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精選12篇)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發布時間:2023-09-02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精選12篇)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的夏日童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學重點: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的夏日童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古詩的愿望。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引入新課

  1、學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歡(干什么)。

  2、今天,老師將和你們一起學習一首寫小孩情趣的詩,它叫--

  板書課文題目:《池上》解題:題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

  二、初讀全詩,了解大意

  1、教師:《池上》這首詩非常容易讀,愿意自己把它讀通嗎?

  2、請學生自由讀古詩,在難讀的字下面作上記號。

  3、教師:把你認為難讀的字告訴同桌,請他教你讀。

  4、教師:你認為哪些字難讀,能提醒一下同桌嗎?(“撐”、“艇”、“萍”都是后鼻韻。)

  6、抽讀生字卡片,讀得好的同學教全班讀。

  7、指名讀全詩、互相評價。

  8、齊讀全詩。

  三、再讀古詩,讀出停頓

  1、教師范讀,請小朋友用“/”標出詩的停頓。

  2、與老師標出的停頓對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標正確。

  3、學生自己練習朗讀。

  4、請能正確讀出停頓的同學讀給大家聽。

  5、全班齊讀。

  四、細讀古詩,品味情趣

  1、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是誰?在干什么?允許學生多元解說,只要說得有理就行,說得不對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導學生在自讀古詩中得到答案。

  2、自讀古詩,試著理解詩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討論解決。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借助圖畫、實物幫助理解;也鼓勵學生互相幫助。

  過渡:小孩撐小艇干什么?討論:從“偷采白蓮”你想到了什么?

  (1)碧綠的荷葉,映著雪白的荷花,實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愛之情才去偷采白蓮。

 。2)小孩擔心別人不讓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頑皮……(偷采和偷盜不一樣)

  3、有感情地朗讀第一、二句,讀出小孩對白蓮的喜愛之情,讀出小孩的頑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換詞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佰欅E”可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就是“行動留下的痕跡”!案∑肌笨山柚鷪D片和資料來理解。“一道開”用想象畫畫的辦法理解。

  4、討論:從“不解藏蹤跡”你想到了什么?

  五、指導有感情朗誦全詩

  1、讀出節奏、抑揚頓挫。

  2、讀出情感。

  六、背誦古詩,拓展交流

  師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描寫荷花的古詩。

  第二課時

  一、情境導入,再掀情趣。

  1、教師引導學生從古詩《池上》的朗誦中轉入另一首體現夏日情趣的古詩--《小池》:夏日,可愛的小娃撐著小艇偷采白蓮。而楊萬里這位大詩人卻對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獨鐘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課件出示畫面(與課文中插圖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圖),引導學生看圖說話:--“我看見了,聽見了。

  3、引出古詩《小池》:詩人楊萬里可別有一番獨特的發現--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二、初讀古詩,正確識字。

  1、學生朗讀詩句,對于在自學過程中用鉛筆標出的認識的字,借助課文的拼音多讀幾遍。

  2、學生充分朗讀:同桌互讀互考。如果發現同桌讀錯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讀幾遍。

  3、引導學生全班齊讀,齊讀之后輪讀?疾閷W生是否都會讀了。

  4、學生讀生字,教師檢測。

  (1)學生自由讀。

 。2)重點抽讀,用生字卡片抽讀,主要抽讀“泉、流、愛、柔、荷、露、角”7個較難認的字。

 。3)抽讀重點(抽學困生讀)。

  (4)全班齊讀。

  5、導學:我們已經認識了生字,讓我們再來讀讀古詩,你能把它讀好嗎?請大家再次自由地大聲朗讀古詩,爭取把字音讀得更準確,句子讀得更通順。

  6、學生自由練習讀古詩,教師巡視指導讀詩節奏,糾正字音。

  7、導學:下面我們開展一次朗讀比賽,比一比讀古詩的時候,誰的聲音最洪亮,句子讀得最正確、最流暢。

  8、學生先在小組內兩兩賽讀,最后選出一名優勝者,然后每組派一名優勝者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賽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評選出你認為讀得的選手。

  三、熟讀成誦,感知大意。

  1、教師導入:同學們朗讀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學都已經熟讀成誦了吧,我們來比一比誰背誦得最快。

  2、學生自由背誦。

  3、教師抽背,表揚背誦得好的同學,鼓勵背誦稍慢的同學。

  4、教師引言:背得不錯!話題交流:讀了詩,我覺得這方小池。我們讀一下前兩句詩,都有什么景物?詩人什么情感?后兩句呢?

  5、美麗的畫,需要同學們動情的朗誦來襯托,讓我們一起盡情朗誦吧!

  四、指導書寫。

  1、呈現“首、無、愛、角、采、樹、尖”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4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范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鑒,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五、積累誦讀。

  1、教師導言:(充滿激情地)這首詩寫的夏日可真美呀,短短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這么美的景象。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夏日的詩嗎?(引導學生擴展背詩,激發其喜愛朗讀古詩的情感。)

  2、搜集更多古詩,參加下周班級開展的“古詩誦讀會”。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2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關于本課的多媒體課件。(教師)

  2.古箏曲《春江花月夜》。(教師)

  3.做一份本課生字小卡片。(學生)

  4.搜集整理以前讀、背過的古詩。(學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師引言:同學們,夏天到了,你們高興嗎?說說為什么。(學生交流)是啊,老師也非常喜歡夏天,去年夏天,老師還出去游覽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師把照片給你們帶來了,大家愿意和老師一起分享快樂嗎?請大聲說出你們看到的美景吧!(課件展示令人賞心悅目的荷塘美景:碧綠的荷葉挨挨擠擠,亭亭玉立的荷花嬌媚動人,鮮嫩的蓮蓬清香誘人。)

  2.師激趣:看到這么美的荷塘,你們最想干什么或說什么?(學生交流)看到這么美的池塘、蓮花,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欣賞--第12課《古詩二首》。

  3.識記并書寫生字"首"。

  (1)指生當小老師領讀,注意強調"首"是翹舌音。

  (2)結合字理圖講解"首"的本義并組詞。

  (3)結合本課講解"首"的引申義并組詞。

  (4)指導學生書寫。

 、僦笇W生觀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趯W生嘗試交流書寫注意點。

 、劢處煔w納:點、撇位于豎中線兩側,首橫長且直,橫畫上下對正。

  4.揭題:詩人白居易也來到了池邊,看見了荷花池上發生的一個關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寫了一首詩。板書詩題。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5.簡介作者白居易。

  (1)學生介紹詩人。

  (2)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是唐代詩人,有"詩魔"之稱,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

  設計意圖:讓"現實生活"這一活的資源與生動的畫面結合在一起,調動學生視、聽等多種感官,讓學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悅,為輕松學習古詩奠定了基礎。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一)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古詩。(課件顯示要求:拼讀生字音節,注意讀準字音;用加一加、換一換等方法識記生字字形;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律。)

  3.匯報交流。

  預設:

  采:注意讀準平舌音,結合字理理解字義。

  蹤:注意讀準平舌音,結合形聲字識記生字。

  跡:分析結構和筆順,擴詞,理解"蹤跡"。

  萍:擴詞,看圖片理解"浮萍"。

  …………

  (二)熟讀古詩。

  1.劃節奏讀詩。

  師引導: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經能把詩讀通了,但這遠遠不夠,我們還應該讀出詩的節奏來。這首五言詩該怎樣劃分節奏呢?請用"/"畫出來。 (學生各自練習朗讀,并根據練習時的節奏用鉛筆在書上做記號。)

  2.指名匯報,相機大屏顯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指名讀詩。

  4.師講解誦讀要領并范讀:誦讀古詩的時候,不要一字一頓地讀,這會破壞古詩的韻味,要注意音斷氣連,像老師這樣,你們聽--

  5.齊讀古詩。

  6.趣味誦讀。

  師引導:這樣就讀出詩的節奏來了。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讀起來更有趣些呢?師示范拍手讀。同學交流多種方法:跺腳讀、合作讀、開火車讀、表演讀……

  7.小結:同學們,剛才你們手舞足蹈、搖頭晃腦地讀詩,這樣多有趣!

