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古代詠物詩,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2.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熟記詩歌。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讀準字音結構。
教學難點:
了解一般詠物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讀準字音、節奏。
2.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3.品析鑒賞、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導言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了,這些詩歌可以說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給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們再一起來欣賞古詩。
誦讀欣賞(一)蟬
蟬
虞世南
垂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誦讀
1.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2.要正確讀音、斷句。
3.識別詩體。
二、誦讀
1.應用多種方式誦讀
2.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3.提出質疑,師生互助解答疑問。
4.提出問題。
(1)這首詩寫了蟬哪些特點?
(2)作者針對“蟬”的特點發表了什么樣的議論?
三、誦讀
1.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誦讀
2.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詩下提示,然后提出問題。
(1)你從“蟬”的哪些特點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潔的人”?
(學生各抒己見)
(2)你知道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嗎?
(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又體會了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誦讀
1.采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情感的把握,朗讀比賽。
2.讓學生歸納詠物詩的一般特點。
(借物抒懷,托物言志。)
教師小結:誦讀欣賞詠物詩關鍵是要仔細推敲詩句背后深藏的寓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和志,知人論詩,這樣才能達到誦讀的目的。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蟬非常喜歡音樂和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2、了解科普散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體會把蟬人格化向我們介紹的好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蟬非常喜歡音樂和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教學難點:
了解科普散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體會把蟬人格化向我們介紹的好處。
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回憶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法國作家、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蟬》。
回憶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蟬這種動物的?
(課文是從蟬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和蟬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二、自主學習第二部分,了解蟬的發聲器官和叫的時間長的知識,感受它對音樂的喜愛。
1、作者通過哪些內容向我們說明蟬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呢?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提示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2、討論交流。
誰來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從哪兒感受到蟬非常喜歡音樂?
預設第三自然段。
1、出示: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可是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的確,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蟬犧牲了很多——為了他所熱愛的音樂,那么只有縮小內的部器官,來安置樂器了。
2、師引導:從這些話你讀出了什么?
3、師引導:把大家的理解可以歸納成這樣一段話,
出示: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胸部裝有響板。發聲器官占了身體的大部分。
師引導:請男生讀第一段,女生讀原文,看看這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區別。
4、師引導:你發現這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嗎?
①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胸部裝有響板。發聲器官占了身體的大部分。
②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可是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的確,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蟬犧牲了很多——為了他所熱愛的音樂,那么只有縮小內部器官,來安置樂器了。
引導學生體會第一段是客觀地介紹,第二段用了擬人的方法。
5、(比較點)在這篇課文中,你更喜歡哪種描寫?為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擬人手法的好處。
預設
(1)讓讀者更愛看,吸引讀者。
(2)感覺蟬像人一樣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情感,為了音樂,把自己的內部器官都縮小了,更能說明它太愛音樂了。
師引導:也就是說這樣寫突出了蟬喜愛音樂的特點。
(3)感受到作者對蟬充滿喜愛。
6、總結:擬人手法的運用有哪些好處呢?進行歸納整理。
7、讓我們體會著作者對蟬的喜愛之情,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練習——評讀——練習——指名讀
師引導:你還從哪些詞句感受到蟬非常喜愛音樂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個夏天差不多有兩個月之久,它們總不離我的視線,而歌聲也不離我的耳畔。
1、學生抓兩個月之久和不離耳畔體會蟬在夏天無時無刻不在唱歌,叫的時間很長。
2、你很會抓重點詞語體會,那么長的時間,蟬的歌聲卻不離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歡音樂啊!
3、請大家帶著體會,有感情地讀讀這一段。
4、其他同學,你從哪兒感受到蟬喜歡音樂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見它們扒在柔枝上,……無論在飲水和行動時,它們從未停止過歌唱。
蟬在行動和飲水的時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動物在喝水時是不會發出叫聲的,可是蟬無時無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愛音樂。——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個句子。
5、你還從哪兒感受到蟬對音樂的喜愛?
