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峨眉道上》教案及教學反思(通用2篇)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峨眉道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1
教案一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2個。正確讀寫“平坦、所謂、階梯、蔥蘢、游覽、機械、愧疚、辛勞”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3.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培養尊重普通勞動者和他們的勞動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生字,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感覺過爬山的辛苦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峨眉道上》(板書)講的就是作家瑪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二)檢查預習
1.自由練習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愧疚、蔥蘢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主要寫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聽到和想到的。)
4.默讀課文,看一看哪些內容寫的是作者看到或聽到的;哪些內容寫的是作者想到的。
5.小組內交換意見。
6.班內匯報交流。
看到、聽到的:(1~5自然段)、想到的:(6~7自然段。)
(三)理解課文第一自然段
過渡: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樣的呢?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寫、勾畫。
2.班內交流。
(引導學生抓住“兩尺見方的石板”體會山路的窄;抓住“像一架天梯豎在前面……的陡坡上。”體會其高、陡、險。)
3.指名朗讀,其他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的描述,想象峨眉山路的樣子,并把它畫下來。
4.師設疑激趣
這樣又高、又窄、又陡、又險的山路是怎樣鋪成的呢?我們下節課接著學習。
(四)課堂作業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練習在田字格中正確書寫文中的生字、生詞。重點強調“豎”下面不要寫成“土”;“蔥”不要丟一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2.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了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培養尊重普通勞動者和他們的勞動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讀課文第一段,對照自己畫的峨眉山路直觀圖,感受山路的高、窄、陡、險。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明確學習目標:
(1)峨眉山上的路是怎樣鋪成的?
(2)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2.自學課文2-6自然段
(1)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2)指名談學習收獲。
(“我”看見幾個鋪路人背石板上山,多辛苦啊!“我”了解到鋪路人不光背石板上山鋪路,他們還要自己開山取石,鑿成石板,從十多里外背過來,再背上山去鋪路,多么不容易啊!……)
(3)教師點撥引導
游人平時空手爬山路還覺得吃力,那些鋪路人竟然身背重物爬“天梯”,真不可思議!大家想不想走近他們?了解他們?好,下面我們就人人當記者進行現場模擬采訪。
3.組內合作學習。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角色進行模擬采訪。
(作為記者,應注意提問的順序,作為鋪路人要展示鋪路人勞動的艱辛和真實的感受。)
(2)個別組向全班展示。
記者:請問老伯,您多大年紀了?
鋪路人:今年五十八歲啦。
記者:這么大年紀,你干這行多少年了?
鋪路人:大約四十年了。
記者:真了不起!您背的石板有多重?
鋪路人:差不多有五六十斤吧!
記者:背這么重的石板走這么陡的路,感覺怎樣?
鋪路人:很累。
記者:既然這么累,為什么還堅持著,一干就是四十年呢?
鋪路人:說實話,游人需要路。沒有路,既不安全,也不方便。當游人踩著我們鋪的路上山,有說有笑的時候,我們累也高興啊!
記者:你們的辛苦,都是為了游人,我代表游人謝謝您。
(3)激發學生情感
多好的鋪路人啊!他們用自己的辛勞來換取游人的歡樂,感到很滿足、很快慰。此時,你面對他們想說些什么?
①發自內心地對鋪路人說一句話。
(我敬佩您!您默默奉獻的精神感動了我。您是我心中真正的英雄……)
②從文中找出作者發自內心的話,讀一讀,想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特殊自然段:1.“鋪路?”僅兩個字,單獨作為一個自然段,意在強調作者當時驚訝、感動、贊嘆的復雜心境。2.“他們是給峨眉山鋪路的人啊!”這句話單獨作為一個自然段,其目的在于強調作者當時那種肅然起敬、由衷贊嘆和似乎要讓所有人都知曉的那種難言的激動。)
2.體會數量詞的妙用。
(本文數量詞多達14處,如“一塊塊”“一塊一塊”“一塊”“幾萬,幾十萬,還是幾百萬?”……讀時要讓學生品味不同結構的數量詞,表達的意思不同,從而體會作者遣詞用語的準確性。)
(四)回顧全文,升華情感
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1.自由讀課文,從內容體會思想。
2.班內交流。
(體會鋪路人不怕艱難、不怕辛苦、默默奉獻的可貴品質。)
3.師小結:
鋪路人所付出的艱辛勞動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然而,當游人沿著石板的階梯,一邊登山一邊欣賞沿途的秀麗風光時,又有誰會想到那些默默無聞的鋪路人呢?他們才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4.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教案二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要讓學生認識本課的14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2個。能正確讀寫“平坦、所謂、階梯、蔥蘢、游覽、機械、慚愧、辛勞”等詞語。學生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學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峨眉道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教育學生要尊重普通勞動者和它們的勞動。
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了解峨眉山的鋪路人是怎樣鋪路的,認識到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教學構想
本文語言簡潔,感情充沛,便于進行朗讀,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學生留意影視中或身邊的普通勞動者,關注他們的勞動;查找有關峨眉山的資料。制作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發教育。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名山大川數不勝數,大家游覽過哪些名山大川?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一起去我國的風景區峨眉山游覽一下,你們愿意嗎?(出示課題)
2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縣城西南7公里,有山峰相對如峨眉,故名。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的內容是看到、聽到的,哪些是想到的,做上記號。
3、指名回答。
三、學習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自由小聲讀第1段,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2、讀了第一句“前面沒有平坦的路了”你知道了什么?
3、作者在峨眉道上攀登的路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點?你從哪里讀懂的?(理解“豎”“天梯”)
4、走在這樣的路上,我們的感覺是什么?
5、指導朗讀。
(二)學習二——六段。
1、自由讀2—6段,思考:我們在途中遇到了十幾個人,他們有什么特點?是干什么的?
