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通用16篇)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發布時間:2023-08-07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通用16篇)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本單元鑒賞先秦到漢魏晉詩歌,從中可以發現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本課指導學生了解《詩經》,使學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分析人物形象,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賦比興手法及其藝術效果;了解四言詩的節奏。

  二、說教材

  高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一單元從《詩經》中選了三首詩歌:《衛風•氓》、《秦風•無衣》、《邶風•靜女》。其中《氓》是一首的棄婦感傷詩,是棄婦離夫返娘家時所作。充分體現了《詩經》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了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點。

  b、能夠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c、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結合注釋,能初步讀懂詩作的能力。

  b、背誦課文。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2)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2)學會比較分析,理解“賦”“比”“興”寫作手法。

  三、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對比教學亦能使詩歌語言的凝煉性。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詩歌的藝術特色。如對《氓》中的比興手法的分析,就可讓學生討論明確。

  3、通過比較閱讀法,延展課堂內容,發展學生思維。

  說學法

  本文是詩歌,重在反復吟詠自我體會。因而,教授時首先讓學生誦讀課文,理清思路,體會感情,同時也要對詩歌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詩經》的“賦、比、興”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的先民為之奮斗而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就是《詩經》的名句。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的是《詩經》中的兩首愛情詩。

  2、學習《詩經》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孔子將《詩三百》做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漢以后儒家學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六經”之一,才稱為《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a、“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b、“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c、“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a、賦者,鋪也,鋪采螭文,體物寫志也。——鋪陳b、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c、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d、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詩經》中的《國風》和《離*》并稱“風*”,代表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學傳統。

  3、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注意正音、句讀和節奏。(誦讀的節奏:“二、二”節拍)

  (2)、學生自由朗讀后齊讀課文。

  (3)、學生根據注釋,試翻譯課文,標明疑問。

  (4)、學生質疑,教師解答。

  (5)、梳理課文敘事線索。

  4、具體研習教師提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1)、從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答:女子:純真、熱烈、專一、癡情、溫順遷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動、實則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實?

  答:在春秋時期,隨著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男女不平等現象產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3)、“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似乎和全文無關,能否刪去?若分別改為“女之妙齡,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隕”,好不好?答:不好,這是運用比、興的藝術手法。

  5、課文重點:(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這種兩個相關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間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既引起聯想,增強意蘊,引發下文女主人公年長色衰,慘遭遺棄內容的敘述,這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為“興”。

  (3)、整體看是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為具體,化無情為有情,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

  (4)、詩三、四、五章刻畫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形象?勤勞、忠貞,同時表現了女主人公對負心丈夫的怨恨情緒。

  (5)、結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詩表現了女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6)、結合課后練習二,從全文看,本詩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全文直陳其事,運用了“賦”的寫作手法。也運用了“比”“興”的寫作手法。

  6、思考問題1、應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2、試分析“氓”的性格特點?3、《梁祝》和《氓》都是以愛情為題材的,但反映的是兩類“士”的形象,對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樣認識這一現象?7、作業:1、翻譯詩歌第六章2、以書面表達形式完成思考題3

  五、板書設計

  在板書的設計方面,主要突出了重點內容,概括詩歌每段的內容,展現人物形象。體現了概括性、簡潔性。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2

  課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學目標: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關注詩歌的細節描寫。

  2、掌握“比興”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深入挖掘文本。

  課堂安排:學生自主探討,教師適當點撥。

  第一課時:

  一、導入,然后教師朗讀課文。

  二、學生自由讀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齊讀兩遍。

  三、對課文注釋中的關鍵字詞加以解說和補充。

  四、請學生復述這個故事。

  五、這是一首敘事詩,詩歌總共六個章節。設問:

  1、能否刪去詩歌第三第四節?

  這兩節記敘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議論。刪去這兩節對于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并沒有影響,但會使女子的形象沒有那么豐滿,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點。(第三節寫了女子從切身體驗中認識到了當時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誡年輕姑娘吸取教訓。第四節是女子痛斥氓的負心行為。)

  2、能否將詩歌的第三第四節調換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處用了“比興”手法

  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

  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滿,因此,敘事的線索似斷實連;

  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后半部分寫婚后,中間的第三第四節起到過渡作用。

  第二課時:

  一、《詩經》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常用來比喻年輕女子的美貌,然而這篇文章用桑葉來比喻女子,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鳩吃桑椹,以此來暗喻女子為愛情而癡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這首哀傷的歌,在途中她剛好看到了桑樹,觸景生情。

  (以實景起興的例子,在《詩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實景為發端起興的。)

  二、詩歌第四節是女子對婚后生活的回憶,痛斥男子的負心,抒發了怨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話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處顯得突兀。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詩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來并分別說說用意。

  第一次寫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頓丘”,這里的淇水應該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對氓的情誼,依依惜別之情見于行間。

  第二次寫淇水,“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回憶嫁時的情景,也以打濕車上的帷幔來喻自己的擇婿不慎。

  (這里也可以說是女子回娘家又路過淇水。淇水湯湯來襯托渲染女子孤獨無助,內心悲憤極不平靜。)

  第三次寫淇水,“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這就是一個比喻的用法,就是說,做什么都要有個限度的意思。

  三寫淇水正為我們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緒的軌跡。

  三、概述詩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點。

  氓:乖僻、虛偽、薄情、暴虐、始亂終棄、言行反復

  女子:純真、熱烈、勤勞、溫順、忠貞、堅強、剛烈

  四、有人稱《氓》是“中國第一棄婦詩”,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棄婦詩。請說說你的看法。

  1、這是棄婦詩。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結婚,后來卻“士貳其行”,“至于暴矣”。氓從內心里背叛女子,拋棄女子,從肉體上摧殘女子,所以這是一首棄婦詩。

  2、這不是棄婦詩。《氓》中的女子并沒有被趕出夫家,而是主動與男子決絕。面對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沒有哀求乞憐,主動修好,她的內心經歷了一個矛盾斗爭的過程:傷痛悔恨——深刻反思——總結教訓——毅然決絕。

  《氓》中的女子是不滿丈夫對她感情的冷淡、變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動離開夫家的,既然是主動離開,那么何來“棄婦”之說呢?如果把她定性為棄婦,那是對女性反抗男權社會、追求女性獨立的可貴精神的一種否定,也在無形當中削弱了對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將《氓》定性為棄婦詩。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復朗讀并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品位詩歌的語言,體會比興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

  分析《氓》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比興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優秀的詩人如群星燦爛,眾多體裁、風格、流派則如眾芳斗艷,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了解和繼承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將進一步激發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詩歌知識

  1、詩歌起源:

  詩歌起源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頭創作。

  據說,周王朝有一種“采詩”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間歌謠和樂章,借以了解民間習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獻詩”制度,表達貴族階層對政事的歌頌和批評。這些詩歌匯集至朝廷樂官“太師”手中,經太師整理編纂成書。

  一般把編定于公元前六世紀,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詩經,看作是我國詩歌的起點。

  2、簡介《詩經》

  (1)地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六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又名詩三百。

  (2)分類:

  按音樂內容分:

  A、風:國風,共160多篇,多是民間歌謠,富思想意義、藝術價值。真實反映了當時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真切地表達廣大人民,自己的感受,愛憎和愿望。開創了現實主義傳統。

  因是人民的口頭創作,口頭相傳,作者已無所考。惟有《鄘風載馳》為許穆夫子所作,她可說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女詩人。

  (雅頌中標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宮廷樂曲,

  大雅:用于諸侯相會。

  小雅:用于貴族宴享。

  (另有觀點:按產生先后:舊為大雅,新為小雅)

  C、頌:用于周天子及諸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

  (4)詩經的表現手法:

  朱熹: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鋪陳)直陳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聯想),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風雅頌賦比興:六義)

  (5)形式特點:

  A、多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多數為隔句用韻。

  B、多采用賦比興手法。

  C、以四言詩為主,而又靈活多變。

  三、朗讀詩歌

  四、疏通字詞

  1、正音

  氓愆垣載筮咎隕隰

  2、多音字

  漸jian(1)浸濕(漸染)流入(東漸于海)

  將qiang(1)愿,請(將進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載zai(4)一邊一邊(載歌載舞)裝載充滿(怨聲載道)

  zai(3)一年半載記載刊載登載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說:脫泮:畔

  五、理順思路

  1、按表達方式分這是首什么詩?按第幾人稱敘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敘事詩第一人稱對比

  用第一人稱“我”回憶追述婚戀生活。

  2、討論本詩思路情節是怎樣的?

  戀愛(第一二章)婚變(三至五章)決絕(六章)

  六、學習“戀愛”部分

  1、重點字詞

  2、男女主人公在戀愛中有怎樣的表現?

  氓:求--怒--卜--娶

  我:送--勸--盼--嫁

  3、從中可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

  女主人公:溫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潑真誠熱烈

  氓:急躁任性(沒有男子漢的胸懷,不大度)熱情向往

  明確:第二章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現,可見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誠。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爾卜”句,神靈顯示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

  4、用一兩個詞概括這段戀愛的特點。(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熱情、幸福。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七、學習“婚變”部分(三四五章)

  ⑴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⑵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

  [明確]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4)結合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議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集體朗讀這部分。

  八、學習“決絕”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讀,注意感情基調:悔恨但不哀傷。

  ⑵提問: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樣的選擇?從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剛烈的性格特征。

  九、從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教師強調概括人物

  性格特點,要從課文出發。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加以總結)

  特點:勤勞溫柔善良堅強

  十、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

  觀點一:他們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因素決定。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得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家庭、對感情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難以避免。

  觀點二:男*主人公的愛情悲劇雖有它的社會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點也是不可忽略的。從他們的戀愛過程看,兩人雖是自由戀愛,但女主人對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輕率地答應了他,種下了日后悲劇的種子。

  板書氓

  (情節)戀愛婚變決絕

  (基調)熱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剛烈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4

  《氓》教案

  教學目標 

  1、 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 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3、 《氓》的情節和主題。

  重點難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教學過程 

  一、 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XX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二、簡介《氓》 

  《衛風 氓》是一首敘事詩。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敘事,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氓》在回憶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比興手法的運用,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三、誦讀詩歌,然后根據課后的注釋來翻譯課文。 

  誦讀時要注意,《詩經》是典型的四言詩,它的節奏韻律非常明顯,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注意一些重點字詞的注音和解釋。

  四、情節和主題 

  《氓》是一首敘事詩。敘事詩有故事情節,在敘事中有抒情,議論。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采用回憶追述和對比手法,請一位同學說說故事情節。

  全詩分六章,第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以興起,概說“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下面是全詩敘事結構和感情基調:

  [板書]   

  氓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詩句)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戰

  載笑載言 士貳其行

  至于暴矣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誦讀全詩,要安排好抑揚頓挫的語氣語調,反映情節發展的節奏,表現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調。

  五、鑒賞要點 

  1、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2、《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六、背誦本詩 

  七、課后思考 

  請把本文和讀本上的兩首詩作簡要的比較。   

  《秦風?無衣》    

  教學目標 

  這是一首秦國的軍中歌謠,體會詩歌如何表現士兵的愛國精神。

  重點難點 

  “同袍”“同澤”“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遞進層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誦。

  教學過程    

  一、 誦讀詩歌,提醒學生注意詩歌中的重復字詞。 

  頭腦里要想象著這是一首行軍的戰歌。

  二、 重點解釋這些重復字詞。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澤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詞的重復是詩經的一大特色,了解這一特色對背誦有利,請同學嘗試背誦這首詩。)

  三、[詩歌鑒賞] 

  《無衣》是秦國人民抗擊西戎入侵的軍中戰歌。

  全詩共三章,章下章句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在重章復唱中詩意遞進。一邊歌唱,一邊行軍,一往無前。

  第一章,統一思想。

  當時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征求。“無衣”這是實寫。也可以理解為夸張的寫法,為國征戰,不計衣物不全的困難,“與子同袍”,與戰友共用一件戰袍。“王于興師”,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為什么大家能夠克服困難、團結備戰呢?“與子同仇”,大家認識到,仇敵是共同的必須一起抗擊共同的敵人。

  第二章,統一行動。

  “與子同澤”“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動起來,“與子偕作”,投身到征戰中。

  第三章,一起上戰場。

  “與子同偕”,激昂高歌,團結對敵,奔赴戰場。

  這首戰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別與“同袍”“同澤”“同裳”,表現戰士們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寫“同仇”“偕作”,表現戰士們愛國的情感與大無畏的精神。這是一首賦體詩 ,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提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無衣》表現了奴隸社會時期人民保家衛國、團結對敵、英勇獻身的思想感情,真實感人,慷慨雄壯,確是一首充滿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藝術魅烽的古代軍歌。

  誦讀這首詩,要注意全詩慷慨雄壯的基調。

  四、默寫本詩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3、《氓》的情節和主題。

  重點難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并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

  3、《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后人經常把它們并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后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后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指鋪陳排比,使詩歌顯得整齊勻稱,有氣勢。

  比,即比喻,是《詩經》開創的修辭方法。

  興,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領頭的羊,共產黨是我們的領路人。”興也是《詩經》首創的修辭形式。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6

  一、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有關常識,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理解人物在特定處境下的復雜情感;表達復雜情感時所采用的表達方式

  3.深入挖掘,體察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推測判斷人物未來的人生命運,從而引發更深刻思考

  二、基礎內容

  1、給容易出現問題的字注音:

  匪(    )      愆(    )期       將(   )子   

  載(    )      于(    )嗟       徂(    ) 

  湯湯(  )       裳(      )      靡(    )

  隰(    )      垝垣(     )      筮(    ) 

  蓍(   )草      漸(      )      咥(    )

  2、填空:

  《詩經》是我國         的詩歌總集,又稱《   》和《  》,         搜集了從        到        的詩歌,《詩經》的“六義”是指:    、    、    、    、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⑵將子無怒

  ⑶于嗟鳩兮

  ⑷猶可說也

  ⑸隰則有泮

  4、找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

  ⑴其黃而隕:

  ⑵士貳其行:

  ⑶二三其德:

  5、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異義詞

  ⑴至于頓丘

  ⑵秋以為期

  6、解釋加點的詞的含義

  ⑴將子無怒

  ⑵載笑載言

  ⑶以我賄遷

  ⑷無與士耽

  ⑸漸車帷裳

  ⑹言既遂矣

  ⑺總角之宴

  ⑻信誓旦旦

  三、文本解讀

  1、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戀愛→婚變→決絕”女主人公的情感怎樣發展變化的?

