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精選12篇)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發布時間:2023-09-04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精選12篇)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1

  1.解題:

  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

  2.作者與作品:

  魏征(繁寫體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陽人。隋末,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后降唐,太宗時拜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世人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唐太宗曾賜手詔,贊魏征道:“昔晉武帝滅吳之后,志意驕怠,何曾(人名)位極臺司,不能直諫,乃私語于孫,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

  3.寫作背景:

  隋朝在農民起義中覆滅,給唐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積極納諫。太宗起初聽不進魏征直諫,發誓要殺他,后來他悟出這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便越聽越愛聽。這篇奏疏是魏征貞觀十一年寫各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爭后的修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游玩,勞民傷財,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當年,太宗先下令修飛仙宮,后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游洛陽宮,六月巡游明德宮,十月獵于洛陽苑,十一月又巡游懷州,狩于濟源,為此民怨沸騰。魏征“頻上四疏,以陳得失”(此為第二疏),太宗猛醒,還寫了《答魏征手詔》稱贊他。

  三.分析第一段:

  1.補充注釋:

  (1.臣聞求木之長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獨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質。

  (3.欲流之遠者 流:泉流,名詞。

  (4.必積其德義 其:他們。

  (5.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而:卻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固:穩固

  (7.臣雖下愚 雖:雖然(不能講成“即使”,此句自謙)。

  (8.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詞作名詞,重權、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慮。

  (10.戒奢以儉 以:用,實行,厲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卻。

  (12.塞源而欲流長也 流:水流,名詞。

  2.學生齊讀本段,然后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答: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起義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四.作業:翻譯并背誦第一段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2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后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母親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揚州刺史;長孫皇后生長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統的教育,形成了知書達禮、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時,一位卜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

  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李世民少年有為,文武雙全,十八歲時就單槍匹馬突入敵人陣營之中,救出身陷重圍的父親;二十歲時便有王者之風,能折節下士,疏財廣招天下豪杰;二十一歲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使李淵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后,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節制關東兵馬,數年之內,李世民就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大唐統一大業;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戰南北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隨著丈夫四處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戰事之余能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從而使他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數,所向無敵。

  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將后,便享有特殊的權力,能夠自設一套官署,伊然一個小朝廷的架式,當時歸于他麾下為他效勞的,武將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寶、翟長孫、秦武通、尉遲恭等能征善戰的驃勇大將;文臣則有杜如海、房玄齡、虞世南、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清明、孔穎達、蓋文遠、許敬宗等“十八學士”,真可謂賢臣如云,勢力蓋天。李世民擁有這樣通人的局面,自然令當時貪酒好色的無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聯合三弟李元吉企圖謀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陰謀卻被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察覺,迫于無奈,在大舅子長孫無忌和謀臣房玄齡的力勸下,李世民終于痛下決心,在玄武門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為太子。事實上,唐太祖李淵心中最賞識的也是他這個二兒子。對于這種骨肉相殘的慘劇,長孫王妃原本是極力反對的,但面對殘酷的政治斗爭,她一個女子又能怎么樣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漲船高,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后,應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的預言。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并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于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象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后宮的妃嬪,長孫皇后也非常寬容和順,她并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當初隋文帝的獨孤皇后雖然也曾把后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長孫皇后只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就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后宮的氣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宮是非的干擾,能專心致志料理軍國大事,難怪唐太宗對她十分敬服呢!雖然長孫皇后出身顯貴之家,如今又富擁天下,但她卻一直遵奉著節儉簡樸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從不鋪張,因而也帶動了后宮之中的樸實風尚,恰好為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碧铺趨s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后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愿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于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并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松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關于任賢納諫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執行得尤為到家,他常對左右說:“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須借助于明鏡;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必須依靠直言的諫臣!彼窒碌闹G議大夫魏征就是一個敢于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對唐太宗的一些不當的行為和政策,直接了當地當面指出,并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但有時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過,讓唐太宗常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一次,唐大宗興致突發,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表郊外狩獵。正待出宮門時,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碧铺诋敃r興趣正濃,心想:“我一個富擁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時間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獸又怎么樣呢?”于是請魏征讓到一旁,自己仍堅持這一次出游。魏征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馬氣沖沖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見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宮見到了長孫皇后,猶自義憤填膺地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才能一泄我心頭之恨!”長孫皇后柔聲問明了原由,也不說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后面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稱:“恭祝陛下!”她這一舉措弄得唐太宗滿頭霧水,不知她葫蘆里埋的什么藥,因而吃驚地問:“何事如此慎重?”長孫皇后一本正經地回答:“妾聞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見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后說的甚是在理,于是滿天陰云隨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后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滴咕,說什么“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币蚨鴮掖我笤黾淤M用。但長孫皇后并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愿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并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后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愿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圣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勛與才干,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系。不愿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碧铺谡溃骸半逓楣贀袢恕Nú攀怯,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舉,并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撒嬌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征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貙m后,唐太宗隨口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后,長孫皇后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贊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于是,在長孫皇后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后不僅是口頭上稱贊魏征,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并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蔽赫鞯玫介L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圣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后的一份功勞呢!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并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于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并請求死后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并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后的意思辦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并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臺,以便皇后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后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后世樹立了賢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圣皇后。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3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

