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精選15篇)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26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精選15篇)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1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翻譯

  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開家庭集會,跟子侄輩談論詩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兒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謝道韞說:“不如說是柳絮隨風舞動的樣子。”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

  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已過,(友人)沒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來。陳元方那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友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

  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沒來,他已經走了。”朋友便生氣了:“不是人哪!和別人相約同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自己家的大門,不回頭看。

  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掌握“俄而、欣然、擬、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顧”等詞在特定語境中的詞義。

  2、背誦兩篇短文。

  3、結合注釋,運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結合文中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的語句進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5、教導人們做人要方正,誠實守信,以禮待人,言辭要高雅。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語言簡練、辭意雋永,以敘為主的特點。

  2、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余,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PPT課件、打印好的閱讀材料、實物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詠雪》。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疏通文意;學生復述故事,把握文章情節,理解文章內容;組織學生討論有爭議的問題,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調動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同學們,雪花是嚴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它是那樣的純潔、輕盈,你能拿什么比擬它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詠雪》,你和文中的兩位才子比試比試如何呢?(板書文題)

  設計二: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注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為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⑴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后,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⑵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⑶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

  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松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各有千秋。有人認為“撒鹽空中”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更高更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有人認為“柳絮因風起”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蘊。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6、默寫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研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生朗讀課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閱讀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討解決;背誦課文;歸納借鑒本文的寫法和語言特色,積累詞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世說新語〉二則》中的第二則《陳太丘與友期》。

  設計二: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回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你結識了小元方,你就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板書文題)

  二、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酌情給予指導

  三、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注意情節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內容,其他同學點評

  四、師生互動,研討課文,背誦課文

  1、各小組提問。

  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⑴“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古代沒有精確的定時儀,怎么判斷遲到?

  ⑵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⑶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

  ⑷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

  明確:

  ⑴古代的定時儀器較為簡陋,有木表、漏壺等,它不可能有精確的時段劃分。這里的“日中”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中午。這個友人錯過了雙方約定的時限,所以遲到了。

  ⑵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有同學通過網絡查閱相關資料,獲知友人是比陳太丘官高兩品的官員,平素對陳太丘傲慢無禮。

  ⑶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⑷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認為元方并非無禮的理由是: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且當子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就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認為元方確實有失禮儀的理由是: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個知錯能改的人,不正表現了一個人胸襟寬廣,有涵養嗎?

  4、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后背誦。

  ⑴投影顯示: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⑵請一學生嘗試讀文,應讀出句讀、語氣來。

  ⑶全班齊讀、背誦。

  五、把握本文的寫作特點,體味語言簡練意義豐厚的特色

  提問:通過研讀這兩篇短文,《世說新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學生回答,明確:敘事簡潔,敘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后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2

  運用文言文三步習讀法:即認讀、品讀、創讀進行教學。首先掃除文字的讀音障礙,特別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讀停頓;再在指導學生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創作意圖;第三步是引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審美評價,鼓勵學生多角度審美,說出自己的獨特體驗。

  第二篇短文《乘船》以學生自學為主,用競賽方式檢測學習效果。

  [教學流程]

  第1課時

  (一)導人新課

  1導語。誠信是做人的準則,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就是一個崇尚誠信的民族,在我國五干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許許多多的像曾子殺豬這樣的誠信故事。今天,就讓我們擷取其中的兩朵小浪花,伴隨著古人的足跡,去尋訪誠信的真諦吧!

  2簡介作家作品。

  (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403一-牡U,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宗親,襲封臨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務,任荊州刺史等職,有政績。為人簡素,愛好文學。身邊聚集了不少文人學士。《世說新語》是他和手下人雜采眾書編纂而成,是我國最早的'筆記小說。全文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36個門類。記載了從漢末到東晉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階層的軼事,較為集中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層人物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情況。

  (二)指導學生了解學習文言小說的一般方法

  引語:你們覺得文言文要怎樣學?

  2學生交流,歸納。

  3文言文三步習讀法。

  (1)認讀:辨讀字詞,朗讀課文;

  (2)品讀: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創讀:審美評價,延伸創造。

  (三)學習《期行》

  1指名朗讀課文,師生共同修正,齊讀課文。

  2品讀。

  (1)疏通文意。學生借助注釋理解文章大意。重點詞語教師予以點撥。

  (2)通過討論,理清故事情節。

  (3)同桌互述故事,推薦優秀者上講臺表演。

  (要求表演的學生注意語氣、神態,力求繪聲繪色,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后認真點評)

  (4)探究主旨:《期行》讓人明白一個怎樣的道理了

  (要點提示:告訴人們誠信是立世之本,要人們做一個守信的人)

  3創讀。

  (1)齊讀課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

  (2)《期行》這篇文言小說短小精悍,全文不足150字,但故事情節完整,人物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兩個人物的言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數學生會贊賞元方的做法,斥責友人的無禮。如果學生說陳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3)元方人門不顧友人,試設想,友人會怎么想或怎么做?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一節課紿同學們介紹了文言文三步習讀法,大家還記得嗎?(回顧上一節文言文的學習方法)這堂課我們學習《世說新語》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師既要測試一下你們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組學習《乘船》,教師巡視指導

  1小組交流學習方案(方案應有學習步驟的安排,有問題的設計和解答,還可以有疑難問題的提出)。

  2選定并修改完善學習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確定的學習方案,小組合作學習,疑難問題可求助老師。

  (三)設置問題由學生答題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寬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攜人的舍與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樣嗎?

  寧可以急相棄邪?是設問還是反問?

  翻譯句子(每組推一人抽題答讀原句,說譯文)。

  (1)幸尚寬,何為不可

  (2)本所以疑,正為此耳

  (3)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4)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4簡答題

  (1)作者創作這個故事,目的是讓人們明白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2)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評價?