出示:所以我想,蟬這樣興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過是想用這種強硬的方法,*他人去聽而已。
預設:它喜歡音樂,也想讓別人欣賞它唱歌,從強硬和*可以感受到它愛音樂,別人不聽也不成。
6、孩子們,你們知道嗎?《蟬》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過各種擬人(板書:擬人)化手段賦予無生命意義的物或無人性價值的動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書:人性、人情),從而將原本深奧的科學(板書:科學)生動(板書:生動)的表現出來。你愿意試試嗎?
雖然這對大家來說是個挑戰,但老師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開動你們的腦筋,一定會寫得精彩。
四、以讀代講,自主學習蟬是沒有聽覺的。
1、師引導:蟬非常喜歡音樂,可是它卻沒有聽覺。這個特點,作者又是怎樣來說明的呢?讓我們繼續學習。
2、全班交流。
師引導:作者是怎樣知道蟬是沒有聽覺的呢?
預設:第十自然段:你盡管站在它的背后講話、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蟬卻仍然鎮靜地繼續發聲,好像沒事人兒一樣。
1、一般的昆蟲,你只要靠近它或發出聲響,它就很快飛走了,可是你在蟬背后講話、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點反應也沒有,和原來一樣。
2、師引導:誰來讀一讀,讓大家聽出蟬什么也聽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師引導:作者還用方法證明蟬是沒有聽覺的呢?
學生回答:做試驗。
1、誰來讀一讀那次試驗,其他同學注意聽:你從他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
我聽出土銃的聲音特別大,像霹雷一樣,但是蟬卻沒有任何的變化。并且還做了兩次,足以說明蟬是沒有聽覺的。
2、師引導:土銃的聲音那么大,而蟬卻沒有絲毫改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3、既然拍手吹哨子這么大的聲音蟬都沒什么反應,還有必要用土銃做兩次實驗嗎?為什么?
4、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作者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
五、法布爾簡介。
1、通過學習,你對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師可補充介紹:法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昆蟲,由于家境貧困,讀中學的法布爾輟學了,但是,憑著自己的努力,他獲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為了研究昆蟲,他放棄了做大學老師,即使食不果腹,法布爾依然樂此不疲地研究著昆蟲。在他57歲時,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實驗室——一個土地貧瘠,亂石成堆的地方,法布爾給他取名為荒石園。經過法布爾的精心種植,荒石園變成了有鮮花、野草和各種各樣昆蟲的美麗家園。他在實驗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把勞動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寫進了《昆蟲記》。法布爾曾說: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夠埋葬在荒石園,也希望我的靈魂能夠繼續研究我的昆蟲朋友們。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 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散文溫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本文的寫作手法。
3、 體會生命的意義,無論生命多么短暫,我們也要尊重和愛惜生命。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蘊含的哲理。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找關鍵詞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學手段:
學生充分預習,教師PPT課件展示。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 導入
導入語:(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親愛的同學們,生命對于蕓蕓眾生來說都只有一次,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增加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增加生命的寬度。我們可以讓我們短暫的生命,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累累的碩果 ,讓生命變得有意義。 同學們,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思的《蟬》,他會告訴你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在我們學習課文之前,我們首先來猜一個謎語。“一肚子沒學問,開口閉口知道, 瞧瞧這小家伙,實在真是驕傲。有翅沒有毛,飛得沒多高;一到大熱天,多在樹上叫。”說出你猜的依據。(蟬)
我們接著再來看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有三點。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反復朗讀課文,體會散文溫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 了解本文的寫作手法。(重點)
3、 體會蟬生命意義,。
請同學們帶著我們的學習目標齊讀課文,用筆勾畫出文中的生字詞。
(三) 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思路
1、 朗讀課文,注意文中的字音、字形。(零落、收斂、顫動、聒聒、寬恕、知知不休)(學生讀完課文,教師展示PPT課件,讓學生齊讀。)
2、 聽讀課文。(在注意字音字形的基礎上。)
(文章中的蟬的形象是什么樣的?請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可以從文章中找,也可以自己提煉總結。)——( )的蟬
(學生獨立思考,抽學生回答。4-5人)
預設答案: (煩人、知知不休、小小、叫聲響亮、聒噪、生命力頑強、執著)的蟬
(四)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采用抓關鍵詞和關鍵句的方法理解課文。)
1、 抓關鍵句:“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1)“寬恕”一詞是什么意思?——寬容饒恕。作者寬恕了誰?——蟬。作者對蟬一直都是以寬恕的態度來對待的嗎?不是,那么,作者之前對蟬的態度是怎樣的?