  2、總體來看,女主人公身上體現了怎樣的性格特征?

  3、三、四節中都提到桑葉,是否多余?有何特殊含義?

  四、拓展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分析主人公的情感

  2、這首詩三章都用秋景起興,試分析作用

  五、文本補充

  1、發型與年齡

  總角指十一二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扎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垂髫是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

  古稀是七十歲

  耄耋指八十歲

  期頤指一百歲

  2、《詩經》“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這三個說的是內容;賦、比、興,這三個說的是手法,這就是“六義”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稱作“十五國風”共160篇

  《雅》分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于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賦”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3、《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詩經》的影響還越出中國的國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很早就傳入漢文版《詩經》從18世紀開始,又出現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譯本

  《詩經》中的樂歌,原來的主要用途,一是作為各種典禮儀的一部分,二是娛樂,三是表達對于社會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但到后來,《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于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于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就孔子所論來推測當時人對《詩經》的看法,他們所定的“無邪”的范圍還是相當寬廣的許多斥責統治黑暗、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只要不超出一定限度,仍可認為是“無邪”即正當的感情流露第二,盡管如此,《詩經》畢竟不是一部單純的詩集,它既是周王朝的一項文化積累,又是貴族日常誦習的對象所以,雖然其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歌謠,但恐怕不可能包含正面地、直接地與社會公認的政治與道德原則相沖突的內容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是易于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后,毛詩反而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要求

  1.掌握詩中的難字難音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

  3.理清詩歌的情節和主題。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氓》中的難字字音

  3.識記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敘事詩,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三、教學設想

  首先,解決詩中的難字難音,再次理清詩的敘事情節,并對詩進行全面理解,

  讓同學們掌握字音,掌握這首敘事詩的內容和情節發展。

  四、教具設備:錄音機

  五、課時安排:2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出不同的故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經》中的一首愛情詩《靜女》,通過寫一對青年男女在僻遠的城角幽會時歡樂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純真、健康的愛情。這節課呢,我們將繼續學習《詩經》中的另一首愛情詩,大家請翻開課本91頁。(同時板書課題)

  (二)介紹課題

  現在請x同學來讀一下課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讀對了字音,méng,

  及時表揚,大家齊讀。(反問同學:為什么不是讀máng呢,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它不是讀máng嗎?),第二種情況,讀錯,及時糾正。

  這里我想特別明確地提出氓是一個古今異義詞

  氓  古義:民眾,百姓,詩中指“那個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義:流氓,音máng

  上節課我們在介紹《詩經》的時候就說到,《詩經》按其內容分,可以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稱15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今天我們講的《氓》這首詩則是15國風中的衛風,大家請看注釋①

  現在,大家先認真聽錄音一遍,注意詩的節奏和難字難音

  (三)難字難音

  匪:fēi                        湯: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將:qiāng                      裳:cháng

  載: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說:tuō                        角:jiǎo                    

  (四)情節和主題

  1.情節

  剛才大家在聽錄音時就應該感覺到了,《氓》是一首敘事詩,是敘事詩呢就有它的發展情節,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現在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一遍,并參照注釋,試著理清敘事情節。呆會請同學來說說詩中的發展情節,并劃出相應的章節。(請同學回答問題)

  《氓》這首詩是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來敘事的。

  全詩分六章,每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

  第一章 :寫女子的定情。寫出女子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我們可以從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寫出女子的溫柔。同時寫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為下文的愛情悲劇作鋪墊。

  第二章:寫女子對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過“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專一,真切感人,又寫出了女子的純情和癡情。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熱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以“桑”設喻,“其葉沃若“喻女子青春美麗;以“鳩”“無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對男子過分迷戀。“比”的運用,寫出了女子的悲嘆,點出悲慘的教訓,表現出女子內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興起,正面寫男子變心。又以“桑”設喻,“其黃而隕”喻女子年長色衰。“三歲食貧”寫出女子婚后的悲慘生活。以“淇水”起興,寫出婚姻的不幸,點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寫女子婚后的辛勞和所受的虐待。先寫女子的辛苦;再寫男子無情,女子不幸;后寫“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顧影自憐,傷心不已。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對于男子的無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認識到了,毅然決定與男主人公決裂。從“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這一章寫女子的被遺棄和堅強。寫出女子所受傷害之深。以“淇”“隰”起興,寫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過反省,變得剛強。

  從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清醒、剛烈的

  2.主題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五)布置作業

  1.復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要求

  1.識記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

  2.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

  3.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二、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

  2.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三、教學設想

  講解詩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在同學們熟悉詩的基礎上談談詩的寫作特

  點,以便讓同學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另外,還要通過詩聯系實際,讓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四、教學過程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對《氓》這首詩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節課,我們將來學習文

  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以及詩的寫作手法等。首先請同學們找出文中的通假

  字

  (二)通假字(叫學生在聽同學讀時找出通假字)

  “說”通“脫”,擺脫,脫身。例如: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泮”通“畔”,邊岸。例如: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于”通“吁”,嘆息。“無”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三)古今異義詞:

  氓  古義:民眾,百姓,詩中指“那個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義:流氓,音máng。涕  古義:眼淚,例如:泣涕漣漣;

  今義:鼻涕宴  古義:歡聚,例如:總角之宴;

  今義:宴會三歲 古義:多年,例如:三歲食貧;

  今義:三歲的年齡

  (四)寫作特點

  1.《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在《詩經》中開創了比興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2.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

  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

  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

  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

  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

  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

  性格特點。

  (五)體驗拓展:

  《氓》一詩中這位如此溫柔、多情、勤勞、淳樸的女子為何遭棄?同學

  各自發言后師評:女主人公溫柔、多情、勤勞、淳樸,具有多種美德,最后被丈

  夫虐待以至拋棄。這個棄婦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劇在兩千多年的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

  聯系實際,請同學們談談對男女主人公愛情觀的看法,最后老師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六)布置作業:                    

  1.再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的另一樣生活。

  3.預習下節課。 五、板書設計

  氓(一)

  戀愛(第1、2章)     (熱情、幸福)                     

  氓(  婚變(第3、4、5章)  (怨恨、沉痛)

  決絕(第6章)       (清醒、剛烈)

  (二)主題(三)寫作手法

  1、開創比、興手法

  2、回憶和對比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8

  投影   畫面   課題

  問好  第一次來翠園   也是一種緣分   希望我們合作愉快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氓》

  導入  :

  《氓》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至今在無數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癡情女子負心郎。詩人們曾千百次地用作創作的題材,然而我們讀著這兩千多年前的詩章,卻決不因時代的遙遠題材的習見而厭倦。

  一首詩歌為什么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呢?今天我們通過美讀來感受,分三個環節:在誦讀中體會音樂美、在誦讀中品味語言美、在誦讀中感受情感美。

  為什么強調誦讀呢?