  8.師引導:同學們,初讀了詩文,你們知道荷花池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嗎?(一個小娃偷采白蓮。)

  設計意圖:讓每個學生把古詩讀準、讀好,是教學古詩最基本的目標。在這里安排了多種形式的讀,力爭讓學生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讀出韻律。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師引言:一個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蓮,究竟有趣在哪兒呢?讓我們一同走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2.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引導學生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匯報自己是如何"看"出來的。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

  小艇:船。

  (2)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聯想:荷塘是什么樣的?白蓮是什么樣的?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起大家對荷花池和嬌嫩的蓮蓬的向往之情。)

  (3)指導學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這個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風中舞蹈,風中還傳來了蓮蓬的清香,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機理解"蓮蓬"。課件展示蓮蓬:瞧,這就是蓮蓬,它長在荷花花瓣中間。蓮蓬里藏著一粒粒的蓮子,花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了,甜甜的蓮子可是夏天解暑的好東西。)

  (4)采訪式指導朗讀。

  ①小娃欣賞著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時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樣?(高興。)來,讀出你的高興。(被采訪的學生讀)

 、谛⊥薏芍徟,吃著蓮子,此時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樣?(又高興又激動。)來,讀出你的激動。(被采訪的學生讀)

  ③小結:小娃欣賞著美景,享受著美味,真是愜意又幸福。請大家一起讀出你們此刻的感受。(學生齊讀)

  4. 朗讀前兩句詩,思考: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個字?

  (1)師引導:這么多的白蓮是小娃瞞著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這時候,你會想些什么呢?

  (2)指導讀出緊張、高興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蓮回家的小娃既高興,又緊張。(齊讀)

  (4)引導學生討論:你覺得小娃的這種"偷"可惡嗎?

  (5)你有過偷偷地做一些類似的惡作劇的經歷嗎?

  (6)小結:對呀,一個"偷"字,形象地表現了小娃的天真調皮,寫出了詩人對小娃的喜愛之情。(齊讀)

  (7)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師引導:小娃偷采白蓮,真的不會被發現嗎?你們從哪兒知道的?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

  3.學生匯報交流。

  (1)小娃忘記了隱藏自己的行蹤,滿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沖開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認識浮萍。

 、賹W:浮萍究竟是什么樣的呢?

 、诳,這就是浮萍,它是一種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先指著畫面讓學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圖片。)

  (4)當小船慢慢駛來,浮萍……(做手勢)

  (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劃出的波痕已經暴露了他偷采白蓮的事。多么純真質樸的孩子呀!

  (6)看到浮萍開了,你會怎么想?(替小娃擔心、著急。)

  (7)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心情。(自讀、指2-3名學生讀、齊讀。)

  4.猜詩人的行為、心理:

  (1)詩中不僅藏著一幅幅美麗的、有趣的畫面,還藏著一個人呢?你們猜,他是誰?

  (2)你猜白居易此時正在岸邊干什么?(窺視、偷笑。)

  (3)我來采訪一下:請問白老先生,您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樂?

  (4)指導朗讀。

  設計意圖:利用換位思考的方法,把詩中的小娃和現實中的人物心理進行對比,更好地引導學生感悟整首詩的意境。巧妙引導學生討論"這種'偷'可惡嗎?"并回想自己做過的惡作劇,意在讓學生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學生通過想象"偷采白蓮"的小娃的心理,將作者情、詩中情與自己的情感融會貫通,產生共鳴。

  四、感情朗讀,背誦全詩

  1.指導學生想象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3.師引導:詩中的小娃多可愛呀,你能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嗎?(學生改編故事,交流。)

  4.小結:其實,像這首詩一樣,寫兒童有趣故事的詩還有很多,比如《四時田園雜興》《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課后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

  設計意圖:趁熱打鐵,腦中放電影,把簡單的四句詩想象成一個小故事,一邊背一邊體會意境,利于學生當堂背誦,提高學習效率。

  五、指導寫字

  1.先讓學生觀察"采"的字形,引導學生分析。

  2.教師范寫。

  3.學生練習寫。(要求學生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做到"三個一"。)

  4.展評學生寫的字。

  設計意圖:寫字是一年級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指導書寫的過程,不只是提高書寫技能的過程,更是學生主動發現寫字規律的過程。此環節讓學生先觀察生字再分析字的間架結構,降低了書寫難度,加上教師規范的書寫,給學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第二課時

  一、以詩引詩,創設情境

  1.(出示配樂課件:吟詠春天。)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春曉》《詠柳》。

  2.交流:我們剛才背誦的詩有什么共同點呢?(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詩。)

  3.教師引導:大自然的美景總是令人陶醉。從古至今,不知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贊美它。(出示配樂課件:夏天情。)師導言:生機盎然的春天過去,姹紫嫣紅的夏天來了,你們看到了什么?

  4.導入新課,揭題。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萬物是那么和諧。南宋詩人楊萬里被這個美麗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寫下了一首名為"小池"的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文題目:小池。)

  5.學生讀課文題目,教師介紹作者。

  設計意圖: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古詩前運用多媒體以背詩說話引入,以詩找景,以圖解詩,以景悟情,變靜為動,化難為易,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初讀古詩,學習字詞

  1.教師導學: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池塘呢?我們一起來有滋有味地讀讀吧!

  出示自學要求:

  (1)自讀詩歌,勾畫難認難記的生字生詞,借助拼音多讀幾遍,可以讀給同桌聽,也可以讀給老師聽。

  (2)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

  (3)自由朗讀古詩,要把詩歌讀得字正腔圓。

  2.指名朗讀古詩,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的過程中相機出示"泉流愛柔荷露角"的生字卡片,鞏固字音,交流識字方法,聯系詩句或者生活實際理解字義。教師相機指導:

  (1)課件出示"泉"的字理圖,學生觀察后小結:甲骨文字形像水從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樣子。本義:泉水。

  (2)課件出示"愛"的字理圖,學生觀察后小結:手捧著東西送給朋友,以此表示友愛、喜愛。相機用"愛"組詞并說話。

  (3)引導學生用"加一加"或"形聲字"的方法識記"流柔荷露"。

  (4)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識記"角"。

  3.指導學生將生字帶入古詩中,再次朗讀詩句,讀出古詩的節奏。

  (1)讓我們再回到這個小池塘,去體會它的美。老師再讀。

  (2)這首古詩聽起來很美,你會讀嗎?

  (3)請你也這樣讀一讀,讀出節奏。

  (4)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5)師生對讀,同桌對讀,男女對讀。

  (6)師生接力讀,全班接力讀。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作為第一學段識字的重要目標,因此,本環節的設計重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學生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識字,把理解字義和識記字形結合起來,潛移默化地領悟生字的特點。

  三、深入朗讀,體會詩意

  (一)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到了什么?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找出來。(荷花池、泉眼、樹蔭、荷葉、蜻蜓。)

  (二)理解詩意。

  1.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機引導質疑: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誰舍不得誰?怎樣理解"愛晴柔"?

  (2)指導朗讀:一道細流緩緩地從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綠樹在陽光的照射下,將樹蔭投到水面,忽明忽暗。這么寧靜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要讀得輕柔、甜美,速度稍慢,飽含不舍之情。)

  (3)指導想象:荷葉剛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樣了?如果它們會說話,會說些什么?

  (4)"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準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這兩句詩時眼前仿佛看見了什么?(學生交流)

  (5)引言:多么細微的畫面,竟然被細心的詩人觀察到了。如果你是詩人楊萬里,此時會怎樣來吟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呢?

 、僦该磸妥x,讀出欣喜的語氣。

 、谂錁纷x。

  2.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構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樣的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沒有朗朗的讀書聲,語文課堂將失去活力。"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入情境,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揣摩、體會詩句承載的情感,情動而辭發。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小荷漸漸長大,大家想知道它們在盛夏時節的美麗姿態嗎?(出示課件:滿池的荷花的圖片及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很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大家去發現,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

  設計意圖:閱讀楊萬里的另一首描寫盛夏荷花的詩,與本文對比,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增加古詩的積累,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進而更加熱愛生活。

  五、寫字指導

  1.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田字格中的"無樹愛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正確、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議分享給大家。

  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補充,重點注意:

  (1)"無"的最后一筆是"豎彎鉤"。

  (2)觀察"愛"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比例。

  (3)"尖"的第一筆是"豎","大"要寫得舒展。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4.學生練寫,欣賞評議。

  設計意圖:學生觀察探究生字,教師范寫,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寫字的過程,讓學生領悟寫字的要點,掌握運筆的方法,最后欣賞評議生字,讓學生在自主、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寫好生字。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采、無”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初知古詩大意。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師引言:同學們,夏天到了,你們高興嗎?說說為什么。(學生交流)師展示令人賞心悅目的荷塘美景圖。(出示課件)

  2.師激趣:看到這么美的荷塘,你們最想干什么或說什么?(學生交流)導入課題。

  3.識記并書寫生字“首”。(出示課件)

  (1)指生當小老師領讀,注意強調“首”是翹舌音。

  (2)指導學生書寫。

 、僦笇W生觀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趯W生嘗試交流書寫注意點。

  ③教師歸納:點、撇位于豎中線兩側,首橫長且直,橫畫上下對正。

  4.揭題:詩人白居易也來到了池邊,看見了荷花池上發生的一個關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寫了一首詩。板書詩題。相機理解詩題:荷花池塘里。

  5.簡介作者白居易。(出示課件)

  白居易字樂天,是唐代詩人,有“詩魔”之稱,他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一)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讀古詩。(顯示要求:拼讀生字音節,注意讀準字音;用加一加、換一換等方法識記生字字形;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讀通句子,爭取讀出古詩的韻律。)(出示課件)

  3.匯報交流。

  (二)熟讀古詩。

  1.認讀生字。(出示課件)

  2.劃節奏讀詩,相機出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出示課件)

  3.指名讀詩。

  4.師講解誦讀要領并范讀:誦讀古詩的時候,不要一字一頓地讀,這會破壞古詩的韻味,要注意音斷氣連,像老師這樣,你們聽——

  5.齊讀古詩。

  6.趣味誦讀。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出示課件)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師引言:一個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蓮,究竟有趣在哪兒呢?讓我們一同走到荷花池邊去看一看吧。(課件出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2.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引導學生通過“你問我答”的形式匯報自己是如何“看”出來的。

  (2)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展開聯想:荷塘是什么樣的?白蓮是什么樣的?