  5《世說新語》的故事篇幅都很短小,但能通過人物的片言只語或行為細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鮮明生動。《期行》中的(友人)下車引之¨元方人門不顧,《乘船》中的一人求助的動作描寫,簡直像幾幅漫畫,你能根據故事的內容用筆畫出來嗎?

  (四)總結

  (五)作業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3

  世說新語

  教學目標 :①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設計 :

  一、導人 

  大家應該知道司馬光的故事吧。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

  二、介紹作者及作品。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三、誦讀課文: 教師教讀 ;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四、 復述并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教師精講點撥。

  五、問題討論: (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⑵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⑶“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說出什么話來?把雪比作“柳絮因風起”和“撒鹽空中”哪一個更好?(前者較有韻味)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⑷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

  (5)重點分析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據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種意見認為“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干什么呢?誰也不知道。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又: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也有不同解釋: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②“笑”前喻,“樂”后喻;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六、練習:請閉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的雪花,雪花飄起來了。假設你也參與了當時的討論,請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寫出一兩句,對紛紛揚揚的白雪作生動的描述。

  曰:“ 差可擬”或者 曰:“未若 ”

  ⑴“撒糖空中差可擬。” ⑵:“未若槐花迎風飄。”⑶“未若鵝毛當空舞。” ⑷“棉絮紛飛差可擬。”

  ⑸“未若梨花漫天飛。”  ⑥“未若天仙散百荷。”⑺“櫻花飄落差可擬。”    ⑻“未若玉屑靜靜落。”

  ⑼“未若白蝶翩躚舞。”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小結: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獲更大。

  七、  復述《陳太丘與友期》并討論:

  ⑴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暴躁、易怒)

  ⑵“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

  ⑶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⑷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⑸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6)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

  7)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這一則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為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語為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故事的結尾有爭議。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陳紀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我們不贊同這個說法,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不應如此求全責備。

  八、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是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煉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九、作業 : ①     完成課后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補充資料:

  一、背景材料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本文選自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課文剖析

  1.寫法精講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韞表現出了詠雪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展開的,學習起來會很容易的。

  2.重點精講

  (1)《詠雪》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言語”一門,文章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意圖是明顯的,誰的“語言”好,誰的不好,可一望而知。這正是本書敘事的優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里,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后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謝道韞的才氣。

  (2)《陳太丘與友期》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本文記陳紀和來客的對話。“陳太丘與友期行”交代對話的背景,“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不守信約的是客人,而不是陳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至而不見太丘,這是客人發“怒”的原因;陳紀其時正“門外戲”,故與客相遇,這是對話的由來,也交代了對話的地點。

  對話可分兩層:前一層作鋪墊用;后一層是對話的主要內容,寫客人得知太丘已經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語言粗野,不堪入耳;陳紀則針鋒相對,“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

  結尾是:客人以“下車引之”表示認錯,但陳紀“入門不顧”。

  三、人物介紹

  〔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后追贈為太傅。

  〔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無奕女〕指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四、《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五、《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關于古代小說的說明,最早見于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世說新語》在眾多志人小說中以語言簡練、辭意雋永著稱,對后代筆記體作品的影響頗大。全書共8卷,按內容分為36門。

  六、《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后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為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的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4

  1、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期:___________________  行:___________________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過:______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___

  c、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___________________  去:___________________

  d、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慚:_________  引:_________  顧:_________

  2、補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組織編寫的。

  4、“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期日中,過中不至”這一句話點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陳太丘

  b、“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

  c、“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話的意思是:還不如化做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詞,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后者是謙詞,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6、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⑴ 與友期約________

  ⑵ 去后乃至________

  ⑶ 撒鹽空中差可擬________

  ⑷ 俄而雪驟________

  7、《詠雪》一文結尾謝太傅對兩個人的回答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十分耐人尋味,請簡要說說你對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約定時間 外出  b、超過 才

  c、舍棄 離開    d、慚愧 拉 回頭看

  2、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3、南朝宋 劉義慶

  4、時間寒雪日 地點內集 人物謝太傅與兒女 事件講論文義

  5、b

  6、⑴ 約定  ⑵ 才  ⑶ 化  ⑷ 一會兒,不久

  7、答:此題答案為開放性的。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后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5

  《世說新語兩則》是初一學生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簡單。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我決定以此為例子,啟迪孩子們去發現孩子文言文的奧秘,從而培養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給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首先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預習除外共五個環節:(預習,讀準字音,借助資料完成導學案。)課堂首先以小組為單位交流預習內容;第二,三個小組為單位展示:朗讀課文,逐句翻譯成現代文,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第三,三個小組展示:重點詞語講解;第四,質疑:對文中不理解的重點字詞提出來;第五;談感受和收獲。

  前三個環節孩子們都能以小組問單位學習的很好,三個小組的展示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第四個環節為鼓勵學生質疑,我對于質疑的小組進行了分數的獎勵,提出問題的要給以獎勵,幫助解答問題的也要給以獎勵。全班分為七個小組,有六個小組提出了問題:“相委而去”的“相”和“而”;“下車引之”的“之”;“則是無信”的“則”;“友人便怒”的“便”;“去后乃至”的“乃”,對于這些問題,我先讓其他學生給以解答,最后只有一個問題學生解答的不正確,就是“相委而去”的“相”和“而”的意思,老師給以較為詳細的講解,并對學生們這節課的學習給以肯定和表揚。隨后在第五個環節,我讓學自己總結了學習文言文的一些簡單可行的方法。