  同學們都喜愛優美動聽的歌曲樂曲,歌曲樂曲的美是通過演唱演奏體會出來的,而不是因為看歌本樂譜。詩歌同源,他們有相通之處,詩經本來就是歌詞配樂來演唱的,因此要多誦讀。

  一、在誦讀中體會音樂美

  1、自讀   注音

  本文需要掌握的詞句:

  (1)氓(méng)之蚩蚩(chī):氓:民,指一個男子。蚩蚩:同“嗤嗤”,嬉笑的樣子。

  謀:商量。頓丘:地名。愆(音千):過,誤。將:愿,請。

  垝垣(音鬼員):破頹的墻。復關:詩中男子的住地。一說返回關來。卜:用龜甲卜吉兇。筮(音詩):用蓍草占吉兇。體:卜卦之體。咎言:兇,不吉之言。賄:財物,嫁妝。

  (2)于(xǖ)嗟(juē)鳩(jīū)兮:于嗟:同“吁嗟”,感嘆詞,鳩:鳥名,這里用鳩鳥不可貪食桑葚來比喻女子不可為愛情所迷。

  (3)猶可說(tuō)也:說:通“脫”,解脫。

  (4)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一凋零,就會枯黃掉下。這里以桑葉黃落來比喻女子顏色衰老。

  (5)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隰:低濕之地。泮:通“畔”,邊。這兩句用淇水有岸,低濕之地有邊來反喻自己的愁思無限。

  沃若:潤澤貌。鳩:斑鳩。傳說斑鳩吃桑葚過多會醉。耽(音沉):沉湎于愛情。說:脫。

  隕:墜落。徂爾:往你家,嫁與你。食貧:過貧苦生活。漸(音尖):沾濕。爽:差錯。貳(音特):差錯。罔極:沒有準則,行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隰:當作濕,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邊。總角:古時兒童兩邊梳辮,如雙角。指童年。

  2、四言詩的節奏    齊讀 

  感覺沉穩、頓錯,表現早期民間歌謠厚重、質樸的風格。

  3.齊讀

  給每加一個小標題

  4.分章讀    加小標題

  5.癡情女子是如何對待負心郎的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9

  《氓》教案

  一、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復朗讀并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品位詩歌的語言,體會比興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

  分析《氓》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比興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優秀的詩人如群星燦爛,眾多體裁、風格、流派則如眾芳斗艷,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了解和繼承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將進一步激發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詩歌知識

  1、詩歌起源:

  詩歌起源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頭創作。

  據說,周王朝有一種“采詩”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間歌謠和樂章,借以了解民間習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獻詩”制度,表達貴族階層對政事的歌頌和批評。這些詩歌匯集至朝廷樂官“太師”手中,經太師整理編纂成書。

  一般把編定于公元前六世紀,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詩經,看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的起點。

  2、簡介《詩經》

  (1)地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六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又名詩三百。

  (2)分類:

  按音樂內容分:

  A、風:國風,共160多篇,多是民間歌謠,富思想意義、藝術價值。真實反映了當時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真切地表達廣大人民,自己的感受,愛憎和愿望。開創了現實主義傳統。

  因是人民的口頭創作,口頭相傳,作者已無所考。惟有《鄘風 載馳》為許穆夫子所作,她可說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女詩人。

  (雅頌中標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宮廷樂曲,

  大雅:用于諸侯相會。

  小雅:用于貴族宴享。

  (另有觀點:按產生先后:舊為大雅,新為小雅)

  C、頌:用于周天子及諸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

  (4)詩經的表現手法:

  朱熹: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鋪陳)直陳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聯想),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風雅頌賦比興:六義)

  (5)形式特點:

  A、多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多數為隔句用韻。

  B、多采用賦比興手法。

  C、以四言詩為主,而又靈活多變。

  三、朗讀詩歌

  四、疏通字詞

  1、正音

  氓 愆 垣 載 筮 咎 隕 隰

  2、多音字

  漸 jian(1)浸濕(漸染)流入(東漸于海)

  將qiang(1)愿,請(將進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載zai(4)一邊一邊(載歌載舞)裝載 充滿(怨聲載道)

  zai(3)一年半載 記載刊載登載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說:脫 泮:畔

  五、理順思路

  1、按表達方式分這是首什么詩?按第幾人稱敘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敘事詩 第一人稱 對比

  用第一人稱“我”回憶追述婚戀生活。

  2、討論本詩思路情節是怎樣的?

  戀愛(第一二章) 婚變(三至五章) 決絕(六章)

  六、學習“戀愛”部分

  1、重點字詞

  2、男女主人公在戀愛中有怎樣的表現?

  氓:求——怒——卜——娶

  我:送——勸——盼——嫁

  3、從中可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

  女主人公:溫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潑 真誠熱烈

  氓:急躁 任性 (沒有男子漢的胸懷,不大度)熱情 向往

  明確:第二章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現,可見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誠。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爾卜”句,神靈顯示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

  4、用一兩個詞概括這段戀愛的特點。(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熱情、幸福。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學習“婚變”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⑵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

  [明確]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4)結合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議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集體朗讀這部分。

  八、學習“決絕”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讀,注意感情基調:悔恨但不哀傷。

  ⑵提問: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樣的選擇?從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剛烈的性格特征。

  九、 從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教師強調概括人物性格特點,要從課文出發。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加以總結)

  特點:勤勞 溫柔 善良 堅強

  十、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

  觀點一:他們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因素決定。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得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家庭、對感情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難以避免。

  觀點二:男女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雖有它的社會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點也是不可忽略的。從他們的戀愛過程看,兩人雖是自由戀愛,但女主人對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輕率地答應了他,種下了日后悲劇的種子。

  板書 氓

  (情節) 戀愛 婚變 決絕

  (基調) 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掌握詩中的難字難音、識記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3.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

  4.理清詩歌的情節和主題。

  5.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掌握《氓》中的難字字音、識記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教學難點]

  1.了解賦、比和興的具體內含和寫作手法

  2.引導同學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設想]

  首先講解詩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字,在同學們熟悉詩的基礎上談談詩的寫作特點,以便讓同學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

  另外,還要通過詩聯系實際,讓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用具]

  教師備課系統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癡情女子負心郎,是詩人創作的母題。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詩人對之進行過闡釋,我們今天閱讀這兩千多年前的詩章,感受作品的震沒和恒久的生命力。體會、品味古代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和情感美。

  二、《詩經》簡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典之一,故稱為《詩經》。《詩經》分為“風、 雅 、頌”三部分。《詩經》的基本表現手法為“賦、比、興”。

  1、“風”“雅”“頌”

  “風”有十五國風,共160篇,為各國當地的土風民謠。風格清新質樸,民歌情調濃厚,多出自下層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統治者的朝會宴享,以歌功頌德為主;小雅74篇,多為貴族所作,表現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頌”是統治者用于宗廟祭祀的舞樂,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內容以頌揚為主。