  (3)指導學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這個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風中舞蹈,風中還傳來了蓮蓬的清香,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4)采訪式指導朗讀。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師引導:小娃偷采白蓮,真的不會被發現嗎?你們從哪兒知道的?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

  3.學生匯報交流。

  (1)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劃出的波痕已經暴露了他偷采白蓮的事。多么純真質樸的孩子呀!

  (2)看到浮萍開了,你會怎么想?(替小娃擔心、著急。)

  (3)指導學生讀出這種心情。(自讀、指名讀、齊讀。)

  四、感情朗讀,背誦全詩。

  1.指導學生想象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3.師引導:詩中的小娃多可愛呀,你能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個有趣的故事嗎?(學生改編故事,交流。)

  五、指導寫字。(出示課件)

  1.先讓學生觀察“采”的字形,引導學生分析。

  2.教師范寫。

  3.學生練習寫。(要求學生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做到“三個一”。)

  4.展評學生寫的字。

  第2課時

  一、以詩引詩,創設情境。

  1.引導學生背誦古詩《春曉》《詠柳》。

  2.交流:我們剛才背誦的詩有什么共同點呢?(都是描寫春天景色的詩。)

  3.教師引導:大自然的美景總是令人陶醉。從古至今,不知多少詩人用他們的筆贊美它。師導言:生機盎然的春天過去,姹紫嫣紅的夏天來了,你們看到了什么?

  4.導入新課,揭題。

  5.學生讀課文題目,教師介紹作者。(出示課件)

  二、初讀古詩,學習字詞。

  1.教師導學: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小池塘呢?我們一起來有滋有味地讀讀吧!

  2.指名朗讀古詩,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評價的過程中相機出示生字,鞏固字音,交流識字方法,聯系詩句或者生活實際理解字義。(出示課件)

  3.指導學生將生字帶入古詩中,再次朗讀詩句,要讀出古詩的節奏。

  三、深入朗讀,體會詩意。(出示課件)

  (一)整體感知。

  聽老師范讀,說說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二)理解詩意。

  1.誰來說說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機引導質疑: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誰舍不得誰?怎樣理解“愛晴柔”?

  (2)指導朗讀:一道細流緩緩地從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綠樹在陽光的照射下,將樹蔭投到水面,忽明忽暗。這么寧靜的景色,我們該怎么讀呢?(要讀得輕柔、甜美,速度要稍慢,要飽含不舍之情。)

  (3)指導想象:荷葉剛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樣了?如果它們會說話,會說些什么?

  (4)“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準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這兩句詩時眼前仿佛看見了什么?(學生交流)

  2.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構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樣的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并試著背誦。

  四、寫字指導。

  1.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田字格中的“無”“樹”“愛”“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樣才能把這些字寫得正確、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議分享給大家。

  2.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補充,重點注意:

  (1)“無”的最后一筆是豎彎鉤。

  (2)觀察“愛”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注意比例。

  (3)“尖”的第一筆是豎,“大”要寫得舒展。

  3.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4.學生練寫,欣賞評議。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4

  [教學設想及依據]

  1、依據新課標要求,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盡量少講析。

  2、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講析代替實踐。

  3、教學采用四步法:聽讀、譯讀、說讀、背讀。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一些詩歌的常識。

  2、了解詩歌朗讀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讀詩歌的語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情味,領悟其意境。

  4、啟發學生創新寫作,在領會詩歌意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能力訓練目標:1、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陶冶情操。

  情感訓練目標:通過朗讀、賞析、創新、寫作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竟境。

  2、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聯系詩歌意境,進行創新寫作。

  [教學用具]錄音機

  [課時安排]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了解詩歌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創世佳作,它們

  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學習一點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想象。大家從兒時起就開始接觸中國古詩,你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兒時的啟蒙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詩》嗎,我建議全班一起背誦,來體會一下詩的情味美,感受詩的音樂美。(全班齊背《靜夜詩》)你們都喜歡詩嗎?為什么?(歸納詩的特點)今天我們再來和大家一起學習二首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黃鶴樓》。這節課我們要完成四個任務:

  1、聽讀——劃分節奏

  2、譯讀——理解內容

  3、說讀——體味情感

  4、背讀——積累詞語

  二、第一個教學板塊,聽讀——劃分節奏學會朗讀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以上教學板塊讓學生掌握了詩歌朗讀方法,現學現用]

  三、第二個教學板塊譯讀——理解內容領會意境

  1、指導學生大聲讀課本下面的注釋,讀一句詩翻譯一句,允許學生進行討論。

  2、討論后可以互相譯讀。

  3、分別請幾位學生示范譯讀這兩首詩,教師更正,歸納總結。

  教師小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離別之情,但由于詩人開闊的胸懷,完全沒有給人一種因離別而悲傷的情調!饵S鶴樓》則是攬勝懷古思鄉的名篇。它把神話與現實、古與今、情與景熔為一爐,創造了一個蒼茫開曠的詩歌境界。相傳李白在黃鶴樓想題詩,見了崔顥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此板塊以學生譯讀為主,達到完成詩意理解的目的]

  四、第三個教學板塊,說讀——體味情感創新運用

  1、再讀詩文,讓學生在讀中領會詩人的情感。

  強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達詩人對友情的堅貞信念和對世事曠達的情懷。而《黃鶴樓》則表達了詩人懷古思鄉的情感。

  2、在品味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按以下要求寫作:

  假如時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顥,請你把他們的詩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3、分別請學生交流自己的短文。

  [此板塊以學生寫作為主,培養了學生創新能力,并豐富了學生的想象]

  五、第四個教學板塊,背讀——積累詞語再悟美文

  教師要求學生采用正確的朗讀方法,分男女生再讀全詩文,然后合上書,當堂背誦,亦可請個人示范背讀。

  六、回味小結

  通過這兩首詩的朗讀、感悟與創新運用,讓每位同學都已掌握了正確的讀詩、賞詩的方法,并激發我們更加珍視朋友間的感情、熱愛家鄉,提高了同學們的審美能力。

  附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黃鶴樓

  聽讀——劃分節奏221或2122221或2212

  譯讀——理解內容送別思鄉

  說讀——體味情感豁達惆悵

  背讀——積累語言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兩首古詩均為描繪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分別是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望廬山瀑布》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象!督^句》為詩人在成都草堂所作,全詩通過對明媚春光的描繪,表達自己愉快的心情。這首詩的觀察順序是由近到遠,寫得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表達了作者喜悅的心情。

  學情分析:

  這兩首著名的唐詩,學生都會背誦。教學時,關鍵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

  以求讀出韻味,讀出感情,促使學生領悟詩的意境。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

  能解釋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述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學生受到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能解釋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詩的情景。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像。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望廬山瀑布》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學過許多李白的詩,現在,咱們開一個李白詩會,把你知道的李白的詩背給大家聽一聽,愿意嗎?今天,我們再來學一首李白的詩。(板書:望廬山瀑布)齊讀。

  2、解題

  誰能講一講課題的意思?

  廬山在什么地方?(江西省九江市)

  你見過瀑布嗎?(出示掛圖)

  學習生字:瀑。

  3、小結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就是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

  二、精讀《望廬山瀑布》。

  1、指名讀古詩。

  2、小組討論,說說詩的意思,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

  3、師生交流:(每句詩都先請學生來說,教師只做適當指導)

  ⑴日照香爐生紫煙

  “香爐”是什么意思?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云聚散猶如香爐,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

  “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這里是“升騰”的意思。

  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讓學生先說,教師再歸納總結:在陽光照耀下,香爐峰頂彌漫著紫色的煙霧,像香爐里散發的煙一樣不停地升騰。

 、七b看瀑布掛前川

  “遙”是什么意思?

  遠。

  “川”是什么意思?

  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瀉之后像一條河。

  “掛前川”是什么意思?