(請同學們先閱讀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夠體現作者對蟬的態度的詞。用筆勾畫出來——和同學討論一下作者為何對蟬是這樣一種態度。)
預設答案:煩字體現了作者對蟬的態度。原因:因為蟬——知知不休,它的聲音聽了讓人覺得煩。知知不休:形容蟬的鳴叫聲無休無止,很是惱人。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寫到了一只病蟬,這只病蟬是什么樣的?作者為何要寫病蟬?作者對病蟬的態度是怎樣的?
病蟬:翅收斂了;微微顫動;沒有聲響;那么小
原因:寫病蟬的微小、病弱,是為了刻意表現蟬的微不足道。
輕視、厭煩。
3、作者那么討厭、那么輕視蟬,是什么促使作者改變了對蟬的態度呢?
朋友的話。
文中的哪些話體現出作者對蟬有了新的認識?請同學們勾畫出來,分享一下。
“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個夏天。”
十七年說明了什么?等待的時間長。十七年就為等一個夏天說明了蟬的什么精神。頑強和執著的精神。而“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體現出作者對蟬的什么情感?憐愛和崇敬。
4、聽了朋友的話,作者引發了對生命的思考,最終他明白了,蟬等待十七年只為一個夏天是因為“那就是蟬的生命意義。”同學們,蟬的生命意義是什么?
“那”指示代詞(遠指)“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著。”
不管生命多么短暫,都應該積極面對,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好好地生活。
5、文章僅僅是在寫蟬嗎?蟬即使生命如此短暫,他都能好好的活,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作者是通過寫蟬對生命的執著來寫人。揭示主題:告訴我們,不管生命是短暫還是長久,都要積極地面對,熱情地投入,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更加精彩。)
(五) 寫作手法——欲揚先抑
作者之前對蟬的態度是煩,后來是寬恕了蟬。從作者態度的轉變,我們可以看出文章在寫作上的特點,他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寫蟬的?
先揚后抑(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
是指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是先按下,從相反的貶義處落筆。
這種手法的好處是,能夠很好的表達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六) 小結
本文采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這樣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通過學習這篇短文,我們懂得了。
不管生命如何短暫,都應積極面對,全情投入,好好活。
(七) 作業布置
1、完成《狀元導練》相關練習。
2、積累三句有關“生命”的句子。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4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和討論中,進一步鞏固對折紙符號的理解。嘗試看圖獨立折疊完成作品。
2.學習兩種不同的方法折紙蟬,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3.愿意將自己的探索經驗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1、幼兒有看步驟圖紙的經驗。
2、步驟圖。
3、蠟光紙和勾線筆等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談話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教師:夏天到了我們會經常聽到什么在叫呢?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折蟬。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掛圖(折紙《蟬》的步驟圖),進一步理解折疊符號。
提問(1)這是什么?猜猜折的是什么?(蟬)
(2)圖上有哪些折疊符號?(幾種不同的箭頭)你能告訴大家這是什么意思嗎?
(3)虛線是什么意思?(按虛線折)
(4)箭頭是什么意思?(折疊的方向。)彎曲的.箭頭是什么意思?(折向反面。)
2、分享折疊經驗,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有誰折好了?告訴大家你是按哪一種方法折的?是怎么折的?折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解決的?(分別讓幼兒講述兩種折紙的方法。)
3、互相幫助,調整完善作品。
(1)教師:沒有折好的小朋友,說一說你遇到了什么問題?有誰知道怎么辦?
