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出則悌教學設計(精選3篇)
弟子規出則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第一模塊:進步分享(15分鐘)
自己的本周的一個小故事
1、首先表揚上周姜勇成主動改錯的事。
2、清明上墳。自己的情況介紹,我們家的習俗是燒經,上供,上土,插一根竹條,等等。我自己的遺憾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我很小的時候都去世了,每逢過節的時候都很想他們,自己沒有盡過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3、請家長分享,說說自己和孩子學習弟子規的體會,孩子也一同上臺。
4、有時間自己再拿出放大鏡,分享自己給夫人的奶奶送放大鏡的事,奶奶很高興。此外,上周做的好事也可分享,幫一位流浪在寧波的81歲的殘疾軍人的老師買了火車票,送回重慶。(事諸父,如事父)
第二模塊:溫故知新(20分鐘)
復習上次學過的
1、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問家長和孩子們:吃東西的時候該怎么樣?給長輩夾菜了嗎?坐的時候讓長輩先坐了嗎?走的時候考慮長輩了嗎?自己的東西有沒有自己拿?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弟姐妹同學常應什么事情吵架?可以把玩具先讓給別人玩嗎?
復習誦讀:獨木不成林
第三模塊:誦讀弟子規(15分鐘)
開始誦讀一遍(會背的孩子上臺領背)請小朋友上臺領背,注意語速,提醒“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之后與他們一一握手。(這一次有7位小朋友上臺背誦)
。ㄐ菹10分鐘)
第四模塊:新課傳授(45分鐘)
。ㄒ唬﹩时M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1、先講故事:
故事:仲由負米(帶了一袋5公斤的米讓孩子們來拎,孩子們很積極)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非常孝敬父母,他因為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當家里沒有米,他為了讓父母吃到米,必須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回家,然而他卻甘之如飴。后來父母過世,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出門有馬車、飯菜很豐盛。但他沒有因此歡喜,反而時常感嘆,因為父母已經不在了,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1.引導發問
。1)行孝要及時,“子欲養而親不待”。請家長先讀,孩子們再一起多讀幾遍。
。2)拿到一塊美味餅干,第一個想到誰?(父母)
。3)我們做父母的能做什么?把電腦桌面調一下、放大鏡、洗碗、拖地、洗衣服、多打打電話
。4)祭祀的時候應該誠心誠意,鞠躬要90度,磕頭要恭敬,就跟去世的長輩在場一樣。
(二)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長輩在叫人的時候,我們要立刻去替長輩找人,如果長輩要找的人不在,就要先到長輩面前,問問看有什么事情,自己能否幫忙處理。有時候,當父母親要找哥哥姐姐做事,但哥哥姐姐不在的時候,這時我們要代替哥哥姐姐去幫忙,不要覺得這不關我的事情。
古時候的房子都很大,很多親戚會住在一起,所以當有客人來要找人的時候,沒有辦法直接到你們家的房子里,所以就需要招呼客人,幫長輩找人。
如果今天有長輩來,我們剛好在打計算機,就在座位上大喊:「媽,有人來了!」這樣好不好?好像很沒禮貌對不對?所以我們如果這樣做就只想到自己的玩樂,對長輩不恭敬。
接待客人的禮貌,在家里、學校、或公司里面都是很重要的。
1.家中:
有客人來訪時,要先請他進門,遞上拖鞋,請他坐下再奉上茶水,然后請他先等ㄧ下父母親。
2.學校:
別班的老師要找你們老師時,不應該在門口大叫,而是要到老師面前請他等ㄧ下,然后再去叫自己的老師。老師要找同學時,如果那位同學不在可以先去告訴老師,問老師有什么需要代勞的地方。
3.公司:
當有客戶來時,我們不能叫客戶自己進去找老板,而是要讓客人先在外面坐下,倒水招待,再去請示老板。
善惡大考驗游戲:
1.吃飯
小英與小花兩姊妹吃飯時不等爸媽一起用餐,就自己夾起桌上的飯菜自行開動了。
※正確:姊妺應先叫爸媽用餐,并將碗筷擺好,等爸媽開始吃飯時兩人才可動筷子。
2.走路
小英在一條小路上行走,前面有位老婆婆擋住她,小方不停地抱怨,只差沒叫老婆婆閃開讓她過。
※正確:小英可在后方等老婆婆通過后再走,若真有急事可先向老婆婆打聲招呼借過。
3.公交車讓座
小英搭公交車回家,車上人很多,有位老太太上車,沒有人讓座給她,小英看見老婆婆往自己的方向走來,趕緊裝睡。
※正確:小英應主動起身請老婆婆到自己的座位上坐。
4.長輩叫人
媽媽叫小花做事,小花正好在講電話,小英在房間打電動裝作沒聽到。媽媽改叫小花,小花騙媽媽她正在寫功課。
媽媽:「小花,小花,幫媽媽買醬油。」媽媽:「小英,小英,幫媽媽買醬油。」小英:「我正在寫功課,沒空!
