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精選12篇)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
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jié)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3、教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還不滿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學生動腦想辦法。
4、如有學生提出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時,教師相機講解:這座樓它叫鸛雀樓。板書“顴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學生齊讀“鸛雀樓”。
5、同學們,課題中就出現了兩個生字寶寶,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字“雀”,怎么讀?你怎么記住它?“樓”呢?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7、同學們,我們接著來替詩人想辦法,詩人僅僅登上這座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嗎?那我站在樓的一層,行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fā)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 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 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 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 出示節(jié)奏讀,學生按節(jié)奏來讀。
5、 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 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yōu)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yōu)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4、(出示詩的后兩句)詩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齊讀后兩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五、出示谷建芬老師的古詩新唱《登顴雀樓》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 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 教給學生詩的節(jié)奏和停頓。
3、 學生練讀。
4、 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又起。)
出示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送 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學生群情激昂,背誦熟練而投入。)
七、背誦
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八、小結
學生在充滿期待中下課,并喊出班級口號:“我成長我快樂!”
(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而小結時教師的拓展延伸必會在學生中掀起一股背誦古詩的熱潮。)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2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雀”和“樓”。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
2、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一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3、師板書課題,學習“雀”和“樓”
4、簡介鸛雀樓: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
學生自由借助拼音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在不懂的字詞旁畫上“?”號;
出示詩句,檢查學生的朗讀:
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窮、更、入】這幾個生字比較難讀。指名讀,齊讀一下難讀的生字。
指名1人讀古詩。
同桌互讀互聽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學習第一句詩。
⑴小朋友先讀讀第一句詩,再看看文中的插圖,你都看到了什么?(點名“白日”指傍晚時的太陽)
⑵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再去看看吧。
師配樂深情敘說:夕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緩緩落下,余暉染紅了天邊的云彩,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波濤洶涌,流向遠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壯觀、美麗的景象,讓詩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黃河……。
⑷現在,你明白了詩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著、靠著)
那“依山盡”就是指太陽挨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后看不見了。
⑸詩人站在鸛雀樓上,不僅看到了夕陽西下的美景,還見到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導朗讀: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滾滾的黃河水,想像它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老師相信,你們能把這句詩讀得更好!
(視頻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生自由練讀。
⑺指名1人讀。若讀不到位,師加以指導。
小結學法:這句詩寫出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象。(板書:看)剛才,我們是怎么學習這句詩的?(借助文中插圖,發(fā)揮想象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大幫手,讀好詩句)
對呀,我們可以借助課文里的插圖,想象畫面,來學習古詩,今后,大家一定要常運用這個方法。
2、學習第二句詩:
⑴站在鸛雀樓上,面對這樣壯觀的美景,詩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讀(第二句)(背景圖:鸛雀樓)
⑵理解“欲”、“窮”在板書上點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種解釋(課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將要),你覺得這句詩中該選哪種意思呢?(課件閃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詩一種夸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就必須要。
⑷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⑸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生自由談。(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書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生自由談。出示:
(1)學期結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斷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用詩句鼓勵他,愿他學習:。
(2)爺爺奶奶希望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不斷進取,越來越出色,祝他們工作:。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獲!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課件出示畫面、古詩。再把這首詩連起來讀讀吧!
情境中背誦
伴隨著優(yōu)美的古箏曲,練著把這古詩背一背。誰來背?指名2人背。
齊背。
反饋練習
回憶古詩填空:見《補……》第47—48的第1題。
3、拓展練習
王之渙還寫了很多詩呢,今天,我們再來看他寫的另一首詩《涼州詞》
課件出示: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師帶領生齊讀一下。
四、學習生字
指導書寫:“雀”和“樓”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剩下的生字。
3、正確完成課堂練習。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二、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依入欲窮目更
指名讀,齊讀
2、說說哪一個字最難記:
重點指導:入欲更
3、指導在田字格中書寫。師范寫:入欲更
4、學生描紅臨寫。
三、正確完成練習
1、比一比,再組詞
八窮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寫這首詩,同桌互查。
3、完成《補充習題》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課生字,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理解詩中重點詞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 、重點:
1、弄懂每個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
教學準備:
1、錄音機、配樂朗誦磁帶。
2、掛圖、活動的詩人和太陽。
3、田字格黑板。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學生背誦)同學們都背得不錯,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登鸛雀樓》)
2、齊讀課題,注意正音。
二、解題、介紹作者
1、登鸛雀樓是什么意思?
2、“登”還可以說登什么?
