面又平又靜的特點。
其次學生會談到柳樹、稻田、漁人、鸕鶿等,教師綜合:岸邊楊柳依依,遠處稻禾青青,幾只窄長的漁船點綴在綠油油的湖面上。這是秀麗的水鄉景色,是漁人捕魚的良好環境。
②找出描寫漁人神態的句子,體會漁人的心情。
漁人坐在船尾,吸著煙顯出悠然自得的神態。
③找出描寫鸕鶿樣子的句子,體會比喻說明了什么?
鸕鶿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嚴陣待命的樣子。
2.根據剛才的理解,請同學談談這時湖面為什么這么平靜?
①湖面平靜;②漁人悠閑;③鸕鶿像士兵。
3.指導學生用緩慢的語速朗讀這段。
學生練習讀——指名讀——看投影欣賞讀——練習背誦。
第三課時
一、學習第二段
1.讀第2自然段,“一抹”是什么意思?這里為什么要用“一抹”?
竹篙在船上一擦,這是漁人的一個動作,打破湖面的平靜。這時鸕鶿接到沖鋒的命令,撲撲地鉆進水里。
讀讀描寫湖面的句子,可以體會出以水動來襯托水下鸕鶿正在奮力捕魚的情景。
這時的湖面已不平靜了,那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2.自讀課文第3自然段:
找出描寫漁人和鸕鶿動作的詞語。體會詞語的意思。
漁人:抓住脖子,把魚擠出來,把它甩進水里。(說明漁人動作干脆、利索。)
鸕鶿:鉆出水面,拍著翅膀,跳上漁船。(說明鸕鶿捕魚動作敏捷、熟練。)
3.聯系上下文想想: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忙不過來了,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這是一幅繁忙歡樂的畫面,體現出漁人與鸕鶿之間的默契,以及湖面的活躍氣氛。
4.看圖,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幅圖的內容。
5.指導學生用緊張高興的心情朗讀,體會湖面熱鬧景象。
6.練習背誦。
二、學習第三段
1.自讀思考:“天色漸漸暗下去,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恢復”是什么意思?這里為什么用“恢復”一詞?
恢復是變成原來的樣子,湖面又變得平靜了。漁人喂鸕鶿小魚,可以體會出繁忙緊張的勞動即將結束,漁人劃船回去,所以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2.湖面留下一條閃閃的水痕,怎么能說平靜呢?
3.指導學生用輕慢的語氣朗讀課文,讀出捕魚后喜悅而歸的心情。
4.練習背誦。
三、總結全文
《鸕鶿》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課文記敘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經過。這是作者身邊的事物,他認真細致地觀察,并積累了材料。希望同學們也要留心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積累更多的材料,寫出優秀的文章。
四、作業
1.練習朗讀、背誦課文。
2.在練習本上完成課后第3題。
《鸕鶿》教學設計 篇3
之三
佚名
教學目標 :
1、學生學會觀察圖畫,領會作者是怎樣有條理地表達畫面上的內容。
2、通過讀課文、學課文,初步了解漁人是怎樣利用鸕鶿來捕魚的。
3、通過學生自主讀書,注意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從中體會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4、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語。
5、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字理解新詞,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2、課文第二段是本文重點段,寫漁人趕鸕鶿下水捕魚,表現出小湖動態的美。因此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爭取自己讀懂這一段,體會小湖的優美意境。
教學難點 :
1、理解湖面從平靜—躍動—平靜的過程及與鸕鶿捕魚的關系。
2、讀課文,體會第二段中所描寫的小湖的優美意境。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從課外書中了解有關介紹鸕鶿的有關知識。
2、小黑板、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簡介鸕鶿。
1、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鸕鶿,請同學們看老師寫課題。
2、齊讀課題。
3、鸕鶿是一種什么動物?長什么樣?有什么特殊本領?前幾天陳老師布置大家去課外書中尋找介紹鸕鶿的有關內容,那么誰從課外書中了解到了鸕鶿的特點呢?
好! 你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鸕鶿的特點。
二、指導自讀。
1、那么漁人是怎么用鸕鶿捕魚的呢?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讀課文。
2、檢查交流:讀了課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讀課文。
1、同學們讀得真認真,才讀了一遍課文就了解了這么多內容,下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一面讀一面想,鸕鶿捕魚和湖面的變化有什么關系?
2、檢查交流:現在你們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板書:捕魚前 湖面平靜
捕魚時 打破平靜
捕魚后 恢復平靜
3、那么課文哪些部分寫捕魚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寫捕魚時?哪些部分寫捕魚后?
四、再讀課文。
1、現在請同學們再來讀讀課文,看看你最喜歡課文的哪個部分,把這個部分多讀幾遍,努力讀得精彩些。
2、現在請同學們來讀讀你所喜歡的課文段落。
(1)第一段。
①誰也喜歡這一自然段?
②好!你來讀,其他同學邊聽邊觀察圖畫,我再請一個同學來根據課文內容帶領同學們看圖。
③還有誰也喜歡這一段?那我們這些喜歡的同學一起來讀。
④那同學們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⑤你們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⑥夕陽斜照,水平如鏡,多美的田園風光啊!讓我們通過朗讀再一次來感受這分寧靜、這分溫馨。
(2)第二段。
①老師也很喜歡這部分內容,你們同意讓老師來試著讀讀這段內容嗎?我在讀的時候,你們可以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②剛才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書上是怎么寫的?誰來讀讀。
*“一抹”是什么意思?這里有一根教鞭,我們拿來當竹篙,把這講臺的一側當作船舷。誰來學課文里漁人的樣子,讓鸕鶿下水。
漁人這個動作怎么樣?(輕而快)
這輕快熟練的一弄,就叫——“一抹”。
④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
(板書:抓 甩擠)
⑤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就不停地——……所以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板書:忙不過來)
⑥齊讀3-4自然段。
⑦總結:平靜的湖面是美的,跳躍的湖面同樣也很美,讓我們一齊讀一讀2-5自然段,體會湖面的動態美。
(3)第三段。
①捕魚前、捕魚時的情景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捕魚后湖面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6-7自然段。
②我們一起來讀。
③讀了這兩個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好!我們再一起來讀。
五、總結。
1、我們把課文連起來再讀一遍。
2、請同學們看著板書,說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六、復習生字詞語。
1、我們來復習一下今天學習的詞語。齊讀詞語。
2、指導書寫:囊
《鸕鶿》教學設計 篇4
之一
何玉
教學目標 :
1、學會5個生字,理解“一望無垠”“悠然”等詞語。
2、通過學習,理解課文,知道漁人是怎樣利用鸕鶿來捕 魚的,作者又是怎樣依照時間順序,描寫湖面平靜——不平靜——平靜的變化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內容:
課文的第一二段。理解湖面從平靜 躍動 平靜的過程及與鸕鶿捕魚的關系。
教(學)具:
課文掛圖;生字詞卡片;小黑板。
第一課時
一、啟
1.出示漁人用鸕鶿捕魚圖,激趣后教師導語 揭題,板書課題。
2.學習本課學習要求。
3.明確自學程序與方法和本課時的學習要求。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一、二、三
1.清大家參照學習目標按自學程序與方法的第一、二、三條自學。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回輔導。
三、知一
1.學生按先整體再重點觀察近處人、物的順序指出圖中畫的景物。
2.學生匯報生字掌握情況,教師加以點撥。注意“舷”字讀音、“抹”字字形和“囊”字的筆畫(22筆)。
3.學生匯報新詞理解情況,教師加以點撥。悠然:悠閑安適的樣子。粼粼:水色明凈,閃閃發光。裊裊:細和柔弱的樣子。
4.指名學生匯報交流分段及段意,教師點撥訂正。(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鸕鶿捕魚前湖面非常平靜;第二段,第25自然段,講鸕鶿捕魚的動態景觀;第三段,第6、7自然段,講老漁翁回去了,湖面恢復了平靜。)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學習第一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讀課文,邊讀邊想,在腦中浮現出一幅圖畫,再與課文中的插圖對照。②讀課文,找出哪些地方能體現湖面的“靜”,找出有關句子。②完成旁批中的問題和作業 。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一自然后述說腦中的畫面,引導其余學生評議。
