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通用12篇)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26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通用12篇)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會讀、會寫本課的生字。

  2.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傳統節日的知識。

  重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背誦課文,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②傳統(tǒnɡ)節日①

  春節②到,人歡笑,

  貼(tiē)窗花,放鞭炮。

  段導讀:寫過春節時的習俗和人們的心理狀態。 元宵(xiāo)節,看花燈③,

  大街小巷(xiànɡ)④人如潮。 段導讀:寫元宵節的習俗。

  清明節⑤,雨紛紛,

  先人⑥墓前去祭(jì)掃。

  段導讀:寫清明節的習俗。

  過端午,賽龍舟(zhōu)⑦,

  粽子艾(ài)香滿堂(tánɡ)飄。 段導讀:寫端午節的習俗。

  七月七,來乞(qǐ)巧(qiǎo),

  牛郎(lánɡ)織女會鵲橋。

  段導讀:寫七月七的.傳說。

  過中秋⑧,吃月餅(bǐnɡ),

  十五圓月當空照。

  段導讀:寫中秋的習俗。

  重陽節,要敬老,

  踏秋賞(shǎnɡ)菊(jú)去登高。 段導讀:寫重陽節的寓意和習俗。 轉眼⑨又是新春到,

  全家團圓⑩真熱鬧。

  段導讀:寫新春闔家團圓。

  教學內容

  1.會讀“傳、統”等x個生字。

  2.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一激趣導入,走近課文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傳、統”等x個生字,會寫“貼、街”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

  1.識記生字詞,背誦課文。

  2.準備掌握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相關習俗。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出示課件:春節、端午、中秋三個節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學們,你們從圖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圖上畫的是什么節日嗎?(學生自由討論)這些節日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3.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4.學習“傳統”二字的讀音。(“傳”:三拼音節,翹舌音;統:后鼻音。)

  二、讀兒歌,隨文識字

  1.請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兒歌。

  要求:在拼音的幫助下把字音讀正確,難讀的詞多讀幾遍。

  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點提示:這些節日里面除了清明節,其他節日的時間都是在農歷的日期,大家記住了嗎?

  四、學習傳統節日中的風俗習慣及中國的傳統文化

  出示: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

  1.畫出句子中春節的活動。(貼窗花放鞭炮)

  2.春節里還會有哪些活動?(守歲、貼對聯、拜年……)

  出示:元宵節,看花燈,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節的風俗有:吃湯圓,看花燈,猜燈謎。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圖片,結合圖片理解詞語意思)

  出示: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

  1.講述清明節的習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掃”所表示的含義。

  2.補充古詩《清明》來理解這一句內容。

  出示:過端午,賽龍舟,粽子艾香滿堂飄。

  1.請同學講述端午節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滿堂飄”,從這句話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總結:端午的習俗有賽龍舟,吃咸鴨蛋、粽子,插艾草,喝雄黃酒……

  出示:七月七,來乞巧,牛郎織女會鵲橋。

  1.播放牛郎織女的動畫片,講述七夕的來歷,以及七夕節為什么又叫乞巧節。2.理解“會鵲橋”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織女星的`知識。

  出示:過中秋,吃月餅,十五圓月當空照。

  1.中秋節的風俗:吃月餅,賞月。

  2.為什么中秋節的時候我們要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團圓)

  3.拓展:中秋節的時候月亮為什么是圓的?

  出示:重陽節,要敬老,踏秋賞菊去登高。

  1.為什么叫做“重陽”節?

  2.重陽節有習俗有哪些?(踏秋、賞菊、登高)

  3.“要敬老”這句話怎么理解?

  出示:轉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團圓真熱鬧。

  1.春節是全家團圓的節日,今天學習的這么多傳統節日還有哪一個節日也是全家團圓的節日?(中秋節)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么多的傳統節日,我們接下來開展節日故事分享會,有沒有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講講你是怎樣過節的(任選一個節日來講)?

  2.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課后同學去搜集資料,看看每個民族自己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導寫字

  1.看圖識字學詞,認讀詞語,理解字義。

  貼對聯掃墓大街小巷龍舟團圓艾草轉眼熱鬧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結構,發現書寫規律。

  3.教師重點指導難寫字。

  街:“行”字中音加兩個“土”,注意不要寫成四橫一豎,下面的“土”最后一筆改為提。

  舟:最后三筆的順序是點、橫、點。

  轉:“車”字做部首時,最后兩筆的順序是豎、提;“專”字的筆順是橫、橫、豎折折、點。

  4.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會讀、會寫本課的生字。

  2.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傳統節日的知識。

  重點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背誦課文,了解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②傳統(tǒnɡ)節日①

  春節②到,人歡笑,

  貼(tiē)窗花,放鞭炮。

  段導讀:寫過春節時的習俗和人們的心理狀態。

  元宵(xiāo)節,看花燈③,

  大街小巷(xiànɡ)④人如潮。

  段導讀:寫元宵節的習俗。

  清明節⑤,雨紛紛,

  先人⑥墓前去祭(jì)掃。

  段導讀:寫清明節的習俗。

  過端午,賽龍舟(zhōu)⑦,

  粽子艾(ài)香滿堂(tánɡ)飄。

  段導讀:寫端午節的習俗。

  七月七,來乞(qǐ)巧(qiǎo),

  牛郎(lánɡ)織女會鵲橋。

  段導讀:寫七月七的傳說。

  過中秋⑧,吃月餅(bǐnɡ),

  十五圓月當空照。

  段導讀:寫中秋的習俗。

  重陽節,要敬老,

  踏秋賞(shǎnɡ)菊(jú)去登高。

  段導讀:寫重陽節的寓意和習俗。

  轉眼⑨又是新春到,

  全家團圓⑩真熱鬧。

  段導讀:寫新春闔家團圓。

  教學內容

  1.會讀“傳、統”等14個生字。

  2.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一激趣導入,走近課文

  師: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請同學們猜猜詩中所寫的是什么節日?