  掛前川,瀑布掛在山的前面!皰臁弊只瘎訛殪o,形象地表現出了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狀態。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大河垂掛在山前。

 、秋w流直下三千尺

  “飛流”是什么意思?

  飛瀉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

  “直下”是直瀉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寫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騰而下,勢不可擋的氣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

  “三千尺”是虛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長。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很長的瀑布從陡峭的山崖上飛快地直瀉而下。

 、纫墒倾y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

  疑,可能是,懷疑。

  “銀河”是什么意思?

  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現出的由許多恒星組成的白色光帶,看上去像銀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

  落,這里指“從……落下”;“落”字寫出了瀑布傾瀉而下的磅礴氣勢。

  “九天”是什么意思?

  古代傳說天有九重,這里指天的最高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什么?

  使人懷疑是銀河從天上的最高處傾瀉下來了。

  4、這首詩描繪的是什么? 你認為詩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觀看廬山瀑布的?

  5、練習朗讀、背誦。

  6、品讀體會作者情感

  “遙看瀑布掛前川”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在山川之間,誰能將這樣巨大的瀑布掛起來呢?只有大自然。在這句詩里包含了作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頌。細細品味這首詩,可以使我們領會到大詩人李白豐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總結(欣賞錄像)

  四、作業

  用你手中的畫筆畫一幅廬山的瀑布圖。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絕句》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

  有誰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們知道他嗎?

  2、解題

  這是作者對他居住的草堂附近明媚、秀麗景物的描寫。

  二、精讀《絕句》

  1、教師范讀。

  2、這首古詩寫了什么?

  3、利用學習《望廬山瀑布》的方法來學習《絕句》這首詩。復習

  我們是怎樣學習《望廬山瀑布》的?讀詩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詞→借

  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詞弄懂→串聯、整理說出詩句的意思→說出整首詩的意思。

  4、小組學習,教師點撥

  同學們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師生共同研究解答。

  5、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黃鸝、翠柳、白鷺、青天、雪、船)

  6、指導朗讀

  注意停頓,要讀出詩的韻味來;注意輕重音,要讀出感情。

  7、學生練習朗讀、背誦。

  三、總結

  四、作業

  你能用一幅圖描繪出《絕句》的意境嗎?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故鄉以及贊美梅花品格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來是清高、勇敢的象征。

  2、學會本課生字5個,詞語4個。

  3、能解釋詩句中字、詞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

  5、會用自己的話說說《靜夜詩》的意思。

  教學重點:讀懂詩句,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帶點字的意思。

  教學準備:課文錄音、歌曲磁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教學《靜夜思》,學會詩中3個生字,理解“疑”“舉”等字的意思。

  2、背誦并默寫該詩。3、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思念故鄉的情感。

  過程:

  一、揭題。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簡短談話,揭示第一首詩的題目。

  二、自由讀。自學3個生字。讀通詩句。

  三、指導朗讀。

  四、講解詩句。

  1、讀古詩,圈出不懂的字。

  2、學生試解。

  3、連起來說說詩的意思。

  五、背誦全詩,體會情感。

  六、作業 。

  第二課時

  目標:

  1、教學《梅花》,學會詩中的5個生字,理解有關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的讀背全詩。3、體會梅花的風格,學習梅花不怕困難的精神。

  過程:

  一、啟發談話。

  二、聽課文錄音,自學生字,讀通詩句。

  三、理解詩句。

  1、學習第1、2 句。

  正確朗讀這兩句詩。說說帶點字的意思。試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2、學習3、4兩句話。

  解釋帶點字的意思。

  四、指導朗讀。

  范讀。自讀。交流討論,朗讀品味。

  五、作業 。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1個生字;

  2.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四時田園雜興》(一)(二);

  3.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寫的景象,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4.感受鄉村生活,陶冶愛美的情趣,養成積累的習慣。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愿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ǚ冻纱螅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并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么內容?

  2.教師范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并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干什么?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第一首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并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績麻:把麻搓成線。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參加。⑧耕織:耕田織布。⑨傍:靠近。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著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條,村里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著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后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像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極其“田園詩”與前朝的田園詩的異同。

  2 進一步了解朗讀詩歌的技巧,通過朗讀和語言的品位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詩歌的意境。

  3 培養學生的古代詩歌的閱讀鑒賞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詩歌

  2、默寫詩歌

  二、教授新課

 。ㄒ唬┙涣鞑牧

  互相交流查閱的有關唐代田園詩歌并與范成大的田園詩歌比較

 。ǘ├收b詩歌體會詩歌意境

  指名朗讀、分組朗讀并進行指導。

 。ㄈ┱w感知詩歌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詩描寫晚春農村的自然景色。表現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熱愛。這首詩歌表現的樂趣在于自然景物。

 。ㄋ模┙涣魈骄

  1、詩歌前兩句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前兩句寫了晚春江南農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確:典型的事物描繪。(金黃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麥花處處)

  3、三、四句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正午時分的幽靜的景象。

  4、四句中寫“蜻蜓蟲夾蝶飛”顯得田野靜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確;以動寫靜。

  5、詩歌的寫法

  明確:1 點面結合

  2 動靜結合

  三、練習:

  1、朗讀詩歌

  2、背誦并默寫詩歌

  四、小結:

  1 詩歌的朗讀

  2 詩歌內容的理解

  3 詩歌的寫法

  五、作業:

  1、理解背誦默寫兩首詩歌

  2、預習《山中雜記》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登飛來峰》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后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此時王安石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抒發胸臆,寄托壯懷。

  兩首古詩在從全篇的立意構思看,都寓情理于詩境之中,可謂異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與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脈相承,表現技法極為相似,王詩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詩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兩者都極具哲理性。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九冊剛學過了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還學習了描寫王安石的文章《千錘百煉為一綠》,學生對兩位詩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學生在學習、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積累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是哲理詩在遣詞造句謀篇方面具有不確定性和跳躍性,似斷實續,留下了萬語千言道不盡的藝術空白,這就給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3、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4、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入情入境。

  同學們,你們等過山嗎?誰能談一談你當時的感受?(引導學生回憶、談論)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首詩都是詩人登山后所寫的,你想了解他們登山后的感想嗎?

 。c評:設計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為學習兩首古詩作鋪墊)

  二、整體通讀,想象詩境。

  1、自由讀兩首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讀后借助工具書和所查的資料自學。

  2、交流、討論、相互幫助,大致說說詩句的意思。(遇到有困難的地方作上記號)

 。ㄔO計自學的環節,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3、指名讀古詩,聽一聽,是否讀的正確、通順。

  4、全班齊讀兩首詩,邊讀邊想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讀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詩人。指名簡介王安石和蘇軾。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辭,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寫。寫的什么?(借機解題)

  《題西林壁》西林:廬山上的西林寺。這首詩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登飛來峰》飛來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寺前。

 。3)都借寫景說明道理。(我們平時學得比較多的是唐詩,由于唐詩幾乎把所有的藝術領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詩人只能另辟蹊徑,這樣他們在讓宋詞的創作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時,在詩歌領域也開創了哲理詩這個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獨特的智慧之花。)

  這兩首詩蘊含了什么哲理?讓我們一首一首的來品悟。

 。c評:在開課伊始,即將兩首古詩全盤托出,以初知大意為整合基礎,聚焦兩首詩的共性,將兩首詩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學生知人、知時,整體論詩)

  三、分步解讀,感悟哲理。

 。ㄒ唬⿲W習《登飛來峰》

  1、指名朗讀《登飛來峰》,然后說說詩意。

  2、從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層站得很高?

  (1)品讀前兩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千尋,言高。尋,古代長度單位,一尋等于八尺。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高高的飛來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聽人說早上公雞鳴啼時,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麗景觀。

  自己放聲朗讀,進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過渡:前兩句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塔高。第二句以見日升,從一個側面襯寫古塔高聳,直入云霄,能聽見雞鳴,這還是寫塔高。兩句都是寫塔高,為下文直抒胸臆蓄勢。

 。2)品讀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擔心浮動的云遮住我的極目遠眺的視線了,那是因為我已身處凌空的最高層呀。(僅僅十字,境界全出。)

  學生質疑,重點解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補充詩人的寫作背景。)為什么用不畏?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不怕困難,相信變法一定能成功。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其實,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變法,他就不會害怕朝廷小人刁難、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變法一定能成功。體會詩人站得高,看得遠的膽識氣概和豪情萬丈。

 。3)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抒發自己的壯志情懷?梢粚の,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談一談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觀察景物時是站得高看得遠,高瞻遠矚

  B: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C: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結合學生學習實際談:平時要多積累,這樣才能有遠見卓識。

  (此處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要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體會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讓學生受到詩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勵。)

  3、帶著感悟有感情齊讀《登飛來峰》。

  4、參照,《登鸛雀樓》,深化感悟。

  學到這里我們想到了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里的著名詩句,引讀:欲窮千里目,更

  上一層樓。

  杜甫在《望岳》中的詩句,引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兩首是學生的必備古詩篇目)

  是啊,同學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的全面呀!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時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下面我們來看第二首詩《題西林壁》。

 。ǘ⿲W習《題西林壁》。

  1、指名讀古詩。學生質疑。為什么作者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作者身在廬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這景象是廬山的真面目嗎?