3、揭示掛圖。述: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臺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臺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
1、聽錄音。
2、聽完錄音,同學們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讀課文
1、要求讀準字音。
2、檢查:指名讀后正音。
3、再讀古詩,想想哪些詞語你能理解,還有哪些不能理解,將不能理解的詞語做上記號。
五、學習理解詩意
1、學習一二行。
(1)指名讀。
(2)說說哪些詞不懂,借助圖畫理解“白日”、“依”、“盡”。
(3)指名說一二行詩意。
(4)看圖想象,說說黃河怎樣流入大海。
(5)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6)指導朗讀。同學們想想,應該怎么讀,試著在座位上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過渡: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象,詩人產生什么想法。
2、學習三四行。
(1)理解詞語的意思:欲、窮、千里、目、更。
(2)說說詩句的意思。
(3)結合生活體驗談談“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師小結:要想看得遠必須站得高,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5)指導朗讀。
六、想象詩情
1、聽錄音,看圖想象詩人所觀察的景象,詩人觀察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給大家看。
七、指導背誦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八、作業(yè)
1、指導寫生字:登、欲、窮。
2、抄寫、默寫這首詩。◆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導學步驟老師學生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jié)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游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范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里頭,后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后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后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jié)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范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伙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游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yǎng)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7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8
安徽 趙遠利
------------------------------------------------------------
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節(jié)課學生要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幻燈、畫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簡介《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
3師介紹鸛雀樓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3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用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結合的方法,解釋字的意義。
4在學生理解字義的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5師配音范讀,學生思考:哪兩句詩是寫景的?哪兩句詩是寫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電腦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出示多媒體課件,屏幕上顯示鸛雀樓山水畫。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fā)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四)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師小結。
【評點】
該教學設計理念新穎,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想像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過程 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采用讀、想、議、畫、寫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fā)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特級教師胡淑芳/評)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qū)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10
班級 姓名
一、看拼音,寫詞語。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
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
二、比一比,再組詞。
人( ) 盡( ) 衣( ) 歡( )
入( ) 近( ) 依( ) 欲( )
三、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
一( )樓 一( )河 一( )紅日 一( )綠葉
一( )山 一( )人 一( )詩人 一( )老虎
四、仔細數一數,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筆,第九筆是____,部首是____。
2.“樓”共___筆,第十一筆是____,部首是____。
3.“窮”共___筆,第六筆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解釋。
1.白日依山盡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 )
2.黃河入海流
①參加到某種組織中 ②進來或出去 ③收入 ( )
3.欲窮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將要 ③想要 ( )
六、連線。
1.白日依山盡 還要再登上一層樓
2.黃河入海流 要想把很遠很遠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3.欲窮千里目 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流向遠方,流向大海
4.更上一層樓 天邊的太陽沿著山頭漸漸落下去了
七、默寫《登鸛雀樓》后回答問題。
1.這首詩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詩人_______。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登樓看到的_________,后兩句抒發(fā)詩人登樓時的____________。
2.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內容,并嘗試用語言大膽表達。
2、學習整首吟誦,感知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內容的圖畫、《登鸛雀樓》課件、自制古詩掛圖四。
活動過程:
(一)通過圖畫初步理解古詩內容。
1、出示第一幅圖(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你抬頭看那天邊,一輪落日,伴這群山漸漸落下去。
(3)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二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看那黃河奔騰、咆哮著向那大海一瀉千里。
(3)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2、出示第三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景色真美啊,你還想看到那更遠的美景嗎?
(3)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3、出示第四幅圖。
(1)提問: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師用概括性語言總結:
陳老師看見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你再登上一層吧,那樣會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的。
( 3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用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陳老師用完整的話說了,現在請小朋友也來跟著老師來說一說吧!
二、觀看課件,學習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1、今天陳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我們一起來念一念。(3遍,和古詩解釋)
2、教師出示古詩掛圖,引導幼兒指字認讀。(變換節(jié)奏念)
三、用肢體動作來吟誦古詩,并感知韻律美。
1、請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那現在請小朋友們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吟誦古詩《登鸛雀樓》。
設計意圖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因而,這節(jié)課重在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記憶古文不在枯燥。
【知識擴展】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翻譯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寫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登鸛雀樓》教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同學們喜歡背誦古詩嗎?說說自己背的是哪一首?會背的同學一起背誦。(評價:同學們背得真好)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其中有許多描寫了祖國的壯麗河山。一千多年以前,在黃河岸邊有一座三層的閣樓,因為時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飛到這里休息,所以人們稱之為“鸛雀樓”,(板書:鸛雀樓,標注拼音)。誰來讀讀這座樓的名字?(指名讀、齊讀)
2、鸛雀樓剛建好時不怎么有名氣,到了唐代,有位叫王之渙(板書)的大詩人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他的所見所想(板書:登),從此以后,鸛雀樓也就名揚四海了。這首詩也被后人廣為傳誦。這就是《登鸛雀樓》(指名讀,齊讀)
3、詩中究竟寫了些什么?就請大家打開書本的第114頁,自由讀一讀這首詩吧!