  生:重陽節。

  師: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其實,祖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了解祖國傳統節日到底有多少。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

  (1)要求:朗讀本課,可以誦讀為主。

  朗讀指導:以輕快的聲音,親切的語氣反復誦讀本文。

  三字一句,三字一句,再七字一句,長短不一,很有韻律感。在讀的時候,大家仔細體會。

  老師范讀。

  指名讀。

  齊讀。

  師點評。

  (2)找一找,課文中提到了哪些傳統節日。

  生: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

  ①師: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節日,同學們喜歡過春節嗎?你們是怎么過春節的?(生交流)

  (師播放有關春節的圖片)春節俗稱“過年”,那一天人們按照傳統習慣要穿新衣、拜年、貼春聯、吃團圓飯、放鞭炮,寓意著新一年的開始。

  ②一年當中除了春節,你還知道哪些節日?(生自由說)

  師出示節日名: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節日,大家判斷哪些是傳統節日,哪些不是傳統節日?為什么?

  說說各節日的時間,引導比較:從各個節日的時間上你發現了什么?

  引導:日歷上有兩種日期——公歷日期和農歷日期,我國古代人民采用的是農歷紀年法,用公歷,農歷是區分傳統節日的一個好辦法。

  這些節日從古代就已產生并流傳至今,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我們就把它叫做中國傳統節日。(板書)請大家大聲地讀一讀,把它們記在心里。

  ③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一找,畫一畫,看看每一個傳統節日人們是怎么過的。

  生:春節——貼窗花,放鞭炮。

  生:元宵——看花燈。

  生:清明——掃墓。

  生:端午——吃粽子,賽龍舟。

  生:七月七——乞巧。

  生:中秋——吃月餅。

  生:重陽——賞菊、登高。

  ④大家搜集了一兩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傳統節日的資料,誰來和大家分享?(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相互補充,師相機板書:風俗、食俗、由來、傳說、詩詞)

  如:端午節的賽龍舟、吃粽子;清明節的掃墓、踏青、詩詞;春節的對聯、掃塵、守歲等;中秋節的賞月、吃月餅、詩;元宵節的猜燈謎、逛花燈、吃元宵、慶團圓……

  大家閱讀后,填表。(課件出示表格)

  節日風俗習慣

  春節貼窗花,放鞭炮

  元宵節看花燈

  清明節掃墓

  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葉

  乞巧節牛郎織女相會

  中秋節吃月餅

  重陽節敬老、踏秋、賞菊、登高

  總結:同學們,中國傳統節日不僅是中華民族生活習性、民族心理的有力體現,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與象征。希望同學們會運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去探究豐富多彩的節日,了解有關傳統節日更豐富的內容,也希望下節課我們能有更多的收獲!

  學習本課,要以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為核心。教師可以以小題目研究為基本形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自主確定研究小主題,在活動中采用查找資料、調查采訪、動手實踐、信息搜集與處理、親身體驗、展示與評價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通過傳統節日這個窗口,來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學生與傳統節日文化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鼓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提高學生的民族人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會寫本課“貼、掃”等9個生字。

  2.感受節日氣氛,培養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一識字寫字

  1.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識字。

  出示菊花圖,讓學生認識菊。由小船的圖片,認識舟。

  2.讓學生通過生字與熟字比較,識記字形。

  占-貼、傳-轉、氣-乞、市-鬧。

  3.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課件出示句子)

  (1)愛惜糧食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2)每天過年的時候,我們全家一起吃團圓飯。

  (3)鬧鐘響,我知道要起床了。

  (4)星期天,我們班的同學義務去掃大街。

  4.寫字指導。

  (1)鞏固字音、字形。

  本課后鼻韻母的字比較多,如“統、巷、堂、郎、餅、賞”等,學生一起反復讀幾遍。

  相近的字:

  般-船-舟、掃-雪、團-困、鬧-闖、傳-轉。

  (2)觀察發現。難寫的字:街、鬧。

  (3)重點講解。

  艾:撇捺都要寫得舒展,上面橫畫一定要寫長點,撇捺交角稍微大點,這樣字就寫得美觀。

  熱:下面的四點排列要注意方向,第一點向左,二、三點向下,第四點向右。舟:第一撇是斜撇,第二個撇要寫成豎撇。

  轉:“車”的下面橫畫變成提,寫的時候要注意。

  二拓展實踐

  我國的傳統節日數量很多,剛才說到的還只是影響力、最普遍的幾個,除此之外,許多少數民族也都保留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請同學們課外的時候去搜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傳統節日吧。

  本課要求識記的生字很多,教師可以著重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可以分小組學習,然后集體匯報,全班交流識字方法。