  在這節課堂上我觀察到了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的交流學習的熱情,感受到了學生們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自信,尋覓到了學生們精益求精的精神。這節課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懂得了將課堂交給學生,將時間交給學生,將方法交給學生,就等于讓陽光直射幼苗,與此同時我反思以前的課堂就好像是老師將陽光折射給了學生,哪種方法更能夠幫助孩子茁壯成長,答案不想而知。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6

  一、課文悟讀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及其門客所撰的一部魏晉志人小說,是記述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軼聞瑣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是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該書分德行、言語、文學、政事等36門,課文所選的三則故事分別出自《言語》《方正》和《容止》門。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記敘孔融小時候的一件軼事,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和層層烘托的手法,表現了孔融的聰慧機智。李元禮聲名顯赫,官位極高,非英才名士清譽之人及內親外戚是見不到的,但孔融“欲觀其為人”,就對門吏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孔融得以被接見。這便罷了,他還抬出老祖宗孔子和李元禮扯上關系,讓元禮和賓客都倍感驚奇。這是用他人的反應烘托孔融之聰明。陳韙的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則又引來了孔融的反唇相譏,機敏之極表現得淋漓盡致,并在此將情節推向高潮。 

  《陳太丘與友期》通過元方的言行表現了他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客人不講信用,卻當著元方的面罵陳太丘不是人,元方據理以對:“您和我父親相約在正午,但您正午沒趕到,您這是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兒子罵他的父親,您這是沒有禮貌。”試想,如果元方自己不明白何為信用,何為禮貌,能說出這番話嗎?這則故事也啟示我們:做人就要有誠信,講禮儀。 

  《魏武將見匈奴使》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曹操陰險、狡詐、狠毒的個性特征。曹操認為自己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懾遠方國家的使者,所以在會見匈奴使者時,讓相貌威武清朗的崔琰代替,自己則充當侍衛,手握鋼刀站在坐榻旁,會見完畢后又派間諜去問使者:“你覺得魏王怎樣?”使者答道:“魏王風度儒雅非同一般,但坐榻旁那個握刀的人,才是位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警覺起來,生怕使者察覺了個中情形,有損形象,于是馬上暗中派人殺死了使者。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一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曹操的個性特征。 

  二、亮點探究 

  1.結合這三則故事,談談你對個性化語言的理解。 

  探究學習: 

  個性化語言是指最能表現人物個性特征的語言,是特定的“這一個”,是其他任何人都難以替代的。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把陳腐不堪的知識當作學問,到處賣弄,滿口“之乎者也”,即使在小孩子面前也不例外,這就是個性化的語言。在這三則故事中,前兩則就突出地表現了這一點,如第一則中孔融回答元禮所問時說:“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短短一句,足見其機智超群、聰明絕頂。別人都對孔融的話感到驚奇,認為是個奇才,偏偏后到的陳韙卻不以為然,認為小時聰明,長大后未必出眾,孔融的機智、聰明又表現出來,奚落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這就是個性化的語言。再如第二則中的元方對友人的怒罵不卑不亢,針鋒相對,充分表現出其落落大方和明信懂禮,是一個頗有教養、明白事理的孩子。 

  2.《魏武將見匈奴使》通過對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試簡述。 

  探究學習: 

  通過對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是《世說新語》一書的主要特色之一。 

  《魏武;將見匈奴使》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匈奴使節來訪,曹操應親自接見,但他認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威懾外國使節,于是讓相貌俊偉而威重的崔琰代替,自己則站在旁邊,持刀而立,會見完畢后,還讓間諜去打探消息,狡詐到何等程度!匈奴使節據實以對,哪曉得遭來殺身之禍!曹操追殺使節,何其兇狠!這則故事僅僅69個字,卻勾勒了一個*詐、陰險、狠毒的魏王形象。 

  3.語言簡潔、凝練、樸素是這三則故事的共同特點,請舉例說明。 

  探究學習: 

  語言簡潔、凝練、樸素,是《世說新語》一書的亮點之—。這三則故事只求將事件交待清楚,不作過多鋪陳,也不用華麗詞藻,只幾句便描述一件事。如第一則寫孔融到李元禮的府上和李元禮坐在一起,只用“既通,前坐”,何其簡潔明了。又如寫陳韙受奚落后的神情:“韙大踧踖。”陳韙那種尷尬不堪、局促不安的神態便躍然紙上。再如第三則中“魏武聞之,追殺此使”,簡要交待結果,至于曹操聽說后的心理、追殺的過程,都沒作過多的陳述。 

  4.試比較這三則故事在寫法上的異同。 

  探究學習: 

  同:敘事簡潔,語言樸實、凝練。異:第一則、第二則通過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三則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第一則還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聰明機智。 

  5.這幾則故事都充分運用了藝術空白,請你找一找: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并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探究學習: 

  第一則,孔融見李元禮的心態,見到元禮時的神情,元禮及賓客“奇”的言談舉止,陳韙說話的神態,孔融答話時的心理;第二則“元方入門不顧”,友人的反映;第三則,曹操聽到匈奴使節答話后的心理,追殺匈奴使節的過程等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好處:使敘事簡潔,給讀者留下想像、聯想的空間。 

  三、選題設計 

  1.《世說新語》內容的積極意義。 

  研究方法: 

  先通讀《世說新語》,可找有譯文的書籍,文白對照閱讀,然后逐條歸納,并參讀必要的書籍。 

  參讀書目: 

  《世說新語新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原注)世說新語》,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劉慶華譯注《世說新語》,廣州出版社,2001年版; 

  游國恩、王起等編《中國文學史》;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2.《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 

  研究方法: 

  在精讀《世說新語》各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勾勒全書的藝術成就。 

  參讀書目: 

  除上題中所列外,還可參讀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3.《世說新語》的影響。 

  研究方法: 