(2)同組的幼兒互相幫助,共同完成制作任務。
三、結束部分
評價與展示作品。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5
目標預設:
1、抓住文中描寫蟬兒蛻變的相關語句,通過反復讀文,結合上下文以及生活實際等策略,體驗蟬兒蛻變的痛苦,并通過蟬兒兩種結局的對比,從而懂得人要學會勇敢面對成長中的痛苦,《瘸蟬》教學設計。
2、在讀文中,初步體會借事喻理文章的表達特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學情預設應對策略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
二、深入品讀課文
1、(課件出示第十自然段)
師:這一段關于蟬的描寫在昨天的朗讀中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老師找兩個同學讀一讀。
引導學生概括蟬兒的不同結局。
2、再讀一讀這一段他們的經歷究竟不同在哪兒?
3、那么我們去看看那些蛻變成功的蟬多經歷了哪些痛苦。自己讀5-8自然段,哪些詞句最讓你感受到蟬兒經歷的痛苦,畫下來,并簡單批注自己的感受。
4、學生交流讀書收獲。
(1)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體會蟬兒蛻變的痛苦經歷。
(2)播放蟬兒蛻變的.視頻。讓學生交流看后的體驗。
5、盡管這種經歷難以忍受,盡管這種痛苦撕心裂肺,但是弱小的蟬兒終于熬了過來。
指名讀描寫蟬兒蛻變成功的句子。
6、可是還有一只蟬,由于在蛻變中被迫接受了蘇格拉底的幫助,而成為了一支瘸蟬。
指名讀描寫瘸蟬的部分,心里什么滋味?
三、總結升華
1、讀到這兒,每個人的內心一定百感交集,用三言兩語記錄下你此時的感受,教案《《瘸蟬》教學設計》。
2、師:不同的經歷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要學會勇敢面對成長中的痛苦。
學生能概括成一句話。
學生找到關鍵語句"多經歷了一些痛苦經他幫助"。
預設1:學生找到第八自然段
預設2:"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過去了"、"似乎沒有一點變化"、"裂開一道細細的縫兒"等。
學生訴說自己的內心感受。
學生交流此時的心情。
學生的體驗應該是多元的:無奈、悲哀、痛苦、怨恨---
學生的感受如果單一
利用提煉關鍵詞的方式概括成小標題。
教師點評學生讀書方法。
讓學生讀出自己的體會。
1、教師隨機點評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通過傾聽互相交流補充。
2、引導學生利用瞻前顧后的讀書方法,結合第二自然段的描寫體會為何蛻變如此艱難。
比如抓住"裹"讓學生同"包"比較,并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殼與蟬的身體血肉相連的那種緊密。
3、就是這樣一層血肉相連硬殼從蟬兒柔嫩的肌膚上撕扯下來,這是一種怎樣的痛啊?教師范讀第7自然段,學生閉眼想想蟬兒蛻變的經歷。
4、教師引讀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嗎?你感受到蟬兒的痛苦了嗎?這痛苦在蘇格拉底眼中是刀?是火?是劍?是針?
教師再次引讀第8自然段:你看到了嗎?你感受到蟬兒的痛苦了嗎?這痛苦就是刀。就是火。就是劍。就是針。
如果你就是剛剛經歷了蛻變的蟬兒,你想說些什么?
讓學生感情朗讀這一部分。
師小結:蟲兒們雖然多經歷了些痛苦,但正是這種痛苦換來了此時的美麗,成就了它們飛翔的夢想。
想象蟬兒的神情,從它的眼睛里讀出了什么?
感情朗讀相關語句。
教師第三次引讀第8自然段:這只蟬雖然少了身體的痛苦,但此時蟬兒內心的痛苦勝似刀!勝似火!勝似劍!勝似針!