  識字2.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風俗習慣

  春節貼窗花放鞭炮

  元宵節看花燈

  清明掃墓

  端午賽龍舟吃粽子艾香

  七月七乞巧

  中秋吃月餅

  重陽敬老賞菊登高

  1.部分傳統節日的時間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農歷一月一日)、元宵節(農歷一月十五日)、清明節(4月5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等。

  2.有關節日的古詩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嫦娥(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就會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并在夜晚點燃火把到曠野中游 行。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用相互潑水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

  達努節,是廣西都安瑤族人民歡慶豐收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人華服艷裝,走村串寨訪親問友,互慶豐收。村村寨寨敲起銅鼓,載歌載舞,盡情享受豐收的喜悅。

  苗族人民為了迎接龍舟節的到來,每個村寨都要專門制作一至兩艘龍舟,等到龍舟節來臨,他們就會舉行激烈的劃龍舟比賽。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認“傳、統”等15個生字,會寫“貼、街”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

  1.識記生字詞,背誦課文。

  2.準備掌握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相關習俗。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出示課件:春節、端午、中秋三個節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學們,你們從圖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圖上畫的是什么節日嗎?(學生自由討論)這些節日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3.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4.學習“傳統”二字的讀音。(“傳”:三拼音節,翹舌音;統:后鼻音。)

  二、讀兒歌,隨文識字

  1.請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兒歌。

  要求:在拼音的幫助下把字音讀正確,難讀的詞多讀幾遍。

  2.自讀檢查。

  (1)指名輪讀,一人一句。相機正音。

  (2)同桌對讀,正音。

  3.出示帶生字詞語,認讀字詞。

  (1)帶拼音讀詞語。打亂順序讀詞語。(出示課件)

  傳(chuán)統(tǒnɡ)貼(tiē)窗花大街(jiē)小巷(xiànɡ)祭(jì)掃(sǎo)賽龍舟(zhōu)艾(ài)香滿堂(tánɡ)

  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織女月餅(bǐnɡ)賞(shǎnɡ)菊(jú)轉(zhuǎn)眼團(tuán)圓熱(rè)鬧(nao)

  (2)去拼音讀詞語。

  (3)保留生字,讀生字。

  4.教師教學重難點字詞。

  (1)統、巷、堂、郎、餅、賞: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節。

  (2)菊:注意音節的拼寫,“ü”上兩點要去掉。

  (3)熱鬧:讀rènao,“鬧”字聲母是“n”,兩個字連讀時,“鬧”要讀輕聲。

  5.齊讀兒歌

  三、認識中國的傳統節日

  1.指名學生讀兒歌,其他學生畫出文中出現的傳統節日的名稱。

  2.文中一共介紹了幾個傳統節日?分別是什么?(七個: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

  3.這幾個傳統節日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節日?為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這些傳統節日的的具體時間嗎?(出示練習做一做)

  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號)

  端午節(五月初五)七夕(七月初七)中秋節(八月十五)

  重陽節(九月初九)

  重點提示:這些節日里面除了清明節,其他節日的時間都是在農歷的日期,大家記住了嗎?

  四、學習傳統節日中的風俗習慣及中國的傳統文化

  出示: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

  1.畫出句子中春節的活動。(貼窗花放鞭炮)

  2.春節里還會有哪些活動?(守歲、貼對聯、拜年……)

  出示:元宵節,看花燈,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節的風俗有:吃湯圓,看花燈,猜燈謎。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圖片,結合圖片理解詞語意思)

  出示: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

  1.講述清明節的習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掃”所表示的含義。

  2.補充古詩《清明》來理解這一句內容。

  出示:過端午,賽龍舟,粽子艾香滿堂飄。

  1.請同學講述端午節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滿堂飄”,從這句話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總結:端午的習俗有賽龍舟,吃咸鴨蛋、粽子,插艾草,喝雄黃酒……

  出示:七月七,來乞巧,牛郎織女會鵲橋。

  1.播放牛郎織女的動畫片,講述七夕的來歷,以及七夕節為什么又叫乞巧節。2.理解“會鵲橋”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織女星的知識。

  出示:過中秋,吃月餅,十五圓月當空照。

  1.中秋節的風俗:吃月餅,賞月。

  2.為什么中秋節的時候我們要回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團圓)

  3.拓展:中秋節的時候月亮為什么是圓的?

  出示:重陽節,要敬老,踏秋賞菊去登高。

  1.為什么叫做“重陽”節?

  2.重陽節有習俗有哪些?(踏秋、賞菊、登高)

  3.“要敬老”這句話怎么理解?

  出示:轉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團圓真熱鬧。

  1.春節是全家團圓的節日,今天學習的這么多傳統節日還有哪一個節日也是全家團圓的節日?(中秋節)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么多的傳統節日,我們接下來開展節日故事分享會,有沒有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講講你是怎樣過節的(任選一個節日來講)?

  2.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課后同學去搜集資料,看看每個民族自己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導寫字

  1.看圖識字學詞,認讀詞語,理解字義。

  貼對聯掃墓大街小巷龍舟團圓艾草轉眼熱鬧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結構,發現書寫規律。

  3.教師重點指導難寫字。

  街:“行”字中音加兩個“土”,注意不要寫成四橫一豎,下面的“土”最后一筆改為提。

  舟:最后三筆的順序是點、橫、點。

  轉:“車”字做部首時,最后兩筆的順序是豎、提;“專”字的筆順是橫、橫、豎折折、點。

  4.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形式讓孩子們來認識、了解新年,知道新年的象征意義。

  2、知道過了新年又長一歲了,自己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了。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組織談話、觀看大人們的'慶祝活動、學習歌曲和兒歌來了解認識元旦。

  活動準備

  新日歷一份,以及大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迎接新年的CD片。

  活動過程

  活動一:了解新年

  (1)出示日歷討論:

  一月一日是什么節日?有什么象征意義?