  讀一、二句詩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先想像廬山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風景,再觀賞廬山圖片。思考此時此刻游歷在廬山之中的蘇

  軾有什么感慨?(移步換形、廬山的風景千姿萬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有感情的讀前兩句。

  3、為什么不識廬山真面目,此時此刻作者會想什么?

  讀三四句用自己的話說說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

  (點評:設計此環節,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想象出詩人描述的情景,站在詩人的角度上體會詩人的情感。)

  4你從這兩句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反映動畫:從不同角度看到的茶壺。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也就是說登高才能望遠。

  結合實際說說我們如果怎樣看待身邊的人?(要全面的看待一個人。)

  (進行人文滲透,滲透做人的道理。)

  5帶著感悟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四、二次整合,學習觀察方法。

  1、自由讀兩首古詩,說說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對事物的認識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層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2、帶著感悟背誦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語言積累。

  1、填空《登飛來峰》(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上面填的四句詩中,我明白了的道理。

  2、檢查背誦兩首詩。召開小小賽詩會看誰背誦的最有感染力。

  男、女生賽詩;同位賽詩;以小組位單位進行賽詩等。

  (設計此環節,讓每一個孩子動起來,因為競賽可以促使學生繼續保持學習積累的激情)

  我們再想想通過學習這兩首詩你又想起了那些詩?咱們比一比誰的記憶力好,誰平時積累的詩多!

  A想起了登高詩:杜甫的《望岳》,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

  B想起了詩人的其他詩篇:如學生學過的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海棠》《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王安石的《元日》《泊船瓜洲》《梅花》等。

 。ㄍㄟ^本課兩首古詩這個點引導學生回憶思考一個面)

  二、課外拓展,補充哲理詩。

  1、中國傳統詩歌發展到宋朝,出現了一個有趣的轉變:由唐詩的以意象取勝轉而喜歡談哲理。宋朝是個哲學思辯十分活躍、哲理學家輩出的時代,寫哲理詩理所當然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特長。下買我們看朱熹的《觀書有感》,發給學生閱讀。

  半畝萬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簡單了解:全詩用形象思維和比興手法,寫讀書的樂趣和重要。讀書本是很理性的事,在這里卻形如美景,情趣盎然。首句把半畝方塘比作一本書,因書為長方形,故有半畝之說。把書打開,就好像打開一面鏡子,既雅趣又新穎。二句借用天光、云影這些為人們所喜愛、欣賞的自然美景,喻寫書中豐富的內容,情趣更濃。三句一個問字,引出方塘之水哪能澄清,四句道出緣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活水比喻得奇妙:知識來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

 。c評:這首詩亦理趣詩,以理語成詩,補充給學生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宋朝哲理詩的感悟。)

  三、作業設計:

  1、抄寫、背誦本科所學的古詩。

  2、選擇其中一首詩寫一篇讀后感。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古詩二首》是北師大版語文第八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學習兩首關于春天的古詩。

  教學要求:

  1、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語,了解古詩大體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喜愛大自然的感情。

  4、比較閱讀兩首詩,領悟詩歌意境,提高欣賞水平。

  5、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使小組合作發揮更大的作用。

  重點難點:

  學生能夠根據“金鑰匙”的要求來自學古詩是本節課最重要的訓練內容。

  “蹊”“不值”“屐齒”和“柴扉”等詞較難理解。

  課前準備:

  老師準備投影片和古詩材料

  學生課前搜集關于兩首詩以及作者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課

  1、點題。

  春天到了,這幾天的語文課上,我們一直通過優美的語言感受著春天的獨特魅力,今天,我們要用最簡練的語言繼續感受春天,學習古詩二首。

  2、背誦春天的古詩。

  提起古人對春天的喜愛程度,那真是“桃花潭水深千尺”!誰能信手拈來,背誦幾首春天的詩句。

  二、學習第一首詩

  1、唐代大詩人杜甫不僅能寫雄渾壯麗的愛國詩句,還能抒情寫景呢。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叫?板書詩名《江畔獨步尋花》。

  2、學生說一說課前搜集的關于杜甫和這首詩的背景資料。

  [杜甫:是唐代詩人,被后人稱之為“詩圣”。他的詩敢于大膽揭露社會矛盾,批判統治者的罪惡,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歷史。]

  [背景:安史之亂后,杜甫棄官住在了成都的浣花溪邊的草堂,在飽經戰亂后終于有了安身的居所,所以非常欣慰。這首詩就是寫草堂附近的鄰居黃四娘家的春天景象。]

  3、認讀詞語:蹊嬌

  4、解釋詞語:

  蹊:小路嬌:可愛的

  5、朗讀古詩:正確、流利[全班齊讀、指名讀]

  6、掌握第一把“金鑰匙”[投影出示標題]

 。1)讀古詩,理解詞語。

  小組合作朗讀古詩,找出難懂的詞語通過查字典、看圖理解、聯系詩句理解、一起討論等方法來解決,實在困難時向老師求助。

 。2)串起句子,說出意思。

  根據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歸納出整句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小組成員可在負責人的帶領下補充完整。

 。3)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小組中所有成員逐一朗讀,選一名代表畫出圖畫,一名代表解說,鼓勵學生在大體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形容詞,使學生在解說古詩配畫時更像是描述一段美麗的景色或一個生動的故事。

  7、檢查、反饋各組的自學情況。

  進行小組間的評價,要求:公正、簡短、友善。

  二、學習第二首詩。

  1、 手握第二把“金鑰匙”。[投影出示] [要求更簡化、時間更短]

 。1)讀古詩,理解重點詞語。

  (2)感情朗讀,體會意境。

  2、 檢查、反饋自學情況

 。1)讀詞解詞:不值[沒有遇到人] 屐齒[木屐底下兩頭的突出部分]

  小扣[輕輕地敲] 柴扉[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

 。2)有感情地朗讀《游園不值》。

  指名讀,自由起立讀。

  三、古詩賽場

  1、 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說說兩首詩的異同。

  [在各小組競相回答時,老師幫助學生拓寬思路,從意境、詩人的心情、朗誦的語氣等不同方面去考慮,并要求學生分析完后接著抑揚頓挫的朗讀古詩。]

  2、 古詩背誦

  比比哪個小組的同學背誦的最快,背誦的最多。

  四、課后實踐作業:創作“古詩”

  索取第三把“金鑰匙”[投影出示]:

  (1) 編寫時分成兩句,每句兩行,共四行。

 。2) 每行字數相同,五個字或七個字。

  (3) 每一句表達一層意思,或是描述一種景物,語言簡練。

 。4) 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個字最好押韻,即韻母相同或相似。

  五、結束語:加油!下節課我們班的小詩人可要和杜甫、葉紹翁兩位大詩人比比語言的魅力呢!

  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江畔獨步尋花  。ㄌ疲┒鸥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10

  《古詩二首》課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

  夜宿山寺

  táng lǐ bái

  [唐]李白

  wēi lóu gāo bǎi chǐ

  危樓高百尺,

  shǒu kě zhāi xīng chén

  手可摘星辰。

  bù gǎn gāo shēng yǔ

  不敢高聲語,

  kǒng jīng tiān shàng rén

  恐驚天上人。

  chì lè gē

  敕勒歌

  běi cháo mín gē

  北朝民歌

  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勒川,陰山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蒼蒼,野茫茫,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風吹草低見①牛羊。

  《古詩二首》語文教案

  夜宿山寺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字,會寫6個字。朗讀并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8個字,會寫6個字,掌握會寫字的音、形、義。

  教學難點

  能正確、端正地書寫6個字。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同學們,李白曾望月抒懷,留下了《靜夜思》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個群星璀璨的夜晚,寫下了使人驚嘆的詩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新授

  (一)初讀古詩。

  1.設計問題:“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處為空白點,讓學生自己理解)

  2.教師播放多媒體畫面,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感悟,請學生談談看了此畫面后有什么感受。(留空白,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點撥強調一點:山上寺院里的樓很高)。

  3.請學生打開書,自由讀古詩,體會詩人作詩時的感受。

  (本環節意在使學生整體把握古詩內容)

  (二)理解詩句。

  1.學生研究、合作、體驗。

  (1)讓學生邊讀古詩邊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詩句,查字典解決。

  (2)讓學生小組內交流。

  (3)各小組匯報詩中關鍵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2.小組匯報。

  (1)通過小組學習,知道哪句詩的意思了?(指名說)