  借助—些研究資料,從文學史這個角度描述它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參讀書目: 

  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上海古藉出版社,1984年版;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 

  徐震著《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 

  游國恩、王起等編《中國文學史》; 

  《世說新語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4.文言文詞類活用研究。 

  研究方法: 

  將初中《語文》1-5冊中的詞類活用的例句找出來,然后分門別類地歸納整理。 

  參讀書目: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 

  程湘清主編《古漢語實詞釋辯》等。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世說新語》 

  一般認為原稱《世說》,采用了漢代劉向用過的書名。唐以前的材料,包括《隋書·經籍志》《南史·劉義慶傳》等均稱為《世說》。其后則《世說新書》與《世說新語》并稱。前者見于段成式《酉陽雜俎》、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等,后者見于劉知幾《史通·雜說》。魯迅也認為此書原名《世說》,后人見它與劉向書同名,“因增字以別之也”(《中國小說史略》)。至于通稱《世說新語》,則不遲于宋代。兩宋之交的汪藻作《世說敘錄》,其中就曾提到“今以《世說新語》為正”。 

  (摘自《世說新語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卡片② 

  《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很高。第一,善抓典型事件進行概括描寫,三言兩語,就可使人物的性格、神態,躍然紙上;第二,記言記行緊密結合;第三,記人物語言能傳達出人物說話語氣和心理活動;第四,人物語言往往富有個性化;第五,具有口語化風格。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7

  這一節課,老師上得很輕松,因為,我只是在旁邊稍微點撥一下,就創造性的對人物作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與解剖。在人物的評價操作中,讓學生學會了人物評價的方法,同時反思自己的為人準則。反思過去的教學,人物的評價要么只是蜻蜓點水,要么要整節進行講解和灌輸,累死老師,困死學生。

  現在,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讓他們主動來學習,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地自覺地操練,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舉一反三的能力,使他們學會讀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正如新課程所提倡的那樣:"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起到主體的作用,讓他們插上翅膀,然后放飛。這是新課程中應有的理念。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8

  《世說新語》兩則

  學習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指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兩名同學講述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一、 導入 : 同學們,在古代這樣的聰穎機智的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二、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三、 疏通句篇:《詠雪》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

  2、 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3、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4、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

  四、 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 結合書下注釋,自主學習,理解句意、文意。

  2、 四人一小組復述課文。

  3、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重點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也可由教師提出。

  (1)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當時的氛圍是怎樣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

  明確: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五、拓展延伸

  “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為哪一個更好?為什么?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飛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華幼武《春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張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復恐麻姑行擲米。(陸游《夜大雪歌》)

  六、小結:本文客觀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雖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由衷地欣賞謝道韞以“柳絮因風起”喻雪,贊賞謝道韞的聰敏與才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詠雪》

  2、擴寫《詠雪》。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二則劉義慶

  詠雪

  謝安:提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朗: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

  道韞:改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詠雪》。

  二、 疏通句篇:《陳太丘與友期》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

  三、 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 四人一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意,復述課文,質疑解惑。

  2、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點如何?

  明確:從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3、學生分角色朗讀并表演課文。

  4、朗讀課文,爭取當堂成誦。

  四、拓展練習:

  1、解釋加粗詞語:(1)與友期行  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  去日苦多

  (3)入門不顧  瞻前顧后   (4)下車引之  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  舍己為人   (6)則是無信  信口開河

  2、翻譯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撒鹽空中差可擬。

  (4)未若柳絮因風起。

  3、拓展閱讀:

  王戎評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選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陳太丘與友期 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教學難點】

  1.謝太傅對兩種不同的詠雪佳句到底有何評價?

  2.元方批評父友失信、無禮,最后卻“入門不顧”,是否有失禮儀?【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這兩則短文都是敘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著可議論的內容,這正是《世說新語》記事的特點。我們應按照古為今用的原則來處理這篇課文,這就是利用它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多方討論,交流看法,如《詠雪》中,你認為哪個比喻更好?《陳太丘與友期》中,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師生互動與學生互動結合,自主合作探究與點撥相結合,提高教學效率。

  3.延伸閱讀法。本文用兩課時教讀,時間略有富余,可從《世說新語》中再選一兩個故事讓學生閱讀。【教學課時】

  2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聰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舉一些嗎?(學生答)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王戎評李……請同學講講王戎評李的故事。(教師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這個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這本書的《詠雪》。(板書文題)

  二、介紹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學生齊讀注解①,教師補充。

  多媒體顯示: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文學家。彭城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世說新語》原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鑒、賞譽等36門,主要記錄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本書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夸飾,語言簡練,辭意雋永,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

  三、研讀《詠雪》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字詞,讀順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學生分為6組,小組成員討論解決字詞句方面的疑難,按照讀—譯—講的步驟進行。如有小組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交班上集體解決,教師可適當給予提示。

  3.選三個學生復述課文內容,教師可提示學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學生分組探究問題。

  (1)各組提問。

  疏通文意后,請同學們深讀課文,提出難以理解的問題。

  (2)教師歸納問題。

  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

  ②“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鹽,比作柳絮,到底哪一個好?還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嗎?