2.學生補充匯報、交流。第一、二句講小湖和周圍的環境,第三、四、五句依次寫了船、漁人和鸕鶿。第一句可以看出湖面“靜”,這句也是個比喻句,用鏡子比喻湖面。浮船浮在湖面上,漁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鸕鶿立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這幾句也體現了湖面的“靜”。第五句也是個比喻句,用士兵來比喻鸕鶿。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教師指導,示范后齊讀第一段。
六、練知
完成課后習題中的第一題。
教師在聽寫后,請同桌互換訂正。
七、結
1.學生對學習方法,學習收獲作小結。
2.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習慣作小結。
3、我們計劃兩課時學完這篇課文。第一課時完成程序一、二,第二課時完成程序三、四。
第二課時
一、啟
1.復習導人:上節課我們整體理解了課文,并且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知道了捕魚前湖面上很平靜,那么后來湖面上發生了什么變化呢?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
2.明確本課時的任務,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三段,完成課后習題二、三。
二、讀練一——自學程序與方法四(學習第二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邊讀邊想,在腦中浮現畫出幾幅圖畫。②這時湖面上發生了什么變化?③完成旁批中的問題。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視輔導。
三、知一
1.讀第2、3自然段后述說腦中出現的畫面。
這兩個自然段講漁人趕鸕鶿下水和鸕鶿捕魚的情景。這兩個自然段中寫漁人動作的詞有:抹(教師點撥“抹”字用法及好處)、抓、擠、甩,寫鸕鶿動作的詞有撲、鉆、跳,寫湖面動態的詞有:蕩起、跳躍;表示時間的詞語:夕陽,過了一會兒,教師點撥: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恰當,使畫面變得生動、栩栩如生。同學們以后在作文時要學會準確恰當使用動詞。
2.學生讀第4自然段后述說腦中的一幅畫面。
教師點撥:這一句話寫出了捕魚最繁忙時的景象,鸕鶿不斷地撲著翅膀跳上漁船;漁人不斷地把鸕鶿吞進喉囊的魚擠出來,又把它甩進水里,忙得不可開交。這時的湖面是動蕩的,不平靜的。
3.學生讀第5自然段后述說腦中畫面。
述說:漁人停止捕魚后給鸕鶿喂魚吃,這過程中寫漁人動作的詞有:揀、拋;寫鸕鶿動作的有:張開、接住、吞;表示時間變化的詞是“岸上炊煙四起”,說明家家戶戶都在做晚飯了。
4.有感情地朗讀,教師作示范和指導。
四、讀練二——自學程序與方法四(學習第三段)
1.教師提示學法:①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的方法讀課文,②這時候,湖面又發生了什么變化?③完成旁批中的問題。
2.學生讀想劃批說寫,教師巡回輔導。
五、知二
1。學生讀第三段,述說腦中的畫面。
2.學生述說理解內容情況。湖面上在捕魚前是平靜的,捕魚時就不平靜了,漁人歸去,湖面又恢復了平靜。“水痕”的意思是漁船劃過湖面留下的痕跡,湖面這時候沒有一點波紋,平靜得像一面鏡子,所以小漁船劃過的痕跡才會如此清晰。
教師點撥:
作者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動靜交織的湖面圖,陶冶了我們愛美的情趣,這是因為觀察仔細,認真積累的結果。我們要學習作者的這種積累材料的方法。
六、練知
學生獨立完成課后習題二、三題,教師巡回輔導。
第二題:對照課本自檢。(參考答案,括號依次為:站,拿,抹,撲,鉆,失,蕩,跳,躍。)
第三題:指名背誦。教師小結背誦方法。
七、結
1.學生述說所得,教師予以肯定。
2.教師指明學生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板書設計
捕魚前 靜
9 鸕鶿 捕魚時 動 美
捕魚后 靜
《鸕鶿》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5個新詞語的意思,用不著“像……似的”“恢復”造句。
3、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4、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感受水鄉的美麗景色。
2、借助重點詞語背誦課文第一節。
三、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字詞,初讀課文,學習課文第一段,體會水鄉的美麗,借重點詞語背誦這一節。
一、揭題。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還想知道什么?
板書:樣子?
干什么用的?
二、學生預習課文。
1、自學生字、新詞。
2、讀通課文,思考以上兩個問題。
三、檢查交流。
1、重點字形:裊囊抹
2、課文主要寫什么?
四、學習第一段。
1、一個怎樣的小湖?(板書:湖面綠油油平)
為什么能比喻成“一面鏡子”?
2、這面大鏡子中能映出些什么來?
(板書:垂柳
稻田 一望無垠
小漁船 又窄又長浮
漁人 坐悠然吸
鸕鶿 站好像列隊的士兵
3、看板書,復述圖意。
4、借助板書的重點詞練背課文第一段。
5、這一節寫什么?
五、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抓住“一抹”“恢復”,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教學準備:課件一:捕魚圖
課件二:捕魚后湖面平靜圖。
教學過程:
一、背誦引入
同學們,今天繼續學習21課--《鸕鶿》,我們先把課文那面鏡子中的美麗景色介紹給大家,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背誦課文第一段,注意要背得又美又靜。
二、辨析“一抹”
1、列隊的士兵在等待怎樣的命令?(板書: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你能把“抹”的動作做出來嗎?
3、漁人發布命令還可以用哪些方式?“抹”還可以換成哪些詞?
4、課文為什么要用一抹?體會“一抹”你覺得它好在哪里?
交流:--漁人愛惜鸕鶿:
——似在鼓勵鸕鶿:
——鸕鶿訓練有素:
——漁人享受寧靜;
三、研讀入境。
1、同學們對聯這一抹的體會真是精彩,但好戲肯定還在后頭,你想漁人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請你邊讀課文2-4自然段邊找出來。
2、交流:(課件:捕魚圖)
(1)抹出也“波紋粼粼和浪花跳躍”--你是從課文哪兒讀懂的?(生個別讀句子)
——你讀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了怎樣的景色或是有怎樣的感受?
——是啊,夕陽之下,波光粼粼、浪花跳躍,多美啊!你能把這種美景讀出來嗎?--指導朗讀。
(2)抹出了“魚”--你又是從哪兒讀懂的?--就只一條?--你又是從哪兒讀懂的?(“不斷”--不僅不只一條,而是越來越多)
——這一景象你又能來讀一讀嗎?
(3)抹出了“漁人的忙碌”--對啊,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這句又該怎么讀?
3、同學們真會讀書,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想一想:這一抹還會抹出什么來?
4、說得好,漁人這一抹不簡單哪,而我們同學們更不簡單,如此豐富地體會到了漁人捕魚的忙碌矣喜悅,現在我們就一起快樂地把2-4自然段讀一讀,享受一下漁人捕魚的樂趣。
四、回歸平靜。
1、(上接學生朗讀)"岸上炊煙四起--(生個別接讀5--7自然段)
2、大家聽了又有什么感受?
3、是哪,鸕鶿又整齊地站在船舷上,漁人劃著小船回去了,湖面上又恢復了平靜(課件:捕魚后湖面平靜圖),唉,這里為什么要用上恢復?(湖面原來是平靜的,現在又像原來一樣平靜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復。)
4、你能把這種靜下來的感覺讀出來嗎?(生個別讀后齊讀)。
5、小結:這一節課我們抓住“一抹”一詞,研讀了課文,一起享受了一下漁人捕魚的樂趣,并讀懂了從鸕鶿的等待命令到下水捕魚再到列隊回去,使美麗的湖面由平靜到不平靜又恢復平靜,而且這種動和靜的景象都充滿了美的情趣。(師邊小結邊整理板書)
五、質疑問難。
《鸕鶿》教學設計 篇6
之四
佚名
教學要求:
1、按照課文描繪的氣氛,用正確的語氣語調讀出描寫湖面平靜、不平靜的句子和鸕鶿列隊、捉魚、接食的句子。背誦課文第一節。
2、能劃出描寫鸕鶿動作、神態,漁人動作、神態,湖面情況的詞句,理解、體會湖面情況與鸕鶿捕魚的聯系。
3、能讀、寫、默本課11個生字和課后練習中的13個詞語。用“無數”、“恢復”造句。
4、了解鸕鶿的外形及生活習性。培養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優美的語言文字進行再造想象的能力。由此體會江南水鄉人們無憂無慮、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上海。
教學重點:
按課文描繪的氣氛,用正確的語氣語調讀出描寫湖面平靜。不平靜的句子和鸕鶿列隊、捉魚、接食的句子。
教學難點 :
感受大自然的寧靜、美好。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出示課題,齊讀。
2、師介紹鸕鶿,看插圖。
鸕鶿是一種水鳥,羽毛灰黑色,有綠色光澤,嘴扁而長,上嘴的尖端有鉤。能游泳,善于捕魚,喉下的皮膚擴大成囊狀,捕到的魚就放在喉囊內。這種鳥也叫魚鷹,我國南方地區飼養它來幫助捕魚。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出示——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合適的節奏等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二、學生分小組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要求:
1、自學生字新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課文,給課文標上小節號。
3、課文主要寫了鸕鶿什么?湖面的氣氛有什么變化?按這個變化試給課文分段。
三、檢查自學
1、指名分節讀課文。
(1)課文主要寫了鸕鶿的什么?
