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小明的一天》說課稿(精選3篇)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小明的一天》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將以五方面來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介紹: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分析,四、板書設計,五、學習評價。
我們先來看一看對教材的分析,我將分別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的目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教材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貼切生活。一般來說,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2、通過認一認、撥一撥等活動,并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讀整時、半時。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通過猜謎語、找家、動手撥一撥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播放帶謎語的歌曲“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表發現了什么?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12個大格。而時針和分針有些同學或許會說有長針,短針。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因此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學生仔細觀察時針和分針有什么不同,并做詳細介紹
,最后得出結論,時針又粗又短,分針又細又長。這種簡短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
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他是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將在課件上出示課本主題圖,把內容引到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初步認識整時、半時。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出示情境圖依此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有不少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認讀鐘面。在完整的看完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的時候,此時講6個時間重點突出,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6個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并提出誰能給這6個鐘面分一分類?能把它們分成幾類?引導學生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分針都指著12,另一類:分針都指著6。出示分針都指著12的四幅圖,問誰認得這些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并說說小明在什么時間做些什么.。讓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最后得出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教師在鐘面上拔出整時學生說出時間,并說說是怎么想的。在說撥的過程,適時的引出整時的另一種記法。緊接著進入老師說出時間,學生撥鐘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鐘正確時我會采用“你真棒”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鐘環節,主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整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征。當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我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九時半做操,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9,在9和10中間,是9時半,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是8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后,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 在進入第三環節之前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時間像小馬車》,通過這一活潑的音樂,寓教于樂,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還在無形中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教育。緊接著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溶練習于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設計了找家的練習。我會告訴學生由于小動物沒按時回家,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都快急哭了,只要把小動物身上的時間和房子上的時間相對應的連接起來,小動物們就可以回家了,請小朋友幫忙把它們送回家吧。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通過“找家”游戲中的動物圖片和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和兩種記時法的聯系,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并布置作業擴展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讓同學們從中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四、板書設計
接著來說板書設計,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針、分針的指向。板書這樣簡潔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學習評價
最后來說說我對本節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中,我采用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小明的一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 “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據小朋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生活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能學以致用。
二、說教學目標
在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把握單元的主脈后,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2、在具體情境中,逐步養成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說重難點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會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觀察、對比之后了解整時和半時的特點后,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在學中樂我主要采用直觀情景教學,通過猜謎語、找朋友、動手撥一撥等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互相合作、互相交流從而獲得知識與技能。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
首先我采用情趣導入的方式引入本課教學,我利用課件播放謎面“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同學們猜猜看,它會是什么呢?”當學生通過努力猜出謎底后,學習興趣陡然高漲,我因勢利導“現在就和老師一起去鐘表王國,去認識鐘表王國的居民們。采用猜謎語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方式導入新課,不但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而且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做好情感和知識的鋪。
接著,我利用學生強烈的學習,進入“新知探究”環節,因為課件這種直觀形象的展示方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有利學生學習的各種因素,所以本節課我使用了課件。當學生初步認識鐘面后,我用“我的身體短,我是時針”“我的身體長,我是分針”這種童趣十足的語言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早晨小明早早地就起床了,他可是自己穿衣服的喲,吃過早飯,他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去上學,上課是小明積極舉手發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午飯時間到了,小明可是自己吃的午飯哦。瞧,小明在踢足球鍛煉身體呢!晚上寫完作業,小明早早的睡覺了”以介紹朋友的方式展開小明的一天,為教整時和半時做好了準備,在教整時時,我采用以學生“幫忙”的形式,出示小明幾時起床?幾時吃午餐?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鐘面上時針、分針的位置,初步得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認知觀念后,我用“小朋友,你們太聰明了,知道我是早晨6時起床,中午12時吃午餐,那你想知道我是下午幾時鍛煉身體嗎?告訴你們吧,我是下午4時鍛煉身體的,你能用學具準確地撥出4時嗎?”以小明童趣的語言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后,并進入了撥鐘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鐘正確時我會采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我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七時半上學,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時針走過7,在7和8中間,分針指著6,是七時半,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分針指著6,是八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接著我創設疑問“小朋友,智慧老爺爺有個問題想考考大家,為什么小明七時半上學,八時半卻在睡覺呢?”通過圖片讓學生知道,小明是早上七時半上學,晚上八時半才睡覺的。從中讓學生懂得說時間時要說具體、說完整。之后也用撥鐘強化了學生對半時的認識。