  2、“賦”“比”“興”

  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借一個事物來比喻另一個事物或情感。

  興則是觸物興詞,由客觀事物激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

  三、整體把握

  概括每節詩的內容,理清故事情節。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詞梳理

  匪:fēi                       湯: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將:qiāng                   裳:cháng

  載: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說:tuō                       角:jiǎo                    

  五、具體分析

  《氓》這首詩是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來敘事的。

  全詩分六章,每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復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

  第一章 :寫女子的定情。寫出女子是一個熱情、溫柔的姑娘。我們可以從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寫出女子的溫柔。同時寫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為下文的愛情悲劇作鋪墊。

  第二章:寫女子對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過“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專一,真切感人,又寫出了女子的純情和癡情。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熱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以“桑”設喻,“其葉沃若“喻女子青春美麗;以“鳩”“無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對男子過分迷戀。“比”的運用,寫出了女子的悲嘆,點出悲慘的教訓,表現出女子內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興起,正面寫男子變心。又以“桑”設喻,“其黃而隕”喻女子年長色衰。“三歲食貧”寫出女子婚后的悲慘生活。以“淇水”起興,寫出婚姻的不幸,點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寫女子婚后的辛勞和所受的虐待。先寫女子的辛苦;再寫男子無情,女子不幸;后寫“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顧影自憐,傷心不已。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對于男子的無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認識到了,毅然決定與男主人公決裂。從“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這一章寫女子的被遺棄和堅強。寫出女子所受傷害之深。以“淇”“隰”起興,寫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過反省,變得剛強。

  從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清醒、剛烈的

  六、主題

  作者順著“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敘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七、布置作業

  1.復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對《氓》這首詩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節課,我們將要學習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以及詩的寫作手法等。

  二、字詞歸類

  1、通假字(叫學生在聽同學讀時找出通假字)

  “說”通“脫”,擺脫,脫身。例如: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泮”通“畔”,邊岸。例如: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于”通“吁”,嘆息。“無”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2、古今異義詞:

  氓  古義:民眾,百姓,詩中指“那個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義:流氓,音máng。涕  古義:眼淚,例如:泣涕漣漣;

  今義:鼻涕宴  古義:歡聚,例如:總角之宴;

  今義:宴會三歲 古義:多年,例如:三歲食貧;

  今義:三歲的年齡

  三、寫作特點

  1.《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在《詩經》中開創了比興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2.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后,“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后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兇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有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等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于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四、體驗拓展:

  《氓》一詩中這位如此溫柔、多情、勤勞、淳樸的女子為何遭棄?同學各自發言后師評:

  女主人公溫柔、多情、勤勞、淳樸,具有多種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拋棄。這個棄婦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劇在兩千多年的社會具有普遍的意義。聯系實際,請同學們談談對男女主人公愛情觀的看法,最后老師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五、布置作業:                

  1.再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故事。

  2.用自己的語言設計他們的另一樣生活。

  3.預習下節課。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結合注釋理解詩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深刻體會《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3、初步胚芽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領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4、背誦課文。

  重點

  反復吟誦,體會感情,背誦課文。

  難點

  了解比興手法和重章疊句的'特點。

  教學手段朗讀法、點撥討論法

  一、復習

  背誦課文一二段。

  二、分析課文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女子自述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婚戀悲劇。

  (1)提問: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故事的情節線索是什么?

  明確:一個女子的婚戀悲劇。

  情節線索:“戀愛”——“婚變”——“決絕”

  (2)提問:詩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請概括每層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一層(1—2):追述戀愛活。

  第二層(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層(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從詩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對于往事是一種什么心情?

  明確:女子在回憶往事時,心情是很復雜的。

  從一二兩章詳寫他們戀愛時的幸福可看出她對氓仍懷有一些感情。

  從三四五章寫他們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對“氓”非常怨憤。

  思前想后,對“氓”反感到極點,斷絕關系。

  三、分析詩中女主人公形象

  1、詩中女主人公有著怎樣的思想性格?

  A、溫柔、熱情——“送子涉淇”“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B、勤勞——“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D、清醒剛烈堅強————“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寫作技巧

  1、對比手法

  ①提問:詩文中怎樣體現出氓用情不專的?

  明確:使用的“對比”的手法。把氓婚前與婚后的對比。

  分心討論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變心、兇暴——“士貳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問:這首詩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

  明確: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后的對比。

  婚前:幸福——“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復關……載笑載言”

  婚后:痛苦——“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勞累——“靜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這兩次對比有何作用?

  明確: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運,反映了我國古代婦女的悲慘生活。

  2、詩中運用的比興手法

  詩文中“賦、比、興”的分布情況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比、興)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賦)

  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賦、比、興)

  提問:詩中哪些詩句是比興句?好處是什么?

  明確:“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作用:

  ①結構上:

  A、敘事中插入比興句,避免了平鋪直敘。

  B、起過渡作用。

  ②內容上:

  A、比興句喚起人豐富的聯想。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一般認為它們分別比擬女子容顏的潤澤和衰老,并推測女子年長色衰是“氓”變心的重要原因。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板書設計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許婚(賦)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比、興)

  第二章:男女戀人相思、結婚(賦)第五章:補敘多年的苦楚和處境(賦)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癡情(比、興)第六章:今昔對比的怨恨和痛苦(賦、比、興)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2

  1、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開創了我國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

  2、《詩經》的“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二、文言知識:

  1、注音并解釋:

  氓(méng)淇水(qí)愆期(qiān)將子無怒(qiāng)

  乘彼垝垣(guǐ)(yuán)載笑載言(zài)體無咎言(jiù)

  爾卜爾筮(bǔ)(shì)于嗟鳩兮(xū)(jiē)其黃而隕(yǔn)

  無食桑葚(shèn)猶可說(tuō)自我徂爾(cú)淇水湯湯(shāng)

  來即我謀(jí)言既遂矣(suì)無與士耽(dān)以我賄遷(huì)

  女也不爽(shuǎng)漸車帷裳(jiān)(cháng)士也罔極(wǎng)

  夙興夜寐(sù)(mèi)靡有朝矣(mǐ)(zhāo)抱布貿絲(mào)

  咥其笑矣(xì)及爾偕老(xié)隰則有泮(xí)(pàn)

  言笑晏晏(yàn)亦已焉哉(yān)躬自悼矣(gōng)(dào)

  2、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義

  氓之蚩蚩蚩蚩嗤嗤笑嘻嘻的樣子

  將子無怒無毋不要

  于嗟鳩兮于吁唉

  猶可說也說脫脫身

  隰則有泮泮畔邊岸

  不可說也說脫脫身

  3、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古義:到達今義:連詞,表另提一事)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義:你今義:兒子)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古義:請今義:副詞,即將)

  (4)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古義:多年今義:表年齡)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古義:差錯今義:爽快)

  (古義:不專一,有二心今義:數詞)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義:快樂今義:宴席)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古義:民今義:流氓)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古義:卜筮的卦象今義:身體)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古義:標準今義:程度副詞,很)