  (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酌情指導。

  明確:

  ①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為春和景明、綠草如茵,在雪花飛揚的寒冷天氣中,外出不便,聚會詠雪不正是賞心樂事嗎?文中“欣然”“大笑”“樂”等詞可見其融洽、歡快、輕松的氣氛。

  ②對“公大笑樂”,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③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

  同學列舉的喻體有“鵝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適當引申其他詠雪名句,如韓愈《春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

  5.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6.默寫課文。

  四、拓展思維:

  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并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請欣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五、課后作業:

  1.閱讀《世說新語》,選擇你讀懂的一篇給予鑒賞、評點。

  2.片斷練筆:自擬題目,景色描寫。【板書設計】

  詠雪交代背景: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詠雪: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撒鹽空中(笑)           欣賞贊揚          (考題)         兄女:柳絮因風起(樂)        道蘊才氣補充       無弈之女      評價                     身份之貴(側面襯托)            凝之之妻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研讀《陳太丘與友期》。學生朗讀課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閱讀中碰到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研討解決;背誦課文;歸納借鑒本文的寫法和語言特色,積累詞語。[教學步驟]一、導入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學生回答:“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成功的人”……)如果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你結識了小元方,你就會默默地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個誠信的人!”(板書文題)二.疏通文意1、學生朗讀課文,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討論、解決詞句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在巡視中酌情給予指導2、選兩個學生復述課文,注意情節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內容,其他同學點評三、師生互動,研討課文,背誦課文1.各小組提問。2.教師歸納所提問題。可能提出的問題有:(1)“日中”這個時間概念是否科學,古代沒有精確的定時儀,怎么判斷遲到?(2)友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3)元方的性格特點如何?(4)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3.學生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教師依據回答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明確:(1)古代的定時儀器較為簡陋,有木表、漏壺等,它不可能有精確的時段劃分。這里的“日中”是當時約定俗成的時間概念——中午。這個友人錯過了雙方約定的時限,所以遲到了。(2)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3)閱讀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4.教師出示省去標點的原文,學生試讀,然后背誦。(1)投影顯示: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2)請一學生嘗試讀文,應讀出句讀、語氣來。(3)全班齊讀、背誦。五、把握寫作特點,體味語言提問:通過研讀這兩篇短文,《世說新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學生回答,明確:敘事簡潔,敘中有議;語言凝練、辭意雋永;咫尺萬里,辭近旨遠;小中見大……教師不必評判,學生讀后有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六、課堂小結文中友人無信無禮,七歲的元方卻誠實有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七、布置作業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中有關《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的題目。2.課外閱讀選自《世說新語·言語》中的一個小片斷《雪夜訪戴》。雪夜訪戴王子猷(yóu)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來回走過),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一夜)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交代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開端     父友:問          元方:答                               針鋒相對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椐理駁斥          元方:曰——無信無禮                   正直不阿尾聲       父友:下車引之                        聰慧明理           元方:入門不顧 【教學反思】教師課后完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有關《世說新語》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二)能力訓練點

  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三)德育滲透點

  從古人身上學習吸取做人的道理:人應謙虛;與人相處應落落大方,有禮有節,誠實守信。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作者絢麗多彩的文筆,體會其遣詞的雋永。

  二、學法引導

  學會翻譯古文,變單為雙,聯想推敲補充省略調整詞序,語句通順忠實原意。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借助課文下面的注釋,疏通文意,借鑒現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制作投影解決字詞。

  2.學生準備抽取三則中一則表演課本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介紹《世說新語》的有關知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

  2.示投影讓學生解決字、詞問題,教師點撥分析形象。

  3.學生認真預習、疏通文章大意。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準確把握重點字、詞。

  2.流利地翻譯全文,達到自動講述故事的程度。

  (二)整體感知

  《世說新語》亦稱《世說》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筆記小說集,也是同類小說中的代表作。有許多作品,批判黑暗,諷刺奢淫、表彰善良,全書語言精練,善于通過一言、一行來刻畫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雋永,今天我們一同學習《世說》三則故事,體會作者遣詞造句,塑造人物的獨特語言風格。

  (三)教學過程 

  1.介紹作者劉義慶的有關知識以及《世說新語》這部小說的特色。

  2.檢查預習出示字、詞、翻譯,點撥重點詞義。

  3.要求學生根據書后注釋翻譯三則的故事。

  附:譯文:

  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來到洛陽。當時李膺元禮頗負盛名,擔任著司隸校尉,到他們上拜謁的,都必須具有清望的名士和他本人的親戚才能夠通問拜見。孔融到了李膺府第門前,對宋門的僚屬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僚屬通報李膺,引他在李膺面前坐下。李膺問他說:“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呀?”孔融答道:“當年我的祖先孔仲尼與大人的祖先老子有師徒之好,因此我與大人世世代代都有這樣的友好關系。”李膺和他的賓僚們沒有一人不為他的聰敏感到驚奇。太中大夫陳韙隨后入堂,賓僚們把孔融的話講給他聽,陳韙說道:“小時候十分聰明的孩子,長大后未必聰明。”孔融應聲說:“想必您小的時候也一定十分聰明。”陳韙被說得一時無言以對。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陳實)和朋友約定正中午時見面,一同外出。過了約定的時間,朋友仍然不來,陳太丘便徑自走了。他走后朋友才來。他的兒子陳元方當時才七歲,正在大門外玩耍,朋友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您很長時間不見您來,已經走了。”這位朋友便發火罵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約好一同外出,卻扔下朋友自己走了。”元方便說道:“您和家父約定正中午見面,到了時間您卻不來,這是不守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這是沒有禮貌。”朋友聽后感到慚愧,便從車上下來向陳元方引咎道歉,元方進入大門不再理他。

  魏武將見匈奴使

  魏武帝曹操準備接見匈奴的使臣,他自以為形貌丑陋,不足以雄震遠國,便讓崔琰代替自己,他卻握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床頭。接見結束后派間諜詢問匈奴的使臣說:“魏王這個人怎么樣?”回答說:“魏王聲望很高,非同凡響,可是站在床頭那個握刀的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聽到這話,派人追趕殺掉了這位使臣。

  4.教師再就每一則中重點的難以翻譯的語句再重點檢查落實到位。

  (四)總結、擴展

  教師點評翻譯的優劣,概括指導古文譯法:變單為雙,聯想推敲補充省略,調整詞序,忠實原意。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

