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質性》教案(精選2篇)
《世界的物質性》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和聯系
(3)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
(4)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5)聯系當前自然界中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聯系我國當前的社會改革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說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了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2)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能從世界本質總是上指出有神論的荒謬性,從根本上消除有神論的影響,初步樹立唯物主義的自然界、世界觀。
教學重點:世界是物質的
教學難點:物質和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哲學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物質呢?整個世界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呢?今天的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哲學所講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那么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質的呢?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這一含義,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1)物質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2)物質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認識
展示圖片,講授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之間的關系
物質的概念是對宇宙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的概括。
練習:從下列詞語中選出屬于物質的——空氣、房子、信念、衣服、樹木、精神
(2)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有哪些事物?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他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展示一系列行星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事物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是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
(過渡)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又是不是物質的呢?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展示人類進化圖、腦量增加
讓學生思考:課本30頁探究一
(1)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生存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的演化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產生的物質前提。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自我運動的結果,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在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的轉變中,勞動起了關鍵的作用。勞動使古猿變成人;勞動促進社會生產方式的形成。勞動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另外,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
人口因素,主體是人,這是物質的;而生產方式,包括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如何,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如何分配。而這些講到的都是物質的內容,所以其也是物質的。
(過渡)展示大躍進時的圖片和材料——1958年9月1日《人民日報》上發表的《徐水人民公社頌》,轟動了整個中國,文章竟宣稱“茂盛無比”的小麥畝產12萬斤,“花團錦簇”的山藥畝產達120萬斤,一棵碩大無朋的白菜重達500斤,棉花的產量也“如衛星般地震動湖海山川”。 當時的報紙上還說,農村的墻壁上到處貼滿了宣傳畫:玉米長到月亮上,驚擾了寂寞的嫦娥小姐;水稻畝產萬斤的衛星騰空而起,連太陽也黯然失色;棉花堆成的高山聳入云端,山頂的娃娃笑哈哈地遙指珠穆朗瑪峰。
有人還編了順口溜:“一顆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發了愁,全國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頭。一只南瓜如地球,結在五岳山上頭,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個洲。”
看了以上的材料,你有何想法?
——這些思想也是來源于客觀存在,沒有客觀存在,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
小結:
一、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二、世界是物質的
自然界是物質的
人類社會是物質的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真正統一性在于他的物質性
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練習
板書設計: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
(1)物質的概念:
(2)自然界的物質性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世界的物質性》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物質的定義;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運用所學知識說明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
【重點難點】 1.重點:世界真正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物質的定義
2.難點: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課程標準】辨析實例,說明世界是物質的
【學法指導】
1.依據預習案通讀教材,進行知識梳理; 識記物質的定義,證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說明世界的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2.完成預習自測題目:1、2思考交流;3書面完成。
3.將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標識出來,并填寫到后面“我的疑問”處。
4.25分鐘,獨立完成。
【教材助讀】
1.自然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 的一部分。
(2)物質的定義:
(1)物質是 ,并能為人的 。物質的特性是 。
(2)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這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 ,
而不是指某一種 。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從其產生來說:人類社會是 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從猿到人的轉化過程中, 起了決定性作用。
(2)從其構成來說: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 ,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 。
3.世界的物質性
總之,自然界是 ,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 。
人的意識是一開始就是 ,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因此,世界是 ,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 。
【獨學自測】
1.有人斷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創造出來。”這種觀點:
①認為生物的產生和進化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②屬于神創論的觀點,是極其荒謬的 ③否認了人類的產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 ④否認了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屬于唯心主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人們能夠創造出自然界里本來沒有的東西,如計算機、電冰箱、宇宙飛船等。這表明:
A.人們能夠創造自然物 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觀性
C.人們能夠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 D.人們已經全面把握自然規律
3.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范圍擴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來只在動物中傳播的疾病威脅到人類的健康。這提醒我們:
A.人類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以認識和保護自然為前提
C.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失去了客觀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
4.“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下列對“物質的概念”理解正確的是:
A.物質就是看得見的客觀實在,其形態千變萬化
B.物質就是千差萬別的事物的總和
C.物質就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D.物質是對萬事萬物所有屬性的概括和總結
5.下列選項屬于物質范疇的是:
①人腦 ②基本路線 ③生產關系 ④思想觀念 ⑤國家 ⑥辯證唯物主義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6.促成自然界向人類社會的巨大飛躍的是:
A.語言 B.意識 C.物質 D.社會勞動
7.集中體現人類社會物質性的是:
A.自然界的物質性 B.人類社會的產生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C.生產方式的客觀性性 D.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的客觀性
【我的疑問】請將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寫下來,供課堂解決
課
堂
探
究
課堂
小組
探究
一、學始于疑——我思考,我收獲
1.分析:桌子是物質,物質是桌子。
2.為什么說人類社會是物質的?
二、質疑探究——質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一:物質的定義
20xx年5月2日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胡安·科勒發現暗物質存在的跡象。20xx年12月17日
,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轉移軌道。這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探測研究邁出重要一步。
(1) 這里的暗物質是哲學上所講的物質嗎?
(2)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什么關系?
探究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1) 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2)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3) 為什么說人類社會是物質的?
課堂總結
三、我的知識網絡——歸結總結、串聯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