板書:準備 捕魚 結束
(2)湖面的氣氛有什么變化。
板書:平靜熱鬧平靜
(3)按這個變化如何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第l節);第二段(第2~4節);第三段(第5~7節)
2、讀課文,用找出描寫湖面情況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
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清亮亮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
湖面上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天色漸漸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復了平靜。
指名分別朗讀。
師:他們讀得很好,讀出了湖面從平靜到不平靜又恢復到平靜的過程。那么湖面的變化和漁人指揮鸕鶿捕魚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段。
四、學習第一段
(一)邊看插圖,邊聽同學朗讀。
體會一下這時的湖面是怎樣一種景象。
1、聽了同學的朗讀后,你們這時的湖面是怎樣一種景象?
板書:夕陽圖(平靜)
2、課文第一段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夕陽西下、鸕鶿等候捕魚的寧靜而又美麗的畫面,并且通過一些詞句把它表現出來了。下面我們通過反復朗讀、自學,把表現美景的詞句用小圈找出來,用直線劃出描寫鸕鶿動作神態的句子,用曲線劃出描寫漁人動作神態的句子,然后集體來欣賞這些優美詞語。
3、分小組學習。
(二)賞析詞句
1、逐一出示詞句進行賞析
①湖面:綠油油一面鏡子
出示小黑板: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
你為什么認為這句句子寫出了畫面的美麗?
(把平靜的湖面比作一面鏡子。因為沒有風,湖面上沒有一絲波紋,平靜、清澈、透明。所以可以把它比作鏡子。)
師:我們一起把這句優美的句子朗讀一遍。
②垂柳、稻田:一望無邊
③小船:浮
(這個詞用得好在哪里?)
因為小船沒有劃動,所以更顯出湖面風平浪靜,氣氛寂靜,齊讀這句話。
④漁人:悠然
(先說說“悠然”是什么意思?再說理由)
悠然——悠閑的樣子。
因為漁人在吸煙,沒有劃動漁船,所以湖面上很平靜。漁人坐在船上安祥地、自在地抽著煙斗,望著那平靜的湖面,他顯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一切顯得是那么安靜啊。齊讀這句話。
⑤鸕鶿:列隊的士兵等待
出示小黑板:鸕鶿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列隊的士兵——很威武,神氣,整齊,訓練有素
(“等待”與湖面的平靜有什么關系?)
鸕鶿整齊地站在船舷上,并沒有下水去捕魚,所以湖面依然很平靜。齊讀這句話。
2、指導朗讀第一段。
現在我們一起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那種寧靜,閑適的氣氛,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先由老師引讀,再齊讀。
3、根據板書提示背誦第一段。
4、小結。
這一段作者按照由遠到近,由景到人的順序描繪了夕陽、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漁人在悠閑地吸煙,鸕鶿在等待命令這樣一幅優美寧靜的夕陽圖。
四、布置作業
1、抄詞;
2、熟讀課文并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過渡導入
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段,通過對有關詞句的賞析,體會了夕陽圖的美景,出示板書:夕陽圖
這節課我們要來欣賞第二幅畫面:出示:捕魚圖
二、學習第二段,賞析詞句
隨著漁人的竹篙在船舷上輕輕“一抹”,平靜的湖面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指名讀第二段,請你用一個詞概括一下這時的湖面情況。
交流板書:熱鬧
作者又是通過哪些詞句來表現湖面熱鬧的景象呢?
(一)分小組自學第二段,用直線劃出鸕鶿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用曲線劃出漁人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用小圈找出有關詞語。
(二)交流
1、交流句子
老師讀描寫湖面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鸕鶿的句子,女生讀描寫漁人的句子。
2、交流詞語
①第2節
學生各抒己見
(1)出示句子:
湖面上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指名讀)“蕩起”和“跳躍”用得好嗎?好在哪里?
(寫出了波紋蕩開的樣子,也描寫出了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一朵朵跳躍的樣子。)齊讀。
(2)湖面怎么會產生這種變化的?
因為漁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才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請一個學生做做“一抹”這個動作。全班做。
師:“一抹”,就是竹篙在船舷上一擦而過。
指名讀第二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有順序地描寫的。
引讀:師:因為漁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
生:所以湖面……
②第3節
過渡:隨著鸕鶿在水中捕魚,湖面上就更熱鬧了。現在我們來默讀第5節,著看漁人是怎樣指揮的鸕鶿捕魚的?用了哪些詞語。
(1)師: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做一個選詞填空的練習。
出示小黑板:
伸出 打著 跳上 拍著 鉆出 蹦上
扔 壓 抓 甩 掐 擠
一只鸕鶿(鉆出)水面,(拍著)翅膀(跳上)漁船,喉囊鼓鼓的,漁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進它喉囊的魚(擠)了出來,又把它(甩)進水里。
指名分別讀兩行詞語并交流:
為什么先用“鉆”,后用“跳”?
為什么用“抓”,不用“掐”?
為什么用“擠”,不用“壓”?
為什么用“甩”,不用“扔”?
(2)齊讀,邊讀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師: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寫出了鸕鶿捕魚的動態,歡快活潑;也寫出了漁人從鸕鶿喉囊里取魚時的利索勁兒。湖面上鸕鶿在跳躍,漁人在忙碌,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快忙不過來了。
(3)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下這熱鬧的場面,要用跳躍、輕松、歡快的語調朗讀,同時體會一下這些動詞的準確性。
(4)齊讀第二段,注意讀出那種歡快熱鬧的氣氛。
二、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此時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歸來圖:(平靜)
湖面上開始安靜下來了,直至最后湖面上又恢復了先前的平靜。
2、默讀第三殷,你從哪些詞句中知道湖面開始恢復平靜了?
(1)“岸上炊煙四起,裊裊地升上天空。”
說明人們都燒晚飯了,時間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靜過渡。
齊讀。
(2)“漁人不再趕鸕鶿下水了,讓它們停在船舷上。”
這時再也聽不到水鳥下水時發出的響聲,湖面上不會有波紋,浪花也不再跳躍了。齊讀。
(3)漁人一條條拋小魚喂鸕鶿。
漁人喂鸕鶿時動作輕、慢。鸕鶿把大魚留給人們,自己吃的都是小魚,而且吃得美滋滋的,這使我們想起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東西。齊讀。
(4)“漁人蕩起槳……”
湖面是平靜的。齊讀。
(5)“天色……恢復了平靜”
“恢復”是什么意思,這里為什么要用“恢復”,它在這里起了什么作用?
恢復——變成原來的樣子。
這一詞用得很貼切,點明了湖面原先也是平靜的,課文的結尾與開頭前后呼應。
齊讀。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聲音稍輕些,速度稍慢些。
三、總結全文
1、本文通過描繪了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經過,向我們展示了“夕陽圖”、“捕魚圖”,“歸來圖”三幅畫面,表現了江南水鄉人們無憂無慮、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從而使我們每個小朋友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上海。
2、我們通過本課的朗讀訓練,學會了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合適的節奏等由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四、完成習題
1、指導造句
出示:
恢復:
(1)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我恢復了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座古建筑恢復了原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復__________________。
無數:
先把“無數”擴成詞組,如:無數彩燈,無數鮮花,無數星星,無數海鳥,無數革命者等,然后再把詞組擴成句子。
2、完成填表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外閱讀。
板書設計 :
鸕鶿
準備 捕魚 結束
平靜 熱鬧 平靜
夕陽圖:(平靜)
湖面: 綠油油 一面鏡子
垂柳、稻田: 一望無際
小船: 浮
漁人: 悠然
鸕鶿: 列隊的士兵 等待
捕魚圖:(熱鬧)
歸來圖:(平靜)
《鸕鶿》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熱鬧情景,感受環境的優美和生活的情趣。
2、能按要求默讀課文,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表格,了解漁人、鸕鶿、湖面這三者的聯系。
3、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熱鬧情景,感受環境的優美和生活的情趣。
教學難點:
了解漁人、鸕鶿、湖面這三者的聯系。
教學準備:
課件
課型:
新授課
課前預習:
1、初讀課文,了解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情景。
2、理解詞語:悠然、裊裊、一望無垠、波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課件出示以前課文中出現的動物,導入今天要認識的動物——“鸕鶿”
出示圖片,板書課題,指名描述它的樣子。
師:提問“關于鸕鶿,你還想知道什么?”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漁人指揮鸕鶿捉魚的過程。
出示學習目標:
1、了解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熱鬧情景,感受環境的優美和生活的情趣。
2、了解漁人、鸕鶿、湖面這三者的聯系。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場景?