  附參考答案:1.奕世:累世 世世代代 2.引:拉3.顧:理睬 4.乃:才是

  思考

  1.三則故事分別表現主人公怎樣的性格。(用一句話概括)

  2.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3.體會三則故事的語言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分析人物性格。

  2.體會語言特色。

  (二)整體感知

  《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筆記小說集。全書語言精練,往往通過寥寥數語就能把一個人的思想,面貌生動地勾畫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魯迅稱它“記言則玄遠冷峻,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謬惑,一資一笑”。

  (三)教學過程 

  1.讀課文,分析人物性格。

  孔融:聰明機智

  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曹操:好猜忌、嗜殺、殘暴。

  2.小說通過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

  孔融:語言描寫

  對守門人所言:初步展示(開始)

  與李膺對話:逐步表現(發展)

  回陳韙之語:進一步表現(高潮)

  陳元方:語言描寫

  曹操:行動描寫

  使…代;自…立→今間諜問→聞之,追殺

  3.讀《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這則故事,體會語言特色

  謝公(人名)始有東山之志(指優游山林的意愿),后嚴命屢臻(下達)勢不獲已(看情勢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了),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座,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易‘遠志’,出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乃不惡,亦極有會。(話說得極有意味)

  思考:

  ①謝安聽了郝隆的話后感到慚愧的原因。

  ②本文語言特色。

  附參考答案:

  ①謝安始有東山之志,可后來畢竟出山為官了。郝隆所志處山則這處山為“遠志”,出山則為小草。因此謝安“出山”則為小草。

  ②語言雋永,意味深長。

  遠志:名為藥名,更指人的潔身自好的志向。

  (四)總結、擴展

  1.《世說新語》善于通過特征性的細節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

  2.善于把記言、記事相結合。

  3.語言精練含蓄,雋永傳神。

  (五)作業 

  課后練習一

  (六)板書

  曹操:猜忌,嗜殺—行動刻畫

  八、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世說新語》

  這是一部博大精深、體例完備的古典小說。此書問世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因該書取史翔實,記敘簡練,啟人之智。為歷代帝王所愛,也是專家學者研究,仿作的楷模。魯迅先生稱之為志人小說之集大成者。原書共八卷,劉考標注本分十卷,今傳本分作三卷36門類計1130個故事。全書分德行、言談、政事、文學等36個門類,內容十分精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自然和社會各個方面,描繪出一幅多彩多姿的歷史畫卷。人物塑造無不刻畫入微,引人入勝。

  劉義慶(403-444),他出身在一個在官宦家庭,為南朝宋的宗室。叔父是宋武帝劉裕,父親被封為長王,后劉義慶過繼于臨川烈王劉道規嗣子,襲封臨川王。劉義慶雖然生長在王室官宦的家庭,但他生活簡樸、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受過嚴格的正統教育。他愛好文學,著述很多。以《世說新語》流傳最廣。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教學設計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導人

  同學們,其實像司馬光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誦讀課文

  教師教讀

  (由于學生文言文知識不夠,誦讀可能有一定困難,所以,教師要一句一句教讀。教師教讀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復述,為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復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復述。

  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獲更大。

  《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里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完成課后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小結

  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入手,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是這節課的重要的內容。閱讀淺易日文言文,積累文言詞語,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課文內容,積累常見文言詞匯,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中主旨。

  2、過程與方法:利用注釋和工具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歸納主旨。重點講解文中的疑難字詞,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引導學生認識到“誠信”在當今社會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意義,學習從小做一個守信的人。

  教學重點

  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道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期行》

  一、導入: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誕生過無數著名的傳世名作。而古代小說又是其中最燦爛的一個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說呢?但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古代小說的源頭在哪里?六朝時期風行一時的筆記體小說就是古典小說的搖籃。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世說新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簡介《世說新語》,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

  二、示標:

  1、朗讀課文,正確譯講課文。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正確道理。

  三、第一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一

  內容:生字詞,課文。

  方法: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把握節奏。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讀課文:

  (1)字音:尊君在不fǒu 陳寔 shí 太丘舍shě去

  (2)停頓:陳太丘/與友/期行 元方/時年/七歲

  四、第二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二

  內容:課文翻譯

  方法: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課文,難點可小組討論。

  2、結合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鐘后學生接力,譯講課文。(注意:學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譯,有錯即停,其他同學糾正)

  (二)學生自讀,討論,譯講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重點詞句:

  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行。期:約定,動詞。(今為日期,名詞)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過了中午朋友沒到,陳太丘便離開了。舍:舍棄。去:離開(今義為前往)

  友人慚,下車引之:朋友感到很慚愧,走下車去拉元方以表歉意。慚:慚愧。引:拉。

  元方入門不顧:元方走進門去,連頭也不回。顧:回頭看。

  四、第三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三

  內容:故事的內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點勾畫標出文章要點。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故事給人的啟示。

  要求:

  1、說說《陳太丘與友期行》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么?

  2、你對元方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什么啟示?