  (2)觀察碟片:大人們怎樣迎接新年的到來?

  (3)我又長大一歲了,應該自己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了?

  活動二;學習《新年好》歌曲

  (1)看CD討論:人們是怎樣過新年的?新的一年你最想說什么?(鍛煉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2)欣賞歌曲《新年好》。

  (3)學唱歌曲。

  (4)為歌曲配上動作,隨音樂載歌載舞。

  活動三:試一試

  試著學習用英文唱《新年好》

  教學反思

  看著CD上熱鬧的場面,孩子們興趣很濃,感到非常新奇、有趣,歌曲

  學的也非常的快。對用英文唱《新年好》也很有激情。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認識“傳、統”等14個生字,會寫“貼、街”等9個新字,會寫“節日、春節、花燈、清明節、先人、龍舟、中秋、圓月、轉眼、全家、團圓、熱鬧”等詞語。

  2、了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以及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3、通過春節等節日,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5、培養學生珍視和熱愛生活、樂于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風俗等,感受我國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傳、統”等14個生字,會寫“貼、街”等9個新字,會寫“節日、春節、花燈、清明節、先人、龍舟、中秋、圓月、轉眼、全家、團圓、熱鬧”等詞語。

  2、了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以及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一、聽關鍵詞,猜節日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

  2、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有關節日的關鍵詞,就請大家來猜猜是什么節日,在哪一天過節?

  放鞭炮,拿紅包(春節正月初一)

  祭祖、掃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五月初五)

  吃月餅,賞圓月(中秋節八月十五)

  師:像這些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并成為中華民族象征的節日,我們把它們叫做中國的傳統節日。板書課題:傳統節日

  師:上課前,老師請大家去收集中國傳統的節日,除了屏幕上的四個傳統節日,你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們分別在哪一天過?

  師:在學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幾個傳統節日,問:從日期上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對呀,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都是按農歷來過的,只有清明是按公歷來過的,它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早在唐朝就有詩人寫下了《清明》這一首詩(引:清明時節……)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讀課文,自讀要求: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將生字讀熟。

  (2)圈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

  (3)把課文讀熟,不重讀,不漏字。

  (4)用橫線畫出文中提到的節日。

  2、學生自讀課文。

  3、匯報自學情況。

  (1)同桌互讀生字,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2)交流不認識的生字,重點指導。

  (3)指導識字:

  翹舌音:傳、舟、賞

  后鼻韻:統、巷、堂、郎、餅、賞

  乞:它與哪個字相似,它可以組哪些詞?

  4、開火車讀生字。

  三、送生字進課文,初識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生字。

  2、師生對讀課文,看誰讀得更流利。

  3、分小組對讀課文。

  4、男女生對讀課文。

  5、找出文中所講到的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

  四、指導書寫生字。

  1、觀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書寫時存在問題,給大家提示一下。

  2、重點指導:貼、街、轉、鬧

  (1)街字是左中右結構,書寫時要注意把握結構。

  (2)貼字的偏旁最后一筆是點。

  (3)轉字最后一點也是難點。

  (4)鬧是半包圍結構,里面是“市”字。

  五、作業。

  1、抄寫生字。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通過春節等節日,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3、培養學生珍視和熱愛生活、樂于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一、暢談春節,導入新課。

  2、春節的濃濃年味至今還讓我們回味無窮,你能說說春節有哪些主要活動嗎?

  3、文中介紹了春節的哪些活動呢?我們一起來讀讀。

  二、研讀課文,了解各種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

  三、品讀課文,學習匯報。

  1、了解春節。

  (1)春節:貼窗花、放鞭炮。

  (2)觀看春節的喜慶場面。

  (3)說說春節還有哪些活動?

  吃年夜飯、貼倒福、給壓歲錢、看春節聯歡晚會、貼春聯、走親戚。

  (4)闖年關活動

  第一關:年的故事誰來闖關?

  第二關:背一幅春聯或一首春節的詩。

  第三關:說出一首和春節有關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關:設計一句春節的祝福語

  2、元宵節

  (1)元宵節:看花燈

  (2)說說花燈的熱鬧場面。

  (3)體會“大街小巷人如潮”。這是一個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說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導朗讀。

  3、清明節

  (1)清明節:掃墓。

  (2)介紹掃墓這個習俗,是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學們參加過掃墓嗎?主要準備些什么?怎么做?

  4、端午節

  (1)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

  (2)觀看賽龍舟的場面。

  (3)指導朗讀,讀出喜慶的語氣。

  5、乞巧節

  (1)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

  (2)指導朗讀。

  6、中秋節

  (1)說說家里的中秋節是怎么過的?

  (2)吃月餅、賞月亮,歡度中秋。

  7、重陽節

  (1)講解重陽節的習俗。

  (2)教育學生學會尊敬長輩。

  四、再讀課文,感受傳統文化。

  1、學生齊讀。

  2、師生對讀。

  3、男女生對讀。

  五、拓展延伸。

  2、這些節日都有哪些主要的慶祝活動?