  (古義:反復無常,感情不專一今義:數詞)

  4、詞類活用:

  (1)其黃而隕(名詞作動詞,變黃)

  (2)士貳其行(數詞作形容詞,不專一)

  (3)二三其德(數詞作形容詞,不專一)

  (4)夙興夜寐(名詞作狀語,早;晚)

  5、學成語識文言:(解釋成語意思)

  (1)毫厘不爽:絲毫差錯也沒有。形容非常準確。

  屢試不爽:多次驗證都準確無誤。

  (2)載歌載舞:邊唱歌,邊跳舞。形容盡情的歡樂。

  (3)忠貞不貳:忠誠堅貞,沒有二心。

  (4)白頭偕老:指夫妻相親相愛,共同生活到老。

  (5)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說得非常誠摯。

  (6)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奮不懈。

  6、文言句式:(翻譯下列詩句,盡量保留原詩的韻味)

  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譯文:請你不要生氣,就把秋天作為婚期。

  ②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譯文:不是我拖延時間,你沒有好的媒人。

  7、固定句式

  ①載笑載言(載……載……,固定句式,譯為“一邊……一邊……”)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結構,語氣詞連用,表示強烈的感嘆,可譯為“了吧”。【合作探究】

  1、《氓》是以誰的口吻寫的?采用了什么樣的敘述方式?敘述了哪些經歷?你能從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樣的內心情感?

  以女子的口吻,自述的方式,敘述了她自己的婚戀悲劇。

  戀愛(熱情、幸福)——婚變(怨恨、沉痛)——決絕(清醒、剛烈)

  2、本文在表現手法上以敘述為主,這種手法在《詩經》里稱什么?賦

  3、除了賦的手法,你還了解了《詩經》的哪些手法?舉出文中例子,并說說其表達效果。

  比興。詳見《教參》。

  4、你還能從平素所學的文章或歌曲里舉幾個用了比興手法的例子嗎?請以“愛心”或“感恩”為話題,嘗試用比興手法寫一段話。

  5、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對比手法的運用。

  ⑴“我”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的對比。

  ⑵“我”婚前與婚后的思想變化的對比。

  ⑶“氓”婚前和婚后的態度的對比。

  (4)“我”和“氓”對婚姻的態度的對比。

  【課堂達標】

  1、選出下列加點詞的注音和釋義有錯的一項(A)

  A、氓(méng民)之匪我愆(yan拖延)期體地咎(ji災禍)言

  B、靡(mǐ沒有)室勞矣躬自悼(dào傷心)言笑晏晏(yàn歡樂的樣子)

  C、隰(xí低濕的地方)則有泮(pàn通畔)漸(jīan漸濕)車帷裳(cháng布幔)

  D、將(qiāng請)淇水湯湯(shāng水勢很大的樣子)其黃而隕(yǔn落)

  2、選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

  A、桑之未落,其葉沃若B、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C、淇則有岸,隰則有泮、D、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3、下面詩句中沒有用“興”的手法的一句是(D)

  A、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B、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C、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子之于歸,宜室其家。

  D、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4、對下列各句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C)

  A、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

  B、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終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說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姑娘沉溺在愛情里,就無法勸說了。

  D、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干的。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D)

  A、為了趕在學術會前完成論文,他夙興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

  B、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C、商店經理信誓旦旦地說:“我們的商店無假貨。”但一檢查,幾乎全是假貨。

  D、香皂買回來后,屢試不爽,氣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貨!”

  6、填空、默寫。

  (1)(《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詩歌,共(305)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2)《氓》中表現女主人公對氓的思念的句子是:乘彼危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等到氓后的無比喜悅的心情的詩句是:既見復關,載笑載言。

  女對愛情有什么深刻的認識?請用原文回答: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表現女對愛情的忠貞及氓的負心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表現女的勤勞的詩句是: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5、語言知識表達與運用:

  (1)前段時間,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日前在歡迎新黨主席郁慕明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后引來一片非議,原話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今天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師生以火一般的熱情在這里歡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請問問題出在哪里、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兩句話說:“天氣越來越涼了,該做棉衣服了。”可見,此詞意是指天氣漸冷,而不是望文生義的天氣炎熱、。

  【拓展延伸】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頡⑦之。

  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頡:把衣襟掖在腰間裝物。

  ①《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賦。

  ②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采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

  答: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的。

  ③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

  答:婦女們在田野上邊采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3

  古典詩歌文字簡約、蘊含豐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注重教師的講解分析,而忽視學生的誦讀與體悟,由于教師細致的咀嚼和強行的灌輸占去了大量的時間,學生就相應地失去了更多的與文本親密接觸的機會,而沉溺于支離零散的解析中,不能從宏觀和整體的角度對詩歌進行感知和把握,這種做法,既不利于增加學生的知識積淀、訓練學生的鑒賞能力,也不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新教材第三冊古詩單元《氓》的教學中,我把教師從講臺上趕下來,讓學生充分成為課堂的主人,收到了較為良好的效果。

  “最近兩周,我們在現當代詩歌的百花園中快樂地徜徉,欣賞到無數動聽的旋律,聆聽到各種風格的鳴唱,這里有百靈的歡歌,也有杜鵑的哀鳴,這里有黃鸝的啼囀,也有雄鷹的嘯叫,真讓人覺得美不勝收、流連忘返。今天,我們將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去探尋詩歌之河悠遠而古老的源頭。”充滿詩意的導語十分自然地把學生引進《詩經》,簡明扼要地作了相關的文學常識介紹后,我和學生便進入到新課《氓》的學習中。首先,我讓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注音大聲朗讀一遍,要求他們讀準字音。在初讀的基礎上,我再播放課文的錄音,讓學生結合錄音校正字音、把握節奏、體會情感。在兩遍有聲朗讀的基礎上,再加上課前的預習,學生大多對整首詩歌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絕大多數的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情感地誦讀課文。接下來,我再讓學生默讀,結合注釋梳理詩歌的大意,當他們看完第三遍后,老師再將重要的字、詞投影出來,讓學生閉上課本回答它們的讀音和意義。有了前面的較為扎實的誦讀和理解,我再將著名學者余冠英先生對該詩的第一段的翻譯投影出來,要求學生仿照余老的翻譯,嘗試把余下的五段譯成通順的白話文,內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過分的講究,句式可長可短,但最好音韻和諧,或者一韻到底,或者兩句一韻。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致,老師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自己單獨作為一組,四組學生各選一節,剩下的一節留給老師,師生同堂翻譯,即興完成。大約不到十分鐘(我由于對詩歌已經非常熟悉,只用了六分鐘時間就翻譯完畢),學生就陸陸續續地翻譯好了,然后,我安排學生每四人結成一個小組相互傳閱、討論、評選,同學們彼此交流和切磋,興致極高,老師趁機巡視,以發現較為典型的譯文進行全班交流。隨后,教師組織全班同學進行集體交流,我先念自己翻譯的第二段:

  登上城墻看遠方,想把復關來眺望。復關不見我的郎,兩眼盈盈淚汪汪。復關走來我冤家,又說又笑樂開花。冤家占卜又問卦,卦上全是吉利話。開來你的桑塔那,拉上嫁妝結婚吧!