小結:課文主要寫在美麗的環境里,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場面,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漁人怎樣指揮鸕鶿捕魚的。
三、精讀課文。
1、課件出示自學指導:
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2、小組合作交流自學情況,再全班交流,師適當指導。
捕魚前(1)捕魚前漁人、鸕鶿、湖面各是怎樣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思考:
這一場景寫了幾種事物?你喜歡哪個,為什么?把它讀給你組內的伙伴聽。
(提示:可抓住某些重點詞語理解)
(指導后對照課件有感情地配樂朗讀,)
捕魚中
你從鸕鶿捕魚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什么?(提示:注意動詞,先劃出來再體會)
漁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鸕鶿就都撲著翅膀鉆進水里去了。
結合“一抹”體會漁人動作的干脆利落和鸕鶿捕魚動作的敏捷熟練及配合的默契。
1、辨析“一抹”,體會內涵。
(1)這些列隊的士兵在等待一個怎樣的命令?這個命令是怎樣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還可以換成哪些詞?
(3)課文為什么要用“一抹”?你覺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組合作研究。
(5)交流
2、研讀“一抹”,領略捕魚樂。
(1)同學們對“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師相信好戲還在后頭,你想漁人這“輕輕一抹”,會抹出些什么?你有什么體會?請同學們讀課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討論研究。
(2)交流研讀成果:
(3)真了不起,同學們對漁人這“輕輕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豐富地體會到漁人捕魚的忙碌和喜悅。讓我們也一起來享受這種快樂,請男生一起讀2至5自然段。
課件欣賞,鸕鶿捕魚的景象
捕魚后
1“岸上炊煙四起,裊裊地升上天空。漁人不再趕鸕鶿下水捕魚了……”,這時湖面又(生接:漸漸恢復了平靜)。
2.是啊,湖面又恢復了平靜。(教師出示課件:捕魚后湖面平靜圖。)
3.為什么要用“恢復”?對,湖面原來是平靜的,現在又像原來那樣平靜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復”。
4.但請再研究一下,這時的靜與原先的靜是不是一樣?
5.你能把這種忙碌之后的洋溢著幸福的靜的感覺讀出來嗎?
小結(結合課件):捕魚前湖面是平靜的,漁人準備捕魚,鸕鶿待命;漁人指揮鸕鶿捕魚,打破了湖面的平靜;漁人帶著鸕鶿劃著小船回家了,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漁人、鸕鶿、湖面這三者的聯系)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你喜歡什么動物?你們之間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寫一寫,相信你會給老師帶來驚喜!
板書設計:
3、鸕鶿
捕魚前 靜
捕魚中 動
捕魚后 靜
《鸕鶿》教學設計 篇8
之七
佚名
教學目標 :
1.能借助重點詞句背誦第1自然段。
2 能說出課文第1自然段寫了哪些事物,并說出描寫這些事物的重點詞句。
3.學會課文中的14個生字,理解16個詞語的意思,能用“像……似的”、“恢復”各寫一句話。
4 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難點 :說出課文第1自然段寫了哪些事物,“悠悠、柔光、炊煙”等詞語的理解。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初步理解含有生字的詞語的意思。
2.能按提綱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過程
1.揭題,看圖認識鸕鶿。
鸕鶿是一種水鳥,善于捕魚。它的喉下的皮膚能擴大成囊狀,把捕得的魚放在囊內。課文就是寫鸕鶿捕魚的經過。
2.聽課文錄音,聽準生字的讀音,劃出新詞。
3.學生自學生字,檢查正音,正確書寫。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垠,yín炊chuī,柔。rón
注童以下字的書寫:
喉——右邊不要多一豎。
囊——書寫筆順,共22面。
4,學習生字詞。
夕陽:將要落山的太陽。
一望無垠:一跟望不到邊。堰:邊界;邊際。
船舷:船兩側的邊。
抹:輕輕地擦。
柔光:柔和的光線。課文指夕陽在湖面上的反光。“柔”的反義詞是“剛”。
喉:咽喉,喉嚨。
炊煙:燒火做飯時冒出的煙。
裊裊地:動作直觀。
揀:動作直觀。
拋:動作直觀。
痕:痕跡。波痕,指波浪的痕跡。
恢復:變成原來的樣子。
5 自由讀課文,按提綱把課文分成3部分:(1)鸕鶿等待漁人捕魚的命令;<2)漁人指揮鸕鶿捕魚;(3)漁人給鸕鶿喂魚后,劃著小船回去了。指導學生用“//”在書上做記號。
6.齊讀課文。
7.作業 :(作業 本)第1、3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找出第1自然段的重點詞句,能復述第1自然段。
2.感情朗讀第l、2自然段。
(二)教學過程
1.復習生字詞。
2.學習第1自然段。
(1)用“——”劃出這一段寫了哪些事物。
(2)用”——”劃出描寫這些事物的重點詞句。
3.學生交流,教師總結并板書。
(1)著重解釋幾個比較難的生詞。“一望無垠”形容一大片的稻田;“悠悠”寫出了漁人悠閑舒適的神情。
(2)學生討論后,教師板書填表。
事物描寫事物的重點詞句
夕陽湖面岸邊稻田漁人鸕鶿照在小湖上平靜得像一面鏡子有垂柳一望無垠船尾悠然像士兵等待命令
4.學生再讀課文,看板書和掛圖試背課文第1自然段。
5.學習第2自然段。
學生自由朗讀后,教師作簡略點撥。
(1)讀準這一自然段中的幾個動詞。
(2)說一說“一抹”是什么意思?這里為什么要用一“抹”?
(“一抹”是說漁人拿竹篙向船舷上輕輕一擦。說明漁人的動作十分輕巧,而鸕鶿則訓練有素,“一抹”便成了命令鸕鵲下水捕魚的信號。)
{3)這一自然段寫了什么事物?與第1自然段相比.都有什么變化?(先讓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板書。)
事物第1自然段——靜第2自然段——動
漁人坐在船尾吸著煙站起來一抹
鸕鵲站在船舷等待命令鉆進水里
湖面平靜得像一面鏡子蕩起波紋
6.作業 。
(1)朗讀第1、2自然段,利用板書背誦第1自然段。
(2)完成(作業 本)第4題。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背誦第1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漁民的樂趣。
(二)教學過程
1.讀生字卡片,完成(作業 本)第2題。
2.默讀3、4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逐題討論。
(1)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什么?(寫鸕鶿和漁人怎樣捕魚。)
(2)從什么地方看出漁人捕魚動作十分熱練? (一把抓住,擠出,甩進。)
(3)從什么地方看出鸕鶿訓練有素?(鸕鶿不斷地跳上船。)
3 學習課文第5至?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第5自然段寫漁人給鸕鶿喂食前,為什么要寫“炊煙”?(說明時間已近傍晚,漁人該收工了。)
②“波痕”是什么意思?課文為什么要用“波痕”這個詞語?(漁船漸漸地遠去,在湖面上激起的波紋越來越小,只剩下一些隱隱約約的痕跡,所以用“波痕”。)
①找出全篇課文中四次寫到期面的句子,想一想為什么最后一句話要用“恢復”這個詞語。
課文中的四句話是:
綠油油的湖面像一面鏡子。
湖面上苗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紋……
湖面上留下一條波痕。
湖面上又恢復了平靜。
從中可以看出,湖面原來是平靜的,后來由于鸕鶿捕魚,使湖面不平靜,捕魚結束后,湖面又變得平靜,所以用“恢復”一詞。
4.把3至7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注意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的停頓。完成(作業 本)第5題。
5.朗讀全文,試背第1自然段。
6.指名背誦第1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讀2至4自然段。
7.作業 :完成(作業 本)第4、6題。當堂反饋,糾正錯誤。選做第7題。
《鸕鶿》教學設計 篇9
之六
佚名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理解5個新詞語的意思,用不著“像……似的”“恢復”造句。
3、抓住重點詞語,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
4、正確流利地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感受水鄉的美麗景色。
2、借助重點詞語背誦課文第一節。
三、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字詞,初讀課文,學習課文第一段,體會水鄉的美麗,借重點詞語背誦這一節。
一、揭題。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還想知道什么?