  (2)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你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請學生質疑,請會的同學幫助解答,老師加以引導。)

  (3)請四個同學每人說一句詩的意思。

  (4)請同學們用一個字來形容詩中所描寫的這座樓。(高)

  (5)你從哪些句子看出樓很高,請你讀給同學們聽一聽。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三)誦讀欣賞,品讀古詩。

  1.通過學習,我們對這首詩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動作、語氣自己讀讀這首詩嗎?注意要讀出你自己的感受。(學生采取個人誦讀,合作誦讀,分組誦讀,加動作誦讀等形式練習誦讀古詩)

  2.教師配樂范讀,然后引導學生配樂朗讀,進一步體會這首詩所描繪的意境,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畫面。(尊重學生,以學生評析為主,教師適當點撥、指導)

  三、練習

  1.齊讀古詩,加強記憶。

  在朗讀的基礎上,教師播放音樂,全體學生起立,根據詩意加上動作背誦古詩。

  2.利用課外資料,請同學們把已經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詩,讀給大家聽聽。

  四、總結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樓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這兒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十分生動形象。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我們面前。

  五、作業

  回家后請你把這首古詩背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也可以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

  六、板書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學習用動靜結合來體現草原美的寫法。

  3、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大草原的富饒、廣闊和美麗,體會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種對大草原那種無比喜悅和熱愛之情。

  4、學生會背誦這首民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上課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創造一個寧靜的氛圍,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夢景。

  2、利用課件展示課文內容,教師在黑板上板題目:敕勒歌。

  二、初讀全詩,字詞釋義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讀準詩中“見”的音。)

  3、讀后借助課文注釋,試著說說詩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齊讀古詩。

  三、分步解讀,把握詩境

  1、解題意。讀詩題,看注釋了解題意。敕勒是一個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這首詩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讀通詩句,理解詩意。

 、僮x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陰山下!边@一句寫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陰山的腳下?

 、凇疤焖岂窂],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廬”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氈帳,就是現在的蒙古包。

  表現了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飽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

 、厶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為什么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上下一片?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詩中不寫人,而是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雖然詩中沒有寫人,但詩中并非無人,風吹草低見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說有一雙發現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現在詩里。在這樣“天蒼蒼,野茫!钡谋尘跋拢涂赡芙o我們如下的感覺:(1)油然涌起的生機感、喜悅感;(2)尤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信息的寶貴;(3)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四、再讀本詩品悟詩意

  1、讓學生再讀課文,由詩入畫。

  這是一幅圖畫,遠遠的是雄偉的陰山,向天空看藍天白云,美麗的草原無邊無際,天地相接,輕風一來,牛壯羊肥,若隱若現,這是多么自然的和諧圖呀,我們經常講,要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那不正是我們追求的生活嗎?

  2、教師有感情地描述詩境:(課件展示草原風景,教師配樂朗讀)

  “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滿眼青綠,無邊無際地延伸開去,只有那同樣遼闊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從四面低垂下來,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體悟詩情,感受草原風光的遼闊壯美,激發學生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五、學生背誦本詩。

  1、給學生讀背時間。

  2、全班學生齊背本詩。

  3、觀察課件展示風景,配樂背誦。

  六、總結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遼闊,把敕勒川所散發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氣息盡收詩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麗畫卷,可謂“詩中有畫”。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直白如畫,藝術概括力極強。宋代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這首民歌風格奔放、雄健質樸,寥寥幾句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內蒙古獨特的壯麗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現了他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這不正是人們向往的人類生活的天堂。

  七、用課件播放《天堂》這首歌,在歌聲中結束本課。

  板書設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陰山下

  全景: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特寫:風吹草地見牛羊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

  優點之處:

  1.抓關鍵字詞,體會情感。在設計中我抓住詩句中的動態詞“開、出、回、來”,體會作者把景寫活,在體會中,我善于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詩即是一幅畫,引導學生抓好這些關鍵字詞,想像畫面讀出情感,感悟詩人的喜愛之情。

  2.學習生字時,由于是二年級的學生不用像一年級那樣,我適當放手讓學生從己有的知識想出識記的辦法,注意了低中年級的對接,而且我還運用了字理識字的方法來輔助學生識字,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識記和積累。

  3.注意語文課“聽說讀寫練”相結合,實現學生的“雙基”訓練。在設計中,我將這五要素融入到課堂中。古詩以誦讀為主,我在指導讀時,則結合自己參加語文朗讀培訓班時學到的古詩朗讀技巧來指導,引導學生朗讀古詩時,注意“橫看三字尾,豎看起承轉合”,教師范讀指導,激發學生讀古詩的興趣。

  4.在學習過程中,關注差異,培養團結合作的能力。在課堂中,問題簡單的給后進生回答,難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學后兩句時,這方面的關注會更突出一些。

  不足之處:

  1.教學時間的安排不適當,出現前松后緊的情況,在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把握不是很好,這還需不斷地進。

  2.在引導學生理解詩句進,方法“增換調補”沒有落實到位,出現學生在回答理解詩句時,還是停在按字解釋上,只有幾個尖子生可以用,這個方法有一定的難度,還需在今后的教學中多使用。

  3.在指導朗讀時,由于時間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環節中,沒能更深入地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學生在讀時,詩人味沒讀出來。通過《古詩兩首》的教學,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改進措施:

  1.上課時間時刻提醒自己注意時間,每到一個環節都有意識的去看看時間,嚴格按照備課教案來上課。

  2.低年級重視多讀,以讀助講。減少老師的廢話。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11

  高林生老師的《望洞庭》析疑 四年級上冊《古詩二首》之一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早年沒有讀過這首詩,選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瀏覽,沒有很好地琢磨。真的引起我對它的注意,是這次在徐州聽民主路小學劉杰老師的課。歸納一下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問題,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和”,是讀第二聲,還是讀第四聲?

  查《現代漢語詞典》,“和”字的讀音一共有四種,但與這一語境的意思相關的讀音有兩種:一是讀hé。二是讀hè。細細揣摩,我以為:此處之“和”還是讀作第二聲(hé)為妥。其理由有三:

  一、從“和”的字義來看,它最初是“相應”或“諧”的意思。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和,相應也。” 《廣雅·釋古三》也說:“和:諧也。”后來,引申為和睦、協調。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強調:“古唱和字不讀去聲!庇纱瞬浑y發現:“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聲音相應而來的。它應讀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讀為“去聲”。如今的第四聲讀法是后來隨著字義地不斷延伸與擴大,分化出來的。再從“和”字的現代解釋看,此處之“和”也不應讀作hè。《現代漢語詞典》認定:當“和”字讀作hè時,一是指“和諧地跟著唱”;二是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和體裁做詩詞。”但不管哪種解釋,都有“跟從”與“依照”的意味。聯系詩句“湖光秋月兩相和”。如果將“和”字讀作hè,解為“跟從”與“依照”,那就與詩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從此詩的格律來看,此詩當為首句入韻。我們知道,按照詩詞格律的規定,七絕的格律類型大體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二:⊙平⊙仄仄平平,(韻)⊙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韻)⊙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與上述格律比照,此詩應屬七絕的類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須押韻,而且應為平聲。

  三、從上下文來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將“和”字讀作hé,解為“應”或“諧”,才能與上文“相”字的意思貫通。如果將此字讀作hè,那就會使“和”字涂上“跟從”或“依照”的色彩。這樣做,顯然與詩人筆下的情景不合。說來也巧,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語文試卷中就有一道判斷選擇題。它要求考生判斷“劉詩中‘兩相和’的‘和’用字工穩,形象地勾畫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輝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畫面”是否正確。其標準答案認定:以上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我們的判斷。

  第二、“鏡未磨”究竟應作和解釋?