  小組討論交流,5分鐘后請同學回答。

  (二)學生自讀課文,討論難點問題,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補充,訂正。

  1、事件的起因:陳太丘與朋友約定正午一起外出。

  事件的經過:陳太丘的朋友失約,元方以禮責怪父友。

  事件的結果:朋友感到慚愧,下車拉元方表示歉意。

  2、元方答語彬彬有禮,駁斥據禮力爭,入門不以為然。可見他是一個懂禮識儀、落落大方的孩子。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從小要做一個守信的人。

  五、當堂訓練

  討論:你認為元方“入門不顧”的行為對嗎?(提示:從正反兩方面來分析)

  【板書設計】 期行

  元方: 聰明 機智 明理 誠信

  客人: 無信 無禮 改過

  第二課時 《乘船》

  一、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故事,懂得了守時、守信的重要性。今天我們再學習《乘船》(板書課題)

  二、示標

  1、朗讀課文,正確譯講課文。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

  3、體會文章的主旨,學習做人的正確道理。

  三、第一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一

  內容:生字詞,課文。

  方法: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把握節奏。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注字音,讀課文:

  (1)字音:華歆xīn 輒zhé 邪yé

  (2)王/欲舍/所攜人 寧/可/以急相棄邪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四、第二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二

  內容:課文翻譯

  方法:

  1、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課文,難點可小組討論。

  2、結合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要求:

  4分鐘后學生接力,譯講課文。(注意:學生接力,一句一句翻譯,有錯即停,其他同學糾正)

  (二)學生自讀,討論難點,譯講課文,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重點詞句:

  有一人欲依附:途中有一個人想要搭船同行。依附:搭船同行(今義為依托)

  幸尚寬,何為不可?:船里恰好還很寬松,為什么不同意?幸:幸而,恰巧。可:肯,同意(今義為可以)

  后賊追至:后來作亂的人追上來了。賊:作亂的人(今義為偷東西的人)

  正為此耳:正因為考慮到這種情況罷了。耳:語氣助詞,罷了(今義為耳朵)

  四、第三次自學展示

  (一)自學指導三

  內容:故事的內容,文章的主旨。

  方法:

  1、用圈點勾畫標出文章要點。

  2、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故事給人的啟示。

  要求:

  思考下列問題:

  1、〈〈乘船〉〉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你覺得華、王二人孰優孰劣,為什么?

  3、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學生分組交流討論,5分鐘后請同學回答。

  (二)學生自讀課文,討論難點問題,教師巡視。

  (三)展示提升

  指名回答,補充,訂正。

  (1)學生自己復述。

  (2)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可提示:華的信)

  (3)啟示:一個人不能輕諾寡信,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

  五、當堂訓練

  討論交流:〈〈期行〉〉與〈〈乘船〉〉這兩則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提示:從寫法和主旨兩方面來談)

  點撥:

  1、寫法上短小精悍,但脈絡清晰,人物形象鮮明。

  2、主旨:〈〈期行〉〉講守時,〈〈乘船〉〉講守諾,都是誠信方面的問題。

  【板書設計】 乘船

  難之在前

  華歆 急人之難,始終如一

  乘 后則救助

  船 納之在前

  王朗 輕諾寡信,只為自己

  后則欲舍

  中心:通過華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難的故事,說明了答應別人的請求就要負責到底。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13

  1.解釋下列加粗部分的含義。①謝太傅寒雪日內集________ ②俄而雪驟________③撒鹽空中差可擬________  ④未若柳絮因風起________2.簡答。《詠雪》只是客觀地寫出謝家子弟詠雪的事,對“兄子”與“兄女”的兩個比喻并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褒貶卻已在其中,一望而知,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課文內容默寫填空。①俄而雪驟,公欣然曰:“________________?”兄子胡兒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____。”公大笑樂。②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譯下列各句。①白雪紛紛何所似?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語段點將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③引:________  ④顧:________2.給文中劃線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3.陳元方不再理會“友人”的原因是因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陳太丘不守信用,約好跟朋友出行,結果不等友人來自己先走了。b.陳元方小時候傲慢無禮,竟敢教訓長輩,目中無人。c.小元方能指出父親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無信”,“對子罵父”是“無禮”,可見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d.“友人”之所以“下車引之”,是想哄陳元方帶自己去找他的父親。5.友人已經感到慚愧,元方還是“入門不顧”,這樣做過分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這則故事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二)遷移過關華歆王朗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zhé,即)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入。歆曰:“(當初)所以(遲疑不決),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接受他的請托),寧可以急相棄(同“耶”,呢)?”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選自《世說新語·德行門》通過患難中對待別人的態度,你如何評價王朗和華歆的人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略 2.略 3.略 4.答案參照“釋疑解難”部分的“譯文”(一)1.①中午 ②通“否” ③拉 ④回頭看 2.友 太丘 友 3.無信無禮 4.c 5.略 6.世說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二)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托,但一經接受請托,無論遇到怎樣危急的情況都不相棄,表明他重信重義,危難中救人能救到底。而王朗正相反。輕易接受他人的請托,而一旦形勢緊急便“欲舍所攜人”。這樣的人機巧善變,有始無終,不能共患難,不值得信賴【提示】“基礎訓練”第2題:回答這個問題,要注意到作者最后補充交代了道韞的身份,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道韞的才氣。“點將過關”(一)第5題:這是一個探究性的問題,只要言之成理,可以有不同見解。當然不要忽視元方當時只有7歲。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14

  學習目標:

  1、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學法指導: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請兩名同學講述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一、導入:同學們,在古代這樣的聰穎機智的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二、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參考資料]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三、疏通句篇:《詠雪》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

  2、教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注意正音和句讀,把握感情基調,體會語感。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奏。

  4、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

  四、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結合書下注釋,自主學習,理解句意、文意。

  2、四人一小組復述課文。

  3、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重點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也可由教師提出。

  (1)謝家聚會吟詩,為什么不選擇一個良辰佳日,卻選擇一個寒雪日?當時的氛圍是怎樣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

  明確:文章開頭一句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短短十五字,涵蓋了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主體事件等豐富的內容。正因為“寒雪日”“俄而雪驟”,才能引出“詠雪”的事件。

  (2)“公大笑樂”該如何理解?謝太傅到底認為誰回答得最好?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

  明確:有人認為謝太傅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有人認為“笑”前喻,“樂”后喻;有人認為謝太傅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章雖然沒有明確交代謝太傅的評價,但從文末補充謝道韞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讀者謝太傅更贊賞謝道韞的才氣。意在言外,確實耐人尋味。

  五、拓展延伸

  “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飛”,你認為哪一個更好?為什么?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飛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剩喜滿天飛玉蝶,不嫌幽谷阻黃鶯。(華幼武《春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復恐麻姑行擲米。(陸游《夜大雪歌》)

  六、小結:本文客觀敘述了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雖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由衷地欣賞謝道韞以“柳絮因風起”喻雪,贊賞謝道韞的聰敏與才氣。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詠雪》

  2、擴寫《詠雪》。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二則劉義慶

  詠雪

  謝安:提問:白雪紛紛何所似?