板書:樣子?
干什么用的?
二、學生預習課文。
1、自學生字、新詞。
2、讀通課文,思考以上兩個問題。
三、檢查交流。
1、重點字形:裊囊抹
2、課文主要寫什么?
四、學習第一段。
1、一個怎樣的小湖?(板書:湖面綠油油平)
為什么能比喻成“一面鏡子”?
2、這面大鏡子中能映出些什么來?
(板書:垂柳
稻田 一望無垠
小漁船 又窄又長浮
漁人 坐悠然吸
鸕鶿 站好像列隊的士兵
3、看板書,復述圖意。
4、借助板書的重點詞練背課文第一段。
5、這一節寫什么?
五、作業 。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抓住“一抹”“恢復”,理解重點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水鄉的優美景色和漁民捕魚的樂趣。
教學準備:課件一:捕魚圖
課件二:捕魚后湖面平靜圖。
教學過程 :
一、背誦引入
同學們,今天繼續學習21課--《鸕鶿》,我們先把課文那面鏡子中的美麗景色介紹給大家,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背誦課文第一段,注意要背得又美又靜。
二、辨析“一抹”
1、列隊的士兵在等待怎樣的命令?(板書: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你能把“抹”的動作做出來嗎?
3、漁人發布命令還可以用哪些方式?“抹”還可以換成哪些詞?
4、課文為什么要用一抹?體會“一抹”你覺得它好在哪里?
交流:--漁人愛惜鸕鶿:
——似在鼓勵鸕鶿:
——鸕鶿訓練有素:
——漁人享受寧靜;
三、研讀入境。
1、同學們對聯這一抹的體會真是精彩,但好戲肯定還在后頭,你想漁人這輕輕一抹,抹出了什么?請你邊讀課文2-4自然段邊找出來。
2、交流:(課件:捕魚圖)
(1)抹出也“波紋粼粼和浪花跳躍”--你是從課文哪兒讀懂的?(生個別讀句子)
——你讀這句話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了怎樣的景色或是有怎樣的感受?
——是啊,夕陽之下,波光粼粼、浪花跳躍,多美啊!你能把這種美景讀出來嗎?--指導朗讀。
(2)抹出了“魚”--你又是從哪兒讀懂的?--就只一條?--你又是從哪兒讀懂的?(“不斷”--不僅不只一條,而是越來越多)
——這一景象你又能來讀一讀嗎?
(3)抹出了“漁人的忙碌”--對啊,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這句又該怎么讀?
3、同學們真會讀書,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想一想:這一抹還會抹出什么來?
4、說得好,漁人這一抹不簡單哪,而我們同學們更不簡單,如此豐富地體會到了漁人捕魚的忙碌矣喜悅,現在我們就一起快樂地把2-4自然段讀一讀,享受一下漁人捕魚的樂趣。
四、回歸平靜。
1、(上接學生朗讀)"岸上炊煙四起--(生個別接讀5--7自然段)
2、大家聽了又有什么感受?
3、是哪,鸕鶿又整齊地站在船舷上,漁人劃著小船回去了,湖面上又恢復了平靜(課件:捕魚后湖面平靜圖),唉,這里為什么要用上恢復?(湖面原來是平靜的,現在又像原來一樣平靜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復。)
4、你能把這種靜下來的感覺讀出來嗎?(生個別讀后齊讀)。
5、小結:這一節課我們抓住“一抹”一詞,研讀了課文,一起享受了一下漁人捕魚的樂趣,并讀懂了從鸕鶿的等待命令到下水捕魚再到列隊回去,使美麗的湖面由平靜到不平靜又恢復平靜,而且這種動和靜的景象都充滿了美的情趣。(師邊小結邊整理板書)
五、質疑問難。
《鸕鶿》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按照課文描繪的氣氛,用正確的語氣語調讀出描寫湖面平靜、不平靜的句子和鸕鶿列隊、捉魚、接食的句子。背誦課文第一節。
2、能劃出描寫鸕鶿動作、神態,漁人動作、神態,湖面情況的詞句,理解、體會湖面情況與鸕鶿捕魚的聯系。
3、能讀、寫、默本課11個生字和課后練習中的13個詞語。用“無數”、“恢復”造句。
4、了解鸕鶿的外形及生活習性。培養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優美的語言文字進行再造想象的能力。由此體會江南水鄉人們無憂無慮、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上海。
教學重點:
按課文描繪的氣氛,用正確的語氣語調讀出描寫湖面平靜。不平靜的句子和鸕鶿列隊、捉魚、接食的句子。
教學難點:
感受大自然的寧靜、美好。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出示課題,齊讀。
2、師介紹鸕鶿,看插圖。
鸕鶿是一種水鳥,羽毛灰黑色,有綠色光澤,嘴扁而長,上嘴的尖端有鉤。能游泳,善于捕魚,喉下的皮膚擴大成囊狀,捕到的魚就放在喉囊內。這種鳥也叫魚鷹,我國南方地區飼養它來幫助捕魚。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出示——有感情地朗讀
我們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合適的節奏等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二、學生分小組自學課文
出示自學要求:
1、自學生字新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課文,給課文標上小節號。
3、課文主要寫了鸕鶿什么?湖面的氣氛有什么變化?按這個變化試給課文分段。
三、檢查自學
1、指名分節讀課文。
(1)課文主要寫了鸕鶿的什么?
板書:準備 捕魚 結束
(2)湖面的氣氛有什么變化。
板書:平靜熱鬧平靜
(3)按這個變化如何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第l節);第二段(第2~4節);第三段(第5~7節)
2、讀課文,用找出描寫湖面情況的句子。
出示小黑板:
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清亮亮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
湖面上蕩起一圈圈粼粼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天色漸漸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復了平靜。
指名分別朗讀。
師:他們讀得很好,讀出了湖面從平靜到不平靜又恢復到平靜的過程。那么湖面的變化和漁人指揮鸕鶿捕魚有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段。
四、學習第一段
(一)邊看插圖,邊聽同學朗讀。
體會一下這時的湖面是怎樣一種景象。
1、聽了同學的朗讀后,你們這時的湖面是怎樣一種景象?
板書:夕陽圖(平靜)
2、課文第一段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夕陽西下、鸕鶿等候捕魚的寧靜而又美麗的畫面,并且通過一些詞句把它表現出來了。下面我們通過反復朗讀、自學,把表現美景的詞句用小圈找出來,用直線劃出描寫鸕鶿動作神態的句子,用曲線劃出描寫漁人動作神態的句子,然后集體來欣賞這些優美詞語。
3、分小組學習。
(二)賞析詞句
1、逐一出示詞句進行賞析
①湖面:綠油油一面鏡子
出示小黑板: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綠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
你為什么認為這句句子寫出了畫面的美麗?
(把平靜的湖面比作一面鏡子。因為沒有風,湖面上沒有一絲波紋,平靜、清澈、透明。所以可以把它比作鏡子。)
師:我們一起把這句優美的句子朗讀一遍。
②垂柳、稻田:一望無邊
③小船:浮
(這個詞用得好在哪里?)
因為小船沒有劃動,所以更顯出湖面風平浪靜,氣氛寂靜,齊讀這句話。
④漁人:悠然
(先說說“悠然”是什么意思?再說理由)
悠然——悠閑的樣子。
因為漁人在吸煙,沒有劃動漁船,所以湖面上很平靜。漁人坐在船上安祥地、自在地抽著煙斗,望著那平靜的湖面,他顯然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陶醉。一切顯得是那么安靜啊。齊讀這句話。
⑤鸕鶿:列隊的士兵等待
出示小黑板:鸕鶿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隊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列隊的士兵——很威武,神氣,整齊,訓練有素
(“等待”與湖面的平靜有什么關系?)