  學生聽完老師的譯文,笑得前仰后合,覺得這樣的翻譯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平民化、生活化,極富創造性。課堂氣氛頓時被激活,學生紛紛把自己富有新意的翻譯讀給全班同學。

  陶濤同學讀了他的第三段譯文:

  桑樹枝葉未落時,葉子潤澤嫩無比。斑鳩斑鳩警告你,貪吃就會拉痢疾。姑娘姑娘提醒你,莫陷愛情漩渦里。男子都是負心漢,轉身就變大壞蛋。癡心女子用情專,想要解脫也難辦。

  孫標同學的第四段譯文是:

  桑樹落葉時,葉黃有瑕疵。自為新婦起,勞累為家事。滾滾淇水逝,車幔雨打濕。我自無差池,你卻有偏失。男人無定一,三心又二意。

  徐正同學的第五段譯文為:

  做你老婆已多年,又苦又累從不嫌。睡得晚來起得早,無時無刻不操勞。你的欲望漸得逞,對我無情又專橫。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當初缺腦筋。靜下心來細思考,獨自傷心把淚掉。

  潘鵬同學對第六段是這樣翻譯的:

  本想同你白頭偕老,如此必會怨恨氣惱。淇水再寬岸能看到,洼地再大邊能找著。我們從前一起亂跑,嘻嘻哈哈歡歡笑笑。本以為海誓山盟有個依靠,不料你家花不聞野花亂找。你見異思遷不念舊好,我下定決心和你拉倒!

  以上選取的只是55名同學中的小部分,他們的翻譯如此精彩,這不得不讓我對自己的學生刮目相看,如果把《詩經鑒賞辭典》中的專家譯文與之比較,學生們的'翻譯絲毫也不遜色。循著這種“場效應”,第二節課,我和學生在生與生的討論中和師與生的對話中,分析了男女主人公形象,鑒賞了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課堂氣氛十分輕松活躍,時時閃爍著創造的火花。

  回顧《氓》的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控制課堂的救霸主地位被顛覆了,學生由過去的聽眾甚至看客的角色而一躍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再以滔滔不絕的講析剝奪學生的思考和實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對語言的真切觸摸和操練──在誦讀中感知語言、在仿譯中揣摩語言,通過與語言的親密接觸,學生實現了對語言的透徹的理解,無疑,這比老師獨霸講臺的硬塞硬灌要好得多,學生的體會也要親切得多、深刻得多,也更符合文學讀解的根本規律、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更為可喜的是,在這種民主開放的課堂氣氛中,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創造欲被激發,從而在心靈深處產生了親近詩歌的愿望,濃厚了參與閱讀的熱情,在這種愿望和熱情的驅使下,他們在相對獨立與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里,主動同文本進行親密接觸,長此以往,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增強了,積淀豐厚了,想象能力和寫作也能力得到了鍛煉,鑒賞能力和綜合素養自然也就有了堅實的根基。

  從《氓》的教學中,我領悟到古詩教學乃至語文教學的一個真諦: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發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我們都應當竭力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教學的情景,并一以貫之地引導學生閱讀、質疑、探究,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唯其如此,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養,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卓有成效。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4

  示標: 1、了解《詩經》 2、賞析《氓》一、導入:請一生背誦《沁園春•雪》北月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風,望長城內外,唯條茫茫,大江上下,頓頭滔滔,心舞銀蛇,原馳臘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往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思考:“稍遜風騷”何意? “風騷”何意?為什么特別點“風騷”?明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風的源頭二、了解《詩經》學習《詩經》三首,是305篇的零頭,但通過三首,了解《詩經》的大概 1、理解并背誦注釋① 2、補充《詩經》六義,一般以首句的第一個詞為標題,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三、賞析《衛風•氓》的思想感情 1、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什么詩?從表達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詞?采用第幾人稱敘事抒情的?明確:愛情詩,敘事詞,第一人稱   2、我們現在是21世紀的中學生,能理解距今26XX年前的愛情?挑戰。背誦詩歌,思考:(1)詞歌中有沒有不懂的字詞句?(2)歌寫“氓和我”如何戀愛?如何結婚?(3)概括婚戀雙方的舉動,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明確:戀愛:自由戀愛,私定婚期;結婚:舉行儀式,嫁給情郎氓:騙—怒—娶“我”:送—勸—望—淚占有對方癡情幸福喜怒無常純真熱情 3、3-5章沒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寫婚后“氓”的變心,我的痛苦。思考:①“氓”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證第一章哪些詞句? “桑之落奚,其黃而隕”,年老我衰,沒有當初美貌,導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沒有過錯?真情不改,堅守婦道,辛勤勞作,操持家務 ③“氓”有沒有責任心?不能富足,遮風擋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僅僅來自變心的丈夫?笑貧,親人娘家人都笑話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訓?擦亮雙眼,決不能讓“氓”這樣的男子“騙、花”到手。 4、閱讀最后一章思考:①我對這個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處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散伙:決絕,清醒、剛烈 ②“我”與丈夫離異后會不會有幸福生活?悲劇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說矣” 小結:該詩敘寫了愛情悲劇,也是“我”的人生悲劇,可以看作是“我的”追憶,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訴和痛訴,詩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思考:“我”的形象相當感人,靠那些藝術手法?比興、對比、描述。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5

  一、指導思想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認真貫徹落實福州市教育局防溺水視頻會議精神,全面開展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切實有效的減少和防止此類事故的發生,確保師生人身安全,為我校安全工作的持續穩定和構建"平安先行學校"提供保障。

  二、活動主題

  預防為主、宣傳教育為先,全面構建學校防溺水安全工作防護體系"。

  三、活動時間

  20xx年5月1日至9月30日

  四、活動形式

  以學校為單位,全面組織開展活動。

  五、活動內容

  1、要充分認識對師生進行防溺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每年夏季青少年學生因游泳、嬉水而引發的溺水事故時有發生,因溺水死亡的學生人數居學生非正常死亡人數的首位。而絕大部分溺水事故都是在學生脫離監護私自下水游泳的情況下造成的,事故的發生給遇難學生的家庭帶來了難以撫平的痛苦和巨大損失。因此,學校要從此類事故中吸取教訓,深刻反思學校教育和管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查找差距,進一步提高對師生進行防溺水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認真研究學生發生溺水事故的特點和規律,不斷加大對師生進行防溺水教育的力度,不斷增強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的時效性、針對性和預見性,努力把溺水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2、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管理,加強防溺水專項教育。

  學校從現在起至九月底,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集中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專項活動。一是學校要通過升旗儀式、每天5分鐘安全教育、主題班會、板報墻報、宣傳標語、專題報告、召開家長會、手抄報、安全專刊以及利用身邊案例等形式和途徑,在學生中深入開展防溺水專項教育。二是學校要加強管理,嚴明紀律,明確要求中小學生不能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與同學結伴外出游泳戲水;不在無家長或老師帶領的情況下私自到海、江、河、湖、溪、塘、水庫等地方游泳;不到無安全措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參加有組織有家長帶領的游泳活動,要清楚自己的體質和水性,不打鬧,不逞強,不貿然下水,嚴防意外發生。