※正確:小英應主動告訴媽媽小花沒空,請問媽媽有什么事要交待的嗎?
(三)問起對視勿移
長輩與我們說話時,眼睛要注視著長輩,不可左右飄浮,這樣就顯得輕浮無禮。
(四)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有時間再復習一下,問問孩子們,如果別人不尊敬你的父母你會高興嗎,那我們是不是該尊敬別人的父母?
(四)總結
三、布置作業
四、有時間再玩善惡大冒險
第五模塊:今日總結(15分鐘)
對作業和學習內容作了重述
教學反思:
與父母的互動還不夠,下節課準備親子游戲
弟子規出則悌教學設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弟子規》是清代學士根據張示孔子言行的《論語》,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所提煉的做人道理,適用于幼兒的啟蒙教育。古老的文化中蘊含著的是一脈相承的淵源文化和行為準則。大班幼兒的社會性行為更加廣泛,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逐漸加強,辨別能力有待加強,特別是自己處在特定的環境,小朋友該如何去處理,弟子規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行為參考,幫助幼兒愉快、大方,有禮貌的與人交往。作為簡練、深刻的古文,《弟子規》能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培養幼兒靈性。
活動目標
1、理解古文精煉的語句所折射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道理。
2、與生活情景結合,將關愛伙伴的詩句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3、樂于積極參加國學誦讀活動和歌曲表演唱活動,幫助幼兒積累文學底蘊,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及靈性。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古文精煉的語句所折射的深刻含義、懂得做人道理。
2、結合自己生活經驗,學會主動化解矛盾,友好的對待伙伴。
3、富有感情的誦讀內容,積極、大方的參與到誦讀、歌唱表演中。
1、
活動準備
活動課件、小紅花、字卡、教學圖片、手偶、古箏音樂、曲譜
活動過程
一、誦讀導入,培養幼兒情緒:帶領幼兒模仿古人(雙手在胸前作捧書狀,邊念邊搖頭晃腦誦讀),復習誦讀,引出課題。
二、復習誦讀古文,理解古文含義。
1、播放課件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含義:之前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里小朋友愛父母的內容,今天我們要來學習《弟子規》里有關于兄弟姐妹們友好互相關愛的故事。
2、再次播放課件,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所傳達的意義:大朋是怎樣照顧小朋的,我們可以向大朋學習什么?(關心友愛,不計較物品,說好聽的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兄道友,弟道恭--言語忍,憤自泯。”
3、逐句講解,梳理含義,著重講解個別補償用字的含義:“兄道友,弟道恭”是說大哥哥大姐姐要有好的對待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不要耍小脾氣,要尊敬哥哥姐姐。“兄弟睦,孝在中”是說大家有好和睦的相處,就是愛爸爸媽媽,愛長輩的海孩子!柏斘镙p,怨何生”就向大朋一樣,不計較吃的用的,樂意分享,互相關心,大家就不會埋怨別人了!把哉Z忍,憤自泯”就是說把不好聽的話都人在肚子里,多說好聽的話,那么憤怒、生氣的情緒自然就消失了。
三、復習誦讀,鞏固幼兒記憶。
1、請出手偶裁判,幼兒比賽誦讀:瞧,熊博士聽見小朋友們美妙的讀書聲,都跑過來欣賞了,歡迎歡迎!小朋友給熊博士表演一次怎么樣?提醒幼兒富有感情的誦讀,感受古文所傳遞的道理。
弟子規出則悌教學設計 篇3
【教學內容】學習《弟子規》之“出則悌”
【教學目的】1.通過講解文本,讓學生了解文本大意。2.背誦文本,感悟文本。
【教學過程】
一、誦讀文本:
〖出則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近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二、講解文本:
出則悌,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么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已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后,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三、背誦文本,感悟文本。