鸕鶿整齊地站在船舷上,并沒有下水去捕魚,所以湖面依然很平靜。齊讀這句話。
2、指導朗讀第一段。
現在我們一起朗讀這一段,要讀出那種寧靜,閑適的氣氛,速度可以稍微慢些。先由老師引讀,再齊讀。
3、根據板書提示背誦第一段。
4、小結。
這一段作者按照由遠到近,由景到人的順序描繪了夕陽、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漁人在悠閑地吸煙,鸕鶿在等待命令這樣一幅優美寧靜的夕陽圖。
四、布置作業
1、抄詞;
2、熟讀課文并背誦第一段。
第二課時
一、過渡導入
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段,通過對有關詞句的賞析,體會了夕陽圖的美景,出示板書:夕陽圖
這節課我們要來欣賞第二幅畫面:出示:捕魚圖
二、學習第二段,賞析詞句
隨著漁人的竹篙在船舷上輕輕“一抹”,平靜的湖面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指名讀第二段,請你用一個詞概括一下這時的湖面情況。
交流板書:熱鬧
作者又是通過哪些詞句來表現湖面熱鬧的景象呢?
(一)分小組自學第二段,用直線劃出鸕鶿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用曲線劃出漁人的動作神態的句子,用小圈找出有關詞語。
(二)交流
1、交流句子
老師讀描寫湖面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鸕鶿的句子,女生讀描寫漁人的句子。
2、交流詞語
①第2節
學生各抒己見
(1)出示句子:
湖面上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指名讀)“蕩起”和“跳躍”用得好嗎?好在哪里?
(寫出了波紋蕩開的樣子,也描寫出了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一朵朵跳躍的樣子。)齊讀。
(2)湖面怎么會產生這種變化的?
因為漁人拿竹篙在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才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請一個學生做做“一抹”這個動作。全班做。
師:“一抹”,就是竹篙在船舷上一擦而過。
指名讀第二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有順序地描寫的。
引讀:師:因為漁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這些水鳥都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
生:所以湖面……
②第3節
過渡:隨著鸕鶿在水中捕魚,湖面上就更熱鬧了。現在我們來默讀第5節,著看漁人是怎樣指揮的鸕鶿捕魚的?用了哪些詞語。
(1)師:請大家把書合上,我們來做一個選詞填空的練習。
出示小黑板:
伸出 打著 跳上 拍著 鉆出 蹦上
扔 壓 抓 甩 掐 擠
一只鸕鶿(鉆出)水面,(拍著)翅膀(跳上)漁船,喉囊鼓鼓的,漁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進它喉囊的魚(擠)了出來,又把它(甩)進水里。
指名分別讀兩行詞語并交流:
為什么先用“鉆”,后用“跳”?
為什么用“抓”,不用“掐”?
為什么用“擠”,不用“壓”?
為什么用“甩”,不用“扔”?
(2)齊讀,邊讀邊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師:這些動詞用得非常準確,寫出了鸕鶿捕魚的動態,歡快活潑;也寫出了漁人從鸕鶿喉囊里取魚時的利索勁兒。湖面上鸕鶿在跳躍,漁人在忙碌,充滿了歡樂的氣氛。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快忙不過來了。
(3)下面我們再來欣賞一下這熱鬧的場面,要用跳躍、輕松、歡快的語調朗讀,同時體會一下這些動詞的準確性。
(4)齊讀第二段,注意讀出那種歡快熱鬧的氣氛。
二、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此時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歸來圖:(平靜)
湖面上開始安靜下來了,直至最后湖面上又恢復了先前的平靜。
2、默讀第三殷,你從哪些詞句中知道湖面開始恢復平靜了?
(1)“岸上炊煙四起,裊裊地升上天空。”
說明人們都燒晚飯了,時間已近傍晚,湖面又向平靜過渡。
齊讀。
(2)“漁人不再趕鸕鶿下水了,讓它們停在船舷上。”
這時再也聽不到水鳥下水時發出的響聲,湖面上不會有波紋,浪花也不再跳躍了。齊讀。
(3)漁人一條條拋小魚喂鸕鶿。
漁人喂鸕鶿時動作輕、慢。鸕鶿把大魚留給人們,自己吃的都是小魚,而且吃得美滋滋的,這使我們想起生活中許多美好的東西。齊讀。
(4)“漁人蕩起槳……”
湖面是平靜的。齊讀。
(5)“天色……恢復了平靜”
“恢復”是什么意思,這里為什么要用“恢復”,它在這里起了什么作用?
恢復——變成原來的樣子。
這一詞用得很貼切,點明了湖面原先也是平靜的,課文的結尾與開頭前后呼應。
齊讀。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聲音稍輕些,速度稍慢些。
三、總結全文
1、本文通過描繪了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經過,向我們展示了“夕陽圖”、“捕魚圖”,“歸來圖”三幅畫面,表現了江南水鄉人們無憂無慮、悠悠自得的美好生活情趣,從而使我們每個小朋友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上海。
2、我們通過本課的朗讀訓練,學會了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合適的節奏等由有感情地進行朗讀。
四、完成習題
1、指導造句
出示:
恢復:
(1)經過醫生的精心治療,我恢復了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座古建筑恢復了原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復__________________。
無數:
先把“無數”擴成詞組,如:無數彩燈,無數鮮花,無數星星,無數海鳥,無數革命者等,然后再把詞組擴成句子。
2、完成填表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外閱讀。
板書設計:
鸕鶿
準備 捕魚 結束
平靜 熱鬧 平靜
夕陽圖:(平靜)
湖面: 綠油油 一面鏡子
垂柳、稻田: 一望無際
小船: 浮
漁人: 悠然
鸕鶿: 列隊的士兵 等待
捕魚圖:(熱鬧)
歸來圖:(平靜)
《鸕鶿》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的
1、采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學習作者按一定的順序仔細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2、觀賞漁人利用鸕鶿捕魚的情景,從中受到愛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抓住特點用詞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
二、重點、難點
采用電教手段幫助學生學習作者仔細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學習作者抓住特點用詞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準備:
教學錄相帶《鸕鶿》、幻燈圖片3框、幻燈文字片4框。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看看作者怎樣抓住特點,具體地描寫漁人利用鸕鶿捕魚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變化。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捕魚前湖面平靜)
投影插圖:仔細觀察鸕鶿捕魚前,湖面平靜的畫面。欣賞捕魚前漁人、鸕鶿的樣子,欣賞湖面寧靜的景色。
1、課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寫這幅圖的內容,請一位同學朗讀,其余同學用筆畫下描寫漁人、鸕鶿、湖面的句子。
2、課文怎樣描寫湖面的?說一說為什么把湖面比作鏡子?(沒有風,湖面平靜能倒映出漁人、鸕鶿的影子來。)板書:平靜
3、課文怎樣描寫漁人的神態?“悠然”是什么意思?板書:悠然
4、課文中怎樣描寫鸕鶿的?為什么把鸕鶿比作士兵?這樣比喻有什么好處?(形象、生動)板書:等待
指導學生小結第一段:作者按照由遠到近的順序,寫了夕陽下湖面環境優美,漁人悠閑、鸕鶿靜立.。這樣一幅寧靜的畫面,給人一種靜態的美。
(三)學習課文第二段(捕魚時湖面失去了平靜)
鸕鶿捕魚前湖面是平靜的,那么鸕鶿捕魚時湖面有了什么變化?播放錄像。錄像中再現鸕鶿捕魚,打破了湖面的平靜這一情景。
提示:仔細觀察漁人怎樣趕鸕鶿下水?鸕鶿怎樣捕魚?漁人怎樣忙碌?(利用錄相機的定格功能,使學生看清漁人趕鸕鶿下水“一抹”的動作和把鸕鶿喉囊里的魚“擠”出來的動作)板書:失去平靜
1、湖面為什么會失去平靜?請同學從課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說明漁人與鸕鶿的關系:漁人一動,鸕鶿就動。這一句與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個句子相呼應?
2、失去平靜的湖面是什么樣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說說用什么修辭手法?從哪一個詞看出。這樣寫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紋”是什么樣的?比較:跳躍━━━翻滾
3、讀課文,圈出表示漁人和鸕鶿動作的詞。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換成別的詞行嗎?