二、初讀古詩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剛才大家讀得非常認真,請大家找出詩中哪些字的讀音需要特別注意的。(生自由說,相機評價)
課件展示:登、雀、樓、依、入、欲、窮、目、更(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掃清了生字障礙,讀起詩來也會覺得輕松自如了。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讀,相機糾錯和評價)
3、看到同學們讀得這么起勁兒,老師也想來讀,同學們仔細聽,老師讀得怎么樣?
誦讀古詩一定要掌握好節(jié)奏,要做到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請同學再美美地讀一讀。(自由度,指名讀、齊讀)
三、精讀古詩
1、古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讀一首古詩的時候,腦海里要想象出一幅美麗的畫,同時在欣賞如畫的風景時要聯想到與之相關的詩句。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大屏幕(出示插圖),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你看到些什么?(生自由說,相機指導。)
白日指的是夕陽;依是指依靠、依偎;盡是指沒有了、消失了。
遠處的青山郁郁蔥蔥、連綿起伏,夕陽伴著余輝映紅了天邊的云霞漸漸西沉,消失在群山之巔。多美的夕陽下圖啊!(板書:夕陽西下)詩人情不自禁地吟誦道:白日依山盡(齊讀)
2、(出示視頻)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生自由說,相機指導)
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奔騰不息。請找出詩句讀出你看到的黃河水雄渾的氣勢。(指名讀,相機評價,板書:黃河入海)詩人當時和你們一樣見到腳下滾滾流淌、生生不息的黃河水憑借勢不可擋的力量,奔騰咆哮一瀉千里,一直向東匯入浩瀚無垠的大海。他又情不自禁的高聲吟誦道:黃河入海流(齊讀)
3、你還能想到那些描寫祖國壯麗河山的詩句嗎?(生自由說)
出示課件(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
4、眼前壯美的景象已經讓詩人陶醉,他有沒有感到滿足呢?(沒有)從哪一個詞看出來了?
欲是想、要的意思;窮的意思是窮盡;千里目指千里之外、目之所及的風景。
詩人并不滿足所能看到的景致,他還想領略更加遙遠更加壯美的風景,于是他登上了鸛雀樓的最高層,盡可能讓一切美景盡收眼底。于是他高聲吟誦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齊讀)
大家一定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的故事吧,小松雖然長得矮但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大山爺爺把他拖起來的呀!(齊讀)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就能看得遠”。(板書)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正是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因此也成了千古名句。
大家還會在什么地方聽到別人對你說這樣的話呢?(生自由說,相機啟發(fā)指導)
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也要記住“站得高就能看得遠”的道理,在取得一定的成績時,千萬不能驕傲,要為自己制定更為遠大的理想,并為實現這個理想不斷努力奮斗。因為我們要堅信——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今天同學們表現非常棒,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相信大家在這段音樂的幫助下一定能讀得更好。(點擊音樂)讓我閉上雙眼靜靜聆聽,想象著如同詩人一樣,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夕陽西下的靜美、黃河奔騰的壯觀,再次美美地吟誦《登鸛雀樓》。
四、總結
今天,我們循著詩人王之渙的足跡,誦讀了他的經典詩作,領悟到登高望遠的道理,最后從每位小朋友一句祝福的話:祝你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夕陽落山
見
黃河入海
想 登高望遠
《登鸛雀樓》案例分析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堪稱唐詩中的珍品,千百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后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顯出詩人博大的胸懷。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作為二年級的孩子大部分應該比較熟悉了,所以這節(jié)課的設計之初,我就考慮到以學生為主題,課堂上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接受文化熏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多數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形式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自由讀詩文的基礎上找出生字,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借助多媒體課件,指導感悟,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多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動態(tài)的視頻與靜態(tài)的文字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讓學生學會按一定的順序看圖,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視頻短片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進行朗讀的指導,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詩文的前兩句著重于寫景,我不失時機地啟發(fā)學生進行知識的積累,聯系其他寫景的詩篇,感受古詩文語言的精妙和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力圖讓學生從心理上更加喜愛誦讀經典的古詩詞作品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聯想之前學過的一篇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小松樹長得埃為什么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他長在山上,啟發(fā)學生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之后聯系生活實際,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