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精選3篇)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篇1
教學中,我采用了 歸納法,練習法,主要是考慮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本班學生學習能力相差較大,優者優,劣者劣,是很明顯的差別。像3×20這種題目的得數,他們不用考慮,就可以直接說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學生會不清楚,這是本班學生的學情。
課上,從導入開始, 從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入,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高,(從購整捆的鉛筆導入),為本節新課“小樹有多少棵”作了鋪墊。當從主題圖中獲取數學信息并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們 學習的興趣高。在授新課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分組交流等活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 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知識遷移能力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情境,解決新問題時所體現出的一種素質和能力,這也是我們培養學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曉茵等相對接受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也能根據復習的內容順勢遷移到本課學習中。這是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每捆20棵樹,3捆就要把3個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樹合起來的總數……”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
孩子們開始七嘴八舌,談論自己的想法。盡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給予肯定。當提出4捆小樹、5捆小樹時,孩子們也就明白該怎么樣做更好了。
要求學習的目標是學生形成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類似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這是遷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須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練習中,有出現“3×2 30×2 300×2”這類題目,再讓學生計算完觀察,然后發現問題。大部分學生只會說“積每一次多一個0”這樣的話,對于乘數和積之間的關系表達不那么順暢,但是在交流中發現孩子還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當乘數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時,積也跟著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在今后的學習中, 我會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篇2
1、本節課我注重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實際,通過植樹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氛圍中學習,同時又不失時機地進行環保教育。
2、重視算法多樣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本節課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不強求統一的語言和過程,使學生在一種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3、由于本課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比較注重計算方法的訓練,而忽略了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面,下節課應在這方面適當加強,以提高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小樹有多少棵》教學反思 篇3
《小樹有多少棵》這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的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在二年級已經學過表內乘法,這節內容并不難理解。
在教授時,我首先復習了幾道表內乘法題,然后復習了數的組成,為學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進行了鋪墊,我覺得花這幾分鐘的時間是值得的,學生在新授時,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個十,20×3表示2個十乘3,也就是6個十,是60”這一算理。
因為學生的積極反應,導致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學生列出算式“20×3”與“20+20+20”時,我沒有把握住這一時機,相機引導學生比較加法與乘法的關系,體會乘法的簡便性,從而概括出乘法的意義,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因此,在練習反饋這一環節中,我就吃了苦頭。個別學生由于沒有徹底理解乘法意義,出現了“30×4=70”這種錯誤,并且,在70×5=++++這個問題上,學生顯得很盲目。對于這個問題,只能在練習課上進行補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時,莉群老師有一個很及時有效地方法,在解決三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時,趁機引導學生“如果有8捆小樹呢?”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的簡便,從而有了深入研究的興趣。
值得高興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很積極,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樣,且簡潔易記。遮“0”補“0”的方法,計算起來,又對又快。整節課,教學目標有達到,算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