引導學生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去談。
拓展閱讀《你不能施舍給我翅膀》。中的精彩段落幫助學生更好體驗。
"七"中國~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過程與方法 兩篇文章都擅于細致入微地描寫事物,對于蟬和貝殼這樣小的東西都有仔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揣摩句子,體會作者描寫的特點及其中表達的情感。
情感與價值
教育學生珍視自己的生命,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2.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詩或一段散文導入,引起學生對作者和作品的興趣。例如:
(1)所有的歲月都已變成/一篇虛幻的神話 任它/綠草如茵 花開似錦/
也終于都要紛紛落下/在墜落7/。 的昏眩里/有誰能給我一句滿意的解答(摘自《無怨的青春o距離》)
(2)我喜歡回顧,是因為我不喜歡忘記。我總認為,在世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時刻似乎都有一種特定的安排,在當時也許不覺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來,卻都有一種深意。我有過許多美麗的時刻,實在舍不得將它們忘記。(摘自《成長的痕跡o回顧所來徑》)
(3)整個人類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著的藝術創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開始,在我之后也不會停頓不會結束,而我的來臨我的存在卻是這漫長的琢磨過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點,我的每一種努力都會留下印記。(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紹作者。
1.小思簡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2.席慕蓉簡介
席慕蓉,另有筆名蕭瑞、漠蓉、穆倫o席連勃(蒙古語,即大江河)等。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慶,后隨父母由香港遷至中國臺灣。她從小酷愛繪畫,1964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學習。后在中國臺灣新竹師專美術科任教。多次舉辦畫展,出版畫冊并獲獎。1981年她"從來沒有刻意去做過些什么努力"的詩集《七里香》由中國臺灣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讀者喜愛。
她寫詩寫散文,只是作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個只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生命、時光、鄉愁是她作品的內在主題,而對人情、愛情、鄉情的細膩獨特的審美描摹、委婉傾訴則是吸引讀者們的奧秘。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長的痕跡》《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
2.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明確:相同之處:
(1)都是由一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于"物"的描寫細致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后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
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致、更加一絲不茍。
(3)《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并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愿望。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二、合作探究
品讀課文,揣摩字句,討論交流。
(1)《蟬》中的."想起秋風顏色","秋風顏色"給了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于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2)作者寫蟬,先抑后揚。抑在哪里?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涵蘊深厚,傳達了本文的主題: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3)《貝殼》中"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茍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制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致、多仔細、多么地一絲不茍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盡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里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讓后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4)《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風云的豐功偉業,她只想像那顆小小的貝殼,用仔細、精致、一絲不茍來塑造執著而美麗的形象,回饋生命,打動人們。"固執"和"簡單"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表現了她并不渴求人們對她絕對地贊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種感動,希望能像貝殼的美感動她一樣感動著世界。
三、小結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通過學習這兩篇短文,我們會高聲回答:不管生命如何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本課詞語。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3.了解先抑后揚(欲揚先抑)及詠物抒懷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2、教學目標3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1、解決生字詞。
2、思考:作者面對蟬,有什么樣的人生感悟?
三、賞析作者情感變化過程
(一)煩蟬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二)驚蟬
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卻那么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一個夏天罷了!
(三)嘆蟬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8
《蟬》學案設計
第一課時
一、自學內容及自學目標
1.自學內容《蟬》
2.自學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引導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二、重點、難點
1、重點: 聯想。
2、難點: 了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三、自學提綱
1、解決生字生詞
零落 斷續 收斂 寬恕 卑微 一絲不茍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生平:
小思,1939年生,本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盧颿。祖籍廣東番禺。1964年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新亞學院中文系,翌年到羅富國師范學院學習,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中國文學。1981年,以“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之論文獲得碩士銜。
小思曾任多家中學中文教師,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學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談》《承教小記》《不遷》《彤云箋》《香港文縱》《日影行》《豐子愷漫畫選繹》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從事文學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學獎評判,參與各種文學活動。
3、朗讀課文,了解先抑后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抑在何處?揚在哪里?
通過一抑一揚想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們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只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從朋友說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后朋友說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著,對于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4、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5、作者是怎樣由蟬的生命短暫聯想到人的?
四、自學測評
1、抄寫生字生詞
2、聯系上下文,體會句子含義:
(1)夕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
3、《同步測練考》7頁1至4題。
五、你認為的疑點、難點是什么?
互動學案
一、教師預設疑、難、拓展點及解決辦法。
疑點:
先抑后揚的寫作方法。
解決辦法:反復朗讀課文。
難點:
怎樣由蟬的生命短暫聯想到人的?