投影出示字幕:學生進行動詞比較,教師點撥。
漁人只要站起來,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掃),鸕鶿就都撲著翅膀鉆進水里去了。
漁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進喉囊的魚擠(拿)了出來,又把它甩(扔)進水里。
4、學生根據板書,回憶一下,把剛才錄相中看到的捕魚情景描述出來。
5、小結:作者描寫鸕鶿捕魚最精彩的地方是動詞使用非常準確生動。漁人動,鸕鶿動,湖面波紋蕩漾,浪花跳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水鄉忙碌的捕魚圖,是一種動態的美。
(四)學習課文第三段(捕魚后湖面恢復了平靜)
捕魚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色?請看錄像。錄像中再現鸕鶿捕魚后,湖面恢復平靜的畫面。
齊讀最后一段。想一想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與捕魚前、捕魚時的內容既有聯系又有變化?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與捕魚前、捕魚時一樣,還是漁人、鸕鶿和湖面。所變化的是時間由“夕陽”“炊煙四起”到“天色逐漸暗下去”;漁人捕魚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捕魚時忙碌,捕魚后“劃著小船回去了”;鸕鶿捕魚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魚時“撲”“鉆”“跳”,捕魚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魚前“平靜”,捕魚時失去了“平靜”,捕魚后“恢復了平靜”。整個畫面由靜到動又回到靜。作者觀察得仔細,描寫得生動,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板書:劃回去站恢復平靜
(五)投影出示字幕(學生填空,感知全文)
這篇課文敘述了的經過,描繪了湖面變化,表現出小湖自然環境及漁人捕魚快樂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細觀察,注意積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順序抓住特點用準確的詞語表達出來,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寫得這么優美,把鸕鶿捕魚寫得這么有趣。
(六)作業布置
小練筆:投影畫面:《夕陽下的海濱》、《早晨的公園》(任選一題,也可自擬題目)
要求:注意積累材料,按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要有動態靜態的描寫。
《鸕鶿》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經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2.學習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抓住景物的特點,按靜一動一靜的狀態進行描寫的方法。
3.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4.掌握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抓住景物的特點,按靜一動一靜的狀態進行描寫的方法。
教學用具
投影機,幻燈片,錄音機,錄音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朗讀課文,了解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經過。
(二)學習生字新詞,掌握重點詞語。
(三)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了解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經過。
三、教學難點
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個新的水上捕魚能手,它的名字是“鸕鶿”。出示鸕鶿的特寫幻燈片,使學生對鸕鶿有一個初步印象。
2.請同學們看書上第45頁的插圖,聽配樂錄音,朗讀課文,了解漁人是怎樣指揮鸕鶿捕魚的。
(二)檢查預習字詞情況。
1.出示生字表格幻燈片,請同學口答。
2.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炊”字讀chu9,聲母是“ch”,翹舌音;
“舷”字讀xi2n,不讀xu2n;
“揀”字讀ji3n,不讀li4n。
3.注意字形,寫好漢字。
這篇課文的生字不多,但有些字還是不太好掌握。因此,指導學生寫字時,要提醒學生仔細認清字形,正確書寫。
“囊”字筆畫較多,可部首卻很簡單,只是“一”。寫這個字時要從上到下把每一部分看清楚。兩個“口”下面是三橫,不是兩橫,第19筆的“丿”不能漏掉,全字共22筆。
“垠”字左邊是“土”,這個字與“銀”字相近,因此記憶的時候可以記成把“銀行”的“銀”換偏旁,去掉“钅”換成“土”。
““喉”字的右邊不是“候”,中間沒有“丨”,不能多加一筆。
“抹”字是形聲字,左邊的“扌”表示意類,右邊的“末”表聲,寫的時候注意下橫要短。
4.查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解釋詞語,理解重點詞的詞義。
查字典是解釋詞語的最簡單的方法,但有些詞語盡管字典上解釋得很詳細,可學生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因此,借助課堂討論,調動同學們的生活積累理解詞義,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好辦法。
比如:“鸕鶿”是一種水鳥,生活中不常見,但也許有的同學見過鸕鶿的標本,或在電視中、圖片中見過。教師應該啟發這樣的同學大膽地講自己對鸕鶿的認識。
鸕鶿:一種捕食魚類的水鳥,也叫水老鴉,魚鷹。羽毛的主要為黑色,帶有紫色金屬光澤。嘴扁而長,上嘴尖端處有鉤,頜(h6)下有一個大喉囊,捕的魚就放在囊中。我國南方水鄉人經常馴養鸕鶿來幫助捕魚。
“竹篙”:就是撐船用的長竹竿。它和公園里劃船用的槳的作用是一樣的,但要長得多,而且是可以前后左右活動的,一篙下去就可以插到河底。
“裊裊”一詞是形容煙氣繚繞上升。課文中用來形容岸上的炊煙回環旋轉,慢慢上升的樣子。
“悠然”:清閑、安逸的樣子。
“恢復”:變成原來的樣子。
“一望無垠”:垠,界限、邊際。形容一眼望不到邊。“粼粼”:形容水、石等很明凈。
“平靜”:一般指心情、環境沒有不安和動蕩。本文指環境。
5.出示幻燈片,區別字形,辨析詞義。
(1)區別形近字,然后組詞。
教師組織學生先討論字形,找出幻燈片中形近字的不同之處,再組詞。
抹(一抹) 喉(喉嚨) 炊(炊煙)
沫(泡沫) 猴(猴子) 飲(飲料)
痕(痕跡) 垠(一望無垠) 囊(喉囊)
狠(兇狠) 銀(銀行) 襄(襄樊)
(2)辨析詞義,區分近義詞、反義詞。
近義詞:
恢復(還原 復原)
悠然(悠閑 閑適 自在)
平靜(寧靜 安靜 無聲無息)
一望無垠(一望無際 一望無邊)
逐漸(漸漸 逐步 慢慢)
粼粼(清湛 清澈)
水痕(水跡)
反義詞:
悠然(忙碌 緊張)
粼粼(混濁)
柔光(強光)
平靜(動蕩)
(二)了解課文內容,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這篇課文與《火燒云》一樣,同是寫景的文章,在段落結構上有相似之處。想一想,《火燒云》的段落結構以火燒云“到來前”“出現時”“消退后”為線索分為三段,《鸕鶿》這篇課文也可以這樣考慮。可是同學們接觸這樣的課文還比較少,因此用這種方法分段可能有難度。
教師可以采用先了解各自然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根據課文內容歸并自然段的方法來學習這篇課文。
請同學們認真讀每一個自然段,思考:主要寫的是誰?做什么?
課文一共有7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寫在平靜的湖面上,鸕鶿等待著漁人捕魚的命令;
第2自然段主要寫漁人驅趕鸕鶿下水;
第3自然段主要寫鸕鶿捕魚的情景;
第4自然段主要寫漁人收魚的繁忙景象;
第5自然段主要寫炊煙升起來了,漁人停止捕魚;
第6自然段主要寫漁人劃船回去。
第7自然段主要寫湖面恢復平靜。
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明白了,教師可以組織同學討論各自然段之間的關系,或者課文敘述的思路是怎樣的。
同學們可能會這樣分析:第一自然段講湖面平靜,漁人還沒有捕魚;第六、七自然段講漁人停止捕魚,湖面又恢復了平靜;中間幾個自然段則是捕魚時的忙碌景象。
教師要在同學們這樣分析的基礎上啟發引導得出以下結論:
課文是按照“靜——動——靜”或“捕魚前——捕魚中——捕魚后”這樣的時間順序來敘述的。
同學們很快就能發現與《火燒云》的結構真的是很相似,以后如果再遇到類似的文章分段,就不會太麻煩了。
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了文章結構,段意是比較容易概括的。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鸕鶿捕魚前湖面的平靜。
第二段(第2、 3、 4、 5自然段)寫鸕鶿捕魚,打破了湖面的平靜。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寫漁人歸去,湖面恢復了平靜。
(三)完成練習,鞏固本課知識。
1.抄寫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陶冶學生愛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抓住景物的特點,按靜—動—靜的狀態進行描寫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陶冶學生愛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按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畫面,抓住景物的特點,按靜—動—靜的狀態進行描寫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從插圖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恬靜的畫面。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范讀課文,并動筆找一找、畫一畫課文中交待時間和表示天色變化的句子,然后談一談感受。
①夕陽照在小湖上,沒有什么風,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
②湖面上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③岸上炊煙四起,裊裊地升上天空。
④天色漸漸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復了平靜。
指導同學們談論對這幾句話的理解。
這四句話說明漁人捕魚的時間是傍晚。天色的變化是隨著夕陽漸漸落下去,夜幕即將降臨而逐漸暗下來。
請同學們看課文中的插圖,仔細觀察畫面,想一想課文中哪部分講的是這個內容。
可以指導學生按照“湖面→岸邊→遠處的幾只小漁船→近處的一只漁船→漁人→鸕鶿”這樣的順序觀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圖中的景物、人、鸕鶿各有什么特點,然后綜合起來再思考:畫面上的重點是什么?看后有什么感覺?
