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政治上冊《家,溫馨的港灣》學案(精選2篇)
初中八年級政治上冊《家,溫馨的港灣》學案 篇1
第一課時 家,溫馨的港灣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溫暖,體會父母為自己成長付出的辛勞,培養學生關心父母、孝敬父母和長悲的積極情感。
使學生知道父母給與了自己生命,父母撫養教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法律賦予的義務。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家庭生活中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激發孝敬父母的積極的情感。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心父母、體貼父母的行為習慣,真正把父母的感激之情轉換為孝敬父母實際行動。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溫馨場面的照片,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們交流。
2、讓學生回顧父母為自己做過的事情當中最令自己難忘的一件事,準備在課上與同學們共享。
教學過程:
播放《讓愛住我家》的歌曲,聽著這首歌我們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我們自己的家,家,應該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指導學生閱讀《可愛的家》,思考走遍天涯海角,最思念的地方是什么?在家中是誰給我們帶來了溫暖?自己又該給家里做些什么?今天我們來一起分享家庭的溫馨,一起思考對家庭的責任。
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學生展示自己準備的照片,介紹一下自己選擇這張照片的原因。介紹完了之后,要求學生用一句話表達自己對家的感受。
活動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揭示家庭的美好——是落葉回歸的根,是孤雁向往的巢,是江河擁抱的海,是航船依靠的岸。是我們溫馨的港灣。
教師引導、組織活動:說一說父母為我們做過的最令自己難忘的一件事?
學生活動:略
教師講故事《她把生的機會留給孩子》介紹英雄母親——盧映雪。
學生總結:父母從生活上無微不至的撫養、照顧我們,交給我們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從思想品德上關懷、教育我們,引導我們樹立人生的目標,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父母把子女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最真摯的愛。
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學會感恩,教師請學生講“香九令,能溫床”的故事,告訴學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法律應盡的義務。(講解中教師注意引導)
應該怎樣做呢?
出示膠片:你會怎樣做
父母要出遠門時,我會
父母在工作中遇到煩惱時
父母生病時
父母給我們提意見時,我會
還能做到:
通過活動,學生知道要多理解,關心 、體貼他們,尊重父母等等
收獲平臺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你打算怎樣做?
課堂練習
布置作業:行為作業
回家做幾件孝敬父母的事情?談談自己的感受?
板書設計
家,溫馨的港灣
一、溫馨的家庭生活
二、不忘父母恩養育恩
初中八年級政治上冊《家,溫馨的港灣》學案 篇2
創設話題情境,走進學生的心靈
———《家,溫馨的港灣》教學設計及反思
一、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中,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有明確的界定: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夠尊敬父母和長輩,學會與父母平等溝通,正確認識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育。
本課的主要內容以“愛家庭”為中心,引導學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溫暖,體會父母為撫養教育自己付出的辛勞,從而教育學生在生活中熱愛父母、孝敬父母。本節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其中的一些道理學生也清楚。而事實情況是我們的學生對父母缺乏孝心和孝行,他們自小生活在父母愛的懷抱中,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好是應該的,很少去思考怎樣回報父母。我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話,又何從談起尊重他人、與人合作呢?一個人連起碼的家庭責任感都沒有,又怎么指望他擔負起報效祖國的重擔呢?如何將所講內容與學生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既而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是本節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所以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心懷感恩之情,身體孝敬之行。教育學生孝敬父母是培育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的重要內容。
所以本節課我就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定教,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力求達成下列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會理解父母,關愛父母,培養善于感恩的健康心態,培育感恩父母的質樸情感,讓學生心中有父母。
2、能力目標:能夠化解與父母的矛盾,學會理解、溝通,做到尊重父母和長輩,提高孝敬父母的行為能力,讓學生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
3、知識目標: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領悟孝敬父母的真諦在于感恩;明確孝敬父母、贍養扶助父母不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法律上的要求。
二、本課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一貫倡導“以學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課應充分體現這一的理念,努力創設各種活動情景,幫助學生真正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培養感恩父母的情感,從而升華學生的思想、內化學生的體驗。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激情——明理——導行”三步曲。
三、本課具體的教學流程
在這一理念支配下,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家,溫馨的港灣,同時播放背景音樂:《感恩的心》。要求學生用心聆聽這首歌。歌曲播放完畢詢問學生:這首感人的歌曲背后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你了解嗎?
學生回答后稍作介紹與總結: 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和媽媽相依為命。有一天,媽媽在下班的路上永遠地睡著了,但她的手里緊緊地拽著一塊女兒最喜愛的年糕!小女孩就用手語一遍一遍地做著這首《感恩的心》。
在聽完了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后,再次詢問學生:此時此刻你對這首歌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設計意圖:通過歌曲創作背景介紹既能激發好奇心,增加興趣,又能貼近主題,自然的導入新課,有助于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與認識:那就是父母愛子女勝過愛自己。)
(二)板塊一:感知父母(激情)
這一板塊共設置兩個小活動。
活動一:老照片的回憶
將同學們提供的照片用多媒體展現出來,同時邀請照片上的同學到臺前來,介紹一下自己的家,聊聊對這張老照片的回憶,并談談對家的感受。
在進行本環節時,我發現走到臺前的同學臉上洋溢著的是幸福之情,而在下面的同學盡管不說話,但他們的思維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他們一直在感動、在深思,將平時父母對自己的愛和關懷一幕幕在頭腦中閃現。
(設計意圖:我就想通過本環節,將同學們帶回往昔的溫馨時刻,細細回味兒時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通過時空的交錯讓學生深刻領悟到:歲月流逝,親情永駐,家是永遠的港灣!)