解決辦法:
多朗讀課文來解決這個問題。
拓展點:
《蟬》這篇課文開頭就用 和 兩個詞語表明作者對蟬的討厭。文章開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解決辦法
教師提醒學生從寫作方法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二、教師記錄新生的問題。
三、課堂小結
《蟬》的作者對于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今后我們寫作文要學會這種含蓄的寫法。
課堂測評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9
《蟬》這篇課文算是一篇科普文,因為現在城市的孩子普遍缺乏親近大自然的直觀生活體驗,所以講起來易陷于抽象和枯燥。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蟬》教案及反思,歡迎閱讀。
《蟬》教案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蟬非常喜歡音樂和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2、了解科普散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體會把蟬人格化向我們介紹的好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課文是從蟬非常喜歡音樂和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教學難點:了解科普散文與一般說明文的區別,體會把蟬人格化向我們介紹的好處。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文章的主要內容
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法國作家、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作品《蟬》。
回憶一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蟬這種動物的?
(課文是從蟬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和蟬是沒有聽覺的兩方面介紹蟬的。)
二、自主學習第二部分,了解蟬的發聲器官和叫的時間長的知識,感受它對音樂的喜愛。
1、作者通過哪些內容向我們說明蟬是非常喜歡音樂的呢?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提示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把相關的句子劃下來。教師巡視指導。
2、討論交流
誰來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從哪兒感受到蟬非常喜歡音樂?
預設第三自然段:
1 出示: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可是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的確,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蟬犧牲了很多——為了他所熱愛的音樂,那么只有縮小內的部器官,來安置樂器了。
2 師引導:從這些話你讀出了什么?
3 師引導:把大家的理解可以歸納成這樣一段話,
出示: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胸部裝有響板。發聲器官占了身體的大部分。
師引導:請男生讀第一段,女生讀原文,看看這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區別。
4 師引導:你發現這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嗎?
①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胸部裝有響板。發聲器官占了身體的大部分。
②蟬翼后面的空腔里帶有一種像鈸一樣的樂器。可是它還不滿足,還要在胸部安置一種響板,以增加聲音的強度。的確,為了滿足對音樂的嗜好,蟬犧牲了很多——為了他所熱愛的音樂,那么只有縮小內部器官,來安置樂器了。
引導學生體會第一段是客觀地介紹,第二段用了擬人的方法。
5(比較點)在這篇課文中,你更喜歡哪種描寫?為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擬人手法的好處。
預設:(1)讓讀者更愛看,吸引讀者。
(2)感覺蟬像人一樣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情感,為了音樂,把自己的內部器官都縮小了,更能說明它太愛音樂了。
師引導:也就是說這樣寫突出了蟬喜愛音樂的特點。
(3)感受到作者對蟬充滿喜愛。
6 總結:擬人手法的運用有哪些好處呢?進行歸納整理。
7 讓我們體會著作者對蟬的喜愛之情,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練習——評讀——練習——指名讀
師引導:你還從哪些詞句感受到蟬非常喜愛音樂呢?
第四至七自然段:
每個夏天差不多有兩個月之久,它們總不離我的視線,而歌聲也不離我的耳畔。
1 學生抓兩個月之久和不離耳畔體會蟬在夏天無時無刻不在唱歌,叫的時間很長。
2 你很會抓重點詞語體會,那么長的時間,蟬的歌聲卻不離我的耳畔,它可真喜歡音樂啊!
3 請大家帶著體會,有感情地讀讀這一段。
4 其他同學,你從哪兒感受到蟬喜歡音樂呢?
出示:
我通常都看見它們扒在柔枝上,……無論在飲水和行動時,它們從未停止過歌唱。
蟬在行動和飲水的時候都在唱歌,一般的動物在喝水時是不會發出叫聲的,可是蟬無時無刻不在唱歌,足以看出它多么愛音樂。——有感情地讀一讀這個句子。
5 你還從哪兒感受到蟬對音樂的喜愛?