  六、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的歷史財富,希望同學們能珍視我們的財富,熱愛我們的傳統節日。

  七、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抄寫你喜歡的句子。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植樹節快到了,借此契機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活動設計擬在讓幼兒認識自然物,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頌揚人類改造自然、保護自然。通過本次植樹節的活動,把幼兒認知、情感、行為貫穿于各種活動中,讓幼兒采用不同的認知思路、多層次去認識周圍世界,運用觀察、談話、游戲、行動等多種方法,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活動目標

  1、知道3月12日是植樹節,了解樹木與人類的關系。

  2、了解植樹節的來歷和意義,樹木對環境的作用。

  3、在活動中激發幼兒愛護樹木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請幼兒搜集樹的資料或圖片。

  2.關于我國林木資源缺乏或森林火災的新聞片斷。

  3.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視頻短片導入,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1.請幼兒觀看風沙的危害及林木資源缺乏的新聞片斷。

  2.教師引導幼兒一起討論:如何來避免風沙帶來的災難?

  二、我知道的樹木

  1.分組討論:你喜歡樹嗎?為什么喜歡樹?喜歡什么樹?

  2.幼兒可以用搜集到的樹木圖片資料介紹自己喜歡的樹木。

  3.運用多媒體課件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們認識了解常見樹木的名稱及種類,進一步激發幼兒了解樹木的欲望。

  三、我喜歡樹木

  1.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樹的作用及好處。(凈化空氣、調節氣溫、防風降噪、防止火災……)

  2.教師介紹植樹節的由來及意義,認識植樹節節徽。

  3.教師與幼兒一起討論保護樹木的辦法。

  四、我保護樹木

  請幼兒把討論保護樹木的辦法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創造性的.設計宣傳植樹節、植樹造林的宣傳畫報等。

  延伸活動

  帶領幼兒去園內的種植角觀察春天的樹木或參與到種植樹木的活動中,感受植樹的樂趣。

  教學目標:

  1、了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

  2、明確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習俗以及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不同節日中蘊涵的豐富的文化內涵。

  3、培養學生珍視和熱愛傳統節日的情感,使學生認識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風俗等,感受我國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聽詞猜節日,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

  2、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有關節日的關鍵詞,就請大家來猜猜是什么節日,在哪一天過節?

  放鞭炮,拿紅包(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祭祖、掃墓(清明節,公歷4月3日—5日)

  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吃月餅,賞圓月(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3、師小結:像這些風俗習慣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并成為中華民族象征的節日,我們把它們叫做中國的傳統節日。

  4、板書課題:傳統節日

  師:上課前,老師請大家去收集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屏幕上的四個傳統節日,你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們分別在哪一天過?

  師:在學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幾個傳統節日,問:從日期上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對呀,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都是按農歷來過的,只有清明是按公歷來過的,它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早在唐朝就有詩人寫下了《清明》這一首詩(引:清明時節……)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讀課文,自讀要求: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將生字讀熟。

  (2)圈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

  (3)把課文讀熟,不重讀,不漏字。

  (4)用橫線畫出文中提到的節日。

  2、學生自讀課文。

  3、匯報自學情況。

  (1)同桌互讀生字,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2)交流不認識的生字,重點指導。

  (3)指導識字:

  翹舌音:傳、舟、賞

  后鼻韻:統、巷、堂、郎、餅、賞

  乞:它與哪個字相似,它可以組哪些詞?

  4、開火車讀生字。

  三、送生字進課文,初讀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的字音。

  2、師生對讀課文,看誰讀得更流利。

  3、分小組對讀課文。

  4、男女生對讀課文。

  5、找出文中所講到的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

  6、勾出各種節日的主要活動。

  四、暢談春節,導入課文內容。

  1、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喜慶的是哪一個節日?(春節)

  2、春節的濃濃年味至今還讓我們回味無窮,文中介紹了春節的哪些習俗呢?

  3、你還能說說春節有哪些習俗活動嗎?

  (貼窗花、放鞭炮、貼春聯、貼倒福、吃年夜飯、守歲、給壓歲錢、看春節聯歡晚會、走親戚等)

  4、闖年關活動

  第一關:年的故事誰來闖關?

  第二關:背一幅春聯或一首春節的詩。

  第三關:說出一首和春節有關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關:設計一句春節的祝福語。

  五、品讀課文,了解其余幾個傳統節日

  1、了解元宵節時間習俗(時間在農歷的正月十五。)

  (1)元宵節:吃湯圓(元宵)、看花燈

  (2)賞花燈的熱鬧場面。

  (3)體會“大街小巷人如潮”。(這是一個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說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導朗讀。

  2、了解清明節。(時間在公歷的4月3—5日)

  (1)清明節:祭祀、掃墓。

  (2)介紹掃墓這個習俗,是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學們參加過掃墓嗎?主要準備些什么?怎么做?

  3、了解端午節。(時間在農歷的五月初五。)

  (1)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

  (2)觀看賽龍舟的熱鬧場面。

  (3)指導朗讀課文中的語句,讀出喜慶的語氣。

  4、了解乞巧節。(時間在農歷的七月初七,又叫七夕節。)

  (1)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

  (2)指導朗讀課文中的語句。

  5、了解中秋節。(時間在農歷的八月十五。)

  (1)吃月餅、賞月亮,歡度中秋佳節。

  (2)請學生試著說出有關中秋節的古詩詞。(北宋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3)說說你家里的中秋節是怎么過的?