  一. 基礎檢測(20分)

  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木(chǎng)之長者          浚(qùn)其泉源

  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惡

  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ǒng)之以嚴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枚:加強自身修養

  b.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狩獵時網開一面以示有度

  c.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選拔有才能的人

  d.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無以怒而濫刑                       b.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

  c.恩所加,則思無因以謬賞             d.將有作,則思知止有安人

  山巒為晴雪所洗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4.下列四組句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項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

  b.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聞達于諸侯                      今治水軍八十萬眾

  二.閱讀欣賞(50分)

 。ㄒ唬╅喿x下面的文段,完成5-9題(25分)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5.下列加點的實詞含義全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臣聞求木之長者                    b.善始者實繁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春華秋實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葉徒相似,其實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長也

  振長策而御宇內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應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6.下列加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克終者蓋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長

  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而況于明哲乎

  c.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d.而況于明哲乎

  臣聞求木之長者                       青取之于藍

  7.下列加子翻譯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歷代帝王,接受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剛開始做得好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竭盡誠心,就能聯合敵對的勢力;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生人。

  d.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雖免于刑罰但不會感激,表面上恭順但內心并不服氣。

  8.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闡明的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兩個比喻,先從正面喻證治國必積德,再從反面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

  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歷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本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

  9.翻譯下面的句子

 。1)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2)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題(25分)

  武德末,魏征為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太宗既誅隱太子,召征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眾皆為之危懼。征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碧跒橹當咳,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引之臥內,訪以政術。征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后二百余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于中鈞,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與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碧谠唬骸拔赫魍邔嵨宜,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征每犯顏切諫,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碧诖髳偅髻n錢十五萬。七年,代王硅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貞觀政要·任賢》)

  10.下列句中加點詞語和現代漢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①汝離間我兄弟               ②魏征為太子洗馬

 、巯卜曛褐               ③往事息隱

 、莸浔M心所事               ⑥從容對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對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雅有經國之才—--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獲

  c.臣見之若仇—--我看見他們就好象仇敵一樣

  d.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優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陽傾奪,每勸建成早為之謀。

  b.累遷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

  13.斗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中“建成”“隱太子”“息隱”這三人與太宗都是兄弟關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日又同此宴。”這話說明長孫無忌對唐太宗厚遇魏征從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賢,胸襟寬廣,即使對魏征這樣來自敵對營壘的人也能不計前嫌,給以重用。

  d.這段文字體現了唐太宗一貫強調的“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譯下面文段中劃線的句子

  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1)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問既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碧谏罴{之。(《大唐新語》)

 。1)德素以聞太宗。

 。2)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

  (三)寫作訓練(30分)

  15、以“居安思!睘樵掝},用整散相結合的句式,寫一段話,至少有兩處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項中兩個“以”都是“因為”的意思;b項的“哉”,前一個表疑問語氣,后一個表肯定語氣;c項的“所”,前一個是代詞,代動詞“加”涉及的對象,后一個“所”與“為”共同表被動;d項的“則”前一個是“就”,后一個作“是”講。