出示:所以我想,蟬這樣興高采烈地不停地歌唱,不過是想用這種強硬的方法,強迫他人去聽而已。
預設:它喜歡音樂,也想讓別人欣賞它唱歌,從強硬和強迫可以感受到它愛音樂,別人不聽也不成。
6 孩子們,你們知道嗎?《蟬》是一篇科普散文,科普散文就是:通過各種擬人(板書:擬人)化手段賦予無生命意義的物或無人性價值的動物植物以人性、人情(板書:人性、人情),從而將原本深奧的科學(板書:科學)生動(板書:生動)的表現出來。你愿意試試嗎?
雖然這對大家來說是個挑戰,但老師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開動你們的腦筋,一定會寫得精彩。
四、以讀代講,自主學習蟬是沒有聽覺的。
1.師引導:蟬非常喜歡音樂,可是它卻沒有聽覺。這個特點,作者又是怎樣來說明的呢?讓我們繼續學習。
2.全班交流
師引導:作者是怎樣知道蟬是沒有聽覺的呢?
預設:第十自然段:你盡管站在它的背后講話、吹哨子、拍手、扔石子,而蟬卻仍然鎮靜地繼續發聲,好像沒事人兒一樣。
1一般的昆蟲,你只要靠近它或發出聲響,它就很快飛走了,可是你在蟬背后講話、吹哨子、拍手、扔石子它一點反應也沒有,和原來一樣。
2師引導:誰來讀一讀,讓大家聽出蟬什么也聽不到。
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師引導:作者還用方法證明蟬是沒有聽覺的呢?
學生回答:做試驗
1誰來讀一讀那次試驗,其他同學注意聽:你從他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
我聽出土銃的聲音特別大,像霹雷一樣,但是蟬卻沒有任何的變化。并且還做了兩次,足以說明蟬是沒有聽覺的。
2師引導:土銃的聲音那么大,而蟬卻沒有絲毫改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3既然拍手吹哨子這么大的聲音蟬都沒什么反應,還有必要用土銃做兩次實驗嗎?為什么?
4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作者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態度。
五、法布爾簡介
1通過學習,你對作者有什么了解了?
2教師可補充介紹:法布爾從小就喜歡觀察昆蟲,由于家境貧困,讀中學的法布爾輟學了,但是,憑著自己的努力,他獲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為了研究昆蟲,他放棄了做大學老師,即使食不果腹,法布爾依然樂此不疲地研究著昆蟲。在他57歲時,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實驗室——一個土地貧瘠,亂石成堆的地方,法布爾給他取名為荒石園。經過法布爾的精心種植,荒石園變成了有鮮花、野草和各種各樣昆蟲的美麗家園。他在實驗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把勞動成果一卷又一卷地寫進了《昆蟲記》。法布爾曾說:我希望等我死了以后能夠埋葬在荒石園,也希望我的靈魂能夠繼續研究我的昆蟲朋友們。
六、作業布置: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摘抄文中的擬人句。
板書設計:
人性
22 蟬 擬人 科學→生動→科普 散文
人情
《蟬》反思第一,課文要好好地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學科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共同解讀教材,解讀人文,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規律,把學生的體驗感受放在首位。在《貝殼》一課的教學中,我把學生的體驗感受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人生,體會人生的意義,應當說,席慕容的這篇散文給培養學生情感提供了很好的載體,在朗讀過程中,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多,在老師的點撥和學生的感悟的共同作用下,全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愈加深刻,在朗讀中,我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們的感情變化,在賞讀一些段落和句子時,許多學生都動了真情,有的學生眼眶都濕潤了。
第二、師生關系有了新的定位,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特別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本課的設計中,有意識的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以學生的朗讀感悟為教學的主線貫穿全課;把學生之間討論作為解決讀文疑難的重要手段;用“找最喜愛的句子”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感受文章的美;課堂小結是讓學生暢所欲言,談對人生的思考,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韓愈曾說,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今天看來,這只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形象了,在信息化的21世紀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此,教師應當是教學流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過程的評價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
第三、應注意構建語文課堂教學的多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課堂絕不是教師的獨角戲、一言堂,而是師生對話的平臺。就文學作品而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在文學欣賞中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那么,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為什么非要學生對作品(課文)只能按教參或者老師的一種理解去記憶呢?讓“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是違背人的審美心理規律的。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課文,老師只是拿出自己的觀點與學生交流。例如:在前文所述的兩個最喜愛的句子欣賞中,有的學生贊嘆貝殼的堅韌不拔,有的感慨生命的短暫,有的贊美平凡的偉大,不一而足,我對他們的回答一一肯定,也許教參給定的答案很完美,但對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卻是弊大于利。