  對第二句中“鏡未磨”的解釋有二: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

  我覺得,搞清楚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弄明白“鏡未磨”究竟是什么樣。《淮南子.脩務訓》上這樣說:“明鏡之始矇然未見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錫,磨之以白氈,則須眉微毛可得而察!币馑际钦f,銅鏡一開始的時,鏡面暗淡無光,還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鏡面敷上一層反光劑氧化錫(或謂水銀),再用白氈打磨(即拋光),才能光潔明亮。由此可見,詩中的“鏡未磨”,當是指銅鏡未經打磨暗淡無光的樣子。若簡單地將“鏡未磨”解釋為水面無風,波平如鏡,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與古代的銅鏡尚有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多種形制的事實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為,“潭面無風鏡未磨”一句還是理解為“無風的湖面就如同未經打磨的鏡面一般暗淡無光”為妥。這樣解釋,既與當時湖面上光線不足,水波不興的情境相合,也與詩人置身于特殊的觀察位置——岳陽樓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見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兩種說法。有人說,“青螺”是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所用;也有人說,“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應當肯定,不管是那一種說法,它們都是以“青螺”的形象來比洞庭湖中的君山,這一點是肯定的。比較以上兩種對“青螺”的說解,我以為,后一種說法更為直接,更加具有原創性。

  為什么人們會把“青螺”釋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婦女畫眉的用品呢?這很可能是受神話傳說的暗示。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說來也巧,雍陶也曾寫過一首《題君山》,其詩曰: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讀雍詩,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從君山的倒影起筆,點出了湖山的色彩,繼之又將神話傳說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兩諧地呈現在我們眼前。與劉禹錫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說,兩首詩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劉禹錫的《望洞庭》是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成銀盤中的青螺,而雍詩則是將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們說,對比之下,細微的差異可能會更加清楚。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 篇12

  2、學習的課文:《一個蘋果》、《古詩二首》、《水就是生命》

  二. 學習目標:

  1、《一個蘋果》的教學目標是:

  1)了解志愿軍戰士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戰斗情誼,學習他們真摯的階級友愛精神。

  2)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思考題。

  3)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并體會寫文章怎樣做到有中心。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古詩二首》的教學目標是:

  1)對重點詞句的理解,包括詩句和引申義。

  2)對詩句文字美感的體會,培養語感。

  3)滲透寫作方法。

  3、《水就是生命》的教學目標是:

  1)能通順流利地朗讀課文。

  2)了解水和人類的密切關系,體會說明文。

  3)理解水就是生命,養成珍惜用水的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1、《一個蘋果》: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戰士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戰斗情誼。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并體會寫文章要有中心。

  2、《古詩二首》:詩中闡述的道理。

  3、《水就是生命》:了解水和人類的密切關系,理解水就是生命,培養珍惜用水的好習慣。

  四、和老師一起學:

 。ㄒ唬秱蘋果》

  1、本課生字:

  卸: 左邊是7畫,右邊是硬耳刀;

  熏:共14畫,上邊的橫最長。

  2、詞語解釋:

  固執:堅持自己的意見。

  誘人:吸引人。

  迸出:由內而外突然發出。

  煙熏火燎:干極了的感覺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的聲音。

  3、理解課文

  問題1:戰士們為什么都不吃這個蘋果?為什么這么多人還吃不完一個蘋果?

  要理解這兩個“為什么”,首先要了解蘋果在戰士們中間推讓的經過,提示同學想一想,每個戰士在拿到蘋果時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ɑ鹁運輸員在路上撿到一個蘋果,想到連長嗓子啞了,應該吃了這個蘋果潤潤喉嚨,就把蘋果遞給了連長;連長想到步話機員小李聲音已“沙啞”,需要蘋果,連長把蘋果遞給了小李;步話機員小李想到傷員小藍失血過多,需要蘋果,轉手給了小藍;小藍想到連長要指揮戰斗需要蘋果,小藍又把蘋果遞給了連長;連長又想到司號員要吹沖鋒號,需要蘋果,連長把蘋果遞給了司號員;司號員想到衛生員日夜護理傷員很辛苦,需要蘋果,司號員轉手遞給了衛生員;衛生員想到傷員小藍更需要蘋果,又把它遞給了自己日夜照顧的傷員小藍;小藍又想到連長的責任更重,更需要蘋果,所以小藍又把蘋果遞給了連長。)

  問題2:戰士們想的和做的有什么共同點?

  (戰士們心里想的都是戰友比自己更需要這個蘋果,因此他們做的同一件事就是把蘋果遞給別人。)

  從表面上看他們傳遞的是一個蘋果,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他們傳遞的是什么?

  (戰士們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寧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蘋果讓給別人吃。因此,他們傳遞的不僅是一個蘋果,而是一種情誼,一種關心別人勝于自己的精神。)

  問題3:“我剛想命令大家認真地把蘋果吃了,忽然覺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靜!甭撓瞪舷挛睦斫獯藭r此刻人們的心情。

  (“沉靜”是因為大家都不說話了。為什么不說話?因為每個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靜,流著淚,說不出話來。連長也激動得流淚了。此處無聲勝有聲,這是幸福的淚,是因為生活在戰友的階級友愛中而感到幸福;這也是驕傲的淚,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在困難的時候一心為別人著想的品質高尚的戰友而感到驕傲。)

  問題4: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圍繞中心選材。

 。ㄕn文記敘了“一個蘋果”的故事,表現了戰士們互相關懷的階級友愛精神。作者圍繞這一中心,選擇了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大家都干渴的情況下,一次次推讓一個蘋果的感人場面。最后為了吃一個蘋果,連長不得不做一番動員,可還是剩下大半個蘋果。這些描寫都表現了戰友間互相關懷這一中心。)

 。ǘ豆旁姸住

  1、本課生字:

  形聲字:勢與拭與試的區別

  桑:三個又上面最后一筆是點

  宜:下面是且

  2、對蘇軾和白居易的簡介

  蘇軾: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號東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3、《浪淘沙》課文理解:

  首句“白浪茫茫與海連”,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浩大雄渾的境地當中: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波濤洶涌,白色的浪花一朵連著一朵,海天連成一片,令人心胸開闊。

  “平沙好好四無邊”:水中間的田地十分廣闊,也看不到頭。

  “暮去朝來淘不住”海水每天從朝霞升起到暮色漸至不停地擁著大地。

  “遂令東海變桑田”:致使浩瀚無邊的東海變成了令人贊嘆和美麗的桑田。

  4、《飲湖上初晴后雨》課文理解:

  1)首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泵鑼懳骱缣斓乃,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粼粼。重點理解:“瀲滟”和“晴方好”和“雨亦奇”。

  2)第二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用了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重點理解“淡妝濃抹”和“總相宜”的意思。

 。ㄈ端褪巧

  1、生字:

  溶與熔和榕三字的區別

  泄與屜的區別

  唾與捶的區別

  惕與踢的區別

  劑與濟的區別

  役與疫的區別

  2、理解課文:

 。1)自讀思考,讀后你發現了什么?

 。ㄟ@些都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

 。2)水在我們的身體中究竟扮演著什么角色呢?

  水占體重的4/5;水是高超的師;水是優秀的運輸兵;水是體溫的調節器;水是良好的潤滑劑;水是人體的衛士。

 。3)不吃飯可以堅持十幾天,不喝水一個星期也活不成!

 。]有水就沒有生命,水就是生命)

  (4)喝水有什么道理?

 。▋深D飯之間要喝水,飲料有害處和白開水的好處,早晨喝淡鹽水)

  水資源擴展資料:

  監測資料表明,全國日排污量在1.3億噸左右。全國1200條河流,有850多條受到污染。

  1996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除個別水系支流和部分內陸河流外,總體上仍呈加重趨勢,78%的城市河段不宜作飲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0分鐘)

  一、我會讀,還能組詞語。

  局(    ) 治(    ) 凌(    ) 按(    )

  居(    ) 冶(    ) 陵(    ) 鞍(    )

  廉(    ) 破(    ) 瞪(    ) 游(    )

  兼(    ) 頗(    ) 鐙(    ) 旅(    )

  二、我會填。

  技術的(     )  凌空的(     )  高超的(     )

  飄動的(     )  濃厚的(     )  悠久的(     )

  歷史(    )久   神形兼(     )  四蹄(    )空

  動作(    )調   嘆( )叫(  )

  三、我會連。

  文物     平衡         動作     嘆服

  激發     奔放         令人     協調

  自由     想象         神形     輕盈

  保持     珍品         體態     兼備

  四、我能寫出下列詞語。

  近義詞

  細微——(     )   濃厚——(     )

  反義詞

  輕盈——(     )      優雅——(     )

  五、句段推敲。

  同一個句子,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意思不同,請給下面的句子加上幾種不同的標點符號。

  (1)小紅小剛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2)小紅小剛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3)小紅小剛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六、閱讀理解。

  小白鵝

  我愛小白鵝!

  我家的小白鵝可漂亮哩。紅紅的小嘴巴又扁又寬,微微向上翹起;高高的額上突起一個淡黃色的小包包;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鑲嵌在腦袋兩側,總愛東瞧瞧西望望;一身雪白的衣裳,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還閃閃發光哩;兩只翅膀像兩把大扇(shàn shān)子,一扇(shàn shān)起來,“呼呼”作響;一雙扁扁的小腳支撐著肥胖的身子,沒事的時候,搖搖擺擺踱(duò  duó)著方步。

  小白鵝生氣的時候挺可愛,它搖起大翅膀,瞪起雙眼,伸長脖子怪叫,連跑帶飛狠狠地向你撲來,看那架勢,非擰(nīng  níng)你幾口不可?墒牵灰闩呐氖,跺跺腳就把它嚇住了。

  小白鵝戲水最有意思,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綠的河面上,一雙橘紅色的小腳掌輕輕地撥著水。頓時,一圈圈粼粼的波紋徐徐向外擴散。你瞧,它玩得多開心呀。有時它彎著脖頸對著天歌唱;有時它把脖子伸入水中覓食,向后背灑水,還不時地翻著跟頭哩!