(圖上畫的是小湖的景色。湖面平靜如鏡;岸邊垂柳成蔭,遮住金黃色的稻田;幾只小漁船輕輕地浮飄在湖面上;近處一只漁船,漁人坐在船尾悠閑地吸著煙,鸕鶿整齊地排列在船舷上。這個畫面給人一種非常恬靜的感覺。)
(課文中第一段具體地描繪了這個內容。)
(二)學習第一段。
課文的插圖與第一段的內容緊密相聯,畫面給人寧靜、優美的感覺。請同學對照畫面默讀第一段,想一想課文是怎樣描述這幅畫面的。
(“夕陽”表明時間是傍晚。“沒有什么風”,“平得像一面鏡子”,“小漁船浮在湖面上”,幾句話集中體現了小湖風平浪靜。“一望無垠的稻田”,勾劃出了江南魚米之鄉的自然風光,既寫出了稻田的廣闊,又襯托出環境的寧靜。“有個漁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著煙”。表現了漁人捕魚前清閑安然的心境和對捕魚這一事有準備就緒,信心十足的精神風貌。“十來只灰黑色的鸕鶿站在船舷上,好像一排士兵在等待命令”。說明鸕鶿也作好了準備,在靜候捕魚命令。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船“浮”著,人“坐”著,鸕鶿“站”著,說明此時的船、人、鸕鶿都處在靜態,描繪了寧靜而美麗的情景,與畫面的意境是相一致的。)
板書:湖面平靜
漁人悠閑
鸕鶿靜立
這一段文字形象地描寫了小湖環境的優美、漁人的悠閑、鸕鶿的靜立,這些相互映襯,與太陽快要落山的時間相聯系,構成了一幅寧靜、和諧的畫面。請問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觀察畫面,把畫面寫得這樣美的呢?
(作者的觀察順序是由遠及近,由小湖到岸上,由遠處的幾只漁船到近處的漁船、漁人、鸕鶿。)
這是捕魚前的一張靜態圖,緊接著捕魚開始了,一切都變得熱鬧、忙碌起來。
板書:捕魚前
(三)學習第二段。
捕魚開始了,湖面還是那么平靜嗎?請四位同學分別朗讀四個自然段,其他同學畫一畫這一段中漁人指揮鸕鶿捕魚的動作,然后聯系上下文想象“鸕鶿不斷地跳上漁船,漁人都要忙不過來了”是怎樣一幅畫面?
(湖面已經失去了平靜,因為漁人開始捕魚,“蕩起一圈圈波紋,浪花也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板書:失去平靜 蕩起 跳躍
(先講到漁人的動作有,“站”、“拿”、“抹”這些動作表現了漁人的熟練和輕捷。又講到鸕鶿的動作有,“鉆出”、“拍著”、“跳上”這些動作概括了所有鸕鶿出水的神態、動作,說明鸕鶿機靈、善于捕魚。接著又講到漁人的動作,“抓”、“擠”、“甩”,這一系列的動作嫻熟利落,說明漁人經驗豐富,對鸕鶿的馴養到位。)
板書:站 拿 抹
鉆出 鉆進 跳上
抓 擠 甩
指導朗讀,表示動作的詞要讀出重點,語速可稍微快一點,語氣是歡快的。多請幾位同學讀。
啟發學生想象,大膽發言。如果有時間也可以啟發學生在說的基礎上,畫出一幅“捕魚圖”。
(十來只鸕鶿不斷地在船上跳上跳下;漁人也不斷地抓住鸕鶿的脖子,把吞進喉囊的魚擠出來,又把鸕鶿甩進水里,都快忙不過來了。)
在充分的討論、互相啟發后,同學們的腦海里肯定已經出現了一幅生動、活潑、有趣的“捕魚圖”,或許還是活動的電視片呢!這樣的學習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板書:捕魚中
(四)學習第三段:
“天色漸漸暗下來”,湖面又怎么樣了呢?請同學合上書,靜靜的聽配樂朗讀最后一段,想象一下這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漁人捕魚之后歸去,湖面又恢復了平靜。)
現在的湖面上與第一段一樣嗎?為什么?
(現在的湖面與第一段一樣的平靜,但已經沒有了漁船和鸕鶿,只有一條“水痕”。因為捕魚結束了,漁船都回去了。)
板書:湖面 平靜 水痕
捕魚后
(五)結合板書,總結全文。
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劃分為三段,“捕魚前”、“捕魚時”、“捕魚后”,語言精美,巧妙地借助景物描寫來暗示時間的變化,使我們從一篇課文中看到了三幅美麗的畫面,也使我們從靜到動再到靜的環境變遷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麗。
板書:靜 動 靜
(六)鞏固練習,完成課后作業。
1.在課堂練習本上,結合課文內容填寫表格。
2.利用幻燈片填空,練習背誦。
漁人只要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一( ),鸕鶿就都( )著翅膀( )進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靜,( )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不多一會兒,就有鸕鶿( )水面,( )翅膀( )漁船,喉囊鼓鼓的。
漁人一把( )它的脖子,把吞進喉囊的魚( )了出來,又把它( )進水里。
3.結合板書,試著背誦全文。
(七)作業。
背誦課文
《鸕鶿》教學設計 篇13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求
學習課文,重點學習1——5小段,引導學生體會勞動的樂趣,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小段
1、自己小聲讀課文,邊讀邊想,漁人在什么地方捕魚,周圍環境怎么樣?從哪看出來的?把它畫出來,指名讀一讀,想想有什么特點?
2、找出描寫漁人神態的句子,體會漁人的心情
漁人------悠然自得
3、找出描寫鸕鶿的句子,體會比喻說明了什么?(嚴陣以待的樣子)
4、小結:這里的坐與站、悠然的神態與列隊的樣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的人、物、景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和諧而恬靜的畫面。
5、指導朗讀,要輕、柔、緩
(二)學習二——五小段
1、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寫表格。
捕魚過程漁人動作、神態鸕鶿動作湖面情況
捕魚之前
捕魚之中
捕魚之后
獨立填寫——集體交流
小結:這些動作表現漁人與鸕鶿之間配合默契,說明漁人對鸕鶿訓練有素。
2、根據表中內容思考:漁人——鸕鶿——湖面之間有什么聯系?
反復朗讀課文內容,進行思考。
3、自己大聲朗讀,體會這一段與上一段相比,氣氛有什么不同?
這一段動態的描寫,突出了湖面上活躍的氣氛,表現了勞動的緊張和歡樂。
4、指導朗讀
要活潑、有生氣、速度適當加快
(三)學習第六、七小段
1、自讀思考:“恢復”什么意思?這里為什么要用恢復這個詞。
2、指導讀,語調也要隨之變緩、變輕。
3、指名讀,評議
三、指名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教學要求
完成本課相關訓練題。
二、教學過程
1、詞語搭配
(平靜 波光粼粼)的湖面 漸漸地(走遠 升起) 等待(回信)
(一圈圈 粼粼 )的波紋 悠然地(吸煙 散步) 鉆進(洞中)
(裊裊 )的炊煙 整齊地(行進 做操) (心情)平靜
2、用詞造句
恢復——變成原來的樣子。
例句:客人們都走了,小院里恢復了平靜。
一望無垠——垠,邊際。一眼看不到盡頭。
例句: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一望無垠。
3、檢查背誦并默寫第一小段。
相互檢查——指名背誦——當堂默寫——交換檢查
4、布置作業:完成課堂訓練
預習第四課
課后小結:初讀階段能夠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層次。對于“喂鸕鶿吃小魚”歸上還是歸下的問題,沒有強求一致,而是請同學談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鼓勵大家積極思考,用清楚明白的語言表述看法,從而使學生對文章的層次安排了解得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