  6、了解重陽節。(時間在農歷的九月初九。)

  (1)講解重陽節的習俗:登高望遠、插茱萸、賞菊、喝菊花酒。

  (2)請學生試著說出有關重陽節的古詩詞。(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教育學生學會孝敬親人、尊敬長輩。

  六、再讀課文,感受傳統節日。

  1、學生齊讀。

  2、師生對讀。

  3、男女生對讀。

  八、拓展延伸。

  1、說說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

  2、這些節日都有哪些主要的慶祝活動?

  九、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的歷史財富,希望同學們能珍視我們的財富,熱愛我們的傳統節日,能夠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十、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抄寫你喜歡的句子。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詩是兒童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多年來一直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后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a、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新詞意思,會用“培養”寫一句話。

  b、正確理解“在這個世界上,有我們就更美麗,有我們就充滿希望”的意思。

  2、技能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體會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的節日時所流露的喜悅、幸福和自豪的心情,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在這個世界上,有我們就更美麗,有我們就充滿希望”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播放歌曲,激發興趣

  1、播放《快樂的節日》,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感受課文內容。

  2、揭題導課。

  二、自讀課文

  1、自主讀書

  2、自主發現

  a、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b、讀了課文,你還想知道什么?

  3、自主感悟

  學生學習反饋:

  三、啟發想象,學習第1節

  1、創設情境,啟發想象

  春風和熙,小鳥歡唱,使人感到輕松、愉快、舒服,這時我們

  歡度節日的心情是怎樣的?

  2、朗讀體會歡快的句子。

  3、理解比喻句。

  4、聽錄音讀第1節

  5、指名讀,說說節日的快樂體現在哪些方面?

  四、學習第2節

  1、用學習第1節的方法說說第1、2句

  這兩句的寫法跟第1節的哪句寫法相似?為什么說它們在向我們祝賀,

  向我們歌唱?

  2、創設情境,學第3句。

  A、情境一:有我們就更美麗

  我們到山上去春游,田野里到處百花齊放,彩蝶飛舞,當鮮艷的紅領巾隨風飄揚,美麗的衣裳翩翩起舞,你有什么感覺?

  B、情境二:有我們就充滿希望

  春天是一個百花盛開、萬物生長的美好季節,她象征著生機勃勃、欣欣向榮,而少年兒童也是朝氣蓬勃、天天向上。祖國把重擔托付給我們所以有我們就充滿希望。

  3、感情朗讀,體會情感。

  五、自主作業

  1、用自己的方法巧記生字新詞。

  2、摘錄課文中反映少先隊員快樂心情的句子。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您們好!

  今天,我執教的是一節綜合實踐方案制定課,課題的題目是《探尋傳統節日家鄉面食文化》。下面我來談一下我執教的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課型設計思路:

  《禮記中庸》中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它強調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的重要性。事實上,做事有計劃對于一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做事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態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因而,學會制定計劃、提高規劃能力對于學生學會做事,未來走向事業的成功有著重要的意義。讓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制定的過程逐步學會制定計劃、提高規劃能力,并使學生從規劃活動逐漸走向規劃人生,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方案制定課的價值所在。本節課基于學生已有經驗,教師引導學生由主題生成順利過渡到研究方案制定,通過小組合作、同伴互助、大組交流,使學生對活動的目標更明確、活動的步驟更清晰、活動的過程更科學。周密完善、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將為學生順利、有效地開展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了解家鄉傳統節日的來歷、禮儀、風俗習慣和面食文化。

  2、能力目標:

  (1)運用上網調查、走訪、拍攝等形式,讓學生知道家鄉的民間風俗習慣,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家鄉節日的面食,記錄家鄉特色面食的制作方法。

  (2)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

  (1)發揚家鄉傳統面食文化,借鑒祖輩們的制作經驗,指導自己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

  (2)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兩年的綜合實踐活動經驗,他們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所以在綜合實踐主題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去討論,開展哪些活動,如何開展,活動實施過程中如何進行分工與合作,都要讓學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有時教師會從自身認識出發,給學生研究的主題一些建議或提出修改意見,但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允許學生進行與指導老師觀點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們的意見,讓在實踐中學會自我判斷、自主選擇。

  四、活動重難點:

  1、指導學生科學制定研究方案,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2、讓學生知道家鄉的民間風俗習慣,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家鄉節日的面食,記錄家鄉特色面食的制作方法,提高學生的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五、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打開話題。(預設5分鐘)

  1、教師課件展示圖片——家鄉特色面食,學生交流。

  2、師總結:民以食為天。這些都是我們家鄉的特色面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面食已由滿足裹腹的需求,逐漸滲透到飲食文化習俗發展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傳統節日的家鄉面食文化。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讓學生重溫家鄉面食的形豐味美,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他們的共鳴,打開思維空間,順勢而入對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二)暢談所知,確定子課題(預設8分鐘)

  1、交流:探尋家鄉傳統節日的面食文化,想研究什么問題?

  2、學生交流,教師板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3、師:下面我們把這些問題歸歸類,給他們起個小題目,作為我們研究的子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圍繞主課題提出的問題肯定多、雜,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歸類,讓學生根據這些問題給同類問題取個大家都認可的名稱,產生子課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也為以后的有效活動打下基礎。】

  (三)各擇所需,成立小組:

  1、自愿結成小組:現在我們就來劃分研究小組,想研究同一個問題的同學站在一起。(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動成組)

  2、毛遂自薦,確定一下組長,學生自選或者自薦擔任組長。

  3、確定好小組和組長,再給各自的小組起一個有特色的名字,商量一下活動口號!