  4、b.略。

  5、a.a項:聽說;懂得;聞名。 b項:實在,確實;果實,這里作動詞用;果實。c項:威嚇;舉起;舉起。 d項:水流;流動;水流。

  6、a.a項兩個“蓋”都表推斷語氣;b項兩個“而”,前一個表轉折,后一個表承接;c項的兩個“之”前一個代詞,后一個結構助詞;d項兩個“于”前一個“對于”,后一個“從”。

  7、d.“終茍免”: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

  8、c.不是作者的觀點。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竇德素把房玄齡等詢問之事告訴了唐太宗。

 、谖也焕斫獗菹聻槭裁簇焸渌麄,也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謝罪。

  15、略。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4

  教學目的:

  1. 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 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 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 試讀,邊讀邊正音。

  C 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 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 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俟蹋号嗤良庸。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菥懊捍竺

  ⑥殷憂:大憂

 、咝新罚郝啡

 、喽憾截。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

 、泻喣埽哼x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布置作業 。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渖菀詢”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钡母締栴},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ǘ┚影菜嘉5闹匾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1]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6

  教學目的:

  1. 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 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 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 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 試讀,邊讀邊正音。

  C 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 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 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7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實現“垂拱而治”,必須出現什么樣的局面? 

  答: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樣做才能才能出現這樣的局面? 

  答: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四、若要簡而能任,擇善而從,君王就必須怎樣?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可以歸納為幾戒? 

  答:五戒:一戒貪心奢侈,二戒驕傲自滿,三戒放縱懈怠,四戒壅蔽讒邪,五戒謬賞濫刑。 

  六、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為治理百姓時,雖然“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為什么會出現人民“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況? 

  答:因為“凡百元首”,“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而“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八、為什么君王會出現這種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為自承天命,而有恃無恐,“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終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復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從而“積其德義”,因為“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無疆之休”達到國家長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須如此。如果“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十、作者為了將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點? 

  答:言詞懇切而情感真摯,處處為對方的江山著想;運用比喻而深入淺出,時時把握對方心理;駢散結合而句式整齊,既有語勢又簡明扼要。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十一、魏征此時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圍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些主張雖以鞏固李唐王朝為出發點,但客觀上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強盛。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8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俟蹋号嗤良庸。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勖髡埽好髡艿氖ト恕

 、懿粍伲翰豢

  ⑤景命:大命

 、抟髴n:大憂

 、咝新罚郝啡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细呶#壕痈呶坏奈kU。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

 、泻喣埽哼x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布置作業 。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布置作業 。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彼R运宕谋┱䴙榻洌桓疫^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ㄒ唬┚影菜嘉#渖菀詢(中心論點)

 。ǘ┚影菜嘉5闹匾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多用比喻說理的手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

  2、掌握“長”“者”“誠”“蓋”“信”“安”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能力目標: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學習作者直言進諫的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虛心接納別人的建議,虛懷若谷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掌握文言實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串講法 誦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鏡子,并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效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流傳千古的《諫太宗十思疏》,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二、解題

  1、課題:諫——勸諫;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十思——是本文內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議事進言的一種文體,與上疏、奏書、奏章相同,屬于議論文,是文體的一種。

  2、作者與作品:魏征(繁寫體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陽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隋末,因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反隋的起義軍,李密失敗后投唐。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時,擢為諫議大夫,常如入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封鄭國公,任太子太師,世人稱魏鄭公。死后贈司空,謚文貞。

  魏征死后,太宗又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魏征從政十六七年,上書言事二百多次,達十萬言,起奏疏收在《魏鄭公諫錄》、《貞觀政要》中,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自其手,時稱良史。

  3、寫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你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號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文,強調重點字詞的讀音及停頓處。

  2、學生自由朗讀全文。

  四、研習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段,教師與其他學生正音。

  2、教師串講,強調重點字詞:

  3、學生自由翻譯,然后找學生翻譯,并檢查重點實、虛詞的掌握情況。

  4、分析回答問題: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

  明確:

 。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3)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答: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臣聞”的口氣開頭,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依據板書嘗試背誦。

  五、研習第二段

  1、找一名學生朗讀本段,教師與其他學生正音。

  2、教師串講,強調重點字詞:

  3、學生自由翻譯,然后找學生翻譯,并檢查掌握情況。

  4、分析回答問題: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答: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了對哪兩種不同心態的分析論證?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答: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總結歷史)

  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發出警告)

  借對古人的論述,將君與民的關系比作舟與水的關系,切中要害,振聾發聵,令人警覺。

 。4)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答: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5、積累成語: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擇善而從 載舟覆舟

  六、課文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給唐太宗進諫了哪“十思”呢,我們下節課來揭開答案吧!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2、領悟“居安思!薄敖渖菀詢”“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3、學習魏徵的高超的勸諫藝術。

  能力目標

  1、掌握作者反復開異,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德育目標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內容及其意義。

  3、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

  1、文章第三段的內容理解。

  2、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反復朗讀中,理解句意,體味語氣,加強記誦)

  2、問答法(如對文章第1-2段淺顯內容的分析理解)

  3、討論法(如對文章第3段較深難內容的分析理解)

  4、探究拓展法(課內適當穿插一些文句訓練,拓展學生思維)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導入)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鴿子,有一天,有大臣給他孝敬了一只非?蓯鄣镍澴樱斔娴酶吲d的時侯,魏徵求見,急得他把鴿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著合適的地方,無奈之下就背過雙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長談之后鴿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獨自感傷。

  提問: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

  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現在河北省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未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徵在當時的影響。

  銜接語:魏徵是以善諫著名的,善在何處,諫有何妙,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諫太宗十思疏》。

  三、解題

  諫:規勸 十思: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

  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銜接語:魏徵向太宗規勸了十條值得思考的情況,那他為什么,在什么情況下提出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下背景。

  四、背景介紹(多媒體顯示)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收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私欲,明賞罰,廣開言路,積極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加以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鞏固,國威遠揚,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唐太宗漸漸驕奢,漸漸忘本,開始對百姓作威作福起來。盡管“百姓頗有怨嗟之言”可是這聲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頌德的歡呼聲淹沒了。正直的魏徵對此深感擔憂,貞觀十一年(637)從三月到七月,五個月內他一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勸太宗“鑒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治!妒际琛繁闶撬氖柚械囊黄,闡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據說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動,于是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他“誠極忠款,言窮切至”,表示從諫改過。

  五、指導誦讀

  聽錄音,學生糾正字音、注意斷句,同時體會思想感情。后找一學生試讀(任挑一段),教師指點方法。

  六、疏通文意:

  銜接語:學習文言,大綱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書和文下注釋,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積累文言現象,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理解詞句含義、積累文言現象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學生討論后明確:實詞、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古今異義等。

  1、師生共譯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點解釋實詞、虛詞、古今異義

  2、學生齊讀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為一學習小組自主探究學習,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作答

  要求:

  ①同學間互相的探討,解答疑難。

  ②個別較難的翻譯,同學間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郯搭悇e歸納。(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現象積累)。

  3、文言句子的翻譯:(教師指導學生翻譯,并滲透方法)

  例:

 、僬裰酝 振通震,威嚇,用威風怒氣來嚇唬

  方法:

  a、抓關鍵詞,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b、單音詞語雙音替

  c、倒裝語序倒過來。

  ②臣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銜接語:魏徵是一代名臣,他們中的治國境界是什么?(學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做到什么(十思)

  ①投影出了十思內容,學生集體朗讀。

 、谔釂,十思側重于規勸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對我們有無啟發?

  銜接語:作者提出的十思,語語坦誠、字字驚心,太宗之所以最終能接受踐行,并不僅僅是魏徵的赤膽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與說辭它在一、二段已為十思鋪平了道路。

 、壅乙粚W生讀第一段,提問: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話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分析:比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銜接語:觀點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讓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樣才能讓其觀點有據可依呢

 、軐W生自讀第二段,提問:作者概括了一條什么普遍規律?

  分析:

  借鑒古人論述,將君與民關系比作水與舟,多方論證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覺,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順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

  學生分析教師總結,本文思路:

  思考清晰,先說人君當思,為何要思,后談思什么,環環緊扣,也把魏徵高超任諷諫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

  八、鑒賞高超的勸諫藝術:

 、購乃悸飞峡,妙在何處?(先深入淺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

  教師分析:其實聯系到我們的寫作,那就是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而蕩開一

  筆,打伏筆,蓄勢,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②從文章的用語上能否分析一下他們的高妙之所在?