2、路是怎樣鋪成的?指名說,誰還想說一說?
3、讀了這幾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4、指導朗讀。
(三)學習七、八段。
1、作者由峨眉道上的鋪路人想到了什么?默讀7、8段邊讀邊畫:表現鋪路人辛勞的詞語。
2、指名讀。
3、出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認真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想象和體會,引導學生歸納鋪路人的辛勞:
游覽路線:二百多里
石板數量:數不清
鋪路方式:不能用機械,只能用人工。
鋪路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4、想到這里,我內心感到一陣愧疚。理解 “愧疚”(慚愧不安)我為什么感到愧疚?
5、鋪路工人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稱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鋪路人有哪些貢獻?
6、齊讀本段最后一句,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7、指導朗讀。
四、總結課文。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五、朗讀課文、指導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作業設計
1、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2、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板書設計
一步一步往上爬
我們 非常吃力 愧疚
6峨眉道上 開山鑿石
鋪路人 背石攀登 無名英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課后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進一步學習課文,用邊讀邊想的方法領會作者是怎樣表達對鋪路人的艱辛勞動的敬佩。
學生學習過程
一、檢查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1、臉對臉齊背,互相檢查。
2、開火車輪流背。
二、復習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我”在峨眉道上遇見鋪路人,知道了他們工作的艱辛)
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為什么說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從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找答案。)
三、進一步體會感情,學習表達。
1、出示句子,進行比較。停步仰望…豎在前面樹木蔥蘢的陡坡上。停步望去,只見石階出現在前面的坡上。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山勢怎樣?(陡峭)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鋪起路來呢?(艱辛)
(3)范讀、指導朗讀。
(4)小結:我們邊讀邊想,找出兩組句子有何不同,通過比較,知道哪些詞用得好,為什么好,再有感情地朗讀,現在我們就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出示句子:
他們在十多里外開山取石……沖毀的路。
他們開山取石,做成石板,運上山去重鋪沖毀的路。
(1)邊讀邊想,兩句話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寫的好?為什么?
(2)你體會到鋪路人怎樣?(艱辛)從哪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3)范讀、指導朗讀,邊讀邊想象鋪路時的情景。
3、自學:
(1)出示自學方法
A.一邊讀,一邊想,兩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B.從哪里看出鋪路人的艱辛,為什么?
C.邊讀、邊想象
這數不清……背上山來的嗎?
這些石板,不都是背上山來的嗎?
這么長時間,他們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
這樣日復一日……多少汗
(2)學生交流,集體訂正。
3、按內容填空
如果沒有( ),沒有( ),就沒有( ),就沒有( ),也就沒有( )。
四、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對峨眉道上的鋪路人說點什么?
1、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
作業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課文的描述,把你想象的峨眉道上的路畫下來。
板書設計
6 峨眉道上
高險陡 長多 累
無名英雄
教學反思
新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 學習。那么,如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小組合作學 習呢? 在教學《峨眉道上》這一課時,從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來 看, 事先的教學設想基本上都能實現。 整堂課學生都很興奮, 發言很積極,能通過自己反復的朗讀,讀懂文章的內容。并 且讀的比較多,讀的比較放開。如:峨眉道路的基本特點: 高、長、窄、陡,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自由發揮。同時, 也了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整堂課 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盡頭自始自終都很足。
但值得反思的是:
1、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度不高,總怕學生學得不好,體 會得不深,因此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扶的太牢,放手 的力度還不到家。其實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學會課文,自己 讀出“我”和“鋪路人”交談的不同語氣。課后,我在想: 是否安排這樣一個環節:在學生理解鋪路人是“真正的無名 英雄”,感受到他們高尚的精神后,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說, 假如你現在就在峨眉道上遇到了鋪路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 么?給學生有創意表達的機會,進一步激發學生主動投入到 學習中去,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 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當最后讓學生說說學了本課的收獲時,從中也讓我 看到了學生掌握知識比較刻板,學得不靈活,發散性思維比 較差。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多創設訓練學生思維的情景,應 多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面看問題,要努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 思維,不但要讓學生弄懂書面上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探究課 文所隱含的深刻含義。 總而言之, 要努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同時設法讓學生 愛看課外書,遇事多動腦筋,多問為什么,多角度思考問題。
3、學生的發言面還不是最廣,有幾個學生甚至整堂課 都沒有舉手發言。以后的教學應多多注意,力爭讓每一個學 生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讓語文課堂精彩起來。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峨眉道上》教案及教學反思 篇2
通過閱讀具體敘述的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從峨眉山的路的特點,鋪路人怎樣鋪路中體會鋪路人的辛勞,認識到他們無名英雄是本文的重難點所在。
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為了讓學生對感性內容進行深入透徹的理解和感悟。
1、我通過錄象展示,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峨眉山的秀麗風光,激發了學生對峨眉山的向往和喜愛。
2、峨眉山的路高、陡、險。我運用看---讀---講---畫的程序指導學生學習。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又根據課文的描寫進行動手配畫。這樣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生興致高效果好。
3、鋪路人是怎樣鋪路的,課文是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的,我引導學生反復在邊讀對話,邊想象中再現鋪路人鋪路的情景。
由于網絡資料的充實,有了以上的鋪墊,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感受,體會鋪路人的艱辛,理解“他們是真正的無名英雄”就水到渠成了。
4、聯系實際,我們的生活與哪些勞動者息息相關,這一問題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有說不完的內容。他們是怎樣艱辛工作的,學生也能從平時所見的建筑工人,園林工人,老師等談他們的感受,這時我有運用網絡,讓他們閱讀相關勞動者工作的文章,使他們對文章的思想內容感悟更深更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