  4、生交流自己小組的名字、活動口號!

  【設計意圖: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確定研究小組,這樣的分頭行動、對比研究讓每個學生在研究中有章有法,有依有靠,并進一步鍛煉他們的小組合作與協調能力,凸顯了學生的自主地位。】

  (四)制定研究方案(預設25分鐘)

  師:現在我們每個小組確立了咱們這一階段的研究性活動主題,要想讓我們的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做好充分的活動準備,制訂好一份詳盡完善的活動方案,怎樣制定呢?三、四年級我們已經制定過研究方案,相信制定研究方案也難不倒你們。眾人拾柴火焰高,讓我們小組合作起來制定研究方案吧!

  1、小組方案制定:教師巡視指導

  2、品頭論足評方案

  多媒體展示小組方案,師生評價:先“亮點”后不足。指出方案的優缺點,互相學習。

  3、修改完善本組方案。

  五、小結(預設2分鐘)

  華夏面食花樣繁,源遠流長千千年。味美內涵更豐厚,營養體魄保平安。有了研究主題,詳細科學的研究方案,接下來就讓我們行動起來,走出課堂,大顯身手吧!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10

  一、活動主題的確定

  在國務院新修定的法定假日中,五一長假被取消,而分別增設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個假日。孩子們對其背后的文化傳統知之甚少,認為端午節不就是吃幾個粽子嗎?一點都不好玩,也值得放假?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同學們崇尚過洋節,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已經越來越淡化。如果再不弘揚我們祖國的傳統文化,必將導致我們民族無形文化的急劇消亡和流變。激烈的討論過后,孩子們迫切地想知道端午節背后的文化內涵。我們決定開展以“走進端午節”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來解開這些謎團系列綜合實踐活動,這次活動是對即將到來的端午節進行探源。

  二、學情分析

  我們四年級孩子,懂事、好學,喜歡閱讀,但家庭條件一般,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顧及其學習,家里有電腦的只在極少數,知識的來源主要是學校網絡、老師和課外書。他們對于的端午的認識也僅僅是吃幾個粽子和雞蛋,帶彩線辟邪之類,知道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對屈原的了解也甚少。

  資源分析:

  電腦網絡的普及,學校圖書館的開設,課外活動的豐富多彩為活動的順利開展搭建了亮麗的舞臺;為孩子們提供了的實踐的空間和取之資源;走訪經驗豐富、不忘傳統的家長,也是實踐中重要的社會資源。

  三、活動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關于端午節的習俗、來源及歷史文化,用不同形式感受并展示。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使學生懂得中國傳統節日對每一個中國人的意義,進而培養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操,并通過分組合作,感受與他人合作交往的樂趣。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搜集、篩選、整理資料和與人交往的實

  踐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活動時間安排

  1.確立主題,成立小組,制定小組活動方案(一課時)

  2.各小組實踐活動(四課時

  3.成果展示(一課時)

  4.活動延伸(一課時)

  四、活動實施過程

  (一)活動準備

  1.提出課題。師引導:“家長、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了解有多少?你們想通過什么方式得知?”

  生活動:四人小組討論后,少數服從多數,決定設計一個中國傳統節日調查表,對初

  一至初三各一個班級的學生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師指導幫助學生完成問卷的制作與整理。師進一步引導:“通過調查結果,你最想說什么?最想知道什么?”

  生的興趣被激發,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生活動結果:對即將到來的端午節進行探源,就以部分同學比較熟悉的端午習俗粽子艾葉命名———粽艾香里話端午。

  2.劃分小組,推選小組長。

  師:你們想從哪些方面探源呢?生活動,同學四人一小組討論,教師適當提醒引導,決定從五方面探源: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探源組

  端午節的習俗——習俗組

  端午的詩詞故事——文化組

  采訪本地的老人及搜集本地的習俗畫面——攝制組

  國外端午節習俗——涉外組

  師:子課題已經確立,根據興趣自愿分成五組。

  生自由組合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對同學進行興趣選擇與合作交往的輔導和鼓勵,使他們堅定信心,積極參與適合自己的活動。

  老師提議:各組民主推選出有責任心的同學為小組長。學生活動,各組或口頭推選或投票選舉。

  3.制定活動方案。在小組長帶領下,各組同學集思廣益,根據自己的任務內容確定活動方式。師建議每個組長根據組員特長

  分配任務,合理安排,鼓勵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成果。各組長上臺交流活動方案,師生提出建議。師巡回指導組長分工明細,根據興趣負責到人。各小組草擬活動計劃,小組成員通過后制定完整的活動方案。

  活動方案計劃表

  4.階段性評價。從參與的積極程度、選擇的活動內容及紀律等方面進行評價。

  (二)實踐活動

  1.各小組預先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閱覽室等校內資源查找所需的資料,教師協調各組查資料的時間和地點,保證活動進度。