  明確、下愚、明哲、臣聞(而非臣以為)

  點拔:魏徵在講諫時,有著清醒的頭腦。他雖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他沒有因太宗對自己的賞識而得意忘形。仍是堅持一貫的謹言慎行。文中語言真誠謙虛,委婉而又通達,合情而又合理,極富藝術魅力,難怪唐太宗會從善如流呢。

  ③與《忌諷齊王納諫》對比諷諫藝術之不同?

  九、思維拓展

  當今社會,我們雖然政通人和,國富民強,但也存在一些驕傲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們,他們用自己腐敗的雙手寫下了共和國最不協調的音符,請同學們試舉一些例子,而后根據存在問題也給他們寫上幾點值得思考的問題。

  十、課文總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十一、布置作業

 、俜e累本文中的文言知識。

 、卺槍ξ闹械哪骋徽芾硇哉Z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并寫成文字。

  十二、板書設計:

  略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11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為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譯文: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為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茍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里悅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眾人;(百姓和皇帝的關系,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為能居于百川之下;游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為限度;憂慮自己松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為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為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采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 篇12

  教學目標

 、僭驮O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教學重難點

  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要點

  1.疏通字詞。

  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縱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诮處熜〗Y

  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魏征說:“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狈獾乱驼f:“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蔽赫髀牰,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唐太宗贊成魏征的意見,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吧剖颊邔嵎保私K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殷憂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凹鹊弥緞t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皠摌I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復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

  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

  附:板書設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業與守成

  三、十思積其德義

  作業布置

  1.熟讀課文;

  2.總結文章的論證結構。

高中高一下冊語文教案范文《諫太宗十思疏》(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諫太宗十思疏》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通用12篇)

    一.學習要點1.作者、寫作背景①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為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測驗一.基礎檢測(20分)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chǎng)之長者 浚(qùn)其泉源b.慮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惡c.克終者蓋(gài)寡 董(dǒng)之以嚴刑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2....

  •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補充資料:長孫皇后,最賢惠的女人朝云行雨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后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精選16篇)

    【跟蹤試題】一.選擇題:1.下列加點詞語的注音正確的一項是:a.木(chang)之長者浚(jun)其泉源b.慮雍(yong)蔽正身黜(chu)惡c.克終者蓋(gai)寡董(dong)之以嚴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高危,...

  •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4、背誦全文。教學重點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 《諫太宗十思疏》基礎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精選15篇)

    基礎練習 1.根據課文內容默寫填空:(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長也。(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

  •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①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教學重難點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步驟】一、導入新課要點1.疏通字詞。...

  •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精選17篇)

    學習要點1. 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重點講解題解 “疏”通稱“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 諫太宗十思疏教案(通用14篇)

    【背景材料】一、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留意縱橫之術。隋大業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初為太子洗馬。...

  • 高一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精選14篇)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一)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 高中一年級語文《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諫太宗十思疏》 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2.翻譯難懂的語句。...

  • 《諫太宗十思疏》高一語文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的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t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4、背誦全文。教學重點1、誦讀t領悟t背誦全文。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 高三文言文復習之《諫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一有效教學設想:總原則:力求明標明確,思路清晰,提問精粹,活動充分,積累豐富,兩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冊第四單元第1、2課,本堂課系高三復習課,為讓學生在寶貴的時間里學有所得,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迎考古文復習課設計遵循以下思想:...

  •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3篇)

    教學目標: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在封建社會,諷諫...

  •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說課稿模板(通用3篇)

    一、說教材《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额敏县| 永胜县| 剑川县| 航空| 正定县| 桃江县| 灵石县| 石台县| 南和县| 南丹县| 阿鲁科尔沁旗| 论坛| 宁安市| 民乐县| 沁阳市| 门头沟区| 新龙县| 武川县| 遵义市| 江都市| 高雄县| 新余市| 稻城县| 宜宾县| 大名县| 桐乡市| 东兴市| 托克逊县| 丰城市| 岳阳县| 岐山县| 黄龙县| 开鲁县| 房产| 凉城县| 浮梁县| 嘉禾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三江|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