通過《貝殼》的教學,使我對新課程標準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張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構建課堂教學的多元,把師生的平等的關系展示出來,走出技術設計的誤區。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10
教案設計
誦讀欣賞 古詩《蟬》《孤雁》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新疆五家渠一中 蘇新華
教學目的:1.通過學習三首古代詠物詩,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2.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熟記詩歌。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1、通過反復誦讀,讀準字音結構。
2、了解一般詠物詩的方法。
教學方法:1、反復吟詠誦讀,讀準字音、節奏。
2、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3、品析鑒賞、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
導言: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了,這些詩歌可以說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給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們再一起來欣賞三首古詩。同學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三首古詩安排到了一個單元,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以動物為題。這些詩歌在內容上說,屬于詠物詩。
誦讀欣賞(一)蟬
蟬
虞世南垂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誦讀
1、 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2、 要正確讀音、斷句。
3、 識別詩體。
二、誦讀
1、 應用多種方式誦讀
2、 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3、 提出質疑,師生互助解答疑問。
4、 提出問題:(1)這首詩寫了蟬哪些特點?
(2)作者針對“蟬”的特點發表了什么樣的議論?
三、誦讀
1、 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誦讀
2、 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詩下提示,然后提出問題:
(1) 你從“蟬”的哪些特點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潔的人”?
(學生各抒己見)
(2) 你知道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嗎?
(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又體會了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誦讀
1、 采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情感的把握,朗讀比賽。
2、 讓學生歸納詠物詩的一般特點。
(借物抒懷,托物言志。)
教師小結:誦讀欣賞詠物詩關鍵是要仔細推敲詩句背后深藏的寓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和志,知人論詩,這樣才能達到誦讀的目的。
誦讀欣賞(二)燈蛾
詠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豈我情。
寧投明處死,
不向暗中生。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多層次逐步誦讀:
1、 讀準字音,節奏,了解詩體。
2、 疏通詩意,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詩意的牽引與擴展
1、 民間俗語“燈蛾撲火,自取滅亡。”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舉例說說。
2、 對“燈蛾撲火”這一習性,不同的人表達了不同的情感, 你又從中領悟到了什么?
(同一事物的 同一特點,蘊含著人們不同的情感。可舉例說明。……)
3、“蟬”的作者虞世南對“蟬”充滿了贊美之情,請你從批評的角度來說一說“蟬”的某一特點。
誦讀欣賞(三)孤雁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自己體會詩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將《孤雁》改寫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結:本節課我們用誦讀欣賞的方法欣賞里了三首古代詠物詩,這讓我們又一次領悟到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動物們,以他們獨特的特點寄托著人類的情感,以他們的靈性給人以啟迪,以他們的內在品質給人以心靈的凈化和升華。“關愛生命”人用我們的行動依然是我們不變的主題。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字詞,學習先抑后揚及由一個具體細小事物引出深刻哲理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朗讀指導法、點撥法、討論法
3.情感與價值:體悟生命的意義,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內容,準確理解課文內容。
2、體悟生命的意義,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對待生命。
教學難點
了解本文由一個具體細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每到夏天,在某個不經意的午后亦或是清早,我們就會聽到蟬的叫聲,這知知的叫聲使人因天氣煩悶的心情更加煩躁,因此不覺對它產生厭惡之情。今天我們將學習小思的文章《蟬》,相信學習之后大家對它有另一番認識。(板書課題)
作者簡介
小思:香港作家,本名盧瑋鑾,出色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煉,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著有《承教小記》、《路上談》、《日影行》等。
整體感知
師: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要理解課文、學懂課文,首先我們要讀通讀懂課文。
指名學生讀課文,學生點評(字音,爭取讀出感情)
北京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蟬》教學設計 篇12
蟬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劉學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