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后,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于是進入第三環節“解決問題”,我創設淘氣、笑笑去旅行的情境。“小朋友,笑笑要去北京旅行了,咱們幫笑笑看看飛機開往北京的時間是上午幾時?”當學生說對時間后(點課件)接著還說出了飛機開往天津的時間以及撥出飛機去南京的時間下午2時半。課件上飛機起飛的動畫及表揚的“你真棒”保護了他們的課堂積極性和學習熱情。
接下來進入“游戲鞏固”環節,我播放課件,讓學生根據鐘面上的時間,聽小豬和小狗的對話。如:“這是幾時?6時拉。小狗說:“快起床吧!”小豬說:“我再睡一會吧!”“7時半了,小狗說我們一起去上學吧,小豬說我再玩一會吧”“下午5時了,小狗說我們一起去做作業吧,小豬說:我再玩一會吧”“晚上8時了,小狗說時間到了我要去睡覺了,小豬哭著說我的作業還沒寫完呢!”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通過“找朋友”游戲中有趣的對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最后一環節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
最后說說板書
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時針、分針的指向。用色彩鮮艷的藝術字突顯了本課的重點。
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小明的一天》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小明的一天》 是一年級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 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 認識鐘面、 區別時針、 分針, 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是學生以后學習“時、 分” 的基礎。 本課以“小明的一天” 為背景, 提供了 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過學生觀察、 討論、 比較等活動認識鐘面、發現整時和半時的區別, 并在對比、 探索的過程中學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一般來說, 大多數學生每天起床、 吃飯、 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 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因此, 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認知目標: 通過觀察、 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 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 操作交流等活動, 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 思維拓展目 標: ①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自 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 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②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 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掌握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難點: 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和半時。
二、 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 他們年齡小、 好動、 愛玩、 好奇心強, 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 注意力容易分散。 根據這一特點, 為了 抓住他們的興趣, 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 創設情境, 設計了多種游戲, 讓學生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習。 同時我還采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 讓孩子們通過畫鐘、 談鐘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 這樣既活躍了學生思維,激發了認知興趣, 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了 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通過讓學生畫一畫、 說一說、 做一做、找一找、 撥一撥等多種形式, 讓學生積極動眼、 動耳、 動腦、 動口, 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 總體設計
本節課我安排了 四個教學環節: ⑴創設情境, 誘發興趣。 ⑵自 主參與, 探索新知。 ⑶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⑷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層: 創設情境, 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 我首先出示鬧鐘聲和錄音讓同學們猜謎, 問他們“一匹馬兒三條腿, 日夜奔走不怕累, 馬蹄嘀嗒提醒你, 早睡早起要牢記。” 當同學們猜出是鬧鐘時, 再讓他們說說它的作用。 這樣引出課題, 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 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 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層: 自主參與, 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 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畫一畫鐘面, 做一做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 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讓學生回憶自己平常所看到的鐘面并把它畫下來, 同時選兩個畫得有代表性的同學在黑板上板書出來; 接下來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觀察別人的鐘面與自己的鐘面, 看看發現了什么? 充分讓學生說一說、 數一數, 主動探索性觀察解決問題,把自己發現的與同桌小朋友交流, 合作學習。 在交流的過程中, 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 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 如: 有的學生發現有長針也有短針等, 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 讓時針和分針作自 我介紹, 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學生; 接著再讓學生跟著電腦數, 得出鐘面的基本結構, 也強調了時針走得慢, 分針走的快的特點。 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 同時培養了 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 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 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第二步驟是學習整時和半時的認、 讀、 寫。
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和半時, 但概念是模糊的, 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 突破難點,我分別將整時、 半時的 3 個鐘面板書在黑板上, 學生通過觀察對比、 討論交流, 最后達成共識: 前面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著 12, 后面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是指著 6。 這時就引導學生總結出當分針指著12 時, 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當分針指著 6 時, 時針走過了 幾就是幾時半。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對時針和分針的區分,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 撥一撥, 在 這里我先作示范按順時針撥動鐘面, 再讓全班同學參照老師的方法, 一人說時刻, 一人撥鐘面, 這為今后的教學作鋪墊。 在教學整時和半時的兩種寫法時, 我先介紹漢字“時” 表示的方法, 再介紹電子表形式的表示方法。 在教學電子表形式時, 我充分利用教材, 出示主題圖, 引導學生觀察桌子上放著什么? 你在哪兒見過這樣的鐘? 自然巧妙地把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打開學生的記憶大門, 使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答案, 通過對 6 時和 7 時半的兩種書寫形式的教學,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時和半時兩種寫法, 再通過練習, 讓學生板演另外四個鐘面的寫法, 使學生學以致用, 促使知識內化。
第三層: 應用新知, 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寓教于樂, 溶練習于游戲中, 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 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 三大板塊: 1、 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2、 找朋友。 3、 生活情境體驗。
1. 我用課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 讓學生邊看錄像邊互相說“小朋友什么時間在做什么” , 然后讓學生評一評他的安排合理嗎? 這樣將數學課堂教學變為學生認識生活, 認識數學的活動課, 體現“數學源于生活, 賦于生活, 用于生活” 的思想, 也為后面的作業打下鋪墊。
2. 在找朋友中, 讓學生全員參與, 給每個小朋友都帶上頭飾(鐘面、 記時的兩種寫法), 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 這樣設計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鐘面和兩種記時方法的聯系, 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 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
3. 通過去買東西的生活情境體驗, 啟發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身 邊的問題, 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 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第四層: 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我先讓學生說說在這 40 分鐘里學會了什么? 你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的? 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 回去可以在媽媽的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