  謝朗:對句:撒鹽空中差可擬。

  道韞:改句:未若柳絮因風起。

  第二課時

  一、復習《詠雪》。

  二、疏通句篇:《陳太丘與友期》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請學生試讀課文——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三、理解文意,深層探究。

  1、四人一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意,復述課文,質疑解惑。

  2、

  (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

  (2)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課文中,友人與陳太丘“期日中”,結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無信,不守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已先行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粗野蠻橫,十分無禮,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乏修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一番義正嚴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又表現得較為誠懇,有知錯勇改的精神。

  (3)元方性格特點如何?

  明確:從元方對友人的批評話語,我們可以看出元方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表現了他懂禮識義的品質。元方對粗俗的`友人“入門不顧”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3、學生分角色朗讀并表演課文。

  4、朗讀課文,爭取當堂成誦。

  四、拓展練習:

  1、解釋加粗詞語:

  (1)與友期行不期而遇

  (2)太丘舍去去日苦多

  (3)入門不顧瞻前顧后

  (4)下車引之引吭高歌

  (5)太丘舍去舍己為人

  (6)則是無信信口開河

  2、翻譯句子: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撒鹽空中差可擬。

  (4)未若柳絮因風起。

  3、拓展閱讀:

  王戎評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選自《世說新語雅量第六》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陳太丘與友期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 篇15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①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②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①     完成課后練習

  ②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世說新語》二則課文原文及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七年級上冊語文《寓言四則》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5篇)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1、聯系舊知。讓學生回憶過去所學的寓言,并說說寓言的特點。(借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2、揭題釋題。理解寓、則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則,篇的意思。...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20課《天上的街市》課文原文及教案(通用15篇)

    課文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

  • 七年級上冊語文《夏》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感受夏天的特點及文章的語言魅力。2、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3、學習課文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一、詩句導入1、下面我們做個猜謎游戲,我背一句詩大家猜猜它描寫的是春夏秋冬的哪個季節。搶答,不用舉手。...

  • 七年級上冊語文《西游記》教案(通用16篇)

    學習目的: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孫悟空具有蔑視皇權、神通廣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課前學習: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西游記》,并做筆記,了解故事內容并對人物形象作評析。...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課《濟南的冬天》教案(精選13篇)

    一、復習濟南城山的特點二、分析1 朗讀分析第4段濟南城外遠山的特點——寫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點,有如一幅小水墨畫。“臥”寫出一種恬靜安逸的氣氛。...

  •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風箏》(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學生能流利地朗讀課文,。2、學生能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探究本文的深刻寓意,得到豐富的啟迪。3、有效訓練學生的想象、表達、表演等能力,喚醒學生的發現意識。4、滲透必要的情感熏陶。...

  • 七年級上冊語文《在山的那邊》的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學習目標:⑴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⑵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熟悉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理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2、能力目標: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的方法,增強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進一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

  • 推敲魯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2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講出這個故事。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3、會用“即使……也……造句”。4、了解故事的經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嚴肅的創作態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 口技魯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2篇)

    記得是春季,霧蒙天,我正在蓬萊閣后面拾一種被潮水沖得溜光滾圓的鵝卵石,聽見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見海天相連處,原先的島嶼一時不知都藏到哪兒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看過的山巒,黑蒼蒼的,像水墨畫一樣。...

  • 七年級上冊語文《貓》說課稿(精選14篇)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5課《貓》,下面我就以下五個方面和各位老師交流一下我說課的設計意圖。一.說教材《貓》是老舍先生筆下的一篇狀物散文,文章結構嚴謹,脈絡清晰,語言風趣、親切。...

  • 魯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通用14篇)

    教師寄語:保留一顆天真爛漫的童心,一顆熱愛自然熱愛藝術熱愛孩子的童心。學習目標: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2、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 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精選5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3、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過程與方法1、反復朗讀,體會詩化意境,把握作者抒發的感情。...

  •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8篇)

    從教十幾年了,上了無數堂課,有成功也有失敗,但沒有一堂課比這堂課讓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它時常在我腦海中重現,提醒我藝無止境,自己的差距還有多遠。...

  • 七年級上冊語文皇帝的新裝教案(通用4篇)

    【教學目標】1、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2、理清故事情節。3、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4、了解本文語言描寫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5、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教學重點】1、聯想和想像。...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军事| 额济纳旗| 南皮县| 平遥县| 永城市| 乌海市| 舟曲县| 莒南县| 景洪市| 阜宁县| 玉树县| 达拉特旗| 涟源市| 西和县| 额尔古纳市| 昌吉市| 吴江市| 恩施市| 盈江县| 赞皇县| 辽中县| 沂水县| 准格尔旗| 即墨市| 乳山市| 将乐县| 南京市| 乌拉特中旗| 临颍县| 邓州市| 青阳县| 博爱县| 达拉特旗| 佳木斯市| 五莲县| 左权县| 名山县| 临朐县| 鸡泽县| 同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