  3、加強溝通,形成聯動,共同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

  要認真分析本校特點,進一步加強與家長、社區的溝通和聯系,取得家長和社會各有關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學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預防學生溺水事故的發生。要通過家庭訪問、家長會和向家長發公開信、簽訂防溺水安全承諾書的形式,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增強家長的安全意識和監護人的責任意識,使家長在節假日及學生上學、放學途中這些脫離家長監護和學校老師管理的時段承擔起監護人的責任,加強對孩子的監管;特別要注意做好外來工子女家長的溝通工作,督促他們做好自己子女的安全工作。要爭取社區支持,在江(河)邊、湖邊、水厙邊等設立安全警示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教育廣大中小學生珍愛生命,遠離危險。

  六、活動要求

  1、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注重實效。要分工落實責任,周密部署,認真制訂活動工作計劃和方案,科學合理安全地開展活動,確保工作扎實有效。

  2、健全制度,建立長效機制。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建立防溺水安全宣傳教育長效機制。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 篇1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熟悉歌曲旋律,并學唱歌曲,能用歡快、活潑的歌聲和動作來表達歌曲的情感。

  2、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歌唱形式演唱。

  3、激發幼兒體驗為社區服務所帶來的快樂。

  4、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5、體驗歌唱活動帶來的.愉悅。

  活動準備:

  相關課件(刷子、油漆和各色房子等),音樂背景。

  活動過程:

  1、通過平時觀察,發現小區里房子的特點。(形狀和顏色)“東亭家園的房子是怎么樣的?”“如果是你你想讓它變成什么顏色的?”

  ①出示課件,用猜謎的游戲引出刷子和油漆。

  “五顏六色的,用來刷墻的。”――油漆

  “毛兒長長的,用來刷油漆”――刷子

  ②學習粉刷匠刷墻的動作。

  ③“粉刷匠帶來了油漆,我們看看這里有哪些顏色的油漆?”,結合課件中房子的顏色一起熟悉歌曲的后半部分。

  2、

  ①教師完整地演唱歌曲,請幼兒聽歌詞。提問“誰來了”“今天來干什么”再聽一遍,“刷匠是怎樣介紹自己的?”請幼兒學習。

  ②邊聽邊看,猜猜最后的動作表示什么意思。

  ③結合課件內容,試著一起唱一遍。

  3、①通過大家想出的各種方法進行歌曲的練習。(幼兒與教師分唱,最后一句一起唱,交換。

  ②教師示范演唱自己喜歡的顏色,請幼兒根據自己的顏色練習唱歌。

  ③教師與幼兒分角色扮演粉刷匠和房子進行演唱,并兩兩組合,交換角色進行。

高一下冊語文《氓》教案(通用16篇) 相關內容:
  • 語文第六冊《翠鳥》教學設計(精選15篇)

    [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8個生字,記住會寫的13個生字。2、利用漢文華系統查音查義、積累詞語、區分形近字、同音字及鞏固生字字形。3、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教學重點 ]認識本課18個生字,記住會寫的13個生字。...

  • 二冊語文期末(通用3篇)

    (60分鐘)闖關者:星級指數:qīshù一個學期又結束了,我想你們jīnɡlínɡ一定有很多收獲吧!我是語文小精靈,jiùyóudài是你的合作伙伴。...

  • 語文上學期教案(通用9篇)

    教學目標1、認識14個生字和一個部首,會寫8個生字。2、了解標點符號的用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3、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把握角色感情。4、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教學重點認識14個生字和一個部首,會寫8個生字。...

  • 語文《橋》教案(精選12篇)

    學習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老支書在危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2.積累課文特色語言,了解課文布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等方面的表達特點。...

  • 《語文園地五》教學設計集合(精選12篇)

    語文園地五課型精講課時2課時課時教學目標(三維)1、通過“日積月累”中“讀讀認認”,認識10個字。2、 對學生進行字詞的綜合訓練,引導學生積累詞語。...

  • 語文荷花的教學反思合集(通用2篇)

    課件展示池塘里的荷花,讓學生初步感受滿池的荷花千姿百態,生機蓬勃,在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的形態之美。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談談欣賞荷花后的感受。生:我看到荷花,真想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飛到荷花池中。...

  • 語文《燕子》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2篇)

    課文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樣子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

  • 《語文園地八》教學雜談(通用12篇)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藺陽中學方靜】 〖淺談口語交際·課外延伸,豐富口語交際內容〗“口語交際”是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的重要內容,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著明確規定。...

  • 語文教案范文合集(通用17篇)

    教學目標設計1、會認8個生字,會寫9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3、認識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體會泉水一路奉獻的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教學方法設計1 觀察想象,口頭交流,認真傾聽別人的交流。...

  • 精選語文教案匯編(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運用不同的音樂實踐參與活動,體驗歌曲的風格與形式,表現少年活潑、歡樂情緒。2、在歌唱實踐中掌握下滑音的唱法。3、在歌唱實踐中不斷激發學生情感,培養積極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質。...

  • 跳水語文教案范文(精選2篇)

    教學目的1.能體會課文情感的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能說出讀后的感想,學習船長遇事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的品質。教學難點:1.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談自己讀后的感想和體會。2.感受課文的特殊寫法。...

  • 語文教師教學工作期末反思(精選3篇)

    xx學年第二學期幼兒教師教學工作計劃本學期我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多看一些專業書籍,來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讓每一個今天都要比昨天好。小班孩子們經過大半年的培養已經經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衛生習慣以及禮貌待人的好習慣。...

  • 語文第三冊教案(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涵的哲理。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教學準備:古詩教學過程:一、師生互動預習指導:1、朗讀古詩《登鸛雀樓》2、借助圖理解詩意導入明標。...

  • 二下語文《恐龍的滅絕》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一、復習生詞,回顧內容。1、開火車認讀生字、詞語。2、默讀課文,說說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二、小組合作,研讀感悟。1、各小組選擇感興趣的幾種關于恐龍滅絕的說法(第2~4自然段),進行研究性學習,老師巡視指導。...

  • 語文綜合教學設計合集(精選8篇)

    活動背景: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也是希望的顏色,如何關愛環境、關愛地球、關愛生命,以成為全社會必須面對和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從娃娃抓起,讓他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远县| 泰顺县| 张家港市| 尼玛县| 新蔡县| 阿拉善左旗| 东乡族自治县| 双柏县| 东乡| 荥阳市| 绥阳县| 亚东县| 囊谦县| 交城县| 大石桥市| 纳雍县| 古丈县| 海丰县| 木兰县| 辽阳市| 延庆县| 博乐市| 贵州省| 西充县| 高唐县| 讷河市| 巧家县| 焦作市| 克山县| 澄迈县| 长汀县| 东丽区| 乡城县| 余江县| 寻乌县| 旬阳县| 许昌县| 南木林县| 汝南县| 陕西省|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