  2.學生自愿報名當主持,在不影響小組進度的情況下準備臺詞。

  3.探源組活動,交流整和所有材料后,決定編排小品以紀念屈原,教師適當指導動作、表情等。

  4.習俗組三位同學整理搜集各地端午習俗的資料,兩位搜集圖片,兩位美術愛好者畫習俗畫,并聯系攝制組拍照片。

  5.文化組分工搜集端午詩詞與故事,三位同學一組,爭取脫稿復述。

  6.攝制組采訪當地的老人,配合其他各組活動,教師首先對照像機的使用提出要求,由李娜同學專管,對與人交往的禮貌以及怎樣設計采訪問題等提出意見,然后與習俗組合作學習包粽子。

  7.涉外組主要通過網絡、書籍等搜集外國端午風俗,交流感想,暢談體會。

  另外,教師經常詢問小組長,了解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對遇到的困難及時指導幫助,來統一協調各組員意見。

  (三)成果展示

  主持人楊煥、王群帶領同學慷慨激昂的高歌《中國人》引入成果展示。

  1.探源組匯報。

  (1)講端午節的六種起源:

  ①源于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

  ②源于伍子胥的忌辰。

  ③源于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④源于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⑤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⑥源于田文。

  (2)幾個同學表演了小品“屈原頌”。

  (3)講端午節名字的來源及別稱。

  (4)通過對端午起源的探究,大家有什么感想?學生討論后自主回答。

  2.習俗組匯報。學生各代表發言:

  (1)介紹各地端午習俗,河北省、山東省、山西省、陜西省、甘肅省等都有相同和不同的習俗,這些習俗的核心內容是辟邪除瘟保持健康,是真正的衛生防疫節。

  (2)展示搜集的端午香包、粽子和賽龍舟圖片以及自畫農村端午風俗畫。

  (3)講端午節戴五彩線的講究。

  端午節戴五彩線可是很有講究的。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制成。而五種顏色不是隨便用哪五種顏色就行,而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制成的五彩線佩戴時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腳脖上。不過,我們這兒的大人為了祈求孩子平安、幸福,小孩子的雙手雙腳上都帶五彩線。

  (4)搜集了許多關于四川地震災區的新聞和災區小朋友快樂過端午的照片。

  (5)談本次活動的感受。

  3.文化組匯報。學生代表交流:

  (1)關于端午節詩詞。

  (2)門楣上掛菖蒲和艾葉的傳說。

  (3)黃巢與艾葉的故事。

  (4)組員互評活動表現。

  4.涉外組匯報。

  (1)外國也有端午節。

  (2)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然而,在國外也有不同的吃粽子習俗。

  (3)還搜集到20__年11月24日,韓國申報“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全班同學紛紛發表自己意見,形成一場小型辯論賽:

  甲方:端午節仍是中國人的節日。

  乙方:端午節是漢文區的共同節日。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11

  主題:

  端午節即將來臨,為了讓同學更好的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屈原,學校開展了一次紀念屈原的主題班會。

  目的要求:

  通過本次主題班會,能夠使同學們對屈原有更好的了解。

  召開時間:

  x月12日下午

  主持開場白

  我們大家都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大家品嘗著荷葉撲香的粽子,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賽著龍舟時,我們的心里不禁想起當年那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來懷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吧。吊屈原,迎端午,主題班會現在開始。

  主持過程中主要預定串詞:

  許:首先請看屈原的生平簡介(幻燈片1)

  戴:緊接著讓我們繼續看一下屈原的作品以及屈原與端午節。(幻燈片2,3)

  許:想必大家都有所說過屈原是跳河自殺的吧,那其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大家有請許詩旸同學為我們大家講一個關于屈原的故事。

  戴:聽過許詩旸同學講的故事,我們是時候該放松一下了,接下來我們大家來玩個游戲,游戲的名稱是“接歌比賽”,總共分成四組,每一組中的成員站起來要唱兩句,其中歌詞或歌名中要有一個“愛”字,如果超過10秒未能唱出則要接受懲罰。

  穿插節目名稱:接歌比賽

  班主任小結:

  今天,我們高二(5)班聚在一起,認真學習了屈原的一些歷史,對他的生平和品格有了更多的`了解。每個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交換了各種意見,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此次班會讓我發現了我們班的同學對屈原的掌握挺深入的,并不屬于那種“一問三不知”的類型。此次班會的目的能夠讓同學對屈原有更好的了解,我相信我們已經達到了這個目的。

  主持人結束語:

  時間不知不覺的在我們的歡聲笑語中就這樣度過了,相信大家對屈原多少都有所了解了吧。希望大家在今后端午節時,都能想起我們這位偉大的詩人!今天的主題班會到此結束。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 篇12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本課所涉及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并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的目標,這也正是教材選編此內容的目的。

  本節課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中通過查找資料、調查采訪、小組合作、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學法指導。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說說,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強,三個節日的匯報分別采用了介紹資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發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了質的飛躍。

  4、在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賽龍舟的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處在于:

  二年級的孩子對于搜集到的資料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而不是念。我想這需要平日里扎扎實實地練習,今后我會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部編本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教案(通用12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梨树县| 盐城市| 东辽县| 汾西县| 关岭| 石狮市| 高雄市| 佛坪县| 上思县| 甘泉县| 两当县| 黄陵县| 习水县| 永兴县| 隆林| 沙田区| 甘孜| 鄂州市| 武冈市| 太康县| 会昌县| 忻州市| 孟村| 蓝田县| 台山市| 南平市| 收藏| 洛南县| 咸宁市| 泰顺县| 嘉义市| 芜湖市| 耿马| 六盘水市| 蒙阴县| 浑源县| 雅江县| 抚远县| 阿坝县| 九龙城区|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