活動二:講述愛的故事
多媒體出示一條手機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詢問學生:你知道這條短信的來歷嗎?
這是發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一段感人故事,學生都比較了解,在他們講述之后,我稍作總結:小寶寶幸運的存活下來,我們堅信:是愛,是母愛,是綿綿不絕的大愛創造了人間的奇跡。
(設計意圖:在這里使用了一條感人的手機短信其目的在于帶給學生心靈的震撼,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通過設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學生,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自然過渡到這一環節:講述愛的故事。)
請同學們回憶生活中父母給予我們的點點滴滴的濃濃的愛,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接下來進入活動階段,同學們暢開心扉,呼喚親情,作親情告白。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對老照片的回憶這一環節的有效補充。這一環節可以有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同時真情告白更深入的激發了學生愛的情感,創設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板塊二:感悟父母(明理)
本環節共設置了兩個小活動:成長的煩惱、真實版家有兒女
在成長的煩惱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
1、你與父母曾發生過哪些不愉快的事情?
2、你當時是怎樣處理的?
3、此時你的感受是什么?此時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4、你認為化解與父母矛盾的妙計有哪些?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我就想與學生進行心靈的碰撞,心靈的反思,心靈的溝通,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希望學生能夠走進父母的心靈。)
活動二:《家有兒女》是同學們喜愛的一部電視劇,與學生聊聊他最喜歡的主人公是誰?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接下來就由他們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出演一部情景劇。我們不妨稱之為真實版《家有兒女》
(多媒體出示劇情介紹:爸爸媽媽精心為夏雪準備了生日宴會,突然夏雪打來電話告知和同學一起吃肯德基慶祝生日。爸爸媽媽很失望,晚上劉星和小雨回家神秘地告訴父母:姐姐和一位帥帥的哥哥在一起。為查清女兒早戀的事媽媽來到女兒的房間翻出日記,這時夏雪正好回家。一場家庭大戰爆發了••••••)
表演完畢,首先對學生的精彩表演進行肯定,然后拋出問題:這場家庭沖突該如何收場?請給這集《生日風波》設計一個結尾。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出演情景劇,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進一步感悟父母的愛。在這一環節,學生積極參與,情緒高漲,精彩紛呈,從而營造出合作互動、活而有度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智慧和思維,為盡情展現他們的個人魅力提供一個平臺,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且給情景劇設計一個結尾,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多元思維。)
(四)板塊三:感恩父母(導行)
孝敬父母是全世界的精神財富,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贍養扶助父母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贍養扶助父母不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法律上要求。
本環節共設置兩個小活動:榜樣力量、愛心留言板。
活動一:在“榜樣力量”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跡,尤其是本班同學在孝敬父母方面的典型事例。
然后拋出問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打算怎樣向榜樣人物學習,用實際行動感恩父母?
活動二:愛心留言板 請同學們把此時此該最想為父母做的一件事寫在題板上,并高高舉起,老師選擇有特色的留言,進行現場采訪,給予適當的評價。
(設計意圖:本環節就是進一步強化父母的感恩行動。同是讓學生明確:父母并不期望我們為他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有時哪怕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次擁抱就足以讓父母感動很久。)
接下來請同學們暢談本節課的收獲,我改變了以往呆板的學生說、老師表揚的形式,而是采用張貼親情果的方式來呈現。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并發給同學們蘋果形狀的卡紙。我對同學們說: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在心中種下一棵親情樹,如今這棵樹已碩果累累,現在就請同學們把本節課的收獲寫在卡紙上,然后張貼到黑板上,讓親情樹盛開。
(五)課后作業:
我給學生布置一個特殊的作業,題目是“今天我當家”。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制訂一份家庭周末活動計劃,然后由學生扮演家長的角色統籌按排周末的家庭活動。
(作業設計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作為家長為家庭付出的艱辛,從而使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到家長應當受到愛的回報,理應受到我們的孝敬。)
(六)結束語部分:
給學生呈現一組溫馨的小漫畫,簡單的畫面,簡單的字句能夠直擊學生的心靈,觸動學生心靈中最柔弱的部分,培養學生的感恩之情,強化學生的感恩之行。
最后我與學生在現場共同約定:
讓我們牽起父母的手,用愛守護父母,用實際行動來關愛父母、 感謝父母、感恩父母!同時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快樂永遠!
本環節看似結束,實則開始。學生燃起心中愛的明燈,將感悟與體驗升華為感恩父母的信念,并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得以延伸。
四、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授課到此結束,之后我進行了反思,“學生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點燃的火種”,新課程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流。我力求教學活動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體現教學的生活化;師生平等,教學活動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體現教學的和諧化;有效設問,教學活動在主動的探究中進行,體現教學的探究化;交往互動,教學活動在坦誠的對話中進行,體現教學的合作性。實踐證明,只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就一定能走進學生的心靈!
但本課也存在一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如對課堂突發“事故”的處理,缺乏必要的教學機智,對教育契機的捕捉不夠到位;在反思中還想過,對父母的感恩行動不是一堂課兩堂課就能徹底解決的問題,仍需要對學生進行持續有效的教育,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中,仍要對學生進行活動引領,同時也可以進行一些“孝敬之星”的評比活動,以強化學生的感恩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