  小白鵝吃飽了、玩夠了,到了中午就回家生一個沉甸甸熱乎乎的大鵝蛋,足有三四個雞蛋那么重。奶奶收鵝蛋的時候,總是笑瞇瞇地說:“瞧,小白鵝多能干!”

  輕松闖關

  第一關:

  1、用“∕”劃去文中帶點字的不正確讀音。

  2、寫出兩個與“徐徐”意思相近的詞語:_______  _______

  第二關:

  把第三自然段中描寫小白鵝生氣時的動詞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關:

  讀下面的句子,回答問題。

  “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綠的河面上,一雙橘紅色的小腳掌輕輕地撥著水!边@句話中“像小帆船似的”是比喻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一、我會讀,還能組詞語。

  略

  二、我會填。

  技術的(領域)  凌空的(風箏)    高超的(技藝)

  飄動的(紅旗)  濃厚的(真情)    悠久的(歷史)

  歷史(悠)久    神形兼(俱)      四蹄(騰)空

  動作(協)調    嘆(為)觀(止)

  三、我會連。

  文物     平衡         動作     嘆服

  激發     奔放         令人     協調

  自由     想象         神形     輕盈

  保持     珍品         體態     兼備

  略

  四、我能寫出下列詞語。

  近義詞:

  細微——(細。    濃厚——(深厚)

  反義詞:

  輕盈——(笨拙)    優雅——(低俗)

  五、句段推敲。

  同一個句子,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意思不同,請給下面的句子加上幾種不同的標點符號。

 。1)小紅小剛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2)小紅:小剛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3)小紅小剛:滑冰去了,你去不去?

  六、閱讀理解。

  小白鵝

  我愛小白鵝!

  我家的小白鵝可漂亮哩。紅紅的小嘴巴又扁又寬,微微向上翹起;高高的額上突起一個淡黃色的小包包;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鑲嵌在腦袋兩側,總愛東瞧瞧西望望;一身雪白的衣裳,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還閃閃發光哩;兩只翅膀像兩把大扇(shàn shān)子,一扇(shàn shān)起來,“呼呼”作響;一雙扁扁的小腳支撐著肥胖的身子,沒事的時候,搖搖擺擺踱(duò  duó)著方步。

  小白鵝生氣的時候挺可愛,它搖起大翅膀,瞪起雙眼,伸長脖子怪叫,連跑帶飛狠狠地向你撲來,看那架勢,非擰(nīng  níng)你幾口不可。可是,只要你拍拍手,跺跺腳就把它嚇住了。

  小白鵝戲水最有意思,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綠的河面上,一雙橘紅色的小腳掌輕輕地撥著水。頓時,一圈圈粼粼的波紋徐徐向外擴散。你瞧,它玩得多開心呀。有時它彎著脖頸對著天歌唱;有時它把脖子伸入水中覓食,向后背灑水,還不時地翻著跟頭哩!

  小白鵝吃飽了、玩夠了,到了中午就回家生一個沉甸甸熱乎乎的大鵝蛋,足有三四個雞蛋那么重。奶奶收鵝蛋的時候,總是笑瞇瞇地說:“瞧,小白鵝多能干!”

  輕松闖關

  第一關:

  1、用“∕”劃去文中帶點字的不正確讀音。略

  2、寫出兩個與“徐徐”意思相近的詞語:輕輕  慢慢

  第二關:

  把第三自然段中描寫小白鵝生氣時的動詞寫下來。

  搖-瞪-伸-叫-跑-飛-撲-擰

  第三關:

  讀下面的句子,回答問題。

  “它像小帆船似的浮在碧綠的河面上,一雙橘紅色的小腳掌輕輕地撥著水!边@句話中“像小帆船似的”是比喻什么的?

  答:小白鵝在水中游動的樣子。

部編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古詩二首》教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小伙伴》教案(通用15篇)

    ◆設計理念: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本課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全過程。例如,教學開始,讓學生根據閱讀要求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尾,讓學生自主識記生字詞,并鼓勵個性化的識記...

  •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雨點》教學教案范文(通用15篇)

    “學程導航”課時教學計劃施教時期 年 月 日教學內容- 2雨點-共幾課時-2課時第幾課時-第2課時-課型-講讀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和背誦詩歌。2.聯系實際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 一年級下冊語文《兩只鳥蛋》教案(通用12篇)

    教材分析1.知識學習認識"蛋、取、涼、定、捧、連、輕、仿、佛、抬、頭、向"12個生字。會寫"聽、唱、連、遠、定、向"6個字。2.情感陶冶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 2023年一年級下冊語文暑假作業題(精選2篇)

    一、我會認。照樣子讓大小寫字母連成一家人。A J M R Q B O Tj m q a r b o t二、我會寫。我要把字寫漂亮。shuō hu ɡān jnɡ mǎ yǐ r qnɡ( ) ( ) ( ) ( )huǒ bn ɡāo xnɡ to sh xǐ i( ) ( ) ( ) ( )三、我會變。...

  • 一年級下冊語文《樹和喜鵲》教案(精選14篇)

    【知識與技能】1、會寫本課要求書寫的6個生字,學習偏旁“子字旁”和“倒八”。2、會正確認讀本課要求認讀的12個生字!具^程與方法】3、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月亮的心愿》教案(精選16篇)

    一、激發情趣,初識課題師:小鳥有一個心愿,那就是每天都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向日葵有一個心愿,那就是每天都是晴朗的日子,它的果實就能快快成熟。小朋友,說說你有什么心愿?(學生自由表達。...

  • 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看電視》教案(精選15篇)

    一、復習生字、詞語全家 奇妙 卻是 精彩 球賽 關掉換 球員 寫字 音樂 完全二、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1.課文圍繞“奇妙”一詞展開,文章奇妙在那里?學生讀第2~5小節,找找奇妙藏在哪里?(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劃一劃)2.學生分組討論,奇...

  • 一年級下冊語文《怎么都快樂》教案(精選17篇)

    設計說明本課語言生動有趣,結構簡單,重復句式較多,語言淺顯易懂,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充滿童真童趣,情感樂觀積極。這首兒童詩十分易于學生朗讀和識字。...

  •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語文《小鬧鐘》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能夠設計出各種形狀的鐘面,初步學習運用繪畫與拼貼的形式來表現和造型。2、通過對輔助材料的觀察與認識,讓學生確立我可以變廢為寶的積極態度,養成收集廢舊材料為學習所用的習慣。...

  •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復習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兩拼音節和三拼音節,對形近的復韻母能正確區分。(重點)2.復習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能正確、熟練認讀。(重點)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拼音兒歌,增強拼讀能力,豐富語言積累。...

  • 《世界多美呀》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通用17篇)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教案16世界多美呀教學目標:1.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了解小雞孵化過程,熱愛大自然。2. 學會本課生字“雞、美”,認識新偏旁:羊字頭教學重難點:朗讀背誦;識字。...

  • 一年級下冊語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4篇)

    《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共有無幅畫,講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后來有看見了桃子、西瓜、兔子,見一個,就扔下這個去抓另一個,結果什么也沒有得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將會...

  • 小學一年級下冊語文端午粽教案范文(通用2篇)

    教學目標: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3、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學重點: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 一年級下冊語文《語文園地二》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讓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語文園地二》課后反思隨著新課程的開展,要求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識字量大大增加,但是光靠語文課堂教學來提高識字量是遠遠不夠的。其實識字教學的資源無處不在,充分利用生活環境識字,是有效的識字途徑。...

  • 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八教案(通用3篇)

    教材分析:語文園地八共安排了四個板塊的內容,第一課時為“識字加油站”和“我的發現”,第二課時為“字詞句運用”和“日積月累”!白R字加油站”由5組詞語和8個生字組成,結合多媒體讓學生明確了解生活用品的用途,運用多種方式識字并...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台县| 灵寿县| 镇安县| 清新县| 嵊泗县| 梧州市| 安西县| 浦东新区| 那曲县| 左云县| 修武县| 乌苏市| 公主岭市| 蒙阴县| 沅陵县| 宜宾县| 重庆市| 清新县| 张家港市| 梁山县| 万全县| 凌源市| 镶黄旗| 辽阳市| 仙游县| 卢湾区| 保德县| 三都| 乌什县| 腾冲县| 汉寿县| 临沭县| 泽普县| 日照市| 大荔县| 黄梅县| 伊春市| 陇西县| 林口县| 宜州市| 周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